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2: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第一篇: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初中语文

课堂阅读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陈凡

中文摘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线语文老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现代阅读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效地为学生搭建表达独特感受的平台,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更应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关键词:珍视 课堂阅读 独特感受

一、研讨目标:

1、努力给学生搭建表达阅读独特感受的平台,营造多角度、多层面、平等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2、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对学生的各抒己见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肯定、鼓励。

3、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理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问题导入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阅读能力的考核便成为了语文考核的重点,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阅读理解检测所占分值都很大,所以一线语文老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更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然而,语文教学内容多(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任务重、时间很有限,老师们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在各类语文考试中得高分,所以教学中难免有意无意的追求“标准答案”,多以教师的分析,教参的定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否则,就担心语文阅读教学未落到实处,考试时,学生难以得高分。而这与新课程的“阅读目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里的独特性相违背,尤其是与现代阅读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就更是相去甚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呢,现作如下探讨。

三、认知学习

(一)、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语文新课标》阅读课程目标中有何意义及作用

第一,在确立现代阅读理念中《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语文新课标》阅读目标尤其强调阅读的个性体验,如:“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如何做到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1、语文新课标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

2、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致的结果,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3、《语文新课标》“阅读”课程目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4、课堂阅读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阅读不同,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实践(课例分析)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文本,从而获得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下面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几个片段,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课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人物鉴赏和主题分析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内容已有所了解了,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点评文中的鲁迅和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要求:紧扣文本,言之有理,表达流畅。

生1:我认为,童年鲁迅很活泼、顽皮,比我们小时候野多了,他在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翻断砖、捉虫子、拔何首乌、爬石井栏、皂荚树、摘桑葚„„好快活啊!难怪他那么舍不得百草园,这是他自由的乐园。

师:你羡慕百草园中的少年鲁迅,愿像他那样野(顽皮)吗?(学生多数说想,也有少数说不想)生2:我很想像童年鲁迅一样,无忧无虑,只管玩。(好多学生笑)

生3 :我更羡慕在三味书屋上学时的少年鲁迅,他尊敬老师,勤学上进,还受到老师的喜欢呢。当他问怪哉一事,老师答道“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了怒色时,他并没埋怨老师(因为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而是要求自己只读书,“后来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趣,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了七言”,这时老师是很喜欢他的。

生4:少年鲁迅不仅勤奋好学,而且爱好广泛,比如画画,画的成绩还不少呢!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既能联系文本抓住关键句段,也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且有理有据,表述清楚。

师:接下来我想问问同学们,少年鲁迅如果不到三味书屋,后来会怎么样?他不是可以继续在百草园这个乐园中开心的玩吗?

生5:鲁迅要是不到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去接受本城中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的教诲,他就不会成为文学大师,就不可能写出那么多的不朽之作。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6:我很同意这种看法,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如果一味去玩、野就浪费了时间,因为“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小学都学过。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理解、概括、归纳得很好,三味书屋求学时的鲁迅不仅悟性好,还勤学上进,尊敬老师,你们还从中悟出了“珍惜时间,时不我待”的道理,还能恰当引用格言,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好,那么你们看鲁迅喜欢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先生?

生7:他不喜欢,因为他不想去三味书屋,恋恋不忘百草园,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他送进三味书屋。

生 8:我不同意,我认为鲁迅很尊敬他的先生,他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而且还很开明、和蔼,比如:我们给他行礼时,他还在一旁答理,他有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说明先生不靠惩罚,而是靠他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是一位可亲可近的老师。

生9:我也同意,鲁迅很喜欢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说法,因为鲁迅先生写本文时已是45岁了,离开三味书屋少说也有三十七八年了吧,然而先生读书的神态、情景和读的文章,鲁迅还记得那么清楚,可见先生在他的记忆中多么深刻,对他的影响多么大啊!

