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时间:2019-05-13 02: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第一篇: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9 更新时间:2009-9-27 10:48:28 没有花姿态

全是雪精神

——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

现代的高校数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专业的工具,更是一种人的理性的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育,是聪明智慧的启迪,是潜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其价值远非传统的数学教育观所能相提并论的。在“改版”的特殊三年里,广东卷6套试题犹如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上篇: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时时新

纵观广东省高考数学试题,在对高中数学内容总的主干内容、主要数学思想进行重点考查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其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数学建模)等方面考核.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大胆深化、创新,突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逐步弘扬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高考支持课改并服务于课改的指导思想.本人根据手头资料,借鉴同行专家见解,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难免疏漏,敬请同行指正!

一、2009年广东卷知识点分布情况

2009年广东卷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分布如表1:

题号

09年

09年

理科

文科

集合的概念

集合的概念

复数的运算

复数的运算

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平面向量的性质

等比数列的性质

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等比数列的性质平面向量与余弦定理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排列组合正弦定理

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函数的单调性

框图、统计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平面向量的模及平行问题

最优解的应用问题

1椭圆的基本概念

框图、统计

1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

1参数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参数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面几何、正弦定理

平面几何中圆的基本定理

三角求值

三角求值

概率与统计

三视图、简单几何体的线面位置关系

三视图、简单几何体的线面关系

概率与统计

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椭圆的方程,圆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导数、函数与方程

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不等式、函数与导数

导数、函数与方程

广东卷07、08年未考查的主要知识分布如表2(部分):

题号

07年

08年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指数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函数与零点

对数函数、函数与零点

基本算法语句

基本算法语句

抽象函数

抽象函数、分段函数

几何概型、分布列、均值、方差、正态分布

几何概型、均值、方差

众数、中位数、几何概型、正态分布

众数、中位数、均值、方差、几何概型

随机抽样、总体估计

随机抽样、总体估计

随机抽样、总体估计、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独立性检验

随机抽样、总体估计、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独立性检验

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

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线面平行及二面角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三角恒等变换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借三角应用问题

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借三角应用问题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定积分的计算及应用

定积分的计算及应用

从表1可以发现,2009年高考试卷,考点覆盖面广、综合性、交汇性强,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对比表1与表2,我们还可以看到:07年试题未考查的章节或内容在08年高考试卷绝大部分都有所体现,08年试题未考查的章节或内容在09年高考试卷绝大部分都有所体现[文1]。因此,在2010届高考备考中应依据《考试说明》,对照近三年考点分布情况,找出三年来考试的热点及尚未涉及的盲点(特别是08、09年没有考查的知识点),将是我们备考的重点。

备考建议:

1.回归课本整合习题资源进行变式教学

复习时回归课本,充分挖掘课本典型例习题的典型作用.通过适当嫁接、拓展、延伸、变式与综合,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与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2.比较新旧版本教材,关注差异与新增内容

新旧教材中相同概念的变化、内容的增减应该引起注意.比如映射、反函数知识点新旧教材要求明显不同.就反函数而言新课标仅要求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即可,对其概念,函数与其反函数图像间的关系都没有涉及到.3.注重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提出“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对能力的类型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划分,以及高考命题注重应用意识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高考试卷势必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4.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在数学复习中,要注意学科间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这是考查应用能力的一个较好的题材,如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力,定积分与物理中变速运动求位移或路程、变力做功等,当然也要注意在其他学科上的体现.二.近三年广东数学试卷主干知识的走向

近三年广东卷主干知识分布如表3:

三角函数

函数与导数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数列

概率与统计

算法

程序

框图

复数

集合 简易

逻辑

向量

不等式

07年广东(理科)

(3)(8)(16)

(1)(4)(20)

(12)(19)

(11)(18)

(5)(21)

(9)(17)

(6)(7)

(2)

(10)

共计22分

共计24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17分

共计10分

5分

5分

08年广东(理科)

(12)(16)

(4)(7)(19)

(5)(20)

(11)(18)

(2)(21)

(3)(10)(17)

(9)

(1)

(6)

(8)

共计18分

共计24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17分

共计23分

5分

5分

5分

5分

09年广东(理科)

(16)

(3)(8)(20)

(5)(18)

(11)(19)

(4)(21)

