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旅游规划纲要5篇

时间:2019-05-13 19: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库旅游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第一篇:-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红山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一、红山水库地理位置红山水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地处辽河干流老哈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养鱼以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5年竣工运用。设计库容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万亩,工程总造价2亿元人民币。它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辽河流域兴建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座人工湖。

二、红山水库自然条件红山水库处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多丘陵、浅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令,夏季凉爽,适宜消夏、避暑、旅游度假。这里距赤峰市区仅90公里,有305国道横贯东西,乘车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

利。程控电话、无线通讯、IC卡、传真都已开通,通讯条件良好。红山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1千米的水库大坝气势宏伟;214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工程区、游乐区、工作区、生活区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红山、轻舟、鱼鹰、稻浪,将红山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北邻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高日罕苏木、高日苏苏木、海拉苏、新苏莫苏木,浓郁纯正的蒙古族风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东与科尔沁沙地的“八百里瀚海”相连,黄沙起伏连绵,一望无际,颇为壮观,地缘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这里既可以领略沙漠的风采,又可以体验扁舟轻荡、渔歌唱晚的神韵,还可亲临蒙古村舍,体察民族风情。

三、资源及基础条件红山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120千瓦,年均发电1000万度,可利用土地5000余亩,水土资源丰富,用水、用电、地价都较为低廉。

基础设施和库区环境经过40来年的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旅游开发初步形成了四个功能区,即北滩游乐区(以北滩公园、浴场为中心,有餐饮、住宿娱乐场地等)、工程游览区、南苑游乐区(包括南苑浴场、垂钓区、待建的民俗村等)、水乡风光游乐区(主要观“塞外江南”的水乡风光,水流平稳,两岸稻浪、芦荟荡、水鸟、渔舟等)。红山水库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这里是待开发的一片净土,水库水体属一级水质,无污染,可视度达水下5米,库内放养的名贵品种大银鱼、小银鱼、武昌鱼及“四大家鱼”,靠库内天然饵料哺育成长,还有库区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等,都是餐桌上纯正的绿色食品,使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四、景区范围景区按地域分四个部分:北滩游乐区此区以局办公楼前的北滩公园为中心,东至上坝公路,西至貂场。结合现有设施(如俱乐部、招待所、商店、水利宾馆等),着重开展:游园、水上乘船、游泳、潜泳、帆板、滑水等水上活动,以及岸边的沙滩排球,沙滩羽毛球、舞会等文体活动;冬季可进行滑冰、冰上风帆、冰雕等活动。此区集中主要的住宿、餐饮、商贸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食、购、游、娱乐需要。工程游览区北从水库景门开始到主坝南端,包括下游电站、鲇鱼岛公园和天台山(原称架子山),这里集中了水库的主要工程建筑。主要让游客参观、游览水库工程建筑;参观水库展览室了解工程概况、历史沿革;登天台鸟瞰水库风光及周围山川景色;游览鲇鱼岛公园和长城花园;坝下码头可乘船进行水乡风光游,领略塞北江南水乡风光。南苑游乐区:从主、付坝中间的南苑花园开始东至水库管理局的边界(包括坝下鱼池),这一区森林、草原、山坡、沙滩均有,主要开展游泳、爬山、垂钓、以及露宿、篝火、野餐等活动。付坝下游森林地辟为度假村区,留代我局和外单位修建度假村供游人避暑、度假、疗养之用。坝下八个大鱼池、养殖活鱼、除供餐饮用

外,可供垂钓。外延旅游路线:环库旅游线:从北滩码头乘船可达南苑码头,并可沿库上溯一览烟波浩淼的水库风光及两岸风情。水乡风光游览线:从坝下码头至小山水库约7KM。老哈河两岸杨柳依依、稻浪起伏、鱼儿肥腴,一派北国江南水乡风光。远来游客可乘船进行游览。沙漠游览线:从水库乘车15KM至乃林皋南有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和一池清澈的湖水,风光旖旎,可供一游,尤其是沙漠景观为我处所罕见,应着力开发。

五、红山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借助宏伟的水利工程,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产,绿色的农牧产物,高效益一流的服务设施,训练有素的服务队伍,通过这几方面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最大最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度假、消夏避暑的胜地。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着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不断地有序规划开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这次二期除

险加固工程施工阶段,红山湖可借助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多元化投资发展策略,不断开发红山湖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优势型转化,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其更大的发挥抗旱、防风、灌溉、*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第二篇: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红山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一、红山水库地理位置

红山水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地处辽河干流老哈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养鱼以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5年竣工运用。设计库容25.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万亩,工程总造价2亿元人民币。它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辽河流域兴建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座人工湖。

二、红山水库自然条件

红山水库处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多丘陵、浅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令,夏季凉爽,适宜消夏、避暑、旅游度假。这里距赤峰市区仅90公里,有305国道横贯东西,乘车1.5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无线通讯、ic卡、传真都已开通,通讯条件良好。红山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1千米的水库大坝气势宏伟;214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工程区、游乐区、工作区、生活区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红山、轻舟、鱼鹰、稻浪,将红山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北邻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高日罕苏木、高日苏苏木、海拉苏、新苏莫苏木,浓郁纯正的蒙古族风wenmi.net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东与科尔沁沙地的“八百里瀚海”相连,黄沙起伏连绵,一望无际,颇为壮观,地缘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这里既可以领略沙漠的风采,又可以体验扁舟轻荡、渔歌唱晚的神韵,还可亲临蒙古村舍,体察民族风情。

