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

时间:2019-05-13 02:0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

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如何让学生读出对小鱼的爱怜,对小生命的珍惜之情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浅水洼里的水渐渐变少,也渐渐变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用不了多久都将死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们有的说:“我觉得惋惜。”有的说:“我感到难过。”也有的为小鱼感到焦急。我趁机引导诵读:“你们能够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在朗读中,我不再只听到文字和声音,我听到的是一种对小鱼的惋惜之情,是对等待求援的小鱼的焦急的呼唤。用心灵诵读是那么打动人心。在教学《假如》一课时。当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我轻轻扣响学生的心灵之门:“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呢?”很多同学都说用“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西西失去了双腿,小朋友游戏时,他只能静静地坐着;小朋友奔跑时,他也只能静静地坐着……,西西是多么可怜。我又引导:“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希望西西振作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让我们朗读时,把希望传递给西西吧!”朗读时,淡淡的忧伤中让人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希望与热情。这份情感体验是多么珍贵。这份美好的朗读,渲染了课堂。再如教学《王小二》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小二。”我让同学们读句子后问:“你们读句子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难过!”我趁机引导:“难道你们仅仅感到难过吗?日本侵略者惨杀了我们无数中国百姓,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再次诵读时真是声声动情,仇恨之火瞬间在心中涌动。

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又例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其中有一段小枣树的话,“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该多好呀!”在理解枣树的话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小枣树美好心灵的肯定后,赏读这一段时,教师是这样指导的:“让我们记住小枣树的谦虚和宽厚,一起来读小枣树的话。”当学生朗读意犹末尽时,教师又引导:“让我们也记住小枣树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美德,再次读小枣树的话!”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并不乏味,因为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抓住“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为了找水喝都到过哪些地方,进一步体悟到乌鸦找水过程中的辛苦。品读句子时,学生很自然地放进了情感去读。《爬天都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教师抓住“终于”一词引导理解,学生从中体悟到爬天都峰的不容易。品读时,自然地读出了味道。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二、演读,促进生活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辅助,促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演中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

1、创设动作演读:指导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通过做动作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数房子,从而发现新房的美。教学《拍手歌》时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不仅增强了读书的情趣,也读出了韵文的节奏美。“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不管是做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的样子,抑或是摸着脑袋不知所措的神态,还是拍着小脑瓜思考的表情,都是那么有趣。再如教学《碧螺春》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配以动作进行演读,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动作,以展示焙茶的情景。“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对这几个短语反复朗读时,学生也加快了焙茶的动作,顿时课堂充满了忙碌的气氛。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感受到焙茶手劳动的艰辛。

2、角色体验演读: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景,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演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升华体验。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情节吸引人,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读狮子的话,可适当模仿帝王的口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读猫头鹰的话,读出他的神气;读袋鼠的话,读出他的激动;读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3、运用生活实践演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生活实践,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应用的实效性。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在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再如《比尾巴》一文,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读问句时,教师引进“播音员”这一生活角色,让学生以播音员的形式朗读六个问句。教师这样引导:比尾巴大赛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什么?哪位“播音员”来给我们报这六个项目?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朗读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读,增强思维体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长有丰富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维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中联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它事,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库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朗读中再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边读“话”,一边想“画”,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仙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从影视里看到过的画面,在想象中读书,就仿佛置身于北海的楼台亭阁之中,能读出如幻的梦,飘飘欲仙的意味来。又如《登山》一课有这样的文字:“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开始闪烁着光芒。好象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不能只限于解读句子的表层意思,必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大自然图景,在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把作者描绘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合理地推想出它的具体情景,这样理解文章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

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湖滨九年制学校------孙福军

语文素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语)我校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方式很传统、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视野狭窄、阅读量小,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甚微;加上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现实生活、参与实践、直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整体素质不高,导致语文素养普遍偏低。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借课程改革的东风,我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在学校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以期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探究出一些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通过调查、座谈、家访、查学生作业等工作,发现我校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书写差,字迹歪歪斜斜,不成字体,潦草难辨,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错别字多。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学生作文、作业、黑板报、甚至是请假条,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可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语文知识面狭窄,艺术鉴赏能力极度欠缺。农村中学生受地域环境条件、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读得少,见的少,没有养成语文知识积累的习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便背不了几篇,甚至一点也不了解;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人便陌生得很,眼界十分狭窄,知识贫乏得很。

