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促进庐阳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促进庐阳教育均衡发展
庐阳区教体局 课题组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庐阳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全面提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庐阳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运用骨干示范、互相渗透,循环交流、各具特色,科研对话、自我发展的方式,以期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均衡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 教科研 城乡 一体化 均衡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多年以来受“以城市优先”为价值取向的政策的指引,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很大一部分份额集中于城市,区域内有限的教育资源(投资、教师和政策措施)更多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拉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关注热点问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地展开了积极探索,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和措施。如确定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促进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深化考试制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手段,构筑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干部和教师的挂职锻炼、学习进修制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定向支援,结对帮扶,促进本地区各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科研是教师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校本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越来越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其一,课程改革过程中,各校出现了许多用传统教研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其二,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教师难以把握。其三,新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具体、非常艰巨的工作,光靠几节公开课、示范课,几次简单的研讨活动无法做好。其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补充延伸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光靠个人的力量不能有效解决诸多大问题。其四,更有研究形式“个体化”,以往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师资力量单薄,研究的内容又“单一化”,只研究某一具体教法与考试,科研含量不高,研究目的“近视化”,不能从长远目标出发,没有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庐阳区地处合肥市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教育基础扎实雄厚。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过去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得到强化,而在新课程全面实施中产生的问题,难以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研究。特别是区划调整后分布在大杨镇、三十岗乡的8所完小,地域大、人员分散,师资力量薄弱,校际之间发展也极不均衡。由于乡镇小学人手紧,教学任务重,科研活动很难开展。于是,教育的内涵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为实现教育局提出的“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的发展目标,以加强乡镇学校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学校办学内涵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扎实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力争在三年内,使三十岗乡和大杨镇的小学基本达到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现在乃至今后很多年教育发展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在校际之间建立适合乡镇学校发展的常规教学管理和研究机制,找寻一条适合乡镇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研究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必将为城乡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行为,到教育评价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围绕着每一所学校,各种隐藏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面对人口的不断增加,学龄人口入学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如何满足乡镇和城市二个不同层面上的学校强烈的均衡发展的需求,建成更多更好的优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区小学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建设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科研互动制度,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更需要教师群体理智的实践、经常的反思和交流合作等新型的科研方式。所以,构建科研互动制度,有利于促进学校对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总结、提炼和反思,从操作层面上完善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构建校际间的科研互动制度,就是以教育科研为纽带,以教育科研为阵地,根据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用制度或非制度管理的方式来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行为,建设适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文化制度。所以,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将彻底改变教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教处研工作的方式,整合教研、科研、教育技术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下教研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构建校本教科研制度,有利于培育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结合我区不同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在既能实现各个层面上的校的创新发展,又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让教育薄弱学校和基础好的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我们庐阳区率先成立了城乡共同体学校,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教育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通过理念的传播、经验的交流、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等,强化城市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连带”责任,加大对农村学校教科研的指导帮扶力度,使农村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
三、指导思想与研究内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科研工作,坚持教育科研与校本研究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为学校的发展和决策服务,坚持教育科研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服务。发挥教科研先导服务功能,紧紧围绕区教研室及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团结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群策群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构建出适应我区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城乡教科研一体化机制,提升我区办学水平,为庐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
多年来,庐阳区通过“下乡支教”和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帮扶”等形式扶持农村学校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些帮扶方式缺乏长效机制,资源整合力度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科研发展中的困难。区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委二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庐阳区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理念的传播、经验的交流、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等,强化城市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连带”责任,加大对农村学校教科研的指导帮扶力度,使农村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建立城乡教科研工作共同管理的机制。(2)探索建立城乡教学业务一体化的机制。(3)探索建立城乡教科研一体化考核评估的机制。(4)探索建立城乡教科研均衡发展监测机制。