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吕东升等
2009年第1期 ——构建“鄂西圈”
2008年11月10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解放思想、协调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等领导、专家,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纵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 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更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具有三个重大创新:其一,找到了加快鄂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鄂西与鄂东不同的区情,决定了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鄂西科学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其二,找到了湖北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使湖北的发展由“一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跳出了过去非均衡发展的思维定势,使湖北发展战略覆盖了全省区域,有利于调动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湖北发展新的支撑点,从而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其三,找到了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开了先河。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统筹规划上,要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决不能走低水平、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在整合资源上,要破除小农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企业改造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形成对内畅通、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
缩短鄂西与世界的距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提出和构建,实质上是将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区)从地理概念转变为实体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使之与武汉城市圈彼此呼应,在全省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经济共同体是立圈之基。8市(州、区)要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地区行政界限,消除区域市场分割,整合区域发展资源,调整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与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和衷共济、包容互助、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克服目前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等发展障碍,实现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建成一个资源整合一体化、经济分工合理化、产业发展差异化、市场发育同步化、城市建设层次化和利益分配规范化的一体化实体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并最终实现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推进产业创新是发展之本。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圈域,鄂西圈的产业发展必须改变“升级——替代”的传统思路,而采取“升级——优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和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由之路。要以旅游为切入点,对圈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际游客,进而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国际影响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军: 加快规划编制和实施步伐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为我们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即交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化保护和发展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8市(州、区)各自的发展规划;第三级为具体的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体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协同与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等。同时,建立省级重大项目库,遴选2008年—2010年优先开发项目。规划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生态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合。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鄂西圈”成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系统安全稳固、生态修复保育有效、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得益彰,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圈;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旅游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有序、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富裕安康的科学发展圈。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编制出一部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符合湖北实际,彰显鄂西特色,可操作性较强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圈内8市(州、区)规划的指导,加强各地规划和省级总体规划的衔接。
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
把“珍珠”串成“项链”
从文化部门的角度讲,积极投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盘点资源。要对鄂西地区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盘点,在此基础上保护、修复、建设,充分挖掘内涵,有效加以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把发展思路变为具体项目,把软实力变为硬实力。
做好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类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现有的建设、利用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形象地讲,就像一颗颗珍珠零散分布,没有串连起来。靠什么一线穿珠,把它们变成名贵的“珍珠项链”?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整体联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建立密切的协作发展机制,通过市场配置、优势产业来带动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
做强特色。要通过各种集中展示,彰显丰富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百花齐放、蔚为大观的文化生态链,使游客在文化考察中领略不同风采,流连忘返。
打造品牌。要尽快启动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争创名牌的能力。
强化保障。要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
