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2、种族
3、民族同化
4、民族问题
5、民族平等
6、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7、民族主义
8、民族区域自治 9.民族风俗习惯
10、宗教
11、民族观
二、判断并改错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
3、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民族,但同一民族不能分属不同种族。()
4、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
5、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
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
7、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
8、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
9、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应和民主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10、民族观是一个民族的观念,没有阶级性。()
1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
12、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
13、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持本国利益至上。()
1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
15.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
16.“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17.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
1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20.文字是语言产生的基础。()
21.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56种语言()
22.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
23、风俗习惯具有世代传承之特点。()
24、风俗习惯之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
25、风俗习惯主要来源于宗教。()
26、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7、消灭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
29、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程度上。()
30、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31、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32、解放前,彝族还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三、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有()个民族。A、56 B、75 C、40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论波兰》 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5、()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A、列宁 B、周恩来 C、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邓小平B、刘少奇 C、毛泽东
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
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一切民族平等 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
C、消灭阶级 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
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民族平等 B、团结 C、民族文化自治
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
A、地方民族主义 B、大汉族主义 C、大民族主义 D、种族歧视
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族人口最多。A、壮 B、古 C、回 D、满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年颁布的。A、1979 B、1952 C、1984 D、1956
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的顺序组成。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19、、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
A、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 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
20、我国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主要有()族。A.满 B.回 C.畲 D.土家
21、“泼水节”是()族的传统节日。A.京 B.壮 C.傣 D.苗
22、“天葬”是()族通行的葬俗。A.蒙古 B.鄂伦春 C.藏 D.羌
23、风俗习惯的特点有()
A.民族性 B.社会性 C.历史的连续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4、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族。A.维吾尔 B.回 C.东乡 D.保安
25、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有()族。A.傣 B.蒙古 C.畲 D.藏
26、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D.各种巫术
27、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全民性
28、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
A.有无系统理论 B.有无宗教组织 C.有无规范化的礼仪 D.是否具有传承性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有()。A.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 C.克服认识上的盲目性 D.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
30、在旧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有()。A.藏 B.傣 C.彝 D.佤
31、政教合一的制度曾在()族中实行。A.蒙古 B.回 C.藏 D.哈尼
3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
A.慎重稳进 B.积极慎重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3、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即()形成的。
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末期
34、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是()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经济矛盾
3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A、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B、经济问题C、发达与落后的关系
3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A、前提 条件 B、基础 结果C、来源结果
37、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B、分散 C、聚居
38、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 A、四川 B、广西 C、云南
3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自治区。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40、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
A.经济剥削 B.阶级压迫 C.民族歧视 D.种族歧视
41、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社会稳定问题
4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地侧重在()
A.宗教信仰权利方面 B.经济发展权利方面 C.文化发展权利方面 D.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
4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44、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B.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 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C.一个趋向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D.另一个趋向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
45、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上,应注意()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是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
B.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C.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D.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将会永远存在。
46、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A.社会性 B.经济性 C.政治性 D.民族性
47、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中,涉及到对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歧视、侮辱问题,那么,这种联系就构成()问题。A.民族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以上都不正确
48、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A.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B.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 C.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 D.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
49、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的配备的具体要求是()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50、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A.64% 75% B.75% 64% C、60% 75% D、75% 60%
四、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关于()和()发展规律的论述。
2、民族理论不回答()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3、民族同化有两种情形,一是(),二是()。
4、从()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是()和()。
8、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9、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1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自治区()个,自治州()个,自治县()个。
11、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自治区,成立时间是()年()月()日。
12、我国各民族都有()和()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13、我国各民族都有()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14、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傣族最重的节日是()。
16、“那达慕大会”是()族的节日。
17、我国信仰伊斯兰斯的民族有()个。
18、藏族信仰()。
19、、解放初,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中,还保留着典型的()经济。
20、()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
21、解放前,“政教合一”制度主要实行于()族地区。
五、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包括那些基本教学内容?
3、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意义?
4、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和国家的区别?
5、民族同化、一体化与民族融合的联系与区别?
6、民族形成的途径有几种?
7、试述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8、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9、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
1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
12、比较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13、马克思主义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14、在处理国内、国际民族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5、怎样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1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几种类型?
1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1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19、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20、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2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是什么? 23.语言与民族问题有什么关系?