三、资源及基础条件

红山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120千瓦,年均发电1000万度,可利用土地5000余亩,水土资源丰富,用水、用电、地价都较为低廉。基础设施和库区环境经过40来年的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旅游开发初步形成了四个功能区,即北滩游乐区(以北滩公园、浴场为中心,有餐饮、住宿娱乐场地等)、工程游览区、南苑游乐区(包括南苑浴场、垂钓区、待建的民俗村等)、水乡风光游乐区(主要观“塞外江南”的水乡风光,水流平稳,两岸稻浪、芦荟荡、水鸟、渔舟等)。

红山水库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这里是待开发的一片净土,水库水体属一级水质,无污染,可视度达水下5米,库内放养的名贵品种大银鱼、小银鱼、武昌鱼及“四大家鱼”,靠库内天然饵料哺育成长,还有库区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等,都是餐桌上纯正的绿色食品,使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四、景区范围

景区按地域分四个部分:

4.1北滩游乐区

此区以局办公楼前的北滩公园为中心,东至上坝公路,西至貂场。结合现有设施(如俱乐部、招待所、商店、水利宾馆等),着重开展:游园、水上乘船、游泳、潜泳、帆板、滑水等水上活动,以及岸边的沙滩排球,沙滩羽毛球、舞会等文体活动;冬季可进行滑冰、冰上风帆、冰雕等活动。

此区集中主要的住宿、餐饮、商贸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食、购、游、娱乐需要。

4.2工程游览区

北从水库景门开始到主坝南端,包括下游电站、鲇鱼岛公园和天台山(原称架子山),这里集中了水库的主要工程建筑。主要让游客参观、游览水库工程建筑;参观水库展览室了解工程概况、历史沿革;登天台鸟瞰水库风光及周围山川景色;游览鲇鱼岛公园和长城花园;坝下码头可乘船进行水乡风光游,领略塞北江南水乡风光。

4.3南苑游乐区:

从主、付坝中间的南苑花园开始东至水库管理局的边界(包括坝下鱼池),这一区森林、草原、山坡、沙滩均有,主要开展游泳、爬山、垂钓、以及露宿、篝火、野餐等活动。付坝下游森林地辟为度假村区,留代我局和外单位修建度假村供游人避暑、度假、疗养之用。坝下八个大鱼池、养殖活鱼、除供餐饮用外,可供垂钓。

4.4外延旅游路线:

4.4.1环库旅游线:从北滩码头乘船可达南苑码头,并可沿库上溯一览烟波浩淼的水库风光及两岸风情。

4.4.2水乡风光游览线:从坝下码头至小山水库约7km。老哈河两岸杨柳依依、稻浪起伏、鱼儿肥腴,一派北国江南水乡风光。远来游客可乘船进行游览。

4.4.3沙漠游览线:从水库乘车15km至乃林皋南有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和一池清澈的湖水,风光旖旎,可供一游,尤其是沙漠景观为我处所罕见,应着力开发。

五、红山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

5.1借助宏伟的水利工程,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产,绿色的农牧产物,高效益一流的服务设施,训练有素的服务队伍,通过这几方面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最大最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度假、消夏避暑的胜地。

5.2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着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不断地有序规划开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这次二期除险加固工程施工阶段,红山湖可借助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多元化投资发展策略,不断开发红山湖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优势型转化,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5.3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其更大的发挥抗旱、防风、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效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谋利。

六、旅游发展规划思路

6.1旅游路线

6.1.1红山水库旅游区距赤峰90公里,有30公里砂石路面尚未硬化,为了更好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解决旅游目的可进入性的问题,开发红山水库旅游资源前期工程应硬化305国道至红山水库这段公路,投资30公里×40万/公里=1200万人民币。

6.1.2红山水库旅游景区内部路面硬化,工程区、坝南旅游区、坝下游乐区尚有部分路面未硬化,需用平面石块、鹅卵石或其它材质,铺设观瞻路线,共需资金80万元。

6.2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按地域划分)

6.2.1北滩公园

生肖园内可选址,养一部分鸵鸟(辽宁有养鸵鸟基地),成年驼鸟在沙滩上可供游人骑奔,肉可供游人食用,鸵鸟蛋可做成小工艺品出售,投资不会太多,经济效益会很好,也可饲养一部分火鸡,火鸡是食草禽类,饲养简单,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高,散放可除去公园一部分杂草,圈养可供游人买草饲喂,增添公园游览情趣。

6.2.2文化广场

6.2.2.1可设计建筑一处摸鱼池,鱼可到市场购买或自养,售票放鱼、放水供游人摸抓,摸到鱼归游人所有,投资在5-6千元左右,1-2年投资收回(现已建成)。

6.2.2.2在临河岸坡上处,可筹建一些新颖别致的咖啡屋、快餐厅、冷饮部、洗车处。投资不会太多,经济效益会很好,也可出租地皮,由投资人自行管理收益。

6.2.2.3气象场

可作为中小学生“夏令营”训练基地。也可改建成彩弹场,适合中青年人体验模拟战争场面,惊险、刺激、在游戏中磨练意志。此项投资40万元左右。

6.2.4红山水库水面

6.2.4.1可购双人或三人自驾水上摩托车,每台投资7-8万元左右,购买2-3台。多人乘坐的水陆两用车辆,在宁夏沙水库有此种旅游车辆。

6.2.4.2水上飞伞

由快艇高速拉起,环库空中旅游一圈,是赤峰地区热门旅游项目,也将是红山水库投资回报较快项目,可新建起降平台一处,另购飞伞一套,投资约20万元。

6.2.4.3水上帆船

红山水库处于风沙较大地区,很适合搞水上运动,帆船海南省有售。

6.2.5北岸沙滩

6.2.5.1沙滩摩托车

每台投资1.2万元左右,可购置3-4台。

6.2.5.2沙滩游戏场

可随季节临时建筑有游人参与性的游乐项目,投资在2万元左右。

6.2.5.3跑马场

在沙滩上划出一定场所,进行骑马、骑骆驼、骑鸵鸟、骑驴等游艺项目。

6.2.6在架子山和望碧亭之间

(二期工程施工的两山之间)

