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语文教学应用电子技术,比许多学科起步晚。
五、六年前,有些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已相当出色,但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却水平一般,在语文教学界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近两年来,各学科的电化教学无论在观念、技术还是方法上,都迅速发展,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老师所关注的不仅是怎样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关注怎样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进语文教学。许多教学实验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尽管目前全面评价这些实验还为时太早,但可以肯定,语文学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大的突破。如果条件具备,加大实验力度,那么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洪流中完全可以起到“龙头”作用。
就我所了解的现状而言,我以为应树立“双翼齐飞”的观念。一翼是网络,一翼是多媒体。
一、要充分重视“网络”这一崭新载体的作用。
“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过去许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将因此而变成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也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断言,网络必将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师生互动。但这种互动,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在同步条件下对学生“耳提面命”来实现的。过多的耳提面命,对语文教学很不相宜。因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一门自身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知识课。几十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严格按照文体、语法、写作、文学史等知识体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它需要以“能力”立意,需要在读写听说等各方面切实从学生母语实际水平出发来着意培养训练。说它是“能力课”,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倘若是传授知识,“耳提面命”自然有其优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么。而提高母语能力,显然不是单靠耳提面命所能奏效的,而要靠给学生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要靠高质量的读写听说等母语实践活动。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自读、自学、讨论、研究等做法,在语文教学中一再被提倡、被强调,但效果一直不显着。时至今日,“讲”风不息仍是语文教学中难以革除的一大弊端。
在一周几个“45分钟”的语文课上,师生“交互”的局限性也的确很大。既不充分,更难及时。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解决,要提前预约。有时老师有空,学生没时间;有时学生得空,老师又要开会。两天前预约,两天后还谈不上话,这种情形极常见。即使是课上,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心一次,就很不容易。
而凭借网络,这些问题会大为改观。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极大限度得到满足。网络在实现互动上这种巨大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两年很多老师积极探索凭借网络除弊兴利、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各有心得,十分宝贵。
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北京师大附中邓红老师的网络作文实验。
邓老师负责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去年11月,她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应用信息技术研讨大会后,决意进行这方面的探索。12月,即专门开设了一个面对她这两班学生的作文网站,她取名为“网上实验基地”。这个实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借助网络优势,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她在这片基地上设置了9个栏目:参考模块 及时点拨 素材扩充 自我提升 t型展台 评改快讯 聊天室 给邓老师写信 公告栏。栏目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按不同文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范文资源,有的针对学生问题给以解答,有的广开思路、交流素材。实现“交互”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大家一起聊天,或个别谈话,或面向全班发表公告。作文的提交方式也有选择,可单交老师,也可公开展出。而“评改”则突出了一个“快”字。这9个栏目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贯彻了“情趣激发”的思路,使这个实验基地确实成为具有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功能的作文教学平台。
由于是高三毕业班,学生住校,学生只能在双休日回到家里才能访问这片实验基地。除去家里不具备上网条件者,实际上只有50%的学生成为每周网上作文的积极参与者。另外还有些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在5个多月时间里,学生自愿在网上提交的作文超过60万字,学生们在这片基地上燃起的作文激情,直到高考之后也未衰减。他们坚邀邓老师把他们访问的权利保留到大学阶段。在高考前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如此多的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写作,而且热情如此高涨,仅此一点,就不能说不是作文教学的极大成功。
邓老师对这次实验的成功,总结了三点原因: 一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传统作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权发言,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的创作热情。在“实验基地”常常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急于“悔改”者重返阵地,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
二是及时性强,及时燃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侧重于写前指导和写后分析。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环境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经常有不少同学发送作业之后,马上点击老师信箱,追着老师评析,迟迟不愿下线。一旦老师发布“最佳写手”信息,为某些同学加“星”,大家立刻争相点击,先睹为快。写作情况除了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聊天室也是“最新消息”的发布地。同学们随时可以从这里了解他人的写作动向、进程、结果等等,及时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写作提示。