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城乡一体化的涵义是:针对庐阳区辖有市区、乡镇,经济条件、教育条件差距较大,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问题,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发展机遇,探索建立有利于实现城市与乡村教育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相服务,达到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 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城乡教科研一体化实践研究,就是根据庐阳区教育实际,针对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利用课程改革这一发展契机,通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建立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城乡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推进策略;达到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 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里的城乡教科研一体化概念是界定在制度、体制范畴中的,而不是界定在地理空间范畴上的。我们认为,城乡教科研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不是城乡教育同步化、齐步走,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办学效益;城乡教科研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乡村教科研城市化,更不是城市教科研乡村化,而是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摒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城乡教科研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永恒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城乡教科研一体化必须考虑教师在教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密切结合学校和课堂教学实际,体现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使活动更具活力与效率。突出教师在科研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2、互动性原则:城乡教科研一体化必须贯彻理论学习、实践尝试,专题研究“三个结合”,提倡讨论交流、观摩评析、互帮互学及共同分享机制,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3、实践性原则: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立足于解决新课程下的教师适应性问题,使教师通过教科研提高专业素养,在关注国内外校本研究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在课堂变革中变革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实效性原则: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的内容应结合本校的课改实践进行,尤其是应针对本校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使教师专业水平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和发展。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经行动研究为主,结合使用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法。每一学期一次的汇报研讨会都得一个计划——实施——反思——总结的体现。活动的案例、教科研结题报告、教学课例、教师个案、学校个案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研究资源。课题研究注重突破,以小见大。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大量课堂教学的研究,两校互派教师学习,城乡教师之间的一对一结对子,定学科定研究主题,突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城乡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形成教育资源共享。
(一)完善教科研组织机构,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为确保课题研究健康,深入发展,各共同体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指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每个教研组和每位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和表彰,课题研究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二)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活力
课题研究工作要加强管理,规范程序,优化过程,切实抓出成效来。为了及时总结、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随时听课指导,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估、验收,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校内推广并将课题研究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之中。对在课题研究中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或教研组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三)组织开展教育科研专项活动
1、举办“教师论坛”: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交流经验,加强反思、总结,形成案例,并结集成册。
2、展示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成功的经验,可以是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及某个研究性学习成果、各种教学活动案例等。尝试进行课题集中结题模式,促进交流。
3、开展“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现场会。通过课堂展示、课题介绍、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搭建教科研共同体实践平台,例如:深化“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活动,促教师内涵发展;研课体验活动;校际系列活动
(四)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接受《实施方案》的培训,接受上级领导及专家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相互交流和研讨。激励教师发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研究工作。
(五)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指导水平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从不同层次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多出点子、多想路子、多搭台子,带动学校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教科研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教科室人员要重视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超越。观念要更新,思维要灵活,作风要踏实,工作要细致。要领衔重点课题项目,深入专题研究,在集约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要使教科室成为一个和谐、智慧、高效,富有团队精神的集体。
七、研究措施
(一)、四位一体,提升城乡教科研水平。
1、课题共研,立足两校实际,寻找共性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共同研究,相互交流。
(1)立足两校实际,确立课题
两校领导老师结合工作实际已研究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确立研究课题。目前各捆绑学校在国家级重点课题《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均确立了相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顺利结题。
(2)建立共研制度,注重实效
各课题小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3)总结研究成果,经验共享
城乡捆绑校各课题组同时进行结题汇报,经验交流共享,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推广
例如:“红星、跃进”捆绑校现共同研究的课题有三项,分别为:省级课题《“四共同•一体化”教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及“十一五少先队课题《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围绕这三项课题两校分别开展了:《“四共同•一体化”教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课题研究立项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会、《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推广会和少先队课题研究交流会等多项活动推动了跃进小学课题研究工作发生质的飞跃,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2、课堂共研,增强教师教学能力。(1)建立城乡同学科、同年级教师间互研共进对子,确保“一对一”手拉手。
(2)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示范课。
(3)结对教师共研活动——研教材、研教法、研有效指导(4)专题研讨课、教学评比课
3、同步检测,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每学年对同年级学生进行同步检测,用同一份试卷,同时考试,同时批改,定期召开两校质量分析会。
(2)对抽测、统测年级进行同步模拟测试。在横向比较和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不足,找准差距,共同解决问题,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
4、共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1)全员培训,提高教师育人能力。(2)分层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两校教师共同开展校本培训,参与教育教研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研引领,行政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性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让教师们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实现个的实践理论的自我更新,不断提升本土化、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
例如:虹桥小岗西小学共同体“四共四平台”推进教师培训一体化 四共相融——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学习培训、共同研究反思、共同交流提升。
四平台交流——暑期培训、虹桥教师讲坛、教学研究月、网络交流。教师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派出去学习,组织了两校的骨干教师等前往南京听课学习、观摩;给青年教师多带动,让虹桥的骨干教师和岗西教师结对子;将专家请入校园,两校教师共同受益。
(二)、双层面,三级捆绑管理机制
1、双层面 从制度层面上,充分发挥城区学校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加强与乡镇小学的合作管理和互利交流;对三级捆绑工作建立激励措施;要求捆绑合作小组成员在一起商定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再由学校统一协调,分时间段,有计划地实施。
