第一篇:手术术前讨论制度
手术术前讨论制度
一、做难度较大及大手术和新开展的手术,都需认真讨论和周密准备,并邀请麻醉科及有关人员参加。
二、讨论内容由经治医师报告病案(包括一切检查资料)。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指征及术式、麻醉与输血选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等以及术前准备情况,然后由分管主治医师补充。
三、术前提出手术方案,预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其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讨论时参加人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任何意见均应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最后尽可能达到意见统一,并作出明确结论。
五、术前讨论意见及讨论应及时记入病案。
第二篇: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1、凡重大、疑难、新开展、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及二级以上择期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二级以上急诊手术无条件进行常规术前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召集至少一名三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参加讨论,由职称最高者担任主持人,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汇报。
2、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在医疗组内进行,由医疗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医疗组成员,必要时通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3、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外请专家进行的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主持人根据需要确定其他应参加讨论的人员如麻醉医师、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等。
4、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历、影像学资料、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同时将病情提前通知参加讨论的人员,疑难病例应提前一天请相关专业会诊。
5、术前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情况、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及拟施麻醉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中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是否需分次完成手术、手术后观察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手术后治疗措施、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参加手术和麻醉的人员等。
6、主管医师在术前讨论会上,应首先就上述内容筒明扼要地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逐一讨论研究。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详细分析病情及辅诊资料,提出各自意见。
7、主持人应在最后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决定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者和参加手术人员以及其他事项,指定相关人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为重大手术,应安排专人提前填写《特殊手术报告审批表》报医务科审查批准。
8、术前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
9、非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应在手术前三天内完成。术前讨论结束后天内实施手术的,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将评估结果报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术前讨论。术前讨论结束五天后仍未实施手术者,在实施手术前必须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10、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手术者负责审签。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应由专人记录在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讨论结束时记录人签字、主持人审签。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经主持人审签后列入病历之中。新入院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
11、术前讨论程序
(一)患者主管医师(实习医师或住院医师)汇报病历内容。
(二)患者主管住院医师提出手术指征,汇报术前准备情况。
(三)医疗组主治医师或组长报告医疗组意见,包括术式选择、麻醉选择,简要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四)全科讨论
(五)主持人总结。
(六)患者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由主持人审签。
第三篇: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一、手术分级二级及以上级别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护士长、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重大、疑难、新开展手术,麻醉医师应参加术前讨论,必要时请医疗管理部门人员参加;请外院专家为术者的,在术前讨论中应有外院专家发言记录;急诊手术时,为抢救患者赢取时间可不书写术前讨论记录,不书写术前讨论记录的手术病历,应在术者术前查房记录中体现相应内容。
三、经治医师要做好讨论前各项准备工作,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并提出自己对诊断、手术适应症、术前准备情况、术式设想及根据、手术中的困难及对策、围手术期处理、家属意向等意见。
四、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诊断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五、讨论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情,与会者充分讨论,最后主持人归纳总结。
六、经治医师做好讨论记录,注意按发言人顺序记录每个参加讨论者的分析意见,讨论记录整理后,书写“术前讨论记录”专页,术前讨论记录必须有主持人审签。
七、对重大、致残、新开展、非计划再次手术,要履行审批手续,并报医务处备案。
第四篇:术前手术部位标识制度[范文]
术前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P1/1
修改状态
1、术前一日,主刀医师应和患者共同对手术部位进行确认和核对。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年龄、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2、经核对无误后,对手术区域进行皮肤准备,并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识。
3、手术室护士在接病人时,必须和病房护士、患者三方核对,确认患者姓名、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体表标识,并签字。如无规范标识或标识与手术部位不一致,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手术室可拒接。
4、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四方应共同对患者姓名、住院科室、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进行最后确认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如无规范标识或标识与手术部位不一致,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麻醉科可拒绝实施麻醉。
5、急诊手术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也需标识。
6、考核情况:本制度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执行,职能部门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并纳入考核。每一环节未按要求标识或核查标识者,给予经济处罚50元并纳入年终考核,第一发现者奖励50元。因手术标识不清引起的延误手术等后果由相应责任人及科室承担。
术前手术部位标识规范(流程)
1、择期手术在术前一天,主刀医师和患者对手术部位进行核对后,在手术部位先用黑色记号笔用线条或“X”符号进行标识,并保证手术实施前有明确标识。
2、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有规范统一标识;如果是传统开放手术,皮肤标识长度不小于预计切口长度;如果是经皮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处可用“X”标识;眼球手术用纱布块标识;眼睑手术可选择体表切口标识;经人体自然腔道的手术无需标识;开放性外伤手术部位无需标识;器官切除或截肢手术,可标识范围;手术部位有纱布石膏等遮盖,可在遮盖物上对应部位标识或作标签说明。
3、主刀医师和患者在术前一天确认手术部位后须双方签字(见附表)。
4、手术室护士在术前30分钟接病人时和病房护士、患者三方共同核对手术部位体表标识后三方签字(见附表)。
5、麻醉开始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患者四方最后对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核对后四方签字(见附表)。
附:手术部位标识核对确认表
本工作文件起草部门:医教科 并负责解释
手术部位标识核对确认表
姓名:诊断: 拟施手术名称: 手术部位:
第一次核对
年月日时
已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床号、拟施手术名称,患者的手术部位已行体表标识,核对确认无误。
核对者:手术者患者
第二次核对
年月日时
已核对患者的姓名、拟施手术名称,患者的手术部位已行体表标识,核对确认无误。
核对者:病房护士患者
手术室护士
第三次核对
年月日时
已核对患者的手术部位,患者的手术部位已行体表标识,核对确认无误。
核对者:手术者患者
麻醉医师巡回护士
性别:
年龄:
科别:
床号:
住院号:
第五篇: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对重大、疑难或新开展的手术,必须严格进行术前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订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以及护理要求等。讨论情况详细记入病历。一般手术,也要求进行相应术前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