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结构游戏:动物园(整理)
小班结构游戏:动物园
设计执教:陈宁
活动由来:
小班入学一个月后,幼儿逐渐对玩具柜里的成型玩具失去了兴趣;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建构区”里的那些色彩多样、外形各异的胶粒,并喜欢经常到“建构区”里试着将不同形状的胶粒连一连、摆一摆、搭一搭,建构区逐渐热闹了起来。由于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日常文学读物的早期阅读中,已经对动物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同时,在节假日的亲子外出中,家长也常常带幼儿去动物园看动物,幼儿对动物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较多比较适合搭动物的胶粒。幼儿在自由搭建活动中,老师常常会听到幼儿一边搭胶粒一边交谈关于动物的话题:“我要搭一只恐龙,我是恐龙队长。”说着抓起一个恐龙头形状的胶粒安在另一块胶粒上。另一位幼儿抓起一个动物身体形状的胶粒说“我的大象比你厉害。”„„因此,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开展了《动物园》的建构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迁移对动物园的感知,大胆尝试用连接、围合、镶嵌的建构技能搭建自己喜欢的动物,组合成动物园。
2、喜欢建构活动,能创造性地使用不同的建构材料搭出不同动态的动物。
3、能克服困难,坚持搭建出许多完整的建构作品。
4、懂得爱惜建构材料,及时捡起丢在地上的胶粒。
5、在老师的帮助下,会将胶粒分类收拾整理。
6、懂得珍惜自己和同伴的建构作品,能将搭建好的作品合理地摆放在展示台上供大家欣赏。
7、能大胆向老师和同伴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会安静地倾听同伴的介绍。
动物园(一)活动目标:
1、大胆使用建构材料,完整地搭出自己熟悉的动物,并能说出名称。
2、能克服困难,坚持搭完自己的建构作品。
3、懂得爱惜自己的建构作品,会合理摆放、观赏自己与同伴的建构作品。
4、能爱护建构材料,在老师的提醒帮助下,初步懂分类收拾整理。
活动准备:三种搭动物的胶粒、上次建构的作品、作品展示台。活动指导:
1、师幼交流以前在建构区搭建动物的经验:(1)说说搭过的动物的名字。
师:“前几天,小朋友都在建构区用胶粒来搭动物。你搭过什么动物?”(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动物的名称)
(2)说说以前搭建动物的方法。(加长、加高„„)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搭动物的?”
2、出示在区角里收集到的几只搭得不完整的动物作品,指出不足,提出本次建构要求:(1)观察范例,指出不足。
师:“看!我这儿有几只从建构区的展示台里找到的动物,你能看出他们是什么动物吗?”“他们少了什么?”
(2)师幼共同复习有关动物身体结构的知识,并提出本次建构活动在动物身体“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师:“我们都知道,动物的身体分为„„可是为什么小朋友在搭动物的时候却会忘了这、忘了那?”
(3)教师出示几种搭动物的材料,共同回顾以往的搭动物的经验,并提出分类收拾玩具材料的要求。师:“看,这篮圆圆的胶粒可以搭什么动物?这种呢„„” 师:“呆会儿听到收拾的音乐,小朋友要先把你搭好的动物送到展示台,再把桌上的胶粒分类收拾好,让相同的胶粒宝宝住在一起,让不一样的胶粒宝宝住在不同的篮子里。”
3、幼儿搭建动物,教师重点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坚持搭出外形完整的动物。
4、听音乐分类收拾建构材料。
5、师幼共同观赏作品,分享交流建构体验。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
师:“今天你搭了什么动物?”