在管理层面上,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和个人绩效奖励考核范畴内。围绕“农村小学城市化,城市小学优质化”目标,加强城乡共同体教科研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学校办学内涵,创新校本教研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
2、三级捆绑管理机制
建立学校三级捆绑机制;制定校长为一级捆绑,中层干部为二级捆绑,一线教师为三级捆绑。不同级别的捆绑有相应的工作任务以及考核办法。建立本机制的目的在于一对一帮扶,在教科研管理、教科研实验等方面进行检查、落实、实验、总结、评估,以利于教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建立共同体教科研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负责制定共同体内学校教科研管理、教师交流、教科研规划与学年计划,研究解决共同体内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效开展共同体内的教科研工作,促进共同发展。利用学校网站、自办共同体学校简报等形式充分宣传,展示两校风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捆绑考评机制。出台对捆绑部门、教师进行考核的具体内容,实行量化管理。对在捆绑工作中,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教师、部门给予适当奖励,优秀个人在晋升、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前进。
建立统一的教学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对共同体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开展相对统一的教研、科研、技能比武等活动,两校应互派教师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命题、共同组织测试,并共同进行质量的分析、评估与总结;加强两校之间的教育交流,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技能。开展本机制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两校学生的总体成绩,力求与区内兄弟学校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例如:亳小——十张城乡共同体蹲点式校本教研共同管理机制 “蹲点式”校本教研是亳州路小学较为成熟的教研模式,经反复调研,此管理机制适应十张的师情和学情,亳小将先进的管理机制和成熟的教研模式移植于十张小学,推进十张小学校本教研的科学化、高效化,实现两校的共赢。从“两校教师,结对帮扶,问题引领,结对共进”、“两校领导,下班蹲点,平等对话,调控管理”“导师讲座,骨干引领,质量检测,信息反馈”、“探寻教法,研究学法,教研观摩,展示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制定“蹲点式”校本教研共同管理机制,并从“随堂听课——研讨问题——取得发展——参与教学设计——探究共性问题——改进教学管理——专业理论引导——充分了解学情——反馈与整改——同课异构行为跟进——教学评议指点——优质课展示”十二个环节实行动态管理,并分层逐级实施。开展本机制研究的目的在于用亳小成熟的蹲点式校本教研模式,在十张小学开展合适的活动,尽快提高十张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此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两校实行“同步实施、交换检查”,“同步实施”保证两校的教研活动同起点,同标准,使两校的日常教学的管理一致化、同步化;“交换检查”保证两校在各校的师情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同时拥有强劲的推动力,将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通过检查反馈落到实处。
(三)、五共同,城乡教科研一体同步。
1、建立“二级捆绑”教科研共同管理机制。两校中层领导每周互去一次对方学校参与常规检查工作,共同研究开展并完成各项教科研活动。例如:南小中层领导及学科骨干教师去古城小学听课,发现培养对象,选派到南小学习,与南小骨干教师结对子,提高业务水平。南小每学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送给古城小学。
2、建立“三级捆绑”年级定期共同备课制度。共同体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备课研究,制订具体的授课内容和各阶段的上课方案,使共同体学校教师授课步调一致,资源共享,方法互通,同时开展同步检测和试卷研析活动。
3、建立师资共同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假期校本教研和日常的校本研究日共同对两校教师进行师德、业务技能行培训,以提高两校教师的业务水平。
4、建立课题共同研讨制度。结合两校开展的有效教师和城乡捆绑课题研究,两校共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步开展相应的活动,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5、建立特色教研活动共同开展制度。两校共同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比如教研组特色教研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教材研读活动、毕业班考前分析会等),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两校教师的教研能力。
(四)三制一体,城乡教学常规管理一体化。
城乡捆绑两校通过共同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教学常规管理一体化”机制,做到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进度落实、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协调一致,优势互补。
1、三制一体,提高乡镇教学常规管理水平(1)、集体备课制提高了两校教师备课质量
安
三、大杨两校在捆绑工作中,建立了二、三级捆绑制度,即教导处之间的捆绑、教研组之间的捆绑,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一体化:各年级、各学科每周进行一次组内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做到“四落实”(落实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时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因故不能参加活动的要先请假。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要复习课程标准相关内容,钻研教材,做好各方面准备,中心发言人要充分做好中心发言的准备。这一制度为两校教师集体备课的交流研讨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两校进一步开展校际集体备课,创造互动交流时机,完善两校备课机制,提高了两校教师备课质量,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上课制确保了两校课堂教学规范化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两校制定了严格的上课制度,并由校领导、教导处通过听推门课和巡课的形式随机检查:教师要遵守上课时间。上课铃响,准时到岗,不做与本课无关的活动,不得随意中途离开课堂,课中不会客,不接电话,不拖堂,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教师讲课要运用普通话,提倡微笑教育。课堂上严禁训斥挖苦学生,不能为了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而停课处理,妨碍全班同学学习。这一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使得两校教师明确上课常规要求,保证了课堂教学规范化。
(3)、作业批改制提高了两校减负提质的实效
城乡共同体学校减负增效方案明确规定: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布置,并保证作业质量与批改水平,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布置作业要适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中一二年级每天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60分钟。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求教师多设计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
2、业务培训一体化,促进乡镇学校内涵发展(1)、启动两校名师工程——“学名师、当名师”。
共同体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两校名师工程。如:成立“安三·大杨名师工作室”。两校同步借用“安三·大杨”名师工作室资源,将张宇松、刘舒、王燕、金玲、范静、楚传根、范菊香、郑家勇等十几位两校省、市、区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深入课堂为中青年教师“诊断把脉”,通过看课、评课、论课,更新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两校教师的共同成长;在教学活动月中,搭建两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平台,使他们能够展示自我,收获成功,为参加区市级评比铺平路,架好桥。学校还邀请教研室张莉主任来到大杨为两校教师做《名师成长的启示》专题讲座,从于永正、于丹、李吉林等大师的共同基质中寻找名师成长的足迹,沉下去,从苦练基本功入手;走上台,在教学参与中实践;写出来,从教学反思中提升。为两校教师点燃了学名师、当名师的理想火种。在这一活动中,安三小的张孝明、叶秀莉、王琼、谢善昆,大杨小学的王芳、陶余华等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两校新一批骨干教师。依托师徒结对是提升教师专业的又一手段,大杨的陶余华老师,就是在师徒结对中的受益者。
(2)、暑期校本培训
暑期校本培训是教师们学习、反思、提升的大好时机。捆绑校领导更是把握时机,为两校教师精心安排了共同充电、共同切磋、共同提升的学习途径。
①专家讲座,提供理论引领。暑期,我们邀请了合肥师范学院李继秀教授为两校教师做了题为《听课、评课的有效操作》的精彩报告。李教授从听课评课的意义、理论准备、原则、形式、方法,以及如何做好听课笔记等多方面对老师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指导。李教授激情饱满地讲了3个小时,老师们聚精会神地听了3个小时,大家边听边记,完成了4、5千字的听课笔记。
②现场答疑,解决实际问题。报告结束已近中午11点,李教授仍然不知疲倦的为老师们现场答疑解难。针对问题单中最具共性、最为突出的问题,李教授满足了两校教师强烈的求知欲,给予了详实、具体的解答。
③学以致用,进行实战演习。6月27日下午,安
三、大杨两校全体成员汇聚在安三小多媒体教室,开展“评好课”实战演习。活动分语数英综合几个大组进行。语文组先听了小语名师孙双金老师的录像课《三顾茅庐》,接着分年级组开展小组交流研讨,后由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大组汇报。大家在赞叹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不同的设计。
④结合自学,撰写学习心得。根据校本培训实施方案,以《评好课与师德行为》、《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等为自学材料,两校要求每位教师切实安排好自学进度,自学要有目标,有重点,有要求,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解决问题。老师们在自学的同时,都作了或多或少的学习笔记,撰写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3)、听课学习结伴同行