师:同学们不仅能熟知全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联系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背景,对人物进行探究性阅读,很好,那么,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生10:鲁迅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起来写,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欢乐美好,是儿童的乐园,反衬出三味书屋的单调苦闷,从而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由的生活。生11:我认为鲁迅写本文的目的,既不是歌颂百草园的欢乐,也不是批判三味书屋的先生,他仅仅是对自己童年生活和少年求学生活的两个阶段的回忆,让人们去体味和感受而已。

生12:我认为鲁迅先生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放在一篇文章中写,目的十分明显,是要突出教育的重要,和教师的作用,没进三味书屋前鲁迅顽皮、野,但在三味书屋中严师的教育下变得勤奋、好学、上进,文中“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了,对课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了七言”,这说明先生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鲁迅从寿镜吾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为后来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生13:我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三味书屋中的先生的怀念之情,丝毫没有批判的意思,虽然也写了“他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更突出了先生的与众不同,还有与先生见面时的情景,和先生读书时的情态,三十多年后还记得如此清楚,这就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先生的记忆如此深刻,难以忘怀。

师:同学们今天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有理有据,并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各抒己见,对文章的理解非常深刻,很好。课例二:《项链》一文对主题分析的教学片断

师:前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小说的主题。先默读文本,分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有根据的交流发言。

生1:这篇小说通过路瓦栽夫人—马蒂尔德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出乎意料的结尾(是假的)的记叙和描写,尖锐的讽刺了像马蒂尔德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生2:我认为这篇小说通过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记叙和描写歌颂了路瓦栽夫人诚实、勤劳、勇敢、坚毅、果断,能知错就改,虽然教训是深刻的,代价太大,但这说明了劳动可以创造人生,改变人生的作用。

生3:我认为这篇小说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讽刺和批判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而是借路瓦栽夫人的一次偶然性错误—失项链的事情,来讽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因为在路瓦栽夫人的眼里和心里,所向往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中的人,是不可能戴赝品项链的,她一点都不会相信她的朋友—弗莱思节夫人戴假项链,然而结尾她的朋友却自己说以前的是假项链,她当时只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这就更说明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虚伪本质,批判的矛头直指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生4;我认为这篇小说作者对女主人公的错是原谅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者借女主人公犯的这个错来赞美他们夫妇的团结诚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勤劳坚毅、同甘共苦的品质和精神,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本质。师:同学们都谈得很有道理,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正说明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它,各抒己见,但感受不只会是统一的,而是多样的,但一定要紧扣文本分析,且有理有据。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学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课堂上既愿意更能够,有理有据地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能在各种语文阅读理解考试中得到高分,还有待我们不断的思考,探讨。综观以上教学片断,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深钻教材,抓住文本的关键、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同时还应给学生搭建表达独特感受的平台,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和创造性阅读。当然,老师的适时点拨、纠正,也是必不可少的,还应要求学生紧扣文本,言之有据,表达流畅,这样我们不仅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真正地、更好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阅读实践更深入,更高效。

初中语文

让学生干部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左臂右膀”

——浅谈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重用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陈凡

中文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具体和最重要的思想工作,也是最繁杂,最辛苦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德育教育工作,然而,目前现状是,班主任老师教学工作也较繁重,班主任工作“严重超载”,那么,怎样让班主任从繁琐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变事务应对为教育科研呢?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重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应重视并主持班级学生干部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并加强培养学生干部,为他们搭建更多的锻炼平台,不仅如此,还应重用他们,因为重用他们是做好班级工作的保证。这样,班主任就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把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也才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探索教育改革,并进行教育实践。

关键词:培养 重用 学生干部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具体和最重要的思想工作,是一门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育人艺术,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班风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所以,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班主任 工作“严重超载”,怎样让他们提高劳动效率,切实成为“人类灵魂的工师”,我认为,还应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重用。

一、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

首先,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学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最繁杂、最辛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的,大到全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小到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大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小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大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小到吃饭睡觉的生活小节,都需要我们班主任去教育、去管理。但我们做班主任的教师,教学工作大多相当繁重,加之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随时与学生在一起,对学生做的一切,不可能事事洞察,件件清楚,更不可能时时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那么,班主任又怎样来解决这一矛盾,做到事事洞察,时时管理呢?我认为,学生干部的作用尤为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去替我们做到,让他们去替我们代劳,让我们的班主任能从繁琐的班级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变事务应对为教育科研,以便班主任对班集体进行宏观性管理和大政方针的指导,让学生干部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因为学生干部是从学生当中选出来的,与同学们学习、生活朝夕相处,所以,他们能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等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和向班主任反应情况,以便我们及时了解和处理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干部必不可少。

