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浅析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浅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习,更多的是校园以外的学习,学习是一项终身任务。因此,校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在常规数学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建立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要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这样,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这种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用如下流程图表示:
该流程图的主体部分包含三个闭合的环路,第一个环路是由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检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构成。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通过自学就能够达到目标要求。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几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从中只起引导作用。下面对各个环节的要求说明如下:
(一)确定学习目标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除了必须反映大纲的要求、体现出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外,还要尽可能具体、明确,便于学生对照着学习目标自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注意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例如,把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目标,如何围绕目标分配学习时间等。学生的学习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学生的具体思考和操作,任务越容易完成,这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
(二)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虽然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但是数学中也有无穷的乐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学生才有可能学好数学,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数学。严格地讲,激发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学生的每一步学习中如果发现其进步,都应该对他们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目标呈现之后的学习动机激发可以分三种形式,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的成功作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归因反馈。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通过努力自学,许多同学掌握了一些老师本来要讲的内容。即便是过去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这一阶段通过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三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及其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看书,而是让学生先系统地学习课本的内容,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一般说来,在试行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初期,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给学生的间就可以相对短一些。对高中生
来讲,由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课程难易度都不同,教师不能够只是单纯的采取课外自学或者课内自学,一般采用课外自学与课内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巡视,及时给学生以个别指导。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强化,对那些消极应付学习的学生要批评、督促。为了避免试行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分化,一般要求教师给差生的个别指导多一些。
(四)自学检查
自学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做准备。自学检查的有效形式是让学生做紧扣课本内容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如下信息:
(1)哪些学习目标已经完成,哪些还没有完成?(2)优生、中等生、差生分别能完成哪些学习目标?(3)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五)练习巩固
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总结和评价能力,课堂小结可以由学生进行,教师适当给予补充。课堂小结一般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要求简洁、全面,反映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所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环路在第一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讨论这一环节。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学生通过自学尚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但是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了自学中的剩余问题,由于讨论主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路中,与在第一个环路中一样,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人或集体完成的,学习的自主权还是主要在学生这一边。
通过自学检查,一般可以发现,有些学习目标已经完成,有些还没有完成。这表现为有些练习题作对了,有些没有作对。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练习结果进行讨论,力求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作对的习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讨论一般从评议练习题着手为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习题作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正确运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定理、规则、结论才能作对练习题。因此讲出作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不断对不同的学生及其观点进行评价和点评,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求以褒义词和中性词为主、以鼓励的词为主,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要求较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善于调动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力求和蔼可亲、情绪乐观;对学生充满关心和期待,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乐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环路在第二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它表明的情况是,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后,仍有一部分学习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日标。当然,如果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仍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要查明具体原因,重新讲解,必要时甚至可以暂时终止讲解。尽管如此,这一环路中所包含的多数环节仍然是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经过自学和讨论,有些学习内容和问题已经被学生掌握或解决,而有些内容可能还没有被学生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用于解惑的讲解,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时候学生所学内容之间是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关系,亦即前面的学习内容是后学习内容的先决条件,前面的内容不掌握,后继的学习就不能进行,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就必须与自学检查、讨论交叉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项学习内容经过学生自学、讨论后,如果发现学生没有理解或掌握,教师就要进行讲解,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而不能等所有内容经过自学检查和讨论后再作讲解。
在整个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把解决“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的学习策略不断灌输给学生,让它成为一种意识、理念和习惯。经过长期的教学,随着学生课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在课上主导教学的时问可以适当的缩减,同时引导学生把这种学习策略从课上迁移到课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篇: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则在下面听得昏昏入睡。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的英语课堂是大班教学,教师的精力无法顾及全班同学的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初步具备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由此,中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论,在此模式的指导下,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关键词:初中英语 自主学习合作
