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特理论复习题
一、新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蓝本P21)
答:
1、在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存在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阶段论,树立了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认识。
2、在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树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3、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上,破除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树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上,破除了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认识,树立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特色的理论体系?(蓝本P34-36)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为: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一国两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这种的论断和概况,充分表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中特理论体系还吸收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首先,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境界;其次,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为各国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的模式,尤其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次,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振兴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重大意义?(蓝本P6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92南巡讲话时首次提出,概括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意义在于
1、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确立了一种以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新社会主义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有利于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四、科学技术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蓝本 P99)
答: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性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说到底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就是科学技术的较量。
2、振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根据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迅速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是将科学技术搞上去,没有科技现代化就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改革落后的科技体制,同时,还必须努力吸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对外开放的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上,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蓝本
P152)
1、首先,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能把它作为区分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2、其次,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看,资本主义的区分确实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发生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计划控制。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从忽视市场作用到重视市场作用。
3、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还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由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同样,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原来所实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而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特点(蓝本P168)
1、它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民主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各届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选出来的代表所组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因而由它所制定的法律及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2、有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集中主要表现在它是意行合一的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既是议事机关,又是工作机关,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我国行使立法权的最高机关,只有它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决定国家重大问题,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而一府两院要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支持人代会依法履行国家职责,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黄P184)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在于:首先,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再次,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性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同时,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既要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又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
第四,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并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文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四大问题展开
1、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外面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说。
4、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使我们党为发展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一个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努力争取的理想。又是一个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外面要始终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价值目标。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十二、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履行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执政党的政治生命所在。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群众基础。
十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即新时期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其次,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建设。
再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践证明,以党代政,党的组织直接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不利于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还容易使权利过分集中,出现家长制,造成个人专断等弊端。改革的关键的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好党如何领导的问题。
最后,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试试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二篇:中特复习题2014
1、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5、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问题的讲话。
6、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7、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8、结合习近平同志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谈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9、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请你谈谈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0、谈谈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1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1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13、关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产生的根源。
14、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15、人与生态环境、自然物之间有没有道德关系?若有,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关系。
16、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17、18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内容。
18、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0、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你是如何认识的?
21、什么是产业链?中国产业如何向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移动?
22、18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内容?
2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第三篇:中特复习题(打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7年)