(7)(12)(17)

(9)

(2)

(1)

(6)(10)

共计12分

共计24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22分

共计10分

5分

10分

07年广东(文科)

(9)(16)

(3)(5)(12)(21)

(6)(17)

(11)(19)

(13)(20)

(8)(10)(18)

(7)

(2)

(1)

(4)

共计24分

共计29分

共计17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22分

5分

5分

5分

5分

08年广东(文科)

(5)(16)

(8)(9)(17)

(7)(18)

(6)(12)(20)

(4)(21)共计19分

(19)

(11)

(2)

(1)

(3)

(10)

共计18分

共计24分

共计19分

共计24分

13分

5分

5分

5分

5分

5分

09年广东(文科)

(7)(9)(16)

(4)(8)(20)(21)

(6)(17)

(13)(19)

(5)(20)

(12)(18)

(11)

(2)

(1)

(3)

共计22分

共计26分

共计18分

共计19分

共计19分

共计18分

共计5分

5分

5分

从表3可以发现:不等式已经退出主干知识的行列,构成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函数与导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数列成为中学数学的新的主干知识.三.2009年广东数学试卷新趋势分析

新趋势一.在模块的交汇处设计试题

1993年,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次提出:“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基本确定了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理论。这一提法得到了命题专家的认同,更得到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赞许。纵观我省近三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在这方面的特点尤其显著:

例1(09年广东卷文科19题):已知椭圆G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轴上,离心率为

,两个焦点分别为

,椭圆G上一点到

的距离之和为12.圆

:

的圆心为点

.(1)求椭圆G的方程;(2)求

的面积;(3)问是否存在圆

包围椭圆G?请说明理由.试题特点:

从07年开始,广东省的高考试题是按新课程标准命制的。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编排顺序,采取不同的模块制。各个模块之间即相对独立又同属于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模块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相对于原来版本的教材,在这种模块式的划分下,知识的体系显得松散了一些,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颇感困惑之处,也是导致新课程标准屡屡遭受“炮轰”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继续保持“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制试题的原则又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广东的数学试题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模式:注意模块之间的交叉。又如08年高考文科18题、理科20题,涉及到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以及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考生与教师均感到“出呼意料之外”。

备考建议:

“三轮”的复习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鉴于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第一轮复习应该适当降低难度,首先解决本模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跨模块的综合问题不易过早涉及。第二轮复习要做重大调整,要将各个模块知识重新组合成若干专题,避免“深挖洞”:控制难度,应该“广积粮”:进行模块的交叉与综合。第三轮进行综合训练,使考生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认识与提升,从各方面逐渐与高考接轨;教师要精选素材,注重模块的综合与学科间的交汇。从广东省近三年试题来看,在模块的交汇处命制的题目不一定是难题。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发挥群体智慧,从“模块的交汇”这一视角出发,或自行命制,或将成题巧妙组合,做到推陈出新。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趋势二.重点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 —— 常考常新

高考命题,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不回避重点知识的考查,这是当前高考数学试题的另一个特色。重点知识:是那些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主干;重要方法:就是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思想与方法。

例2(09年广东卷文科21题):已知二次函数

的导函数的图像与直线

平行,且

在 =-1处取得最小值m-1(m).设函数

(1)若曲线

上的点P到点Q(0,2)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求m的值;

(2)

如何取值时,函数

存在零点,并求出零点.试题特点:

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统称三个“二次”关系)是每年的重点考查内容,集重点、难点与一身。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

备考建议:

重要的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的重复考查,早已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只须完善传统做法,与时俱进,注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意通性通法,适度淡化证明,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并重。在历年的高考试题或者模拟试题中,不乏这方面的精品,可以推陈出新,精讲多练,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趋势三.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数学是文化,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来分析周围的事物,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数学解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过程,也就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高考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阅读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基础。

例3(09年广东卷理科19题):根据空气质量指数API(为整数)的不同,可将空气质量分级如下表:

对某城市一年(365天)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获得的API数据按照区间

,,,进行分组,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5.(1)求直方图中

的值;

(2)计算一年中空气质量分别为良和轻微污染的天数;

(3)求该城市某一周至少有2天的空气质量为良或轻微污染的概率.(结果用分数表示.已知

,,)

试题特点:

