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建刚:《我的“敏感力”训练》
我的“敏感力”训练
小学语文老师常常认为,5个作文尖子生,往往4个是女生,1个是男生。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认为,女人做哲学研究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某女生,那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某男生,那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那男生和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谁写得好?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你的眼睛看出来,也不是你的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多愁善感”,不“多愁善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多愁善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光文字上花力气,既不够,也不行。要让男生“敏感”起来;要将女生天然的、随意的“敏感”,上升为有意的、先天与后天融合的“敏感”。
学生喜欢形象的故事,不妨和我一样,给学生讲两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正好有一位明天要执行死刑的囚犯,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故事使学生明白,人是有心理力量的,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走一走。把钢丝拉在10米的高空,打死你也不肯上去。心理力量就这么给你作怪。写作,要善于将“心理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第一组同学通过时,没灯光,看不到,稀里糊涂过去了。第二组同学看到了,谁敢呀,掉下去,不是玩的。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一个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随后,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灯光大道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你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就这样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哪怕一丁点小事,人的内心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是平日里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而已。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有没有从伊拉克撤回来,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种种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无所察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光说不练等于空。要去体察内心丰富的“念头”。学生真的感受到内心有那么多的“话”,真的发现内心藏着“另一个世界”,才会义无反顾地去关注内心:关注,养育“敏感”。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阿丙,一个文静的男生,喜欢书法,字超级棒,稍作思考,举手回答:“杏”字。“十八”放在一起,是“木”,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口,连起来就是一个“杏”字。戊中,一个调皮的男生,脑子转得快,把手举起来,表达不同意见:也可以是“呆”字。把“口”放上面,就是“呆”字。
“‘十’和‘八’放在一起,有很多种放法,放上?放左?放右?你选择了哪一种‘放法’?”我抓住学生回答的思维“疏漏”处,追问。
小乙把手伸得老高,说道:将“八”的一撇,放在“十”的左下方;将“八”的一捺,放在“十”的右下方,这就成了一个“木”字。
“十”和“八”组成‘木’,大家都想得到。“木”字太简单了,一下想过去了,溜过去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按小乙那样去想。太容易,太简单,你就忽略了。写作,要将别人忽略的想法,捕捉出来,读的人才会觉得你“有才”。
再出“一条小狗四张嘴”、“十月十日”两个字谜。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细腻,别人忽视的念头也说出来。后一个,一些同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学生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十月十日”。他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国民党的生日。国,不对;民,也不对;党,那离得十万八千里了。十月十日,能不能像“杏”和“器”一样,组成个什么字?“十”和“月”放在一起,不对;“十”和“日”放在一起,没有这个字呀。老师出的什么谜,这么难。不好,已经有人猜出来了,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的心比打结的麻绳还乱,哪还能猜出来。不想了,等着别人的答案吧。
对于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对于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你的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多,更庞杂。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我要求三分钟后,学生将自己心里想的内容写下来。戊中静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过去,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百’字减去上边‘一’,不就是‘白’字?”
丁丁,留着长发的小女生,猜出来了,并将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了: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面的“一”,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一个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字,那该多好。九、十、九,加在一起是二十八,“十”和‘八’是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没写好的,没将自己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得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
猜谜的过程,学生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学生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念头、思考,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上帝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他担心得到太容易了,人们不懂得珍惜。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 它们。”
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带到雪山之顶,把它藏在那里。” 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只好说:“我们确实不知道把成功和快乐藏在什么地方。天上地下,高山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人找不到。”