发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地位,是由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鄂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产业特征,对鄂西地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进而更好地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作用如何发挥,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质量、效益、速度和水平。要认真编制发展规划,指导鄂西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培植鄂西旅游业发展后劲。加强旅游产品系统集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旅游发展范式,提高鄂西旅游业的发展质量。破解重大发展难题,推进鄂西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将以龙头景区为依托,整合圈内旅游资源,打造三大旅游板块(“一江两山” 板块、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荆楚三国文化旅游板块)、四大旅游品牌(自然景观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俗风情品牌、世纪工程品牌)、五条精品旅游线(三峡黄金旅游线、“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世界遗产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炎帝神农大洪山精品旅游线)、六大核心旅游区(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把鄂西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选择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目、旅游商品企业、旅游节庆、导游礼仪队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树立起旅游行业的标杆,使鄂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能高起点迈步、高标准运行、高层次推进,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省林业局局长祝金水: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对象,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观光度假和多种专项旅游活动,使旅游者享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它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有所不同,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生态环境问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占全省版图面积的70%,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森林风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资源,90%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64%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林区和林农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社会经济地位显而易见,其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它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目前应选择鄂西已经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
发展鄂西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理念。把加强鄂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来部署和安排,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绿色产业。鄂西地区有发展木本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产业,增加鄂西地区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发展目标。
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吉祥:
精心打造“北大门”
我们决心抢抓机遇,努力将十堰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首先,强化交通先行的观念,加快构建便利快捷的大交通,使十堰真正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控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北大门”。
第二,要强化经营资源的观念,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十堰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下一步,要按照经营资源的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
第三,要强化市场运营的观念,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客源渠道,拓展旅游大市场。紧紧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港澳台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办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强化开放合作的观念,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路子。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8市(州、区)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促进“两圈”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 做好旅游产业整合文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旅游产业整合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空间布局、打造网络状产业链、实现持续性竞争为着力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先导,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种产业的关联,并依据各种产业区域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自觉地进行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以解决圈内产业之间的低水平重构和无序竞争,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契机,构建和谐空间布局。将宜昌——襄樊——荆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将土家风情与绿色生态整合起来,做好文化与生态两大品牌,打造“民俗风情恩施州,绿色康体养生园”,形成民俗风情旅游产业集群;将荆州、荆门、随州、襄樊四地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十堰、武当山、神农架的道家文化、武术、水文化、生态、绿色有机结合,以突出道家养生,大众康体主题的系列产品,形成康体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将已开发成熟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城市旅游区打包,形成三峡风光旅游产业集群。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基点,打造网络状产业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整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关联性,其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所形成的网络状产业链体系。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手段,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与发展。一是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上,确立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产业整合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重构资源消费模式;二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发展上,确立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容量为警戒线,以生态监测为保障,以生态补偿为手段,美化生态景观,强化生态体系培育,推进生态系统建设;三是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文化发展上,确立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挖掘文化本质内涵,助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黎志: 向5A景区目标迈进
位于恩施州境内的利川市腾龙洞景区和恩施市大峡谷景区,是由香港驰生集团控股投资、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开发的两大景区,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
2002年,我们引进香港驰生集团先后考察了江西武功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和恩施的旅游资源,最后作出了投资恩施旅游的决策。主要依据是恩施旅游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若将资源、资金、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可能做成全国大牌景区。
目前,利川腾龙洞和恩施大峡谷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的目标是,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两个景区建成国家5A景区。在景区建设上,我们计划再投入1亿元,对两个景区进行二期开发。宣传营销将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如果说2008年是我们的精品景区建设年,那么高速公路开通后的2009年就是恩施旅游的市场营销年和起跳年。届时,一个以“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为中心,众星捧月的恩施旅游大格局将会形成。■
第二篇: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安陆市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前景与策略选择
