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杨一仁主任报告有感
听杨一仁主任报告有感
2012年3月31日有幸在平泉电影院聆听了来自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杨一仁主任的现场报告,会场上时而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时而爆发愉悦舒心的笑声。会心一笑之余,不禁令人静心凝思,如一杯淡淡的香茗在心底久久弥漫开来。
杨主任的报告,如清风吹散我内心深处的浮躁,如清泉洗涤我灵魂深处的尘埃。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听众都享受了一顿沐浴心灵的阳光大餐,听了这次报告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一、为什么学习魏书生
1、魏书生远远地走在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早早就站在了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头。魏书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虽然起步的基点比较低——一个普通农村县城的普通中学的普通班,但是他立足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却是极高的,是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要求定位的。说得更确切一点儿,就是早在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提出了“三个面向”要求之前的1979年,魏书生就把自己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瞄向了学生的未来,瞄向了世界,瞄向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勿需多加论证,只要对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稍加回忆与思考,便不难得出满意的答案。魏书生当初,虽然是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从事教育工作,可他却早在1979年之前就坚持订阅《国外科技动态》和《世界教育动态》等一些国际性刊物。可见魏书生是一个有着十分强烈的超前意识的人,所以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仅带有高深的思想性,更带有高远的前瞻性。因此他探索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也就具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2、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六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做学问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我国古代著名经典史书《学记》中也提出:“教学相长”的教育主张。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并极力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魏书生所作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是符合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都是认真按照这些教育教学规律去做的而且还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因此,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思想具有着顽强而茂盛的生命力。
3、我们做教师的都晓得,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所实施的对象是学生。任何一项面向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如果广大学生不赞同、不认可、不接受,那么这项改革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成功的,更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魏书生的每一项改革,都是通过和他的学生们商量又商量之后才确定的。因此学生愿意接受,乐于实施,并且都能积极配合。同时,学生们在魏书生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活动中,也都切实感受到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都尝到了甜头,都得到了终生受用不尽的益处。因为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得到的都是人格的熏陶、灵魂的铸造、能力的培养锻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魏书生的学生们越是长大成人,就越加感受到这种在改革实践中所得到的益处的可贵。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或是在大学,或是在社会,都在热情赞扬、都在广为传播着魏书生的改革经验,就连学生的家长们也都在津津乐道地传送着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魏老师随时提醒关注差生;注重培养 学生自我调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从小教给学生养成做事情省时高效;
魏书生在开学典礼上只说三句话:同学们,老师们,我们每个人都像个气车驾驶员,即要有正确的方向,又要有娴熟的技术,没有正确的方向,容易走错路,没有娴熟的技术,也容易翻车,也不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少说、多做。不要经常议论别人是和非,因为,那会大量荒废我们的脑细胞。这三句话应成为我们所有学生和教师的座佑铭。魏老师善于调动学生和老师智慧、积极性、全部潜能去做事;进一步深度推动素质教育,解决了“德育为首和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向魏书生学习什么
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什么?为什么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和别人不一样?他很少上课,即使上课也是在课堂上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考,不批改和检查学生作业,没有按照传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模式去做,也不搞什么情感教学和想象作文训练。他注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我发展。他把语文教育当成一门科学,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不是去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他是一个语文教育家,把一些理念和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摸索到自主有效的学习方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他也不当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评价者,让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魏书生老师完全抛弃了很多名师赖以成名、拿来示人的东西。可以说名师的课堂表演只是一种作品。这些经典的课堂艺术里缺少学生的学习,这些课堂从过程到结果不是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是观众,群众演员,配合者,只是其中的道具。像培养学生打球、弹钢琴,教练对学生进行高超的表演有用吗?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很重要。他个人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主要的,只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像专业技能培养的教练一样,课堂上不能忙于自己表演,不能让学生光听不练或者配合老师练,那样老师总是主演。我们的传统课堂上名师的专业水平往往很高,表演模式日渐成型,课堂上讲得有声有色,学生配合得好,学生在欣赏佩服中得到了些许快感,但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从哪里来呢?教育评价要看学生,教学效果是看名师的专业表演水平呢还是看学生的呢,好像很多人一直还没弄清这个问题。语文教学中往往老师专业水平很高,教学模式也最多,语文教师也最累,教学效果往往最差,难道说不是吗?语文教学和其他专业学习的训练过程、训练方法、评价标准往往大相径庭。语文教学的训练过程是语文老师的备讲批辅,方法也是老师讲授、提问、启发诱导、情景设计等老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也是评价老师专业基本功、讲课水平、课堂艺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语文教学的整体下来还是看老师教学水平怎么样,把老师当成主人。其他专业技能训练中老师和教练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的训练方法。像著名乒乓球教练刘国梁,当运动员时他靠的是自己善于思考、创新的打球方法。当教练时不是需要他给运动员表演自己高超的球技,需要他用自己不断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指导队员,还要让队员自己学会创新才行。各行各业专业水平高的人有的是,不一定能当教练。对教练而言,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表演能力不是主要工作,甚至说自己不一定要有太高的专业水平。这就是有很多各行各业著名的教练和指导老师专业上不一定很好,甚至是没干过这一行的。像张艺谋当演员不是很好,当导演很好,能培养出国际影星;马俊仁当田径教练很神奇,但他却不是运动员出身;国外的很多篮球 和足球教练都不是运动员出身。博学多才的学者是真正的学者,有很高专业水平和表演水平的艺术家是真正的艺术家,既博学多才,又有很高专业水平和课堂表演水平的老师和教练不一定是优秀的老师和教练。学者和艺术家要创造出好作品需要有自己的专业真功夫,老师和教练要培养出好学生、好徒弟,需要的是指导学生有创新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
榆树林子学区中心校
2012-4-1
刘强
第二篇: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从真善美破译素质教育
---------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南一小学
白絮梅
听了于主任的报告,心情很复杂。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从学生到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正象于主任所说愈演愈烈。单从课业负担来讲,现在的学生要比我们那一代沉重的多,我们这些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个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探索者、开拓者、实践者,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一些人的心中素质教育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甚至连搞应试教育的人口头上喊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
