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3: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

热能工程 ZZK(0X0XXX5X6)研究生期间我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并在此期间读了于庆峰著、于今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后。有了以下感想:

读过该书后,首先跟随者著者对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提出几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使得自己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更有目标性和目的性。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并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在此之前,尽管空想社会主义都的思想体系中有不少合理因素,但从整体上看,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根本缺陷,是不成熟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之上,使其由依靠纯属更改原思辨和首先说教转变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它使社会主义对问题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由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现象的批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揭露,由对未来社会的简单描述变为对其历史必然性和基本原则的深刻揭示;它使社会主义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真正找到了实现它的现实道路和物质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必将经历三个阶段,即革命转变或过渡时期、工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工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与此相对应,他们大致勾勒了各个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不 历史时期的斗争策略。科学社会主义指出,未来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不存在阶级和国家,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联系中国实际所共同努力总结出来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回答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汇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智慧,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加倍珍惜这个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运用和发挥这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旗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

在读过该书后,我坚信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科学地运用与实践,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俱、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充满希望。

第二篇: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 《概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观点、方法观察国家、社会的发展;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完善建言献策。

十五、课程描述:

该门课程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经一大理论成果;主要介绍新民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该门课程将详细介绍上述理论成果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

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毛中特”这门课程算起来我们上了也有一年,前后两学期有两个不同的老师教。我觉得两个老师在教学方面都有不同的风格,让我们学习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我们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这学期上完了就不再上“毛中特”忽然觉得感触颇深尤其是这学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认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

这学期虽然我们我们书上的知识学得不是很多,但收获并不少于书上所教的。这学期老师您前后给我们看了两部历史政论片视频,《大国的崛起》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西方国家的崛起使世界连成一片;《复兴之路》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人一路走向民主共和的艰辛,同时也欣慰创下了丰功伟绩。观看历史了解过去不是为了回想从前,而是为了记住昨天,想想明天,看看今天。记得在这中间老师您还穿插给我们讲述了今年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老前辈和党的十八大内容,这让我们及时知道社会最新话题,即使我们人在学校也始终关注社会上的大事件,不是社会上的局外人。

这学期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很大的效果。通过播放视频,将视听结合使同学们学得更容易,听得也更明白记得更牢固。有时候我在想,每当看完视频老师能结合书本的知识相结合那该多好啊,或是当场让同学们发表看法,我想这样也许课堂不会那么没气氛。还有我希望老师以后讲话大声一点,可能是人太多了很多时候都听不到您的声音;最后祝老师新年快乐。

第四篇: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的理论与实践

银监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不断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道路。

一、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又与我国国情和银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充分汲取了我国长期积累的监管经验,具有历史传承性与开放性,是一个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

清晰的监管目标。科学监管离不开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银行业监管的法定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银监会设定了4项具体监管目标: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强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现代银行业金融产品、服务的了解和相应风险的识别;减少银行业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科学的监管理念。监管理念既是对监管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又是监管的行动指南。银监会及时提出并努力实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从我国实际出发,银监会确立了“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路线图,以此作为规范监管程序、突出监管重点、实施审慎监管的有力抓手。为促进监管目标的实现,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良好监管的6条标准,作为提高监管有效性的标杆与准则。

完善的审慎监管框架。首先,审慎全面的监管规则为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银监会先后发布实施了600多份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涵盖主要金融风险的审慎监管法规框架。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充分借鉴国际金融危机反思成果,促进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共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次,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为监管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动态完善和不断做实传统审慎监管工具的基础上,近年来又陆续引入或更新了资本、拨备、流动性、杠杆率等监管工具。再次,合理的组织体系为实现监管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先后成立了创新业务监管部等功能监管部门,注重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团队的建设,同步推进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

有力的持续监管。通过加强市场准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行使监管纠正权力,推行强有力的持续监管。作为有效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市场准入强调科学合理设限,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作为持续监管的核心,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流程进一步规范,加强监管联动,逐步提升持续监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监管纠正、风险提示等机制的建立,有效推进了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2003年至2010年,共查处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37万亿元,处罚违规机构1.48万家,取消1400余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督促银行业不断加强各类风险的管控。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的创新与完善,推动了监管实践的发展与深化。银行业监管工作在战略上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在战术上统筹兼顾、结合实际,审慎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都取得突破性进展,赢得了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的良好局面。

一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银行业监管肩负着防范单体机构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双重职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汲取危机教训,探索实施逆周期监管政策,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以达到“以丰补歉”的目的。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时,及时采取贷款价值比控制等一系列有效的监管举措。对大型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并要求计提系统重要性资本附加,探索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定期开展银行业风险同质同类分析,并按季就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主要问题进行通报和风险提示,指导银行做好压力测试。