(2)教师筛选出若干外形完整、有特色的动物作品,供大家欣赏。
(3)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搭完作品的幼儿,和收拾材料时会分类整理建构材料的幼儿。
6、教师提出本次游戏在摆放建构作品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关于“不同的动物要怎样合理摆放”的问题。
观察与推进:
在本阶段的结构游戏中,每个幼儿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选择相应的胶粒来拼搭自己熟悉的动物:有的用有动物头的胶粒搭长颈鹿、老虎、鳄鱼,有的用齿状胶粒搭小鸡,有的用圆鼓鼓胶粒搭兔子、青蛙。他们通过《动物》主题活动,懂得了动物的身体一般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因此在用胶粒搭动物时会有意识地搭出外形比较完整的动物。他们初步懂得了要将搭好的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给大家观赏,不去碰坏它们。
但是,教师发现:许多幼儿搭完一只动物后就坐回座位等待,不再动手搭建。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幼儿尚未产生游戏性体验,把搭动物当作完成任务。为了让小班幼儿融入游戏,就要从他们爱幻想、思维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出发,把建构游戏情节化。所以我拍了许多动物作品的照片,利用专门的讲述活动,来说说“动物在干什么”,充分调动幼儿想象的翅膀,让作品“活”起来。幼儿看到照片都抢着说,他们会联系以往对动物的认知经验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作品以拟人化、生活化。
同时,教师还发现:许多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常常把胶粒碰丢,而没有及时捡起来收到篮子里。他们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时很随意,将各种“动物”混杂成一堆,这样不仅看起来比较凌乱,同时也折射出幼儿对动物的相关知识的匮乏。怎样丰富幼儿关于动物群居的知识?怎样让幼儿们搭的动物能组合成为一个“动物园”?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第二阶段的结构游戏开展过程中深入地研究。
结构游戏:动物园
(二)第二阶段游戏目标:
1、继续大胆使用不同的建构材料,搭出许多外形完整的动物作品。
2、能迁移对动物的感知,将搭建好的“动物”按名称分类摆放。
3、尝试用连接、镶嵌的方法,搭建动物园的栏杆。
4、在搭建过程中懂得及时捡起丢在地上的胶粒,分类放在篮子中。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
1、《动物》主题活动之二 :《动物分类》
(1)了解动物群居的粗浅常识,会按名称的不同,将动物进行分类。(2)懂得动物园有栏杆、栏杆是长长的。
2、亲子活动:周末参观西湖动物园。
3、领域教学: 数学活动:《按名称分类》《ABAB排序》 讲述活动:《动物在干什么》
4、区域活动:
聪明谷:《动物找家》(提供贴有动物图片小房子的操作板、不同动态、大小和色彩的动物图片,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复习按动物名称分类。)《ABAB排序》(提供排序底板、两种不同图片的游戏材料若干组。)
建构区:《插接栏杆》(提供柱形胶粒、药瓶等材料,按照ABAB的规律,用连接、镶嵌的方法插出长长的栏杆。)
美工区:手掌印画《动物园的树》
●材料准备:搭栏杆的胶粒、搭动物的胶粒、展示台(事先在桌子上贴若干纸条,把桌子划分成六个方块,用来分隔不同动物;在每个方块贴动物图片,用来当作动物的“家”。)
游戏过程:
1、师幼共同回忆上次参观动物园的经历,帮助幼儿疏理对动物的已有经验:
(1)大多数动物喜欢群居,每个“家”里都有许多动物。(2)动物园的每个“家”之间,都用栏杆来分隔。
2、教师展示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的“栏杆”和“动物”作品,提出本次建构要求:
(1)按照动物图片的提示,把名称不同的动物送到不同的“家”里。(2)要在每个“家”放许多外形完整的动物,让“家”热闹起来。(3)用连接、镶嵌的方法插出长长的栏杆。
(4)在搭建过程中要及时捡起碰丢在地上的胶粒,分类放在篮子中。
3、幼儿按意愿分成“搭栏杆组”和“搭动物组”,大胆选择建构材料搭建。教师指导重点:
(1)鼓励幼儿搭出许多动物,提醒那些一搭完就坐回座位的幼儿再到桌子旁搭建。(2)提醒幼儿观察每个“家”的图片,按名称不同分类摆放动物作品。(3)帮助 “搭栏杆组”的幼儿用连接、围合的方法,搭建长长的栏杆。(4)关注能搭出不同动物的幼儿和他们的动物作品。
4、听音乐分类收拾建构材料。
5、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师幼分享交流建构体验。(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师:“今天你搭了哪些动物放在动物园里?是什么?”(2)参观“动物园”,继续帮助幼儿按名称分类摆放动物。
师:“今天的动物园真热闹,每家都住着许多动物。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小动物都住到自己家了?有没有哪只动物住错房子?我们把它送回自己的家吧!”
