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中西思维差异透视大学英语语篇教学
从中西思维差异透视大学英语语篇教学
世纪桥·理论版 2010年第8期
摘要:思维模式是文化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英语和汉语在语篇结构上的不同,这可能会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构成一定的障碍,本文分析了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上的表现,进而指出语篇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思维模式;语篇;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句法等层面,而是要以语言为媒介多方面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对文化的熟悉也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思维模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语篇结构上,比如有的英语文章中明明没有太多的生词,可就是读起来很吃力,这种情况经常是因为学习者对西方思维模式的了解不足引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上的体现,以此来增强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语篇的认知,进而提高跨文化语篇交际的效率。
一、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表现
由于人类有着相同的大脑结构和机能,所以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孕育中西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却是截然不同的,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形成各有特点的思维模式。
总体来说,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地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习惯于把时间视为一条直线,强调一切行动要按照时间表开展,而东方人经常会不事先安排时间表,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做几件事,受到这种不同时间机制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是单向式的,而东方人的思维是多向式的;第二,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思维,习惯用概念解释事物,把事情抽象化,而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以经验为判断事物的基础,强调沟通,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概念;第三,西方文化的整体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概念,通常是将整体凌驾于个体至上,所以西方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以主体为中心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主客体融合的;第四,西方人擅长理性思维,强调逻辑性,注重分析和演绎,所以他们通常采取形式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强调感性和直觉,经常通过潜意识来了解事物,因此更注重辩证思维。
二、从思维差异看汉英语篇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体现某种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可以从语篇的句法和篇章上找到例证,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会因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而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的语篇多采取螺旋形结构而英语的语篇多采取线型结构
汉语的书面语受到中国人多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特点的影响,其表现形式经常是迂回曲折的。汉语语篇强调铺垫和渲染的重要性,经常会在语篇开始的位置花大量笔墨来介绍事情的起因和客观条件,进而逐步引出关键内容,所以汉语语篇一般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单向思维模式决定了英语语篇的线性特点,英语文章往往是一开始就直接点名主题,然后再深入展开。以汉语和英语的新闻报道为例,中文报刊上的新闻通常要先介绍事情的起因、发展等等,然后指出结果,而英语新闻一般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正题,把相对不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
(二)汉语的语篇具有具象性而英语的语篇具有抽象性
受到东方民族具象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语篇往往会采取比喻、象征等表达手段,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受到西方人抽象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语篇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定义、原理、法则等抽象的手段来说明具体事物。
(三)英汉语语篇在衔接方式上有差异
英语和汉语语篇在衔接方式上的差异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应当引起重视的。中国人主客体融合的辩证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其特点是依靠词序的变化、上下文和语境来连接文章各部分。汉语注重一种隐性的连贯,文章中较少使用连词,每个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弛,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句以名词构成,既无主语也无动词,但却传达了完整的意思,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西方民族的主体中心思维和逻辑思维习惯决定了英语语篇衔接的形合特点,英语注重用连接词来说明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结构严谨。英语中大量使用连词、分句或从句,注重语篇的显性衔接。
三、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关键点
完成对中西思维模式和汉英语篇特点的对比分析后,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种差异,让学生掌握语篇学习的规律,我们不妨从三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语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的语篇结构受到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而思维模式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必要而充分的文化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并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些方面,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会自觉发现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且会对这种差异在语篇中的表现产生共鸣,进而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构建语篇。
(二)从文章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英语的篇章结构,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地熟悉英语写作模式。英语的篇章通常是直线发展的,每篇文章中用以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主题段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前面,而每一段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也就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特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并且在英文写作中也要迎合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分析语言现象,注意语篇的意义连贯和形式连贯
英语语篇注重形合,为了完成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语篇中要大量使用过渡词语和连接词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掌握这些词语,理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理解全文,所以对连接词的熟悉有利于学习者建立完整的篇章意识,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大意大有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以及词汇现象,摸索英语文章遣词造句的习惯和技巧,注意文章的形式连贯。
思维模式对语篇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分析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培养学生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英语语篇,并且能在语言应用中构建符合西方思维方式的语篇,有效规避母语思维习惯带来的阅读和写作上的障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语篇交际的效率。
参考文献
[1]Coulthard, Macolm.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5.[1]胡胜高.思维模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2007,(4).[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王建武]
第二篇: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21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39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48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红楼梦》中的女性主义及其英译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小王子》的存在主义维度分析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解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精神之旅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Factors on English Learning
论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136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151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152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53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154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55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56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7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58 萨拉的性格魅力
159 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160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161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62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163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
164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65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66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167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70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171 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ocabulary
172
173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74 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
175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76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177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78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79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180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181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82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世纪英国女性地位
18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184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
185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186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
187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
188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189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190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91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192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193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94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95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196 《野性的呼唤》和《老人与海》的对比研究