6.2.6.1可设计建筑空中速降项目适合中青年人。

6.2.6.2建筑空中索道,适合不同年龄游客。

6.2.6.3水上铁索桥,适合青少年游客。

6.2.6.4在消力池可养鱼垂钓,可乘脚踏船游览。

6.2.7在架子山上可筹建一处凉亭,观瞻红山水库秀美景色,这里有连绵起伏的沙地;有咆哮奔腾的老哈河;有若隐若现的山村、农家、稻田;有雄伟老哈河上的水利工程;有塞外鱼米之乡的江南风光。

6.2.8坝下泄水道

6.2.8.1拟购2-3艘平地观光船(坐10人左右),船上设茶座、小吃、凉蓬。

6.2.8.2竹筏漂流

6.2.8.3出租打鱼船,吃、住、游在船上,体验渔民生活,可下网捕鱼、垂钓、观飞禽嬉戏。

6.2.9坝顶环行路

6.2.9.1可购置敞蓬观光车、马拉车。

6.2.9.2坝南迎宾室

建成“红山水库历史展览馆”,搜集修建水库时,用的小车、石磙、铁锹、照片等实物或影视资料,加以整理综合,确定展览主题。利用现代电、光、影视手段和模拟材料,再现当年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人山人海的景象。特别是几代水库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的英雄伟业,给予后继人以一定启示和教育,这将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6.2.9.3坝南弯子

作为绵羊、山羊养殖场,建几处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民俗村,唱歌、骑马、放牧、吃手把肉,体验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造型独特的小木屋,购置一些比较现代的旅游设施,作为中老年休闲度假的场所;在弯子中可栽种几种果树,作为绿色果品采摘基地;在木屋附近辟地种家常菜,这样游人在这里既可以采摘绿色食品,又可游览山水之间,垂钓在河畔,观瞻毡匠地古人类遗址。

南岸坎上可以滑草、滑沙。在南坎上也可以筹建滑翔起降场,野营基地。

七、景区绿化发展思路

7.1基本情况

红山水库辖区内有土地面积15000亩(不包括水面和工程),建库初期设立园林站,进行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经四十多年的治理,防风固沙、绿化美化已见成效。但仍有绿化空白区,林木品种单一等缺陷。根据以上情况,现就旅游区的绿化工作重新进行规划。

7.2发展规划

7.2.1因地制宜,功能性和观赏性并重。

7.2.2确定当地树种及引进稀有树种相结合。原来我局绿化以防风固沙为主,所以绝大多部分树种为速生的杨树,今后对针叶树、花冠树和美化树种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逐渐引进。首先确定杨、柳、云杉、柏树和樟松等为当地树种,然后多品种、小数量逐渐引进其它树种。

7.2.3乔木、灌木、人工草、花卉相结合,美化环境,增加土地覆盖率。

7.2.4引种和自培相结合。由于旅游区需绿化面积很大,需要苗木数量多,除引进外,尚需建立自己的苗圃、温室,以便自行繁育苗木,节省资金。

八、建设项目投资情况预算

本建设项目分三期进行,十年内完成全部投资,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

第一期建设投资项目4500万元,对旅游区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哈拉道口至红山水库公路30km,公路两边固沙生态治理,预计两年完成。

第二期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在完善基础建设同时利用原有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充实水上娱乐项目,主要有:水上娱乐园、滑水道、激流勇进、水上索道1000米,水上摩托、水上飞伞、跳水、帆船、帆板、竞龙舟、水上竞技潜水、水上游船

(150人)1艘、水上餐饮店1处、红山水库宾馆一处(综合服务),同时加快景点建设,继续完成固沙生态环境治理第二部分,建成水产品销售网点,本期项目投资预计2年内完成。

第三期建设项目投资900万元,使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重点加快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北滩娱乐场、北滩儿童乐园、弓弩彩弹射击场、水产品加工厂、健身馆、固沙生态环境治理第三部分景点建设全部完成,预计2年内完成。

九、投资效益预测

9.1直接受益

建设项目实施后,年接待游人12万人次,远期可达16万人次。主要收入:门票、住宿、餐饮活动、娱乐项目收费、出售旅游商品、纪念品等,以年接待10万人次计,每人每天消费100元,以两日游计算,则营业收入XX万元,税收100万元。

收益成本按餐饮、各类活动、住宿等行政管理支出及生产折旧,消耗费用约占总收入6成,年可获利800万元。

9.2其他收益:

9.2.1开发红山水库旅游业有极强的辐射力,能够推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农牧业、渔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路线的畅通,将激发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的腾飞,使落后地区脱贫。

9.2.2建设项目中生态农业治沙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使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同时使游人注意到沙化、环境破环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借旅游之利,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9.2.3建设项目实施后,也将振兴红山水库水利经济,减轻国家向水库投入负担,以旅游之利养水利,使其更好地发挥抗旱、防洪、灌溉、发电等作用,为社会造福。

9.2.4通过外地游客,来宣传内蒙古,提高内蒙古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来内蒙古投资。

十、结论

通过以上效益预测评估,红山水库旅游建设项目实施后,年获利800万元且每年能以10%的速度增长,投资利润率高,社会效益显著,所以说该旅游规划切实可行,尤其是建设项目实施后,使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文化条件、生态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第三篇: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红山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一、红山水库地理位置