1.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24个字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研究生作为祖国未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层面做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研究生,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不能有杂音、有质疑。积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方式,积极观看影视教育片、参与集中学习研讨、撰写心得体会、交流发言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第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个人理想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实现个人价值必须先为集体价值实现而努力奋斗,要实现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互助互爱、诚实守信,并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三,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作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祖国未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不仅需要学好文化知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动力。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培养自身奉献爱心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才能真正认清时代的特征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而努力。
第四,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2.请阐述全球化态势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答: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和追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硬实力,维系上述实力运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对于民族兴旺、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是关键因素。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事关国家的影响力,是中国的强国之本。
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平衡,文化产品输入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不匹配;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愈益突出,但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相对较弱,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不相称,2015 年世界GDP 排名 中国经济总量在各国中排名第二,中国的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 10%左右,但中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
2.相对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改革而言,中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则存在滞后问题。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中至今仍存在与时代要求和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成分;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中国的文化产业明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文化创新较弱,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三是文化创新人才缺乏;再有就是文化产业创新水平不高,文化立法滞后,对外文化传播能力还比较弱。
3.当前,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负面影响比较大的有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私有化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实用主义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等。
第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对策与建议:
1.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历经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国家文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既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首先应立足于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具体地说,首先,要保护好中国的文化资源。特别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加大文化遗产、历史人物的宣传力度。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机制,是维护文化主权的根本依据。其次,要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把文化资源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我们中国应该挖掘并且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强大魅力的文化精品。
2.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它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我们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的同时。引导、保护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出版等媒体产业,并且使之逐步走向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3.实施品牌战略,注重文化输出。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一个国家良好的国家形象如果建立起来,就意味着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地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要塑造亲和友善的国际形象,输出文化可以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要输出文化,关键是要提高文化竞争力,保证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我国目前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了解国外消费者的喜好,缺乏国际化人才,结果是输出的文化产品对国外受众没有吸引力,文化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文化要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效应,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大胆地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从一个文化输出弱国变为文化输出强国。
3.建立文化安全战略,抵御西方文化入。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历史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传输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商品、劳务等有形的东西,还包括价值观念、文化等许多无形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产品也在全球范围内生产、传播。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挑战,而文化安全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形的文化国门就会遭到强势文化的入侵,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逐渐减弱,导致国家解体,民族分裂。因此,我们既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又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在深入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理论、实践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西方强权国家通过文化渗透、扩张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尽快建立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构筑一道文化安全长城,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使文化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只有这样,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实现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系。
答: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根据关系说明本质,提出个体是各种关系的承受者,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而非关系起源于个体,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承受者,在其现实性生活中也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也揭示了人不能对自己所处 的社会关系无动于衷,人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应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1.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共同体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起初,面对万象丛生的险恶环境,为 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结成血缘共同体,这种 共 同 体 的 结 成 并 不 是 为 了 社 会 更好的发展,而仅是为了人在自然中得以生存。之后,随着生 产 力 的 不 断 发 展,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日益分离,政治共同体这一以协调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共同体产生。这一共同体采用国家的形式,国家是公共利益的象征,在这种共同体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公共利益。真正的共同体只有以人的本质为基础,才能真正解决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使个体张扬个性,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社 会 实 践 和社会交往,“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2.真正的共同体是以人的本质为基础的,是随着人的本质的理论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真正共同体实现了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完全统一。真正共同体不是血缘共同体的复归,不是重新确立原始公有制,它是通过协作,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而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每个 人 通 过 自 由 而 有 意 识 的 活 动 占 有 自 己 全部的本质。真正的共同体也区别于以国家为基本形式的政治共同体。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体是主体,共同体只是一切个体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再是对个体的束缚,实现了人的自由联合。
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真正自由联合体是共通的。马克思把人类的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看作是新哲学的出发点,“人类化的社会” 或 “社会化的人类” 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可以看出马克思强调的人的社会性的真正实现状态所体现的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每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上实现了内在的统一: 既消除了群体对个人的压迫,也消解了个人对他人的支配。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个人形成的联合体,即 是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命运与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息息相关。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的本质所表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怀。