三是交互性强,心灵之火越烧越旺。作文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这个实验基地就成了一个富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当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被赏识者常常一次交上多篇作品;当老师发现文章问题,提出建议,随即就可发现新提交的心悦诚服的修改稿;当老师披沙拣金,挖掘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不少人会除去自卑,增强自信,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学生可以随时感受着老师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就更充满期待。当一个人的作业引发多个人的灵感时,相关文章会接连飞来,有“唱和”之作,也有好胜心形成的文章擂台。有时,一篇无心之作虽未获得老师赞赏,但却得到同学中的知音,从此开始有意为文。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实验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实验基地;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时事新闻,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获得高度赞赏,立刻下载,复印多份供全家欣赏。这些充分表明,网络作文不仅突破45分钟的课堂,不仅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引力强大的“场”,而且紧紧联系着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
对邓老师的经验,这里限于篇幅,只能做如上简述。本刊在今年第2期(2003年4月)详细介绍过邓老师的经验,《光明日报》今年8月6日以第三版的半个版面进一步作过评介。
邓老师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网络确实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功能。网络平台的这种功能,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作用。这在邓老师的实验中已初见端倪。
邓老师经验另一可贵之处,是她把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作文教学规律是什么?它不是僵化的条条,不是刻板的理论,而是准确把握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予以及时、恰当、具体解决的“活”的法则。邓老师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与对网络优势的不懈追求,才成功完成了这一轮实验。如果无视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以为只要让学生上网就行了,那绝对不值得提倡。当然,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的整合,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听说邓老师准备在暑假后从高一开始,进一步把实验进行下去。
网络可以与作文教学相整合,自然也可以与阅读教学相整合。但作文最终体现为信息的释放与输出,阅读则主要是信息的吸纳存储与综合分析,二者虽有紧密关联,但要解决的问题很不同,所需要完成的思维过程很不相同,各有各的规律。作文网站的设置方式和使用方法,很难直接挪用到阅读教学中去。
对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目前有些老师采用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方法。这种网站以课文为单位。围绕一篇课文,从资源类型、教学方式等方面分设若干栏目。有一级栏目、二级栏目,有的还有三级栏目。这些栏目,一般用网页方式分别汇集与课文学习有关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类素材资源,有的还提供一些网址,与因特网上一些作家的专门网站或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此外还有给学生专设的论坛,或按专题设聊天室等等。这样,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就可设置一个微型网站。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访问该网站设计导航条;如果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可凭借总控台来组织课堂教学。
这类阅读教学网站的明显优势,是为学生创设了更利于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上,这类阅读网站与前面所说的作文网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凭借这样的网站进行教学,可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沿导航条自主学习,或就某些问题展开探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不仅速度快慢、反复与否,全由自己决定,而且还有充分选择余地。学多学少,学什么,怎么学,有相当大的自由。比如,在一个音频资源丰富的课文网站,学生希望听别人范读还是愿意自行选择背景音乐朗读,或是希望听哪种风格的范读,各种需求都不难得到满足。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基础不同的学生各有所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提高。平时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与老师缩短距离。
创建阅读教学网站,难度较大。有的同志以为,互联网上的资源那么多,让学生直接上网不就行了么?我觉得放手让学生直接上网,虽也不失为一法,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教训:某老师以为互联网上资源已异常丰富,便大撒手,上语文课便让学生上网。结果不到半学期,便遭到学生和家长一致的强烈反对。显然,这样做,老师等于完全放弃了教育者组织、引导、管理的责任。而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办法之所以可取,在于这样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得更合理,引导得更得法,管理的更科学。当然,这要求创建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必须善于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整合相关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这就如同上一节好课之前,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一样,只不过写这份“教案”不是用几页纸,而是用电子技术。据我所知,目前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些卓有建树的语文老师,但还不够多。由于语文是教师个性化倾向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位教师整合的资源,另一位未必适用。因此少数人的成就,一时还很难被大多数人共享。互联网上一些网站的共享资源库,或一些公司、单位研发的专业素材库,当然可以利用,但也必须经过教师个人的充分消化。
一个全方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阅读教学网站,须由全方位达标的语文老师来主持。师德、阅读修养、对阅读教学规律的理解、技术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还须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因为资源的整合优化,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同时,阅读教学网站的经常化使用,在硬件环境与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会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方面取得突出效果,需要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
对网络功能的利用,除了建作文网站、阅读网站外,也有根据某一专题教学需要创设专题网站的,例如古诗鉴赏网站,文言虚词网站等等。
二、对语文的多媒体教学要给以足够关注。
在网络普及之前,电化教学主要指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也大多是用ppt或网页等工具制作的利用多种媒体素材辅助“讲课”的软件。这种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获得直观认识,或对某种情境获得形象感受。所以长期以来,“课件”又被强调为“演示课件”。但语文教学解决的主要是语言理解与语言应用问题,而语言的本质是抽象的,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来教语文,似乎有点像把诗歌鉴赏变成画片欣赏、把读长篇名着变成看连环画,有多大必要呢?这种疑问,显然与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的启动较缓不无关系。
但在许多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中,这种疑问逐渐消退了。
