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

时间:2019-05-13 02: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

第一篇: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

浅谈声乐课堂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科,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发生不同的情况变化,针对每个教学对象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 :声乐教学 课堂教学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理论知识、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歌唱教学能力及指导课外演唱活动的能力。

一、设定目标与循序渐进

“人生如同在大海里航行,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没有方向,船儿就要颠覆搁浅。”进行任何事都必须设立适当的目标。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前,要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名学生设置学期内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并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来实现预定的学期目标。因材施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面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基础、身体和心理素质等都各不相同,这些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于不同特点、水平的同学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其符合每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在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自主学习与艺术实践

作为专业的声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声乐课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声乐这门学科本身需要学生长期、反复、刻苦地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声音条件、声乐水平来布置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识谱、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合伴奏到演唱作品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定期举办小型的音乐会,学生当场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每位学生从声音技巧,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让学生产生努力追求完美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对缺点、不足给予纠正,让学生明白自己在

学习的某个环节以致细节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去改正。这样,既让学生克服了缺点、不足,又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对学生而言,通过对其他同学演唱的观摩及评价,也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舞台表现力。

三、模仿能力与想象思维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形象而富于表情的范唱,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使学生能直接的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声音和方法,同时学生还能从老师的范唱中,更能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先模仿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效果,再以正确的音效示范给学生,通过对比,分辨出两种声音的不同。再让学生模仿正确的示范,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正确的方法,还能提高对声音状态正确与否的辨别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音频和视频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观摩名家演唱的视频,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更多的声乐作品,提高欣赏水平与鉴别能力。形象直观的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让学生变得善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歌唱的欲望。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1】 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济南:黄河音像出版社,1989 【2】 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第二篇:声乐教学方法

声门挡气,...只有声门在挡气才能使得通过声带的气流比较细,这样才能起到喷射的效果低喉位,咽部打开...只有低喉位的时候咽部更打开才能不阻碍喷射的气息,而且舌根也会解放不发硬 3 不管大舌头还是小舌头都是足够被动足够柔软,这样才能让气息来颤动它,要不然哪怕你稍微主观一点想让他颤动稍微有点劲就不容易颤起来了小舌头颤音把气息对着扁桃体喷,大舌颤音把气息对着舌面和硬口盖中间的部分喷,同时舌头平一点,舌尖上翘一点

不能弹舌头:咽太紧或喉位太高,舌根太硬,这种一般假声不好或没假声,唱歌很捏嗓子,缺少气息支持,没通道,易疲劳,声音窄太主动的想让舌头动起来,这样其实反而不容易动起来

不能振动的舌头是紧张僵硬的舌头。楼主一定是舌头向上顶的时候太僵硬,其实只要把嘴巴微微张开,舌头完全放松的贴在上腭上,然后舌尖向上钩一点点仿佛在温柔的舔上颚上凸起的棱,再把舌根放松的放下来,吐气。

多多练习,好好揣摩,这个没人能替你,就是我在你旁边,也没办法。

这是个放松舌头的很好的发声练习。

另附发声声乐知识:

假声指的是整条声带的某部分边缘发声

真声指的的绝大部分声带发声,但是最前端一般不可用,会闭住

混声指的是绝大部分声带闭合住不发声,后端一点点在发声

所以,真声转假声的时候绝大部分也就是发声的部分保持不变,前端闭合不工作的声带会由闭合变成工作,所以感觉上或者操作上是找前端

真声转混声的时候是闭合住更多的声带不发声,直到闭合住绝大部分声带不工作,所以挡气的部分要更多更明显,感觉需要更多的气息支持但是更唱不出来.前端挡气的这种动作也叫喉部的掩盖

然后说到混声,绝大多数的声带是不工作的,但是后端有极小的部分在发声,现在我们讨论这部分极小的声带,按照前面说的动作仅仅前端绝大部分声带在挡气然后后端莫名其妙的发出一个混声,这种混声听起来会半真半假的,然后我们在这部分工作的极小部分声带上做个手脚,给他一种向前压缩的趋势,这个就是关闭,起到的效果就是那种比较有力量,然后另一个效果就是可以使已经很小的工作的声带面积变的更小,从而唱出更高的音.然后关闭后的这个声音使用的是混声使用的极小部分声带的“局部”,所以叫局部振动...再然后,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压缩声带,把发声的点压缩到一点点,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使用声带的某个边缘...边缘振动...海豚音么,可以认为是极小的声带工作的产物...按照上述观点,所以假声可以进入海豚音,混声也可以进入海豚音...因为极小部分一定在边缘上

按照上述观点,真声转假声一定有断层,真声转混声可以没断层,混声压缩到极限可以没断层的转边缘振动也就是假声,但是这种假声不同于真声转过去的假声

打开和关闭绝对不矛盾...而且互相有促进作用

不矛盾是因为打开和关闭绝对不是一个器官,绝对不是一个位置...公认的对于关闭的解释是压缩声带,这个叫发声

公认的对于打开的解释是打开喉咙,这个叫通道

根本是两回事

至于打开声门是无稽之谈,打开了声门就没气息支持了,没法唱歌

关闭喉咙就没通道了,捏紧了,也没法唱歌了

关闭声带的本质是使更多的声带制动不工作,从而使用更小部分声带,这样更大面积的声带挡住更多的气息不出来,声带下面的喉咙应该更膨胀才对,膨胀是不是代表打开了???

打开的本质是通道粗了,通道粗了气息接触声带的面积是不是更大了,我们用更大的声带挡更多的气。。也就是说9的声带挡10的气变成10的声带挡11的气,通过的气息是不是更细了,?通过的气息意味着工作的气息也就是工作的声带面积更小了。。

这样看来打开和关闭究竟是互相矛盾还是互相促进呢???

当然了,如果没有气息参与,没有声带挡气,那么肯定打开通道声门也打开了,关闭声门通道也关闭了,当然互相矛盾了。。但是这样叫唱歌吗?

