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法院在依法治国中应发挥七种作用
基层法院在依法治国中应发挥七种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进依法治国六项任务。作为司法机关的基层法院,应当发挥七种作用,完成历史使命。
一、维护稳定作用。
稳定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法院在维护稳定中发挥打击刑事犯罪职能,遏制犯罪高发态势,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对社会危害性大、主观恶性深、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犯罪,在法定幅度内从重从快判处,震慑犯罪,稳定人心,振奋人心。云南昆明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政法机关迅速组织力量全力侦破案件,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坚决将其嚣张气焰打下去。所以,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和黑恶势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法院在新形势下的一项主要任务。对“两抢一盗”等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类型犯罪,依法运用法律,用足打击手段,予以从重从快打击,维护社会秩序。
二、惩治腐败作用。
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演越烈,最终会亡党亡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反腐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说明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能力。在全国反腐强势下,法院严厉惩治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廉洁的政务环境。十八大提出,要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贯彻依法治国精神,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廉洁执法,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利国为民。这是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呼唤,法院必须以身作则,勇于担当。
三、服务发展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法院应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法院要整章建制,常抓不懈、注重落实,把服务发展环境融入各项审判工作中,把审判庭变成当事人交流思想感情的平台,增强互信,化解仇怨。通过自身努力,用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发展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各种新型案件如知识产权案件不断上升,法院是动力与压力共存,挑战与应战同在。一个新兴企业,面临诉讼困境,如果按法律条文生搬硬套,很可能把企业扼杀在起步阶段。如果给企业提供发展的机遇,企业就可以抓住机遇,得到第一桶金,继而扩大再生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促进和谐作用。
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大同小异。和谐社会六项主要内容都与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有内在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民事审判是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包括对案件的受理、审查、调解、判决与执行等活动。民事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案件约占基层法院案件总数的60%左右,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把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目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通过民事审判工作,尽可能减少当事人的对抗性,力促当事人实现实体权利,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五、普法宣传作用。
宣传法制是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能够促进全民学法、懂法、守法。法院司法公开和裁判文书上网,就是进行法制宣传和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在司法公开前提下,法院认真落实法律释明、判后答疑、庭后感言等制度,增强裁判的说服力,减少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对抗。在法制宣传中,发挥好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在普法宣传中,一份质量优良的法律文书,就是一本生动典型的普法宣传材料,能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作用。
六、惠及民生作用。
司法为民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刑事审判惩治犯罪分子,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就是司法为民。民事审判直接处理承包案件、合同案件、婚姻家庭案件,是为人民群众排难解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都与法院工作紧密相连。依法惩恶扬善、扶困济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法院制定了相应的司法为民措施。关键是如何抓好落实,让书面上的司法为民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七、综合治理作用。
2014年3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了《2014年全省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全省法院要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为推进平安河北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因此,基层法院要建立起规范、合理、科学、有效的综治工作领导机制,形成维稳工作与目标考核直接挂钩的责任体系。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掌握、早解决、早处理,不留死角。信访工作是综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尽力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本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篇:街道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应发挥哪些作用
在流动人口管理上,街道应发挥哪些作用
新胜街道办事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截止目前,新胜街道辖区内流动人口保有量达3万多人,占街道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也随之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街道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实施对流动人口有效管理,已成为街道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
一是来源广泛,成份复杂。目前,我街道流动人口以来自我市的其他县区和本省的各个地市为主要来源,在构成成份中,呈现“四个为主”。即: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以从事加工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报酬低的职业为主。
二是居住分散,流动频率快。流入我街道的流动人口以租赁房屋居住最多,其次是居住在企事业单位的集体宿舍或是居住在建筑工地内,流动人口在我街道不仅居住地分散,而且流动频率 1 快,每年春节过后大量涌入,居住地、工作地又经常变动,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
三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制意识比较淡薄。从我街道已登记的流动人口情况来看,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较多,文化素质较低,现代文明意识不强,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认知水平较低,缺少社会归属感,给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难题,尤以社会治安压力最大。
二、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到位。按规定,流动人口在一地居住七天以上要到派出所登记。如果在一个地方只停留了两到三天,实际上处于失控脱管状态。还有的流动人口刚办理了登记,有可能又流动到别的地方去了,完全不受制约。
二是对流动人口中“流出”人员缺乏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措施,谁来管,怎么管,还是一个空白和死角。