近年来,安陆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安陆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提速提效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14.9%;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23.3%;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9520.4万元,同比增长15.7%。
一、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先天的地域优势。安陆位于鄂东北部、武汉西北,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交汇地带,是鄂中腹地的交通枢纽,距离特大城市武汉仅110公里,距离天河机场80公里。境内有汉丹铁路纵贯,南达武汉,西连襄樊、宜昌,东接京广铁路大动脉;有316国道经过,连通鄂中鄂西;有汉十高速穿境而过,南接武汉,北达十堰;有府河自北而下,南通长江。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
对新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安陆成为东承武汉城市圈,西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双覆盖区域,区位优势凸显。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安陆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安陆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春秋时的楚令尹斗子文、东汉的 “天下无双,江夏神童”黄香、西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昌、唐代“酒饮安陆,蹉跎十年”的诗仙李白,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宋庠两兄弟、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耿丹等等,成就了安陆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基础。“别有天地非人间”,既是诗仙对当时安陆秀美山川的赞誉,也是现在安陆生态保持的写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白兆山旅游风景区,留下了诗仙27—37岁风华正茂10年的足迹,形成了桃花崖、绀珠泉、读书台、祖师殿、洗笔池、洗脚塘、白云泉、桃花林等与诗仙有关的遗址遗迹18处。省级森林公园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 48 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 1648 株,百年以年的4683株。“五
师建军旧址”、“新四军豫鄂边区司令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新五师医院”、“七七报社”、“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文物,为安陆披上“红妆”。
三是完备的配套设施。近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先行,立体开发”的总体思路,从基础设施入手,逐步提升安陆旅游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复线的建成,缩短了安陆和武汉的空间距离;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景区交通更加便捷。2008年,我们又引进香港金陵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了金林旅游风景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开发银杏产品、精美食品、书法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制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引进安陆籍回归客商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金榜大酒店、恒坤大酒店、桂竹庄园、六福庄园等食宿设施,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招商,吸纳社会资本3600万元,开发长寿园、桃源山庄、长架山生态农庄等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点21个。全市拥有中高档宾馆饭店15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修缮景区6处,景点120多个,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娱乐的场所63处,大型购物中心10余家,能够满足不同档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008年,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安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虽然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但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正视差距,才能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看,安陆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规划设计滞后、开发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规划设计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生态旅游项目的档次和内涵。开发意识不强。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还没有形成特色,立意不高、引导不够、开发不足、产业链过短,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规模扩展。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通信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都非常有限,还不能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匹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包装旅游产品不够,旅游轰动效应还未形成,导致当前知名度小,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尚未成为旅游热点。产业规模偏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的步伐不快,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三、策略选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圈内城市各有特色。安陆要在圈内异军突起,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培育市场,建设文化生态游胜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安陆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和交通便利的比较优势,明确旅游经济的“四个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打造“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华中文化旅游名市。二是旅游市场定位:成为武汉至丹江口(武当山)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成为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三是开发重点定位:定位于“一点四线”,“一点”是指以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为中心,附带李白纪念馆及其它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安陆特色的李白故里游;“四线”是指太平寨旅游线、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线、本地文物古迹、革命教育基地旅游线,府河沿岸景观旅游线。四是功能定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白兆山、钱冲、太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聘请专业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陆市河滨公园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槎山民俗风景区规划》,做到建设一个景区,彰显一个特色,造就一个精品。
(二)整合资源,区域合作。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实现无障碍旅游。一是要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的区域整合。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古银杏群落旅游环行公路,将李白文化游、古银杏风光游、红色教育游串成片,连成线,抱团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突出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商店、民俗娱乐基地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行、食、住、游、购、娱”整体突破,形成完整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大九寨”、“新三峡”等成功的旅游区域合作实践证明,景区独立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跨地区的区域合作大势所趋。安陆比邻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西接襄樊古隆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呼应,西南可往荆门明显陵。各旅游景点如珠散玉盘,又可联缀一体。随州大洪山、京山大洪山、安陆大洪山具有地理位臵相近、旅游特色相同、文化底蕴相似的整体旅游区域合作基础,实现同类相聚,品牌共享,交通互通,市场互供,客源互动,对安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大有裨益。三是要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当前要把市场开拓的主攻方向放在武汉及周边县市,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合作契机,巩固汉安合作成果,加强与武汉各旅游公司 的战略合作,推介安陆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安陆休闲度假。