初级的阶段就学挡气了,想想吧,打嗝是挡气,弱延音是挡气,嘟是挡气,这些很明显吧... 高级一点,混声是挡气吧,喉部掩盖是挡气吧,声带静工作是挡气吧...

从一个很夸张的角度

所谓气息就是怎么有更多的气让声带挡住不漏出来,怎么放掉更少的气让工作维持的时间更持久一点 所谓发声就是怎么挡住更多的气息不让它漏出来从而漏出来更少的气和更小面积的声带作用唱出更高的音,所谓发声就是怎么挡住更多的气息不让它漏出来并且让漏出来的更少的气息从不同的声带位置漏出来从而产生什么假声啊混声啊,所谓发声就是怎么挡住更多的气息让被挡住的气息给声带一个压力顶着他从而让声带更有张力

所谓传声就是怎么让声带挡住更多的气息出不去,然后气息在声带下面堆成一堆,把喉咙再撑开点,再打开点,空间再大点产生喉共鸣

所谓传声就是怎么让声带挡住更多的气息出不去从而使更少的气息出去,这样气息更细更有方向性,带着声音进高位置的共鸣腔...

说白了,唱歌就是挡气

唱歌之前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气息 为什么要提气 当你体内有气息 当你气息顶住声门的时候 你没有必要刻意的去提气 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压锁骨压声门压横膈膜...我们讲的是气柱 ,上下的气柱 最有弹性的地方是横膈膜,最薄弱的地方是声门,两个地方互相对抗,气息夹在中间,你所要做的就是平衡它就好了

很明显的四个相互的作用力,气息顶着声门,这个是相对很主动的一个力,因为声门是最薄弱的地方,就如同气球的气总是向口上跑的一样.声带挡着气息不让气息漏出去,也就是说它对气息顶着声门的力有个反作用力量,所谓锁骨下压,声带向下挡气之类的就是这个力,我觉得是个被动的力量.当然你想这个向下的力量会传递,传递下去以后直接导致压力加在横膈膜上,但是这个力量肯定是个更被动的力量,主动去压气肯定不对

至于横膈膜,首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压迫的它首先会有个被动的反对压迫的反作用力是向上的,其次还有个很主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会形变,呼气的时候它自己会向上归位,这是一股主动的力量.有气息顶着声门肯定气息就没问题了,但是这些力量你要平衡好,刻意的去压哪个去提哪个都是不好的...绝大多数声乐书都写的是某一种力量的控制,于是有的说是提,有的说是压,你们仔细看,会发现他们说的都是很片面的,只写了某个力怎么去控制,这也证明了写书的人另一个片面本能的天生的就比较强一点.但是我觉得声乐作为一种科学的,还是要全面一点

当然 再做跳音的时候在横膈膜的力量不足的时候你可以适当的提提小腹之类的辅助一下

其实颤音也听容易的,但你要先学会用胸腹交替唤气,很深奥吧

那就通俗点,你知道横隔膜在哪里吗,你学着自己去压它就行了

你慢慢的呀,只要一个月,(用气去压哦),你知道,颤音是怎么回事了!~:)

颤音不是指声音的发抖,而是指人声的“揉弦”,一个“延长音”如果没有“揉弦”,效果将会非常干涩。颤音对于歌唱的重要,就如同拉提琴或二胡的“揉指”,属基础技巧,颤音对缺乏音乐细胞的歌迷来说,可大大改善其“乐感”,怎么学呢?一般来说,动听的颤音来自于“原音高”和“低于原音高1/4或1/2音高”之间的来回交替。如果采用原音和“高于”原音高半度或一度的交替,就成了音乐记号中的tr„„„,效果就不成其为颤音了。其训练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原音高和低于原音高1/2的来回交替开始,先慢后快地练习:i7i7| i7i7|i7i7 i7i7 i7i7 i7i7|„„在练习开始阶段,可能会很难听,甚至有像日本演歌或京剧那样的颤音,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到娴熟之后,就会成为正常的颤动。记住一个要领----在颤动时一定要加强“气势”,否则会颤动不起来或“走音”。“笔者使用弹性颤音的方法,使不少不堪入耳的歌唱爱好者摆脱了“难听”的困扰.颤音如果练成同一音高上强弱交替,会成为发抖。要警惕!否则就会从这一“难听”,变为另一“难听”。

第三篇: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设计

1基于产品工艺流程和企业职员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排序,按产品工艺流程分为七个部分,共构建七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以制品质量指标为载体分为若干任务,每一项任务即每一项制品质量指标的控制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纺纱质量指标控制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各学习情境中每项任务的学习即每个质量指标的控制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质量指标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随堂进行动手操作试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团队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3.3%,他们以讲座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给我们带来行业信息,给学生灌输企业控制纺纱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实例,使学生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我们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同

步。注重学生交流合作、表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重要,纺纱各质量指标的检测大部分是几个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的,各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措施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的,所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①在纺纱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一些新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会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查阅资料,也会因坚持自己的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思考

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做学习报告,要求学生就某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公开表述或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报告作出评价,培养了学生表

述能力。

③由老师人为设置设备或工艺故障,学生通过测试并分析产品质量找出人为设置的设备或工艺故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该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占20%(考勤、课堂表现、)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占20%(独立完成试验操作和试验报告)③ 表述能力评价占20%(课堂发言、问题回答、学习报告表述)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占20%(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占20%(人为设置故障的分

析与排除)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相结合

每次课都以任务引领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所有学生都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学习中。2讲练结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纺纱半制品和成品质量指标检测和分析时,采取讲练结合法、边学边练法和小组讨论法。质量指标的检测在老师讲解后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处理和计算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3启发、引导、互动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纱线各质量指标的控制时,采用启发式、引导和互动等教学方法,老师针对质量指标启发、引导学生,学生讨论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4多鼓励、少批评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每次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思考、讨论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下一次上课拿出一定的时间汇报交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交流时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学