去年十一月底,学校分两批组织两校教师一起前往苏州彩香实小学习。另外,学校还组织安排两校语文骨干教师赴南京听课学习;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在本市开展的语文、数学、英语名家授课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片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习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
(4)、校本教研一体化
⑴教学活动月,两校教导处拟定了——“减负提质,追求高效课堂”(4月份)和“关注课堂细节,成就精彩课堂”(11月份)为活动主题。第一阶段两校教师在校内上公开课,第二个阶段——捆绑校间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校王怀周老师、张孝明老师分别与大杨小学的陶余华老师和王芳老师同上一节课。同一个课题,经两校老师不同的解读,展现了风格迥异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为两校教学研讨提供了最有利的素材,两校听课的教师共同品味这几节课,都觉得别人的课就如同镜子,照出了自己的影子。会上讨论十分热烈,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闪光点还是有瑕疵,每位听课的老师都感觉收获颇丰。
⑵十二月份,与捆绑共同体大杨小学的互动教研活动,再绽精彩。两校开展了“捆绑共同体”语文学科教师共同成长活动。区教育局教研室张主任、兼职教研员王宏玉老师、区名优共同体部分成员和安三·大杨语文学科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由安三小的张孝明老师和大杨小学范静老师分别授课。研讨过程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两位老师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得言于课堂的同时,也得法于课堂。教研室张主任就两节课例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问题,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5)、两校共同研卷、测试、阅卷、分析,严把教学质量关
①研卷。5月25日,两校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齐聚安三,共同研卷。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针对本次测试的原则、目的、要求,模拟卷的题型、范围、难度等内容展开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即“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要紧扣教材,重视双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测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测试。安三小语数外教研组承担了命题任务,他们在两校共同研卷的基础上,很快命好题,并将印好的试卷送往大杨小学。去年6月5日,今年1月7日“安三·大杨”两校六、五年级学生模考同时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阅卷。6月6日,两校教师再度相聚。大杨小学部分教师带着他们的毕业模考试卷,顶着烈日来到安三。语数外三大组,两校12位教师流水阅卷。中午,老师们顾不上午休,吃着简单的工作餐,聊着自己的阅卷体会。两校教师如共事多年的老朋友,谈论着学生的字迹、阅读量、审题能力、应变能力、作文构思„„
④分析。试卷批阅完,两校教师马不停蹄,对本次模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质量分析。模考和质量分析,让两校教师清晰地看清毕业总复习的方向。最后的半个月,两校毕业班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好复习内容,带着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走完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程,为孩子的人生第一站画上圆满的句号。
另外,两校还建立了教学研讨QQ群,便于教师们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交流沟通,也便于两校教导处、教研组资源共享,达成教科研一体化同步管理。
八、研究成果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建立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
1、“四共四平台”推进教科研管理一体化
四共相融——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学习培训、共同研究反思、共同交流提升。
四平台交流——暑期培训、教师讲坛、教学研究月、网络交流。充分发挥城市学校的教育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指导农村区域性校本教研列为城区学校的工作职责并进行考核,实施“双向互动”工作策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各城市小学为各片区的指导学校,根据各片区的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参加片区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到片区内各学校献课、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片区内学校的领导、教师参加“教学开放日”、校本教研活动,为片区内学校免费提供各种教学服务、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城市学校还接受了该片区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挂职锻炼,效果明显。
2、“三级教研团队”推进教科研一体化 立足城乡捆绑学校的共同点开展研究。
一级教研工作室——成立城乡共同体教研工作室,由两校教导处负责主抓,制定计划,总体负责教科研实施;
二级教研互助组——成立有效教学科研实验组、课堂教学实验组,将两校人员按学科重新编排合作组,以合作组活动带动课题研究;
三级教师结对帮扶——遴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教研,每年进行动态调整;艺体学科教师开展帮教活动;支教教师开展支教帮扶,做到“三带”、“四关”、“五个一”。(三带:带教学、带研究、带师德;四关:备课关、作业关、授课关、辅导关;五个一:第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上一节课堂教学研讨课、进行一次交流或展示、写一份研究论文或总结。)
从2009年开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为“对子学校”,开展城乡合作与交流。市区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献课,向农村学校教师学习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选派市区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农村学校每期派出几十名教师到市区学校听课、学习,并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市区学校挂职锻炼。
岗西小学是一所边远学校,教育条件较差。虹桥岗西共同体针对学校特点,教师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派出去学习,组织了两校的骨干教师等前往南京听课学习、观摩;给青年教师多带动,让虹桥的骨干教师和岗西教师结对子;将专家请入校园,两校教师共同受益。两年来,各互助组共开设研究课47节、岗西推出研讨课30节、岗西到虹桥观摩研讨课32节,虹桥到岗西送教27节,直接参与教研团队教师36人。以互助组的这种形式推进实在而有效。
(二)“
五、六”双制并行,城乡教学业务一体化。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各捆绑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经费保障制度》《学生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教科研工作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对教科研活动经费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在经费上给予教科研工作以有力保障。由于两校相距甚远,交通不便,学校设立两校教科研专项经费。
教学五个一制度:为了规范乡镇学校的教学管理,我们共同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师的教学常规、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及教师的备课制度、教研制度、开放制度等五项制度入手,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制度——教研组做到每月一检查,每学期总部调研评估一次。学习常规制度——对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课外阅读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规范要求,加大学习指导力度。
集体备课制度——实施“一课两备、两评、三反思”制度。与虹桥备课整合,两周一次集体备课,采用集中研讨、网络交流等形式,对备课组进行捆绑式评价。
教研制度——教研活动常态化,大型活动一体化,年终教研组考核一体化。
开放制度——教学资源三公开,备课笔记公开、教学参考资料公开、教学活动公开。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学习宣传,帮助教师们树立了“制度意识”,“学习意识”,逐步做到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以活动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和实施“六个一”常规教研机制 1.二级捆绑教务处每学期定期进行常规检查
如:开学初,南小教务处主任就来到古小对他们的课程设置及各项常规制度的制定、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期中又和古城小学教务处的相关老师对古小老师的备课、批改作业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全体老师进行了反馈,有效地指导了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行为。
2.三级捆绑班级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学生互助交流 为了实现南小和古小的既定捆绑目标,我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古城小学捆绑年级(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互助工作。期末检测前夕,古小教务处组织召开了毕业班工作指导会。南小的王宏玉老师、吴炜老师结合自己刚刚带过的毕业班工作经验,谈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具体策略,让古小的毕业班教师明确了工作目标,更加坚定了对教学工作的信心。
两校毕业班的老师还多次共同阅卷,研析试卷,找出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就毕业复习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交流,力争古城小学在本届毕业检测中成绩有所突破。南小和古小共同开展写字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并展出全部作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有经历成功的感受。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
通过抓骨干、以点带面,抓示范、共同发展,抓活动、提高效益开展校本培训;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教学、专题讲座、教学咨询、听课、评课、说课、课改沙龙等形式和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案例交流评选等活动开展校本教研;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开展校本科研,打造科研型师资队伍。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加强师师、校校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建立学习化组织。