(三)传承文化,开发产品。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文化是旅游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文化不仅赋予旅游丰富内涵,也需要借助旅游业把潜在的核心价值挖掘转化,加以弘扬传播,使二者形质和谐,流美久远。安陆文化和旅游的持久竞争力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生物活化石的古银杏群落等“异质性”资源。传承文化就是要寻求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传载之途,对白兆山盛唐李白文化、钱冲古银杏群落等素材精雕细琢,挖掘文化资源中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素材,找到卖点,为游客提供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讲头,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以文化审美鉴赏的心理参与到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服务之中,获得独特文化历史体验、人生感悟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保护和修缮现有文化遗迹,选择性复建和修复一批古建筑,开发各种能使游客亲身参与的文化审美鉴赏活动形式,设计制作一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虚幻的文化具象化、实体化,借助实体的遗迹、物件、旅游活动形式来实现传播。
(四)加大宣传,创建品牌。文化不等于景观,山水不等于旅游产品。安陆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占领一席之
地,必须把文化与旅游资源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底蕴的作用,着力打响李白牌、银杏牌、漫画牌和红色牌,提升了安陆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要借助传媒的辐射力。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为主题,精心制作各类介绍安陆历史遗产、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的宣传画册、明信片、音像图文资料,运用报刊、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让安陆的历史文化走出去。二是借助文化的吸引力。借助《李白在安陆》、《安陆李白文化》、《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选注》、《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等李白文化学术著作,和即将在安陆召开的全国李白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李白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全国银杏学会年会和全国第十八届银杏学术研讨会、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等重大文化交流盛会,把安陆文化旅游的名气传出去。三是借助节庆的影响力。积极鄂西生态旅游圈举行的各项推介活动,强化市场营销,制作宣传车,布臵旅游商品展台,推介我市旅游景点和配套旅游产品。积极承办“李白文化节”、“银杏旅游文化节”等特色以文化节会,挖掘文化内涵,邀请安陆在外知名人士、学术界专业人士和游客参加,按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的要求,精心编排线路,让客人把安陆旅游的名气带出去。
第三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33).[2] 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
第四篇: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
——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
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增强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实现江苏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于6月27日在南京举办了“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九位专家、学者就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口群建设、产业发展、滩涂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摘要发表。
江苏港口群的定位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陈吉余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开发规划,针对江苏沿海的独特区位,明显优势,提出需要充分发挥,重点突出,以八项措施,促进江苏沿海发展。这是江苏的福音,沿海三市必将强势奋起,迎接这个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是要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境监督。四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科学规划。
港口建设和滩涂资源合理开发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有航则有港,港建则城兴,沿海产业带、城镇群相继建成,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港口建设方面,对应三个中心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因势定位,错位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而且要加快建设,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支撑。连云港的港口群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是陇海、兰新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龙头,是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需加快建设,它是一个国际性远洋综合枢纽港和集装箱的干线港。按照这样的定位,连云港应是一个媲美亚欧陆桥西桥头堡鹿特丹的世界级大港,设施应是先进的,服务应是优质的。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分工与定位:一是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群,涵盖灌河港口组和中山港。这样的涵盖,打破行政界限,有利于龙头港口根据物种、专业和特需确定各港区的功能,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像灌河口这样有70km长的优良水道,岸线资源丰富,跨区涵盖有利于整体规划,全面发展;二是大丰港口群是侧重服务本地区的专业性港口,涵盖射阳港口组,针对苏中地区,资源丰富,货物生成量潜力大,面临的西洋,港阔水深,接通外海,是一条优良的水道,港口发展有潜力,特别与东北亚的韩、日已有航线接通,港口发展有优势,地区发展有潜力;三是南通港群为多功能、综合性的近洋枢纽港,涵盖吕四港和洋口港。洋口港以人工岛建在辐射沙洲群上,尽管环境条件复杂,但成为岸外建港的先例,也为辐射沙洲群的开发先行。以圈围争取辐射状沙洲的途径,将对南通建港开拓途径,腰沙的圈围,不仅为小庙洪进一步建港增加了可行性,也为摆脱沙洲通道强潮地段,而于沙洲外缘如冷家沙建港增加了可能,所以南通港龙头的建港潜能是宽阔的。
江苏海岸在规划中提出这样宏伟的港口群建设,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七十年江苏沿海建港道路艰难探索的结果,近半个世纪海岸研究和港口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使连云港30万吨航道能够兴建,优良西洋水道能够开发,吕四港的建设有所发展,打破了淤泥质海岸不能建大港的禁区。历史在前进,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将使这一海岸展现出辉煌灿烂的新景象。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赵其国
江苏沿海滩涂总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滩涂开发利用方向以农、林、牧、水产用地为主(占地面积约为65%),生态用地为辅(占地面积约为25%)、重点地区集中开发港口工业(占地面积约为10%)。农业利用是滩涂资源开发的重点,而滩涂土壤资源的退盐和改良是农业开发利用的基础。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裕、无霜期长的气候优势;滩涂面积居全国之首,滩涂其他资源种类众多等资源优势;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位于沿江经济带和沿陇海经济带的节点上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对于资源利用、农业增效、经济社会、粮食安全、耕地战略、生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滩涂资源利用的实际需求大,规模较小,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滩涂开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活;科研投入不足,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自身积累不足;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理念有待更新;沿海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滩涂开发有土壤环境压力及潜在风险。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总体布局是新辟垦区21个,总面积270万亩(1800km2),其中连云港市4个垦区10万亩(67km2)、盐城市9个垦区131.5万亩(877km2)和南通市8个垦区128.5万亩(856km2)。