这时,上帝开口了:“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首先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而且黑暗,不可捉摸。其次人的身体活在外部的世界里,人时常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一个内在的心灵世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这段话,猜一猜,‘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我问。
大甲,一个稳重的女生,高个子,一米七了,大家都说,将来你成了名模,别忘了我们。她看出问题了: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在课间时间一直背书?里面肯定有原因。
丁丁也发表她的看法:“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要是能把心里的‘乱’,详细地写出来,那你就是写作的高手。”我出示下一句—— 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心里肯定有想法。”阿丙一着急,小脸便发红,他急切地说,“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我让男生和女生分为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加“心里的想法”,女生给第二句添加“心里的想法”。学生写后,比一比,谁添加的“内心活动”多。
有了写的困惑与心得后,我出示片段: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写作上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幸好,老师没怎样,只是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同学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文章“活”了。上一讲“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写“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学生很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任何声音,谁尖叫,谁就写检讨。”活动前,我把规则说清楚,游戏的规则比起作业的规则,学生更乐意接受和遵守。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让学生感受内心的“放松”。我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再吹;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也假吹,唬得学生捂耳朵,闪。我用好自己的眼神,使学生错以为,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他们心理上喘息的机会。如此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管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眼前的红气球一个颜色了。管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庚那儿了。庚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管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原来,他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有启发的句子;听后,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小时候,学过《找骆驼》,印象特别深,现在派上用场了。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请学生猜,老人会怎么说。目标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收过来,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正是“不由自主”,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在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车速,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理。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衣服干得快”的推理。“推理”成为一种“本该如此”的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找骆驼》中的老人,没有存心要为商人找骆驼,他有这方面的经验,这经验很自然地帮他完成了推理。要是没人来问“骆驼”,一两天后,老人也就把“骆驼”给忘了。学生内心里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没有一颗“留意”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理”之门。趁着《找骆驼》的“推理热”,再来一个《福尔摩斯的推断》:
华生医生和福尔摩斯是老搭挡。一次,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正在客厅的茶几旁喝咖啡,一位送信人手拿一个大信封,边走边抬头查看门牌号码。华生医生指着送信人说:“那个体格魁 梧、衣着朴素、手里拿着大信封的人,不知道在找什么?”
福尔摩斯抬头看了看送信人,“噢”了一声道:“你说的是那个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吗?” 华生医生很疑惑:“你怎么知道?我看他手里拿着个大信封,又在焦急地寻找门牌号码,分明是个送信人么!他怎么会是军官呢?别骗我了。”
华生一问,那人果然是皇家海军陆战队退伍军官。华生医生惊愕得不得了。
讲到这里,也卖个关子,请学生猜,福尔摩斯怎样推断的?猜得出、猜不出,不管。公布答案:
福尔摩斯解释道:“那个人手背上刺着一只蓝色大锚,这是海员的特征。况且他的举止颇有军人气概,留着军人式的络腮胡子。因此,我推想他一定是个海军陆战队队员。
“他的态度有点自高自大,而且带有一些发号施令的神气。你再看他那昂首阔步的样子。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个既稳健又庄重的人。——根据这些情况,我就断定他当过军官。”
趁着“故事热”,我宣布:“咱们也来做一回神探。”
播放一段小录像: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纸: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的话什么意思呀?”我的问题难不倒同学,大甲答:“办公室里,有位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这样的表达,多新鲜,表达要有新鲜感。对了,那‘冻成冰棍”的人,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哪个老师?”
学生将内心的推理和判断,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学生将自己内心推想,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写的《谁冻成了冰棍?》:
教导处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是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的人!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这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这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是浦老师写的吗?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写好作文,我让学生一起读、背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深地理解。