本题需要考生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备考建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及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注意渗透,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该搞一个专题。函数记号、图象、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视图、新定义问题等都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好素材。

新趋势四.应用题型丰富多彩 大题小题珠联璧合新课程倡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反映时代性;高考命题创新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设置问题时力求背景新颖有时代感;重视反映课程标准的应用理念,创设背景符合考生心理成长和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时代气息、反映正确价值取向、科学严谨的试题。

例4(09年广东卷文10):广州201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在A、B、C、D、E五个城市之间进行,各城市之间的路线距离(单位:百公里)见下表.若以A为起点,E为终点,每个城市经过且只经过一次,那么火炬传递的最短路线距离是

A.B.21

C.22

D.23

试题特点:

此题目的背景与07年文科第10小题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物流调配问题有相似之处,解决的是最优解问题。

备考建议:

以社会热点时事为背景可以设置相关应用题考查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信息社会,讲究联系实际,重视数学在生产、生活及科学中的应用,明确“数学有用,要用数学”,并积累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w

新趋势五.承上启下的明显特点:

新课程标准有两个含义:其一,继义务教育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其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08、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所以高中数学学习既是初中的延续也是大学学习的起点,那么高考数学试题也应具有这些特点。

当前,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搞好衔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甚至教学方法,将衔接落实到课堂上,有实际行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较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例5(09年广东卷文科第15题):如图,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则圆O的面积等于

.w.w.w.k.s.5.u.c.o.m

试题特点:

教师要了解目前初中的数学课程以及高等数学中与中学数学紧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然后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问题,或者编制一些习题。不必进行专题讲座,应该融合在平时的训练中,这样可以作到有备无患。

备考建议:

高三复习,也应该进行分层教学。选拔一些在数学学科有兴趣并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进行培优,培优应该有计划,不能流于形式。培优更要有针对性:在双基达标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解题速度的训练,对于这部分学生,一定要为他们思考“压轴题”预留充足的时间,这才是获得高分的保障;其次,要拓展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思维的训练要有深度和广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在数学这一科脱颖而出。培优切忌不能偏离教材,更要杜绝压题猜宝的做法,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问题,这些题目或者背景深刻,或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有的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素材。除此之外,适当介绍一些与高考风格十分吻合的数学竞赛中的知识与方法,例如递推数列、函数方程、迭代方法、不等式证明等等。高屋建瓴,掌握高中数学深刻的内涵,不变应万变。事实证明,这样的培优才是有效的。

下篇:问渠哪得清如许 惟有源头活水来

近三年广东卷给我们今后的复习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准、练实、学活。下面本人从两个方面提出个人建议:

一、广东高考数学命题特点分析

广东省数学试卷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并结合《广东省考试说明》.试卷结构三年来基本一致.在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填空题中考查了大部分新增内容.试卷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体现了“常规中考能力,基础中显功底”等命题理念.具体特点如下:

1.固本强基,强调通性通法

三年的试卷均重视对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试题中基础知识内容的比重较大;选择题、填空题的难度在降低,不刻意在这部分题型里设置难题。关注试题对主要知识点的覆盖,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综合地进行重点考查。解答题大多为多问题,各个小问题层次分明、梯度明显,形成入口宽、深入不易的特点,强调通性通法,把关题的解法多样、且由一题把关变为多题多问把关!

2.紧扣《课标》、《说明》,突出主干

对比六份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对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作重点考查的方向始终不变。这些主干内容一般都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试卷还会关注对函数零点、三视图、逻辑连结词、算法初步等新增内容的合理考查。

例如,07年的高考题为什么会出一道求回归系数的大题呢?

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在07年考试大纲和相关说明上有如下的表述: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又如:为什么08年会考分布列和数学期望两个知识点呢?

