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时间:2019-05-12 22:1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第一篇: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之中。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特。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Answer:①中特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特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特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特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特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反映了中特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坚持和发展中特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特道路,坚持和丰富中特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特制度。

③坚持和发展中特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特才能谈得上发展中特,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特,才能更好地坚持中特。④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特。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Answer:(1)“特”在哪里:中特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其“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政治方面,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③文化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采取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④社会方面,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运行和管理机制;⑤在实践中,中特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②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⑤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Answer:①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继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②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③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方向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的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定的曲折和阵痛,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抓发展,促改革。改革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我们的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Answer: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③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Answer: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具体包括: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3、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引进外资,只要能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请谈谈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Answer:①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靠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②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⑤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Answer:(1)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2)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3)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②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③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④我国政治制度是组织高效的制度;⑤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2)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③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④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3)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Answer: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主要作用。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可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②虽然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可以多元化。③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后者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④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成分多样化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⑤因此,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Answer:①确实如此,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④同时我们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⑤只有努力做好这些,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nswer:(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3)这是因为:①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②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③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④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Answer:(1)改善民生的意义: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2)改善民生的途径: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③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④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持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述上述观点。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③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Answer:(1)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2)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直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Answer:(1)“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①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②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③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2)为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3、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你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Answer:①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②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③中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应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Answer:(1)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①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③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2)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①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③坚持正己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nswer:(1)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3)总之,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Answer: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②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④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⑤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Answer:(1)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顾全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③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⑤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3)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Answer:(1)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派观点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提出了“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前一派观点对中国持乐观、积极和赞赏的态度;后一派观点则对中国持怀疑、消极甚至批评的态度。(2)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3)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大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为此,我们要:①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②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③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Answer:(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2)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③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④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2015年1月4日(王宜政)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特学习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小结

物联网电气工程专业 XXX 12345678 半个学期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已将近尾声,我很欣慰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以世界较先进的如苏联、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国情及他们各自的治国方式作为参考,尤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联老大哥,了解认识到我国为何会也必然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解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理论与实际也证明了,只有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融入进我们的这个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使我们这个人多、地广且受尽近百年来各种压迫、战争的国家尽快脱离以往的不堪局面,尽快恢复元气,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再创辉煌。所以,必须坚持走我国的这个社会主义道路。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对政治建设最感兴趣,所以在认识我国的政治建设方法后,想浅谈一下我对此的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的政治内容包括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阶级斗争,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我们国家和苏联走的都是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的影响的。在政治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这种要求,而且明确了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产生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党包揽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应管的事情,削弱了最高苏维埃和各级地方苏维埃的实际作用,客观上也削弱了党的领导;党的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了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出现子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现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斯大林仍然强调阶级斗争的尖锐性,片面强调专政职能,妨害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全和发展;尤其是肃反的扩大化,严重混淆敌我矛盾,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极大地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我们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强调: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特殊化,防止各级领导干部成为特殊阶层;坚持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新时期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作了科学概括和总结,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时代我们国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所以不能把发展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依靠党的领导,同时也需要党内民主的带动和推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使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合乎客观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大创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由于人民民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问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就得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改革完善政治体制。这种改革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历史证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采取突进的方式,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许多世界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改革,多为渐进变革,比如韩国和新加坡的渐进改革使社会全面发展,但带来的社会动荡很小,付出的代价很少。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党要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通过有序的政治实践,由点及面,循序渐进,从而实现平稳有序的政治体制改革。

报告中还说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际上,已经是明确地拒绝照搬西方式政改的道路。而且,也会汲取原社会主义苏联的教训,不会通过 “毕其功于一役”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从而引发社会的巨大振荡。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稳定中发展。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以及对新的体制目标的追求,必然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政治活动,如果把握不当,容易引发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政治体制改革偏离原定的目标。对于正常的政治发展来说,推进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和更新与维护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最后,首先向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因为以前的政治课,总是纯粹老套的读课本的授课方式,半句话离不开政治概念理论,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视频与课本结合,实事与课本结合,每次课老师都道明每一点政治理论的由来,再以现今不同的实事示例来帮助我们记住这些政治理论,这种不能说是新颖但是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政治理论概念,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其次,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自觉惭愧,仅仅是在课上认真听讲,由于时间原因,未来得及搜集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我知道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不能光在课上,应该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所以我会一直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中特理论复习题

一、新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蓝本P21)

答:

1、在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存在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阶段论,树立了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认识。