红山水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地处辽河干流老哈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养鱼以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5年竣工运用。设计库容25.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万亩,工程总造价

2亿元人民币。它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辽河流域兴建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座人工湖。

二、红山水库自然条件

红山水库处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多丘陵、浅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令,夏季凉爽,适宜消夏、避暑、旅游度假。这里距赤峰市区仅90公里,有305国道横贯东西,乘车1.5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无线通讯、IC卡、传真都已开通,通讯条件良好。红山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1千米的水库大坝气势宏伟;214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工程区、游乐区、工作区、生活区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红山、轻舟、鱼鹰、稻浪,将红山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北邻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高日罕苏木、高日苏苏木、海拉苏、新苏莫苏木,浓郁纯正的蒙古族风wenmi.net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东与科尔沁沙地的“八百里瀚海”相连,黄沙起伏连绵,一望无际,颇为壮观,地缘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这里既可以领略沙漠的风采,又可以体验扁舟轻荡、渔歌唱晚的神韵,还可亲临蒙古村舍,体察民族风情。

三、资源及基础条件

红山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120千瓦,年均发电1000万度,可利用土地5000余亩,水土资源丰富,用水、用电、地价都较为低廉。基础设施和库区环境经过40来年的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旅游开发初步形成了四个功能区,即北滩游乐区(以北滩公园、浴场为中心,有餐饮、住宿娱乐场地等)、工程游览区、南苑游乐区(包括南苑浴场、垂钓区、待建的民俗村等)、水乡风光游乐区(主要观“塞外江南”的水乡风光,水流平稳,两岸稻浪、芦荟荡、水鸟、渔舟等)。

红山水库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这里是待开发的一片净土,水库水体属一级水质,无污染,可视度达水下5米,库内放养的名贵品种大银鱼、小银鱼、武昌鱼及“四大家鱼”,靠库内天然饵料哺育成长,还有库区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等,都是餐桌上纯正的绿色食品,使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四、景区范围

景区按地域分四个部分:

4.1北滩游乐区

此区以局办公楼前的北滩公园为中心,东至上坝公路,西至貂场。结合现有设施(如俱乐部、招待所、商店、水利宾馆等),着重开展:游园、水上乘船、游泳、潜泳、帆板、滑水等水上活动,以及岸边的沙滩排球,沙滩羽毛球、舞会等文体活动;冬季可进行滑冰、冰上风帆、冰雕等活动。

此区集中主要的住宿、餐饮、商贸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食、购、游、娱乐需要。

4.2工程游览区

北从水库景门开始到主坝南端,包括下游电站、鲇鱼岛公园和天台山(原称架子山),这里集中了水库的主要工程建筑。主要让游客参观、游览水库工程建筑;参观水库展览室了解工程概况、历史沿革;登天台鸟瞰水库风光及周围山川景色;游览鲇鱼岛公园和长城花园;坝下码头可乘船进行水乡风光游,领略塞北江南水乡风光。

4.3南苑游乐区:

从主、付坝中间的南苑花园开始东至水库管理局的边界(包括坝下鱼池),这一区森林、草原、山坡、沙滩均有,主要开展游泳、爬山、垂钓、以及露宿、篝火、野餐等活动。付坝下游森林地辟为度假村区,留代我局和外单位修建度假村供游人避暑、度假、疗养之用。坝下八个大鱼池、养殖活鱼、除供餐饮用外,可供垂钓。

4.4外延旅游路线:

4.4.1环库旅游线:从北滩码头乘船可达南苑码头,并可沿库上溯一览烟波浩淼的水库风光及两岸风情。

4.4.2水乡风光游览线:从坝下码头至小山水库约7KM。老哈河两岸杨柳依依、稻浪起伏、鱼儿肥腴,一派北国江南水乡风光。远来游客可乘船进行游览。

4.4.3沙漠游览线:从水库乘车15KM至乃林皋南有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和一池清澈的湖水,风光旖旎,可供一游,尤其是沙漠景观为我处所罕见,应着力开发。

五、红山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

5.1借助宏伟的水利工程,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产,绿色的农牧产物,高效益一流的服务设施,训练有素的服务队伍,通过这几方面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最大最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度假、消夏避暑的胜地。

5.2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着开发与保护、人与自

第四篇:*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红山水库旅游规划纲要

一、红山水库地理位置红山水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地处辽河干流老哈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养鱼以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5年竣工运用。设计库容25.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万亩,工程总造价2亿元人民币。它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辽河流域兴建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座人工湖。

二、红山水库自然条件红山水库处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多丘陵、浅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令,夏季凉爽,适宜消夏、避暑、旅游度假。这里距赤峰市区仅90公里,有305国道横贯东西,乘车1.5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无线通讯、IC卡、传真都已开通,通讯条件良好。红山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1千米的水库大坝气势宏伟;214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工程区、游乐区、工作区、生活区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红山、轻舟、鱼鹰、稻浪,将红山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北邻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高日罕苏木、高日苏苏木、海拉苏、新苏莫苏木,浓郁纯正的蒙古族风wenmi.net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东与科尔沁沙地的“八百里瀚海”相连,黄沙起伏连绵,一望无际,颇为壮观,地缘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这里既可以领略沙漠的风采,又可以体验扁舟轻荡、渔歌唱晚的神韵,还可亲临蒙古村舍,体察民族风情。