2、开展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
乡镇小学采取“五个一”的新课程校本教研办法:即教师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至少上一堂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的学生档案,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开展“周六新课程研讨日”活动,立足教学实践,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案例评析,以研讨下周教学为重点进行教学研讨。
3、以校本科研为先导,打造科研型师资队伍
建立了校本科研制度,联系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联系自身发展实际,开展校本科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十张小学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校本科研, 学校提倡“人人有问题,人人参与研究”。学校引导教师根据年级组、班级、学科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研究的课题,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教育科研网络。
(三)建立城乡教科研一体化考核评估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可持续发展。
1、完善评估管理体系,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探索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使常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课改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保驾护航。制定了《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庐阳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督导评估考核细则》,对学校教科研的组织领导、课改培训、校本教研、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质量监测、课题研究进行全面考核。建立了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表彰奖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表彰奖励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学校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庐阳区的教育做大、做强,通过迁、停、并、转、建、资源置换等途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庐阳区的城乡学校的差距得到减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几年来,庐阳区教体局排除农村校舍危房,改扩建校舍,撤并村小,改扩建市区学校,提高城乡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为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打造一批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发挥其引领与辐射作用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庐阳区在促进城乡学校协调、均衡的同时,在城乡学校打造了一批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较好的发挥了其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例如:大杨中心小学小学生德育工作研究,获合肥市“特色学校”称号,他们响亮地提出“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教育待遇”的办学理念,现已成为广大农村学校追求的目标。
(四)城乡教科研一体化多维度整体推进,实现城乡教科研均衡发展。
1、课题牵动策略
课题共研,提升学校教研水平。为进一步提升两校教科研水平,“捆绑校“领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立足两校实际,寻找共性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红星*跃进”捆绑校现共同研究的课题有三项,分别为:省级课题《“四共同•一体化”教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及“十一五少先队课题《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围绕这三项课题两校分别开展了:《“四共同•一体化”教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课题研究立项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会、《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推广会和少先队课题研究交流会等多项活动推动了乡镇小学课题研究工作发生质的飞跃,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红星路小学作为合肥市“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首批试点校,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也得到了市区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并被评为合肥市课题研究先进学校。为做好跃进小学的开题工作,红星路小学领导特意邀请了合肥市教育局《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专家伍德勤教授,区教育局教研室李玲玲老师前来指导,2009年10月21日下午,合肥市跃进小学隆重举行“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子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指导的实验和研究”开题仪式,红星路小学李明东校长也亲自到会、全程参与。该子课题旨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指导的研究、分析和实践,促进教师更科学的设计教案、更合理的整合教学资源,更有效的实践自己的教学设想,更深入的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红星路小学的领导们不仅毫无保留的介绍了自己在第一批示范校中研究的成果,同时还亲自参与跃进小学课题研究的立项、子课题论证、中期总结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中去,使得跃进小学课题研究的操作能力不断强化。在2010年区“有效教学”子课题组中期汇报会上,两校就以捆绑校为单位在会上进行了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2、专业引领策略
在聘请高层次专家来庐阳区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课改专家顾问组、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学科指导小组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教科研工作会诊把脉,献计献策。
3、无缝隙覆盖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保证庐阳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推行了无缝隙覆盖策略,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学点、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信息化助跑策略
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注重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积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来为新课程改革服务,将重心放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的应用上,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为课改助跑。近三年来,经多方筹措资金,对所有乡镇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全区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每所乡镇小学均有自己的专属网站。
(五)城乡教科研一体化,乡镇学校正悄悄变化。
1、提升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自觉性,一大批教师的问题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成果意识明显增强。
根据调查,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有必要参与教育科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的理念被大多数教师认可。区内一百多名乡镇教师中,有一半以上教师参与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几乎全部教师参加了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教学日志等经常性的研究实践。
2、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得到构建、完善,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习、培训、研究制度,有效带动了乡镇学校教科研发展。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本学年课题数量,论文获奖、发表的数量都超过了任何一年。在课题研究中更加重视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形成“理论——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3、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让一线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强化了教师的互动研究。同时,我们还以科研群体评价代替原来的个体评价:在一项课题研究中中,哪个课题组重视课题的中期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在“教学常规”的评价中,不仅给负责人加分,而且给参与互助的所有同伴加分,这样,教师之间经常的专业交流与协作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4、以课题带动为契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绩即成果。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中去,教师小课题小科研策略,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分解到人,责任到人,进行潜心研讨。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定期开展送培训、送教研、送教改、送科研的互动式科研活动。通过科研工作重心下移,使全区的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和成熟。
九、结论和思考