英语教育作为一门在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初中阶段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教师中重视学生解答英语题目的能力,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斐斯泰洛齐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受其他的指引,则将使人类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迟缓.”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新颖教学活动,最终顺利并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是教与学双向活动的过程。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学情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促进教学有效,高效地发展。自主合作课堂模式主要五大步骤:展示目标、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 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一、展示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可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展示教学目标,话语简洁明了地揭示目标,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任务以及目标有个初步的印象,有利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快更准地掌握所学内容并帮助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
“问题”就是学生下一步进行自主合作的指向标和方向盘,其设计以及编写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能力化”。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本节课的目标细化,深化,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导入方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精神振奋去猎取,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入的方法主要有:复习导入法、实物和图画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简笔画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自由交谈导入法等。例如: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第一课时 : 导入可以采取根据录音圈出所说动词的图片,录音读到“cut up the bananas” 学生圈出表示”cut up”的图片。这样导入本节课重点单词,结合读音以及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接下来教师就可围绕掌握几个做奶昔的动词的目标提出第一个自学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每完成一个自学任务,教师就应自然,环环紧扣的方式引出每一个自学任务,力求做到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情提出自学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互助合作学习。教师提出学习方法前必须明确学情,了解小组内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了解小组内学生组织能力的差异性,以致于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交流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英语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进行分析。小组讨论是指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把若干名学生组合在一起,为达到同一学习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我们班有42人,一共分成六个大组,每组学生学习基础都有A层、B层、C层,这样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每个组中,按照自愿的原则,学生又建立每两个人的互学组。这种既合作有竞争的关系,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增大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组内成员可以进行分层学习,由A 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要求对组内成员的自学任务进行细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第一课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学习香蕉奶昔的制作方法”的问题展开小组活动。A 层水平的学生可以和B层的水平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讨论,罗列出每个步骤。C层水平的学生可以把A层和B层学生所讨论出来的每个步骤画出来,一来加深大家对香蕉奶昔制作步骤的印象,二来C层学生间接地,非常自然地掌握了制作步骤。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的英语学习组长写个讨论总结。这次小组讨论既创造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三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后,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交流就是师生、生生通过点评、争论、点拨和解释对知识的规律、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共同解决所有知识点。“展示交流”,就是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达到认知,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课堂多元化的展示交流能让平凡的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追问、辩论、竞争探究的高潮一浪胜过一浪。展示交流的方式有:
1、头脑风暴:在老师的引导下组际间挑战性的互问互答,深度探讨;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第一课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练习过对话“How much „do we need? 和How many„do we need”的句型后,老师可以让小组成员生生互问,再让组组互问,最后还可以让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采取学生点名互问。快节奏大容量的现场问答激活每个孩子的思维兴奋点,知识信息得到最大化的反馈和交流。
2、现场辩论:在老师的组织下,对一些拿不准答案的问题,让自愿答疑的学生一对一的辩论,让组与组的代表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唤醒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和展示自我的勇气。
3、综合演绎: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角色朗读或改编课本剧,或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根据课文内容,把原文改编成课本剧,做好角色分工,落实好独白旁白,组织好舞台说明,准备好相关道具,将课文搬到舞台上,用表演的形式演绎课文内容。四 巩固练习,组内互助
这一环节就是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活动,是对学生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培养互助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科学编制学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能力水平、心理特征和学法特点设计出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学习方案。学案可由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和当堂达标测试组成。在完成练习题的时候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在巡堂的过程中把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员相互核对答案,组员之间要优势互补、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教师再把记录下来的具备代表性的题目展示在黑板上,让小组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讨论总结并派出代表向全班答疑。五 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好的总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能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课堂总结不只是简单地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总结拓展的形式,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提升的质量。总结拓展要有目标性、引导性、针对性,要简练易懂。总结的方式可以是由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拨,也可以是由教师引领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以及一定的结构框架,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效果。但总结时不能对课堂的收获做狭隘的理解,除了总结对知识的掌握外,还应包括情感、价值观的认识与提升。参考文献
李彩平;新课程下指导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探讨;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7期
曾尽;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培养;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年11期 刘丹丹;初中英语生态课堂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6期
钱春香;对初中英语课堂问题引导教学之探析;文理导航(下旬);2012年02期
田若飞;英语小组学习组织方法浅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第三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及“问题连续体”在本教案中的层次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要明确平面图形的平移变换,不少平面图案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沿着上下或左右的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平移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教辅工具:电脑课件ppt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投影:引言及插图。
2、回忆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
3、观察图片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与手扶电梯上的人,回答以下问题:
(1)传送带上每台电视机做什么运动?手扶电梯上的人呢?