三是流动人口管理队伍还有差距。管理人员数量较少,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管理服务的认识不清、层次不高,管理的手段及方法比较单一。
三、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局面(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街道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党工委牵头成立流动人口事务办公室,负责协调联系我街辖区内公安、工商、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计生等职能部门以及辖区内的驻 街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部门,有效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街道与其他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二)夯实基础,强化管理。
一是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流动暂住人口本人申报;出租户、用工单位申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民警日常工作登记等“四条渠道”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把暂住人口档案装订成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
二是加强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健全“以房管人”工作机制,严格出租房屋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能。适时与公安,工商、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无照经营、非法用工和违章建筑问题、环境卫生脏乱、治安秩序混乱、刑事案件高发的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专项清理整治,减少治安和安全隐患,净化社会环境。
三是以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为契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街道计生办定期对社区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街道计生办根据流动人口登记时提供的婚育状况,实行外来育龄妇女与当地育龄妇女管理、待遇、教育、服务、责任等“五个一样”,积极开展以上门宣传、上门查证、上门登记、上门孕环情况为内容的免费计生服务活动。
四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方面通过街道、社区的流动人口事务办公室所提供的流动人口信息,综治办和警务室能 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中重点人员的信息,由社区领导及片警重点管理帮教,及时发现、化解、处理不稳定、不安全线索和事故苗头。另一方面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涉及流动人口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
(一)创新思想观念,组织机构向政府延伸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综合工程。我们应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时机,将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纳入全街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部门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应做到“三落实”:一是组织落实。成立党委和政府领导挂帅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维稳综治、公安、民政、计生、驻街企业等多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社区、厂矿企业配备流动人口管理站、协管员,形成流动人口管理办、流动人口登记管理站、流动人口管理协管员三级管理网络。二是责任落实。对责任单位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实行目标管理,年初签订管理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对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责任不明确。
(二)创新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向多元延伸
在现有的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的基础上,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摸索“以人为本,以房管人,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不同区域流动人口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实效。一是对出租户进行登记管理。二是对用工单位进行备案管理。以建立机构、配备专人、登记造册、定期上报、加强指导为主。三是对建筑工地进行严格管理。以甲方负责、确定专职、集中住宿、统一管理为主。四是对流动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以有无固定工作、有无组建家庭、有无犯罪记录等为标准,将流动人口划分为重点监管对象、一般管理对象、相对稳定对象等几类,实行分类管理,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跟踪管理。
(三)创新管理理念,工作重点向服务延伸
在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密切配合下,积极落实外来人口在政治生活、劳动就业、户口迁移、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市民化待遇,努力为其创造平等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首先是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服务。一是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及时向流动人口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大力发展供求信息明确、劳动关系稳定、组织化程度高、管理服务到位的定向劳务协作。二是推出服务便民措施,推出流动人员凭暂住证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子女入学等便民利民措施。三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计生服务,紧紧依靠社区组织,对育龄流动人口开展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教育,保证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享受国家规定的免 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其次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工作。一是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二是整顿劳动力市场,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联合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整治,加强了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监管。三是打击侵犯流动人口权益行为,组织社区民警经常到流动人口居住地、务工地调查走访,及时发现和解决流动人口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纠纷矛盾,对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和案件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四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五是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大检查。
第三篇: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作者汪峰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一、教师做学生的导游,适时引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思路,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假探究真验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1、探究性物理实验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2、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探索性实验具有创新特点。
三、做课堂的主持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四、做学生的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