三、资源及基础条件红山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120千瓦,年均发电1000万度,可利用土地5000余亩,水土资源丰富,用水、用电、地价都较为低廉。基础设施和库区环境经过40来年的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旅游开发初步形成了四个功能区,即北滩游乐区(以北滩公园、浴场为中心,有餐饮、住宿娱乐场地等)、工程游览区、南苑游乐区(包括南苑浴场、垂钓区、待建的民俗村等)、水乡风光游乐区(主要观“塞外江南”的水乡风光,水流平稳,两岸稻浪、芦荟荡、水鸟、渔舟等)。红山水库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这里是待开发的一片净土,水库水体属一级水质,无污染,可视度达水下5米,库内放养的名贵品种大银鱼、小银鱼、武昌鱼及“四大家鱼”,靠库内天然饵料哺育成长,还有库区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等,都是餐桌上纯正的绿色食品,使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四、景区范围景区按地域分四个部分:4.1北滩游乐区此区以局办公楼前的北滩公园为中心,东至上坝公路,西至貂场。结合现有设施(如俱乐部、招待所、商店、水利宾馆等),着重开展:游园、水上乘船、游泳、潜泳、帆板、滑水等水上活动,以及岸边的沙滩排球,沙滩羽毛球、舞会等文体活动;冬季可进行滑冰、冰上风帆、冰雕等活动。此区集中主要的住宿、餐饮、商贸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食、购、游、娱乐需要。4.2工程游览区北从水库景门开始到主坝南端,包括下游电站、鲇鱼岛公园和天台山(原称架子山),这里集中了水库的主要工程建筑。主要让游客参观、游览水库工程建筑;参观水库展览室了解工程概况、历史沿革;登天台鸟瞰水库风光及周围山川景色;游览鲇鱼岛公园和长城花园;坝下码头可乘船进行水乡风光游,领略塞北江南水乡风光。4.3南苑游乐区:从主、付坝中间的南苑花园开始东至水库管理局的边界(包括坝下鱼池),这一区森林、草原、山坡、沙滩均有,主要开展游泳、爬山、垂钓、以及露宿、篝火、野餐等活动。付坝下游森林地辟为度假村区,留代我局和外单位修建度假村供游人避暑、度假、疗养之用。坝下八个大鱼池、养殖活鱼、除供餐饮用外,可供垂钓。4.4外延旅游路线:4.4.1环库旅游线:从北滩码头乘船可达南苑码头,并可沿库上溯一览烟波浩淼的水库风光及两岸风情。4.4.2水乡风光游览线:从坝下码头至小山水库约7KM。老哈河两岸杨柳依依、稻浪起伏、鱼儿肥腴,一派北国江南水乡风光。远来游客可乘船进行游览。4.4.3沙漠游览线:从水库乘车15KM至乃林皋南有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和一池清澈的湖水,风光旖旎,可供一游,尤其是沙漠景观为我处所罕见,应着力开发。

五、红山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5.1借助宏伟的水利工程,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产,绿色的农牧产物,高效益一流的服务设施,训练有素的服务队伍,通过这几方面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最大最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度假、消夏避暑的胜地。5.2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着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不断地有序规划开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这次二期除险加固工程施工阶段,红山湖可借助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多元化投资发展策略,不断开发红山湖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优势型转化,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5.3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其更大的发挥抗旱、防风、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效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谋利。

六、旅游发展规划思路6.1旅游路线6.1.1红山水库旅游区距赤峰90公里,有30公里砂石路面尚未硬化,为了更好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解决旅游目的可进入性的问题,开发红山水库旅游资源前期工程应硬化305国道至红山水库这段公路,投资30公里×40万/公里=1200万人民币。6.1.2红山水库旅游景区内部路面硬化,工程区、坝南旅游区、坝下游乐区尚有部分路面未硬化,需用平面石块、鹅卵石或其它材质,铺设观瞻路线,共需资金80万元。6.2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按地域划分)6.2.1北滩公园生肖园内可选址,养一部分鸵鸟(辽宁有养鸵鸟基地),成年驼鸟在沙滩上可供游人骑奔,肉可供游人食用,鸵鸟蛋可做成小工艺品出售,投资不会太多,经济效益会很好,也可饲养一部分火鸡,火鸡是食草禽类,饲养简单,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高,散放可除去公园一部分杂草,圈养可供游人买草饲喂,增添公园游览情趣。6.2.2文化广场6.2.2.1可设计建筑一处摸鱼池,鱼可到市场购买或自养,售票放鱼、放水供游人摸抓,摸到鱼归游人所有,投资在5-6千元左右,1-2年投资收回(现已建成)。6.2.2.2在临河岸坡上处,可筹建一些新颖别致的咖啡屋、快餐厅、冷饮部、洗车处。投资不会太多,

第五篇: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规划纲要

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规划纲要(2009—2015年)

旅游和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核心,为人们提供各种旅游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与文化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二次创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进一步结合,促进云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特制定《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规划纲要(2009—2015)》。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发展情况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 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旅游与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气候和区位条件,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近期又将文化产业作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并坚持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旅游弘扬文化,通过文化促进旅游,使旅游与文化两大产业在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项目品牌化和产业互动中实现了协同发展。2008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663.3亿元,同比增长18.6%,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6.8%;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GDP的5.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 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中国也已经和正在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尤其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下,国家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给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也将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并带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随着一批重大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项目的陆续建设,将形成新的旅游文化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文化需求的增长。同时,国家国民休闲计划和休假制度的推行将对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产生积极地作用。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制定并实施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多渠道筹措旅游文化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旅游文化胜地。展望未来,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深化和扩大,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扩展影响,使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衰退,并持续影响到今后世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增长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世界金融危机也推动全球旅游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使全球旅游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特别是随着我国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大,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带来良好的消费环境和黄金发展时期。

(三)发展的制约因素

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制约,既有外部大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内部条件的制约。总体来看,制约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云南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国际和地区航线以及航空运力仍然不足,铁路、公路结构和布局不够完善,通讯、信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

