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

时间:2019-05-14 21:3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

第一篇: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

一、国情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每年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第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上面这段话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一段内容。“躲不开、绕不过”六个字表达了深化改革的坚决态度,“躲不开、绕不过”反映了中央直面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反映了当前改革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现阶段最艰巨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

我国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存在“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政府自身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等等。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发展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3.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劳动者素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请谈谈如何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

答: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口资源并不意味着人才资源。要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

转变,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第一,要办好基础教育,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在不断提升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同时,使偏远和经济较滞后地区的青少年也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第二,要加大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理论,有实际技能,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是实用型,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第三,要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办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满足人才流动的要求,进而提升人才水平。

第四,要大力办好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水平是人才水平的标志,集中全力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第五,加强科学普及,努力学习外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普及科学知识,使人们对社会,对自然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破除迷信。要大力普及电脑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电脑,会用电脑。要鼓励全民学习外语,不断增进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第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它是政治方向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特别要把青少年作为重点。

最后,进一步改进完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形成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的风气。

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成为人才辈出,无比昌盛的人才强国。

二、经济专题

1.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是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相对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材料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根源何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答案:(1)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以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不公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穷国越穷,富国越富,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有节制的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等.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重视开放的质量与效益,凸显内外统筹的科学发展思路。

三、文化专题

1.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

答案:1,文化可以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而个体文化的底层意蕴正是个体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体系。价值是支撑文化的外在形式,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文化内在于人的最终根据。文化的产生发展根本上是内化于文化中的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

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这种现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与思维方式是三项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这三项因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因素。在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也引起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经济远落后于中国,尤其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文化涌现出大量的文化成就并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开始加强文化统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文化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局面。而与此不同,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这种差距还越拉越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而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外来侵略带来的文化腐蚀,使得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呈现出严重的落后态势。由此可见,中西方社会经济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因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来说,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中国人尊崇尊老爱幼,强调安分守己,重视个人身份。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并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它们形成了倡导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可见,中西方历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方式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受到民族哲学基础的影响。在中国,儒学、道学与佛学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或者根本无法消除。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悟性。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显得比较含蓄,多通过思考真正领悟的问题的本质。与此相反,西方人在处理问题上比较直接,其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更直观易懂。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奉行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特别是理性主义,其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思维方式是形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不可忽视的因素。

2.试论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现实含义。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时候,要人们妄谈礼节荣辱,如同空中楼阁,毕竟任何生命的第一和最初的欲望,乃是生存的欲望。

换句话说,人在物质方面尚未得到满足时是无暇考虑精神方面的追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日渐充实,截止上个世纪末,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即初步实现仓廪实)。很多人开始救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为灾区捐款(即知礼节)。反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温饱尚未解决的人,如何去救助别人?对一个没有得到物质生活保证的人,要求他具备如何的精神是不现实的。从物质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关系角度的理解: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完善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四、物质基础不是决定人思想素质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也会影响人的素质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仓禀实则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3.习近平指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请谈谈你对当前中国软实力对外策略的认识。

软实力是民族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反映,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

科学有效的对外战略能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空间,使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软实力的建设尤为重要。软实力的建设对我国对外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软实力的建设能够促进世界和平的实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且提高我国文化传统的国际影响力。基于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软实力建设。一是强化核心文化价值观建设;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创造正确认识我国的条件;四是积极发挥大众传媒作用;五是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内外兼顾、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必须注重国际公关,传递中国声音,争取中国的话语权。所谓文化大国,就是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核心价值观,能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文化作品,并且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来传播和营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作品的国家。

全方位推动文化外交创新,提升中国的创意能力。文化外交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大力推动体制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意识创新以及工作手段创新。特别要建设创新型的文化外交官队伍为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交流,努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媒介作用,把反映中国良好形象的音像资料放到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塑造和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软实力”毕竟有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性,仅仅靠过于依赖宣传和包装是不够的,优化和加强国内建设、提高国民福利,国民的幸福感受与由衷认同始终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影响力的关键环节。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重建之间关联密切也有较大差异。在推广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创造真正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特色新文明、新形象和新模式。

国家软实力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的素质的提升与展示的过程。俗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提及某个人或某个国家、民族,人们马上肃然起敬、无限景仰,能达到这个境界和时刻,说明中国的软实力也就名副其实、真正得到了升华和发扬光大