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第二个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第三个问题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贫乏,口语化严重,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作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不真实。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内容单薄,语言刻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

时,多数学生的作文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作文空洞无物。

本课题正是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实践探究,试图找到问题的解决策略,为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顺利推进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走访调查法。即到学生、家庭、社会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选题和结题工作。

探索实践法。即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尝试,以便找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的环节。

理论学习法。即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相关的业务书籍、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的环节。

自工作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语文功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被载学科理解的程度。因此,我在每接受一个新班的语文课后,就要向同学讲解“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并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亲身体会为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苏老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在数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幼年时母亲教他背诵《古文观止》中200多篇文章,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此外,我还以本校、本班文理兼优的同学为例,说明学好语文课对学好其他课程的促进作用,使每位同学在思想上扎下“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什么呢?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让学生“积累知识”和“积累情感”。“知识”就是语文作为工具学科而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点、技巧、能力,简言之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情感”是就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而言的,力图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由点及面,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容量。如在讲解文学常识时,把重要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以及重要贡献做简要介绍,涉及到的作品及风格做适当介绍;讲解文体常识时,会把涉及到的文体知识分阶段、有层次地给学生讲解;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会把涉及到的典故和其他学科知识告诉学生或引导他们进行扩展阅读,以达到丰富他们知识的目的;在进行文本的解读时,尤其是优美的散文,我总会竭力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学生先“走进文本”,再“跳出文本”,这样一进一出,对文本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既学到了方法,也有了情

感的积累,审美情趣就自然地提高了。经过七年级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反复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会大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现代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在工作中,我要求我的班级每天有朗朗的书声,让学生在诵读、吟咏、背诵、默写中强化积累,增强语感,使学生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指导,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标》语)。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实践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开展一些活动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活动中提高,人际关系在活动中融洽,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发挥,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得以体现,人生经历在活动中丰富,活动后的作文因为有可写之内容不感觉枯燥,培养了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前,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勤于积累,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第三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认真听完了王爱东校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的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 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繁多,但学生的选择却较单一,除了卡通故事之外,就是童话类、故事类,或是为了考试的作文类书籍,而对许多文学名著却极少接触。其实,多读些名著,对小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名著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二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读”、“诱读”。如:

a、开展“读书交流会”,“佳作欣赏会”等,形式可有:细品、复述(或背诵)、介绍、评析等;

b、开展精彩句、段、篇章的“朗读比赛”,晨会“一分钟朗诵”,“速默比赛”;

c、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当然首先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这在后面“教给方法”再详加说明。班会课每周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查数量,也查质量,还可以分大组进行“评优”或“每周一星”等。d、进行“话剧”表演。

2、教给方法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及关键。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a、课内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给相应的作品欣赏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b、教给审美鉴赏意识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探索艺术真谛,体验艺术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喜乐等情感,可通过有感情地讲解、朗读、吟咏等,营造情境、气氛、感染情绪。c、引导做好读书笔记

读过的作品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得记录下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高、低段的要求不同,低段的只要能记录看过的书目及作者即可,而高段的还可加上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或人物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评价等,甚至许多好词、好句皆可。

3、效果展示

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后,总会希望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欣赏感受表达出来。这时的效果检查和展示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效果展示可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可开展“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诗歌朗诵会”等,每次的优胜者皆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并可与各种“全优生”、“特长生”等评优挂钩。

总之,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不是一周、一月的事,也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就能见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引导,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才能提高。著名作家金波说过——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浅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几点做法