城乡教科研一体化的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研为纽带,以教育科研为阵地,根据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用制度或非制度管理的方式来引领城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行为,建设适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文化制度。结合我区不同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在既能实现各个层面上的学校创新发展,又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联合全区小学有迫切愿望和内驱动力的学校,针对全区小学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以帮助教师提升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新课程教学艺术进行实践研究的能力。以学习求发展,通过学习使观念发生改变,以观念的变化引发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运用协作体建设对教育科研课题的行动研究的调控手段,引导我区教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协调发展轨道。本课题研究成果证明,这样的研究是有成效有意义的,是一条富有内涵的发展之路。
教科研无止境,课题研究亦无止境,前路正长。基层教科研校的问题还很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但我们坚信,只要通过构建教科研共同体,立足实际,讲究实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深入扎实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就能使基层教科研工作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在今后我们将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一体化”式的教科研工作,在区教育局和各捆绑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为迎接庐阳教育更加灿烂辉煌的教科研前景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由于清退了大量民办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局面,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多达75.4%的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6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见表3)。
第三篇: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望谟县乐旺镇中心小学 李路云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2011起实施的学生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对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造成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城乡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造成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各地的经济差异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要解决教学设备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政府对城乡教学设备的投入差异,要均衡对待,不应因城乡而产生差异,不能因为是农村而对此有所偏见,因为是农村的那更应该加重视其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较落后,政府更应该挪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政府对城乡教育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否重视乡村的教育问题成了核心内容。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应因其生长在农村而受到人们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歧视。更应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建设农村,使其发展。所以教学设备的影响是关键,教学设备好了,学生就可以不受因缺着缺那而影响学习的心情,从而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如我校2013年6月才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安装了全镇
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如我镇的油全小学,全校开设一至三年级,但因教室不够,教资不足,不得不三个年级挤在一间教室,每年级一组,黄老师授完了一年级的语文后又回头去辅导三年级数学。顾此失彼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
1、教师编制不够
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特别是县城机关单位。这样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有能力的学校请代课教师,有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管理寄宿生等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即使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受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因缺少培训,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对PPT都是望而却步。
3、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保障。
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民办教师由于编制的限制,他们的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常常没能得到按时的发放。又由于农村条件较差,无法吸引教师留在农村,新招募的大部分年轻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了半年,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教师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及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做好如下举措: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2、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农村执教的工作。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本地区稳定的校对校的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3、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对于继续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4、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举措,并且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吸引外县、外省份的教师留任农村。
5、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执教活动,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执教活动。包括特色讲师团活动,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代教、执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等等,还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手段把优秀教师师范课的课件送到农村学校。
二、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 转换教学角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克服功利性思想, 摒弃“ 满堂灌”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 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引导、帮助学生, 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
2、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 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 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
在教中学。
3、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 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并对此要有恒心。
事实上,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下的影响下形成的, 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城乡教育中,也体现在校际间和地区间。它的纠正要依赖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希望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能够再一次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孩子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又谈何建设新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再穷不能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只有真正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教学现状,才能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真正实现全民小康。
——附加三严三实专题文档一篇——
云南省国税局扎实有力完成专题学习研讨
自专题学习研讨这一关键动作开展以来,云南省国税局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认真围绕“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严以用权”三个专题,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深入扎实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每一个专题既有规定学习篇目,又有交流学习感悟;既提前自学,又集中学深悟透。严格按照局领导领学、处级干部交流发言、党组书记总结并提出下一步要求的三个环节进行。同时,安排各处室(党支部)学习,充分彰显了中央要求、国税特点、云南特色,确保了专题学习研讨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打牢思想根基,学习有力。一是抓好经常性学习,固本强基。开展自学和集体学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了全省国税系统党建暨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有力提升了税收工作新常态下支部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的认知和掌握能力。二是抓好先进性学习,比学赶超。向焦裕禄、杨善洲、沈浩、高德荣等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恪守信念、对党忠诚
