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以绝对优势被广大教师所共认。多媒体课件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多媒体优势,探讨了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教师 语文 课堂教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其表现如下:
1.巧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如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各个角度的画面,学生看了之后,都大吃一惊,一下子产生了要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这时,我抓住学生心里问:看完天都峰的这些画面,你认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
第 1 页
就能很轻松地说出了天都峰陡、高、险的特点。从而理解了文章题目作者为什么不用“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的原因,同时也为理解“我”和老爷爷这一老一小相互鼓励,战胜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做了必要的铺垫。又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再配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2.善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如教《七律长征》一文时,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了解很少,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我在多媒体“背景简介”这一环节,随红军长征路线图中箭头的移动,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都用文字形式逐步显示出来,同时都有“长征影片”的剪辑片段链接,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过雪山”“过草地”等,这些图文并茂的课件素材,把学生带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突出了“设身处地的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难点。并且操作简便,是常规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3.活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
第 2 页
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指导学生写《我心目中的秋天》,一写到秋天的景物,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在本节课之前,就布置了学生对秋天景物特征进行观察的学习任务。课上教师抓住机会问: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秋色?你们想学怎么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吗?我也观察了秋天的景色,还拍了照片,想不想来欣赏?借助多媒体演示图片请学生欣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愿望。所以当教师问学生你们观察了哪些秋色,谁来
第 3 页
向同学们介绍?学生的发言可积极了,争着举手来介绍。学生的情感逐步激发到了顶点,为成功完成本次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诗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真正找到了“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口述我情”的感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课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教学本课旨在学生主动透过语言文字,领略蝴蝶谷迷人的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1)配乐示范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境中。(2)学习蝴蝶谷迷人的景象这一段,多媒体展示金光灿灿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壮观的情景;五颜六色的蝴蝶上下飞舞,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体会课文哪些词语写出蝴蝶谷的迷人,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想象一下,蝴蝶谷还会有什么样的蝴蝶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蝴蝶谷。(4)这么美的课文想不想把它背
第 4 页
下来,指导学生背诵。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也要引起警觉,多媒体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从而产生“电教手段的依赖症”。利用多媒体课件要合理适度,并结合课程实际,应寻找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最佳切合点,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 5 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新密市岳村镇赵寨小学
于金瑞 2015.03.09
第 6 页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卫玲玲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9人。通过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所进步。我发现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规范,用词不准确等等。这主要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够扎实造成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很下功夫,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八次。习作内容分别是: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自我介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父母的爱;未来的……;自由习作;假如我会变。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把想写的写下来,有题目也行,没有题目也行。在语文园地七安排了一次不限制内容的作文,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此外,本册专门安排了两次写想象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怎么想就怎么写,对想象的合理的要求不必提过高。要求教师在讲评时,注意表扬想象合理的,对不太合理的想象做正面引导,不要批评。
三、教学目标:
1、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计划下册: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四、教学措施:
1、制定激励措施,每次作文都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利用晨读晨说相互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使作文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欣赏,使学生在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感到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利用好看图写话课本,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4、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同学互相评价、学习,让学生学会听说的方法,并且多加练习。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在教学中可以更放开一些,对教材的安排可以更灵活地处理,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范围,完全可以修改教材里习作的安排。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注意好的作品对习作的引导作用。教材中不少地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有些话题,如“说说我自己”,是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习作。
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多创造一些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
这是重要的再现生活的能力。在指导时要重视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能够把看到的事物写得像,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要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再现生活的能力,练就表达的基本功。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孙耀先
一、教材分析 一)、结构体系 1.卷首语 2.识字:两个单元 3.课文:五个单元
4.综合性学习:两次(风景名胜展、用音序查字法查字)5.口语交际:五个话题(做好准备去春游、过生日、向伙伴介绍自己、装扮我们的教室、夸夸我的家里人)6.积累与运用:七次
7.附录:我认识的字,我会写的字 二)、阶段目标
第四册是低段(1-2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在教学中应该在把握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掌握本册目标,在完成本册目标的基础上达成阶段目标。
