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复习题
一、结合文化宝贝,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怎么挖掘?
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分离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世界上有几千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因而说文化是一种宝贝。而民族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格、信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呢?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首先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去挖掘。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加强民族类院校的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加大投入,增强民族院校“两课”实效性,充分挖掘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加大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内涵等落实,去除存在着不恰当的扩大化,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到可控范围。其次,法律:民族的法律制度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受整体传统文化的制约,民族传统文化规定着法律制度的形式和内容。因而我们也可以从一定的法律制度来挖掘。再次,为了更加能够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风景区的建设,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我们在挖掘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会去传承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发扬。
二、14年中央民族会议民族团结的方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会议强调,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会议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会议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群众新期盼,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路和水的问题。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既要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也要畅通与“大通道”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建设一批重大饮水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同时支持地方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全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还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
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把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动产业结构上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最终还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都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会议指出,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既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也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帮扶资金主要用于民生、用于基层。
会议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做好双语教育、信教群众工作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优秀的要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
会议认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思想上的深刻性、政策上的鲜明性非常突出,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的重要讲话,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把握会议精神实质,切实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突出重点领域,千方百计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积极稳妥推进,力争使加强民族团结的各项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顺应历史趋势,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汇聚各方力量,形成贯彻会议精神的良好体制机制。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万众一心,不懈奋斗,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会议对149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习近平等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并在会前与大家合影留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会上,广东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作大会交流发言。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出席会议。
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副省级城市分管民族工作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负责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港澳台特邀代表、民族工作荣誉代表等约1100人参加会议。开幕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设分会场。
1,、团结、民族团结(“团结”一词的古今含义、英文翻译。)今: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只是志同道合而已,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英语:unity
2、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和民族团结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其中,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并进的关系。”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从而促进民族互助,最终达到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多样化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这些自治区中,都存在着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所以,为了促进这些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理好自治区内的民族团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后,中国千百年来的压迫制度,是内蒙古的蒙古族以及其他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解放,开始了蒙、汉等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的保障.稳定是大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危险,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稳定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强化各项治本措施,确保了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民族团结。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证;其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再次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乡村创建活动。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旺,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国际上因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社会动荡的事,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妥善处置民族问题。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都希望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都希望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那么,人人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为和谐稳定出力。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就在不远处!
3、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一个民族整体发展状况、水平的主要标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和协调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愈明显,在民族交往中,因经济问题引发纠纷矛盾就愈多。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资金、技术总是倾向性的向汉族为主体的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涌入,使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容易愈来愈大,也容易产生愈来愈多的矛盾。
2、宗教、文化、心理因素宗教、文化、心理因素包括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涉及到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的软因素也是影响民族间交往的方式、态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及民族情感是具有集体记忆功能和历史继承性的,而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是决定民族行为的内在驱
动因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既有相互依赖也有相互的斗争,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和融合。而其中的斗争过程,也会化作历史记忆容留在各个民族的传统记忆中。于此,便形成了民族关系可能恶化的历史性文化心理因素。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样的土壤下极易滋生起来。
3、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些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等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阶级问题,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因素,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导致和西部地区差距愈来愈大,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有分裂活动等不利于祖国完整统一问题。而同期,我国相关的法律、政治措施还没有及时跟进,造成在司法和政治上行动的掣肘,不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处理好民族关系。
4、媒体因素当今,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影视等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及其巨大,尤其是网络和影视。由于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一体,资讯传播极其迅速,在迅速交流科技进步及健康文化的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新兴的媒体手段疯狂宣
扬反动言论,极力煽动民族矛盾,意图离间我国友好的民族关系。以往借助书籍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对于侮辱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或者是少数民族成员信仰等所带来的某些问题,在当前的网络化的条件下,其破坏性就更强了。
4、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你认为加强民族团结该怎样做?举案例、数据、图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思考)
一、政治先行,政治领先
理由:
1、新中国成立后呈现出的民族大团结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民族繁荣稳定、团结进步的历史时期;
2、思想上政治上的稳定与一致是前提,我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是支柱;
3、从基层干部到各族民众万众一心秉持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是根本。上述三点至少也说明了三点,一是历史证明我党有能力并且取得过辉煌的民族团结工作的历史成就;二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法律在历史的正确性;三是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做好民族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民族团结,既要依靠汉族也要依靠少数民族,多民族的参与,政策和法律的引导约束,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坚韧付出是树形象立旗帜,才会形成民族团结正气弘扬的合力,形成对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局面。可以讲,前面三点就是我们搞好民族大团结和长治久安的重器或法宝。如果民族团结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一定是某些环节的工作中出现了偏差。因此,今后在民族工作上依然要坚持政治先行、政治领先,依法依规搞好民族团结的原则。
二、不对称的方式,精确的阻击,人民共同参与的原则
近些年我们看到的都是某些人对美国的膜顶崇拜,言必称美国如何如何。那么好吧,就拿美国人举例吧,山姆大叔在解决恐怖分子或采取大的军亊行动中喜欢采用不对称战斗,即用高科技的先进武器短时间内(注意这个时间结点,不打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的无益战)彻底摧毁对手的武器装备,接下来就是打一场不对称的的战斗或战争,也就是他们自己常说的大白话:你要和我对抗,我先让你回到石器时代,用石头和我的飞机装甲车作战,谁输谁赢大家可以持有自己的高见,但绝不会有人认为我会输掉这场战斗或战争。还需要说什么?