浅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几点做法

陕西省陇县大大街小学张陇琴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科性和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作为语文老师,既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规范办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趋势,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单靠老师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学水平,还要要培养学生各种习惯,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在单位时间内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安排座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总是煞费苦心。座位的编排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个体资源的精心配置上,本着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班级稳定,有利于团结和谐的原则,促使学生个体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班级的现实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效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开学伊始,我在安排学生座位时,除了考虑学生的高矮、性别、性格、学习、视力等因素外,还考虑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安排书写工整与书写潦草的,记忆能力强和记忆能力弱的,思维活跃和反应较慢的,口语表能力好和不善言辞的,习作能力高和表达能力差的,善于观察和粗心大意的等语文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为同桌,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督促,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养。

二、分类布置早读任务,做好早读任务的检查。

“一日之计在于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我们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了。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课。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时间,指导学生上好早读。

早读最主要的任务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早读任务也应分类布置。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让他们掌握语文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名篇、段落,对于优秀学生则要进行适当拓展。早读前一天,我安排学生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第二天早读的补充内容。这样,学生事先就要广泛阅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学生的早读内容丰富了,阅读面也得到了拓展和积累。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内早读任务的先决条件下人人拓展。

一般情况下,在前一天下午放学前,我就布置好了第二天的早读任务。学生早晨一到校就知道干什么,读什么,避免了学生到校无事可做,浪费大好时光,在完成早读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早读既要做好早读任务的布置,还要做好早读效果的检查。一个班六十多名学生,单凭老师的力量要逐个检查早读任务完成情况势单力薄。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早读任务,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八个小组,若干个小小组,这样,学生互相牵制,互相竞争,班干部检

查早读任务不重,既能及时完成自己的早读任务,又能帮老师督促组员完成早读任务,可谓一举多得。为了防止个别班干部不负责任,我定期不定期分类抽查学生早读任务完成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提醒,让早读任务落到实处。

三、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教本,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办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的方法和技能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并在阅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推荐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做好作文指导与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典范的作文,在阅读教学中,我做到既导读又导写,要求学生感悟精彩片段,积累优美词句,注重仿写训练。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对那些引领作用特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从内容或形式上去模仿。例如:学了《观潮》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仿照全文的写作顺序,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雷雨》。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我要求学生仿照本文的写法,从形状、颜色、滋味这三方面去写《我爱故乡的杏》。通过读写结合,强化仿写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我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在作文指导中,我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我还引导学生作文应表达积极健康的情感,要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要关注生活,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情感来抒发。为情感插上理性的翅膀,让感性认识闪耀出理性的光辉。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肩负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方能适新形势下语文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切实提高育人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篇:教学论文: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论文: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霞美中心小学 王明媚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朗读训练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指导。本文主张从三个方面加强朗读指导,即注重指导朗读形式的丰富性、理解性、启发性入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指导朗读 丰富性 理解性 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段都有的要求。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朗读,他指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遗憾的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朗读训练与指导更多地成为公开课必要的“摆设”,而在平时教学中受到冷落。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和感知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如《穷人》一课,全文以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为主,刻画了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从读中获得感情,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汇报朗读,汇报体会。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此外还有比赛法、表演法、配乐朗诵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勤于积累,善于动脑,就能想出形式多样且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注重指导朗读的理解性 日常教学中,为朗读而朗读的情形并不少见。在没能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突兀地强调“大家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学生反复念读课文,可实际上茫茫不知所以然,少有自悟自得者,其朗读大多只能停留在“形似”。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本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学生理解内容才能领会文本的实质,才能达到朗读的“神似”。

笔者曾经执教《穷人》一课,其中有一句:“嗯,揍我一顿也好!”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嗯”上,有的一见“也好”,就把重音落在“也好”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桑娜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想象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要读得短而有力,表达出决心已定的心情。朗读到位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体会也更深了。

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我们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片断时,体会小女孩寒冷、饥饿、痛苦的情感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小女孩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才能投入文本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此朗读才是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理解文本后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只有带着感情去读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技巧与文本内容是表里关系,在读书中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中掌握朗读技巧。

三、注重指导朗读的启发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决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范读的声调,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启发,是要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

下载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指导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你的体会和做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