24.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5.为什么要坚持语言平等?
26.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27、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8、风俗习惯的特征是什么?
29、我国风俗习惯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0、宗教消亡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3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2、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
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4、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5、试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
36、解放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哪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37、解放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哪些不同的社会形态?
38、解放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形式的社会改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同化:指某一民族逐渐丧失民族特性,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有两种,一是强制同化,一是自然同化。
3、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共同体。其识别的标准是肤色、体型、外貌、毛发等,属生物学的范畴。
4、民族问题: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而引起的以民族关系为主,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
5、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有本质的不同。其基本立场是主张一切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它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消灭阶级和事实上不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6.民族主义:指在民族形成、发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利益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富强的集中表现。一般具有一定的阶级性。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8、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时尚、禁忌等。
9、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0、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二、判断并改错
1、答: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
2、错。共同经济生活是核心要素。
3、错。同一民族也可属不同种族。
4、错。民族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共同地域。
5、错。“从部落到民族”只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多途径的。
6、错。只有民族同化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
7、答:错误。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
8、答:错误。只有在消除产生民族问题的一切社会原因的条件下,消除民族差异,才能最终消除民族问题。
9、答:正确。
10、错误。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民族问题的看未能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有阶级性。
11、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不反对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民族主义。
12、错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也可保证每个民族当家作主。
13、错误。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必须是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即只能是平等互利的爱国主义,不能是本国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
14、错误。有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15.错误。只有区、州、县三级。
16.错误。还指居住在自治地方内,但未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17.错误。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来担任,但不能排斥使用其他民族的干部。
18.错误。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正确。
20.错误。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
21.错误。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80种左右的语言。
22.错误。我国各种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普通话是为了各民族之间能更好地交流。
23、正确。
24、错误。除地理环境外,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遭遇和社会斗争都有密切的关系。
25、错误。某些风俗习惯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宗教有关。
26、正确。
27、错误。坚持政教分离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错误。宗教信徒不能利用宗教信仰自由干违法犯罪活动。
29、正确。30、正确。
31、正确。
32、错误。只有大、小凉山地区彝族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其他地区彝族不处于这一阶段。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 2.B 3.B 4.C 5.A 6.B 7.A 8.AC
9、ABCD
10、ABCD
11、AB
12、ABC 13.A 14.C 15.ABC 16.BCD 17.B
18、AD
19、A 20.ABC 21.C 22.C 23.ABCD 24.ABCD 25.ABD 26.ABCD 27.ABC 28.ABC 29.ABCD 30、AB
31、C
32、A
33、B
34、B
35、A
36、B
37、A
38、C 39.B 40.B 41.A 42.D 43.AB 44.AB 45.ABC 46.D 47.A 48.ABCD 49.ABCD 50、B
四、填空
1.民族 民族问题 2.具体 一般
3、自然同化、强制同化
4、部落
5、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6、基础 结果
7、大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
8.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10.云南
9.5 30 119 10.内容古自治区 11.使用发展12.保持 改革 13.健康有益的 无所谓好坏的 落后有害的14.泼水节15.蒙古族16.10个 17.喇嘛教(藏传佛教)
18、奴隶制
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藏族
五、思考题
1、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2、eq oac(○,1)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eq oac(○,2)2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eq oac(○,3)3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eq oac(○,4)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①有助于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②有助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③有助于做好民族工作。④有助于开展民族研究。
4、①民族与氏族部落:A、定义不同。B、内在结合的因素不同。②民族与种族:A、定义不同。B、所属范畴不同。C、识别的依据不同。③民族与国家:A、定义不同。B、所属范畴不同。
5、①区别:变化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同化反映的是民族间单向和双向交往的结果,一体化则反映了多向的交往结果,融合则是世界范围内民族界限的消失。
②联系:A、都是民族相互作用的形式。B、在历史过程中都有民族特性消失的现象。
6、①从部落到民族。②多民族融合形成新民族。③异族通婚。④宗教作用。⑤由氏族飞跃为民族。⑥从部族发展为民族。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从部落到民族”,其历史过程为: 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②血缘关系的废驰。③部落联盟的建立。④国家的产生。
8、eq oac(○,1)1自然因素:民族间差异的存在。eq oac(○,2)2社会因素:人为地违背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问题。
9、①民族问题内容广泛,同社会革命与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②社会问题包括民族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原则同样适用于民族问题。③民族问题的形成发展受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10、①民族差异仍存在,②旧社会剥削阶级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③整个国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④各民族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发展上的 不平衡。eq oac(○,5)5阶级斗争的因素一定程度上还会在民族关系中反映出来。eq oac(○,6)6社会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民族问题。
11、①民族融合的定义。②民族融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③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阶段。因为A.各民族发展不平衡。B.民族差异仍存在。C.民族关系仍要进一步改善。D.各民族仍要共同发展、繁荣。
1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唯物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观是唯心的。其区别有:①前者认为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后者认为民族是从来就有的,永世长存的。②前者认为民族无优劣之分,后者认为民族有优劣之分。③前者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后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13.①基本立场是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基本内容是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③实现途径是消灭阶级或提供保障以实现事实上的平等。