滩涂资源农业开发利用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沿海滩涂农业资源调查评估与利用规划;新型良种选育与快速扩繁;沿海滩涂农业安全生产的土壤生态修复;高品质滩涂农业植物高产栽培;滩涂农业土壤质量保持与定向培育;重视滩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在组织协调实施方面:统一领导,协调联动。为切实保障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顺利实施,建议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协调与规划实施相关的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实施过程,适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做好日常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近期具体、中期原则、长期宏观的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在计划中对制度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抓好任务分解,每一目标任务都要落实到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各责任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抓好落实。要把这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目标。
在政策、资金方面:出台沿海滩涂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一些支农、扶农资金、物资应向滩涂农业倾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等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制定一些税收减缓免政策,如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落实免征或先征后返的政策;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优先优惠支持滩涂开发,重点加强培植从事沿海滩涂农业的龙头企业;鼓励高学历、高科技人才投身沿海滩涂开发利用。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港口群
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严以新
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从东京湾、欧洲海港组织(ES-PO)、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新奥尔良港的实践证明,港口群是当代港口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港口均匀分布,到港口扩张,出现支线,到港口网络化,到港口集中化,到港口逆集中化的过程。在港口群演化中存在的空间经济特征有: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经济系统;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社会经济有机体(港口群起步期、增长期、成熟扩张期和稳定趋势);港口群经济带演化规律的可知性、宏观调控的可能性。
世界港口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劳动,主要以二战后恢复经济为目标,以货物装卸、储存、航运服务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二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的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资本,主要面向工业,以发展临港工业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三代港口:约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工业化后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与信息,主要面向商业,以商贸中转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四代港口:进入21世纪后的后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与环境,面向海洋,以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海洋经济综合流通网带为目标。根据对江苏沿海港口的综合分析,其港口发展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是临港工业阶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连云港是经济“严冬”里的一把火,其战略地位凸显。江苏沿海开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使更多企业、客户和船公司关注连云港。一方面港口将进一步加大腹地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内贸货源的开发,通过推进内地“无水港”建设,延伸港口功能,实现与苏北、中西部以及陆桥沿线市场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各大船公司的合作,增加航班航线密度,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区位优势和陆桥优势,加快陆桥经济的发展,海陆并举,做大“海铁联运”规模,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全面对接中亚、东北亚和欧洲市场。
但同时,江苏沿海港口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港口集约化、结构化程度不高;功能配置单一,岸线浪费较严重;管理体制滞后,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港口经济的腹地拓展能力不强。
江苏港口岸线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要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充分挖掘港口自身潜力,提高已建成港口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促进港口岸线代际协调利用;三是加快完善岸线监管制度,保障已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确保港口岸线资源走绿色生态开发。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建设对策是:抓住国家开发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以大丰港为龙头,协调整合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搞好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利用资本手段实现战略联盟;加速私有资本介入港口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国际港运营商经验。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曲福田
江苏沿海开发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二是资源条件丰富;三是人力资源丰富;四是产业基础扎实;五是具备了沿海开发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正是因为江苏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面临新的机遇,江苏沿海开发才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其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优化,以及整体实力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三是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对外开发,扩大对外合作。对于江苏省来说,又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苏北振兴,苏中、苏南的产业升级,沿海地区必将是江苏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加快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建设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两个重点;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区域合作;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城市化率达到55%;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江苏沿海开发的政策建议:一是确立新的空间定位。江苏沿海的定位应跳出苏北,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与长三角在港口、快速通道、产业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注重与环渤海地区的互补关系。二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江苏沿海开发应该是高起点规划,走集约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注重生态保护;三是树立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理念。江苏沿海三市各有特色和优势,必须形成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模式,否则会错失发展的机遇,延缓发展的速度,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竞争;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层面的统一布局与建设,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的布局和滩涂资源开发;探索开发与管理分开,建立区域性的开发平台,如投融资平台,滩涂资源开发平台,沿海产业基金与政策平台等;创新机制。如在投融资层面上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大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的补偿机制,滩涂资源开发的机制与政策问题。