关键词:实验 探究 主体性 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专家学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看到,到现在为止,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不容乐观的。现在对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而作为物理实验却普遍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动手;有的教师放弃实验教学,学生只是看实验,背实验而不是动手做实验;有的老师做黑板实验;有的教师则通过Flash 动画“做”实验,不动手做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有的老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一手包
办„诸如此类。有的是因为实验有风险;有的是从保护精密仪器角度考虑;有的老师说学生实验测不出理想的数据,没有Flash 动画得出的数据理想;有的老师抱怨器材短缺,抱怨实验前后准备时间长,教学压力增大等等。究其理由,我认为,首先,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其次,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再次,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而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也决定了科学实验在这一阶段学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初中生正处于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需要由直观的形象来支持。学生通过自已的亲自实验,就能通过眼观手动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经验。鉴于此,初中的物理课程,应在小学开展的一些基于现象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要求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有助于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物理实验教学的成功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的质量。
当然,初中生在实验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如尽管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也乐于动手实践,在实验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总体上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初中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往往并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做学生的导游,适时引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游的任务是为游客提供服务,向导服务、讲解服务、处理团队中的突发事件等,我们这里的导游任务也大同小异,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实验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在实验导入时,我们应创设实验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当这些现象出
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渴望解决疑问。比如,在讲惯性时,可以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玻璃杯中盛适量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卡片上放一枚硬币,然后可以让学生猜想:当教师用棒迅速击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用棒将塑料片迅速击出,会看到鸡蛋落入杯内水中。再比如把纸折成飞机机翼形状然后用吹风机产生气流让学生猜想其运动情况。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小实验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奠定了基础。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着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有组织的指导预习,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改变教学思路,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假探究真验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1、探究性物理实验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2、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探索性实验具有创新特点。课堂教学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目的,独立完成观测,测量,假想,验证和探索,并根据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变化产生联想,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找出其变化的原因,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物理课有实验一定要做,做实验比讲实验要好得多。如果能把教材中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成探究性实验,从生活中提取与物理有关的元素,整理成实验素材,把实验拓展和创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效果非常好,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学生能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有收获”,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对演示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实验。现代教学观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焦耳定律”一节中,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然后自己用实验去探究,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当自己的猜想得到确认,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情绪就会得到升华。
三、做课堂的主持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否把握这个教学关键,就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导向,一是实验教学组织思想导向,不是说教,而是用具体生动的科学道理武装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达到相应的技能目标教师的第二个主导作用是实验教学组织,一个有经验的实验老师,势必会充分发挥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指导全体学生实现目标。
在实验前1.组织器材,分配仪器。实验教学必须用的器材、仪表要从质量和数量上给予保证,教师事先要进行检测、组合和分配,这样做,可以及时发现与处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养成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的先决条件。2.阐明中心,引入实验。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扼要地阐明教学中心、实验目的与要求,介绍实验注意事项、成败关键,使学生心中有数,减少差错,保证顺利进行实验。3.操作示范,逐步深入。在学生首次接触和使用某些仪器仪表的时候,教师要介绍正确使用仪器仪表的方法和重要的保养知识。并且作正规操作示范,要求学生掌握正规操作要领。否则,学生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再去纠正就为时过晚了。
实验进行过程中1.巡回指导,及时指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休,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协作配合。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巡视,掌握实验进程情况,正规操作情况,看肴各组读数、记录是否及时,同学间配合协作得如何,发现问题,及时指点纠正。对于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尽量启发学生克服,对于确有难度的,则给予适当帮助。