二是经济优势还不明显,云南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和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交通成本较高,旅游文化精品名牌产品还较少,旅游文化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不多,对游客招徕和相关行业带动发展还比较薄弱。

三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产业协同互动不足,特别是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各部门在制订规划、策划项目、宣传促销时,基本上是各定各的调,条块分割、地区割据和行业壁垒,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形成整体效益。

四是旅游文化人才匮乏,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领衔主演、导演、编剧、音乐创作、舞台艺术等文艺人才以及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已成为制约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是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文化管理有关法规规章和旅游文化行业的服务标准体系,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还较低,违规违法经营和不按服务规定提供服务的行为经常发生,旅游文化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还需加强。

(四)加快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不断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和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加快发展云南旅游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1.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改变,同时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国家推进国民休闲计划和休假制度等出台,将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抓住机遇,加大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同互动发展,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有利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深入开展,全省旅游业努力克服经济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旅游业的平稳增长。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云南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深入开展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

3.有利于发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通过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它发掘出来并展示给广大的中外游客,不仅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也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因此,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对充分利用云南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提升云南旅游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4.有利于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因此,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文化产品供给,树立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各种历史、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对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特别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对其文化形式和内涵中的真、善、美的发掘和利用,可以令旅游者赏心悦目,并在潜移默化中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净化心灵,从而有利于抵制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娱乐方式,创造一种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优化旅游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集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把云南建成国家旅游文化产业改革发展试验基地和示范窗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需求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

2.坚持突出特色,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云南旅游文化精品名牌,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应,深度整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优势,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3.坚持改革开放,把推进改革试点与带动全面发展相结合。加快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外对内区域旅游文化合作,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旅游文化企业集团,以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4.坚持创新发展,把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培育旅游文化市场、壮大旅游文化企业、推进产业集聚扩张,广泛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5.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资源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保护、开发与发展的关系,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开发的基础上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保护。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按照每年15%的增长率,到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160.12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677.9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7.13%;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528.3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56%;按照每年18%的增长率,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2112.92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234.6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23%;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962.3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42%。

2.产业建设目标

在继续推进6大旅游区发展基础上,着力建设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10个旅游文化名城,30个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60个旅游小镇,100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文化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构建6大旅游文化走廊,形成4大国际国内旅游圈,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迈进。

3.产业投资目标

至2012年,全省旅游文化产业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000亿元;至2015年,旅游文化产业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000亿元。4.文化发展目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建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85%以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抢救性维护,50%以上重点博物馆和有文物但无库房文管所的保管条件达到规范要求。力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86处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320处,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2000处,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建成具有云南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创建民族文化保护区16个,特色文化保护区9个,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0个,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100个。5.社会就业目标

加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发挥旅游文化“形象大使”和桥梁的特殊作用,推动和促进云南的对外开放;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城镇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到2012年,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10%;到2015年,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40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12%。6.生态环境目标

发挥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实施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建立绿色产业体系,保护好云南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云南生态环境和城乡社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各民族生活条件和城乡统筹协调基础上,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旅游文化产业布局

进一步优化旅游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6大旅游区、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6大旅游文化走廊和4个旅游圈建设和发展。

1.加快推进6大旅游区发展。巩固提升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完善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积极开发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努力把六大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产品互补、互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2.加快推进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具体包括昆明生态园林城市文化旅游区、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怒江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旅游区、腾冲—瑞丽温泉度假与边地文化旅游区、建水—石屏—元阳历史文化旅游区、抚仙湖——星云湖古滇文化旅游区、石林—普者黑—罗平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楚雄古文化与彝族文化旅游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茶文化旅游区、威信—镇雄—彝良红色旅游文化区、滇南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区。

3.着力构建6大旅游文化走廊。依托6大旅游区和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昆明—滇西北高等级公路为轴心,构建连接昆明—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并通往西藏、四川的“滇西北旅游文化走廊”;以昆明—瑞丽高速公路为轴心,构建连接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并通往南亚国家的“滇西旅游文化走廊”;以昆明—曼谷高等级公路为轴心,构建连接昆明—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并通往东南亚国家的“滇西南旅游文化走廊”;以昆明—蒙自—河口(和昆明—邱北—文山—麻栗坡)高等级公路为轴心,构建连接昆明—红河—文山,并通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滇南旅游文化走廊”;以昆明—曲靖—昭通高等级公路为轴心,构建连接昆明—会泽—昭阳—盐津—水富,并通往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滇东北旅游文化走廊”;以昆明—石林—陆良—罗平高等级公路为轴心,连接昆明—玉溪—曲靖,并通往贵州、广西的“滇东旅游文化走廊”。

4.努力形成4大国际国内旅游圈。充分发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依托6大旅游区、10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和6大旅游文化走廊,积极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南亚经济区、西南六省市七方和泛珠江流域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和形成面向东南亚的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圈,面向南亚的中国——南亚国际旅游圈,连接四川、贵州和广西的大西南旅游圈和泛珠江流域旅游圈,共谋互动发展。

(二)推进旅游文化产业集聚

依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旅游发达的县区,大力推进全省旅游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1.以昆明、大理、丽江、景洪、建水、瑞丽、巍山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推进10大旅游文化名城建设。

2.以石林、玉龙、香格里拉、腾冲、罗平、巍山、邱北、会泽等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丰富的县为依托,推进30个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

3.在巩固提升大研古镇、和顺古镇、黑井古镇、豆沙古镇等旅游文化名镇的基础上,推进60个旅游小镇建设。

4.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推进100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

