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莒南县坊前中学
韩乐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一个人在学校获取知识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要靠走上社会后,通过自学而获取。要自学,必须要有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而自主探究能力必须在学校养成,这样无论是走上社会还是继续学习,才会善于探索和创新。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探索“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举,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所谓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指导。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科学应用。一共四个环节,下面简单介绍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⑴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课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并无限次对折,你能猜出它将会有多高吗?当学生听到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大吃一惊,兴趣也随之大增,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又如在引进三角知识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在讲“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时,让学生动手画画、猜猜,再让他们归纳“结论”,讲讲、证证。就这样,每教授一个知识点,我始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之中,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探究的欲望。⑵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如:我在讲授存款利率、特快专递、固定电话费、存款的利息税问题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将学生分组,展开调查,在讲授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问题,所以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如:我在讲“旋转平移”这节课时,学生对旋转平移的特征理解得不是很好。我通过一个实例:一幅三角板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学生们利用手中的三角板,在进行了一番操作后,提出许多问题:(1)能拼出多少个小于180度的角?(2)如果以直角顶点做为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能形成多少组相似三角形。(3)如果以45度角顶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为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有无相似三角形?等等。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学生主要是观察实验、体会变化、自主参与、发现规律。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许多教育家认为“学生自己也可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并对传统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认为”纪律则是通过自由而来“。的确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如:我出示是非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先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然后用手势作出判断,我不直接分析或简单宣布答案,而是请小组内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说服对方,然后再一次手势判断,最后请学生说明思路。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例如:在RT△ABC与RT△ADC中,∠B=∠DAC=90°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AC相似。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比赛、归纳中出现了二十多种增添方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
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本人利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已经多年,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总结如下九条:
一、课前发放学案、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教师将预先编好的学案,在课前一、二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读书预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预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与探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听课难点,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要贴近生活、巧用问题串提出问题 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尽量贴近生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且要有一定的扩展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探究问题的欲望。把情境问题化,连成知识串,层层递进,切中本课知识要点。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情境引入: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建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任务。问题思考:
1.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地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结合问题情境提供的背景,出示题目:
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2)当木板面积为0.2M2,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像。
(5)利用图像对(2)、(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创设情境,既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提供背景材料,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带者对数学的求知欲,进入设计的知识问题串,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三、学生讨论探究时,教师应适时点拨
教师通过问题串,让学生个体发言,同位讨论、小组探讨,全班辩证,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适时肯定与点拨,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点拨精讲,解难释疑。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教师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例如: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串的处理方法。第(1)问针对情境中的问题结论引导学生弄清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并以此解决后面的实际问题。第(2)(3)两问是函数的特殊情形,一是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一是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第(4)问中,指导学生画图,并引导学生弄清图象只画第一象限的原因:S不取负数,这是实际问题。第(5)问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领会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体会数与形的统一。
四、要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善于归纳
教师要灵活的使用教材,切忌面面俱到,过分依赖教材,在吃透教材、深究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活化,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编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材料,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为什么是0.618》第二节为例。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降价应为多少元?(做了改动,降低难度)
本题的主要等量关系: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
解题思路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再利用上述方法解完此题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找寻其他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求定价为多少?直接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应如何解决? 通过上述两种变式训练,两种设、列方式,让学生对利润问题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异同点,类比归纳,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将知识整合,纳入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大体有“数与式”“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函数”等几部分内容,教学知识点层层递进,分散于每册教材中,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通过类比,总结规律方法,把握时机,适时将知识系统化。
例如:函数知识的学习中,无论是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具有规律性:①用大量的实例(图象、表格、解析式)反映变化规律,②通过图象研究探讨性质,③建模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将知识类比归纳,并进行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函数,尤其是二次函数模型,不仅能解决隧道、桥洞、喷泉等为背景的问题,也能解决面积、利润等问题。
六、培养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作为我们教师就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学生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炼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七、巧设分层练习,深化学生自主探究。
分层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新知,形成技能获得能力培养,深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确实课堂分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围绕知识、技能、方法、思维和能力从多角度,全方位设置几组强化练习题,包括引伸性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以起点低,解法多,能体现不同思维层次的练习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成功。又包括思考性练习,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自主探究精神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由过去的学习单纯的文化知识变化为能自主地学习,拓宽了学习领域。尝试着从生活,从周围去挖掘数学问题。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巧,学会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原先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能改变学习态度,变得爱发问。
八、把知识点及时进行拓展延伸
在探究过程中,总结问题时,要突出延伸性,做到曲终音未绝,一方面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后自主提升,从数学思想方法更高层次来认清问题的本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质疑”而不能“释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恰当地适用数学思想,获取论证的根据。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应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故对问题作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课内课外合一,校内校外同步,生活即课程局面。
对实践性作业,也可采用开放性探究,学生自愿合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在节假日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习,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从而使得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
九、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应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取得不同的成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没有得出正确结论,也应给予成功的评价,对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独创性的学生,大力进行表扬鼓励,把他们的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
我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和访问,发现进入高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优秀,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掌握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会主动学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走上社会的学生,他们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无论在那个岗位,他们都是改革创新的能手,同样也得益于他们具有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我现所授班级中,学生都十分喜欢数学,他们主动钻研数学,乐于自主探究问题,具有十浓厚的交流、研讨氛围,学生数学成绩也在全年级中名列第一,学生参加中考,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总之,自从我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以来,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得到学生、学校、社会一致好评。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索,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及“问题连续体”在本教案中的层次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要明确平面图形的平移变换,不少平面图案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沿着上下或左右的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平移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教辅工具:电脑课件ppt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投影:引言及插图。
2、回忆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
3、观察图片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与手扶电梯上的人,回答以下问题:
(1)传送带上每台电视机做什么运动?手扶电梯上的人呢?