第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选举班干部。要让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全班同学信赖他们,客观、公平、公正、公开选举班干部是起码的条件。所以,我在接受每个新生班级后,首先是让学生们公平竞争,民主选举学生干部。我从不采用任命的方式,或强加教师意图,提供候选人名单,完全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各类学生干部。但在刚接手的新生班级时,学生互不了解,教师也不熟悉,因此不可能立即进行民主选举,这一矛盾我是这样解决的。我规定,在开学初的一月至一个半月内为学生熟悉了解阶段,这个阶段由我亲自负责管理,不搞干部指派,只让每天的值日生参与管理,因为值日生是轮流做的,所以,轮到谁,谁就负责当天班里的大小事情的处理和管理,大到全班纪律,小到就寝秩序都由值日生负责,我同时发给一个记录本,让值日生把每天的情况记在上面,也供我了解情况。新生有个规律,刚入学的一个多月,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较守纪守规,违纪违规的较少,所以这一段时间,由值日生轮流负责管理是能管好的,并且,也给了全班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相互了解。同学之间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可以进行无记名民主选举第一届学生干部了。

选举前,我对任何学生不做任何暗示,只讲选举规则:一是,每届学生干部任期一年,不连任,一年后,所有学生干部全部退役,并不再参加以后的干部竞选,但退役后的学生干部仍然作为学生干部看待,以后每学年改选一次,这样三年下来就可以让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有当学生干部的机会,也可以说,三年就可以培养锻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二是,每次选举必须是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严禁作弊,一旦发现谁选举作弊,立即取消他被选学生干部的权利,并不再参加今后任何学生干部的竞选。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班长的选举,由我与当天值日生负责举行,程序是先自由报名,然后报名者竞选演讲,再是无记名投票,确定人选,最后当选班长就职演讲。接下来,由我和班长、当天的值日生,按以上规则选举全班班级学生干部,最后由班长主持,班委干部负责选举各小组组长等其他学生干部,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干部就能大胆的工作,学生也能服从他们的安排和管理。

第三,努力培养学生干部,为他们搭建更多的锻炼平台。新的学生干部产生后,加强培养,交给管理方法非常重要。我首先是加强学生干部思想观念的培养,让他们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识,工作要积极主动,既当好班主任的助手,又敢于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同时,更要有服务意识,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逐渐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不是“学雷锋,做好事”,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我们选出的学生干部是最值得尊敬与信赖的人。其次是指导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大局和团结协作的观念,让他们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共同管理。大到班团干部,小到寝室室长和科代表,都要各尽其职,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正义集体。我每周定时或不定时召集全体学生干部或个别学生干部开会,了解情况,指导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每期我给每个学生干部颁发笔记本,让他们在开学之初对自己的工作写出计划,然后把每周的情况或建议写在上面,以便我随时检查、了解,每周班会课前,我都要求每个班干部详细写出本周的书面总结,并在班会上总结发言,班主任就可以根据他们的总结指出本周班级的优缺点,这样,既为我了解掌握全班情况和个别情况提供依据,又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干部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除此之外,我还强调学生干部应注重工作效率,指导他们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制定计划,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大到班级管理方式的选择,小到每一项具体活动的设计,尽量让他们展现智慧,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迅速成长。

二、重用学生干部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当新一届学生干部产生后,我就大胆地重用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把工作做好,我大胆放权,把我在班上应具有的权利下放到学生干部手中,使他们人人有权,个个有责,既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又团结协作,共同管理,我还敢于为学生干部承担工作上的责任,消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在重用他们的同时,既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待和评价学生干部,又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培养他们,使他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身份,充分发挥他们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如每天的清洁卫生,学生的迟到缺席,课堂纪律,课间操、眼保健操、唱歌读报,值日生安排,就寝秩序,各种班团活动的举行,以及每周学生的座位调换等各种管理和安排,全部由学生干部负责,我只负责指导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教室有人管,寝室有人管,校内有人管,校外也有人管,人人是主人,个个是管理者的良好班风,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管理中得到提高,在挫折中得到成长,在成功中得到收获,让他们在工作中人人敢管,人人善管,人人愿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老师在场一个样,没有老师在场也是一个样的良好班集体。