对于写作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推荐学生课后借阅《福尔摩斯探案集》:“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和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和推断的人。”
■矛盾,最好的心理活动
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评分老师的青睐。怎样的神奇一笔?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人时常会面临“选择”。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订正,等老师来交,还是交到老师那里?排队,安静的等候,还是跟伙伴边聊边等?毫不夸张地说,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还是那个菜?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像上面的,一点也不深奥,只是没想到而已,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重得不像长在自己身上,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声说:“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作文不难,难的是学生的“畏难”。打消了“畏难”,我出示练习“情景”: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和同桌讨论,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在打架。请学生动笔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一写却很快写好了片段: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又不要紧。再说,我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我反驳道:“妈妈知道我用这种方式哄她开心,她开心得起来吗?我们不是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第一个想到用“一个我、又一个我”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仿我者死”。“内心的矛盾”,不能总“一个我、又一个我”、“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内心的矛盾”不能用一个形式来套,夏季的面料做冬季的服装,怎么都不合适。
螃蟹看起来,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是勇士。现在,没人说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只会说贪吃的庸士。第一个用两个“我”写内心的人,是创造,后来死模仿的人,是懒惰。
高尔基的《母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书。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它的代名词就是权威。什么叫必读书?顾名思义,一定要读的书。连在一起,即权威推荐的、一定要读的书。《母亲》里也写两个“我”打架: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 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高尔基写“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挣斗,没用“一个我、另一个我”。法无定法,写内心的矛盾,也有无数种没有确定的方法,写作,一定要有“不重复别人”的创造的念头。
讲到这里,我又出示“矛盾”情景,请学生练习。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当我看到同桌的试卷时,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两个“我”在打架。我要求学生不能写“一个我、另一个我”或“一个天使、另一个恶魔”的方式写,注意形式的创造。大甲的片段不错:
不讲吧,总觉得不踏实,好像从老师那儿偷来了分数。讲吧,我的“第一”就让位了,我的“肯德基”也泡汤了——妈妈答应我的,只要考试100,她就奖励我“肯德基”。不讲,我决定了。再看到左臂上那两条鲜红的杠杠,它们仿佛在嘲笑我:你怎么这么虚荣,这么懦弱?讲,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突如其来的内心体验
内心的情绪、感觉,不会等着你去体验、捕捉。情绪和感觉飘忽不定,稍纵即逝。将稍纵即逝的情绪、感觉,用文字固定下来,这是写作的真功夫。
那天上课,我严肃地说:“下课前布置回家作业,班里总有吵闹声,害得一些同学没听清楚,这次,先布置回家作业,再上课。请不要发出声响,以免影响别人。”
“第一项作业,把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写一遍。” 停顿数秒,给学生片刻的“体验”和“回味”。
“第二项作业,按老规矩,预习新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停顿。让学生心里的情绪漫上来,感觉一下。“第三项作业”停顿稍长,“挑一本课外书,写读后感。” “第四项”教室里一阵骚动后,我宣布:“刚才的作业,是假的。”
切,大家开心地笑了,笑着嚷:管老师,你可以去做演员了,演得这么像。我让学生交流刚才内心的情绪、感受:“刚进教室,我批评大家纪律不好,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我告诉自己要听话,不要关键时刻自找苦吃。”阿丙实话实说。我说:“抄写两篇课文,你内心里有什么想法?” 大甲站了起来,笑着说:“这个作业我接受,大不了,抄一遍好了,反正老师又不在场。” “我说,完成新课预习,你内心里有什么想法?” “我感觉老师有点不对劲,作业比平常多了几倍。”丁丁回答。“我说,还有一篇读后感,你内心里有什么想法?” “我心里在骂,管老师今天大概吃错了药,变态狂了。”戊中的话引得教室里一阵轻笑。“我宣布‘作业是假的’,你内心又有什么想法?” “这才是我们的管老师。”小乙兴奋地扬起了手,“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管老师跟我们开这个玩笑,要练习作文。”
我让学生整理一下内心,将刚才发生的一幕写下来,注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请看小乙的《管老师的“恐吓作业”》:
“布置语文回家作业。”管老师一脸严肃,拿起我的语文书左翻右翻。阿弥陀佛,会有啥作业,“每日简评”,再加上个预习差不多了,管老师是比较仁慈的。“如果有同学觉得自己会发出尖叫,请捂上嘴巴,不许有声音,听好。”
啊?布置语文作业怎么也那么多事!不好,听老师的语气,作业会很多?请不要在这个时候惹我,不然,将接受我地狱式殴打,小心你的屁屁开花,那是你自找的。
“第一项作业,把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写一遍。” “啊!”“哇!”教室里还是传出一阵惊讶声。不,不是吧?抄课文,这两篇的背诵内容挺长的,可怜我的手啊,恐怕,我的手要断了,真希望我的手腕骨扭伤,让我别抄,天哪,抄死人啦,我想去申请,我发高烧,手严重抽筋。管老师你开恩吧,放宽一点,让我们双休日抄,抄五篇都行,别在今天啊,今晚我得熬一夜,您就饶了我们吧,我给您拜年啦!
“二„„„”怎么还有啊,我不想听,我要把耳朵塞起来,我要逃学,只逃一天,躲避那 “恶魔作业”。
“按老规矩预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倒还可以,不然我喝敌敌畏,吃老鼠药。“三,写征文。”
请各位赶紧把我送到手术急救室,写作文,至少1个小时,还要修改,妈妈呀,救命啊。管老师被魔鬼附身了,赶快逃啊。
“第四,这些全都是假的!”管老师公布了“答案”。呼,怪不得呢,哪来那么多作业。管老师的“恐吓作业”,演得还真惟妙惟肖,把我们全都给蒙了。慢着,让我想想,管老师这么“演”的目的何在?肯定是练习写作!