江苏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杨桂山
江苏沿海海滩涂湿地总面积约占全国海岸湿地面积的1/4强。是中国、乃至全球中纬度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为齐全和冲淤演变最复杂的典型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江苏沿海现存滩涂湿地主要是1760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逐步发育起来的。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滨海湿地由自然为主的过程转变为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过程,大规模的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
滩涂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消浪促淤、保滩护岸、稳定岸线、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等。在支撑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由于人类的围垦及农业开发、鱼虾贝类过度捕捞、水产养殖、工业发展和海堤修筑,导致了沿海滩涂湿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大规模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数据标明,江苏沿海地区累计丧失的沿海湿地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导致面积减小,板块破碎。其他方面有:港口和道路建设对珍禽等保护物种的扰动增加;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大规模开发导致景观破碎、生境减少甚至丧失;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和淤涨减缓,导致湿地丧失。这众多问题的核心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是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分区,实施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重视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划定生态-经济功能区,实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对具有较高生态与环境功能的湿地进行限制或禁止开发。
二是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关键物种丹顶鹤空间分布的8个热点区有灌东盐场、射阳盐场及滩涂、核心区及射阳芦苇基地、四卯酉及王港、竹川垦区、东川垦区、笆斗垦区及滩涂、六灶滩涂。
三是加大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力度,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加强入海河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河口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切实控制河道入海污染物总量;合理空间布局和控制开发规模,严格控制保护区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控制面源污染。
四是尊重自然规律,有序、有度地实施滩涂湿地围垦,重视围垦土地开发配套,大力提高围垦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实现滩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是实施港口、城镇和开发区三位一体的据点集聚式开发,预留足够的开敞和生态空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港口物流等第三产业。
六是加强滩涂湿地演变和开发生态效应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研究,着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江苏沿海滩涂湿地与近海水道冲淤变动频繁、复杂,加强固定断面和点位长期监测与研究刻不容缓;加强滩涂围垦方式与技术以及滩涂湿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视海岸侵蚀、风暴潮、赤潮等海岸灾害演变、海平面上升影响和防控研究;加强南黄海辐射沙洲群成陆过程和开发保护方式研究;强化滩涂湿地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大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
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主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钱志新
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心是产业开发。新能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世界各国努力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21%,控制碳排放的压力很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也必将成为带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电池和核能等,其中风能资源最为突出。江苏沿海有面积广阔的滩涂和浅海,利于风机的布设和维护,为风能的利用提供了便利;
沿海滩涂广阔,生长有大面积的芦苇、米草等植物,利用非粮食作物发展新型生物能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江苏沿海还拥有发展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广阔空间。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以风能和核能的开发为主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能发电为补充,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支撑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风能资源,建设“海上三峡”。力争到2020年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远景可达2000万千瓦,超过三峡的装机容量。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性,可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风光互补,并积极探索非并网风电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在核电方面,应加快田湾核电站的扩建,到2020年要力争使装机容量达到8×100万千瓦;在生物能利用方面积极开展非粮食作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滩涂地区培育和推广耐盐和高含油量作物的种植;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增强新能源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到2020年,要使新能源发电占江苏沿海电力的比重达到40%左右,并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增长方式的转变。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发展环境的优化:各级政府要探索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完备,理顺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从政策和服务层面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金融机构要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完善投融资渠道方面为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科研院所和高校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开设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要积极引进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人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岸带开发对江苏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建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
秦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启动了“海上山东”战略。为了加强海域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山东省制定了详细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对于协调和规范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全省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编制海洋产业规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协调海洋开发利用的各种关系提供指导。