四、国政专题

1.如何理解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形势的影响? 美国在外交上高调重返亚太,第一要造成一种态势,即亚太地区需要美国的保护伞和领导。第二个目的,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第三,中国和东盟贸易区自由化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美国担心被边缘化,所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事实上,美国战略东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蒙古、日本和韩国。美国在军事上,以攻为守。空海一体战成为美国国防部支持的未来建军和作战政策核心理念。同时,升级联盟,对包括越南和菲律宾等在内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深浅不一的军事接触,这些行动并不对华具有直接刺激,却有点到为止的含蓄针对性。由此可见,美国以虚击实,以攻为守的布势作为,其真正的战略重心依然在经济领域。

美国重返亚太意味着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要进入一个相对下行的时期,这些国家中主要影响的还是东南亚国家,像菲律宾等和中国存在复杂利益纷争的国家。一些国家可能狐假虎威,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不断在南海制造事端。但是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给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 “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他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没有必要让美国坐享渔翁之利;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我国该如何应对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关注、重视美国重返亚太的事实,认清它的目的,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实施对应的措施。其次,深化改革开放,将改革开放的成就不断巩固和扩大,就是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再次,加强国防建设,尤其要重视海、空军的建设。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的领土才不会受到侵犯。最后,加强外交,响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我国通过中美元首会晤、互访和定期政治、经济对话等加强协商和协作,努力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同时,我国应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以大国为重点的外交布局,继续推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竭力维护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南海及南亚的和平稳定,尤其是巩固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以破解美国对华战略包围。

综上所述,我国对美战略要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要稳住阵脚,在经济竞争中不被美国击败,守住经济的防线;同时,需要寻求使用更为综合、更为多样、更讲究相互配合的手段,以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下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

2.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全球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跨国界外部性的商品、资源、服务以及规章体制。请你谈一谈,中国近些年来在主动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方面都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3、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瞩目”。美国等国家常常通过让“中国做负责任的大国”等言论,以迫使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实际上就是要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中承担更多的份额。在全球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合作解决的背景下,美国自己不愿意独立承担,也无力独立承担。

其实,无论是在全球环境治理还是打击海盗、维持世界和平等方面,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如主动减少“碳排放”并且减排的力度非常大,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体系;在打击海盗、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派出维和部队等在许多国家执行联合国的任务。中国正在力所能及地承担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近年中国提供全球公共品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内外双赢、聚同化异,二是经济主导、政经互动,三是全球布局、亚太优先或邻国优先,四是突出优势、“软”“硬”兼顾,“硬”是基础设施,“软”是制度投资。

具体来说,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推动建立金砖银行、为区域安全建言献策、积极参与G20对话并发挥重要作用等等,都是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在亚太地区,中国这一角色更为明显。阮宗泽说,此次2014年APEC会议前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就是向亚太地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如何推动亚太合作、提升亚太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有所帮助,而非仅仅为了中国的利益。“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都是开放的,不规定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他告诉记者。

然而,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只能有限地承担国际责任。解决全球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本身就是对全球最大的贡献,是对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在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上,中国既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又要考虑本国实际,将国内发展与承担国际责任结合起来,有限度、有实际能力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避免受“负责任的大国”限制,不切实际地以牺牲国内发展和国内人民的利益来承担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

当然,中国要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在国际规则中发挥的作用,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远远不相称。因此,要通过改变国际规则制定的规则,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环境专题

1.治霾真的可以从我做起吗?

地球只有一个,生态环境,是要靠每一个公民来维护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了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气质量,现在,周围的环境都正在变化.环境的恶化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恢复地球的美丽,也只有人类才能保护好。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好好的,携手保护。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区域合作治理雾霾的尝试,但“合作”常常局限于“转移”——把污染丢给邻居,把利益留给自己。结果整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并未减少,自身又反受其害。保护环境,属于每一个人,是人类的职责,雾霾天气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严重的空气污染波及到了人们的健康安全问题.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回避。因为雾霾污染与我们对美丽中国的期盼背道而驰。我们不能寄望于学者于丹提出的“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的精神胜利法,也不能消极地等待,必须主动出击,打一场治理雾霾、清洁空气的攻坚战。为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我们都太需要一些未雨绸缪的对策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一个了不起的纪录片,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对雾霾天气的重视。柴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已杰出的完成了她的工作使命,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关于雾霾一事,并不是靠谁谁就能得以解决,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人身体力行,需要我们制造出污染的企事业能够有一个思想上的觉悟,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制定出有关政策法规并且能够监督执行,也需要我们千千万万个如柴静的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舆论支撑,如果每个人都把治霾这一事项提上日程,那么,总有一天,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的美好也将如期而至!治理雾霾,政府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依法监督,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公民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从自身做起,减少排放,比如空气不好时自觉不开车等,这样整治大气污染才会有成效。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艰巨和持久的过程,希望蓝天白云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2.如何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二篇:理论与实践——零售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理论与实践