2.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异,教师要针对那些基础知识学得好的,规范操作技能熟练的,或思维、技能上出现某些障碍的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要抓好重点,顾全大局,不能只顾一头。实验室是学生表现自己的大舞台,也是教师发挥作用的好地方,要善于发现积极因素,鼓励进步,帮助后迸。让实验完成得好的同学当临时实验员,当助手,帮助一部分同学做好实验,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借此调动更多的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使学习一般的学生也能达到实验目的。3.引导思维,总结原理。每次实验操作结束,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验总结方面来,组织学生认真回顾,实事求是,衡量实验中的收获和教训,检查一下观察到的现象,操作中的体会,记录下的数据,系统地加以比较,做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科学地总结物理原理的能力。
四、做学生的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举办综合性实验竞赛,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为了巩固实验教学的质量,使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制学具、教具,参加“小发明、小制做”活动,比如说我的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小电风扇,在班级里就对大家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内实验所学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引导他们自做学具、教具,鼓励他们创新,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我相信,随着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的加深,通过广大物理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实验教学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版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3、项红专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阎金铎主编 陶洪著《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5、陈琦、刘儒德编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基层法院在依法治国中应当准确定位
基层法院在依法治国中应当准确定位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实现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有公正的执法系统。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人民法院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范围面对各种新的矛盾和争议。对于基层人民法院而言,要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应当与时俱进,准确定位。从海安法院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基层法院参与依法治国进程,应当“提升三种意识、坚持三条原则、打造三项工程”。
一、提升三种意识,确保法官投身依法治国的自觉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基层法院的法官要自觉投身依法治国进程,应当在提升三种意识上下功夫。
一是要提升党的领导意识。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是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在中国的国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所以,法院行使审判权不能脱离共产党的领导。审判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进行,要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最有力的司法保障。事实上,法院的基础建设、人事编制、工作人员的职级、待遇等重大事项落实都离不开党委的支持。当地方党委要求法院参与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时,或在某些案件的处理上与法院的看法不一致时,法院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党委或党委领导沟通协调,力争达成共识,取得理解。但我们不能以服从地方党委中心工作为由,实行违法裁判,这实质上背离了党的领导。
二是要提升公正高效意识。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法律平等地约束一切成员。由于司法是社会绝大多数矛盾的终端解决机制,因此司法公正对法治而言,就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司法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迟到的公正至少是不完整的公正。司法实践中,要体现公正与高效的要求,应当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同时,要正确认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实现节约诉讼成本、追求诉讼效率的司法公正。当前,基层法院应当按照审判质效指标的要求,对法官业绩量化考核,大力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当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公正与效率始终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效率服务于公正,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公正,就有本末倒臵的危险,对婚姻家庭、群体性纠纷等极易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一定要耐心细致做矛盾疏导工作。
三是要提升司法为民意识。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司法为民宗旨,始终贯彻“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要转变审判作风。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当事人对裁判不满意,主要是因为法官的审判作风引发的,有的法官不尊重当事人的话语权,不耐心解答当事人的疑惑。要像宋渔水同志那样“辩法析理、胜败皆服”,除具有较高法律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法官转变审判作风,克服“冷硬横”的工作态度,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第二,要促进社会和谐。要积极运用和谐的方式,化解消除矛盾纷争,协调衡平利益关系。既要积极推动诉讼调解与大调解的衔接工作,也要加大对法官化解重大矛盾能力的考核力度。
二、坚持三条原则,确保参与依法治国的方向性
法律的功能不是无限的,法律手段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司法的能力当然不是万能的。因此,人民法院在投身依法治国中应当保证正确的方向性。
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关系日益多样化,法律规定日益复杂化,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审判领域在不断拓宽。同时,人们不断提高的权利意识也使得更多的纠纷显现出来。与十年前大为不同的是,其时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相对较低,法官依靠身份和权力自然形成权威,并在权威的支配下对当事人直接起到震慑作用,法官本身的司法能力(综合素质)在处臵矛盾中的作用并不突出,而今人们对法院、法官有了更多、更新的期待。如果我们仍然用旧的方法推进基层法院的工作,显然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这就对改革创新提出迫切要求。为此,基层法院应当大力推进队伍管理、审判管理、政务管理三大改革,同时倡导四类创新,提升四项能力。创新廉政举措,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创新考评体系,提升审判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司法政务能力。创新和谐机制,提升司法为民能力。近年来,海安法院坚持高举改革创新大旗,通过设立审“误”公开栏、总结“调解十法”、实行非诉行政执行裁前告知、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化、刑事案件简易程序集中审、裁判文书格式化、执行区域协作、法官审判业绩百分考核、制定优秀案件评选规则、重大矛盾化解能力考评办法、非监禁刑判前社会调查制、破产情况职工通报会等改革创新举措,大大地推进了法院工作,提升了司法工作的影响力。因此,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能有效保证依法治国进程的方向性。
二是要坚持司法权的有限性原则。司法的能动性是人民司法的应有属性,它要求人民法院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审理个案上,而必须主动地依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能动性是以尊重司法权的有限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是法官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判断的权力。只有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司法权才能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争议是司法权存在的前提,无争议即无司法,司法在由各种程序性规则组成的制度性空间内解决争议实现司法功能。司法能力无论如何提高也都在司法权发生作用的领域内进行,这是司法能力提高的一个边界。法院、法官的能动性不应发挥至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只能通过审判、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工作,间接支持经济建设。司法权作为一种判断权其对纠纷进行衡量和断定所依据的法律只是政策、道德、宗教和习惯等众多社会调控手段的一种,多元社会控制力量的长期共存和发展,表明法律之外的社会调控手段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从侧面表明了司法权的局限性,推进“两调对接”有其价值合理性。因此,基层法院要善于把握大局,找准服务大局与司法权能动性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提高服务大局的效能。
