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2:4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篇: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初定稿

课程编号: 学时:72学时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审批: 执笔人:吴会丽

2015年7月实施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属于公共课,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可行性的现代化理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被各种流行的错误理论所误导的免疫力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能力目标:根据本课程自身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执政兴国的理论与实践,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进而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

要求教师遵循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得。

三、课时安排:

每周2节,一学年36周,共72学时。

四、教学方式:

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8学时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学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学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学时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6学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8学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6学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20学时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4学时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2学时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2学时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学时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必修课,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实践、课堂发言、日常考勤等综合得分)与开卷考试成绩各占50%,具体内容按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毛中特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2014年2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2013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这一结合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的作用和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

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观点。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在多方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以农村村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

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我国到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里程碑。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能善于发掘和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资源和关系,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又对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冷战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事和国防实力,才能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兴军之道,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绝不能混淆党政各自的职能。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新时期,如何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第三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篇:补充《毛中特》理论体验选题

理论体验话题

1、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参观中山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4、参观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5、参观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9、有条件的系部结合其他活动,组织同学参观汤山石锁村,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10、有条件的系部结合其他活动,组织同学参观新港开发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6、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7、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8、利用网络,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1、唐诗诵读,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感想和体会。

12、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13、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发展中的作用的。

14、谈谈你认为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5、溯源中国传统节日。

16、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撰写研究报告。

17、从城乡差别看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18、让同学们分组研究,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为主题,讨论大学生应当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19、可以对所在系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调研,做出调研报告。20、就当前的放假问题进行探讨,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谈谈如何解决当前的房价问题。

2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以自身的文明行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化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22、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研究。

2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24、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研究

25、结合当前用工难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6、对农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的看法。

27、你认为如何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28、查阅一个贪官的堕落历程,有何启示?

29、读《毛泽东传》有感 30、读《邓小平传》有感

31、读《朱镕基传》有感

32、观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感。(《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西安事变》、《破袭战》、《烈火金钢》、《血战台儿庄》、《血性山谷》、《七七事变》、《关东大侠》、《步入辉煌》、《剑吼长城东》、《燃烧的港湾》、《飞虎队》《二个小八路》 《抗战狙击手/狩猎者》《黄河绝恋》 《太行山上》)。

33、观看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感。《集结号》、《建国大业》、《太行山上》、《夜袭》、《迭血孤城》、《举起手来》、《老少爷们打鬼子》、《鸡毛信》、《闪闪红星》、《地道战》、《飞刀》、《缴枪不杀》

第五篇:毛概及中特理论终稿

中国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廖玉枝,韩育荣,赵丽娜,易娟

摘要:比较中国与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及其在影响与成效上的差异,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引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百度百科里给出的解释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均有不同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国与日本隔海相对,同为亚洲强国。但是两个国家的政治属性却有根本性差别。比较中国与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差别,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首先是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

中国旨在培养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有理想就是要有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具体说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社会理想的指导下确立个人理想,为社会理想的实现积极贡献同时实现个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共同遵守社会制度、条例和履行自己的职责。相比之下,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二战以后日本投降为分水岭。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目标是“和魂洋才”。“和魂”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指西方的科学技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确定为培养“尽忠报国”的“皇国之良民”。战后,1947年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法》第一条规定:“教育应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20世纪末面向21世纪又提出了培养有品德的日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的比较。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追溯带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

1、天命论和等级观念。夏、商、周的奴隶主就已经开始利用“天命”来论证其政治的合理性。春秋末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将夏、商、周三代进行思想政治控制的经验理论

化、系统化为天命论和等级观念。孔子认为天和地上的人君一样有意志,能赏善惩恶,能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西汉初年,董仲舒从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出发,提出的神权、君权、族权、夫权,不仅为我国的封建统治奠定了神学化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人性论。对于为什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古代的思想家们都是从人性出发来进行论述的。孟子坚信“性本善”,荀子确认为“人性本恶”。

3、义利观。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义与利之辩的问题,是贯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大主题之一。

第二阶段: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研究人类各种生产关系的科学,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即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为科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系统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内容都是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理论来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本土理论