的政治品质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借助《云南国税道德讲堂》举办了省直机关“感动在身边 最美机关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发了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抓好创新性学习,以赛促学。开展了以“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主题的网上知识竞答活动,有效拓展了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认知;举办了以“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崇尚道德 和谐国税”为主题的
建议,并与政府领导就国税工作进行了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基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并通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窗口咨询、与纳税人交谈,深入了解组织收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三个《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金税三期等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回应了州(市)局提出的工作难点问题,对帮助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坚定基层信心、鼓舞基层干劲。在督查期间,省局领导参加了各州市“三严三实”
机关党委、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让“三严三实”入脑以触动思想、入心以触及灵魂。使党员干部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进一步塑造爱国心、凝聚民族魂。各州(市)局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配合活动,重温抗日战争的苦难与辉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夯实思想根基,锻造了严实品格,凝聚了前行力量。
心系贫困山乡,帮扶有力。开展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生动实践。10月22日,在省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树学的带领下,省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许光烈和省局机关部分处室负责人、昆明市局负责同志一行长途跋涉深入到东川区因民镇桃树坪村开展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工作组分别与村干部和老乡谈问题,挖穷根,找出路,了解掌握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填写访谈问卷,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在贫困户家中,张局长认真倾听记录老乡的困难,并表示一定找准“贫”根、找对“困”源,做到“不脱贫不脱钩”。10月28日,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杰一行又奔赴桃树坪村开展遍访,并代表云南省注册税务师协会为因民镇中心小学捐赠了1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施。至此,我
局“挂包帮”“转走访”
一是针对存在的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加强做好上下联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上做得不够和网络申报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系统模块有待进一步优化,国税、地税、工商、经信、住建、药监等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滞后等情况,省局党组亲自主抓,成功解决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实际效果取信于基层干部和广大纳税人。在全系统内形成上下联动,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全省国税系统21个处级以上机关、省局机关24个党支部坚持开诚布公找问题、集思广益理思路、齐心协力抓整改,通过与干部职工谈心交心、讲党课、走访纳税人、走访基层国税机关、走访党政机关、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建议401条、梳理归纳列入边学边改项目清单253项,对查找出的问题,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解决:属于律己不严、担当精神缺乏的,通过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提振精神状态;属于能力不足的,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能力;属于作风漂浮、花拳绣腿的,通过批评教育,认真执纪问责,形成倒逼压力。目前,云南国税系统针对“不严不实”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396项、提出建立和完善制度102项、已完成边学边改项目143项、已建立和完善制度90项、已出台强化内部管理措施106条、已出台规范税收执法措施23条、已出台优化纳税服务措施79项。
围绕三个专题云南国税系统21个处级以上税务机关党组集中开展讨论交流87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配合活动,将“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领导干部晓事理、辨是非、明责任、长知识、开眼界、提境界,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专题教育成效有力助推了税收现代化建设发展。
第四篇: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万荣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强县富民,改善 民生,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几 年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教育实事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万 荣县教育局积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尽最大可能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i 畲理希商最大优化教簧囊薅
2005年前,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331所,学校布局不合理, 上,上好学.万荣县送教下乡活动现场 2008.6 正量面i田 万荥县促进
送教下乡-城乡牵手均衡发展共赢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办学水平是万 荣县教育局全盘布局的”重中之重”.为此,他 们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通过业务培训,送教 下乡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 质.一是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万 荣县结合实际,及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 工程规划》,积极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 道,多形式的师资培训新机制.几年来,共培 训中小学教师5万余人次,培养打造出全国优 秀教师2人,省市级优秀教师22人,省市级模 范教师23人,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省 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名,省市级教学能 手60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 师502人.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万荣县制定出 台了《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实施方案》,对支教 教师在职评定,晋职加薪等方面提出具体的 优惠政策.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 期支教,支教工作期限为一年,每年轮换一 次,目前已先后组织167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农 村学校任教或帮扶.同时,还组织县城骨干教 师不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基层教师带 去了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方法.三是城乡学校 联谊结对,同步发展.万荣县积极组织城乡学 校联谊结对,捆绑式发展.目前城镇幼儿园, 五一幼儿园,南街小学,城关小学,城镇中学等 县城学校分别与17个联校结成联谊校,优势互 补,互利双赢.远程教育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万荣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700余 万元,为全县农村200余所中小学配备了现代 远程教育设施,使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 普及率达100%;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为全县 153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实 现了农村教学手段的大跨越.2007年初,为了 保证现有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 2008.6 皤豳
万荣县教育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信息 技术设备管理维护使用的意见》等制度,引导 和指导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 学.同时,万荣县教育局结合”远教”工程进展 情况,先后对全县17名电教员和153名项目校 的技术员进行了资源应用推广,设备管理,资 源接收等技术培训;对153名项目校校长和 153名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应用培训;对3000余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课 件制作等培训,促使全县农村”远教”应用工 作常规化和制度化.机传障两免一补惠及手霉
为了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万荣 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作 为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县教育局印制下发了 “学生收费明白卡”,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 督,让”两免一补”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 人人心.同时,又统筹安排,积极协调,及时落 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一是 建立资金拨付渠道,加强财务管理.对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机制专项资金严格实行特设专户 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规范支付到位.二是科学 测定,保证经费足额到位.对全县中小学经费 进行了科学测算,确保了中央经费及省市县配 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2007年,万荣县农村享 受免教科书学生达~1155156人次,免教材资金 236万元,并使298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寄 宿生”一补”资金,救助特困生3506人.几年来, 万荣县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340~,万元,免除 农村中小学学生教材款达552万元,受惠学生 13万人次;争取农村中小学特困生救助金69.8 万元,受惠学生达4513人次.同时,教育部门组 织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生结对子,确保不让一 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作者单位:万荣县教育局)(责任编辑田晓宇)