(2)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手扶电梯上的人呢?
(3)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电视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4)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的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课件演示),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4、图案欣赏(课件演示)1.平移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它由什么要素决定?
3.右图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二、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
1、想一想:(课件演示)
(1)在上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2、归纳平移的基本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3、做一做:(课件演示)
对应角相等。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 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三、反馈训练、应用提高
1、练习:P47页1、2、3 2思考:图中的四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cm,能通过平移△ABC得到其它
AFE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的方向,并说出平移的距离.BC
四、小结提高
1、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观察——分析——探索——概括。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P49页4、5
六、课后反思
“问题连续体”在本教案设计中的层次分析:第一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事实水平,通过观察,感知平移
教学目标
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平移现象
教学内容
新学教材起始内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学习方法
体验生活中的情景
第二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概念水平,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平移的概念。教学目标
建立平移的概念
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
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自学,观察,思考,讨论。
第三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概括化”水平。进一步理平移的概念
D 教学目标
综合所学知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看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出示课件
学习方法
自主发散,思考
第四类型的问题
认知层次
“概括化”水平。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教学目标
综合所学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事物 教学内容
超出教材 教学方法
创设开放性情境 学习方法
自主发散
第五类型问题
认知层次
进一步“概括化”水平。平移有关的知识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走出课本
教学方法
协助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小结:以“问题连续体”为框架的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数学问题设计。
运用“问题连续体”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关注点放在一个“知识点”或“一堂课”上,而是把立足点提高,在一个大单元的范围内策划系列的各种类型,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教师会按照”问题连续体”理论每个类型的问题中所要达到认知层级、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问题设计,对教学过程也能更好的驾驭。
第三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的教学模式研究
教研室 张邦杰
注:本教学模式是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以数学学科的研究为模板。
一、教学现状
自去年负责教研室初中学段的教研工作以来,我和教研员老师们一起视导了20多个初中校门,并对学生做些300多份问卷调查,仔细的调研了我县初中教学现状,在我们的一线老师里发现很多素质优秀,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今年我县的中考成绩在全市获得第一名,就与每一位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努力息息相关。这一学年来,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我发现我们县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 误区一: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只安排,不指导,不跟踪,不落实。误区二:课堂教“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误区三:课堂教学“重教、轻学”。教师满足于“一讲了之”,学生满足“一听了之”,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
误区四:解题教学模式化、程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
误区五:教学方式封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综上所述,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
二、改变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已非常成熟。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社会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2再创造教学理论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即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因而,学校的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3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4主动学习理论
匈牙利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
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渐渐走进后课程改革时代,提出了“减负不减质、轻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把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突破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1初中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
自主探究是指具有学习责任心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有效地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并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的一种学习模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是: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初中生的年龄多在14—15岁左右,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除了生理出现明显变化外,心智发展也逐步向成熟靠近,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初中生的独立性开始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我评价渐趋成熟,这为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经过小学的数学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数学学习的策略。问卷调查也表明,多数初中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内在动机,不喜欢“一言堂”式的教学。2通过筛选可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由于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未完全成熟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并不是所有初中数学内容都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过于抽象的内容是不适宜的。一般来说知识内容内在的逻辑性强,教材对内容的处理详实,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联系密切,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方程、不等式、统计知识、几何等内容的自主探究都有较好的效果。
四、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学案(教学案是指由教师课前集体设计的,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一种载体)为载体,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互动、少教多学”为基本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着眼点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形成互动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局面。若有些学校不具备制做教学案的条件,可参考县教研室的导学案,确实无法制作教学案的,也必须坚持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互动、少教多学”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环节参考(老师可依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㈠目标引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教学案的自主学习板块包括三部分:学习目标、学习探究、尝试解题。
1“学习目标”是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教学案上学习目标的设置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到就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课前应指导学生“三读课本”,粗读、细读、精读。
2在设计“学习探究”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新颖、活泼、符合学生实际的素材,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新知识,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尝试解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对基础性问题和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3为课堂教学第一环节,老师们常称之为问题情景式导入新课)㈡因势利导,点拔启思。
1质疑展示(学生质疑、教师质疑)2合作探究
3点拔启思(总结方法、变式训练)㈢及时巩固、达标检测 ㈣作业及课下跟踪
以上对第一环节做了细致分析,因为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后三个环节没做详细解读,老师们可依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
另外建议老师们可依据“自主法——集团法——互助法――跟踪法”这四步教学过程。
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
一看,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否解决好了“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 二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能否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练; 三看,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人数的多少;
四看,教学设计的激活程度。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看,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多少。教师是否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情景。
希望各科老师们多提供教学案例,邮箱:zhangbangjie999@163.com
第四篇: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自主探究”教学法的程序是:
下面我们就谈谈本教学法在《欧姆定律》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欧姆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欧姆定律→讲解例题→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理解欧姆定律,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本课利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欧姆定律→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1、巧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调光灯调节,灯时亮时暗。提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得出:“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进而提出:“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2、激励猜想,活化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电流大小的人,猜猜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那些因素所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上一章内容,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能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到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3.质疑聚思,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本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1。保持R不变,研究I与U的关系,2。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调节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并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R的值,可用5欧姆、10欧姆、15欧姆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学生踊跃纷纷要求在黑板上设计实验电路图,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设计。
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自己制定表格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学生讨论分析:从表1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从表2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学生们总结的很好,现在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的从事科学研究。
6.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出示例题:
⒈应用上述实验记录表中某一行的数据编制一道习题。
2.对公式R=U/I的理解的题。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压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7.过程回顾,指导学法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靠教学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正是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在具体实施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