14.①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A.民族平等原则。B.民族自主权原则。C.共同发展原则。②在国内民族问题上的运用:A.平等团结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原则。C.共同繁荣原则。③在国际民族问题上的运用:A.坚持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B.坚决批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15.①民族主义的定义。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内容及其危害。③资产阶级主义的历史作用。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及其危害。⑤坚决批判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16有三类:①以一个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而建立。②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一些人口较少的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③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
1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①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②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③自治机关的二重性。④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18.优越性:①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②改变了民族关系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③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④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19.①民族区域自域自治的定义。②实施的原因。③实施的原则。④特点。⑤优越性。
20.基本方针:①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③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相结合。④对内稿活和对外开放。
21.重要意义:①既是少数民族的利益,也是我国的根本利益。②是消除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③是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的需要。④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22、①是国家政治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特征。②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③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手段。④是巩固与发展少数民族关系的必要条件。
23.①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有深厚的感情。②语言差异民族差异的表现之一。③语言政策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民族问题的表现。
24.①坚持语言平等原则。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③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
25、①语言文字的定义。②语言文字的特点:长期性和稳定性。③语言与民族的关系:A: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B.语言与民族发展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C.语言与民族形成的关系。④语言与民族问题关系:A.民族差异的表现之一。B.语言政策中的不平等现象。⑤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内容、重要标志和具体表现。⑥语言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手段。26.①坚持语言平等原则及其理由。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自由。A.从法律上确认其平等权利和使用发展权利。B.帮助其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③新时期的方向和任务:A.提倡互相学习。B.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C.重视“母语”教育。D.加强图书文字工作。
27、风俗习惯产生的原因:①与社会历史条件有关。②一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③与民族的历史遭遇有关。④与宗教、迷信有一定的联系。
28、风俗习惯的特征。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全民性。②深刻的社会性。③历史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29、我国风俗习惯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A.风俗习惯与民族发展的关系。B.风俗习惯影响民族关系。
②风俗习惯的分类。A.键康的。B.利弊参半的。C.有害的。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④各民族有保持与改革的自由。在改革中要注意是否是自愿,要区分其与迷信的关系。30、基本条件有:
①要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②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消除宗教产生的自然基础。③克服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消除产生宗教的认识根源。
31、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内容有:
①有信与不信的自由,有信这个教与那个教的自由,有以前不信现在信的自由,有以前信现在不信的自由,有信这派和那派的自由。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③坚持政教分开,民族、宗教区别对待,宗教与迷信区别对待。④鼓励独立自立、自办教会,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32、①充分认识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复杂性。(简介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②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坚持政教分开、民族宗教分离、宗教迷信分离的思想。④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33、①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新提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②分析40年来的民族关系,提出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形成。③强调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④重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⑤坚持“两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团结。
34、eq oac(○,1)1自然地理环境。eq oac(○,2)2人口。eq oac(○,3)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eq oac(○,4)4民族关系。eq oac(○,5)5民族意识。
3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平等团结的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共同繁荣又促进各民族实现更高层次的平等和更紧密的团结。
36、eq oac(○,1)1采集、渔猎。eq oac(○,2)2畜牧。eq oac(○,3)3农耕。
37、eq oac(○,1)1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eq oac(○,2)2奴隶制。eq oac(○,3)3封建领主制。eq oac(○,4)4封建地主制。
38、农业区:直接过渡、和平协商、强力斗争。
牧业区:“三不两利”政策,即“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
第二篇:2012—2013民族理论试题(推荐)
云南省司法学校 2012 —2013学年第一 学期 级 中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100分 各题分值20 20 15 10 20 15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括号内。共20分,每题1分)1. 下列实体中哪个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C)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D)A.满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壮族 3.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B)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D)
A.从种族发展成民族 B.从胞族发展成部落 C.从氏族发展成部落联盟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5.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D)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6.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B)
A.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 B.东北的鄂伦春族 C.内蒙古的蒙古族 D.贵州的苗族
7.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要素中的共同历史渊源中包括地域渊源和(C)A.文化渊源 B.语言渊源 C.族体渊源 D.心理渊源 8.下列属于民族发展外因的是(A)
A.民族关系 B.民族问题 C.民族素质 D.民族结构 9.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B)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现阶段中华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C)A.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增强 B.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D.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1. 下列民族过程中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最后阶段(D)《 民族理论常识》期末试题 学生姓名: 学号: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组合 D.民族融合 12.下列民族中属次生形态的民族是(D)A.汉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回族
13、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4.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5.民族问题与什么相始终(D)
A.私有制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 D.民族存在 16.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哪个是正确的?(D)A.平等、团结、互助、竞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7. 下面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B)
A.民族问题包含社会问题 B.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C.民族问题比宗教问题重要 D.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民族问题 18. 解决民族的根本途径是(A)A.加快发展 B.统一语言文字 C.逐渐消灭宗教 D.发展民族文化 19.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A)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B、分散 C、聚居 D、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交错居住