生规模50人以内。

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节奏快、信息传输量大,而且加上图形、动画和视频效果的立体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2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熟悉纱线生产的整个过程和某些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在进行试验操作时思路更清晰。

3教学方法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做为辅,改为现在的以学生做为主,老师讲为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力。

4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使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交流。

5建立教学平台,老师把教学资料挂在上面,学生可以浏览和学习,还可以交作业、提问题等。

6作业和考试以前是纯理论型,现改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针对教材内容的问答题和计算题外,还有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所提交的报告等,不设标准答案,提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能力。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动手操作考试,理论试题的设计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注重考核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

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3个60台微机的学生专用机房(带多媒体设备),90%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

学校建立教学平台,教学资料如教案、课件、动画、录像、习题等和技术文章都挂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也可以随时提问题,老师进行网上辅导。

学校还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纺纱质量控制》有关学习资料已经挂在网上,以方便学生学习。

第四篇:教学方法和手段专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案例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举例

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慢慢地让他们感受到实践与写作的必然联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让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在学完《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后,针对学生不愿写作文但却好动的特点,我就让同学们星期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情,并且把你做的事情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想法、感受都记录下来。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少参加劳动,一听到老师布置这样一个任务,都很感兴趣。星期一学生们把劳动记录交上来时,我发现他们干的事情可真不少。有写第一次做饭的,有写第一次打扫房间的,有写第一次洗衣服的,有写第一次去田里参加劳动的„„而且都写得十分详细,更可贵的是学生还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了出来。这次活动之后再去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稍加点拔,再把实践中积累的素材运用到这次作文当中去,就能成功地完成这次作文。

案例分析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星期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把感受记录下来。在此,实践教学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体验人生、学会感恩的情感。

学习指导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它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核心要素。纵观国内外教学发展史,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这些教学方法对当时和现在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均起了积极作用。学习时,各专业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重点掌握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

在英语中,“教”常用teaching表示,“学”多用leaning表示,而教学则用instruction表示。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那么,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是指教与学的方法,但并不是教法和学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融会贯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方法的含义,掌握了教学方法的特征,才能科学地使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教学方法。因为存在教学行为,自然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我 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经典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必用的一种教学行为,但要对这一行为做出明确的界定,恐怕就有些困难了。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教学方法”与“教学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人会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法”混淆,其实两者有很大区别。教学法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普通教学法即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其内容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等。分科教学法则是指中学各个学科所用的教学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英语教学法等。可见,普通教学法所研究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规律、一般原则和方法等,分科教学则研究的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前者对后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

基础和具体应用。虽然教学问题是两者研究中的共同问题,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因此,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法等同是不正确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方式通常是个别的思维活动或操作活动,是在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所要借助的因素,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同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教学活动的要素,它永远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其本身虽无具体的阶级内容,却受一定的社会教育制度和教学任务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教学方法的特征

现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②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⑧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④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⑤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⑥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我国,教学方法有的分为两类:一是教师的教授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等;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练习、实验、实习等。有的分为三类:一是认知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观察等使学生感知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二是复现法,包括练习、实验、实习、复习等使学生再现旧知识和教师指出活动程序的方法;三是研讨法,包括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获取和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各种方法。我国台湾学者则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一是增进知识、启发思维的办法,包括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二是涵养情操的方法,包括社会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发展教学法;三是养成技能的方法,包括练习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四是适应个性的方法,包括自学辅导法、协同教学法。

借鉴国内外教学方法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我们将其概括为如下四类:①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②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④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荀子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而“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可见教学方法的选用,既要参照“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又要掌握“教无定法”的灵活性,争取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根本性指导。做到这一点,教学才能真正卓见成效。

(一)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形式。讲解,主要是解说式、解析式和解答式三种,是教师对概念、原理、定律、公式、例题等进行解释说明、分析或论证,偏重于讲理。此方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最广。讲读,是教师把讲、读、练结合的教学行为,多应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它使事物从抽象变具体,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此方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最广。讲演,主要有专题讲座和系统复习两种,是教师就教材中或与教材中有关的某一专题,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它能深入地分析事实,并据此做出科学的结论,它所涉及的问题较深广,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讲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答问和课内外作业进行公正客观、恰如其分的评点和评析,或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评价

或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发现。

(二)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谈话法时教师在谈话前,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步骤,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正确解析谈话的问题。在谈话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在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小结,使学生凌乱的知识得到贯通,错误的地方得到纠正,含混的答案得到澄清。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为“读书”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研究已有知识的过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成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世之际”。这是王佐良先生所译的培根《论读书》中的一段话。在传授新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应用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解决问题;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则应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复习、背诵等。要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构建“阅读生态”,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一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切忌“盲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说过:“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二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寻绎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我们说,读书要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和思路,正如叶圣陶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先贤的读书法可以借鉴。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后来,元代教育家程端礼据此综括了后人所熟知的“朱子读书法”:“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⑧虚心涵咏;④切己体察:⑤著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3)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人有裨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剪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并教会学生在书卜做记号、圈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中国,演示法更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11世纪我国宋代医学家王惟一于1026年曾铸就两个铜人模型作为传授经络针灸技术的演示教具。苟况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照片、图画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子文献、教学电影的演示:具体实验的演示。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在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参观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二是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某一课程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三是验证性参观,是在某一课程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四是总结性参观,是在讲完某一课程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2)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3)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六)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而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法是中学理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其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须进行示范实验。

(2)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之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3)实验后,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做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七)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践活动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2)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3)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4)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5)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6)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八)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运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2)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3)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九)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创立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实质上就是一种以问答方式揭示矛盾、激发思维、探求真理的讨论教学法。自17世纪始,西方一些大学广泛地采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在我国,讨论教学法的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论语》中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便是中国古代讨论教学法的范例。《学记》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作好记录。