如果再知道风靡世界军事舞台的美国特种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派了一个叫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的将军到延安跟着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学习游击战,并且成功地将我们游击战的高超内核移植到美国军队,创建了正规军用游击战元素打灵活机动的战斗(是战斗不是战争)的形式--特种兵,你会明白我们自己有多少优良的传统与优势。这些传统与优势过去成功地战胜了比目前复杂的多得多的困难与局面,只要在秉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发扬光大这些优势,任何人、任何狂妄挣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党和人民战胜邪恶的正义力量。
三、逐步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单一村单一乡问题
四、通过经济发展共享的原则给所有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人创造更好的机会。
五、自治不是独立,法律高于一切的原则。现有的自治制度与区域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实践证明,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治制度,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与安居乐业。如今个别分裂分子别有企图,他们在已经自治的前提下又打着自治的旗号蛊惑人心,是在新时期玩弄的试图分裂祖国的拙劣伎俩,是错误的违法的,因此是绝不允许的。
六、宗教管理不能脱离法律与违法必纠,法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七、语言差异。习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多次谈到双语教育的问题,把它提到政治高度去认识才能做好。双语教育意义重大,说汉语的懂少数民族语言,说民族语言的懂汉语,语言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知己知彼方能没有障碍。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
一、填充题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
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族有(1.9万)公里。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
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
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4.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
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法)的科学。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系)方面。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2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
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3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相结合的原则。
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和(权利)。
(开发式)式扶贫。
4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
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
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
长方式。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4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权)。特征)为基本依据。
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
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6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
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的政治、(经济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7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状况,即民族问题。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
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
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8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权利。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显差距,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宗教)、风俗、节日等。的三大形式。
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阶级斗争)问题。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
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出重要的作用。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小聚居),(交错居住)。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
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聚居)。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识根源),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部”的方针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从1950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是(D)。D.和平与发展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D)。D.290(C)。C.社会因素
多万人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真正实行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族区域自治
3现今世界上共有 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P174)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
二、单项选择题
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基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
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区经济发展
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
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
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
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间矛盾
民族共居。A.两个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B.经济发展
积的(C)。C.64%
D.对口支援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4.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直辖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定称呼是(A)。A.夷狄
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B.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是在(C)时期。C.南朝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B)。B.18个
P10)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于(D)。D.自然力
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迟缓的状态。A.科技人员和教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P12)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问题上。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
1(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D)个。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A. 民族平等团结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D)民族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生存和(B)的质与量的提高。B. 演进
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交往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同化
权的行使
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自然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
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个。C.155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C.民族群体之间 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D)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
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D. 传(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ABCDE)。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
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B.壮族D.满族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D.民族意愿 E.就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近认同
BCD)B《格萨尔》 C《江格尔》D《玛纳斯》 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民族化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ABE)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A.封建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E.原始(ACE)。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BC)A.社公社制度残余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交往程度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B.经济发斯兰教
展C. 政治发展D. 文化发展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到(ACDE)。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C.国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A切实保障各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 1.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C.资产阶级
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C
1.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5.强迫同化是(ABCD)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B.自治、自养、自传
实现的社会现象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民的(ABCD)的平等。A. 地位 B. 待遇 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
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C . 权利 D. 利益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ABCE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2.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比例,其中主要包括(ABCDE)。A.数量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ABCE)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
结构B.文化知识结构C.专业结构D.分
3.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ABCE)。布结构 E.年龄结构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
(ABDE)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 研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 研究马克思主义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
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
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题是(BCE)。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等 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E承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的方针、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
原则。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ABCE)。A.少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 多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ABC实上的完全平等 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E. 定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 量分析方法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联系中的(ABDE)。A. 和睦 B. 友好D. 联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
合 E.. 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
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A.民族居住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