20.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A)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社会稳定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题号填在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共20分,每题2分)1.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有(ABD)A.经济上的剥削掠夺 B.政治上的压迫统治 C.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D.文化上的摧残限制 2.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3.部落的二重性是(CD)
A.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人们共同体形式 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ABC)
A.民族利益 B.民族权利 C.民族发展问题 D.民族矛盾问题 5.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是(ABCD)
A.普遍性 B.复杂性 C.国际性和重要性 D.长期性 6.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ABC)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7.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ACD)
A.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B.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富与穷 C.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D.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8.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9.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的史诗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ABC)
A.《格萨尔王》 B.《江格尔》 C.《玛纳斯》 D.《四部医典》 E.《饮膳正要》
10.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AB)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三、判断并改错(共15分,每题1.5分).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错。共同经济生活是核心要素.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错。只有民族同化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3.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错。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4.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错。只有在消除产生民族问题的一切社会原因的条件下,消除民族差异,才能最终消除民族问题。.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错误。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
正确。.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
错误。宗教信徒不能利用宗教信仰自由干违法犯罪活动。8.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
错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也可保证每个民族当家作主。9.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错误。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来担任,但不能排斥使用其他民族的干部。.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正确。
四、材料分析(10分)
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
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
分析要点: 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1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1分)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2分)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1分)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1分)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2分)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2分)
五、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即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2分)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2分)即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2分)即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2分)即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2分)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案要点: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2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2分)坚持科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分)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六、论述题(15分,二选一:做一道题即可,两题都做不另加分)1.结合实际论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4分)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5分)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5分)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5分)
(论述清晰充分另加1分)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分)(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以上,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大局。(2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1分)制度规范是指通过实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确立了各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实际上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规范。(4分)法律规范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民族法律法规。一方面确立了不同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是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中央政府权力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力的行政关系,实际上是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法律规范。(4分)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分)这一制度载入了《宪法》,制定和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2分)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它被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制度基础。(2分)(论述清晰充分另加2分)
若按如下三个依据作答,可酌情给分: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
(2)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了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云南省司法学校 2012 —2013学年第一 学期 级 中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100分 各题分值20 20 15 10 20 15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括号内。共20分,每题1分)1. 下列实体中哪个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满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壮族 3.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从种族发展成民族 B.从胞族发展成部落 C.从氏族发展成部落联盟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5.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6.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
A.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 B.东北的鄂伦春族 C.内蒙古的蒙古族 D.贵州的苗族
7.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要素中的共同历史渊源中包括地域渊源和()A.文化渊源 B.语言渊源 C.族体渊源 D.心理渊源 8.下列属于民族发展外因的是()
A.民族关系 B.民族问题 C.民族素质 D.民族结构 9.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现阶段中华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A.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增强 B.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D.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1. 下列民族过程中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最后阶段()《 民族理论常识》期末试题 学生姓名: 学号: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组合 D.民族融合 12.下列民族中属次生形态的民族是()A.汉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回族
13、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的顺序组成。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4.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5.民族问题与什么相始终()
A.私有制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 D.民族存在 16.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哪个是正确的?()A.平等、团结、互助、竞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7. 下面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民族问题包含社会问题 B.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C.民族问题比宗教问题重要 D.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民族问题 18. 解决民族的根本途径是()A.加快发展 B.统一语言文字 C.逐渐消灭宗教 D.发展民族文化 19.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B、分散 C、聚居 D、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交错居住