(十)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John.Dewey)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和精神,通过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等发现学习形式,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其一般过程是:确定讨论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除上述十种教学方法外,尚有图例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三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等,限于篇幅,恕不赘述。还应指出,以上对教学方法的分类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任何分类都有其局限性,都难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包揽无遗,而且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形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条件而灵活变通。

第二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古代,教师就已经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来进行教学了。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二战”后,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应用越来越多。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及含义

在人类教育教学史上,教学手段经历了四次大变革。在语言和文字出现以前,大约在公元前30世纪以前,人类从结绳记事、相沿成习到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完成了教学手段的第一次变革,这个时期的教学与生活结合,学习的经验是直接的。而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印

刷的出现,人类开始从石刻、木刻、锦帛与竹简的书写到印刷术的发明是教学手段的第二次变革。第三次变革是直观教学手段的提倡和使用,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图表、模型、标本进行实验等。第四次变革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广泛运用。这个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以后,幻灯、电影、播音等电子技术的媒体进入了教学领域,使教学手段进入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开发和应用人造卫星等为主要标志,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向教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是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使教学信息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②使教学信息的搜集更方便,形式更多样,储存量更大;③对教学信息的处理更及时、更准确;④对各类教学资源和人的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开发更全面、更有效。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效率

1.提高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教学速度是单位时间里教和学的分量。从信息传递的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它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据统计,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比一般教学多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励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2.减小教学的难度

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事物。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星象运动;微观世界的核裂变、细胞分裂,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它可以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和人体感知觉器官的学习功能,提高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学得快、理解深、记得牢、用得上。

(二)优化教学过程

1.有利于加速学生的认知进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由于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多媒体提供的是替代经验,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因此,可以缩短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可以替代教师部分工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了诸如语言和运算的反复演练、大量的板书练习等,从而使教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改进教学,更好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同时由于教师的经验可以物化成计算机软件、电视录像带或光盘等,从而使优秀的教学经验成为可以“传播”的共同财富。

(三)开阔教学时空

一方面,运用广播教学、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可以使远隔千万里之外的无数学生同时接受学有专长教师的教导,因而可以跨班级、跨学校进行。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和社会、家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维度也在延伸。一部教学电影、一套有效的程序软件往往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地有效学习,“课”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优越性,但不能因此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不仅能向学生描述事实,而且能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结论,还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教学技术也不能代替各种实际训练方法,因为有许多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因此在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时,应与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音像教材与书本教材的关系,使两者彼此结合、相互补充。

(3)在教学中,还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教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起到上述作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是要靠教师来使用的。因此对它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应用。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时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教授在知识的占有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知道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知道”,即通过何种方式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讲授一接受,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考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教师讲授的知识用于考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像是一台机器,而不是有独立个性的人。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中,“人”不见了。这样的方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不知道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变成了“现代文盲”。

面对社会的要求和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是作为一种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进行。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学生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氛围。其次是作为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采取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再次是作为某一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实施这一理念。最后是作为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方式的描述,“自主”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又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这三个特征的综合,也可能只具备这三个特征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交往性、探究天性得到彰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压制,学生独特的个性逐渐形成,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的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等同于生活。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那么他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是自主的、积极主动的。

很多事实证明,一个在学校度过9~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低下,创新意识就会不足。即使能得高分,但在高分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危机;即使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未达成。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的,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样,我们很难想象,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因此,在我们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倡导一种自主生活方式。唯有采取自主生活方式,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对人生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了发挥教育的基本作用,为了培养牢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1.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当讲解,该讲解时教师必须敢讲、会讲、畅讲。此外,还要处理好学生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和实质上的自主学习的关系。当学生自己读书时,若没有独立思考,而是人云亦云,这也不是什么“自主学习”;当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也就是所谓“接受学习”时,经自己独立思考后或全盘接受,或有所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表面上的“接受学习”实质也是“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般来讲,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主动性表现为学生“我要学”,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性表现为学生“我能学”,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独立思考,自行研究;自控性表现为学生“我会学”,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调控,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2.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国外的相关理论

在国外,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说是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和首要地位。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国教育家卢梭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等人,也分别从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等方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0世纪初,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初步实验阶段,较具代表性的有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提倡的反省思维、“做中学”、设计教学法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Skinner)创立的程序教学法。

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

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他们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知识。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设计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在其影响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创立了发现学习法。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从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提出学习是学生内部积极主动从事的一种活动过程,教育者只能影响而不能参与这一过程。

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兴起,对自主学习的研究逐渐深入,也逐渐系统起来。信奉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言语自我指导理论的言语自我指导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质上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一种自我指导过程。而由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延伸出的自主学习操作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实际上,对自主学习研究最多的应届认知心理学。

另外,以班杜拉(Albert 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也从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自主学习的机制,他们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作为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继承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齐默尔曼也提出了自立学习是自我、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此外,认知心理学流派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自主学习思想,它把学习中的自主视作元认知,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后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d Ransom Rogers)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贯彻人本主义精神。其基本原则是: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成长起来,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他还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他们应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我指导的机会,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国内的相关理论

中国的自主学习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孟子、朱熹和王夫之等就从自主学习的意义、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到近现代时期,自主学习进入了初步实验阶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的“重启发学生,使能自动研究”及后来传入中国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法即为当时主要的实验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湖北黎世法等分别进行了“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系统的实验研究。1991年,吉林省珲春市开始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他们主张教学中凡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和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六自”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另外,1992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裴蒂娜教授进行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主体教育实验)也强调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在其构建的“体现主体性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中,她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到1995年,福建省又实施了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主要是努力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的进行,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必须有进行学习的课题或主题;学习的目标可以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学生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能根据课题或活动的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解决新课题、发展新方法的能力。

典型案例9-1 自主学习,勇子探究——《伤伸永》教学案例(节选)”

案例背景:《伤仲永》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金溪县有个神童叫方仲永,五岁时就能写诗,可他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长大后终于埋没无闻,与众人没有两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应正确对待自己,勤奋学习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很有教育意义。学习本文,要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和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丈的阅读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彻底改变以往的教法,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自主学习,让他们学文言文就像迷境寻踪一样,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情景描述:我采用了激趣导入一自主品读—探究质疑一合作互动一迁移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在导入课文后,便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为他们指出了品读的方向,即:针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把握等方面,然后在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并随即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在品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陈章贵:我们小组不知道“即书诗四句”的“书”为什么要译成“书写”?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价值,谁能帮他们解决?