二是事前结构性监管与持续监管同步强化。在加强持续监管的同时,不断改进事前结构性监管措施,坚持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安排,严禁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为公司债提供担保,要求银行严密监测作为抵押品的股权价格的波动情况。审慎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要求试点银行必须具备并表风险管理能力,满足相应的资质条件。及时开展后评价,对于在合理时限内跨业经营未能达到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监管部门要求其退出该行业。将国别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国别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防范风险跨境传染能力。

三是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适当平衡。在实施第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以及制定监管新标准过程中,一方面,为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按照监管要求计提监管资本,初步建立资本充足自我评估程序;另一方面,要求不同类型的银行审慎选择和实施与自身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风险计量方法。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最低监管标准,制定了银行业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别实施监管新标准的方案,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以确保各类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四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业体系稳健运行统筹兼顾。银监会高度重视金融业助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作用,要求银行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围绕“主题”、“主线”运行,按照“有保有压”的要求,合理调整信贷投向,确保“三农”及小企业信贷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执行差别化的房贷政策,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引导银行业加强行业风险监测和管理,坚守风险底线,督促银行业完善信贷管理政策和流程,推动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互动。

五是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相互促进。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银监会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股改、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工作,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近年来,通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等措施,从董事会尽职、董事履职、治理架构等各方面引导银行业加强公司治理。结合国际上对公司治理的全面反思,及时出台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薪酬机制监管指引,督促银行建立绩效考核与风险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内在约束力。

六是始终坚持将国际最佳做法有效运用于中国实际。对照《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银监会先后进行4次自我评估,这项工作已成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能力的重要机制,对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增强金融业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第二版巴塞尔协议实施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配套监管法规的起草和发布工作基本完成;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实施的时间表和基本方案已及时出台,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也纳入了相关要求。结合我国实际,银监会摸索和归纳了诸多客观、科学的监管原则,还广泛参与了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有效汲取了国际经验教训,维护了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我国形成符合现代银行业要求的审慎监管体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银行业监管展望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银行业监管要持续完善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改进监管方法和手段,积极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提升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持续改进监管工具和方法,健全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首先,资本和流动性监管并重,推动银行建立稳定、高质量、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机制以及更加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次,继续参与国际监管规则改革,结合我国实际,逐步推进第二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国化,引导银行业稳步实施中国特色的监管新标准,将良好的风险文化根植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优化监管组织体系,改进监管流程,提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效能,持续推进监管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审慎监管政策和监管工具实施效果的后评价,深入开展监管有效性评估,及时改进监管的政策、工具和方法,不断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与预警,积极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科学运用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贷款价值比率、杠杆率等监管指标,深入推进逆周期监管制度的完善和实施。研究实施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更全面和更严格的监管标准,建立监管强度、监管资源与系统重要性相匹配的监管机制,降低“大而不倒”导致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提高并表监管能力,完善防火墙机制。

强化监管执行力建设,提升监管有效性。一是监管必须具有独立性,拒绝行政干预和放松标准。二是监管措施应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对银行的产品契约和销售进行必要的监管。三是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和检查应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以促进银行不断提高全面识别和管控风险的能力。四是不允许“太复杂而难以监管”的银行存在。五是干预措施应根据风险程度做到灵活有效且频率适当。六是监管部门在必要时能够介入银行最高层决策,从源头上纠正不审慎情况发生和累积。七是被监管机构必须按监管部门要求,有能力为科学决策和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八是银行和监管部门都必须明白模型的使用范围,并能够独立开展压力测试和促进信息共享。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提高跨境监管协作的质量,健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制;推动建立有效、持续的审慎风险管理和金融稳定的全球标准,积极防范跨境风险传染;促进建立全球性金融危机应急和救助机制,加强跨境危机处置安排,提高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深化银行绩效考核机制改革,通过优化流

程、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督促银行将薪酬激励与长期风险责任挂钩,实施薪酬的延期支付和追索扣除制度,建立起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薪酬机制。同时,督促银行业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制衡机制,加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继续引导银行业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切实改变同质化竞争局面,形成特色服务和市场品牌优势,不断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必要性: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要求: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核心与精髓:实事求是

2、探索主题: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3、内容: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资产阶级论:大资产阶级VS民族资产阶级

B、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E、政策和策略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F、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G、党的建设理论

4、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

一、主要内容: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1、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做到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依靠人们。

3、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意义:

1、继承和传承性。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六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一、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要吃透理论、搞清理论。