三是要坚持渐进式推动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民法院投身依法治国进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从权力体制上分析,司法权作为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而言最弱的一项权力,其在行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屡禁不止,人为设臵法律禁区。法院机构设臵、人员安排、经费来源等均受地方控制,面对干预难以抵制。第二,从当事人法律素质上分析,老百姓诉讼能力偏低说明依法治国进程的艰巨性。通常表现为,缺乏必要的诉讼知识,起诉超过诉讼时效、诉讼请求不适当等情况时有发生;缺乏举证、质证的能力,超过时限举证、所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欠缺、对证据要证明什么表达不清等也不是个别现象。第三,从法院内部分析,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素质不高是影响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没有教育背景、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一些不符合法官要求的人员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法官队伍,导致法官队伍中相当部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这里固然有权宜之计的考虑,有当时人才资源局限的因素,也有干部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则是对于法官职业性认识的缺乏和否认。事实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基层法院中,专业性和复合性人才较少,法官之间的业务水平也严重参差不齐。上述权力体制、公民法律素质、法官业务素质的改革和提升,都只能在依法治国进程中逐步解决,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渐进式推动原则。
三、打造三项工程,确保推动依法治国的持续性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进程,作为基层法院应当立足本职做好基础工作,为依法治国的持续推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认为,当前基层法院应当重点打造三项工程。
一是要打造审判质量与效率工程。目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深入推进“两调”对接工作。实践表明,促进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有效对接,对于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深入推进“两调”对接,必须从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建立领导机构,实现与大调解机制组织领导上的对接;实行人民调解指导员和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与大调解机制工作上的对接;实行业务培训和调解协议评阅制度,实现与大调解机制业务上的对接;实施快速、就地收案以及诉讼案件协助调解、委托调解等制度,实现纠纷处理上的对接;总结推广调解方法,实现与大调解机制调解方法上的对接;实行个案会商与指导制度,实现与大调解机制职能上的对接。其次,要深入推进执行区域协作工作。执行难,跨地区执行更难。我院在前往东台市执行一起借贷纠纷案时,由于加强了与东台法院的沟通,获得有力支持,很快将这起棘手案件执行完毕。这起案件的成功执行,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经我院倡议,海安、姜堰、泰兴、东台四家法院会商,形成了六项区域协作制度:案件联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局长督办制度、疑案会商制度和突情处臵制度。执行区域协作运行以来,促进了不少跨区域疑难案件的执行,我们将在理论上深入研讨这一成果,保证其持久生命力。第三,要深入推进专业化审理工作。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述,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司法日益专业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职责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这是一个总的趋势。近年来,海安法院在民事繁简分流基础上,又在民一庭进行了专业化分工,陆续组建了速裁组、婚姻家庭女子合议庭、劳动争议房地产合议庭、交通事故合议庭。民一庭实施专业化分工后的效果十分明显:案件质量与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人民法院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大激发出审判人员提高质效的内在积极性。为完善审判专业化分工,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探讨基层法院法官的分层问题、建立小额法庭的可行性问题、根据专业化特点开展法官职业培训问题。二是要打造人民法庭基础工程。依法治国离不开农村,没有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依法治国在中国就无法扎根。农村基层人民法庭处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第一线,理应为法治农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当前人民法庭自身建设、老百姓的法律素质、人民调解工作都有许多需解决的问题。基层法院应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来定位人民法庭的工作和谋划人民法庭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在硬件建设、办公经费、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等方面优先向人民法庭倾斜。目前,海安法院三个法庭办公房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米,审判法庭均不少于4个,都设有会议室、阅览室、值班室、接待室、当事人休息室、食堂及车库,警车、电脑、复印机、传真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局域网全部开通,法庭内绿化优美,环境整洁,法文化建设也全面展开。根据新的形势,到2010年,我院三个人民法庭将力争全面实现“五化”,即设臵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装备现代化。
三是要打造法官职业化试点工程。法律知识专业化程度很高。法官是把知识转化为解决社会纠纷的行动之人,人们又习惯把法官比作“社会医生”。可见,法官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劳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具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扎实的基本功,成为法律方面的专家。法官职业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只有职业化的法官队伍,才能拥有共同的法律知识结构和法律思维方式,才能够解决现代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但正如依法治国进程一样,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不能脱离基层法院现有的条件进行。职业化改革必须经过试点后,才能全面推进。海安法院被确定为南通市法院系统法官职业试点单位后,我们经过慎重调研,确定民二庭为我院的试点庭,并拿出了试点改革的初步方案报上级法院审批。我院将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第五篇:发挥基层协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作用
发挥基层协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具体要求。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创新乡村治理,是新形势、新时期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化解基层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X月X日—X日,省政协民宗委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就“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层协商”专题,分别赴XX、XX进行实地调研,把脉问诊,探寻对策。
一、基层协商取得的成效 一是村委会换届顺利完成。在2018年全省第十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XX县共选举产生村“两委”成员XX人,交叉任职比例达到XX%;