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
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重要意义(ABCD)A. 有利于保障各民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A.调整和完善
4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有(ABD)A.普遍性 B.国际性D.敏感性济的发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 国家的稳定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1.民族教育(ABCD)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的繁衍现象,具有(ACE)等基本属性。A.自族的交往联系中然属性C.社会属性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
3.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
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 B民族D经济 E文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
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4.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些鲜明特点。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D.共同经济生活 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关系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E.共同心理素质
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国内问题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BCDE)。
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
四、辨析题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
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走向法制化。(对,抄一遍)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定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E.民族语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言文字的交融性
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
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度是(BDE)。B.平等D.使用 E.发展 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
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
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
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
字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A.朝文三
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对,以上抄一遍)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业。(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中华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
4中国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
协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民族关系的问题。(错,中国是统一的多民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族国家)
(ABCE)。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济。(对)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属性等多维属性)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
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E. 对民族发展、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而消亡。)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
(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抄一遍)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2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ABCDE)。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有共同特征)
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
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
(ABCDE)。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BCDE)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B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化出来的现象。)E. 宗教原因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
途径(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
2.民族灭亡,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对,抄一遍)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A.宗教的消失的现象。(对,抄一遍)
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教的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
长期存在下去)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象。(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A.群众性 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
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4.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
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
(ABCDE)。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对,抄一遍)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现象。)
(ACDE)。A.维护法律尊严C.维护人民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2.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最缺少的是管理干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抄一遍)
部,最多的是党政干部。(错,目前少数民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族中党政干部最多、管理干部少、科技干部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更少的不合理结构。)
五.论述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7 答1学习民族理论与
P98-100)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P143-14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1民族问题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2民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
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注意民族观的需要2学习民族理发展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和边防巩固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
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我P10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
等的含义。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族的一律平等2承认和坚持各民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切权利上完全平等3承认和坚持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
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展的政策、措施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实上的完全平等
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P110-11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族消亡?
P61-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如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治法》所规定的那样,是在国家论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的?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统一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要作用148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抵挡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族素质的有效途径2民族教育发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关行驶自治权其主要内容和实
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3
多,差别性也来越小,中华民族质是什么?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的重要部分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
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
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系
势又是怎样的?1民族平等的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下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2民族团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
言文字的特点?。160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结的大确实与民族主义思想有位,成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稳定性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所滋长并存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4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4民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P178)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5民族联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P8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135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
1坚持群众自愿2注意调查研究3遵循循序渐进4尊重客观规律 P184)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每个公民既有
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教的自由2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趋向?1社会主义十场经济是按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照交织配置资源呢的,是按照效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由3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率进行分配的2在社会主义市场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不信仰那个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教派的自由4在宗教信仰问题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3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上,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部的培养选拔5拓宽乡镇基层后的自由 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上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6进一步解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族干部7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并将得到加强
族干部观念的更新
第三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四篇:民族理论
填空题: 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中,大体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4、邓小平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
5、民族识别第一阶段(1950-1954)共识别38个;第二阶段(1954-1965)共识别16个;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1个(基诺族)。
6、从自然属性,民族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三个过渡:物质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最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8、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两个历史趋势理论: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切经济活动、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10、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民族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2、民族关系表现形式: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关系。