197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198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199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200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第三篇:(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 2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5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8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0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12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 14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15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16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17 通过《蝇王》看人性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 19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21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22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2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24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26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28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30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31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32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33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4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35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37 BB电子商务安全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39 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内涵之异同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 41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对《喧哗与骚动》中象征主义的分析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44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47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 48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49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5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 53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 54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55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Kite Runner 56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57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59 苔丝形象浅析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61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63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64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65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 66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68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69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71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73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7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76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 77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78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80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81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82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84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6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88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90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t Tense 92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 94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95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96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97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9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100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101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102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103 翻译腔成因浅探 104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107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08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110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1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117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118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9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120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21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Group Work in Oral English Class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23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2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27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 129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 130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131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 132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 133 中英文谚语的对比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3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37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论《蝇王》中的“性本恶”思想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139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好人难寻》中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141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 142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145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46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 149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51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 152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53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54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55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56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157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158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159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160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161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162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163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64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165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166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167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168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 169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70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 172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 173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74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75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17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177 用文化批评看《雾都孤儿》里的反犹主义 178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179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180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18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18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83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84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185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186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187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88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18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19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9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92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93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9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195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
196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197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98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199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0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第四篇: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三个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 力
一、小学英语读什么
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教学,是眼下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英语老师发现不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好像有所下降,不像刚开始那么积极了。尤其是高年级在简单日常会话基础上逐步增加了语篇阅读的内容之后,很多老师一下子不太适应,也有些老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提高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关键,是激发和维持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想象问题的另一方面: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具体原因有哪些?经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小学生不喜欢阅读英语的常见原因有:内容不引人、形式古板、难度过大读不懂、阅读过程枯燥、不会读、读后活动跟不上等等。了解了这些影响阅读兴趣的障碍之后,再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也就应该更有针对性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注意事项总结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十有法”,供老师们阅读教学中参考。具体说这“十有法”是:内容适合有趣味;形式多样有变化;选材难度有依据;过程快乐有方法;师生互动有交流;方法对路有策略;读后活动有技能;循序渐进有层次;综合提高有速度;持之以恒有收获。
先谈第一点:内容适合有趣味。小学英语教学,兴趣第一。兴趣可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孩子们对英语有兴趣了,你的教学就成功一半了;如果学到了六年级该上初中了,你的学生对英语学习还是很有兴趣,那你就成功一多半了。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孩子爱读英语了,就成功一半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孩子们比一开始更爱读英语了,就说明你的英语阅读教学基本成功了!