(3)让幼儿评评“哪个家最热闹?”,教师表扬能搭出许多动物的幼儿。(4)引导幼儿关注“栏杆”,讨论怎样搭“栏杆”才会更像?
6、引发幼儿活动后继续寻找有关动物生活环境的知识,解决“除了栏杆之外,还能用什么来分隔不同的动物?”的问题。观察与推进:
基于幼儿上阶段结构游戏中表现出的对动物“群居”方面知识经验的不足,我们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亲子活动,参观西湖动物园。幼儿在参观中发现原来象鹿、鸡、兔子„„名称相同的动物都可以住在一起。在《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探讨关于《XX动物的一家》的活动,引导幼儿排除同类动物在大小、颜色、外形方面的干扰,将相同的动物归为一类。我们还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在“聪明谷”活动的幼儿玩《动物分类》的活动材料。
由于在《动物》的主题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经验,因此,当结构游戏中有部分幼儿
再次将各种“动物”混杂成一堆时,就有几个聪明的幼儿提出质疑:“老虎不能和小兔住在一起啊,他会把小兔吃掉的。”“长颈鹿个子那么高,小鸡会被他踩扁的。”教师在讨论中适时迁移以往参观动物园的经验,提出问题:“怎样把它们分开呢?”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要将搭好的“动物”分别住到不同的“家”里,并且搭一些栏杆作为分界。
刚刚分好“家”的“动物园”里看上去很冷清,每个“家”里的动物都不多。我在思考:小班幼儿本身动作就慢,若将全班幼儿分成两组搭“动物”的幼儿人数势必减少,那么,在对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开展结构游戏中,是否有必要分组呢?我决定在下阶段的游戏中尝试不分组。另外,“栏杆”组由于材料的问题,一直很难连接出长长的栏杆,所以纵观整个“动物园”,不同名称的动物之间的分界还不是很明显。教师怎样帮助幼儿顺利地将头脑中的经验转化成游戏中的行为?怎样为幼儿架构一个阶梯?解决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不同动物之间用什么来分界?”这个问题上。我想: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居住环境,有的动物喜欢呆在树比较多的地方、有的动物喜欢呆在山上、有的动物喜欢呆在水多的地方„„而树、山这些都是幼儿可以很容易搭建出来的物体。在下阶段的建构中我就试着用树、山、栏杆这些物体来分隔不同动物,以降低小班幼儿建构的难度。
动物园
(三)第三阶段游戏目标:
1、能继续运用连接、围合、镶嵌的技能,用不同建构材料拼搭同一种动物,用同一种材料拼搭不同动物,表现出动物的不同动作神态。
2、能搭建树、山、栏杆作为不同类动物之间的分界,并按动物名称的不同,分类摆放动物。
3、喜欢结构游戏活动,在搭建过程中能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搭建动物园。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
1、《动物》主题活动之三 :《我的动物朋友》(共同收集资料,了解“我”喜爱的某种动物,喜欢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食物?并将收集来的资料与同伴共同分享。)
2、亲子活动:亲子手工制作大赛《我的动物朋友》。
3、区域活动:
聪明谷:《动物的家》《给动物喂食》。美工区:撕贴《动物穿新衣》、手掌印画《动物园的树》。
4、环境布置:
主题展板粘贴关于《动物喜欢生活在哪里》的资料供家长与幼儿自由观看。班级悬挂亲子手工制作《我的动物朋友》的作品。美工区墙面展示幼儿撕贴《动物穿新衣》的作品。●材料准备:
搭动物的胶粒;栏杆、小山、树、草地等辅助材料; 动物图片、布置成动物园背景的展示台; 以前搭的胶粒“动物”的照片。
游戏过程:
1、以介绍“动物园”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导入游戏:
师:“这是我们的动物园,呆会有哪些动物要住到动物园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都有谁。” 师:“这是谁的家?”“这个呢?”