有人说,教师是用知识的火炬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我要说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思想的引路人。我们愿用我们高尚的灵魂去塑造我们的学生,去培养重用我们的学生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老师的左臂右膀。

第二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岑溪市筋竹中心小学 冯静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承认和认可。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哪怕他们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也不要忘了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我为课文做总结的时候,问同学们:“你们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宋庆龄做得对,她是个守信用的人。”又一个说:“我今后也要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守信用的人。”从回答的结果看,大家对课文都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正在我准备结束这课时,忽然,又一个男孩举起了手,而且手举得很高,我就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也有话说。”我说:“好呀,你说吧。”“老师,我想说‘我也想要一只那样的鸽子。’”听了这话以后,我猛地一愣,还没容我说话,他又接着说:“我是想要一只母鸽子,好跟我家的那只公鸽子配对。”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傻笑着站在那里。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话问:“你怎么想起来要只鸽子的?”他笑着说:“书上不说了吗?‘伯伯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我觉得肯定比我们家的鸽子好看,所以我也想要一只这样的鸽子。”原来原因出在这儿,我笑着说:“你只是从课文的描写中发现了鸽子的漂亮,可是宋庆龄却是亲眼看到过这些可爱的鸽子,而且如果这次她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就一定会带着鸽子回来,可是她宁可不要鸽子也不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我知道,因为她答应了小珍,要教她折花篮。”“是呀,在宋庆龄的眼中,要鸽子和守信用哪一个更重要?”“当然是守信用了。” 同读一篇课文,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也不可能让他们按着成人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我记起这么一句话:“我们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要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发现的问题。”我们平时都在说“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可是当学生的独特感受出现时,而且是这感受出乎我们的意料时,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是把他们斥为异端,还是一笑了之。试想,就像上一个同学一样,如果对他的问题,我一笑了之,或者是瞪他一眼,说一声“胡闹!”,那结果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情景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呢?

1.珍视孩子的发问。常言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学生突然发问。这些发问有些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料到的,有些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不知如何处理。教学《西门豹》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巫婆为什么要让当新娘的女孩坐在苇席上,而不是坐在船上呢?”对于这个问题,乍一听起来有点儿离谱,好像并不是一个什么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没有思考过,可是一时又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说法给学生。因为我以前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读出疑问,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读书,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文章当中,如果有疑问不能解决,说明你还没有把书读透。”现在疑问在出来了,怎么办?于是,我做了一个缓冲的处理办法,又安排了学生进一步地读课文,看看他们读了之后有什么说法。果然,有几个学生在在读书后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书上说了‘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同女孩一起沉下去了。’坐在苇席上可以沉入水中,如果坐在木板上,就不会沉了。河伯是生活在水底的,不沉入水底,他就不能娶到新娘了。”我冲着这个学生点点头。又一个学生说:“因为苇席上有许多小孔,水会慢慢地浸透,坐在苇席上女孩就会慢慢地沉入水中,巫婆可以骗老百姓说这是河伯把新娘接走的。”我向这个学生伸出了大拇指。听了学生的发言,我说:“你们看巫婆多奸滑,多可恶,为了骗老百姓的耳目,他们真是煞费心机呀。那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巫婆他们非常可恶的?”于是大家的思绪再一次进入了文本当中珍视学生的发问,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保护了他们的质疑能力。