08年的考试说明上有两句这样的话:

1)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的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高考的命题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一切都要依据大纲和考试说明。

一般来说,每一道大题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在考试说明上有所体现,这需要我们认真研读和领会。

概率统计题要保证不丢分,对概率可能考的形式作分析,例如,数学期望,或古典概型。对统计可能考的形式作分析,例如,07年考回归方程,08年考概率,09年考统计的机会比较大,是否会考数据标准差(的公式)或者是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09年的考试说明上有这样的表述:

② 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 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学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09年高考的结果就是概率与统计相结合,研究的就是平均数(期望)与方差问题。

3.突出思想,淡化特殊技巧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的灵魂所在。关注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所隐含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必然与或然思想)的掌握情况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4.能力立意,重视持续发展

坚持能力立意,重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考查。试卷将进一步关注对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在对能力的考查中,坚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注重交汇,考查综合能力

从近三年的广东卷可以发现,六份试卷都注重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合理设置一些较为综合的学科内与跨学科的问题,从而实现扩大思维量的考查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6.重视应用,倡导“学以致用”

数学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过来对生活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一些取材于学生现实,具有较好现实意义的试题,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成为命题改革的一个热点。并且,目前应用问题的设置更加理性,更加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数学应用的实质,关注考查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2010年高考复习建议及展望

1.高考复习建议

(1)学习《考试说明》、回归课本、研究考题、推敲评价

(ⅰ)学习《考试说明》看要求

《考试说明》是高考法规性文件,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对于要考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要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否则,既加重老师负担,也加重学生负担,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

(ⅱ)回归课本找标准

其一,课本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的使用也是统一的.

其二,许多高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原型,即由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ⅲ)研究考题看形势

高考命题坚持以“两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同时,高考试题还具有“选拔”和“课改”双重功能,因此,高考题必须将对中学数学教学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遵循“整体保持稳定,不造成大起大落的现象”原则.

(ⅳ)推敲评价找方向

2008年高考数学卷的命制继续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努力体现“整体保持稳定,局部锐意求新”的命题思路,题题如珠玑,瑰丽璀璨多亮点;卷卷似奇葩,芬芳馥郁竞相开.命题呈现出了“重点突出,焦点集中,亮点璀璨”等变化趋势;在创新意识、数学应用意识,计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各具特色、有所创新.

(2)强化“三基”,关注通性通法

所谓“三基”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可见“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仍是命题的主导思想。在复习时,要立足于对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但要关注对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等显性知识的复习,更要关注隐含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重要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复习,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数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解题实践,学会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3)顾及整体,突出主干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全面检索高中阶段的所有知识,特别是不能忽视对所谓“冷门”知识复习,如复数、算法、集合与逻辑等。当然,全面复习并非平均用力,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更应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好主干知识的复习,以典型例题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为线索,指导学生寻求解题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独立解答综合性数学题的能力。

2.2010年高考数学命题展望

基于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会对高考数学命题形成一个共识:

本人认为选择题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填空题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解答题既反映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又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及个性品质的体现,同时又反映学生的表达、书写、严谨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总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命题重点不会变:强化主干知识,强化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注意信息的重组及知识网络的交叉点。

(2)命题思想不会变: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与数学知识联系的基本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命题原则不会变:深化能力立意,突出考察能力与素质,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理解和运用。淡化繁琐、强调能力,提倡学生用简洁方法得出结论,导数作为工具来求函数问题、向量作为工具来解几何问题仍是趋势。

(4)命题导向不会变:坚持数学运用,考察运用意识,应用题“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从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应用题是真正的应用题,而试题只是构建一种模式的主干应用题。

(5)命题特色不会变:人文关怀,文理有别,合理调空难度,坚持高观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新增知识考查力度及所占分数比例会超过课时比例,将新增知识与传统知识综合考是趋势,学生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要有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个性品质得以彰显。

(6)命题中“课改”理念会加强:体现新课改和创新意识,不但对新增内容适度创新,而且对传统知识呈现的形式有所改变,充分考察学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从课改精神和今后的命题方向来看,最要紧的可能还是要尽快提高学生对试题的理解能力。

研究高考试题,分析命题规律不仅仅是为了在来年的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了解命题人员如何用试题来诠释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更好的进行新课程试验。让数学走进大众,成为人们不断进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于发智 稳中求变

变中创新 ——近两年高考数学广东卷分析暨09年高考备考建议

[J].珠海教育,2009(1):45-47

2. 朱恒元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2008年高考数学试卷总体评价与教学启示[J].中国数学教育,2008(7/8):2-14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学试卷网 原文链接:http://

第二篇: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的一点启示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的一点启示