2、引导幼儿欣赏前几次结构游戏中幼儿曾经搭建过的动物照片,帮助幼儿懂得许多材料都可以搭动物、动物的姿态多种多样。
3、针对上次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本次游戏的要求:(1)要求幼儿继续搭出有不同动作、不同神态的动物。(2)要把搭出来的“动物”按名称分类放在“动物园”里。
4、幼儿按意愿,大胆选择建构材料自由搭建“动物”和“动物园”里的“栏杆、树、小山、草地”等其他设施,共同组合成动物园。教师指导重点:
(1)观察并鼓励幼儿用不同建构材料拼搭同一种动物,用同一种材料拼搭不同动物,表现出动物的不同动作神态。(2)能按动物的名称,分类摆放动物。
(3)大胆尝试在动物的“笼子”内外摆放“栏杆、树、小山、草地”等设施,共同组合成动物园。
5、听音乐收拾材料、回座位。
6、欣赏建构作品,分享交流建构体验。(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师:“今天你搭了什么动物?”“你搭的动物在干嘛?”(2)展示教师在幼儿拼搭时拍的“动物明星秀”照片,欣赏几件有创意的建构作品。(3)教师肯定幼儿能创造性地搭建动物园。师:“今天的动物园里不仅有动物,还有树、山、草地、水池。小动物说谢谢小一班宝宝让它们住进这么漂亮的动物园里,他们真开心。”
观察与推进:
教师在导入中有意识地运用“回放以往建构作品”的方法,借助照片,用拟人的口气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 帮助幼儿将建构作品与幼儿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动物的动作、神态的生活经验之间,架构桥梁。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儿童化、生活化,所以幼儿的回答非常积极:“小鸡在看天空”“兔子老师在带着小兔子做早操”“小鸡在聊天”“小青蛙在跳舞”„„在融洽的互动氛围中,幼儿自然沉浸到想象的世界中,他们搭出了许多有不同动作、不同神态的动物,并把搭出来的“动物”按名称分类放在“动物园”里。还会边搭边向老师介绍:“我的小兔在唱歌”“长颈鹿把头低下来吃长得比较低的树叶。”
在建构中,由于了使用树、山、栏杆这些物体来分隔不同动物,降低了小班幼儿建构的难度,所以幼儿将更多地时间花在搭动物方面。所以最近“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很多,教师不得不换了更大的桌子来当展台。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的要求符合该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该年龄段幼儿心里发展相一致的话,我们施加的教育就会在幼儿身上开花、结果。
游戏总体反思
结构游戏《动物园》开展两个月以来,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不仅养成了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建构作品、大胆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分类整理建构材料等开展建构游戏必须要具备的良好习惯;还在活动中获得了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学会了运用建构这种表征的手段。通过指导《动物园》的结构游戏,我体会到:指导小班幼儿开展结构游戏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题儿童化、生活化。
为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更深的游戏性体验、在游戏中尽可能多地去想象,教师在开展 游戏活动时要从幼儿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提出要求。例如第二阶段游戏时教师要求“把名称不同的动物送到不同的“家”里。”“要在每个‘家’放许多外形完整的动物,让‘家’热闹起来。”指导第三阶段游戏时教师常常指着作品问幼儿:“它在干什么?”儿童化的提问为作品赋予生命,让幼儿感到它们就是自己身边那些会和自己玩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啊!在这样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再去建构,游戏的创造性就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
2、同一类的建构材料要根据功能,尽可能再分得细致一些。
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比较直观、想象力不够丰富、注意力又很容易受外界干扰,所以若象中大班那样将同类建构材料集中放在一个大筐里,让幼儿自己边找边搭会因为材料的干扰,导致幼儿难以完成作品。所以在组织小班结构游戏之前,教师事先都要花时间,将同类材料进行分类,而且要尽可能分得细致些。例如整理搭小兔的材料时,我就将圆弧形搭手脚的胶粒单独放;又如,整理搭长颈鹿和老虎的材料时,我将材料分成头、尾巴、身体三篮。尤其在建构越早期,分得越细。把搭动物不同部位的材料分篮放,就会避免幼儿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受干扰而忘记自己原先要搭的动物,帮助幼儿更快地搭出作品。