《哈佛商学院案例精选集·实务系列》之一的《零售学》中主要介绍了零售业中的7个案例,它立足于实践,又寓理论于实践,揭示了当代零售业发展中独特而现实的问题。我认为7则案例中最值得引人思考的是史泰博和好市多。

美国最成功的零售企业之一的斯塔斯普公司,也就是我们所知晓的史泰博(Staples)。我觉得这个公司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创始人施滕贝格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他在参加一家零售商店时,仅在几分钟之内就得出“这家店不可能在美国生存”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发现店里有一类商品脱销了,而这就是他后来的主营产品——办公用品。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造就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零售连锁企业,史泰博。在发现这个“市场漏洞”以后,施滕贝格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首先,他询问了身边一些小公司的人,发觉他们对办公用品的价格情况知之甚少,几乎所有人对价格都没有什么概念,而这些恰恰是办公用品的主要顾客群之一。其次,他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大经销商往往不在意小宗生意。大公司采购办公用品时可以从经销商那里拿到折扣高达50%的商品,而小公司能拿到折扣为10%的商品就已经感到很幸运了,因为通常它们都是按全价购买的。而这一点,我觉得正是其他企业不能成为“史泰博”的根本原因。零售,就是零碎地出售。那些经销商一味地寻求大客户而怠慢小客户,所能获取的仅仅是眼前短暂的利润,因为市场最基本的构成者不是那些大客户,而是无数个小客户,而且在市场上占多数的是小客户,而不是大客户,况且大客户不正是很多个小客户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吗?意识到小企业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现实情况是小企业又难以买到便宜的办公用品和设备,施滕贝格心中形成“用玩具反斗城的方式销售办公用品设设备”的战略计划。当然,此后施滕贝格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慎重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确定了创办办公用品折扣连锁商店的切实可行性,才和盟友一起开始艰辛的创业之路。

我觉得史泰博的案例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完美诠释,传统的办公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小客户们不得不花费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办公用品,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史泰博的诞生,无疑是小客户们的福音。

事实上,每一个品牌,无论大小先后,都是把利益寄托在顾客身上,只有把

自身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获得顾客的忠诚,才能历久不衰。比如说,会员制仓储零售商之王——好市多。

作为一家会员仓储商店,好市多只接受会员的消费,因此顾客只有缴纳了一定的会费才能进来购物。而会费,也象征着好市多与会员之间的一种承诺。我觉得好市多能够成为“沃尔玛唯一害怕的公司”,甚至是自如地应对市场的新挑战,其原因还应当归结于这种坚定不移的承诺。如:1.5美元一只热狗加一瓶苏打水的原则23年来都没有变过。好市多公司深知与顾客紧密结盟是公司的责任,由此,显示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忠诚于顾客的许诺。它承诺向会员提供最优价值的商品,价廉的基础上保证物美,即便是买进卖出之间的毛利润为0,这一原则也从未被抛弃。在21世纪这个残酷无情、追求效率的时代,好市多的买手满世界地寻找最划算的货物,不管它们是美国最有保障的工人制造的,还是其它国家的低工资工人制造的,只为了保证对顾客的承诺:最优价值的商品。20多年来高达84.5%的会员重复申请率以及它的良好口碑就是铁铮铮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种承诺的保障,会员们几乎是“奴隶”般忠诚于好市多,据报道,好市多的会员平均每年去店里消费22次,而且每次的消费金额都出人意料的高。好市多还非常注重与会员的关系,顾客的每一条抱怨和建议都记录在案并及时解决,甚至还被用来指导销售策略的制定。会员和公司之间的良好承诺关系同时也是好市多应对市场新挑战的有力武器。好市多深知,忠诚会员的名录是一个天然市场,在推出“执行会员”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时,好市多采取了“物超所值”和“免费试用”等策略。好市多的金卡会员享受了汽车、房屋保险、抵押服务、房地产服务、长途电话服务、账单和表格印制、信用处理、健康保险等很多项服务。当一个一般会员想成为高级会员时,好市多可以让他先试用服务一段时间,再做最后决定。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是有价值的,而实践只有用合适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才会获得价值。在市场这一变幻莫测的领域,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立足于实践,又寓理论于实践。