4.“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维护人类利益、解决现存的社会矛盾、更好地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高度依存的世界;合作共赢、和谐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历史昭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真正自由联合体是共通的,它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与中国梦相融合的,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是站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世界谋福祉的真正共同体。
深刻关注和思考 “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思想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不断探索,赋予人的本质以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哲学关怀和价值关怀,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构想走向现实开辟了道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反复倡导和平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反对战争和暴力的态度,秉承新思路和新理念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推动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继续倡导国际经济局势的良性发展,推动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继续以开放的态度发展人文公共外交,打造包容互鉴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以更开放积极的态度推动公共外交理念,加强全世界人民的互信开放。
4、请结合所学专业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实际,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答: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的伟大构想,也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作出的重大决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带一路” 的理想愿景和建设目标,也是中国对世界前途和中国道路的一种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 决定着当前和今后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一条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 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 之路。这些困难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国内情况。
1.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1).新疆企业发展深受内外制约因素影响当前,新疆企业受中国宏观发展环境影响较为显著,2014-2015 年企业发展增势较为缓慢,企业发展意愿以“平安度过”为基本愿望,较少采用扩大经营和走出国门的经营方针,发展速度减缓趋势明显;同时,新疆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企业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央企业和内地驻疆企业为主,在新疆注册经营的本地土生土长的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少。而新疆本地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战略视野不清晰,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和跨国经营人才)匮乏,投资领域和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式单一。(2).新疆“通道经济”效应难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新疆经济发展历来存在一个瓶颈,即新疆当地生产、当地加工的产品如何实现贸易对外出口和对内地市场的销售。新疆长期处于货物集散地的地位,货源和货物目的地是内地市场和国外市场,“通道经济”效应作用明显,进出口贸易难以成为对新疆经济具有推动和增长作用的持续动力源泉。新疆规划的“货物集散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正在弱化,几大著名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交易市场经营惨淡,国内、国外采购贸易更多直接在内地及国外市场完成,在日益强大的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和作用下,新疆有可能仅仅成为“过货通道”,那么,新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的经济发展动力将难以发挥持续效力。
(3).国内区域合作不良竞争加剧,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对外发展的机遇使得中国各个省区均欲在与中亚乃至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中有所作为,因此,借助新亚欧大陆桥搭建的“渝新欧”⑥“蓉新欧”⑦等各种“新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不断涌现,各省区日益密集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更加凸显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其中不乏由于不良竞争而造成的对中国整体外贸竞争力的损害。例如,为保持在上述不断涌现的国际大通 道中占有一席之地,各省区不断提高运费补贴以确保本省区货物的顺利出口及本省区涉及的国际通道顺通,在不断提升补贴金额中,各省区之间竞争成本不断加大,从而削减了各省区的收益,从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省区间区域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如何建立有效合作平台、增强各地域间合作交流,应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无可回避及着手重点解决的问题。
(4).国家政策落地仍有一个过程,普惠空间及利好程度难以快速显现在国家高位推动下进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建设,既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也是一个逐步落实、逐步推动的实践过程。福建可能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从福建本身来看:本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弱化。房地产、水电价格高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与东盟产业的竞争性较强而互补性不足;福建与东盟南亚等国家相互投资和规模较小、产业合作不够深入,制约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企业方面看:目前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福建企业海外经营能力较弱,往往忽视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影响企业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福建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的营销方式上相对落后,主要通过贸易批发商品,而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实施了较好的本地化策略,建立了本地成熟的销售渠道;福建企业在东盟、南亚等国家开拓市场需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些日、韩、欧美公司在当地已经经营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市场渠道。在具体的建设中,国内发展极其重要,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只有我们自身强大,才能更好地推进一代一路的建设。第二,国际情况:
新疆:周边国家政策措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难以预期新疆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环境变化对新疆的经济社会稳定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战略影响巨大。由于受其他大国力量或政治势力的影响及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亚国家仍在刻意保持与中国交往交流的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具体项目对接和政策沟通过程中,态度及效率不及中方积极。在政策制定方面,中亚国家为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采取的多元发展战略,无疑削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福建: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一是日本的有力竞争。日本积极拉拢东盟等国家,在南亚、非洲等地都在和中国进行有意识地竞争;二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极力拉拢亚洲国家,试图将其纳入美国所主导的经济贸易体系中。从东盟和南亚国家方面看:南海争端将在一个 较长时期内客观存在,双方政治互信不足,一些国家内部仍存在一些排华反华势力;东盟和南亚等国家隐性的贸易保护壁垒仍然较多,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趋势;东盟和南亚等国家国内的劳资关系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等较为复杂,对企业投资不利。
海内外顾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由可能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国家利益的阻碍,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利益是永恒的,友好是暂时的,每个国家外交决策和选择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轴心、为转移、为依归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是困难的;
二是国家实力的阻碍,认为人类社会如同动物世界一样,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各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能靠实力说话、靠实力较量、靠国力决定,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影响世界各国对外关系发展;
三是意识形态的阻碍,认为冷战结束了,但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十分激烈,民族国家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各不相同,这种意识形态的撕裂短期内无法减少、消除和弥和;
四是治理能力的阻碍,认为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具有最高权威的立法机构和执法体系,即使某些国家达成了默契和一致的解决方案,也难以让所有国家自觉自愿、不折不扣地信守执行,最终可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
五是历史因素的阻碍,认为许多国家之间在历史交往中积累了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和感情纠葛,深层次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一时难以缓解化解,种族纠纷、教派之争、权力内斗都会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造成严峻威胁。5简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目标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方位。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①、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不断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③、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④、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⑤、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⑥、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⑦、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等重大任务,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⑧、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⑨、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到目前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我国当代的奋斗目标分标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6.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什么?有何对策?