高考语文命题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制定了高考语文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层级,使语文的测试有了明确的目标,对中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语文试题,会更有利于我们掌握高考的趋向,更有利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应考训练。笔者尝试以2008年高考语文卷的个别题目为例,来谈谈自己得到的一点启示。

今年广东卷语文试题总体难度相对于去年适当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选拔功能和区分能力。题型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试卷题目总体布局基本上是由易入难,有利于考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作答,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给考生作答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语言知识考查的启示

考查语言知识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需要。试卷第一大题仍以4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检测。这一部分考查的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直观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面镜子。

第1题对语音题的考查,降低了难度。一是命题者选择的都是一些常用字来要求考生辨识读音,没有冷僻生字出现;二是对广东考生最薄弱的多音字辨析涉及较少,只在每个选项的最后一组词中出现多音字辨析,且给出的都是最常用的多音字:调、强、抹、塞;三是给出的其它字的读音基本上都是声母不同,不涉及因方言而造成的声调问题,避免声调的干扰。

这一试题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分省自行命题”这一政策的科学性。广东考生深受方言影响,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语音题太难,对于广东考生来说区分度不大,若取消则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且通过这样一道题来考查他们的“读、说”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这道题目难度的设置恰恰体现了“分省自行命题”在某种程度上的必要性。此外,这道题对我们平时的复习训练也很有启发,特别是对考生感觉特别难掌握的大量多音字的复习,笔者认为,复习时所花的时间精力可以相对较少,而且哪些应该复习,哪些可以大胆舍弃,这道题的4组多音字,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

第2题是对成语的考查。题目的形式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出题者给出了一个生活情境,将四个成语置于这个情境中,要求考生判断使用恰当的一项。这种变化一方面使语文试题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增强了试卷的时代特征,给学生以亲切感;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导向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文言文考查的启示

试题仍选用史传类文段作命题材料,这是由“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定位决定的。节选的这段文字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文言虚词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没有冷僻罕见的特殊用法,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从整体风格上看,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这一段文字确是浅易形式的文言文,正符合《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总要求。同时,由于命题者把难度较大的试题安排在现代文阅读中,现代文阅读难度增加,为了保持全卷0.65左右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的难度降了下来。

第5小题几个实词的意义基本上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一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来推断。例如,尽管考生可能判断不出“振”是“赈”的通假字,但考生如果注意到“周穷振乏”的互文结构,则不难推断出“振”的意义应与“周”(周济)相近,从而否定“振作”这一义项;再如“造”字,考生则可从它的偏旁来推断,这个字的古义应与“行为、行动”有关,并不需要平时死记硬背。

文言文考查中唯一有变化的是,题目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分值加大,从原先的3分增加到6分,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5个。能否正确理解文言虚词对于读懂文言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于“之”字的考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为它既涉及了“之”字作动词的用法,也涉及了它作代词的用法,还涉及了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同时,又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这种变化是有导向意义的,值得重视。

总的来看,此篇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基本上都着眼于能否“读懂浅易文言文”,而且考查的目的不在于检测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而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这与高考选拔人才的性质是一致的。它启示我们,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其实并不是说运用题海战术,监督学生多死记几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学生的能力就得到提高,而是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根本规律有一个把握,通俗点说,就是教师可以思考,什么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用的,高考考的就是什么内容。例如结合文章的意思把握词句、对常见的特殊句式的认识和理解等等,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必要的,那么高考这一特殊的学业评价形式也势必会在这上面做文章。《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评价指导》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功能要与课程目标一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作文题的启示

命题组放弃了之前大热的材料作文,回归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避免考生在被测试表达能力之前,还要先被测试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部分其实在现代文阅读中已进行了测试),从而突出了作文的评价功能:考生在同等的情况下,比较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水平。

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作,这个题目实在是很有“高考特色”。首先,题目非常开阔、开放,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可以对这个题目本身有一个认识,有写作的信心。此外,这个命题能够使考生把他熟悉的生活与这个题目联系起来,容易写出细节,写出感悟;再者,这个题目最出彩之处,莫过于“不要轻易”这几个字眼,怎样才叫“不要轻易”地说,这需要考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确实使这一题目有了一个很好的区分度。

《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评价指导》一书中指出,对作文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对写作的情感和态度;观察、体验、阅读,多方面积累素材;责任感、真情实感、科学理性精神;个性、创意、思维。