张晨:因为“书”是名词,在这个句子中没有动词表句意,联系上下丈,这里的名词作动词用,解释为“书写”。

王萍:这和“不耻下问”中的“耻”的用法有点类似,都属于词性活用。

师:刚才,他们两个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能单一反三,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迅速展开查找,讨论。

杨菲:我们认为还有“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种用法。

师: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真棒!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笔记本上,牢牢记住。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袁贞:课文中有几个“之”字我们理解不清楚,想问一下老师。

师:其实,我在讲《<论语>六则》时已经给大家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袁贞摇头。

师:你们现在直接把问题扔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不信任,巴。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任蕊: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另外有一种也是作助词,但不翻译;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最后,还有一种是代词,可代人、事、物等。

袁贞:老师,我懂了。那么,“忽啼求之”的“之”就是代词,代书写工具。对吧?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调动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大家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一反文言文教学“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落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摆正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合作释疑,这样避免了教师串讲

之弊,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做到了新旧照应、单一反三,帮助学生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内化。

可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位教师真正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了发展,潜能得到了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给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合作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并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共同面对并进一步探讨所遇到的问题。

3)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一般具有如下几种目标与功能。

(1)学术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

(2)技能目标。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如何进行分组和合理的分工等。另外,合作学习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索斯基(A.J.Romiszowski)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人际交互技能”同“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态度)”一样,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目标涉及培养与他人有效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询、管理、讨论、合作、销售等方面的技能。

(3)情感目标。合作学习较之传统的教学更具情感色彩。正如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所讲的那样:“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交往、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需要。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源于19世纪初的完形心理学派。考夫卡(KurtKafka)是其创始人之一,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勒温(KurtLewia)也是主要代表。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

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①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②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③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认为,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的、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的成功。

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相类似的是,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皮亚杰学派传统上十分注重守恒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当年龄大致相同的守恒者与非守恒者协同完成要求守恒的任务时,非守恒者会逐渐形成和保持守恒的概念。

4)精制理论

精制理论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5)接触理论

接触理论着眼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提倡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与交流;、由此达成群体关系的和谐。接触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A1ben)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增强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而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就接触理论而言,它不但适用于不同种族的学生,也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能力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3.合作学习的要素和条件”

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具备的要素和条件是正相互依赖。正相互依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简而言之,正相互依赖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其次,合作学习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合作学习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必要的社交技能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第二类是小组活动基本技能,包括“表达感谢与应答感谢”、“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

应答”、“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小组继续活动”等;第三类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及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及对不赞同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再次,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这就是小组自评。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为此,在小组自评时应讨论以下内容:①总结有益的经验:②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③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好进行混合编组。所谓混合编组,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混合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①学生的成绩。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⑧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④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4.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程序

1)基本形式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学生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计分(也称提高分计分制)。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将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

(2)小组游戏竞赛。与上一种方法不同,它是用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与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在3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进行竞赛,竞争对手是和自己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同学。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使之趋于公平。每个“竞赛桌”的优胜者都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分数,而不管他是在哪一桌。这就意味着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同其他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进行竞争)和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同其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进行竞争)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成绩优异的小组将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3)切块拼接。在这一方法中,首先将学生安排在由6人构成的小组中,学习事先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如一篇传记可以分为早期生活、主要成就、主要挫折、晚年生活和对历史的影响等几个部分。然后各个小组中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到掌握。接着这些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其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因为除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学生要想掌握其他的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因而他们具有彼此支持的动机并表现出对彼此作业的兴趣。

(4)共学式。它要求学生在4~5人异质小组中完成指定的作业单。小组共交一份作业单,依小组的成绩给予表扬和奖励。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组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5)小组调查法。它是一项普通课堂组织计划。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展开学习活动。在这一方法中,学生们组成2~6人小组。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出一个子课题之后,各小组再将子课题分割成个人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并开展必需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作一个介绍或办一个展览,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及程序。

2)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

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一般为:首先分组(将班上学生按成绩、性别、个性及学习习惯等条件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几人小组);然后分工(如小组成员可以分别担任主持、监督、记录、协调、观察、综合、汇报等职,在学习中各司其职):最后进行小组活动发言、提问、解答、共学、帮助、辅导等)。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应建立活动机制,组员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协调,自我完善。

(三)探究性学习

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探究并改变周围世界的活动。比如搭积木,很多父母为孩子搭建的积木无论多完美,孩子都会把它推倒然后重搭建属于自己的积木。幼儿天生不喜欢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喜欢“探究”,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探究并构建自己的心仪之物。大量的日常事例表明,只要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与规定,其行为与作品就会出现超常规与个性化的探究成分。可见幼儿天生就是“探究家”。

可是,为什么进入学校后,孩子的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却减弱了呢?为什么他“探究”的本性在教育的手中却退化了呢?这需要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中找原因。学校对学生有太多的规定,太多的限制。这些规定与限制基本上不是鼓励学生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赞美“现状”,接受“真理”,维护“权威”;不是激励学生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象,别具一格,而是有意无意地促使学生学习虚假包装,一味顺从,因循守旧,抹平个性。教育过程实际上已蜕变为压抑学生、剥夺学生的过程,这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陷入自我阻抑、自我剥夺的状态。原本应为学生成长之途的“教育过程”也会蜕变为学生发展之障的一种“反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EduardSprmlser)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式的学习,以期“探究”这颗人类天性中的宝石在教育的手中能大放异彩。

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界定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1)探究性。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放性。开放式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实际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言转化为无穷的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机会和条件。

(3)整合与拓展性。探究性教学高度重视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批判、解释和运用,进而在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