然而,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取得重大发展、逐步实现复兴和崛起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同样面临诸多的挑战。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从国内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几如下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政治体制不完善和腐败严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等问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生机与活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等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在我国面临各种文化激荡、产生多种思潮、我国的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文化软实力还不是很强,能否继续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第四,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军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军队内部腐败、我军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军队战斗力和作战经验不足等问题;第五,我国社会建设滞后,存在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和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渐趋严重等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任重而道远;第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学发展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上升,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严重和突出。
上述的我国国内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现顺利发展、崛起和复兴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与威胁。
从国际来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国防实力等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特别是西方、日本等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威胁的气氛,导致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对我国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警戒、防范甚至是孤立和敌视的心理。因而对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难度增加和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也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重大的挑战;第二,随着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风起云涌,逐渐成为中俄美日等大国博弈和角逐的重要地区。该地区的平衡格局和秩序被打破,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的威胁增多。我国周边的国家,特别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利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企图拉拢美国和以美国作为靠山来抗衡和“围堵”中国,台湾也试图趁乱“独立”。而美国为了实施其全球战略和维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和前沿部署,特别是强化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和美菲同盟等构成岛链来遏制和围堵中国。在西南方向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印度也利用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来与中国抗衡,由于领土争端的问题以及印度防范中国向印度洋“扩张”,加之美国因素的存在,中印之间产生对抗或爆发冲突仍然存在很大的可能性。东面的日本侵占和控制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并企图将其实现“国有化”,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几乎走到“战争的边缘”;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在利益的驱动和美国的“怂恿”下,一方面在南中国海侵占了大量的中国的岛礁,并开采了大量的油气资源获得了巨额收入,另一方面导致其与华关系不断恶化,甚至产生对抗,某些国家声称“不惜使用武力与中国抗衡”,致使我国周边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实现和平发展与崛起构成了重大挑战;第三,朝鲜半岛与我国东北接壤而朝鲜与我国是传统世代友好的国家,中朝两国所谓“唇亡齿寒”,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对我国无疑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朝核问题,朝鲜半岛局势急剧恶化,产生不稳定和冲突的因素增多,对我国的安全以及和平崛起产生重大挑战;第四,国际恐怖主义活跃而且活动频繁,“东突”分子等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第五,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可避免和升级、地方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的贸易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第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价值观以及所谓的西方民主与自由;第七,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至今依然存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游戏规则由它们规定与掌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相对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实现崛起仍将困难重重。
应对的对策
既然我国在崛起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继续实施和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加大反腐倡廉、网络反腐力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第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第四,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同步治理,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第五,坚持和平崛起、走和平发展道路,200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发展和前进方向,和平崛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世情国情,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建和谐世界。第六,坚持实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处理和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北边结好俄罗斯,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和相互配合、支持,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西面构筑均衡体系,扶持巴基斯坦以制衡印度,维护我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在东北扶持朝鲜以牵制美日韩,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在南部扶持缅甸以控制东南亚,与周边国家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为我国的发展和崛起争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总之,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加以应对,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国情与世情,实现和平崛起、走和平发展道路。7 谈谈新疆在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应当怎样做?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新疆油气、矿产、农业、自然等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和动植物多样化,是中国地大物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疆人口结构复杂,整体民族团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疆面积巨大且环境复杂,是中国国家领土的边疆,是内地的安全屏障、战略缓冲和战略纵深,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减缓了欧亚非地带的各种力量对中原内地的破坏效应,是形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等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疆地广人稀,地貌三山夹两盆,相对封闭,是内地的后背和中国的战略大后方,重要国家机密事物、国防事务、科研事物等均可安全有效进行。
5.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国家领土层面属于东亚,地理历史属于中亚,又与北亚、西亚、南亚直接接壤,保证了中国与亚洲所有区域全部接壤,成为中国面向真个亚洲、欧洲和印度洋的桥头堡和战略通道。也是中亚内陆国家通往海洋的战略通道之一。
6.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是以亚欧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岛战略核心地带的核心中枢。控制了世界岛的中央,就是控制了亚欧大陆,就是控制了整个世界岛。这是典型的陆权国家中国陆海并进、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基础。