怎么让孩子爱读呢?办法之一就是:他爱读什么你就给他提供什么。套用新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他们才能爱读。至于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我想每个小学英语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直觉判断,这些直觉是很好的教学依据,如果还不够放心,可以进一步在孩子们中间作个调查,或者跟同事们讨论讨论。这样就更清楚更有把握了。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认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对神话、童话、历史、伟人传记、武打、传说、侦探等题材感兴趣,说他们喜欢那些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文字。不清楚是不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因为我没有真正调查过。而且,也可能不同地方的不同学校,学生会有不太一样的阅读兴趣。有一次我借听课之便,在北京东城的一个小学做过一个很小的调差,结果一个班的学生跟同校的另一个班的学生,阅读兴趣就有些不一样!后来再去的时候了解到的情况是,当时该班学生中流行的动画片儿和男孩子们喜欢的电子游戏,跟另一个班的都不太一样。不管怎么说,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趣味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普遍性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所以别人的经验老师们可以借鉴,也可以亲身去观察了解,还可以直接向自己的学生询问,掌握第一手资料。
掌握了学生的喜好,教师就有了“投其所好”的根据。准备英语阅读课的时候,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去搜寻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让学生读。如果有条件,最好连图文、动画、声音等,都精心设计在一起。不难想象,面对这样的“大餐”,很少有哪个孩子能抵挡它的“诱惑”,就连不喜欢读语文书的学生,也会来读你特意准备的“英语书”。现在的英语图书、报纸、期刊、网络等资源很丰富,老师只要掌握一点儿搜索技能,再花一点儿时间,就能得到不少好的材料。当然,有些材料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结合教学话题稍加改造,不宜拿来直接用。但是改造,要注意一定不要改成错的,如果对自己的英语不是很有把握,就要问问别人。记住,要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提供真实、自然的、好的语言材料读。
搜集、改造加工阅读材料的工,全靠一个人来弄,很累,而且极有可能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同一个学校的老师,甚至同一个区域的老师,可以商量一下,分一分工。可以按学生喜欢的话题分工,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来分工,比如擅长搜索的去找素材,擅长做课件的搞加工,经验丰富的做设计,总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得到东西,比任何一个人单独备课做出来的东西肯定都好很多。公开课上用的阅读材料不就是这样做的嘛,多好啊!平时也应该这样!你一定会说:“平时哪有时间啊?课太多了!”我同意。但可以少做,一点一点儿地作,不用每节课做,比如一个月时间大家分工共同准备一个话题的材料,总能做出来吧?关键是要有人组织,要合作,要积累。这样一年后就有十几个话题的资料库了,而且以后肯定会越做越有经验,越快,也越好。不用两三年就可以把小学所有地话题备齐了,以后不论是自己用还是别人上课用,稍加调整就可以,非常方便。照现在新课程的理念说,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也是教师发展的好办法。当然,如果有哪些教研部门或者机构地教学研究专家们,愿意帮助或者跟老师们一起来做这些工作,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些大家共同研发的阅读资料,就是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另一个收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知不觉慢慢成长为好教师、优秀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了。
当然,阅读内容的选择不能只顾投其所好。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还要跟孩子们一起成长,所以,读什么英语也不能完全随着孩子们的性子来,那样可能会造成“偏食”性的“营养不良”。那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好处的阅读材料,教师还有责任来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知识性、趣味性都优等的资源。由于这些东西学生不是天生就喜欢地,那就更需要教师经常想想办法,诱导孩子“上当”,让他们慢慢地喜欢上这些东西,丰富他们的阅读经历,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小结一下。一是阅读教学的内容要适合有趣味,二是选择阅读材料既要投其所好,又要循循善诱,三是给学生他爱读的,让学生喜欢他该读的。
二、小学英语为什么而读
上面谈了小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那么,是不是有了好的材料,语篇阅读教学就万事大吉了呢?当然不是!适当的阅读材料只是阅读教学最终成功的一个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明确学生阅读这些材料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就是说,要清楚阅读过程结束后,希望在学生脑子里面留下哪些东西。
从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来看,语篇教学的目标并不单一,它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维度的小目标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复合体”。按课程标准的说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目标至少包括这样一些更小的目标:知识学习层面,技能训练层面,策略培养层面,智能开发层面,情感熏陶层面和文化意识层面,也就是说,希望通过英语语篇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多元文化,享受阅读过程,养成阅读习惯,开启人生智慧并发展独立人格。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一级、二级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针对小学英语语言技能的“读”二级目标提出了“六能”,其中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的故事和小短文,能借助图片读懂简短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学习策略的二级目标中提出了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等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如果说中学阶段以后的语篇阅读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运用,那么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兴趣的养护。