人们逐渐发现,多媒体的功能其实也并不仅是直观演示。比如,当一个关键词、关键句或一段重要文字,不管是在教师讲授还是在学生发言时,倘若及时醒目地出现在大家眼前,这种视听结合的强化,不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所十分需要的吗?也许有的同志会说,这岂不是与在黑板上写板书一样吗?应当说,有时差不多,但有时绝不是板书代替得了的。因为板书容量有限,呈现方式单一,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展现,板书与多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文字形态、关键性文字的出现方式、出现位置、或按需要次第呈现、或反复出现、或及时隐藏┅┅也就是说,仅就文本呈现这一点而言,怎样利用视听结合效应来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多媒体的功能就还有极大的用武之地有待开发。退一步,就说是形象化的演示吧,对语文教学来说,“适时”地使用一些精美画面、模拟动画,穿插一些表演的片段,也往往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学《神奇的极光》一课,同时看看科技工作者拍摄的极光照片,看看追踪极光出现过程的实况录象;学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操作一下模拟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航行的动画,让学生自行选择达尔文日记中几处记述,浏览一下那些地方的风光;学关汉卿的《窦娥冤》,对“三桩誓愿”认真阅读的同时,听一听表演艺术家的演唱┅┅,这些恐怕都不能简单地斥为没有必要。就拿学长篇名着的同时也提供点连环画来说吧,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做恐怕比只让他读原着更有益。也就是说,倘若我们不是把形象化当目的,而是把它当做一种手段,那么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领域真是天高海阔。这里的关键,是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与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的紧密结合,是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不断深入探索。否则,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有无必要的疑问就难以真正解决。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语文老师们认识的逐渐深化,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大致反映出这样的走势:从课堂教学中局部使用课件,到全课讲授都使用课件;从课件为教师讲授所用,到课件也为学生学习所用;从比较单一的课件类型,到产生课件的多种类型;从单纯使用多媒体技术,到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局部使用课件,这是尝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方式。通常是结合图片、动画或视频素材来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以及其他文化背景,或者把课文中有关作者思路、文章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作成课件,用直观性强的树型图来说明抽象的逻辑关系。一般只要掌握技术即不难做这些尝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整个一课的教学过程全作成把所需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资料链接进来,这就形成一个由若干小课件组合而成的“积件”,不少语文老师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凭借这样的“积件”来完成的。去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课件大赛,征集到大量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的优点是易学易用,对软硬件环境要求都不高,适用范围广。但选择性较差。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很难随机调整教学内容。有些预先设计的环节,临时想省略也省略不了,本来流畅的课堂教学难免出现滞涩。也有用等其他工具来制作课件的,但也有耗费内存大、不便修改等弱点。在语文课件的观摩交流中,不少老师意识到,语文课件不应仅仅为教师授课提供背景,更不应仅仅是对某种结论起说明作用的多媒体“板书”,而应当是体现资源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平台。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相应工具,开发开放性更强的课件,以保证师生互动的需要,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理念,于是产生了用网页制作、链接点较多、便于教学中随机选择的“素材积成”型课件,产生了如前所说微型网站型课件,也产生了供学生自学的“学件”型课件,例如前面说到的“贝格尔号之旅”的课件,以及在字音字形方面自行练习用的智能型课件,围绕一个单元或专题优化各种资源供学生自学的大型软件等等。课件类型的多样化,说明起初关于“课件”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也多种样式的实验。有仍探索“局部使用课件”,有的潜心于探索贯穿全课的多媒体教案设计。在极富启发的“讲授讨论”中,结合重难点插入制作精美的课件,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有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学课文的体会作成课件,上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课件讨论交流,学生也很感兴趣。有的实验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探索让学生当堂提交作业、当堂交流、当堂评改的规律;有的实验则选定一定范围,广泛整合有关资源,打通课内课外,探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语文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如上走势,反映了语文学科在应用多媒体方面的长足进步,也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想方面的深入思考。应当说,语文的电化教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意义也是重大的。语文学科在重视网络应用的同时,对多媒体教学同样应给以高度重视。即使仅是“局部使用课件”的尝试,也很有意义,也同样可以上成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就信息技术而论,自然有高低之分。但所用技术先进,不等于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更何况目前各地各校软硬件条件差别很大,语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多媒体教学方面,应当不拘一格;对于课件,首先应看重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对于课件的使用,要在体现语文教学规律上下工夫。至于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则断不可取。
无论是语文多媒体教学实验,还是网络教学实验,都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加强交流。二者不仅不会矛盾,而且完全可以水乳交融。
网络与多媒体,应当成为语文电化教学的双翼。双翼齐飞,相得益彰,语文电化教学就能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进程中起到“龙头”作用.
第二篇:应用信息技术 助力语文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通讯、软件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步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的变革。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现在,小学中高级很多班级已经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许多学生已经有自己的QQ,微信,甚至博客、论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预习,群预习等方式,通过QQ班级群,微信群,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再通过网络平台,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这样,利用现代信息这样丰富的预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声形并茂,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悟”,或者老师连比带划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使用FLASH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怎样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进而,兴趣盎然地探索课文的其他内容。