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战略资源重要储备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做好新时期新疆工作,不仅具有重大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乃至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总管历史并结合当前现状,新疆的发展不仅仅是区域发展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怎么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直以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十九大以来我党继续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要目标,今天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将完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和伟大飞跃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意味着中国从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到最终“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我们一定要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那么新疆作为国家安全统一的重要战略屏障,资源开发的战略接替区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我们应该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拥护党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统一思想对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产生深刻认识。二.主动作为 积极进取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定发展脱贫三大核心任务,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把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继续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大局维持稳定奋斗做出新的成绩。三.坚持贯彻“四个自信”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实施向西开放,走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的桥头堡,与五国相连容易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渗透而我们一些不法分子容易被操控给社会民族带来灾难,面对如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我们的“四个自信”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个问题,我们党进行了长期艰辛探索,得出一条基本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方针。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前提,明确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不懈努力,在实践中带领人民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民主,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探索并形成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深刻把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基本结论,使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深刻揭示了依法治国对于人民民主的保障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就是因为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方针,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领导、人民意志与宪法法律的一致性。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保证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就是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相互敌对、相互竞争,而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聚焦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求取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功能和优点就是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广大人民能够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可以说,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使人民民主既体现为鲜明的价值理念,又体现为完整的制度程序和生动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民主内容和民主形式的统一,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这些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和制度载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同时又充分显示出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的优越性。
10.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谈谈你对新时期做好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答: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马克思从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他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的存在是有现实基础的,宗教是一种文化,对现实具有反作用,要科学地看待宗教,提倡宗教要符合合理性心灵,要把握好宗教的本质,把宗教放在这个社会中去看待,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是具有合理 性的。他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去指导宗教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把宗教的发展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察的,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并用这些态度和方 法去指导国家宗教问题,解决一些宗教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完善的规律性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1)关于方法论。在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将之作为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前提和指南。
(2)关于宗教本质。从人的社会本质来界说宗教的本质,指出人创造了宗教,人是社会的产物,宗教也是社会的产物,故此要基于一个社会的性质来看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应该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来看待宗教的产生、发展 和消亡,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作用。
(3)关于宗教的作用。第一,指出宗教存在有其社会 根源和认识根源,其立意和主旨归均在社会,认为宗教的根源在于其信仰之人的社会,宗教的存在依附于信仰者的社会存在。第二,认为宗教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漫长而复杂的 演变过程,因而高度重视宗教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指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第三,是对宗教的社会作用有着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积极和消极的社会作用或正面和负面的社会功能,而这种社会作用及功能与社会发展变化相关,关键在其依靠、结合的社会力量以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 会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引导。
(4)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第一,是提出对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以及在处理宗教与民族关系上的基本策略,其认识乃从根本上指明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发展基础。第二,是在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上指出二者分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不可彼此替代或混淆,宗教信仰自由应基于法律,人们在法律面前应该一律平等。第三,是对宗教与政权的关系有专门阐释,强调在“政教关系”上应当实行政教分离政策。第四,是在宗教与政党的关系上强调“不能认为宗 教是私人的事情”,不能在党内宣传宗教观点,而无产阶级政党也不要在社会上公开向宗教宣战或禁止宗教。重视宗教问题,深入研究宗教,但不要将宗教问题提到其不应有的首要地位,更不要向宗教宣战。
(5)关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好的宗教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不好的宗教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可以从理论方式、艺术精神方式、宗教精神方式和实践精神方式这四个方面来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实践
(一)发展现状
(1)信仰宗教的群众不断增多。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遇到了挫折,感到无所适从,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所以人们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来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信仰宗教的群众不断增多。(2)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3)随着理论向实践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到宗教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宗教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宗教的发展有了一个合理性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需要政治上的认同需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进而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带有中国的特色。具体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大政方针,加强政治上的认同。宗教的活动要服从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发扬宗教的积极因素为国家的安定、团结献出一份力量,为社会的和谐化发展作出一份贡献。其次,需要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 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设,不断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宗教相关方面进行调整,使宗教与现实社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最后,需要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宗教的发展,使宗教维护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中国的发展。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了解中国的历史,真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加强民族的精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进程。