根据《区划》山东省海洋划分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其他功能区等9大功能区。而且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沿海海域地理状况、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环山东半岛沿海共划分6个具有综合功能的重点海域,即黄河口及莱州湾毗邻海域、庙岛群岛及邻近海域、烟台市区邻近海域、威海湾及刘公岛附近海域、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日照市毗邻海域。山东海岸带战略充分体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市场主导,科学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应该高起点规划,应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为沿海开发提高法律和技术保证。
沿海开发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学术带头人
朱传耿
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江苏沿海开发与接轨上海、连接淮海的关系。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外部推动力,同时将目光投向中西部,特别是将淮海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注意与环渤海的优势互补;二是妥善处理好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分工,形成江苏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平台,避免产业雷同,做到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都必须建立省一级的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三是妥善处理好临海与沿海的关系。形成以沿海三市—沿海三市周边县市—江苏全省的微观—中观—宏观开发模式与尺度;四是妥善处理好城镇空间、农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五是妥善处理
好连云港、盐城港与南通港的关系,组建新的沿海港口群。六是妥善处理好纵向交通与横向交通的关系。在打通南北向的沿海交通通道的同时,加强与江苏西部,以及与中西部腹地的交通联系;七是妥善处理好传统能源建设与新能源开发的关系。建立风光(风能与太阳能)产业带;八是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与特色盐土农业的关系。发展滩涂特色盐土农业;九是妥善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是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成我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沿海开发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成长春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苏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不仅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对于促进我省苏北的全面振兴,完善“三大四小”生产力布局,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连接东北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从江苏走向全国,正是抢抓机遇谋划发展的成功范例。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我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调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海上苏东”战略,“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战略将沿海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轴线之一,2004年,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人“海洋之梦”终成现实。
沿海开发是江苏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挑战。继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近日已获批准,至此整个沿海生产力“三大四小”的布局基本形成。“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和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四小”的经济发展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四小”是连接“三大”的重要关节点。江苏沿海开发“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四小”中,我们开发晚于也慢于北部湾、海峡西岸,仅仅比辽宁沿海早一点。而辽宁规划(2005年)比江苏规划(2007年)要早两年多。因而在整个沿海生产力布局的实施中江苏既有优势,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江苏沿海要加快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在“三大四小”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在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第五篇: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 推进文化旅游大发展
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
推进沙洋文化旅游大发展
中共沙洋县委 沙洋县人民政府(2011年9月7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将文化和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旅游发展,“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积极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强县战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沙洋精神区位优势,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现将我县文化旅游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沙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文化民生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一是投资300万元维修改造了沙洋文化中心,投资240万元建成了县图书馆;二是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沙洋支中心,建成了200多个基层服务点;三是“十一五”期间投资280万元,对13个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
-1-
改造;四是争取市、县和社会援建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106个村级文化中心;五是投资620万元建成209个“农家书屋”,剩余41个将在年内完成建设验收;六是大力推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全县公益电影放映3000场;七是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发展电视用户5.2万户,电视入户率达到4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八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以节庆文化活动为重点,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全县共组建腰鼓队120支。
(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大力发展书刊发行、音像制品经营产业。我县现有书报刊经营户13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4家,其中图书发行销售营业额每年达到900万元。二是重点扶持广告、印刷复制企业9 家。2010年,实现产值300万元。三是视讯传媒业长足发展。年收入达到1300万元。四是网吧经营业规范有序。全县共有网吧75家,2010年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五是演艺娱乐业发展迅猛。支持开办一批新型歌舞娱乐场所,全县发展不同规模文化娱乐经营企业(户)45家,产值达到4500万元。发展民营剧团(演艺队)65家,2010年演出6000余场,收入3000余万元。
(三)文艺创作百花齐放。近几年来,我县文化宣传部门组织、引导全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成立了8个文艺家协会(学会),发展会员600余人,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2 -
色的作品。其中音乐作品方面,我县创作了歌曲《喊沙洋》、《爱在纪山》、《油菜花开迎宾来》、《金色沙洋》;文学作品方面,推出了中篇小说集《名份》、散文集《七月从远方归来》和《土地的摩挲》、配乐朗诵诗《我爱你沙洋》等,一批文学创作者入选为省作家协会会员;舞蹈戏曲方面,我县创作的《天天向上》、《春晓》作品在省级赛事中分别获一等奖;书法作品创作方面,我县张方柏、宋述猛、李克龙等人的书画作品入选国家、省级书画展,我县拥有省级书画家协会会员20多人;二胡学会、摄影家学会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并获大奖。