1.神道教理论。神道教简称神道,其核心是神国观念,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习惯。神国主义思想对日本古代以及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

2.国民教育论。森有礼的国民教育论对于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认为“精神的实体”高于一切,一切个人及个人要求都应从属于国家和国家权力。在明治中期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3.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指武士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武士道精神不仅仅是对日本的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整个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4.福泽谕吉的道德教育思想。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从而使国民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日本明治时期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外来理论

1.中国的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日本在其国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把忠、义、勇、信、俭。忠诚被看做是日本最重要的美德,这种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后,美军占领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美国式的教育,很重要的便是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价值观否定了战前《教育敕语》所规定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成为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两国进行比较。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

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中国思想政治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主要地位,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论讲授法

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教育对象传授科学理论的教育方法。理论讲授法主要运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理论学习辅导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宣传讲解,也用于针对思想实际阐述思想政治道理,是理论教育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理论教育方法。

(2)、理论学习法

理论学习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如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等,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3)宣传教育法

宣传教育法主要应用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定时期内党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务的宣传教育,同时也运用于对特定时期群众中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分析引导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分析、宣传和教育等。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视、电影、录音、录像与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相对于人际传播、报纸、书刊等传统的媒体而言现代大众传媒以其视野开阔、形式新颖、及时高效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主流传播方式。

(4)理论培训法

其做法为引导教育对象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和交流,以达到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时间能为教育对象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情境,加深对社会状况、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的认识和体验。其次,实践有利于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做到知行统一。其具体方式包括参考观察、劳动锻炼、社会服务。

(三)自我教育法

这种教育法是通过人们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进行的,也是人们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主要方式有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自我鉴定。

(四)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戏剧、绘画、摄影、舞蹈、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图像、画面来感染任何教育人。

除了以上述方法外,还有典型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隐形教育法。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中国、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一定共性,就是要培养其认可本国社会制度并对社会制度忠诚的公民、各国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合格的公民,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共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代表政党和国家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政治教育,代表着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注重对公民意识培养。三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始终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思想政治育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会有新变化,但都会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型人才。但是由于两国之间政体和文化信仰的不同,两国之间的思想政治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尤其表现在两个国家塑造的精神内涵方面。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在民族精神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中有理想、有道德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再塑造。日本“忠”的民族心理是在对中国儒家“仁”的思想的本土发展,进而上升到尽忠报国。战后又确定为“完美人格”。

就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而言,中日有其共同之处,如都注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电视电影等为媒介的传媒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侧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中国主要注重学生在学校通过老师的传授进行理论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日本则侧重于通过实践的手段。日本的小学生会去奶牛场进行挤牛奶的实践活动,他们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每年都会进行“校园祭”来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承。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则是更多的以考试为重,每天进进出出的是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少了很多的实践活动,体育运动。中国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无疑是很牛的,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始终都难有中国人的影子,而日本却是有不少。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中国过分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导致中国在科教人文方

面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日本。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信仰缺失,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我们不由得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上,我们现在是不是做的不好?日本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的层面,更应该注重实际,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干可以兴国。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才会有进步,我们的老祖宗用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善于学习。所以,通过这一次对比中国与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取他人之长,让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好。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0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5]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8.[6]海莉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研究散论[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5.[7]李钰.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 2014-05-20 [8]郭娜.中国与美国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分析《新西部》2009.14期

下载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 2015版毛中特理论教学大纲(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

    毛中特论文

    班级:通信工程9班 姓名:张三 学号: 0513110101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题自拟) 摘要:(五号楷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

    毛中特复习资料

    “毛中特”2012-2013复习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毛中特会议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会议总结(蒋中挺) 考研政治毛中特所涉及的重要会议较多,为了方便学员记忆,蒋中挺老师将各会议总结如下,教你快速记忆毛中特各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

    毛中特心得

    毛中特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因为有先进的理论因为有先进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毛中特心得体会

    毛中特心得体会 俗话说: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本书后,我们有必要也很需要进行社会实践,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

    毛中特总结

    中国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

    毛中特心得体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7个年头,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在中国的这37年来流转得惊人的迅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全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