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语文教学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从教学实践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许多优势: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一些以说明为主的文字中,仅仅用文字来描述,往往会使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如果适当配合一些直观可感的形象材料,则学生会对所说明的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入具体,也会对课文中文字表达的准确严密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感受。同时,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解决学时矛盾。应该说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最直观最有效的一个环节。一般语文课上老师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最多的是黑板和粉笔,其费时费力使所有语文老师头疼不已。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很好地帮老师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它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与课堂息息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还有,恰当利用信息网络,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扩大教师的眼界,增加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储备。现在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简直不可想象,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备课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包括知识性的、背景性的、拓展性的甚至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扩充知识要点,解决教学难点,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且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变革和推动作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课堂正一天天地成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将替代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发展是不可遏止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所有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选择。这种整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信息技术在冲击旧的教学观念,淘汰旧的教学手段,跨越过去不敢想象的教学空间的时候,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的特色。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并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或喧宾夺主地包办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其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语言的艺术,它既不同于数理化史地生等一般认知学科,也不同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一堂语文课,如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望,并通过学生反复练习而习得语言技巧,那么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某些认知学科,如理化,如果有疑难解决不了,运用多媒体,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因为它的媒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语言和作为个体的言语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用同样的词和语法构成可以创造出许多语言作品来。这不是用一个定理或一个等式就能解决了的,因此也不是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用心感悟的。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让学生有了鲜明的认识,但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而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再次,其他艺术形式可给人以直接的艺术形象,它们或通过音符旋律、色彩构图,或通过结构、质地,将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而语文中的文学形象则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的,我们可以以四句诗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四句勾勒梅花的姿态、神态以及梅花所处的环境。单读这短短的二十字确实不能直接地得到梅花完整的形象,较之其他艺术形式也缺少了几分直观性,增添了几分抽象性。但正是这种抽象性,赋予了文学形象无穷的魅力,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字的阅读,并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内心感受、政治立场、生活阅历,再创作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感受的新的艺术形象。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艺术都不可能取代的!断臂的维纳斯的形象是固定的,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形象也是固定的,但是那条断臂、那抹神秘的微笑却引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同样的道理,叱咤风云的项羽和倾国倾城的西施,如果我们用直观的多媒体的图片或影视将他们的形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恐怕他们的英雄和美丽就要逊色许多!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项羽和西施的形象!但是当这种通过文字的加工而形成的想象中的形象美一旦凝固成一个特定的形象,也就失去了他的广泛的美!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与王胡比赛抓虱子的一段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情节中,阿Q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如何全凭读者的二度创作完成,千百个读者可以创作出千百个阿Q的形象。中国的文化思想素来注重表意、传神。以意取胜,以神取胜,“意”为意象,“神”为神韵。文学的载体——文字语言由于其特殊的符号表达方式,使用一种抽象的符号语言来传达鲜活的艺术想象,决定了文学的的表现方式并非表象的,而是表意、表神的。文学并不能将某种美直接地体现在读者面前,而需要通过文字的表述,将意象由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语言的组织、修辞的加工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体会其美。如此,读者便可通过文字语言对其意的表述体会其神。而这些绝对不是任何现代信息技术所能够展示出来的。所以,语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首先着眼于语文的特殊性,建立在有利于凸显语文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健康前行。
这些年来,语文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
一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交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不够,更多的还停留在初级的投影和幻灯播放方面这些简单的技术层面。二是对课堂教学需要考虑不足,目前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软件,开发得不算太少,检索功能也相当完备,要想从一套大书里把用了某个字的例句通通调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这种具有资料室搬家性质的软件,在“整合”思想上较多考虑的是怎样方便教师占有文字材料,较少或并没有考虑怎样进入课堂,因此还很难对课程整合发挥显著作用。三是对语文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的现代化手段,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得还比较肤浅。而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四是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一些地方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已经走上了歧途,语文课件成了追求感官刺激的艺术品、动漫世界,语文课也被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或美术音乐欣赏课等其他的课,甚至上成了综艺大观。老师把多媒体当作教学主要手段,而不是辅助手段,语文已经不是语文了。五是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常常听到的是悠扬缠绵的音乐,锣鼓喧天的热闹,却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学生的读书声,还是语文课吗?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是在学生面前开启了一扇透视世界的窗口。所以,正确认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必将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的“根本”,并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研究、深入探索,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一定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最佳的“教”的效益和学生最佳的“学”的效果。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也充分享受到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甜头。课堂上教师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呢?我认为: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整节教学生字课,往往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直观演示。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图片、看FLASH字的分解动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是的明字时,可以这样做:屏幕上跳出一太阳、一月亮,慢慢地把两图紧靠放好,然后动画放出光芒万丈,再放动画“太阳”变成“日”字,“月亮”变成“月”字,自然成了“明”字,学生在记住字的同时,还理解了该字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2.游戏法。
低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能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走迷宫。屏幕上显示一处迷宫图,学生通过读出迷宫中的字,可以走出迷宫。(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
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实物图片,如:小鸡、花、草、人物„„右方有一堆汉字,请学生从汉字堆中找出实物图的名字,并把汉字贴在图片的下方。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游戏活动,会使整节课新鲜感不断,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识字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1.看图识字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青、清、晴、蜻、睛、情、请。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时一定会有许多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呢?学生自由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通过比较、观察、发现、总结等方法,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识字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
2.,校园网——识字的“海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
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
总之,恰当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是积极、有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智囊团,是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万花筒。实践证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优化语文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手段。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重难点突出,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阳金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交流表达,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信息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我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催化作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信息技术可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
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却是很抽象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电教媒体恰当地介入教学过程,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64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近似长方形得出: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边越平直,两条竖的边越竖直,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得出:如果把圆无限细分,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
这一教例,在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但由
于分的份数越多,操作难度越大,花费的时间越长,给推理带来的困难也就越大,而电教媒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呈现了圆被无限细分,最终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观察、比较、想象后,掌握了“化圆为方”这一解题策略,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信息技术可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离教”现象,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反
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效果。
作者单位: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或0797-8542841 邮箱:9136775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