(四)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纪山楚墓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8年纳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去年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大遗址保护协议,纪山楚墓群被划入荆州片区。该墓群地处“鄂西圈”荆州、荆门、宜昌黄金旅游线路节点,发展前景巨大。由此,我们以纪山楚墓群为抓手,以纪山庙会为依托,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景区,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文化旅游项目4个,目前已完成纪山楚墓群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楚王陵遗址公园、郭店楚简出土地、郭家岗战国女尸现场陈列室等项目,并申报国家文物局纳入“十二五”保护和展示工程项目,楚文化景区的各项工作逐步启动。纪山庙会是我县传统节会,我们加强管理、引导,使其成为纪山旅游发展的引擎。仅在今年3月庙会期间,纪山共接待游
-3-
客15万人次。二是做大做强油菜花旅游节。2008年以来,我县已连续四届成功举(承)办“中国〃荆门(沙洋)油菜花旅游节”,沙洋油菜花旅游节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今年第四届油菜花旅游节期间,我们增加了抬花轿、写对联、民歌对唱、农民健身舞等文化项目,扩展了农事体验区等多个景点,设置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等乡村游项目,吸引了荆门、荆州、宜昌、武汉、上海等地的大批旅游团队。三是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针对我县油菜花旅游节花期较短,且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景点和设施,其特色得不到充分展现,品牌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现状,我县从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高度,科学规划,着力打造4A级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该园位于我县五洋公路沿线,规划范围西起襄荆高速公路五里收费站路口赵集村,东至沙洋经济开发区,沿五洋公路总长约32公里,规划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今年六月启动该工程以来,我们已经完成该园的总体规划,并投资7500万元启动了五洋旅游公路改建工程,预计今年11底完工,同时高标准抓好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安洼水库水上娱乐区、潘集水库湿地养生区、五洋公路绿化带等景点建设及沿线农户房屋立面改造。四是编制引江济汉沿线旅游景点规划。引江济汉中线工程东起我县李市镇蔡咀村,西至后港梅林村,在我县的建设堤段达52公里,是全国第二大人工运河。我们抓住建设机遇,及早规划旅游项目,编制旅游规划,引江济汉沿线有12处景点,将在该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期间分步实施。同时,-4 -
长湖湿地保护区建设、西荆河整治改造工程等同步启动。
二、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下步打算
我们将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发展、大推进”的发展理念,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沙洋文化旅游竞争软实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一是加大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五馆一场”,即县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游泳馆、博物馆和体育健身广场。年底启动新文化馆的建设,明年启动游泳馆和健身广场项目,启动县博物馆建设项目。二是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同时做好地方资金配套,对13个镇的影剧院、体育建设场地等文化体育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三是完善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采取国家扶持、财政奖励、单位援建、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完善村和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做到已挂牌的村、社区文化中心有阵地、有设施、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有经费。四是加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巩固现有的村级调频广播设施,进一步发展村级调频广播。新增一批有线电视用户,扩大无线电视的覆盖率。
(二)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沙洋县文化产业项目,在土地征用、城市配套规费、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经济环境,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
-5-
娱乐业、广告印刷业、音像制品业、婚庆演艺业等,不断壮大我县文化产业。
(三)以节会文化为平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四届油菜花旅游节的办节经验,将进一步挖掘沙洋丰富的文化底蕴,融入地域文化符号,拓展油菜花节内涵,丰富节会活动内容,将油菜花旅游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四)进一步加快纪山大遗址公园建设进程。按照大遗址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分期建设文保设施和文物景区,尽快建成大遗址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鄂西圈荆州、荆门、宜昌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五)着力推进沙洋“五七干校”和监狱文化特色景区建设。“五七干校”人文资源独特。沙洋“五七干校”是全国各地“五七干校”中级别、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地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40多家中央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共下放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阶段特殊的社会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开发“五七干校”人文资源,对于宣传沙洋、推介沙洋,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我们已经建成了五七干校旧址陈列馆,年底完成景点规划编制,拟建成全国最大的干校博物馆。
-6 -
沙洋监狱是全国最大的监狱群之一,从解放初期建设沙洋农场,收押、改造战争罪犯开始,历经了60多年的历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收押过右派、反革命分子、走资派等各种成分的“罪犯”。因此监狱历史文化十分深厚。今年,我县拟定与沙洋监狱局合作建设警示教育基地,修建警示体验区,增强沙洋文化旅游特色,注入发展后劲,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
(六)以引江济汉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百里长湖生态景观带。打造沿线26座景观桥梁。做好百里长湖生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计划投资21亿元,将其打造成集水上休闲娱乐、工程建筑、田园赏景,览胜猎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带。一是突出楚风楚韵建筑风格,规划建设沿江新农村,大力发展沿线特色农家乐饭店。二是恢复湖汊野生莲藕、菱角养殖,同时将黄歇冢、铁鞭祠进行开发,整体打造长湖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
(七)精心打造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一是做好目标定位。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提出的风情园建设要“争第一、做第一”及市委书记王玲同志提出的把五洋公路打造成沙洋“清明上河图”的要求,以五洋公路为基轴,以油菜花旅游为切入点,以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历史人文和乡土风情的潜力,着力构建六大旅游区块,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积极链接“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世界遗产三国文化之旅”和“大武汉城市旅游之旅”等知名旅游线路,努力建设“省域核心旅游景区”和“两圈节点景区”,-7-
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之成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4A级休闲农业旅游区”和“中国十大最美油菜花旅游胜地之一”。二是做好品牌策划。坚持“金色沙洋、多彩乡村”的形象定位和“春游、夏荷、秋紫、冬梅”的景观设计思路,以深邃厚重的楚文化和古朴浓郁的乡村文化为主线,依托五洋公路沿线良好的油菜花、湖泊水系等自然生态资源,全力打造特色景点和旅游景观高地,形成四季景观鲜明、民俗文化多彩的乡村旅游风格,打响中国〃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品牌。三是做好空间布局。按照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条件等,利用通达的交通条件作为景观廊道,把景观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油菜花资源以及各相关景点进行整合,努力形成“一带、六区、十节点”的分布格局。四是逐步推进。严格遵循“整体把握、分步实施、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点、线、片”、“房、路、景”和“四季花”的建设思路,分期建设,统筹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共分近期建设目标(2011-2015年)、中期建设目标(2015-2020年)和远期建设目标(2020-2025年)三个阶段。将着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完成沿线集镇和乡村民居整体改造工程,开发以油菜花观光为主的乡村体验和滨湖休闲旅游,满足近程游客的需求,实现区域内旅游业跨越式、突破性“起飞”。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