“布置作业”事件,不到一分钟,读甲同学的作文,要花三分钟,为何?
戊中答得好:听老师布置作业,只是外在的世界;写作文,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可以写很多很多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是的,注意了内在的世界,一瞬间的事,也能写好几百字、好几千字的作文。■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家里要买个沙发。我看中的,老婆瞧不上;老婆瞧上的,我又看不中。店里的沙发,每一款都有专业人员设计,每个款式都有人喜欢,都能卖出不少;每一款也总有人不喜欢。不同的人对同一款沙发,反应不可能一样,因此,设计师要设计出很多款式,供人挑选。
商场里同一件衣服,你觉得贵的,有人觉得不贵,个人的消费观念、购买力不同,内心的反应不同。你喜欢的淑女装,别人不一定喜欢;别人喜欢的暴露装,你也不一定喜欢。有人喜欢奔放的红色,你可能喜欢娴静的蓝色。同一件事,同一个物,投射到人的内心,人的反应“不一样”。写作,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反应,哪怕不一定正确;对写作来讲,那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想法,才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只有忠实于自己的想法的写作,才不只写出外在的事件,还会写出由它产生的、贴着自己灵魂的情绪与念想。
“每到期未,班主任要为学生写评语,评语一般多讲好话,少讲坏话。学习好、懂事听话的,评语好写。学习一般或不好,调皮捣蛋的,老师总要费一番脑筋。有一位老师十分机灵,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想出了一句正面的好话——”我卖了个关子,静了几秒,才说出了那句“好话”,“该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稳定。”
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大甲没有笑,她说:“学习不好的同学听了,会觉得是一种讽刺,我笑不出来。”
“你的善良和敏感,让你沉默了。” 我点头,示意她坐下,“同一个笑话,有的同学笑,有的同学不笑,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情绪反应,不会完全一样。你要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反应。”
我又问两个笑的同学,一个哈哈大笑,一个轻轻一笑。
“同一个笑话,同样是笑,笑的程度不一样。你要能捕捉自己的反应的强弱程度,大笑的同学,你要能写出大笑,轻轻一笑的同学,你要写出自己的轻笑,这就叫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我请笑得厉害的戊中和小乙,说说“笑”的由来。
小乙好不容易停下了笑,说:我觉得那老师很风趣,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明不好,却说“成绩十分稳定”,稳定就是没有进步,还停留在“不好”。表面看是说好话,实际上还是说了不好的话。这么一想,我觉得很好笑。
戊中的笑,联系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听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习十分稳定’的同学,上一个课间,他欺负我,我觉得那老师的评语,帮我出了一口恶气,就不由自主地笑了。”
即便“笑”的强度差不多,“笑”的背后的“想”的经历,也不一样。两个人内心想的话,一模一样的可能性,跟两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撞在一起那么难。写作,要把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这叫与众不同。
我们经常让学生睁大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注意人的对话、人的动作、人的表情、人的外貌,这没错,错的是,忘了引导学生去关注另一个世界,内在的世界。人的内心世界,至少等于“对话”“动作”“表情”“外貌””叠加起来的外在的世界。
大凡写得好的人的对话、人的动作、人的表情、人的外貌,都夹带着人的内心活动、内在情绪。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敏感的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内在世界”,经常表扬、夸 奖能用语言捕捉“内心世界”的学生,大张旗鼓地朗读、张贴。老师的关注赢来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作文审美会成为学生的作文审美。
读到戊中这样的话,老师要欣赏,要夸奖:
黑暗中,我的房间变得没有边际,UFO 攻打地球了?火山爆发了?遇到恐龙了?地震了?NO,NO,NO,Srry, 撞到床脚了。继续往前走,“咚 ”,又撞床脚了?NO,撞墙了。可怜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摸到门口。要是我有一双猫眼就好了,黑暗中也看得见。
读到丁丁这样的话,老师要欣赏,要表扬:
望着一群欢快、自由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真是的,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让我出去玩,还说什么为我的安全考虑,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玩。一天到晚补习,我生下来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哪天你们才能放开束缚我的翅膀,让我自由飞翔?!