2.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课文《一面五星红旗》中,当作者在遇难后向面包店的老板求助时,老板却要作者用系在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换面包,当老板把这个想法告诉作者时,课文中写道:“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时的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有的同学说:“这时的我一定会想,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我决不能拿她来换面包。”有的说:“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就是饿死,也不会用国旗换面包!如果那样做,就是卖国贼。”有的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她的名字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我决不能为了一块面包丢掉祖国的尊严!”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跟我课前让他们听的一首歌有关,歌的名字叫《红旗飘飘》,歌词中就是这么说的,现在学生把歌词和课文联系起来了。这也正验证了这么一句话:“生活中处处皆学问”。通过对这些课文空白点的挖掘,让学生自读自悟,想象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3.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做教师的积极引导,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比如,一位老师执教《别董大》,在教学一二两句时,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天地间一片灰蒙蒙的,一群大雁在北风中艰难地飞行。”有的说:“我想到了北风呼啸,黄沙满天,大雁在空中边飞边鸣,声音很悲惨。”这时,有一位小女孩举手回答说:“老师,我觉得那北风就是胡乐,那大雁就是董大,是胡乐把董大逼走的,他很孤独。”小女孩出口不凡,让人赞叹。其实小女孩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回答,是跟老师上课前介绍的古诗写作背景有关。介绍中说:“董大是唐代著名的琴师,可那个时期盛行胡乐,欣赏琴乐的人并不多,董大成了一位身怀绝技却又被人看不起的音乐家,因此,董大并不得志,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中,这首诗就是高适在与董大送别时写下的,主要是为了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努力拼搏。”显然,小女孩是看懂了背景介绍,并与诗的内容联系起来了。你看,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象力是多么丰富。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可能就是撬起地球的支点和杠杆。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即使是过去流行的“谈话法”,仍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请君入瓮”的阅读模式,根本谈不上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转变角色,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用学生的心理与眼光来看学生,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体验,体谅学生的言行,与学生融为一体。如有位教师上《邱少云》,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描写是不对的:“我扭头一看,大火已经在邱少云身上烧起来”,“我”不能扭头一看。如果“我”可以扭头的话,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翻一个身把火弄灭呢?这位老师开始仍坚持“我”可能是慢慢地扭头,不会被敌人发现,但学生又提出“‘我’可以慢慢地扭头,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地翻身呢?”这时,教师意识到书上的“扭头一看”是有些问题,而那个学生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教师马上改变方向,对学生说“你不希望英雄死去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想邱少云也是一个人,他上有父母、下有姐妹,当时他如果有办法肯定也不想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扭头一看’也许有点问题。”可见这位教师已经做到了转变角色,尽力去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不唯书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教一篇

文章《你早》:

天亮了,石头对蚂蚁说:“你早!”

小草对露珠说:“你早!”

树叶对毛毛虫说:“你早!”

天亮了,星星说:“我要睡觉了!”

有一个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毛毛虫是吃树叶的,树叶不会对毛毛虫说‘你早’。”这位老师没有以教材来压孩子,而是趁势引导:“如果你是树叶,你会对毛毛虫说些什么呢?”那孩子想了想,说:“我会说‘毛毛虫,请你不要吃我的树叶,好吗?’”这位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说:“等会儿你就这样读!”结果,那位孩子晚上写了一篇文章《晚

安》:

天黑了

蜜蜂对花儿说:“晚安!”

小鱼对河水说:“晚安!”

小鸟对树林说:“晚安!”

石头对大山说:“晚安!”

天黑了,我对太阳说:“我要睡觉了!”

如果当时这位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位孩子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

章来。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的阅读体验有不唯师的现象。教师不要刻意地追求“标准答案”,因为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如特级教师曹晓红老师上《啄木鸟和大树》,让学生读后说说“这是一棵怎么样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怕痛、不勇敢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很骄傲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自以为是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不理解别人好心的大树,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棵不知好歹的大树。曹老师没有统一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你们为什么这样评价这棵大树”,请学生进一步谈谈自己的体验。曹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那么他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三、转变行为,鼓励学生的阅读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等都不一样,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作出

有个性的反应。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作出自己的反应。如学习《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文中的有许多好句:

a.春天的江湾,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像一片银海。

b.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c.成熟了的秋白梨,像一只只玉石雕成的葫芦,上小下大,样子十分可爱。

„„

这样的文章,教师可请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从而加深学生的阅

读体验。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如学生学了课文《新型玻璃》后,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介绍新型玻璃,有的可作为推销员介绍,有的可作为小博士介绍,有的可采用自述形式介绍。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来介绍。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的阅读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教师转变行为,鼓励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时要接受一些考验,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学生的体验往往会离题。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可谓遍地开花。在探究式学习被广为推崇的同时,接受性的学习似乎成了洪水猛兽,令人闻之色变。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怕讲得多;有的甚至不讲解了,就让学生去“探究”、去“个性化解读”。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课改不应该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

探究性阅读要有实效,就不可能一切问题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因此,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崔峦先生提出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指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以接受信息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方式。例如听教师讲解,讨论时听别人发言,独立阅读文本和补充资料,观察直观教学材料,模仿学习,记诵词汇和优美语段等等。