再如,阅读教学注重词句理解和文章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形象、逼真入情的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执教《山雨》时,设计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下载相关资料、图片,使用FLASH动画制成雨景及实景拍摄的山雨图,让学生醉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让学生看着,听着,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如《藏戏》的教学,教师把藏戏的三个特点,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再如,执教《和田的维吾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疆维吾尔的民俗风情,可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维吾尔族神奇美丽。出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事实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图文并茂、声形并举,多样互动,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在中年级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我知道的名人(伟人)成长的故事”“我喜欢的童话”,高年级开展“我的生活启示录”“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前,学生可以上网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查找收集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活动前,学生要围绕主题,查找资料(诗歌、故事、演讲稿等)选择材料或者自创材料。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查找收集、分析处理的信息能力及自我创新发挥能力都得到锻炼。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欲望。在综合性学习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自选主持人,模拟电视节目,进行有关汉字知识的问答。当主持人要求大家猜一猜字谜、讲有趣的汉字故事、讲解汉字的演变时,学生就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等,用电脑中的播放器或其他软件播放展示。每当此时,学生们无不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作品,那种渴望表现,那种学习的激情溢于言表!学生们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利用HiclassSW平台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高涨,学生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的同时,自己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去进行适时的教育,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逐步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重难点突出,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①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②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将有力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呈现极强感染力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教学
《中国教育报》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处于有利地位。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多快好省地从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获得长足地发展。我曾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笔者在执教《春》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④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如《鲁迅自传》一文,鲁迅个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经历是曲折的,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文字介绍人生经历,内容上就有很多令学生困惑的地方,更不谈理解思想感情。执教本文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名为“鲁迅文学院”的网页,其中涵盖有鲁迅作品选、人生经历、画像、作品评论等大量资料。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打开“鲁迅文学院”这个网页,每人定一个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自已搜索的信息,共同探讨、分析、归纳,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⑤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写作《桥》时,教者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上海、巴黎、英国等处所去,使他们领略从没看到过的桥的风采,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一愁莫展的情景,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3、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⑥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这些光盘,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优美散文、诗词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相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另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如教授巴金的《理想》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搜索朱自清的《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以便学生加深对两位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另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网、作文网等文学、教育网站,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并作读书笔记。
3、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⑧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在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星空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星空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织女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九大行星、牵牛星、慧星等相关知识。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明辨本文的说明对象,在搜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天文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这样的学习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①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②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③孔子,《论语》
④⑤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⑥温振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之结合》 ⑦张志纯,《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第五篇: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广东北江中学 苏艳霞