小学生读书,关注情节、事件的多,对人物的内心的活动,不是一跳而过,就是一带而过。开展“人物内心”的主题阅读,交流各自读到的描写人物内心的话,会起到很好的“写”“读”结合的作用。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文字只有加入“人”的感觉、感受,才会虎虎有生气。跟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这样的话,很有生气,“生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感觉出来的。
要将感觉渗透入文字,需要心灵的敏感。心灵的敏感不可能几次训练能解决的。心灵的敏感需要一个长久的、持续的“锐化”装置。我找的装置叫“心灵物语”。有一段时间,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作业,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的右手做出了发誓的形状。“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的学习态度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我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耐不住性子,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你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傻笑。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那已经是过去了,不是我苛刻,你现在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任。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不是人的物体”的对话:小狗说的话,语文书说的话,花瓣说的话,大树说的话,小草说的话,黑板说的话,试卷说的话,蚊子说的话,太阳说的话,月亮说的话,星星说的话,都是小作者的话。这些“话”,不是小作者用“嘴巴”说的,它是学生内在的话、自言自语的话,自言自语的本质也是“内在的话”。
什么叫敏感?一个内部语言丰富的人,就是敏感的人。和“不是人的物体”对话,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三学年,一百二十次,一个人经过这么多次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会成为敏感的人,具有作家气质的人。
一片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他弯下腰,拾起来把玩一番,这人不是小孩就是作家。遗憾的是,无数的儿童一进入学校,迫切地想长大,长大,长大,从童年里跑了出来,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他一点感觉也没有。“心灵物语”,正是要挽救孩子那跟作家一样可贵的“敏感”的“诗心”。“心灵物语”可以定题,找一个物体,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东西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校园里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要写到学生时不时会停下脚步,思量一下,伸出手,抚摸一番,太好了,此时学生“敏感”了。
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商定一个“物语”对象,小组成员“商议”本身,成为作文活动的一部分,很有意思。当然,学生也可以自由定一个“物语”对象。
有人说,造就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别让他得志。一个人不得志,往往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往往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最重要的品质。
■“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电影电视里,导演经常让老天下雨、打雷、闪电、下雪,以感染观众。上一次,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看电影《草房子》。
课上,我播放《草房子》第9到10分钟,里面有一场雨:油麻地小学要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桑校长选苗子,选到的留下,没选到的,走人。秃鹤很想上,却没选到,心情很不好。这个时候,镜头将秃鹤推到了一片大雨如注的芦苇里。
《草房子》的第12到14分钟,又下了一场雨:一天下大雨,纸月要赶十几里的路回家。桑桑很希望纸月留下,纸月不肯。桑校长得知后,将纸月追了回来。桑桑开心极了,雨中舞动着雨伞,大叫,然后放鸽子。
第一场雨,用了风、芦苇、惊吓的鸭子、大雨、风声、雨声、叫声、雨中的人。第二场雨,用了风车,大雨、伞、鸽子、羽毛、芭蕉、雨中的人。
“两场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我问。
“第一场雨,传达了秃鹤的伤心,愤怒,乃至绝望。第二场雨,起先传达了桑桑的失望,后来又传达出桑桑的喜悦。”这个问题比较感性,阿丙回答得头头是道。
“雨,真的如此‘敏感’,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 “不是的。”丁丁说,“其实是作者,不,是导演,用雨来表达人的心情。”
是的,一个敏感的作者,看到绿,眼前不只是绿色,还有希望、生机等种种情绪;看到红,眼前不只是红色,还有火热、热情等种种意象;看到雨,眼前不只是往下滴落的水,还有惬意、舒服或伤感、难受,——此话怎讲?请看:
细雨滴答嘀答地下着,我撑起一把雨伞,踩着与雨一样好听的韵律,走在细雨湿润过的小路上,脚很舒服,心很惬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伞上,沿着伞面轻轻地滑落,一滴,两滴,三滴„„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来,跌到水坑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文中的“雨”是欢快的,雨如“断了线的珍珠”;雨如“朵朵小花”“一道道美丽的水纹”。天的心情就好像和人一样,捉摸不透。哗啦啦,一场暴雨闪电般从天而降,残忍地砸在人的心上,刺痛心口。这场雨昏天黑地地下了整整一个上午。”
文中的“雨”是无情的,冷酷的,残忍的,“砸在人的心上”“昏天黑地”。同样的雨,不同的人的眼里,感觉完全不一样。同样一轮月亮,有人说:“抬头望那月亮,月亮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有人说:“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伙伴们那笑得甜甜的嘴„„”,又有人说:“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一张冷冷的弓,冷冷地注视着我„„”。