技能和策略。谈到语篇和阅读,老师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的培养,事实上,各种有关英语阅读教学的文献中,谈的最多的也正是培养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各种方法。尽管不同文献的内容表面看各有特色,实际上却大同小异,内容不外乎利用已有背景知识预测阅读内容,利用上下文猜测词语,通过略读、扫描等技巧来提高速和寻找细节信息,寻找并利用主题句和关键词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利用语体(故事、书信、议论、说明等)特征和各种常见图式来提高阅读速度等等,诸如此类的策略培养在小学阶段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很简单,阅读兴趣需要愉快的阅读体验才能更长久地保持,而愉快的阅读体验又必须靠一定的阅读技能来支持。
阅读技能和策略培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根本没办法达到那么高的要求,实现那么高的目标。的确,这方面的很多理论和经验都是从中学大学甚至成人学习者那里来的,针对小学生学习外语的技能策略研究成果很少,加上我们的教学实践积累也有限,所以,老师们有这种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看,首先,目标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理想色彩,不一定眼下就能成为现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教学中所能实现的目标会越来越高。其次,每一种技能和策略都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表现,因此可以作不同水平的要求,一些原则性描述的伸缩性很强,只是指出了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有关的方向。至于每个方面具体要求到什么程度,则需要立足教学实际来调整。比如“利用文本信息进行阅读内容预测”的策略,可简单也可复杂,让小学生利用跟文字配合的插图来猜阅读内容的大致范围,就很容易;又如,“根据句子之间的衔接成分判断句段之间的逻辑层次”也不是一点都没法实现,至少and,but这样的词语,小学生是可以理解和利用的。让学生猜词如果给的任务太难学生根本猜不出来,就容易挫伤阅读积极性,产生阅读困难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但没有学到猜词技能,反而把兴趣也影响了,那就得不偿失。总之,目标是可高可底的,具体的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掌握。小学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对这些目标可能达到的程度最有发言权,如果能把日常教学中的有关细节和体会不断积累下来,就能为课程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很好的素材。
谈到阅读技能培养还要附带说一下阅读理解题,因为不少小学英语课堂上会使用类似的材料。由于这种题目在中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常用它作为阅读训练的手段。虽然不能说阅读理解题跟阅读没有关系,但是阅读理解题至多是特定阶段出于特定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检测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所在地区仍以这种形式作为教学检测手段而无法避免,可以适当做些类似练习,但是阅读理解题本身并不是语篇阅读教学的必有内容,更不是目的。
兴趣和习惯。阅读技能和策略培养诚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能策略毕竟是技术层面的,其价值和意义不能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等同,尤其在小学阶段,技能培养应该为兴趣和习惯培养服务。虽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几个方面目标实际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应该兼顾而不宜厚此薄彼,但是如果必须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定出一个主次排序的话,我觉得首先还是兴趣。因为小学阶段其实学不了多少语言知识,听说读写技能也只能是刚刚起步,阅读技能策略也不可能要求太高,关键还是一个阅读兴趣的启蒙。如果经过几年学习,比如到升如初中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很喜欢阅读英语,那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就算成功了。如果这个兴趣能保持下去,学生就能在不断积累的阅读过程中开启智慧,发展人格,学习和运用更多的知识技能,发展阅读策略,了解多元文化。相反,如果这个兴趣被过早地淹没或毁灭,知识和技能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他各层次的目标也就失去实现的依托。
培养兴趣,关键是起步阶段不能过急。起初阶段的阅读要求要降低,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只要读出来一些信息,不管多少,都应该受到肯定鼓励!如果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期待过高,学生经多次努力后仍觉得老师对他不满意,他们就容易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过早放弃。兴趣的养护,要点是循序渐进并随时提供辅助。语篇难度提高不要太陡,一次提出的要求不要太多,任务设计一定要让多数学生能够有能力完成。不能以教师的水平来设计任务,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水平上假设和预测问题。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太短,阅读课上最常见的不当操作是学生根本没读完,就急着提问让学生回答。
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宽松的氛围,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创造这种氛围。开始的时候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他能大致看懂的语篇,不作任何要求,让他们自由地读,自由地交流。让孩子们知道英语也可以像中文的儿歌、故事、童话、笑话、谜语、急转弯、绕口令等一样来阅读来欣赏;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一点一点地体验到跟母语阅读同样性质的愉悦和满足,让孩子们体验到语篇是传递某种信息和意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排列在一起的枯燥的符号;尽可能让孩子们把阅读跟“学习”“单词”“句子”“语法”“作业”“背诵”“记住”“必须”“应该”等带有强制倾向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并不容易做好,有的是出于老师经验不足,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的是是由于课时安排赶教学进度,比如课程标准里面小学英语阅读中有一个10到12万字的参考量,四年平均下来每节课有200多词的阅读量,这个目标对一年级起始学英语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可能还能接受,更多地方的老师会觉得完成有困难。除了上课时少,教师经验不足,还有课程管理等问题,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很容易导致教师表现出急躁情绪。结果是两三年下来,学生可能学会了一些单词,能背诵几段课文,能说几句会话,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甚至对整个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排斥、厌倦的负面情绪,这样的话,教师为完成所谓教学目标而急于塞给学生的那点知识,远不能掩盖小学英语教学整体上的失败。当然,评价的影响也很大,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评价问题也是近年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焦点问题,评价改革的课题和相关标准目前正在研究中,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实在有限,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不可能太高,只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就好。具体的表现,比如能体验到在其他地方学到的词句在尝试享受阅读的时候能用得上,再比如阅读过程中遇到语言上的障碍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把阅读过程接续上,而不是半途而废。