第五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全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全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08:1
5来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作者:
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推进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
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原属乡镇管理的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对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了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二元”管理格局。化政府职责,将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着眼“全域成都”,制定《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公办)布点规划》(2006--2020),合理布局城乡中小学,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5·12”地震灾害后,按“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原则,科学布局灾后城乡中小学校点。青羊区还提出“住宅小区建到哪里,教育服务就提供到哪里”,温江区实现校点布局建设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时建设、同期交付使用
二、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覆盖了全市96%的乡镇,建成后的农村中小学校均规模提高50%以上,均按照现代教育的需要建设达标运动场地、配置了现代教学仪器,初中、小学人均标准校舍面积达到甚至超过成都市城市水平。推进“教育信息网络满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基础平台。
三、推进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
一是建立“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如温江区创建了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确立了“行政干部能上能下、教职工能进能出、专业技术职务能升能降”的新型用人模式,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二是建立城乡干部交流制度。统一选拔城区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市级财政单列经费,对考核合格的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奖励,同时,选拔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1年。2010年,全市县域内交流干部365名,占应交流干部总数的18.1%。
三是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2009年,统筹实施“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建立成都大学每年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制度。2010年实施“常青树计划”,由市政府出资,面向全市招募名优退休教师,到远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学监、导师、把关教师。
四是评优评先向农村倾斜。全市20%的评优名额在统一调配之外,再投向农村学校教师,全市彻底消除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学校”。
五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全市选拔7175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与8819名农村教师、青年教师结为师徒。武侯区规定城区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城郊支教经历,并先后选派、选聘了16名校长、70余名副校长和校长助理、15名特级教师、119名学科带头人和省市青年优秀教师到城郊学校工作;温江区2009年在全市率先创建成立32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吸纳2-3名农村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为成员,师带徒牵手结对,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推进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
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都市实施城乡捆绑、教育集团等新体制。如武侯区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12所薄弱学校一一“结对”、“联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统一管理,以好带差,以强帮弱。
成都市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乡教育“捆绑”发展路径:一是捆绑、松绑、脱绑的“线型”推进方式,相互捆绑发展两所学校,在同一领导班子管理下,实行“管理活动交互、品牌并行驱动”发展模式。一旦被捆绑学校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则逐步松绑,直至脱绑实现独立。二是“行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访”的“三互”合作方式,捆绑两校通过短期项目研修、长期定岗交流和校级干部易岗形式实施行政互派;通过大规模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培训和研讨互动;通过结对互助、结对互往实现学生融合。三是深度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发展方式,即两校彻底“合二为一”,城区学校向捆绑学校全方位注入品牌文化,使其成为具有品牌标志的优质特色分校。
成都市积极探索教育集团化发展体制,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共组建名校集团148个,促进名校进新区、进园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整体推进五个中心城区、高新区与远郊9个区(市)县建立教育互动联盟,推进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青羊区成立了6大教育集团,并建立了核心团队的激励保障机制,对集团核心学校校长每年划拨10-20万的专项工作经费,对从核心学校派到涉农集团分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妥善解决好其子女的入学问题;建立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优秀教师选任和引进程序,扩大核心学校调动、引进和选任教师的自主权;建立教育集团成员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教育集团健康有序发展。武侯区还将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互动发展对口地区进行了延伸,实现了区域间教育的协同发展。
五、推进教育评估城乡一体化
制定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结合成都实际,参照中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内教育现代化先行省市的共同性、代表性指标,统筹制定成都市、区(市)县、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设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度、城乡教育均衡度、公平度等评估指标。创新学校办学绩效评估办法。如武侯区对“捆绑”学校实施“联体考评”,建立“基础+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尊重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调动了城乡各层次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青羊区根据评价显示的校际师资差距、设备差距、管理差距等,统筹调度师资、人力、财力,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六、推进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
按照“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的原则,加大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比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8年,全市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基准定额标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城市标准。2009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约129.46亿元,其中农村教育投入74.4亿元。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8.7亿,占同年市本级教育投入的59.52%。
七、推进教育机会城乡一体化
成都市坚持农民工子女入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的原则,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区内孩子享受同等就学待遇。2010年,在成都市接受义务教
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约26.9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3.19%。其中,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子女约有19.4万人在613所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就读。如武侯区通过“惠民资助行动”,确保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在区内学校100%的入学率;温江区建立“全覆盖”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病、因贫、因困失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零学费”入学政策,全区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住校学生住宿费。
(四川省成都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