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认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主要靠他的内部动力,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自我推进”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机激发的情境。

2)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施瓦布(J.J.Schwab)的学生主体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动探究上。施瓦布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掀起“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今天教育领域风行的“探究学习”一词就是施瓦布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他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儿童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主体参与,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一定 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

罗杰斯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学中“全部沉浸”。他认为传统教学是“颈部以上的学习,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讲解,只顾“头脑中”进行学习,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意义。他还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使学习易化,教师要控制自己的发言欲望,用真情促进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要尊重和估量学生的“自我主导”情意,给学生选择参与的自由,倡导“自我主导型”教学。在发展性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参与度”问题,只有情意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3.探究性学习的要素和条件

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其次,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适度的探究空间。不是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也就有多大。问题太容易或太难都不适合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要让学生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4.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及表现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问题,辨别并界定问题。主要包括下列活动:在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结合过去的经验,确定几个可能的调查方面。考虑: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探讨

它?我们对问题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2)确定探究方向,形成预测或假设。包括:广泛搜集有关问题,辨别并提炼出主要问题,从中选取中心问题。考虑: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预测或假设?我们怎样解决它?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运用“头脑风暴”等研讨形式提出预测或假设并确定调查的方向。

(3)组织探究,设计、制订探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准备探究工具。考虑:我们怎样进行调查?需要哪些信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怎样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取得一致意见后,制订计划,划分小组,制订小组行动方案,明确个人的任务,分析所需的资源,制定时间表。

(4)搜集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搜集资料不仅是目的,更是了解事物的手段)。考虑:我们能用谁的,哪儿的,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研究问题有什么联系,对研究问题有多大的作用?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人的观点?我们怎样从中发现别的信息?我们将以何种形式使用这些数据?一般来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调查和采访、进行实验、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个案追踪分析等各种形式、途径搜集资料。

(5)整理资料,进行数据资料的筛选、归类、统计、分析、比较。包括:组织和提供数据,通过分类形成或修正概念,比较和对照结果,讨论问题和假设,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估。在评估中主要考虑:我们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我介)应根据什么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我们能发现什么联系?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对我们的观点有什么影响?

(6)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这包括:解释获得的信息,形成并修正判断,证实、抛弃或改变假设与预测(如果结论与预测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的方向,拟订方案,组织探究)。在此过程中,考虑: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与我们的预测或假设有哪些异同点?哪些证据证明了我们的结论?探究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现,比如可以做一个模型、进行一次角色扮演、完成一份报告、编写一个故事或小品、做一盘录像或录音带、举行一次辩论、做总结发言、组织一个展览等。

(7)考虑社会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论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社会决策。在条件适宜的情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的结论,采取相应的社会行动。考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对课堂上、学校里乃至社区中的决策有所贡献?我们怎样才能使其他人了解我们的行动?我们怎样才能有助于或影响社区和社会的决策?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做什么?

(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其他学习方式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外在的一种逼迫或驱使。作为学习者,在选择适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方法时,必须重新理解学习,树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学习现。

1.运用多媒体学习

传统的学习,书本是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主要是靠自学,有疑问时只能等有机会时向教师请教才能解决;学习模式单调,信息反馈很少。而运用多媒体,学习的内容和反馈会以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2.通过网络学习

21世纪,网络学习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子计算机,不管他身在何处,只需联通因特网,就可以与世界接通。正如联通公司的广告词所写的那样:“世界只是一句话的距离”。他可以轻松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课程和喜爱的任何老师,在自己想学习的任何时间进入网络学习,也可以随时就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向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咨询,或者对话。就此而言,信息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网络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无需作严密的定义。而在内涵上,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要发展自己的网络学习能力,应当掌握如下基本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体,每个人都不可能封闭地存在,必须具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最基本的交流手段就是利用电子信函,即常说的E·mail、网上聊天室或网上公告以及网络新闻组等系统,来与人进行即时或延时的信息发送与回馈。

(2)浏览与查询技能。互联网上存储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一般是以页面的形式进行存放的。查找网上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并具备一定的查询技巧。这是提高网上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3)信息发布与网络参与技能。正如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所注重的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样,对网络的利用也要成为一种参与式的、主动的学习过程。每个人除了阅读别人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与资料外,也应当在网上展示自己,为别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预料,在21世纪,网络学习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

3.掌握虚拟学习

虚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术语,系指由软件驱动而形成的事物,而不是实际以物理形态存在的事物。例如,虚拟大学、虚拟课堂等都是通过电子平台而不是传统的教室或讲演大厅来实现的。相应的,虚拟学习(Vidual-leaming)指的是通过网络手段而超越时空距离所进行的学习过程。而今,它与远程学习(D-leaming)、数字化学习(E—1eaming)和移动学习(M-leaning)一起,备受人们青睐。

虚拟学习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二是人人之间的遥距功能。与传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相比,虚拟学习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它是建立在电子技术与网络环境基础之上的。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全方面认识,可以获取“海量信息”或“暴量信息”,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②它是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它所提供的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要求学习者必须是一个敢于自我负责的人、有自制力的人和有道德感的人。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虚拟学习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备平台。

虚拟学习要求把学习立足于网络基础之上,并学会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构建学习网络,一方面,是指要构建学习资源网络。传统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信息中心等,即使在网络时代也不会消失,但可能会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使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很轻易地得到,网络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学习资源所具有的人际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因此,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网络需要在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源之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要构建自己的学习伙伴网络。学习者可以与兴趣相同的其他学习者建立一个学习伙伴网络,或者成立一个学习小组,以便分享学习的资源与经验,相互交流和解疑,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人是一个动态生成着的存在,是生命共同体中最令人困惑而又难以求证的生灵,永远处于不断的学习、奋斗、发展与完善的“未完成”之中。随着21世纪“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已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学法亦成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学法决定教法,教法推动学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学法指导的意义