而于主任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破译素质教育,让我豁然开朗。的确能力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潜质和能力优势。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而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和能力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他们是相互依存,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丰富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知识的增长,两者交互作用,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分离,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只有知识能够灵活变通、迁移、运用时,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种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激活知识的过程。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现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采取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那么这种转化必然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这一转化才会变得快速而有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素质既具有群体普遍性,又具有个体独特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持续发展性,它是一个人整体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因此,素质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相加。有的人知识多却能力低下,有的人能力强却缺少知识和修养。只有在知识和能力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和谐建构的条件下,这个人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交互作用、合理搭配的结果。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主张孩子们建立“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即年龄越小,兴趣要越广泛,知识面要越宽,知识难度要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高,知识的深度和专业的宽度再逐步加强,这样才能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只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为其做出最简单、最精练的逻辑概括,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明确其核心价值,也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于主任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把
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为: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里,“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善”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的概念,包括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因此,“善”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
狭义上看,“真、善、美”分别通过知识、道德和艺术三种不同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教学生求真、向善、唯美,换句话说,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来衡量。
第三篇:听杨昱婷老师报告有感
听杨昱婷老师报告有感
文登市环山路小学
刘敬德
今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通过听专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自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听了杨昱婷老师的圆融教学。我更是发现原来自己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听杨老师的课,也发现自己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杨老师的课给人一种非常随和的感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没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的。这种教学模式怎么可能教不好学生。在台下听课的老师都发出这样的赞叹,做杨老师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一个学生都让老师紧紧的抓住,都在认真的倾听老师的讲课。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那么活泼,那么可爱,那么自信。虽然有很多老师听课,但是孩子们投入课堂非常快。没有紧张,没有拘束,有的只是积极地心态。杨老师的执教不拘一格,她把生字分成了三类,这样学生更容易区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杨老师的课不做作,不刻意去强调一个问题,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给学生的感觉不像在上课,但是也能学到知识。真正做到了无痕教育。但是,我也知道,在这种无痕教育的背后,教师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杨老师的评价语运用的特别恰当。不是直截了当的批评学生而又让学生欣然接受,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跟短处,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我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多年,但是今天杨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学到了如何让学生自己去识字。杨老师的识字教学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既能记住字形又不至于觉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字生字,没有刻意的把生字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记忆。这种识字方法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运用。
杨老师随后为我们做了圆融教学的专题讲座,怎样把教育做到无痕,让学生欣然接受,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介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学习杨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明白,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渊博的知识是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在今后的工作的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四篇:听杨校长讲座有感
听杨校长讲座有感
杨文普校长的精彩讲座给我很宽的视野,很丰富的养分。每个老师,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人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主流是人被动地接受和思考问题。
每节课都要为学生一生奠基,都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培养学生八会二都:会提问,会自学,会展示,会倾听,会评价,会质疑,会讨论,会总结。都参与,都成功。
选对了方向,一天走一寸,十天就会走十寸。
杨校长决定在西峡全县推行课改的初衷:我为了河南山区的孩子,在以后就业的时候,不输给北京上海的孩子。
这些想法,看似有点空,但是我非常认同,并且可以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比如这周要讲的《中国剪纸艺术》这一课,我得好好渲染下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培养学生爱我大中国,时间充裕的话,教他们亲手剪纸。
第五篇:听报告有感
八月三十一日听报告有感
今天上午,学校高层的几位领导给大家做了述职报告,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詹校长昨天所说的“全校一条心,全校一盘棋。”
要想在众多的民办学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那就既需要抓好成绩,还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如何抓学生的成绩?正如今天的报告中讲的那样——我们“管”学生的办法是很多的,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先进的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只有如此这般,学生才会获得更加持久、更加澎湃的学习动力。
我们的每一个学部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园时瑞吉欧教学,初中的“小老师”,高中的“学思讲练”,我们小学有选修课和ib融合课程。学校和学部有自己闪亮的名片,我们每一个老师也应该充分研究课程,挖掘自身潜力,在自己的课堂上闯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来。
放眼看看现在教育教学环境,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残守缺,迷恋自己可能已经濒临淘汰的某种技能,那是非常的愚蠢的,只有放开视界,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命更长,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