低段目标要点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低段重点;认写分流,不加负担;认要记住,写要规范;写字姿势,正确好看;巩固拼音,能查字典;独立识字,方显能干。
2.阅读
喜欢阅读,培养语感;读通读顺,体验情感;学习默读,发展语言;主动提问,大胆发言;积累词句,养成习惯。3.写话
写有兴趣,乐用词语;学用标点,错了不急。4.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了解要点;交谈有礼,自信自然;积极讨论,乐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
培养好奇心,提问共讨论;勤看勤活动,表达不拘形;课内外结合,注重探究性。三.教学建议
(1)把握本册教材的识字类型。看图识字:图文对应,形象识字。词串识字:诵读词串,轻松识字。韵文识字:熟读成诵,自然识字。谜语识字:猜猜玩玩,趣味识字。短语识字:品读短语,感悟识字。课文识字:自读课文,语境识字。自主识字:运用方法,独立识字。
会认的字:读准字音,认识模样,巧记识记。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工整书写。(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新课改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获取知识。我们倡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引导学生自己做,包括想、说、写、改等,教师负责任地“懒”一点,学生就会“勤”一点。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都编排了“自主识字园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学习资源,着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3)适当运用识字游戏。
争当小老师,开火车,找朋友,猜字,转魔方,名片交朋友,盖楼房,拆字合字,编顺口溜,送信,跨栏,摘果子。教学中,许多实验教师还挖掘了教材的“渗透”特点,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开展“每日一读”“识字快车”“扑克擂台”
(四)阅读 1.教材特点
(1)主题组元,关注生命,视点新颖。
本册教材围绕5个主题精选了琅琅上口的文章共28篇,其视点新颖,风格各异,充溢着鲜活的生命与高尚的情怀,体现了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
二单元:亲近自然 三单元:亲情友情 五单元:儿童天地 六单元:科技创新 七单元:学会做人
(2)内容鲜活,题材新颖,文质兼美。具体表现如下:
①感受真情关爱:《天蓝色的钮扣》(第61页);《谁住顶楼》(第56页)。②凸现地域风情:《看黄果树瀑布》(第23页)。③充满童真童趣:《等我也长了胡子》(第92页)。
④感受生命神奇:《谁跟小羚羊去避暑》(第96页);《骑“白马”的苍耳》(第133页)。
⑤歌颂名人伟人:《少年邓小平》(第149页);《歌唱二小放牛郎》(第163页);《装满昆虫的口袋》(第157页)。⑥展现科技发明:《玩出来的发明》(第119页);《充气房子》(第138页)。
⑦吟诵古诗脍炙人口:《咏柳》(第40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142页)等古诗。(3)重视基础,开启思维,激励自主。
每篇课文后设计了开放性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题,其目的在于:
①夯实基础,注重品读积累:每课后练习朗诵,背诵,积累词语,造句,近义词,反义词等,注意勾画、圈点的技能训练。
②根植文本,关注儿童生活:如《天蓝色的纽扣》(第61页)。《等我也长了胡子》(第92页)。
③多维引导,留有创新空间:如《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你想给卖火柴的小女孩送什么?试着写一写。”(第69页)④方式灵活,体现学科联系。
课后练习题还注意承上启下。朗读、背诵为首项,安排默读先指导,要求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字的指导,如描描写写。加强语言训练,抄写句子,为写话打好基础。注意学科融合,体现大语文观。
《湖》读句子,画画面。(美术)《猜谜语》说自己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自然)《数水果》为植物编一支歌。(音乐)《二小放牛郎》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已经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我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用音频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学,用录音带给学生放课文朗读录音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了。可如今与网络相比,落后的多。我们利用网络可找到多种朗读方法,并有与内容相适应的视频画面,可根据师生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学生爱听,有兴趣,很容易地在听读和自读过程中去把握“读”得要领。另外,我还指导学生用电脑中的录音机录下自己读的课文,然后自己听,找出读的不足的地方,再读再录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学生自己给自己当评委朗读兴趣极浓,就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如《安塞腰鼓》一课,重点就是要读出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读出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我利用多媒体音频朗诵和视频画面相结合的教读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教语文,喜欢读,也非常重视读,愿意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流利、清脆地读书声,有了网络,我的教学方便了许多,我经常开展朗读比赛,逐渐地变教师教读为学生自读。每讲一篇课文之前,学生都能自觉地在家找到音频朗读,模仿朗读,到课堂上,个个都是朗读高手。
二、课件制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过去老师只能用粉笔在有限的黑板上写来写去,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已走进课堂,语文教学设计面非常广,要求老师通今博古,多才多艺,既要教师会说,也要会画,还要能歌善舞,这对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可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一切已不再是语文教师的难题了,课文中的人、事、物、唱歌、表演等都能利用网络快速地真实地展示给学生。例如,过去我在处理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时我搜集后只能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或利用小黑板挂在前面,学生记起来费劲,所以没有学习兴趣。现在,利用课件让学生看着作者的生活照在去记该记的东西,更直观,易掌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同时展示多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找你能够理解的讲给你的同学,和同学、老师一起探讨那些感到疑惑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个个有事干,他们感到自己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老师的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感觉轻松、愉快。网络真有神奇的力量啊!一个鼠标,不仅能满足全班同学的需要,更能把古今中外的知识在瞬间汇聚在屏幕上,传递给每个学生。有了网络,就有了课堂的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达到多样化,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变了过去教师累死、学生烦死的灌输性教学模式。因此,利用课件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看课本,预习教师布置的几个死规定的问题,学生会把它当成负担,好学生肤浅的看看,中下等学生基本不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对不对。可现在不然,让学生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帮助预习,他们会把网络当成他们的老师、朋友,可在网络上毫不客气地、大胆地查找任何自己想找到的东西,找到后他有收获感,有成就感,而且对他找到的答案的正确率也很有自信,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讲给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此同时,学生还可利用网络查找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不懂得问题,他们也会自觉地去网上查找答案,同学们探讨,主动向老师发问,久而久之,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四、利用网络教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网络环境下,拥有大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新的知识来源。
例如:我教《秋天》这一课时,如果仅靠课本上简洁的语言,学生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体会不到诗歌的优美意境,而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组图,并播放音乐,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现在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自然,更谈不上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更何况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城市里,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劳动人民的感受知道的少之更少。互联网上大量的图片和影音资料,让学生们真正地去听、去看、去亲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出那些东西,我想一定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从而起到很好教学效果。如果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网上查看等多种学习方式去积极获取、整理、加工信息,一定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知识含量。