依法依规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参选村委会组成人员有XX个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目标,占比XX%;
女干部XX人,35岁以下干部达到XX人,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村“两委”在引导村民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权落实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二是制度建设得到完善。XX、XX所辖乡镇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乡镇和成员单位联席例会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村务公开的细则、目录;
在乡镇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包村,指导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和自治权的落实;
在村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村务监督委员会、畅通各种监督渠道,保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了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是民主协商机制逐步建立。各地普遍建立以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组织形式,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做到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协商民主的内容包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村(社区)的落实;
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益事业;
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的主体扩大到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驻村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保证了协商更加全面公正。
四是乡风文明逐步形成。根据“十三五”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从2016年起,民政部门指导试点村“两委”组织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倡新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自定规矩,自觉遵守,革除陋习树立新风。组织村民推举有威望、有能力、办事公道、崇尚节俭、有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流程,倡导喜事小办,丧事从简,奢侈风、攀比风得到扭转。
二、基层协商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还有部分地方没有认识到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村民,仍然存在乡镇政府领导村委会,村委会指挥村民这种错位认识,导致在落实村民自治权的过程中,工作流于形式,村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是基层协商平台不健全,议事规则不严谨。目前有些地方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表会由于成员不固定,议事人选随意,且没有固定的议事平台和规范的议事规则,导致协商的公信度和公信力难以获得群众普遍认同。
三是协商内容程序不规范,制度化建设不完备。围绕“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在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协商议题上,准备工作还做得不够充分,民主和集中把握得不够精准,从而影响了协商的效果。
三、推进基层协商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三个推进”“三个着力”。
(一)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坚持自治为基础,把村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以组织的形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鼓励村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推动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制度,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农村法律大讲堂,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巡回讲座和“送法下乡”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建立法律图书专栏,增强农民法律素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行为自觉,强化法律在解决农村事务和化解矛盾问题中的权威地位。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推动“法治示范乡(镇)、民主示范村”创建;
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将乡村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腐败行为整治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发展环境。
(三)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注重先进道德文化引导,用先进的文化浸润和引领村民道德建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隔陈规除陋习”等主题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的典型事迹,引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培塑典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抵制陈规陋习、贬斥失德失范;
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和舆论力量推进家风建设。
(四)着力提升群众参与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基层协商的实质是推进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基层事务,推进“民事由民议、民议后民决”。要让群众有感觉,前提是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一是畅通参与渠道。一方面,严格落实村(社区)干部值班制度,让群众随时能找到村(社区)干部反映问题,至下而上收集协商议题;
另一方面,由村(社区)干部下访民情,逐家逐户征求意见,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基层党组织随时随地能了解掌握需要协商的事项。二是创新参与形式。除了召开议事协商会、群众恳谈会、书面征询等方式,结合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广泛搭建村(社区)QQ、微信议事平台,让群众在手机上就能进行广泛协商。
(五)着力提升群众协商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协商感涉及群众对协商以及协商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直接决定着他们对协商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情况。一是真协商,避免虚情假意。避免在协商会开始前就暗示与会者表达赞成意见,把协商会开成了情况通报会。二是真引导,避免放任自流。既要引导群众把深思熟虑后的主张表达出来,也要纠正他们协商就必须是“要听我们的”等错误观点,避免有民主而无集中的“泛民主化”。三是真落实,避免虎头蛇尾。协商不是会议开完了、意见统一了就结束,而是要建立跟踪督查机制,把协商达成的共识一个一个落实到位,让协商真正起作用,让群众认同协商、支持协商、参与协商。
(六)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基层协商的主体是群众,本质是体现和实现群众当家作主,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一是提升群众物质获得。群众参与协商的主要动力是获得物质利益,这就需要在协商过程中,尽可能进行广泛深入协商,使参与者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在反复协商过程中,取得“利益最大化”,让群众在协商中获得利益。二是提升群众精神满足。在协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尊重群众民主权利,更加注重采纳群众合理主张,更加注重肯定群众所做之事,让群众在协商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三是提升群众价值认同。随着基层协商次数增多,参与协商人数增多,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的普遍共识将成为一个地方、一个阶段的价值认同。为此,在协商过程中,应注重提炼共同价值观,让共有的价值观促进协商民主,让协商民主凝聚共有价值观,增强群众价值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