2、在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树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3、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上,破除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树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上,破除了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认识,树立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特色的理论体系?(蓝本P34-36)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为: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一国两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这种的论断和概况,充分表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中特理论体系还吸收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首先,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境界;其次,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为各国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的模式,尤其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次,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振兴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重大意义?(蓝本P6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92南巡讲话时首次提出,概括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意义在于

1、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确立了一种以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新社会主义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有利于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四、科学技术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蓝本 P99)

答: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性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说到底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就是科学技术的较量。

2、振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根据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迅速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是将科学技术搞上去,没有科技现代化就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改革落后的科技体制,同时,还必须努力吸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对外开放的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上,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蓝本

P152)

1、首先,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能把它作为区分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2、其次,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看,资本主义的区分确实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发生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计划控制。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从忽视市场作用到重视市场作用。

3、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还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由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同样,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原来所实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而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特点(蓝本P168)

1、它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民主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各届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选出来的代表所组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因而由它所制定的法律及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2、有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集中主要表现在它是意行合一的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既是议事机关,又是工作机关,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我国行使立法权的最高机关,只有它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决定国家重大问题,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而一府两院要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支持人代会依法履行国家职责,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黄P184)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在于:首先,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再次,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性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同时,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既要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又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

第四,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并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文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四大问题展开

1、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外面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说。

4、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使我们党为发展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一个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努力争取的理想。又是一个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外面要始终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价值目标。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十二、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履行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执政党的政治生命所在。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群众基础。

十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即新时期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其次,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建设。

再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践证明,以党代政,党的组织直接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不利于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还容易使权利过分集中,出现家长制,造成个人专断等弊端。改革的关键的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好党如何领导的问题。

最后,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试试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四篇: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尊敬的党支部: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行的中特理论第三期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感触,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的讲话,青年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

因此,对于青年的教育则显得极其重要。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得到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再深入,增强实效性,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青年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尽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在有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加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势愈加严峻、多变,所以,对青年理想信念问题的追踪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也是青年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对于青年的教于完完全全的也适用于我。因此,明白了这些,我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前进道路有了更为精确的认识和把握。

同时,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让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青年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他们作为

独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但随之而来也有生存压力的陡增和对文化震惊的不适等,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青年研究重新获得十分强劲的“内需”作为它的发展空间和动力。而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当前的青年研究面对的是一个转型社会中的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青年研究自身也处于从问题导向研究转变到学科化研究的时期,青年研究出现了远比第一阶段更加复杂的特点。正是这些新的对象、逻辑和特点将青年研究带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大助力,坚决的推动社会的进步,确保社会的团结友善。

经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又一次获得了进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我本身的努力,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此致

敬礼!

0955041027

预防医学二班何坤明

2012年2月26日

第五篇:中特理论总结

中特理论总结

专题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率先成功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开始向现代体制过渡。社会主义的发展,包含着理想、理论、运动和制度四个方面紧密相连的内容。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著作

答:法国圣西门《论实业体系》、法国傅里叶《四种运动论》、英国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举下李自成、黄巾起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1、全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行径;

2、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弊端;

3、天才般预测和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4、彰显公平正义良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唯心史观作祟,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没有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奢望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倡导“和平进入”社会主义。19世纪美欧社会重大变迁,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其背景是什么? 答: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确立,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起义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素材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奠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答: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哪些基本理论?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基本理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欧,在普遍的社会危机中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掌握各级政权,管理一切社会事务。

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同时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地得以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哪些新发展?

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恩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60年代,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资本论》的发表;

第二国际建立,马克思晚年进一步研究了东方社会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问题;

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理论界取得伟大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答: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所谓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人性的断语,而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分析证明了它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之点,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发善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自己的政党,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组织社会主义社会。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时代价值在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能够真正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题二: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和国内背景

答:国际背景: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集权阶段,经济危机此起彼伏,高频度发作;

2、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

3、亚非拉世界被迫卷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动荡不安;

4、工人阶级抗争升级,共产党声势壮大。国内背景:

1、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2、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3、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4、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战时共产主义制度(1918-1920)答:余粮收集制和粮食专卖制度;

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禁止自由贸易,限制货币交易,实行票证配给制; 强制性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1921-1930)

答:

1、农业方面:征收粮食税,余粮归国家所有,允许出租土地,雇用农工;

2、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国有企业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允许私人经营和经营中小工商企业。

3、分配方面:取消免费和低价供给制,废除义务劳动制,实行等级工资制,允许计件工资和奖金,按劳分配;