(2)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讲话中充满新思想、新观点的亮点。“我国宗教中国化”可称是本次会议精神的一大亮点。坚持中国化方向,这是一个大前提,坚决不能动摇,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第一,从政府的角度看:树立正确国家观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政府行使职权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形象。所以,政府要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能,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第二,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看:树立正确国家观还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要从内心深处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积极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推动国家观的建设。
(4)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首先,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其次,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然后,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观;最后,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与宗教和谐观。
(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主要体现:一是加强统一战线建设,二是了解宗教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三是明白宗教是有神论的文化信仰体系; 四是明确宗教有积极作用,要使宗教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不应该简单地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能孤立宗教;五是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六是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可以举个例子:(新疆)新疆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 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 紧密结合新疆实际, 探索出一套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新鲜经验。通过多年实践, 新疆宗教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 调动了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二是宗教活动基本纳入法制轨道, 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积 累了不少经验, 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四是有效地抵御了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打击 了 “三股势力” 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确保了新疆大局的稳定;五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及国家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逐步深入人心, 各级党政领导对宗教工作敢抓敢管, 目前全区各地建立了地、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 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必要性
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共产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宗教问题,加强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一要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宗教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出宗教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二要总结历史规律,学习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经验,善于学习宗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三要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挑战,对于利用宗教来分裂祖国的不法分子 要严格惩治,坚决打击不法分子,勇于接受挑战,发挥出宗教的积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建设。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对世界秩序的构建都有很大的反作用。
(一)对经济方面的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宗教的发展,如果认真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宗教的发展特点,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新的活力,丰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对政治方面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不断吸取养分,不断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巩固政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使宗教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和方针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妥善地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对文化方面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是一种文化的大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的发展,加强全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力,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使宗教对文化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化,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
(四)对社会方面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完善社会主义的建设,营造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使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和谐提高强有力的保障。
(五)对生态方面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对生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对宗教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就越发地了解宗教问题,用一种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去指导宗教的建设,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就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起到一种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对世界秩序构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世界发展的良好运行具有重大的价值,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推进,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国内的安全与稳定,对整个世界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希望通过中国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稳定。
11.结合新疆当前去极端化工作,谈谈你对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的理解。
答:宗教极端主义是世界各国恐怖和极端组织的思想根源,也是新疆恐怖和极端分子的思想根源。宗教极端主义打着宗教旗号,披着宗教外衣,歪曲宗教教义,煽动宗教狂热,编造异端邪说,灌输极端思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妄图建立神权统治。宗教极端主义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反对宗教极端是各国政府的应尽之责。目前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成效显著,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为世界反极端主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去极端化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宗教极端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各国都在反对和抵制。宗教极端主义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反宗教,在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坚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把“去极端化”作为突出紧迫的任务。宗教极端是对宗教的歪曲和亵渎。我们开展“去极端化”工作,是对正常宗教活动的保护,也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
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新疆工作的总目标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必须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发展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做好新疆工作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切实抓好稳定和发展这两个关键点。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一个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断被认识,从新疆的自身条件及所处历史背景来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向西部西部开放的堡垒、是西部生态平衡的保障区、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创新区,同时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3、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没有新疆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总体小康;不实现新疆的全面小康,全国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央提出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搞扎实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把思想切实统一到中央的构想和决定上来。
12.请论述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是什么?其支柱和重点是什么?