3、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七讲、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的纲领

1、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毛泽东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来的。

A、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之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反对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及其政党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与农民联系密切,共同团结战斗。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b、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是基本策略;

c、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武装是坚强支柱;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

D、革命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动力、新的革命前途);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指导思想史马列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总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依据: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以农民为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物质丰富,相对偏僻,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红军的存在;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存在的根本原因。

2、在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机的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两个组成部分:工农联盟是基础、与民族资产阶级联盟是重要部分。

原则:独立自主、联合又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决定因素: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

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2、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

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是建设新军队的基本前提是军队行动 的根本准则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3、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八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过渡: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建设和改造并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制定总路线的可行性:相当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要求走合作化道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形式有利于中国的过渡。

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化——高级社);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的方法:有利于团结私人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统一战线,有利于吸纳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

为什么要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性和可改造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国营经济占主导,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监督。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初级国家形式:在私营企业中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初具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工人、资本家(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原则: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有对象)。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不仅社会稳定,而且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误差: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5、中国历史事实特色: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变革没有社会动荡,反而人民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意义:

A、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划时代的巨变。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提高了工农的积极性。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D、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九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解决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这也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经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系和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十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

一、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两层含义: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不发达阶段。

即把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基本特征: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c、由农业向非农占大多数,包涵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家。

d、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重大比重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转变。

e、文盲半文盲占较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向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f、贫困人口占较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低向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g、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后后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

h、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i、团结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3、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地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工业化任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任务。

2、面临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决定了要很长时期才能进入发达阶段。

总之:牢固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级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政策,埋头苦干,踏实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主要矛盾:是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2、基本路线的提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针,是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相互促进。

3、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思想)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意义: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抓住了主要矛盾,又体现了发展的规律,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正确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和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要全面坚持离开中心则失去物质基础,离开两个基本点则经济建设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它们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中,是我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地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

1、三步走战略: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2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二步:从1991年到2002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三步:到20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背景:

1、国内经济政治的形式,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

2、内容:是新时期下,在党的领导下对经济体制的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任存在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贯穿始终,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决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提出:判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生产力仍是一个基本任务;把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统一起来;解决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总纲:把引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高效开放型经济体系。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的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以质取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提高加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参与贸易谈判。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第十二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形成:中共十四大:

1、计划和市场不是姓公还是姓资的限制,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市场更好。

3、市场经济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相适应。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分配制度:

1、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保证人们相互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2、非按劳分配:以劳动分配;劳动以外的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分配。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分配要注意:先富和共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力的关键;不仅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3、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道路。

4、三个转变: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

5、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

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途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第十三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优越性:

1、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2、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主与团结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主要职能。

十七大提出:支持人民政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建言献策,汇聚力量的重大作用。

第十四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潮流的文化。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德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一、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培育四有新人,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保证,文化史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精髓和纪律观念的主要条件。

三、中国特色文化基本方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体,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培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创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目标。

2、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

3、坚持体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

总之、要在发挥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十五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劳动权益,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多种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收入格局:提高低收入、扩大中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垄断。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活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补充的作用;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督;解决住房问题。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六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四、一国两制的意义:

1、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国家统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既坚持原则又照顾形式的统一。

4、有利于争取国际国内和平环境,5、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七讲、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工作到底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处理国际事务。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指导国家间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这是基本立足点。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合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国的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事舞台。

第十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领导阶级:

1、中共的先锋队;

2、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先进性;

3、工人阶级是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

三、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资源)、尊重人才(载体)、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法保护劳动者根本利益;建立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平等的社会。

第二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先锋队性质:

1、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特色和优良品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符合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3、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性质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先锋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4、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党全社会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1、国际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2、国内里:改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给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党的自身:所肩负的任务与党的素质还是有大的差距。改善党的领导对象:

1、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

1、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关于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研究会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研究会 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研究会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关工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团委直接负责下,由全校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 堂 报 告 总 结 主题: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1月5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

    社会工作直接实践理论与技巧-读书报告[精选合集]

    社会工作直接实践理论与技巧读书报告 这本书目前我读到第十二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本书把社会工作的实操讲的非常详细,但是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外,我在书里更多感受到的是......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与理论》读书报告[定稿]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与理论》 摘要 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奠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可说是存在主义疗法的分支。《当事人中心疗法实践、运用和理论》讲述了人在本质上是可信......

    1.28《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

    本书围绕近年来中国政治社会的变化,从党、国家、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多视角的实证性考察,驾驭探究了坚持一党统治体制而又富有变化的中国政治对社会管理、(Governance)的实际状......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