在这四点具体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的评价标准与以往的不同,特别是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理性精神方面,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而08年广东卷的这一作文题目,恰恰是根据这一学业评价标准来命题的。

评卷工作完成之后,《广州日报》刊登了一些高分作文,其中有两篇议论文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但文中有3个错别字。(语文评卷组作文题组长 陈妙云)

此篇文章的作者具有一种宏观大度的气质和思辨的逻辑。文章开篇即辨正提出了观点: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文章的作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对此观点有如此的理解与把握,实属不易,而且语言表达也非常清晰和准确,卷面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涂擦痕迹,是一篇质量较高的高考文章。(华南师范大学 张静)

从评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篇文章除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等给评卷老师留下印象之外,决定其最终能否得到高分的,应该是他们有别于一般考生的一种理性精神,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启示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辩能力,提高遵从科学客观的理性精神,并可以多用一些简单的生活化的形式逻辑的例子,来辅导学生,训练学生。

高考语文命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与发展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也是积极稳妥的。但是,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命题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的研究与分析,也仍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2008年湖南高考数学卷特点分析及备考启示

2008年湖南高考数学卷特点分析及备考启示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陈健

全国大部分省市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湖南省高考数学命题始终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充分考虑了湖南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和高校招生的情况。试卷的命制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努力体现“整体保持稳定,局部锐意求新”的命题思路.在创新意识、数学应用意识、计算和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考查很有自己的特色.深入研究我省高考命题的这些变化趋势,深刻领会命题改革的精神实质,将对指导今后高三复习和肄业班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今年我省高考数学试题特点

1.注重教材在命题中的作用

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依据,理应成为高考试题的源头.今年高考命题时特别注重发挥教材功能,部分试题就是以课本习题为素材,通过变形、延伸与拓展来命制的,如理科卷第1、3、6、7、11、20题,文科卷第1、3、4、6、11、12、17等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师生跳出“题海”,回归课本,重视教材.2.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注意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保持了较高比例,并达到了必要的深度,构成了数学试卷的主体.如理科的第2、3、6、8、13、14、18、19、21题,文科的2、3、4、6、10、16、17、19、20、21等题.主要以“三个二”为主,结合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方程,函数与导数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题目.3.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因此,高考命题应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今年的数学试题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贯穿于整卷之中,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使试题处处有“思想”,而且还体现出层次性.同一个试题中涉及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试题中又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理科第3、4、6、7、13、19题,文科第3、14、19题,着重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理科第8、10、15、18题,文科第15、20题,着重考查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理科第10、15、16、18、20、21题,文科第8、16、21题,着重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思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理科第15、16题,文科第16题,着重考查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理科第11、18、20题,着重考查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理科第8、9、10、14、17、18、19、21题,文科第9、10、15、18、20、21题,着重考查转化与化归的思想.试题注意到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不出现只能用特殊技巧才能解答的偏题、怪题,从本质上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4.注重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

今年高考试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如理科第9题,涉及球、长方体的基本性质,着重考查考生由组合图形的特殊截面再现该截面与原组合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性较强;理科第10题,综合考查最大整数、类似组合数的新定义、函数的值域等多项知识,要求考生融会贯通这些知识;理科第15题,把抽样、排列组合、概率等结合起来,并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理科第18题,给出的是数列与三角函数的结合,比较自然地将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相融合,对考生在知识方面及思维方面的不断转化提出了较高要求,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深度。它们均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5.注重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今年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新增内容的试题分值占总分值的25%左右,这一比例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比例大致相当.如理科

17、文科18题,命制的是一道立体几何姊妹解答题,既可用传统综合几何的方法求解,也可以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求解。为了体现对平面向量内容的考查,理科卷中设置了第7题,文科卷中设置了第7、11题。对于导数、概率统计等内容的考查,理科卷中设置了第4、11、15、16、21题,文科卷中设置了第12、16、21题.试卷突出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力度,并严格控制对这些内容的考查深度,目的在于引导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关注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处理好新增内容的教学深度与考试要求之间的关系.6.注重研究性,探索性能力的考查