第一,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新概念。其中,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1.动力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2.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实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3.经济体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
1.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形成新动能。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 ,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 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 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五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如何能取得这些成就?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一、在经济领域,十八大以后面临的形势是:全球经济长期低迷,我国出口连年下滑,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也带来阵痛。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战略举措,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使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我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产值超过了全球的 1/3;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铁已达2.2万公里,超过全球的总和。还建设了为数众多的机场、港口、大型跨海桥梁。
二、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4年多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20多国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带来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今年5月14至15日有30位国家元首、10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达成了76大项、270多项具体项目,《人民日报》公布了成果清单,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从初步启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三、我国科学技术在十八大以后有了快速的发展。这有3个层面:一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同井喷呈现。如航天航空事业快速发展,“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量子超级计算机再传捷报,C919大飞机首飞,北斗导航系统已覆盖亚太地区并很快覆盖全球。以及纳米技术、石墨烯量化制备、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这些对于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重要条件。二是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正向高端攀升,产生了一批居于世界前沿的高端制造产品。我国核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开建了欣克里角核电站。我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较低,而且具有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温度下(如穿越大片沙漠和零下40摄氏度地域)正常运营的能力。中国的造桥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张家界430米玻璃桥、港珠澳跨海大桥令人叹为观止。最近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了一个可采千年的能源宝库。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双创”开辟了产品的新领域,打造了发展的新引擎,持续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我国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
四、随着我国经济崛起,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我国农村住房,过去是茅草房一片,近一二十年间经历了从茅草房到砖瓦屋、再到小楼成片的演变,如今很难再找到一间茅草房。由于农业生产十几年连续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可以增加收入,加之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和各项引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6年的1.23万元,增长91倍,除去价格因素,增幅也很可观。随着收入提高,因而有余资购置家电等用品。现在农村,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乃至空调,几乎家家都有,不足为奇,更别说电话座机和手机了。
城市面貌变化更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公交地铁纵横交错。居民的居住、出行、衣着、食品条件都是今非昔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16年的3.36万元,增长98倍,除去价格因素,增幅也很可观。城镇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04%,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我国脱贫工作成就举世闻名。按照购买力平价一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全球减少贫困人口总数的72%。按照现行标准,农村还有5000多万人口尚未脱贫,现在全国各地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抓精准脱贫工作,规模之大,行动之实堪称空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一直高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多数居民把消费之后的余资存入银行,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到1992年1.1万亿元、2003年的10.3万亿元、2014年的113.86万亿元。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见证了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五、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以高屋建瓴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高调惩治腐败。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大声疾呼:“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些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显示了党的高层铁腕反腐的坚强决心。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颁布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且言出法随,对违规者及时查处。截至2015年11月,全国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近11万起、处理14万多人,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不仅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而且党风政风为之一变,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如何能取得这些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五年来,虽然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中共中央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是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我们党立场非常坚定,对于道路的坚守可以说坚定不移。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牢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未来发展趋势?
一、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一战略安排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有机结合,路线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显示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决心和坚定信心,必将激发起全社会澎湃向前的不竭动力。站在新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4.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请结合实际谈谈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答: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命运三个维度,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照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从这个历史方位往前看,新时代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显然,这些内涵和使命是紧扣中国梦包括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目标来说的。也就是说,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的非凡能力。习近平同志去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历史总是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不断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时代变化的关头准确判断历史方向、正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大潮的走向。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谋划发展,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化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进入新时代要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和确立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定、调整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也是体现我国发展时代性的重要标志。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八个明确”,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宽广的战略视野,不仅有长期的历史积淀,更有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和对实践的探索创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客观必然性。这一思想的指导地位,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的思想,是同我们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的思想,是能够满足实践需要、能够科学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够指引未来发展光明前景的思想。
第四篇:中特2013春复习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辅助内容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3.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5.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谈实现“中国梦”。
请简要回答中国梦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专业和职业规划谈谈如何把实现“个人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和目标统一起来。
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协商民主?
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
9.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请就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10.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战略?
1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请简要分析原因。
12.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了怎样的战略部署?
13.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1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看待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角色?
15.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以增加居民收入?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试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7.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8.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全面促进节约资源。
19.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试述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1.请简要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22.“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问题:
请结合上面的内容谈谈你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理解。
23.为什么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24.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25.“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请结合以上内容谈谈我们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篇: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尊敬的党支部: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行的中特理论第三期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感触,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的讲话,青年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
因此,对于青年的教育则显得极其重要。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得到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再深入,增强实效性,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青年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尽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在有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加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势愈加严峻、多变,所以,对青年理想信念问题的追踪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也是青年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对于青年的教于完完全全的也适用于我。因此,明白了这些,我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前进道路有了更为精确的认识和把握。
同时,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让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青年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他们作为
独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但随之而来也有生存压力的陡增和对文化震惊的不适等,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青年研究重新获得十分强劲的“内需”作为它的发展空间和动力。而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当前的青年研究面对的是一个转型社会中的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青年研究自身也处于从问题导向研究转变到学科化研究的时期,青年研究出现了远比第一阶段更加复杂的特点。正是这些新的对象、逻辑和特点将青年研究带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大助力,坚决的推动社会的进步,确保社会的团结友善。
经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又一次获得了进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我本身的努力,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此致
敬礼!
0955041027
预防医学二班何坤明
201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