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两个方面,实际上是阅读的结果,教学的功能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这方面目标的开放性决定了不好预先设定特别明确具体的细目。
以上按课程标准中的五个层面谈了小学英语的语篇阅读,其中重点谈的是策略技能和兴趣习惯。如果跳出英语课程之外看,让小学生通过体验阅读的愉悦来逐步培养其阅读习惯,这实际上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语文教学在这个维度担负的责任更大。跟语文的阅读教学相比,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积累更有限,其实很多方面都可以也应该到语文教学中去取点儿经。小学英语老师常跟语文老师聊聊,或者常去听听他们的课,相信对英语教学会有些启发。强调外语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相通之处,不是说二者差不多,毕竟外语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跟母语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如何处理,也正是外语教师需要动脑筋研究的地方。
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阅读史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知识累积的速度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来这样惊人,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短二十年间时间,人类积累的知识就超过了过去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总和,从那时到今天这个数量又不知翻了多少倍,而这些信息中85%是以英语为载体的。面对这样的飞速发展,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阅读正是这种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让孩子学会并享受阅读实际上就是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大量信息,更能发展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独立人格,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比如美国教育部1983年发布的《成为阅读大国》报告,核心内容就是强调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再过几天就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了,4月23日,这天也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节日只有一天,而漫长的人生路上,阅读应是时时相伴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每天都是“读书日”。学生的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是他通过文本与别人的一次交流,正是在这种不断积累的交流中,人得以逐步成长。阅读应当是现代人自觉的内在需求和理想的存在方式,小学英语老师也有责任为培养“能享受阅读的孩子”而努力!
三、小学英语怎么读
前面谈了小学英语“为什么而读”和“读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谈“怎么读”的问题。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都非常有限,决定了“怎么读”的问题只能落在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读”上来。这个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微观分析可以具体到一节课、一个活动设计、一个具体环节等,宏观分析主要是方向和原则。这里先从宏观上讨论一些原则问题。
1.兴趣维持原则。兴趣培养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一旦没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大门一关,教师的教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兴趣原则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兴趣原则包括激发和维持两方面,兴趣激发比较容易做到,从目前情况看,很多老师注意到了且做得不错;兴趣维持就困难得多,不少学生中高年级就开始分化,这一直是个难题。应对的办法目前还没有细致的研究,大家讨论过的办法,比如阅读教学的分层处理、阅读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处理,降低对部分学生的要求,分层评价鼓励为主,方法策略个别辅导,实施情感影响等都可以试试。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教学中都应始终把维护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2.信息语言并重原则。小学英语阅读,除了兴趣(reading for fun),还应该包括信息获取(reading for information)和语言学习(reading for English),三个目标虽不在一个层次上,但都很重要。阅读的最终目标固然是获取信息,但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阅读课中也不能忽视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没有语言素材做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走远。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实际的阅读活动来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所以阅读课并不是只讲阅读技巧、只讲获取信息,重要的词语、句式、惯用法等语言结构知识的学习也是阅读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被排除到阅读教学课堂之外,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把其中的语言片断单独拿出来学习消化。当然,在信息获取与积累语言的平衡之间,阅读课的重心最终应该落在在具体语境中对意义的理解上,尤其不要把阅读活动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分析。