二、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能提高探究阅读的实效

首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学生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如果盲目探究,只会造成课堂的低效和形式化。

如二年级上册中的《活化石》、《回声》等课文,有些内容并不是一名二年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就能深入理解的。在教学《活化石》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那么我们语文课还有它本身的意义吗?这时就需要老师通过讲授的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

其次,阅读探究中的分析、归类、联想、比较、推理等过程,都是以学生旧有的知识和阅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要进行探究的前提就无可避免要进行接受性学习。

如在一次听课中,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对文题、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都没有基础认识,教师就急于展开探究教学,让学生说说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思考也比较片面。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要令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服务,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涵的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既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又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造性理解,达成理性和感性的逐步统一。要达到课堂的高效,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课前充分研究学生,研读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选定关键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小珊迪》,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的是什么,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如果让学生探究小珊迪最使人感动之处和最使人感动的原因,这就抓住了核心和关键。但在探究之前,不可缺少的是了解背景、情景创设、词句理解、内容概括,乃至探究之后的记诵积累、运用练习等,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可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必须以接受性的多读感悟为基础,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分析下找准核心问题后,运用适当的探究方法进行思考和议论。因此,两种学习方式要注意科学地融合,使阅读教学有效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三、运用接受性学习提高探究阅读实效的策略

正确认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要根据课文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基于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该如何合理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使探究阅读更高效进行呢? 1.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感悟促探究

阅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要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阅读必须让他们充分阅读文本,否则一切的探究都成为无源之水。实验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

例如教学《跳水》,先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学生在充分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形成个人的体验,提出阅读中的疑难:为什么只有船长想到了这样做?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有探究的价值,这时应该建议学生再读读课文中描写船长出场到开枪并命令儿子跳水的段落,再读读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时,描写水手们各种表现的段落,边读边思考,勾画、批注要点。学生在读中先自己取证,得出初步结论,再分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学之间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互为补充。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可见,诵读感悟是探究阅读、释疑解难的重要方法。2.精讲巧导,引领探究

讲解和引导都是教师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接受性学习。但这种学习对于深入开展探究阅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讲授必须是精要讲解、巧妙引导。在学生体验肤浅、探究卡壳、多元解读有误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教师的讲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己阅读、合作探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有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2)利用导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导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想法不无道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出:“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3)有效的讲解点拨能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中也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他们还不知不懂但有必要在现在就弄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要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中的《亡羊补牢》时,同学们刚接触到这个题目时就有了一种想法,即寓言故事中往往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一层是从故事中反映出来的含有哲理性的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围绕这个目标学生开始自学。在解释字面意思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容易地把“亡”字理解为“死亡,逃亡”,把“牢”字理解为“监牢,牢狱”。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指点学生,给同学们讲解“亡”字在这里须理解为“丢失”的意思,“牢”在这里须理解为“羊圈”。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然后再深入到课文中理解故事内容,从中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奥的哲理--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算晚。当我看到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时候,我很欣慰,并且课后让学生写了一篇日记,谈了自己学习这则寓言后的感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感悟,体验得真切而深刻。这充分说明有效的讲解能促进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指导阅读方法,帮助探究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习惯,如运用工具书,勾画批注,记录和交流,学习文章的一般过程的熟悉程度,整体感知等多方面的能力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加强探究阅读方法的指导,做到持之以恒。

探究性学习要凸现方法,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提炼出方法;二是教师要指导;三是学生要尝试运用。常用的理解方法有工具书使用法、上下文理解法、实例理解法、相互启发法等。常用的发现方法有在比较异同中发现、进入角色深入情境中体验发现、联想等等。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教师指导方法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有示范法、提供资料法、指导范围法、提供系列参与题或表格法、以往同类方法回顾法、介绍自己经验法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接受性的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方法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方法认真去做、去尝试。只有这样,经过长期培养与训练之后,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学习能力才能有所提高。4.重视记忆、积累,拓展探究

记忆、积累都是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从学习语文的目的来看,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耦合的过程。我们要摒弃的是机械记忆、标签式的无用识记,决不是所有的积累。

在进行探究阅读中,学生本身的语言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都直接影响阅读探究的广度与深度。如学习《白杨》时,学生提出“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句不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积累,展开联想: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吗?学生可以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高大的皂荚树》与本文写法极相似。经过进一步的比较、讨论后,学生不难体会出句子中借物喻人的深刻含义。