《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学”,指学习活动。其基本含义

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说文解字》:“学,觉悟也”:朱熹认为:“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国学大师钱穆指出:“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之教主在学。”《论语》中“教”字仅7次,而“学”字则多达64处。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学法指导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与改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我国古代,“学”与“习”是分而述之的。“学”乃“仿效”、“获取”也;“习”乃“复习”、“练习”也。最先将学与习两字联系在——起的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后来,《礼记》又曰:“鹰乃学习”。这便是“学习”一词的最早由来。学习二字的繁体写法是卑召。卑字的象形含义是一个小孩子在学堂门外要进去;召字的象形含义是一只小鸟儿飞出了巢穴。学主要是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习主要是练习、复习、实习。一般说来,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两个方面。”前者在于使学生掌握外在内容,后者在于使学生理解内在过程。

1.开展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将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1earningtodo)、学会合作(1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学会生存(1earningtobe)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习是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刁;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鲁迅先生也曾主张让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开展学法指导,教师应当认真指导、诱导、引导、疏导,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有机地统一起来。

2.开展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措施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法指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并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安东尼·罗宾在其《潜能成功学》中写道:“人的潜能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而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自我发展。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内因和外因的协同作用。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学生学习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和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分为竞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可分为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从学习内容和手段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或称为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复如此。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认识、规划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一是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要求更加明确;二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实施,锻炼学生学习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有益于合理高效地使用学习时间,做到张弛结合、动静搭配、文理交叉,提高学习效率与效益。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特别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

二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计划尽快进入“定向阅读”,使学生在复杂信息的阅读环境中使所读的知识成为一种有序的结构。三是帮助学生调节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保持必要的学习内推力,调节学习的情绪。四是最大限度地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阅读。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即不加控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或借助相应的仪器去感知观察对象,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验之谈是:

“观察,观察,再观察”。

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二是选择观察 对象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三是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掺杂个人的偏见;四是要 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五是要对观察得来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与概括,使 之系统化、本质化。

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地进行有意识记;二是正确使用记忆方法,重视对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序列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三是掌握遗忘进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地进行复习。

5.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科学的学习步骤:一是先预习后听课,以便掌握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难点与重点;二是先复习后作业,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达到有效地巩固和转化:三是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愤”、“悱”状态,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繁重、艰苦的劳动。学习者必定会遇到来自本身怕苦、畏难、急躁、自卑等的“内部困难”,以及环境中的不良干扰、引诱等“外部困难”。孔子曾严厉批评白天睡觉而不学习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孟子也曾用“山径之蹊”和“掘井九仞”来比喻“学贵有恒”的道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克制,排除来自内、外部的学习干扰,注重学与习、学与辑、学与思、学与问、学与行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的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既受教师的教所制约,也受教学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

2.把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对学生的研究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指导,决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任何学生采用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方法,都与其学习的目的、态度、基础、环境、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生的学习不仅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密切相连,而且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风、班风等也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学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仅要针对共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独特的情况加强了解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需要”。这样,学习方法指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学习方法指导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措施。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一定的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本领,主要包括学习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与交往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不同学生的特殊能力,如计算、绘画、设计、制作等能力。

本章小结

教学方法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二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教学方法群卉纷呈,但常用的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课型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班级状况和自身素养来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并抓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实验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革新与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则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推荐阅读]

r1] 刘继武.现代教学方法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2] [法]居伊·帕尔马德.教学方法。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北京:艺术与科学出版社,2004.

[4] 张媛.教育方法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熊川武.

实践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简述题

1.简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2.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应如何运用?

3.怎样认识信息时代学习的机遇与挑战?

4.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哪些优越性?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结合学习理论和个人感悟,谈谈为什么及如何进行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三、论述题

试收集一种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讨论。

[实践课堂]

请仔细阅读下面案例,分析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自王学习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教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学科:英语

课题: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 Section A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iobs,以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职业,谈论自己或他人将来想从事的业,并陈述原因为主要功能目标。通过Whatdoyoudo?,Whatdoyouwanttobe?,Where do youwork?分步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教材编排看,Section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通过生动的图画呈现真实的语言场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项目。

教案设计思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和选择,青年学生该何去何从?通过本课的语言学习和课堂交际活动,了解就业行情,学会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职业理想并陈述原因;能听懂和说出自己就所关心的职业的对话,这是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生存本领、了解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学设计要一切从语言需要出发,从知识运用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最后的口头运用。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1)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的表达法:Whatdoyoudo(Whatdoeshe/shedo? He/She

iS„);WheredOyOU/doeshe(she)WOrk? IWOrk in„/HeWOrks in„

(2)谈论自己或他人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并陈述原因;Whatdoyou/doeshewanttobe?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态。

2.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逻辑表达及内省等多元智能。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推测词义的思维技巧。

重点:

掌握询问职业的问句。

难点:

记忆表示职业的词汇。

第五篇:声乐课教学方法初探

声乐课教学方法初探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师范教师担负着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体系中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和全民性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声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方法上大胆创新,科学解决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歌曲与儿童歌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无论从学生的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教学上,都不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也不等同于普通中学的唱歌课。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歌唱发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独立、正确地表现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技能,将艺术歌曲学习与幼儿歌曲学习相结合,融入声乐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既能得到科学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又能学会用悦耳、自然的声音去演唱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浓郁,课堂氛围活跃,体验了学与用的乐趣,收获满满,快乐满满。我校学前专业声乐课程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按照自然班学生分成两组,大约25人一组,一组两个课时,共80分钟。课堂时间大致分配为:(1)练声曲练习:15分钟;(2)学习、处理艺术歌曲:35分钟;(3)幼儿歌曲学习与表演创作:30分钟。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课内容与时间分配。

二、艺术歌曲的选择原则与“融汇式”的教学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基础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歌曲选择根据每学期的专业进度,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选择方法。例如,第一学年选择《花非花》《故乡的小路》等歌曲;第二学年选择《摇篮曲》《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2)师范性: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生的特点,宜选择大量适合她们演唱的独唱和合唱歌曲,也兼顾到男生,将传统声乐教学的普遍经验与学前师范声乐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例如,《梧桐树》《长城谣》等歌曲。