4、流通方面:进行货币和财政改革,允许商业贸易和集市贸易;

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答:原因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重视市场作用。

2)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3)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在经济建设中要尤其注重掌握“度”,注重辩证法的应用;

7)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

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 答: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答: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2、促使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为后期的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提供借鉴和思想鼓舞。

3、客观上也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专题三:苏联模式以及后续发展、衰落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是什么?(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930年后)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全盘集体化,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化流通分配;

政治上,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中央拥有绝对权力,限制和取消党内民主; 意识形态上,推行一元文化,屡屡政治批判,盛行教条主义,政治主导思想文化;

社会风气上,盛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苏联快速现代化的原因

1、内在因素:

苏联人民的忘我奉献,加班,农民进城工人增加,强大的国家意志;人民贡献私有财产,支持国家建设

2、外部环境

建设期间的资金来源:利用欧美德国意大利法国产能过剩,通过购买或赊购获得国际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配套设备;而后的二战爆发,以债务免除为条件参与战争(主要以英国美国东欧德国)——对外部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钢铁能源飞机军备武器.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答:积极:

1、它是特定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

2、全面促成苏联的现代化,创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强大的综合国力;

3、有效抗御了资本主义的围追堵截,成为二战胜利的保障;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首次执政的成功之作,具有世界影响力。

消极:

1、以党代政,政治和行政干预无所不在,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政治氛围紧张,人权保障缺失,个人崇拜泛滥;

2、经济建设一哄而上,经济结构偏向重工业化,经济效益不佳,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集体化不成功,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30年代至80年代,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列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依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瓶颈(1930-1980)

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步入困境,走向崩溃(1980中期)

专题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

1、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思潮; 2、20年代初期,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北伐期间国共合作;

3、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答: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20年代后期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开始走上“暴力抗争、武装割据”道路;

3、毛泽东论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4、抗战时期,国共政治格局大变动;

5、抗战后,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答:

1、中国社会能走向社会主义;

2、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3、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4、国际共产主义重大胜利,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世界力量对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50年代初,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答:主要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农业:由互助组到推行农村生产合作社组织再到人民公社。手工业: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四马分肥。50年代末中国经济大起大落 60-7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新时代

答:

1、开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政治上改弦更张;

2、结束文革,纠正“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

3、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四个现代化目标; 80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三步走等。80年代中后期,改革进入“深水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百年不动摇;二次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风云突变,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成就

1、提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解决温饱;

2、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扶贫开发;

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一国两制。台海和平,港澳回归。

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现代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重点问题 一、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哪些挑战?

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拉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古巴在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巨大打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拉美各国共产党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改旗易帜,有的则自行解散,有的则坚持下来。

二、评述分析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 答:

三、苏东剧变、苏联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答:(1)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2、计划经济的失败,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改革失败;

3、联邦制运作失效,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社会持续动荡;

4、意识形态教条保守,思想文化创新不足,新思维陷入空想;

5、集团对抗与军备竞赛的失败,苏东联盟瓦解;

6、西方和平演变。(2)苏东剧变原因

1、苏联局势不稳,无力自保,东欧失去苏联制衡;

2、东欧各国内部矛盾重重,始终存在反共势力;

3、执政党内外交困,领导层分裂;

4、西方强大压力,经济利诱,和平演变。(3)苏东剧变历史教训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3、坚持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建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市场活力迸发,GDP年增9.8%,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迈上新台阶,工农业产品自给自余,科技、教育、国防长足进步;全国实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外开放卓有成效,国际竞争力、话语权显著增强。举例子说明下:

五、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六、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答:

七、评述分析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

答:

1、越南革新成效显著,理论创新不断,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老挝改革循序渐进;

3、古巴长期遭受围困;

4、朝鲜局势险峻,前程未卜。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展望:

近百年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巨变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关于道路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望:

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经济持续健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竞争力加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并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推行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丰富“一国两制”时间和推进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总高事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

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下载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特理论作业题

    中特理论作业题及考试范围参考答案(仅提供参考其中一、二、三、四、五、十一为重点) 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

    一、国情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国情是指......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中特理论作业1

    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浙江(直属)教学班2013级 经济学专业第1 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作业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姓名:金利强 学号:*** 【内......

    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全美琴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英语教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今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

    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

    《诗经》中“特”字研究

    《诗经》中“特”字研究 张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诗经》中的“特”字,历来在字义方面争议不论,再加上“特”字本义与今义的巨大差异也频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