20.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社会稳定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题号填在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共20分,每题2分)1.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有()A.经济上的剥削掠夺 B.政治上的压迫统治 C.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D.文化上的摧残限制 2.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3.部落的二重性是()
A.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人们共同体形式 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利益 B.民族权利 C.民族发展问题 D.民族矛盾问题 5.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A.普遍性 B.复杂性 C.国际性和重要性 D.长期性 6.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7.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
A.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B.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富与穷 C.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D.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8.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9.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享有很高荣誉的史诗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的()
A.《格萨尔王》 B.《江格尔》 C.《玛纳斯》 D.《四部医典》 E.《饮膳正要》
10.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三、判断并改错(共15分,每题1.5分).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
9.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材料分析(10分)
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
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
五、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六、论述题(15分,二选一:做一道题即可,两题都做不另加分)1.结合实际论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民族理论试题
二、判断并改错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F)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F)
3、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民族,但同一民族不能分属不同种族。(F)
4、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F)
5、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F)
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F)
7、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F)
8、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F)
9、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应和民主问题结合起来考虑。(T)
10、民族观是一个民族的观念,没有阶级性。(F)
1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F)
12、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F)
13、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持本国利益至上。(F)
1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F)
15.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16.“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F)17.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F)1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F)19.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T)20.文字是语言产生的基础。(F)
21.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56种语言(F)
22.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F)
23、风俗习惯具有世代传承之特点。(T)
24、风俗习惯之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F)
25、风俗习惯主要来源于宗教。(F)
26、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T)
27、消灭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F)
28、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F)
29、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程度上。(T)30、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T)
31、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T)
32、解放前,彝族还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F)
三、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有()个民族。A、56 B、75 C、40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论波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4、()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5、()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A、列宁 B、周恩来 C、斯大林 6、()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邓小平B、刘少奇 C、毛泽东
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
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一切民族平等 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
C、消灭阶级 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
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民族平等 B、团结 C、民族文化自治
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
A、地方民族主义 B、大汉族主义 C、大民族主义 D、种族歧视
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族人口最多。A、壮 B、古 C、回 D、满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年颁布的。A、1979 B、1952 C、1984 D、1956
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的顺序组成。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19、、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
A、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 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
20、我国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主要有()族。A.满 B.回 C.畲 D.土家
21、“泼水节”是()族的传统节日。A.京 B.壮 C.傣 D.苗
22、“天葬”是()族通行的葬俗。A.蒙古 B.鄂伦春 C.藏 D.羌
23、风俗习惯的特点有()
A.民族性 B.社会性 C.历史的连续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4、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族。A.维吾尔 B.回 C.东乡 D.保安
25、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有()族。A.傣 B.蒙古 C.畲 D.藏
26、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D.各种巫术
27、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全民性
28、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
A.有无系统理论 B.有无宗教组织 C.有无规范化的礼仪 D.是否具有传承性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有()。A.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 C.克服认识上的盲目性 D.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
30、在旧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有()。A.藏 B.傣 C.彝 D.佤
31、政教合一的制度曾在()族中实行。A.蒙古 B.回 C.藏 D.哈尼
3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
A.慎重稳进 B.积极慎重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3、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即()形成的。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末期
34、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是()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经济矛盾
3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A、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B、经济问题C、发达与落后的关系
3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A、前提 条件 B、基础 结果C、来源结果
37、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B、分散 C、聚居
38、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A、四川 B、广西 C、云南
3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自治区。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40、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
A.经济剥削 B.阶级压迫 C.民族歧视 D.种族歧视
41、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C.阶级斗争问题D.社会稳定问题