(3)系统性:选择大量优秀的中外民歌、革命历史歌曲、古典歌曲及最新优秀创作歌曲等,例如,《红河谷》《黄水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歌曲,使学生们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

2.发声练习的训练

(1)授课方式:采取先集体再个别的授课方式。即先集体练唱,解决共性问题;再个别练唱,解决个人声音状态、气息、咬字吐字等问题。在指导个别学生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听辩正确的声音,学会找出声音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将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2)练习方法:首先进行气息训练,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腹式呼吸,让学生先感知、感受横膈膜的运动状态,再进行稳定喉头、共鸣训练、连音、跳音练习等其他的发声训练。常用的辅助练习方法是:狗喘气、闻花香、打呵欠、急吸缓呼、打嘟(弹唇)练习等。

(3)注意事项: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小部分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对“声乐”概念陌生,在音准、节奏、乐感方面较弱,演唱时常常会出现“跑调”的现象。所以,练声曲的训练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过急,一味地拔高音,这不仅会给学习进程造成障碍和困难,也常常会给发声器官带来损害。“欲速则不达”,这是声乐学习者应牢记的警句。

3.歌曲教唱――“融汇式”教学方法

(1)“融汇式”教学方法的诠释:即是把所有相关学科融合汇集在一起,如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舞蹈动作、指挥图式、朗诵表演等。(2)“融汇式”教学方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有效增加教与学的互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更具专业特点。

三、幼儿歌曲的选择原则与儿歌表演唱的授课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教育性:学前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所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儿歌曲才是她们日后所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幼儿歌曲是以幼儿生活为题材,反映幼儿思想感情的歌曲,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内容集合,潜移默化地影?幼儿,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宜选择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篇幅简短,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国旗多美丽》等歌曲,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代表性:选择大量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外幼儿歌曲,例如:《娃哈哈》《拔萝卜》《幸福拍手歌》等,旨在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风格、类型的了解和掌握,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幼儿歌曲的兴趣,增加对幼儿歌曲的情感,为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渐进性:第一学期因学生声乐基础普遍较差,为避免用白声和童声演唱,养成不良的演唱习惯,所以暂不教唱幼儿歌曲,以简单的发声练习和艺术歌曲练唱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选择幼儿园小班的歌曲(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声乐训练和舞蹈、视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第三学期选择幼儿园中班的歌曲;第四学期选择幼儿园大班的歌曲。如此以来,中专学生在校的两年期间就能接触和学唱许多的儿童歌曲,这为她们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儿童歌曲素材,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歌曲的教授方式

(1)儿歌表演唱:即在教授儿童歌曲时,要求学生需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加入合适的道具(要求尽量是自己动手制作)来进行表演,以歌唱为主,动作为辅。

(2)表演形式:分为个人表演与小组表演。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锻炼学生个人的创作与独立表演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表演要求:幼儿形象是稚嫩、天真、可爱的,幼儿歌曲的题材多为积极向上的,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很高的声乐技能技巧,但要尽量去表达幼儿天真、活泼、可爱的一面。要求声音甜美、清脆、明亮、自然,表情要丰富,具有吸引力,动作也要富有童趣,符合歌曲的思想感情。

(4)表演考核:例如歌曲《粉刷匠》,老师在教完歌曲后,可先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适当的舞蹈动作做指导,引导她们自己创作、编排,并根据歌词大意制作道具。经过一周的准备,然后进行考核:对表演到位的同学与小组给予加分等奖励;对于表演不理想的,加以指导,并要求重新编排。

(5)教学目的:在幼儿歌曲演唱中加入适当的舞蹈动作与道具,使歌曲的表现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引起幼儿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的作用。

四、声乐笔记与其他视听形式

声乐笔记是反映学生声乐学习进度的一面镜子,是声乐理论、方法在自身歌唱实践中的总结,亦是学生“多动脑筋,少用嗓子”的辅助工具。勤于动笔的人,更容易理解练习的方法,减少歌唱学习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难度,增强声音形象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也给将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实用性的方便。笔记应记载每个阶段学习的发声练习和歌曲处理的要求,主要问题及纠正方法,练习效果(收获、感觉、困难之处等)以及声乐学习中的思想状况等。另外,鼓励学生多聆听多欣赏教学曲目和其他优秀的艺术歌曲,从不同演唱者的歌唱风格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方面得到启发和帮助;多观看音像视频、声乐演唱会和声乐比赛,通过观摩,开拓视野,陶冶艺术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外演出和参加比赛

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技能展示、文艺汇报演出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增强舞台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例如:在2016年和2017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幼儿艺术教育竞赛(学生组)”中,笔者指导幼师班黄同学去参加声乐技能比赛。在赛前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为学生挑选歌曲,并在赛前对该生进行强化性的辅导,最终均以广州市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了省级决赛,2016年?@得三等奖、2017年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也在比赛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另外,定期对学生进行声乐讲座、交流、评估与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六、实习实践教学

“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而要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我校学前专业与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培训中心等)建立实训基地,每学期和每学年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声乐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改进不足,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实施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过渡到综合性人才。所以,通过以上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培养,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熏陶出来的学生将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力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谭家尧

下载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研究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生声乐教学方法

    初中生声乐教学方法之我见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 周云霞 内容摘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唱歌又是音乐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介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

    声乐四大教学方法

    四大音乐教学方法 一、达克罗士教学法: 内容概述:“达克罗士音乐教学法”为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其特色为教师以钢琴即兴方式教学,学生则以身体律动来体验对音乐的感受。达克......

    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探究

    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探究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张玉荣 010051 摘要: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本文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同的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典型材料

    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材料 一、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概况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集五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讲授矿山压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矿山压力基本理论去思考矿压问题。案例分析教学法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