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已势在必行,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成为基础教育腾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要求、方法等入手,谈一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几点收获。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课程整合一、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给教育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二、现状分析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掌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已势在必行,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成为基础教育腾飞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让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充分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之中,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美术是一门造型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对策与收获
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呢?我们不妨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要求、方法等入手,谈一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几点收获。
(一)、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到美术基本知识上,而要达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美术学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试图多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取得可喜成果:
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准备
一堂好的美术课往往是从备课开始的。以往的美术课我们只是备教师和学生的内容,现在我们又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入媒体教学的内容,随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深入,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教学课堂中。这种新形式的备课要求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不同的课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体,有的只需要图片和音乐,有的需要动画或演示过程,有的需要制作课件,有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等等。
如在准备《图形语言与情感表现》一课时,我就根据本节课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准备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声音资料、制作课件等等。
(附)教学课程设计:
1、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跟着感觉走。
2、举例说 类的情感表达方式(广告片段欣赏)
3、讨论: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哪些?
4、教师总结,突出有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中有一种便是美术。
5、图片欣赏(构成图形的最基本要素是点、线、面)
6、分别介绍点、线、面的有关知识
7、美术作品欣赏(加深对点、线、面与情感表现的理解)
8、以不同形式进行点、线、面与情感尝试:听音“述”情;剪贴“述”情
9、教师课堂总结。
(附)课前准备内容
2、应用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和素材进行收集整理
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美术的备课应该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为内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较多的图片,另外配上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资料进行制作、整理。设计得再好的课,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料,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收集和整理,见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时地通过一定的设备存入电脑,积累一定数量的资料素材,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录像、动画或网上下载等,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在计算机中,在需要的时候只要调用和处理就可以了,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街头粉笔画欣赏》一课时,我先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关于街头粉笔画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在上课前根据需要进行图片的整理和取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上课欣赏用。
如图:
3、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图声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如在讲中国《民间剪纸》一课中,考虑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样式丰富,制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干瘪瘪的灌输给学生,势必起不到本课“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一思想上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课件,力争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都蕴涵在课件当中,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和信息,不断的积累有关于剪纸的方方面面知识,反映在课件中。同时也在课件中插入优美的古典音乐,制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导入课程,这样学生看着精心设计的图片,伴着悠扬的音乐,听着老师的解说,感受着民间美术特有的魅力,也激发了对乡土瑰宝——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产生想要亲手制作的迫切愿望,于是在欣赏课件之后同学们各个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操作,制作了精细、美观、富有韵味的剪纸作品。另外,在课件的制作中,我不但要求内容的完善,更加注重课件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感染力,让学生看过之后有大饱眼福的感觉,真正达到美术课美感渗透、潜移默化的教学目的。(如图)
课件节选 课件节选
学生剪纸作品选 学生剪纸作品选
4、应用信息技术,充实课业内容,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他可以提供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因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画和制作的步骤、过程、技能、技巧等,可供学生模仿和练习。如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用录像或视频,通过观看一段山水画的绘画过程的录相,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绘画方法。