3、建构材料的投放宜“一桌多种材料”。
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喜欢在一个地方活动,不容易挪窝,更不会“跑组活动”。我们起初提供材料时是将不同材料分放在不同桌子,结果发现幼儿在搭动物时大多简单地重复,缺乏创造性表现。把材料按“一桌多种”的方法调整放置后,幼儿就很容易用不同建构材料拼搭出同一种动物,用同一种材料拼搭不同动物了。
另外:建构游戏的指导要注重迁移游戏外的经验来支持幼儿游戏内的表征。建构作品的摆放有别于中大班的地面摆放,应摆在桌面展台上,可避免幼儿蹲下时碰坏作品。要多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尽可能地借助数码相机捕捉瞬间有价值的材料,用直观的图片、照片呈现作品,和幼儿更直接地互动。这些都是我在指导本游戏中的体会。感谢幼儿园为我提供了实践和反思的平台,感谢园教研组不断的墩促和循循的跟踪指导,感谢专家教授的点拨,使我对该领域有更深的思考与体会。
第二篇:结构游戏动物园(一)
结构游戏:动物园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建构材料大胆拼插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学习用铺平、围合、搭高、垒高、延长的技能拼插动物的相关体征。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各种结构玩具,狗、猫、猪、长颈鹿、马等图片。2.花片,积塑及各种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引导语:小朋友,我们都去过动物园,你看过哪些小动物呀,它们生活的地方怎么样?现在我们来猜一猜 :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狗)
2.让幼儿回忆小动物的特征,并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讨论:要搭一只小狗可以怎么搭?
1.教师示范拼搭小狗:长方形的身体——脖子——头——四条腿——小尾巴。
2.讨论:怎样变形成小猫?长颈鹿?小猪?(引导幼儿根据比例、胖瘦等进行简单的改变)。
3.提出要求:
(1)在拼构时,不要争抢材料,大家要想想怎么安排,学会谦让。
(2)如果有的小朋友想一起合作,那么就要互相商量一下要怎么做,分工。
(3)拼出的动物要牢固、结实,注意颜色的搭配。
三、幼儿拼插,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根据大体的结构拼搭自己喜欢的动物。
(2)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积塑建构。
(3)能力差的幼儿鼓励其用平面拼图进行建构。
四、展示并请幼儿自我介绍自己拼搭的作品。
第三篇:结构游戏:动物园(二)
结构游戏:动物园
(二)活动目标:
1.能运用建构材料大胆拼插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学习用铺平、围合、搭高、垒高、延长的技能拼插动物的相关体征。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雪花片、积塑玩具、长颈鹿图片。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
1.出示长颈鹿图片请幼儿观察长颈鹿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脖子长、细细的腿、细细的尾巴、小小的头。
2.教师重点讲解示范建构方法:
(1)身体:将两块长方形的玩具拼在一起,在用两块长方形玩具交叉搭高,重点示范为什么要交叉搭高,如果没有交叉搭高长方形玩具不能连在一起。
(2)腿:用雪花片做长颈鹿的腿,前面两条腿,后面两条腿。(3)脖子:用多个雪花片的玩具搭高做脖子。(4)头:最后选择长颈鹿的头搭在脖子的最上方。
二、幼儿搭建,教师指导。
指导幼儿学习采用交叉搭高的技能建构长颈鹿的身体,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再次示范,提醒幼儿检查长颈鹿的腿是否是前面两条后面两条。
4.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建构常规:
(1)在拼构时,不要争抢材料,大家要想想怎么安排,学会谦让。
(2)如果有的小朋友想一起合作,那么就要互相商量一下要怎么做,分工。
(3)拼出的动物要牢固、结实,注意颜色的搭配。
5.展示幼儿作品 6.收拾玩具
第四篇:小班结构游戏系列活动计划之动物园
小班上学期结构游戏第一阶段预设目标
1.乐意参与建构游戏活动,在教师的鼓励下,初步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建构。2.对建构游戏材料感兴趣,能感知材料的特征,熟悉材料的操作方法。3.初步学习用铺平、延长、围合、搭高、拼、插等技能,搭建物体的简单造型。4.在建构活动中,巩固、加深幼儿对物体外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5.在游戏中能轻拿轻放,爱护玩具。6.游戏结束,能参与收拾游戏材料。