3.多维互动原则。阅读不是单一的活动,它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因素和多种智能活动的综合过程。因此,在阅读技能培养过程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比如通过标题、插图等线索对文本内容的预测,生成、验证或否定假设,再预测、再验证或否定假设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互动。二是师生互动,阅读过程中没有权威,师生之间是公平的交流,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本人也是学习者。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能更细致地体察到学生的阅读困难所在,学生更高效地接受教师的技能指导。三是同伴互动,由于学生兴趣、个人经验、英语水平等各种不同,阅读所获取的信息和感受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成为语言交际的条件,是语言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生的好时机,因此,对生生互动中生成地这些学习因素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四是课程目标的综合互动。阅读课不单是培养阅读技能,语言学习、技能发展、策略培养、文化感悟、智能提高和人格发展等课程目标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现渗透,有机整合。虽然不是每次阅读课都可以渗透所有目标,但根据每次课阅读内容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其中某些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策略渗透原则。阅读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是起步阶段离不开教师的引领,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教师依赖越来越少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让他通过读学会读,策略渗透必不可少。逐阅读策略有很多类别和层次,比如速度训练中的眼动、视野训练、扫描、找读等微技能;涉及语言基础的词汇意义反应时、句符串解码时间、意群形成等;涉及理解力训练的文化语境理解、标题利用、插图利用等,涉及语篇知识的主题句、关键词、衔接词、图式形成和套用等等。这些策略和技能训练,哪些适合小学生,可以要求到什么程度,都还需要教学实践中探索,因为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策略渗透也是结合实际阅读材料不断积累的过程,材料不同,所需要的阅读策略也不同,策略渗透是阅读课教学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
5.层次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阅读水平来说的。从阅读文本的难度层次,阅读速度和理解地不同要求等几个方面都应该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让能力强的学生感觉到挑战,可以要求他们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基础不那么好的,可以慢点儿、问题简单点儿,让他们读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收获,更差的,只要能读懂一点就是收获,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不至于丧失信心,过早放弃。必要时,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来训练不同的学生。当然也要积极想办法帮基础不牢的把基础补一补,以便让他们及早赶上来。如果分组得当,小组中的不同成员具体安排不同层次难度的任务,小组阅读活动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6.适切性原则。这个原则针对的是教学法选用和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地操作。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地方法和手段非常丰富,教师的选择余地很大。但这些方法手段的选用也不能太随意,而应该在分析学生需要和当地教学实情的基础上,以“适切性”为基本原则进行选择。
一节课的设计思路,粗略的分类可以有两种基本模式,“总-分-总”和“分-总-分”模式。前者是语篇整体呈现和阅读后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最后再总结的一种思路,后者是先根据需要分解处理阅读任务和难点,再总体把握文意,最后强化一些具体目标的一种思路,它更多地依赖阅读者对英语词汇、句子和语篇结构的解读,通过语言符号和语篇结构知识来建构意义,即有语言符号到意义的过程。这个分类是大略的,还可以有很多变化形式。对于阅读教学老说,两种方法原则上并没有高下之分。
教学环节安排上,一般有读前,读中和读后几个阶段。读前通常是热身,包括阅读动机激发和背景知识激活等,目的是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这个环节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入性质的问题,比如根据题目、插图等线索对文章内容的猜测;读中就是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不断形成假设和验证或否定假设的过程,对于语言积累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也是在新的语境中再认所学词语,形成意义解码的过程。阅读过程根据需要可长可短,可以一遍也可以多遍,要求层层递进,因此这也是最需要用心设计的环节。读后活动除了检测学生对语篇阅读的理解,还可以包括单独的技能强化训练和某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另外读后环节中引导学生评估和反思自己的阅读策略的使用也很重要。
强调适切性,就是强调没有哪种阅读教学模式是最好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年龄,语言学习认知风格,社区环境,教师外语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者教师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方式。不同的语篇性质和不同难度,阅读的不同阶段等都会影响具体活动方式的取舍。比如导入阶段并不是一定要用PPT视听整体导入,整体导入、分解导入、语音(听)导入、文字(读)导入、综合(听读同时)导入等都可以试试。另外,方法和设计都需要经常变化。再好的方法,如果每次课都以同样的顺序、同样的模式来实施,时间稍长,学生都会感到腻烦。所以,阅读课也要常变变样儿,让学生常有点儿新鲜感,兴趣才容易持久。变花样儿不是依赖华而不实的活动,虽然偶尔用一下也无不可,但主要不是靠这些东西,而是要根据阅读材料本身的特点,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来变化教学措施。变的只是手段,阅读课的根本教学目标不能背离。
7.渐进原则。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时间和积累,不会短期明显见效。没有经验的老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于急切。要知道这种急切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带到课堂上无意中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产生“阅读难”的印象,继而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孩子,他们会过早放弃努力。所以,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沉住气,从容易的语篇入手。语篇不仅包括语段,只要有具体语境,有特定的交际目的、传递特定信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都是语篇。比如Exit.Lady’s.Sale!Dangerous!No smoking!在词表或者词典上孤立出现时是词语,一旦进入交际,它就都成了语篇。