我们的老祖宗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前两句的空旷景象,越空旷,越衬托出作者的“千万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与“愁”字联起来,一读,一想,一思,一品,味儿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的内心全藏在里头了。以至于千年后的我们,一看到昏鸦,眼前不只是一只鸟,还有孤独,昏暗,不祥。
聊了上述内容,我出示两个情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那天,或许是个晴天,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往日时常见到的阳光、树叶,路边的野花。那天,也许是个阴雨,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乌云,看到了雨水,看到了水花„„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么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鸡?还有,上次他们答应给他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公园,看到了公园的栅栏,看到了公园里的绿树,看到了一缕夕阳。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了成堆的垃圾,听到了烦闷的噪音。
班里分四个组,一二组,写第一个情景。第一组,写晴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第二组,写雨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大甲同学分在第一组,她的代表作: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阳光刺得他不能不低下头。路过那棵大树,他发现这棵大树真的很老了,一张张落叶有气无力地打着圈往下落,带柄的落叶多像数字“6”。他捡了一张,在手心里慢慢地揉,揉得碎碎的,才解气地扔了出去。扔出去时,他发现了一朵野花,很精神的花,笑得无忧无虑的花,张明忽然想哭,他觉得自己比不上那朵野花的生活。
小乙分在第二组,他的代表作: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天阴阴的,心沉沉的。天上有乌云在移动,一块一块,都朝着张明的心里移,塞得他的心满满的,快撑不住了,要下雨了。张明使劲地瞪了瞪眼睛,将泪水咽了回去。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踩水花,水花溅了起来,刺耳的笑声也溅了起来。人要是不长大多好。张明看了看更黑更沉的云,加快了脚步,向那个不愿前进的方向,前进。
三四组写第二个情景。第三组写经过公园的张明,第四组写经过建筑工地的张明。阿丙分在第三组,他的代表作: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仿佛才一抬腿,就拐到了公园。公园的围墙围成了栅栏,栅栏白色为主,带了点绿色,绿色从低到高再到低,形成半个润润的圆,张明从来没有细致地看过栅栏,他发现栅栏很美。栅栏里透出几根绿枝来,他忍不住伸手轻轻地在它们柔软的叶上抚了一下。公园里很安静,买门票的老奶奶还打着盹。一缕夕阳落在老奶奶的白发上,多么安祥的夕照图„„
丁丁分在第四组,她的代表作: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三步并作两步,转眼就来到那个讨厌的必经之地——垃圾场,奇怪,此刻的垃圾场,飘出来的臭气,似乎有了臭豆腐的香味。那里正在施工,得捂着耳朵过的建筑工地,此刻,那打桩声、搅水泥声,居然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张明欢快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和着那大合奏一起欢跳!
类似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如: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
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一路上,“我”看到不少的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看到的景和物,都会随着“我”的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捕捉住了内心里的感觉,写作的天地宽了、广了,文字有生气了。心思、情感落到“景”和“物”,“景”和“物”由此有了人的心思和情感,这叫“以心转物”。看到某景、某物,你的心思、情感,不由自主地起了变化,这叫“以物转心”。
一个看到春雨无动于衷的人,一个看到西湖没有感觉的人,不被西湖“转”的人,一定写不出关于“春雨”和“西湖”的文字。
第二篇:管建刚体会
管建刚老师《记一件成功的事》的作文讲评课冀家村中心学校胡红娟
这是一节平实中带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扎实中满溢教学智慧的作文讲评课。
课堂清晰地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欣赏:让作文快乐起来。管老师出示了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赏析这些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管老师因势利导地教给学生:作文语言要体现时代特色,有趣味要善用歇后语,善用四字词语连用等写作技巧。管老师雪亮的眼睛能从看似平常、普通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我想在欣赏的同时,其实也是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的过程,当某位学生的只言片语被管老四海选出来让全班欣赏时,那位学生是多么自豪,他肯定觉得自己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有如此的成功喜悦,学生还会惧怕写作吗?
第二环节是砍头:让语言干净起来。管老师先是出示病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然后归纳各种作文中存在的病因类型,并且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有趣并容易记忆的名字,如“我想”病、“我”病、“我们”病等。课至此,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管老师的英明与智慧。先扬后抑,学生易于接受,虽然是为学生作文挑刺,但丝毫没有批斗会的严肃气氛,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毛病。
第三环节是训练:让作文发展起来。管老师以文为例,循序渐进、层层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次习作需要掌握的两个写作技巧:作文要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回顾本节作文讲评课的三大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妙哉!