另一方面因为高中美术课是以欣赏课为主,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要达到以上目的,仅仅书本上的知识未免显得太单调与呆板,为了解决高中美术欣赏课枯燥无味的问题,我采取以下两种措施:①、课前通过教师查找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讲《中国现代人物画》,讲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流民图》时,学生通过教材只能了解到这两幅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手法等一些很浅显的东西,为了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我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一些有关于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和徐悲鸿本人的一些感人故事,在课上讲给学生听,并且找到他的一些其他作品进行下载,展示给学生,这样使学生不但了解徐悲鸿的作品,也了解他本人,真正达到了美术学科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目的。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美术作业。把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的作业环节中,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素养。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信息技术。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一课中,我在课本现有的相关知识介绍后,又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梵高的生平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的著名作品等等,一些学生还查找到其他有关于梵高的相关信息。学生们在下一节课中利用他们掌握的信息,描述着一个又一个有关于绘画大师梵高的感人故事,真正做到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
附: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节选: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5、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的网络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
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演变了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教学让美术教学更具优势。
网络教学是多维、交叉、立体式的互动教与学的活动,会极大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优越的环境,他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沟通。
(1)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美术课网络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
由于传统的美术呈现形式需要通过各种介质来呈现,如:中国画、油画、雕塑、建筑等各种形式对传达空间和场合需要有特殊的要求,像美术馆、展览馆等。而中学生美术课上无法与这些美术作品“面对面”的机会。但信息技术、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便捷性,这个特别“迎合”了美术视觉传达这一特有的性质。学生只要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轻松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而且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所以,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这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2)、教师通过自己制作网页,进行授课,与学生形成互动
虽然网络直接查找或者欣赏的方式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有时网络上的内容冗杂繁多,而且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互动功能不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多媒体知识,进行网页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在讲授《从美术作品看科技发展》这个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了解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因素,并且更方便师生互动,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制作了网络课件,供上课时师生共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
自制网页部分节选:
(3)、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美术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观察现象,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美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问题,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美术作品中感受科学技术发展》时,我着重强调美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美术的研究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阶段:
运用网络资料向学生举例说明美术作品中的科技成分,(如图)告诉他们美术作品就是人类生活的记录,由于有实物、实迹可寻,只要排列起来,一件件实物就是一部从美术的角度看到的人类科技发展史。我要学生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为线索,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寻找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内容。
附:教师举例:
(1)彩陶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舀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看,他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他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网络资料 网络资料
(2)建筑——金字塔
金字塔建在尼罗河西岸。据近代学者的测量,每边长度约230米,塔基面积是52900平方米,塔高原有147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已减到137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至19世纪末,它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建造胡福金字塔共用30年时间,累计劳力约1200万个工日,每班10万人,三个月一轮。共用230万块大石块,每块平均重两吨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些巨石是怎样砌积起来的呢?现据目睹者说,石块是经过打磨,并按照方锥形的体积计算出每一块石头的几何形斜度,然后层层垒砌的。这种测量技术之精密难以想象,四个边长只误差几厘米,而石与石之间没有其他粘合物(那时还未发现混凝土),可是即使用一把利刃也插不进石缝。
第二阶段:
让学生课下分小组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下列网站供其查询:
《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出探》 杨立新
http://(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http://resource.ahedu.cn/edu_lunwen/xxjs/content_9.html(6)小学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http://resource.ahedu.cn/edu_lunwen/xxjs/content_6.html
(7)浅谈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5bb87cb465ce050876321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