游戏主题:动物园
(一)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花片;在建构区中贴有小鸭、孔雀等禽类动物的图片、围栏等。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花片拼插成花朵的经验;知道小鸭、小鸡、孔雀等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次游戏指导:
一、歌曲引入,激起兴趣
1.以歌曲《小鸭小鸡》引入活动。2.出示用花片拼插的小鸭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欣赏范例,感知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小鸭的身体是上次活动中拼插的花朵变成的。
2.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拼搭的小鸭,知道小鸭子有:用“花朵”拼成的身体、长长的脖子和扁扁的嘴巴。
3.教师示范用花朵作为身体拼搭鸭子,并稍作改动变成小鸡和孔雀,引导幼儿感知动物的突出特征,如小鸡的嘴巴是尖尖的、小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是扇形的。
三、动手尝试,意愿拼搭
1.请幼儿按意愿拼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建构情况,指导幼儿建构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提醒幼儿拼搭时将积塑插紧、插牢。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建构。
3.请幼儿将拼好的小动物摆放在草地(地垫)上,并用围栏围起来,提醒幼儿轻拿轻放,不碰倒别人的作品。
四、欣赏评价,分享交流
1.大家一起围坐在草地周围,自由欣赏自己和伙伴拼插的小动物。
2.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欣赏表现出动物主要特征的作品,并表扬大胆及认真拼插的小朋友。3.指导幼儿一起收拾游戏材料。
游戏主题:动物园
(二)游戏准备:
1.材料准备:花片、智高乐、小炮弹;两块摆放拼搭动物作品的草地(地垫);在建构区墙饰中增加大象、长颈鹿等兽类的动物图片。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外形特征。游戏指导要点:
一、谜语引入,激起兴趣
1.以动物(大象、长颈鹿)谜语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在猜谜中巩固幼儿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
2.出示老师拼插好的动物,让小朋友猜猜哪只是大象哪只是长颈鹿,并引起幼儿的拼搭兴趣。
二、欣赏范例,感知特征
1.在观察范例中引导幼儿发现——动物的身体都是一样的、都是长方形。
2.教师示范拼搭,先拼出动物的身体(长方形),再拼插出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如长长的鼻子、长长的脖子,就变成长颈鹿、大象了。
3.让幼儿知道拼搭动物时,先搭出动物的身体,再搭出动物的主要特征,而身体的形状都可以是一样的,这样,拼搭动物就一点都不困难了。
三、自主选择,意愿拼搭
1.请幼儿意愿选择材料,大胆拼插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引导幼儿在拼插中很好的把动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拼插后大胆想象继续拼插其他小动物;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拼插后还可以拼搭上次活动中学会的小鸭、孔雀等动物。
3.请幼儿将拼插的动物摆放在草地上,提醒幼儿摆放自己作品时也爱护别人的作品。
四、分享交流、欣赏评价
1.请小朋友围坐在草地周围自由欣赏、介绍自己拼插的小动物。
2.在分享交流中,教师自然地引导幼儿将动物按四只脚和两只脚的区别(禽类和兽类)分别摆放在不同的草地上,若有拼插出猛兽的再引导幼儿将其摆放在另一块草地,并借此契机,引导幼儿下次游戏为小动物拼搭出围墙,让小动物们能在自己的场地安全生活。3.指导幼儿有序的收拾好游戏材料。
游戏主题:动物园
(三)游戏准备: 1.材料准备:砖块、长城积塑、太阳积塑、大炮弹以及装有彩色水的饮料瓶、用泡沫纸做成的彩色链条等可以拼搭围墙的材料;用地垫铺成的草地五块。
2.知识经验准备: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观察围墙,知道围墙的作用,了解围墙的样子。
游戏指导要点:
一、欣赏幻灯、谈话激趣
1. 以保护小动物引入,激起幼儿拼搭围墙的兴趣,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围墙是什么样子的。
2. 欣赏幻灯,观看大班哥哥姐姐拼搭的围墙图片。
二、商讨游戏、意愿拼搭
1. 向幼儿介绍老师带来的材料。引导幼儿讨论:你想怎样搭围墙?