这种探究中的联想拓展,其实是一种横向的探究学习,它依靠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累,使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5.课外延伸,整合探究阅读与接受性学习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是盘活探究之源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也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让学生做一个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等等。

这样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包括从教材、教师提供的资料、字典、网络信息、书面资料、询问教师同学,以及讨论的启发等途径中获得所需的信息都属于接受性学习的范畴,是信息的处理和探究结论的评价的基础。

综上所述,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会接受性学习,才能比较快地去理解、接受、继承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去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对知识进行重组、应用,并创造新知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在阅读考试中得高分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精神力量。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就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阅读的一种动力。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兴趣还未形成时,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趣味。只要他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地找来去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激励”、“ 唤醒”、“鼓舞”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正确的阅读目的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动力源泉。中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和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初步构建了理想的框架。针对当前及未来社会信息量大、知识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我们应及时提醒学生阅读在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明确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把近年语文高考中有关考查阅读能力的力度在逐年加大的信息透露给学生。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提高综合阅读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紧迫感;从近的目标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的欲望;同时逐渐地把这种紧迫感、这种欲望转化成一种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善于诱导,不断培养阅读中的好奇心。对阅读有了好奇心,就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加以诱导,巧设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有时,教师可通过对有关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介绍、点评,并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

第三、不唯本是从,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阅读潜能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可能。教师不应仅把参考书上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不应让学生把这些答案当做唯一的标准来应付考试。应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保护学生的阅读个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今信息时代,阅读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面对急剧膨胀的信息,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他们的阅读已显得严重的滞后。同时,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也是学生提高综合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审时度势,更新观念,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例子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去解读课本以外的文章。在这里,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应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读什么,什么时候读,应有一定的计划。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次,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推荐时,我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⒈选择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材料。⒉选择与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

⒊从报刊、杂志上及时寻找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⒋读一些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科学家的传记。⒌一些通俗版本的中外名著。

第三、注意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和方法。(1)、应从高一开始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活动。

(2)、结合校内外的读书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3)、在方法上,每位同学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可能自主安排,自主阅读,写好心得体会。有时通过专题介绍,挑选大家喜爱的作品,师生共读,等待时机成熟,召开专题讨论会,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更浓厚,也更能产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迁移,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阅读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要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和审美层次,以便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意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要“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江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去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他们身上潜在的各种智慧活跃起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阅读教学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本身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的原始的理解上,更应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建立良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和谐、宽松、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欲望,喜欢创造活动,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能平等对待学生,不以权威自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要相信能力最差的同学在阅读时也自有他的闪光点,也有他的发展潜能。在阅读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鼓励他们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当学生的提问或理解较独特、新颖时,要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对学生的“怪”问题能采取宽容的态度,绝不能泼冷水。

其次,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教材的工具性与凭借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应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大胆积极地思考,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这个研究、探讨的过程,就是“自悟”和“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因为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景中得到激发的,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情景,就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能大胆地有所创造,那就必须让他们面临有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教参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无形中给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探索创设了丰富的情景,为他们大胆的创新提供了极好的空间。第三、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具有创新思维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教材中按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安排的,能适时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第四、平时的检查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试题,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体现搭建舞台。平时阅读能力的检查应着重选择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对于这些题目,答案不求统一,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强调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教师努力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反映出来的对阅读材料理解的灵性、悟性和独特新颖的见解必然是呈多元化状态的,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检查中有一种创新的成功感。应该说,这种试题正是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上谈的是本人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浅显的认识,或者只能说是几年来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而已。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技能,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靠几册书、靠一个阶段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切实地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总之,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都来关心和造就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吴成刚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质量,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更有效地搞好阅读教学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即学生感悟的个性化,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互动对话,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形成真实的、充满真情的,同时也是洋溢着个性生命力的心理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都演绎着精彩。教学中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有效利用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感悟文本,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催化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说说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字,在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对老人的评语。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圈画的句子对老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评议,他们读出来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突然,孙佳正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会享受的老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更有甚者竟哈哈大笑。稍一冷静,我认识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是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于是我请孙佳正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说明他爱享受。扫路时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也说明他爱享受。听了他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细节,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深入阅读文本,找出能说明老人并不是为了享受才留在山上的理由。时间不长,同学们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杨轩说:“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一定非常累。这说明他不是为了享受才在山上,而是为了保护游览区的环境才留下来的,他是一位爱护环境、热爱工作的老人。”