4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地侧重在()A.宗教信仰权利方面B.经济发展权利方面 C.文化发展权利方面D.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
4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44、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B.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 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C.一个趋向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D.另一个趋向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
45、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上,应注意()
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是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B.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C.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D.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将会永远存在。
46、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A.社会性 B.经济性 C.政治性 D.民族性
47、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中,涉及到对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歧视、侮辱问题,那么,这种联系就构成()问题。A.民族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以上都不正确
48、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A.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B.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 C.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 D.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
49、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的配备的具体要求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50、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A.64% 75%B.75% 64%C、60% 75%D、75% 60%
四、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关于()和()发展规律的论述。
2、民族理论不回答()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3、民族同化有两种情形,一是(),二是()。
4、从()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是()和()。
8、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9、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1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自治区()个,自治州()个,自治县()个。
11、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自治区,成立时间是()年()月()日。
12、我国各民族都有()和()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13、我国各民族都有()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14、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傣族最重的节日是()。
16、“那达慕大会”是()族的节日。
17、我国信仰伊斯兰斯的民族有()个。
18、藏族信仰()。
19、、解放初,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中,还保留着典型的()经济。20、()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
21、解放前,“政教合一”制度主要实行于()族地区。
二、判断并改错
1、答: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
2、错。共同经济生活是核心要素。
3、错。同一民族也可属不同种族。
4、错。民族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共同地域。
5、错。“从部落到民族”只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多途径的。
6、错。只有民族同化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
7、答:错误。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
8、答:错误。只有在消除产生民族问题的一切社会原因的条件下,消除民族差异,才能最终消除民族问题。
9、答:正确。
10、错误。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民族问题的看未能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有阶级性。
11、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不反对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民族主义。
12、错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也可保证每个民族当家作主。
13、错误。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必须是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即只能是平等互利的爱国主义,不能是本国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
14、错误。有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15.错误。只有区、州、县三级。16.错误。还指居住在自治地方内,但未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17.错误。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来担任,但不能排斥使用其他民族的干部。18.错误。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正确。20.错误。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21.错误。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80种左右的语言。22.错误。我国各种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普通话是为了各民族之间能更好地交流。
23、正确。
24、错误。除地理环境外,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遭遇和社会斗争都有密切的关系。
25、错误。某些风俗习惯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宗教有关。
26、正确。
27、错误。坚持政教分离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错误。宗教信徒不能利用宗教信仰自由干违法犯罪活动。
29、正确。30、正确。
31、正确。
32、错误。只有大、小凉山地区彝族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其他地区彝族不处于这一阶段。
三、不定项选择题1.A 2.B 3.B 4.C 5.A 6.B 7.A 8.AC
9、ABCD
10、ABCD
11、AB
12、ABC 13.A 14.C 15.ABC 16.BCD 17.B
18、AD
19、A 20.ABC 21.C 22.C 23.ABCD 24.ABCD 25.ABD 26.ABCD 27.ABC 28.ABC 29.ABCD 30、AB
31、C
32、A33、B
34、B
35、A
36、B
37、A
38、C 39.B 40.B 41.A 42.D 43.AB 44.AB 45.ABC46.D 47.A 48.ABCD 49.ABCD 50、B
四、填空1.民族 民族问题 2.具体 一般
3、自然同化、强制同化
4、部落
5、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6、基础 结果
7、大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8.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10.云南 9.5 30 119 10.内容古自治区 11.使用发展12.保持 改革 13.健康有益的 无所谓好坏的 落后有害的14.泼水节15.蒙古族16.10个 17.喇嘛教(藏传佛教)
18、奴隶制
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藏族
第四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五篇:民族理论
填空题: 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中,大体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4、邓小平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
5、民族识别第一阶段(1950-1954)共识别38个;第二阶段(1954-1965)共识别16个;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1个(基诺族)。
6、从自然属性,民族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三个过渡:物质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最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8、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两个历史趋势理论: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切经济活动、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10、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民族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2、民族关系表现形式: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关系。
13、民族问题的特性;(5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4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0、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部落发展为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途径
23、次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同源异流(分化),异源同流(同化、组合)。
2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民族发展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发展。
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 ①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4、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5、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6、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论述题: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核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7、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9、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