2. 请幼儿意愿选择材料,大胆尝试在草地周围拼搭围墙。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颜色搭配上进行引导,对其提高要求;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引导其积极参与游戏,帮助他们一起搭出围墙的基本形状,能插紧、拼牢。
三、分享交流、欣赏评价
1. 请小朋友围坐在草地周围一起欣赏、介绍自己拼搭的围墙,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分享中引导幼儿欣赏造型特别,色彩搭配有规律的作品。2. 指导幼儿有序收拾材料,知道哪里拿的玩具放回哪里。
游戏主题:动物园
(四)游戏准备:
1.材料准备:花片、智高乐、小炮弹、砖块、长城积塑、太阳积塑、大炮弹、装有彩色水的饮料瓶、用泡沫纸做成的链条;用地垫铺成的草地。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参观动物园或观看VCD片,初步了解动物园,知道禽类、食草类以及猛兽类的动物之间以围墙隔开。游戏指导要点:
一、观看碟片,激起兴趣
1.观看动物园VCD片,激起幼儿拼搭动物园的兴趣。
2.引导幼儿发现禽类、食草类及猛兽类动物分别在不同的场地活动。
二、商讨游戏,意愿拼搭
1.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想拼插什么动物。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自然地引导幼儿待会儿将拼成的禽类、食草类以及猛兽类的动物分别摆在不同的草地上,并用围墙将他们隔开。2.提出要求:先拼插小动物,再拼插围墙。
3.教师观察幼儿的拼搭情况,对能力强的幼儿引导其大胆想象,拼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小动物,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可提供范例让其模仿,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提醒幼儿团结友爱、抓紧时间。
三、欣赏评价,分享交流
1.请小朋友自由围坐在动物园周围一起欣赏、互相介绍自己拼搭的作品。
2.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在分享中结合幼儿的建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鼓励大胆建构的以及有进步、拼搭有创意的幼儿。
3.请平行班的小朋友以及放学时请爸爸妈妈欣赏小朋友亲手拼搭的动物园,让幼儿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结构游戏:动物园(三)
结构游戏:动物园
(三)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盒子及辅助材料创造性地建构各种各样的房子,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自由分工合作、互相协作的进行搭建。
2.在游戏中能够充分的表现美和创造美,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想象能力。
3.乐于帮助小动物们建造家园,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搭建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各种各样的大小、形状不一的盒子、雪花片、各种各样的动物。3.环境准备:空旷安全的场地。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察动物园幼图片,以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1.引导幼儿讨论:动物园的的动物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动物住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1.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幼儿,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指导要点:
(1)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搭建方法,相互协作建造小动物家园。
(2)根据游戏主题,尝试用不同材料拼、搭等形式搭建各种造型。
(3)教师提醒整理余下游戏材料,按类摆放整齐,清理场地。
三、游戏结束。
(1)师生共同参观为小动物们搭建好的家园,并把小动物送回家。
(2)根据搭建情况进行小结,活动结束。
引导语:“小动物”在阳光下、在房子边愉快地唱歌、跳舞、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