(三)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着力培育10大重点旅游文化产品。

1.着力培育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众多高原湖泊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内陆湖滨型、休闲文化型、置业度假和休闲小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快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2.着力培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古生物、古人类遗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建设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3.着力培育民族文化体验产品。依托云南25个少数民族绚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4.着力培育健康旅游产品。发挥我省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和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关爱生命”的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云南——绿色健康旅游天堂”新品牌。

5.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文化产品。策划高水平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6.着力培育文化演艺娱乐产品。培植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团体和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品牌,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演艺和娱乐产品体系。

7.着力培育民族餐饮文化产品。培育民族餐饮文化龙头企业和形成品牌化经营,建立民族餐饮文化培训基地,开展民族餐饮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举办民族餐饮文化节,促使云南民族餐饮文化产品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由饮食型向欣赏型发展,由物质型向文化型发展,由辅助型向主题型发展,促进云南民族餐饮文化产品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8.着力培育购物旅游文化产品。要在传统旅游商品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商品和包装设计、创意、工艺制作改进等,积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珠宝玉石、观赏石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并努力从普通的旅游商品转化为精品旅游商品。

9.着力培育跨境会展商务旅游产品。加快沿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边境口岸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旅游文化合作,简化跨境旅游手续,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并向纵深推进,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功能,把跨境旅游产品打造成云南最有影响力旅游产品之一。以昆明、大理、玉溪、曲靖等重点城市为依托,加快会展和商务设施建设,把云南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会展商务旅游目的地。

10.着力培育特种旅游文化产品。发挥云南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优势, 积极开发古生物、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趣味性浓、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科考科普型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开发登山、攀岩、漂流、野生动物追踪探寻等一批安全性高、吸引力强的探险旅游产品。加大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推出自行车、徒步、野营等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消费的自助旅游产品。

(四)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围绕旅游文化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产品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和精品名牌战略,重点推动一批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1.建设一批国家公园,逐步形成国家公园体系。在总结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迪庆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大理苍山等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公园体系,把云南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生态旅游省份。

2.建设一批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借鉴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建设经验,建设昆明环滇池、澄江抚仙湖——星云湖、大理洱海、丽江等一批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构建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原型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3.建设一批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科普科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摄制基地、艺术创作培训基地、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基地及文化演出剧院和场所等。

4.建设一批会展商务旅游基地。依托全省中心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的优势,借鉴发达省市成功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摸索新路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着力打造以昆明、大理、玉溪、曲靖等城市为中心的会展商务旅游基地,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会展商务圈,发展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基地。

5.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生产营销基地。依托云南的珠宝玉石建设珠宝玉石生产营销基地,依托独有的药材建设药材商品购物基地,依托民族工艺品建设特色民族工艺品生产营销基地,依托云南的普洱茶建设普洱茶生产营销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向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

(五)培育旅游文化主导产业

1.休闲度假业要大力开发科普型、休闲型、娱乐型和户外运动型的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强的专项产品,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2.住宿餐饮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特餐饮品牌和餐饮名店,合理布局旅游餐饮设施,并配套休憩和娱乐功能,住宿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酒店结构和布局,根据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建设高星级旅游饭店,扶持和规范特色客栈及民居旅馆等。

3.文化娱乐业要重点完善旅游酒店、旅游城市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

4.商务会展业要以昆明、楚雄、玉溪、大理、丽江、景洪、瑞丽等旅游城市为主,发挥其会展商务功能,创建商务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5.康体旅游业要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户外运动设施、训练基地、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6.民俗文化业要借鉴公司加农户等有效模式,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业、民间工艺品产销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实现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7.广播影视业要推进专业化制作、企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使全省广播影视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8.新闻出版业要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新闻出版、印刷、营销体系,使全省新闻出版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9.商品购物业要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健全旅游商品批发零售体系,提高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以地方特色产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为核心,对现有的旅游商品进行提升,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避免一些粗制滥造的旅游商品的出现。

10.旅游景观业要提升观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经营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提高经营效益。

(六)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重组

1.做大龙头旅游文化企业集团。通过整合、重组国有资产,组建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的大型旅游文化集团。

2.做强中小旅游文化企业。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3.促进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七)加快旅游文化市场开拓

1.进一步突出打造“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形象,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推出旅游宣传促销主题,激发和引导游客赴滇旅游的动机和行为。提高旅游目的地促销意识,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合、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机制。

2.大力开拓国际旅游文化市场。抓住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旅游文化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

3.培育旅游文化演艺消费市场。制定合理的价格,让各种渠道既有合理的利润,具有经营旅游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吸引游客观看旅游文化演出。

4.大力培育新兴旅游文化市场。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做大云南市场,拓展省外市场,开拓境外市场,努力营造公平的旅游文化市场竞争环境,破除地方壁垒,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文化市场体系。

(八)深化区域旅游文化合作

1.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区域旅游文化合作,重点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地区、云南与老、泰、越等国北部的旅游文化合作,完善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多元合作主体互动机制,联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开展宣传促销,培育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文化线路等精品旅游文化线路产品。

2.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合作和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合作为重点,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滇港、滇澳、滇粤、滇沪、滇黔桂、滇黔渝和滇川藏等多层次、大范围的国内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打破市场壁垒,推出旅游便利化措施,增强区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吸引力。3.加快与国际旅游文化市场服务标准接轨。按照国际旅游文化市场的通行规则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旅游文化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体系,重点推行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和国际质量认证,促进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服务设施和服务技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以构建结构合理、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新机场建设、老机场扩建和国际口岸机场的申报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航线。全面提高现有干线铁路运营能力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进省内铁路路网建设。加快干线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提升和建设一批通往重要旅游文化景区景点的三级旅游支线公路。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水路和滇池等重点旅游湖泊区的短途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和完善交通的旅游功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民族风格的文化重大项目设施,继续实施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尽快实现县以上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都通广播电视,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终端的基层宣传文化网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