“数学探究”是新课标改革的竭力倡导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几年我省明显加大了对学生直觉猜想,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力度.如, 理科第18题、文科第20题,要求考生通过数列的递推关系,写出a3与a4,并求出其通项公式;再运用这些结论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列和不等式问题。又如,理科第20题要求考生在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相关弦”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证明有关结论;第(Ⅱ)问采用的设问形式是“是否存在„„?若存在,„„;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种设问方式要求考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弦长中是否存在最大值”。是一个结论开放性存在型问题,对考生的直觉思维及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7.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

加强数学的应用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巧妙地设计来自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或科学实验的、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和所学数学知识的试题,考查同学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既是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与新课程接轨的体现。如理科第16、文科第16题,命制的是一道概率应用的姊妹解答题,它以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招聘面试、正式签约为问题背景,要求考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在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实践,注意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二.对2009届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启示:

1.掌握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了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益.2.强化数学基础,建构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纵横联系,强化主干内容,揭示普遍规律。掌握通性通法,淡化技能技巧。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交叉渗透,逐步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以致在解题时,准确依据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三复习中不断学有新意、学有发展,以致最终在考场上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胸有成竹。

3.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4.抓好“三中”,树立学习信心 抓好“三中”即中等题、中等分、中等生,对学生来说认真研究好中等题、拿好中等分是基本,是高考信心的保证;抓好中等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5.通过训练,把握反馈信息 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让学生作自我分析,这地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错误?是方法选择上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对一些重要的错误要建立一种预防措施,可以动手建“错解档案”,也可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命题人考查意图,题目蕴含什么数学原理和思想,能否一反三,能否方法上更新.另外,教师从反馈中可清楚地意识到班级整体的薄弱环节、缺陷,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化内容,作重点讲授,也可通过反馈得知学生的优劣分布以实行个别辅导。

6.注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心理 高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之外,考试技巧、应试心理等个性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考试技巧包括对各种题型的处理方法,合理地简化解题过程的方法,试卷的书写表达,中档题目如何不失分,难题如何多得分等。应着力于突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会而不对”是指对一道题目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思路正确,但由于考虑不周、推理不严、书写不准等,最后答案是错的。“ 对而不全”是思路大体正确,最终结论也出来了,但由于丢三落

四、缺欠重大步骤、中间某一步逻辑点过不去、遗漏某一极端情况、讨论不够完备、存在潜在假设、以偏概全等,这些问题应该认真重视,并综合治理加以解决。

7.在最后冲刺阶段,教师应认真研究命题趋势,辅导学生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复习教师以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为主,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应做到: 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有针对性进行专门训练,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要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浏览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的历程;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特别应用题); 应特别强调,不做难题、偏题、怪题,注重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

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二、考生作文及点评与你为邻“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纪伯伦《沙与沫》(暗含“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之意,审题准确。)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让人思考“邻人、邻居”之间应该拥有健康正常的关系。)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对比冲突的的普遍现象,然后分析综合,提出观点,有力破题。)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塌倒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都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点评】考场阅卷得分:24+24+10=58分!这是2010年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邻居”的现实存

在,需要“相互关系,共取双赢”,观点鲜明,切合题意。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现实中的“杀童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材料新颖,现实的针对性强。在文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材料鲜活,观点新颖,只是个别句子存在表意绝对,但瑕不掩瑜,整篇文章是成功的!

第五篇: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原题回放: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广东考生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 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 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 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 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 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 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 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 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 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 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 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桂新)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广东考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民之音)

带您去看花海

广东考生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微博]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王景)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广东考生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 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 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 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 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 “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 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 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 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 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 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 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玉环)

走进香山之中

广东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林琴)

下载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的分析与教学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范文大全]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广东卷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

    2014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 历史并不如烟 在许多人眼中,历史如烟。不信?有《三国演义》开篇词为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

    2014年高考政治(广东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广东卷)24.广东某市出台政策,实施农业“一镇一品”示范建设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引导龙头企业与试点镇对接,构建平价商店、机场超市、......

    201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目

    201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

    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分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

    浅析高考英语安徽卷命题特点分析及启示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高考英语安徽卷命题特点分析及启示 蚌埠二中马爱军 一.2006-2010高考英语安徽卷命题特点综述 回顾2006-2010年安徽高考自主命题英语卷全面渗......

    化学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评价与启示

    对2012年广东高考 化学试题评价与启示 一、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

    2013广东卷作文分析及满分作文

    广东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能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