13、民族问题的特性;(5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4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0、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部落发展为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途径
23、次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同源异流(分化),异源同流(同化、组合)。
2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民族发展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发展。
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 ①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4、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5、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6、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论述题: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核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7、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9、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定
第五篇:民族理论实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问
题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专业 任 课 教 师
电信学院 电气信息类
完成日期2010年 8月25日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摘要: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主要有: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低下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交通不便,科教文卫事业建设水平落后,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关键词:长阳,经济发展,落后,困境,前景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区基本概况
1.行政区划与基本县情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长阳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延尾部,位于清江中下游与长江的汇合处,跨中亚热带北缘,是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区过渡阶地。全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2.77万人。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8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为3386.4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为417,681人。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长阳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大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称号。
2.自然资源
长阳资源丰富,潜力无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到400万千瓦,隔河岩、高坝洲两大水库有近40亿立方米的库容。随着清江梯级开发,长阳将成为湖北最大的能源基地;矿产有铁、锰、汞等三十多种,其中汞是湖北唯一矿藏,锰是全国九大锰田之一,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贮量达9亿多吨;长阳物种繁多,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长阳生态优良,植被保护完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3.6%;火烧坪所产高山蔬菜远销韩日2009年,长阳县被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全国“菜篮子”之一其种植规模和产量已占到全国10%、全省30%的份额。
3.民族文化
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长阳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2009总体经济情况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9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4亿元,增长1.8倍;县属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94倍;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增长1.9倍;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93亿元,增长82.8%,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居湖北省同类山区县、贫困县前列。
2.2009经济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市场购销保持活跃,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大幅增加,但实际利用外资及部分乡镇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部分县直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与进度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
距。
三、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因素
1.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
长阳位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耕地少,土质差,山体陡峭,开发难度大。在人均1.28亩耕地的条件下隔河岩库区的建成使耕地更少,土质变差,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山体陡峭,溪河交错,田高水低,灌溉困难,山体破碎,岩多土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些因素使农业尤其是山区本可以大力发展的种植业无法伸展,农业经济十分落后,遇上天气异常,收成不好的年份,生产的粮食连长阳自身的基本需要都满足不了。农民收入低,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大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实现。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2元,城乡收入差距大。
2.低下的工业化水平
长阳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长阳工业正式起步于1980年,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期初工业基础主要由贷款垒起,在支付巨额利息的同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并没有给长阳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积累。矿产资源丰富但实施开发难度大,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造成资源丰富与经济落后并存的困境。
3.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到2009年为止,长阳引进建设了北纬30°岛、清江画廊度假村、清江古城等一批投资过亿的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了“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构建清江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旅游开发已经基本没有多大空间。近年来,长阳先后有“撒叶儿嗬”、“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被列为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培育了“中国高山蔬菜节”、“ 清江椪柑文化节”、“奇石文化节”等一批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却没有给长阳经济带来巨大拉动,土家风情、民族风范没有在清江旅游开发的契机下得到弘扬和建设。文化事业与经济增长分离,是一大资源的流失。
4.财政资金与资本短缺
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招商引资项目有长阳大堰亿吨优质金属镁矿藏资源开采、长阳人遗址旅游景区开发、3600高档牛皮箱纸板工程项目、年产1000吨色母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榔坪白酒加工项目、宜昌清江酒精厂3000吨高纯度酒精项目等等亟需几经资金投入开发的项目。县政府与此同时建立建设优良发展环境五项制度、长阳建设优良发展环境纪实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优惠政策、提供全程协理制服务、建设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受长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自身特点的制约,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主要依靠国家和上级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从各渠道下拨扶持款和通过自身发展生产,培植财源。优惠政策和扶持款数量有限,依靠纵向经济投入过于被动和被限制,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长阳积累水平低,自身扩大再生产能力弱,而资源开发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投入作保证,资金短缺、投融资约束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交通不便
交通是民生之要。长阳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远远大于平原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财政紧张、建设难度大使村级公路硬化建设举步维艰,2006年以来长阳全县集全县之力筹资3亿兴修村级公路1800公里,却仍远远低于群众需要,很多处于山间的村子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行路难问题十分突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山区交通不便不仅对工农产品的流通交换带来障碍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枯竭。在长阳农村地区,有条件上网的人很少,就这很少的一部分人中大多数还是青少年,缺乏为经济发展开辟信息渠道的意识。外面的市场信息村子里的人不了解,村子里的特色农产品外面不知道,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6.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缺乏
长阳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村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大学生,有的村甚至一个也没有。而爱心人士资助兴建的七十六所希望小学中,如今仅有十八所还在运转,其余或被闲置,或成为农民的庄稼地甚至养猪养鸡场所,政府及人民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教育,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农民从事生产的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商品意识缺乏。孩子因贫困失学致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科技专业人才少,发展力落后。
7..医疗条件差
虽然长阳县每年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总额有3000万元,合作医疗参合人数有32万人,但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医疗条件不好,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低、小病无视大病不治的思想,很多农民耽搁多年的老病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就医难仍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8.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
政府及其机构组成制度和组织落后,改变贫困面貌的意识和责任感不是很强,政绩工程中“面子工程”不占少数。在召开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森林防火问题,某自治县县长慷慨激昂的说:“长阳的山这么大,烧个一座两座不算什么,但不能上报,瞒下来就行了。”;长阳接受爱心人士捐款建立希望小学76所,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校在正常使用,县一级政府作为学校的受益人,对于这个学校的建设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县政府和开发商与弄明关于点滴征收协议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强行叫来推土机对村民田地肆意动工,造成田地土壤及田地青苗的严重损坏;长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领导班子收入问题值得查究。
四、长阳经济发展转变之路
1.三大产业发展
进一步开发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加快农工业发展,走产业化和规模
化道路,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建立清江旅游示范区和火烧坪高山蔬菜示范区,以先富带动后富。
2.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劳动力转移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相结合,改善交通和医疗环境,缓解增收难、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3.投资体系的完善
拓宽长阳县投融资渠道及创新投融资方式的对策包括: 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等。
4.领导和组织
加强制度和组织的创新,提高政治组织化程度。
5.发展方针
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
五、参考文献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肖文韬, 李俊杰2006(2)
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刘永佶2006年1月
3..基于后发优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欧阳胜2010年6月
4.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09 “"(9)
5.关于建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经济带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李俊杰2006(6)
6.湖北长阳矿业发展战略 化工矿产地质 龚银杰, 吴义松2009 31(2)
7.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张先勇,聂春张永红方光斌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