3.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在重点旅游开发区域,尤其是高原湖泊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荒山、荒坡的绿化和高原湖泊、河流的污染治理力度,对生态脆弱的重要旅游文化景区实行游客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制度,实现旅游文化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支撑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加大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力度。其中,规划期内旅游文化投资开发建设项目165个,投资额2689.9848亿元;再加上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700亿元,总计投资额为3389.9848亿元。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预计规划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预计规划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2015年以后继续完成的项目19个, 预计规划总投资达到1400亿元(未考虑新增加投资项目)。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1.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各级旅游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各级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实施和有关项目的建设。

2.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分解落实到各州市政府,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

3.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4.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各级政府在法律规范、政策指导、规划控制、资金引导、市场监管、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5.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对核心旅游资源、重点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的关系,强化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便捷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6.健全旅游文化法规体系,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加快省、州(市)、县旅游文化执法机构建设,健全行之有效的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及时、便捷、高效处理游客投诉机制,进一步整顿旅游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旅游文化经营服务行为,优化旅游文化经营环境,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旅游文化产业政策

1.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保障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用地供应方面实现突破。

2.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3.建立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政府担保机制,引导国有大企业和有实力的外商、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利用旅游国债投入、门票抵押贷款、政府担保贷款、发行旅游债券和股票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加快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程。4.建立重点旅游开发财税配套优惠机制,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文化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5.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地保护政策。加强立法,通过舆论、媒体等多种途径强化居民和旅游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维护和发扬,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推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制度、旅游文化资源及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社会监督、社区监督的机制。促进旅游文化区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旅游文化开发环保审批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责任制。

6.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制定保障当地民族群众合理、有效参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措施和保障社区居民优先参与的政策,协调组织旅游地社区内各单位、个人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三)积极推进改革试点

1.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体制改革。旅游体制改革要突出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理顺云南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管理体制,探索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成立云南省旅游融资担保公司,构建云南旅游融资担保平台。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以抓好省级国有艺术院团的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国有艺术院团改革,科学合理调整全省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结构布局;一般院团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道路,逐步改制为企业;各州市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国有艺术院团的改革。

2.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加快试点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提升、城市社区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保山市腾冲县试点,要积极探索县域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试点,要加大休闲康体度假基地和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力度,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大理苍洱地区试点,要加快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产品开发建设的创新力度,探索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昆明世博新区试点,要大胆创新“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旅游企业孵化器机制。

3.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企业改革试点。选择一批旅游企业改革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理顺产权关系,推进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改革,探索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龙头企业的新途径。对印刷、出版、发行、影视等经营性文化单位,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4.积极推进专项改革试点。选择一批村寨作为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改革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建立旅游与文化、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选择一批边境县市为跨境旅游文化专项试点,探索开发跨境旅游文化线路产品、建设旅游通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开发模式,把景洪(含磨憨镇)打造成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国际跨境旅游文化区,把瑞丽培育成面向缅甸及东南亚的国际跨境旅游文化区,把河口建设成为面向越南及东南亚的国际跨境旅游文化区。选择文山普者黑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探索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及旅游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新途径。5.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给予支持,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和政策运用等方面对我省给予指导,并按照“部门联系、省级推动”的方式和“一事一议”的办法,建立部省合作机制,建立若干国家部委联系点,先行先试,切实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工作的开展。

(四)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

1.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建立省级和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各级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除用于旅游文化规划编制、信息化工程、游客服务中心、休息站点、旅游厕所等公共建设项目外,还要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开发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用。

2.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以项目评估、专家咨询、公开公示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推动州市、县区财政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吸引海内外资本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创新政府投资机制,探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私募,争取发起设立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3.建立、发展和完善以省旅游投资公司、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世博股份、丽江旅游等上市公司为基本构架的投融资平台。创造条件,争取在规划期内成立省旅游文化融资担保公司,以增强融资功能。发挥省属旅游文化投融资平台在投资项目合作、银行信贷担保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外资和混合经济结构的旅游文化投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4.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抓住当前国际资本流入和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市场,疏通投融资渠道,引导海内外资金进入我省旅游文化产业。

5.推进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在规划期内力争一批旅游文化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五)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1.发展和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省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

2.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以旅游购物“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鼓励旅游文化企业采取参股、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强化行业指导与自律功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经营。整合旅游文化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库,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积极发挥法律、会计、审计、保险、仲裁等相关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培养旅游文化产业人才

1.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

2.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云南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使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和要求。旅游、文化产业部门的人才规划要与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3.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在学校专业人才的教育中,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培养云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对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创造性和活力;创造和增加让旅游文化专业学生参与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4.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在旅游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来滇创业,高度重视本地化人才的培养。

5.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省级荣誉奖励制度,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下载-水库旅游规划纲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库旅游规划纲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重要意义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促进文山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山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旅游部分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旅游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近日发布。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分为16篇62章。其中第六、十四......

    水库安全旅游自查

    音河水库风景区自查报告 旅游局: 音河水库风景区历来把安全和优质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责任和分工,针......

    旅游规划大全

    它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

    旅游规划院

    集中科之小成,集众甲之大成,纵横旅游视角,博览中国世态。——2014、03、27 第一部,总结汇总,集成中科做过的成果案例,祭奠入门。 第二部,自学成才,专项分类攻克,网络物联网思维,凝聚新......

    旅游规划

    什么是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在旅游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旅游发展蓝图及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一种谋划和安排。 旅游规划的对象旅游规划的对象是......

    旅游规划

    1、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评价体系。 “三大 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