第三篇:管建刚作文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 记者 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文革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本质上属于自由作文,作文考试正好相反。我无法让孩子们回避考试,因此我在训练体系里增加了“点题征文”这个活动,一个学年有十来次征文,三年有30来次征文,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练一练。
第四篇:学习管建刚
管建刚带给我的作文教学启示
一年级语文 孙玉芝
一、会晤管建刚 因作文研究而“怦然心动”
大概是在07年左右,我阅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又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管建刚,买了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听报告加上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让我迷恋上了这个“特别的老师”。他的特别在于语言特别幽默、思维无比奇特、说起话来坏坏的像是个奸商„„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大智慧”——认真执着却不刻板,讲求效益却不功利,功成名就却不失童真„„我喜欢率真脱俗的管建刚,喜欢特立独行的管建刚,更喜欢会教能写的管建刚。
课如其人!曾两次在千课万人的舞台上见到他,印象最深的是11年5月份。那一次管老师讲作文评改课。他穿着一件圆领体恤衫,普普通通的样子,但那天,他浑身洋溢着无法掩饰的自信,一副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样子,课讲得酣畅淋漓。这种自信让全场热血沸腾,掌声雷动,我感觉管老师已经进入了作文教学的高境界。
今天,再次在自己的学校里见到管老师,感觉他的作文教学理论日臻成熟,他对教学的认真与执着不减,他的性格依然率真。然而,两年前,那种自信和激情淡了,写满了一脸的疲惫。
二、追随管建刚 因作文实践而“充满智慧”
1、管老师的秘诀——调动了内驱力,让孩子爱上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管老师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报》。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唯一的语文作业;周一,选用部分优秀作文,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设立奖励机制: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得到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发表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作家“称号;每学期评选一次最高级别的奖项——“班级诺贝尔文学奖”。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他还推出分版面设置的“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
08年以来的5年中,我曾经运用管老师的评价机制办过文学社,出作文周报,研究作文评改课、进行作文评价改革,一系列的做法的确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去的了很好的效果。也让自己的对作文教学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2.我的秘诀——用赞美让一年级孩子爱上表达
今年教一年级,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A.送给文中角色一句话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谁说句什么话,孩子们经常会有新奇的想象,我会毫不吝啬的送上我的表扬,这一时刻是孩子们最有成就感、最快乐的时刻。
B.凭借教材,仿写儿歌
教材《比一比》《日月明》《比尾巴》《菜园里》《自己去吧》《雪孩子》都是特点鲜明地文本资源,我们在研读之后都是设计了仿写、创编、续写等小练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天才的诗人”。个人认为,初入学的孩子思维更加灵动,从孩子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C.“每天一句”和“看图写话”
一年级的重难点是拼音和识字写字,生字只有在恰当使用过程中才会真正学会。于是,家委会购买了统一的本子,我们让孩子坚持每天一句,周末写一篇看图写话。一周批阅一次,集中交流。事实证明,表达是人的基本需要。因为得到欣赏和分享,让孩子成功分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D.张扬个性,创编故事
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练习,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编写心中的一个个童真世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说话写话训练。
第五篇: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有感
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有感
吕良镇中心小学 倪宝燕
在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三年,说实话,一直不知道怎么进行作文教学,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学生写作文缺乏热情,语言没有生气,看着他们“痛苦”地写作,我都觉得 “痛苦”。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文章,不得不佩服他对作文教学的深刻见地与执着追求,发现他作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写作文,创享受写作文的过程。
管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写作金矿”,不需要老师给他种萝卜、种青菜,“生成”写作内容。而告诉学生怎么写,危害就更大了!仔细想想,说得真好!写作前指导,老师还没有见过学生的作文,就像医生,还没给病人把脉,也没给病人做化验,就给病人吃药,当然不行,所以这样的写作辅导,老师是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习作后讲评,就是“先写后教”。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作前指导”,学生作文还是个子虚乌有,你“指导”得再卖力,到底还是“空对空”的虚浮。
以后我将加强学习,多读管老师的文章,将其中的宝贵财富用到我的作文教学中,希望自己可以把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写作,享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