孙云说:“扫一天两天也许还可以坚持,但每天都是这样却是多么难啊,这是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老人。”

张萍说:“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么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可能没有人会长期冒着生命危险去享受武夷山优美的风光和清爽的空气。”

王梓曦说:“老人把繁重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因为爱工作,所以爱雪花泉的水,爱武夷山清爽的空气。老人那么慈善,那么朴素、热情,他一定不是个爱享受的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是心灵完全沉浸在文字中才能感受到的。我趁势问孙佳正:“现在你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本以为他会摇摇头,没想到他还有自己的坚持:“这位老人既干好了自己的工作,又善于利用景区的优美环境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应该是个会生活、懂享受的老人。”看来,他还真的有个性,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个教学案例给了我一些启示:

1、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学会合理利用

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是位爱享受的老人”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抓住这个细节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重新审视文本,从而能形成新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的深度。原本平静的课堂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而闪现火花,学生的热情被激起,智慧被点燃,整节课也因此而变得灵动、精彩。

2、感悟文本的过程即育人的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思想教育运来是这么“润物细无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对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和无私的精神获得了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完全来源于自身,会使心灵受到震颤,情操不知不觉间得到了陶冶,感情也在感悟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是文本内涵的再创造者,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文本的再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学生不仅读懂了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开朗,还读出了他的恒心与毅力,更读出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的阅读体验是自主的,是真实的,这是他们潜心阅读的体现。同时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多元的,只要合理的都应该积极肯定。比如学生对老人性格特点的多种认识,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要鼓励,就算“这是一位爱享受的老人”这样的体验有一些偏差,也不能完全否定,要从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做积极地引导,让学生的体验尽量围绕课文的中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课堂教学中抓住并珍视学生的独特的读书体验,合理利用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要写出人生独特感受

作文要写出人生独特感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文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一件小小的事物,来抒发自己人生独特的感受。学习这一单元的课程后,我尝试

着让学生借助一个小小的事物,来书写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在学生作文中,有一篇文章令我耳目一新,下面摘录一个片断。

食堂里,几个同学正兴奋的追逐着一只小麻雀,我在一旁兴灾乐祸,那只小麻雀像失控的疯子在房顶乱窜,那母指般大的小脑袋,不时撞击着坚硬的水泥平顶,它想尽快逃出这个“地狱”,但一块块碎石暴雨般落在它周围。渐渐的,伤痕布满全身,它喘息着,躲到那堆旧课桌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它的那些敌人,它似乎在悲求,悲求善良的人们放它一条生路。多么可怜的小生灵,多么强烈的生存欲望!我被此情此景感动了,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是啊,它得罪我们了吗?没有!那么,我们为何要这样残忍地置它于死地呢?难道就因为它的丑陋和弱小?”

渐渐的,那小东西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后来它找到了通向自由的光明大道--一扇敞开的窗,它挣扎着,使出浑身的力量冲向天空。我呆呆地望着它,突然,我发现,它在阳光下原来也如此美丽。

这位同学独辟蹊径,选择人与鸟冲突的一个场景,很有层次又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旁观小鸟遭追捕到冲向天空这一过程时的独特感受:从开始小麻雀被同伴追捕时的 “兴灾乐祸”到小麻雀遭遇“无情乱石”而“伤痕布满”时的怜悯与同情,再到小麻雀“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它的敌人,它似乎在悲求”时而萌生的强烈的自责,直到最后小麻雀寻到一扇敞开的窗“挣扎着,使出浑身力量,冲向天空”时,小作者惊喜地发现“它在阳光下原来也是如此美丽”。小作者之所以认为小麻雀美丽,是因为它对自由执着的追求,对厄运无畏的抗争。这可以说是小作者独特的感受。

从本单元的课文和学生的这篇习作我发现,凡此类文章,并不一定要通篇生辉,只要感受独特,情真意切,就能令人心动。因此,我认为作文要写出人生独特的感受。

用心爱心专心 1

下载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