第三篇: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分)1.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_________、讨论式教学。

二、论述题(8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10分)

二、根据意思写出成语。(3分)(1)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2)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穷人。

(3)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3.名著阅读(2分)《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另外两部是《________》、《 ________》。它们都刻画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人物并指明他(她)是哪部作品中人物。人物:________;作品:《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会议上,校长虚心接受和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

B.我并不否认这部小说没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C.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重要 D.在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 4.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A.《三峡》选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散文家 B.《陌上桑》选自《汉乐府集》,是一首五言乐府诗

C.《忆读书》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 D.《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

5.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四、文言文阅读(10分)阅渎下列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日:“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祜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日:“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延:_________(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速:_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1”标出来。(2分)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词鉴赏(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呜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善 良

王蒙

①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②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③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 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 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

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①,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④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⑤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⑥移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因为此,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⑦移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的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⑧黟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⑨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⑩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脱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

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⑾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⑿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注]①圭臬(guī niè):圭、臬均为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和法度。

1. 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善良是_________,凶恶是___________。(2分)3. 第⑨段中画线的.组排比句高度赞颂了善良,请你根据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再续写出一组排比句。善良也是________,是_________,是__________。(3分)4. 文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出自《伊索语言》,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推荐阅读的名著。你一定熟悉里面的许多寓言故事,请写出其中两篇寓言的名称。

(1)________(2)_________(2分)5. 有句俗语叫“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话意思是说人不可行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淡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题(30分)人的一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告别这个世界,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告别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告别意味着新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已是隆冬季节了。春天还会远吗„„

请你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5)书写要确、规范、美观。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填空题 1.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2.启发式

二、论述题

(1)直接导课。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

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故事导课。就是采用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引出

来.即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但导课所用故事宜短忌长•并能说明问题。

(3)创设情境导课。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过渡到新课知识。

(4)悬念导课。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引出新知识。

(6)释题导课。教学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

(7)演练导课。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即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使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8)设疑导课。即是利用思维对问题的敏感性,在导课的时候精心设计悬念,诱发学生探究心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导课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明朗 错落有致 五彩斑斓 花圃 蓬勃生长

2.(1)崭露头角;(2)为富不仁;(3)趾高气扬

3.红楼梦 西游记 林黛玉 红楼梦(答案不唯一)

二、单项选择题

1.D[解析]A项偌(ruò)大;B项陶冶(yě).横亘(gèn);C项脍(kuài)炙人口,诺(nuò)言。

2.B [解析]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句中夸赞作品,合适。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感情色彩不对。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故选B项。

3.C[解析]A项将“接受”和“听取”调换;B项将“没”删去;D项将“热情”删去。

4.A[解析]《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5.D[解析]鸟呜应用“清脆”来形容,由此可排除AC项,“销毁”指熔化毁掉;烧掉。而“烧毁”没有彻底毁掉之意。由此可知选D项。

三、科技文阅读

1.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能不受污染而永葆鲜艳色彩。

2.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竟然”一词表示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4.AD [解析]A项与文意不符;D项,文中说“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而不是说修理被损坏的基因。

四、文言文阅读 1.(1)延:邀请;(2)速:邀请。

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这个人两次上奏,是因为陈良祜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让皇帝惩罚他。

4.陈良祐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美酒佳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自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五、古诗词鉴赏

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遥远,构成极大的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1.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有所不为 无所不为

3.例:一种美丽,一种崇高,一种正气;一种纯洁,一种魅力,一种幸福等。

4.披着羊皮的狼;狐狸和葡萄;蚊子和狮子;龟兔赛跑;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例:(1)对真正的坏人不可行善。(理由略)(2)对需要帮助的好人、弱者、可怜的人应施以援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行善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七、写作题