五、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但是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错漏严重、用词不当、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条理不清析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因为网络“无限的资源、无限的点击、无限的探索、无限的学习、无限的发展”,可激发每个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优秀作品阅读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思维源源不断。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而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在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上徘徊。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少了,写作文成了无源之水。而网络就是解决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对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写作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把它应用到了我的作文教学当中。我改变了过去教师写下水作文、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认真讲解作文的落后做法,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写。从这点出发,我让学生到网络空间去查看适合自己口味的文章,从中汲取他人文章中的营养,补充自己的不足,边写边发现自己词语方面的空缺,仍可利用网络去补充。批改作文我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学校批不过来,我把我的邮箱地址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发到我的邮箱里,我可以随时批改,也同样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给学生作批注,同时还能在QQ群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平时有些自卑的学生、胆小的学生不敢把自己的作文拿给老师看,总怕写不好让同学老师见笑。利用邮箱传递,避免了这一现象,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写作积极性。现在,我的邮箱里每天都能收到学生的习作、日记,他们写的作文有的真让我刮目相看。这一切,都归功于网络。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势在必行,没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改革,更没有教育教学的创新可言,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让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插上网络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提醒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远见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警醒地意识到: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出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下面我从识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来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语文课程带来的好处: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级识字1300个,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念、读、背、写,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乏味。如果能够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则会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一年级孩子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
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游戏,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字,可以列举出和它相近读音、相近字型的一组字,“情、晴”等,每出现一个字,在大屏幕上就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图画,既形象又生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很深刻,以后也注意区分。学生逐渐地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渐渐的就能自己去识字。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桂林的青山、绿水,但大多数
学生没有游览过桂林,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教师在上《琥珀》一文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一些资料;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琥珀的形成,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制成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
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电脑房里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多媒体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抓住事物的特点,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想象,教师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这种情景,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而运用多媒体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思维活动后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说得“清”才能写得“通”。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三)巧用信息技术批改、评阅作文
以往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据作文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判。在作文课教学中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同时看到。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的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高一层境界。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1)用画面取代文字的意境,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和情感体验。(2)用大量的补充信息取代课文内容,忽视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3)过份强调了人机,淡化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科学地、艺术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它成为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程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能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一年级孩子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游戏,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 文中所提到的闲书《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等书籍,学生不太了解,教学时, 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些书籍的资料, 学生进入Internet,通过“ 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这些书籍,从而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网上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轻松易懂, 学生的自学所得大大胜过于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 把网上有关鲸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课文学习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的研究使用这种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