(2)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手扶电梯上的人呢?
(3)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电视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4)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的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课件演示),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4、图案欣赏(课件演示)1.平移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它由什么要素决定?
3.右图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二、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
1、想一想:(课件演示)
(1)在上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2、归纳平移的基本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3、做一做:(课件演示)
对应角相等。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 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三、反馈训练、应用提高
1、练习:P47页1、2、3 2思考:图中的四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cm,能通过平移△ABC得到其它
AFE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的方向,并说出平移的距离.BC
四、小结提高
1、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观察——分析——探索——概括。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P49页4、5
六、课后反思
“问题连续体”在本教案设计中的层次分析:第一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事实水平,通过观察,感知平移
教学目标
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平移现象
教学内容
新学教材起始内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学习方法
体验生活中的情景
第二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概念水平,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平移的概念。教学目标
建立平移的概念
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
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自学,观察,思考,讨论。
第三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概括化”水平。进一步理平移的概念
D 教学目标
综合所学知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看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出示课件
学习方法
自主发散,思考
第四类型的问题
认知层次
“概括化”水平。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教学目标
综合所学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事物 教学内容
超出教材 教学方法
创设开放性情境 学习方法
自主发散
第五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进一步“概括化”水平。平移有关的知识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走出课本
教学方法
协助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小结:以“问题连续体”为框架的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数学问题设计。
运用“问题连续体”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关注点放在一个“知识点”或“一堂课”上,而是把立足点提高,在一个大单元的范围内策划系列的各种类型,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教师会按照”问题连续体”理论每个类型的问题中所要达到认知层级、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问题设计,对教学过程也能更好的驾驭。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功能,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一个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探索出如下教学摸式:①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②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③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④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关建词】自主、探究、摸式、特征、操作
一、研究目标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表现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外部调控轻内部转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单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他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变,学校教育的目标由知识领域拓展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上,将个性的健全与儿童的未来联系起来,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课题为学习的载体,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期间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课题指导。
二、具体操作摸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质疑、猜想、探究、推理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解难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萨奇曼(Suchman)发展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们感到疑难时自然会去探究;(2)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并学会分析这些策略;(3)新的策略可以教给学生;(4)合作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模式利用学生先天的探索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通过以情激学、设难激学、创疑激学、信心激学(即让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信)、魅力激学(教师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
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再如,“分数的基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激发学生探性质”数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情景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们吃。(投影或实物出示)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在教师讲到这之后,做出很苦恼的样子,猴王很为难,它既想满足后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这时候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充当猴王来解决这个大难题。随之,教师布置操作任务,用桌上的圆片进行“分饼练习”。学生在想学探究秘密的氛围中,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3、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①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③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合作谈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也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
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三、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四、操作注意事项
1、体现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和应用,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欢乐与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和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
2、提倡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着眼点、着重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师一定要珍视、要尊重并大加鼓舞。
3、展现交流的真实。学生的课堂交流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因此在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认识理解无论正确与否,只要真实地展示学情,就会促进其发展。
4、重视与人合作。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需要合作,如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学具的操作、实验的完成,探讨规律和设计方案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将来走向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学法个性化。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数学、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的时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左秀兰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
丁证霖编译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课堂教学策略》
王维城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指导老师:刘云章
南京大学教授
赵东金
南京晓庄学院讲师
孙建国,男,1966年2月生,江苏南通,通州市五总小学,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