词汇和基本句子结构知识的积累与语篇阅读的推进是互动式的,从最简单的语篇开始,带领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过程,盯着学生的进步,留意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来调整教学难度进度和方法,这样才能逐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没有足够的量,阅读能力提高很难实现,但很多地方小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有的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课时都不能保证,这种情况下要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确实有难度。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教师动脑筋把阅读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其实,跟听说教学相比阅读延伸到课下更有操作性。比如有的老师给学生订几份辅导类的报纸或期刊,每周精选其中的一些材料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孩子,让他们课下完成。有的把全班分成几个课外阅读小组,布置每周的固定阅读量,材料则由小组内的同学在图书、报纸、辅导材料或网络上自主选择,每周找个时间安排一次全班交流,或者用某种书面形式进行汇报,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百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效果都还不错。课外阅读形式好解决,重要的是要落实,布置任务要适当,回到课堂中要有检查、有反馈,而且要持之以恒。
小结:上面简单讨论了小学阅读教学的几个原则,包括始终保护学生的兴趣,信息和语言并重,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维互动,通过阅读渗透策略培养,阅读任务分层要求,立足教学实际设计教学,以及循序渐进等。以这些宏观原则作背景有助于老师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大方向,防止阅读教学走偏。至于微观的操作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准备在下一次接着讨论。
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小学英语篇教学开始的比较晚,积累的经验十分有限,所以更需要大家一起来积极探索,愿更多的老师能把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感悟记录下来并及时梳理总结,以便于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原载《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09(3)(6)(9)
第五篇:五年级英语的语篇教学
科研管理
华星小学
五年级英语的语篇教学
研究背景
小学五年级英语不再是之前的简短对话和句子,而是完整的语篇。其中包含围绕某个重要知识点的长对话、小场景以及小故事等。关于语篇教学,应当遵从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整体思想了解、分段学习和整篇理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文章整体性方向领悟文章内容。
教学实例
以五年级上册M3U3《The toothless tiger》为例。Pre-task preparation Introduce the title of the story ‘The toothless tiger’.Show two pictures of the tiger.In one picture the tiger has many sharp teeth.In the other picture the tiger has no teeth.Ask the students to s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T: Look at picture one.What can you see in the tiger’s mouth? Ss: Many sharp teeth.T: Look at picture two.Does the tiger have any teeth? Ss: No,he doesn’t.T: How does the tiger feel? Ss: He’s sad.T: Yes.He’s sad because he’s a toothless tiger.While-task procedures
1、Show the four pictures of the story and have the students observe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T: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can you see in it? Ss: A tiger and some other animals.T: Yes, it’s a large and strong tiger.And the other animals are 科研管理
华星小学
scared.2、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he recording and ask some questions.T: Why does the tiger have a toothache? S1: Because the tiger eats too many sweets.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o the students.3、Show the sentences at random in the PPT.Ask the students to number them according to the story.4、Have 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Tell them that the tiger goes to see the dentist and gets some advice from the dentist.Have them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iger and the dentist.Encourage them to use the patterns they have learnt.Post-task activities Have the students make masks for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nd then put on the masks to act as the characters and introduce themselves.Then have the students role-play the story in groups.课后反思
课后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还是稍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还没被完全调动起来,学生语言使用还太少。在反思了整堂课后,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好教材。教材中故事文本的形式是对话形式,编者的用意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去带领学生感知故事情感,在扮演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所以如果在整堂课中以课本剧形式进行穿插,加大课堂表演的比重,整堂课的气氛将会更活跃。同时,如果在课中补充狐狸看病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扮成狐狸和老虎(即牙医和病人)编一编、演一演,不仅可以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加以整合,予以操练,更能极高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也能更好的适应语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意义。
民办华星小学 程静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