例文:

告别悲观

桌上有半杯水——这是事实。

桌上只有半杯水——说得没错。

桌上还有半杯水——我看到了你的微笑。

由此可见,不易改变的是这个世界,可以改变的是你的心态。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乐观于门外的自由。悲观与乐观,不同的心态,我要说:告别悲观。

1914年某天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火灾,损失巨大。爱迪生安慰伤心至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第二天,爱迪生不但开始动工建造新车间,而且又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灯——一种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火灾对爱迪生就像是一个小插曲。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艰苦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l927年,他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寻觅化工新材料。81岁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面对同一扇门.你会再懦弱地无从选择、犹豫不前吗?你会再悲观得恐惧、不安吗?告别悲观吧!也许你无法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摒弃悲观的心态,直面挑战与磨炼。

桌上还有半杯水,我们微笑吧„„

第四篇: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之中。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特。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Answer:①中特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特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特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特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特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反映了中特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坚持和发展中特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特道路,坚持和丰富中特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特制度。

③坚持和发展中特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特才能谈得上发展中特,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特,才能更好地坚持中特。④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特。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Answer:(1)“特”在哪里:中特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其“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政治方面,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③文化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采取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④社会方面,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运行和管理机制;⑤在实践中,中特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②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⑤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Answer:①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继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②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③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方向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的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定的曲折和阵痛,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抓发展,促改革。改革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我们的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Answer: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③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Answer: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具体包括: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3、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引进外资,只要能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请谈谈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Answer:①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靠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②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⑤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Answer:(1)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2)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3)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②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③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④我国政治制度是组织高效的制度;⑤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2)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③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④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3)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Answer: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主要作用。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可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②虽然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可以多元化。③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后者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④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成分多样化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⑤因此,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Answer:①确实如此,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④同时我们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⑤只有努力做好这些,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nswer:(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3)这是因为:①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②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③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④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Answer:(1)改善民生的意义: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2)改善民生的途径: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③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④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持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述上述观点。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③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Answer:(1)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2)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直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Answer:(1)“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①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②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③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2)为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3、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你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Answer:①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②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③中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应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Answer:(1)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①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③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2)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①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③坚持正己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nswer:(1)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3)总之,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Answer: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②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④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⑤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Answer:(1)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顾全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③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⑤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3)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Answer:(1)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派观点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提出了“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前一派观点对中国持乐观、积极和赞赏的态度;后一派观点则对中国持怀疑、消极甚至批评的态度。(2)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3)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大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为此,我们要:①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②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③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Answer:(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2)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③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④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2015年1月4日(王宜政)

第五篇: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学习学校管理理论与时间,学到了以下信息: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由学校管理总论、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学校管理总论部分包括“管理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及其研究”四章,分别讨论了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影响学校管理的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政治取向、效率取向、人文取向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研究机构及学术载体等问题。

人的管理部分包括“校长的塑造与管理”、“教师的发展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三章,分别讨论了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素质、专业发展与制度管理,教师工作的特点与管理理念、教师的地位作用与职责素质、教师的聘任、评价与培养,学生成长的特点、教育理念及行为养成、学生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学生常规管理及组织管理等内容。

事的管理部分包括“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与协调”等。

下载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学期中教工作计划

    围绕我县教科局本学期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结合进修校本学期教学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秉承教科研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职能,本学期教科研中心中教工作的主题为:聚焦课堂,落......

    第一学期排球理论考试题库

    体育与健康(排球)理论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排球运动起源于(1895)年,由美国麻省好利诺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发明。 2、排球规则规定,比赛中每当交换发球,发球队队员要进行(位置)轮转......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题库

    单项选择测试一 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真正贸易规模的指标为( )答: B A 对外贸易额 B 对外贸易量C 贸易条件D 贸易差额 专门贸易体系是指以( )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答: A A......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2014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 语言感情 ),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

    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党建思考题 1、中国当前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 答: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原因: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老龄化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演员吴秀波最近成为媒体的焦点倒不是演什么新片或有什么绯闻,而是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想......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 ,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即时传播和利用 ;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摘要:作为化学系的大学生,2012的暑假,为了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我走进企业,在浙江富得利木业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