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专题——“议论文如何议的深刻议出智慧”教学模式研究 12.5
“议论文如何议的深刻议出智慧”教学模式研究
哈尔滨市秋实中学 丁勇慧 李玉秋
【背景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所写的议论文缺少说理、简单堆砌论据,不能以理服人。在近年中考阅卷中,老师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写议论文缺少说理,当然这与初中生年龄小,理论水平低有关系。正所谓困难再多没有办法多,针对作文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教师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集中智慧,开展一课三摩研究活动。这里的一课不仅是一节课,而是一个典型问题。
研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观摩阶段。历时一周,九年级语文教师观摩组内教师的议论文教学课,听完全组教师的同课异构的作文课后,教师们通过集智备课提炼出典型问题,作为下一步研修的主题。
二、研磨阶段。历时2周,全校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集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碰撞智慧,畅所欲言。布置任务一周后,全组教师集中开会两次,研讨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教研组长主持研讨活动,校长、教导主任监督指导研讨过程。
三、建模阶段。教研组长整理教师研究的结果,并比较辨别选出优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给全体语文教师。在召开教学商会确定教学的环节和模式,经大家共同研磨,确定解决典型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语文教师运用这一模式上实践课,全组教师再次观摩,观摩后在召开教学商会活动,上课教师反思建模实践课,本组教师就典型问题再次展开研讨。至此,一个完整的一课三摩的教学研究活动结束。
【观摩阶段】
教师们在听完组内常态课后,梳理出以下典型问题:1.只叙不议;2.叙多议少;3.叙议脱节;4.只摆事实,不会说理;5.议论语言没有说服力;6.说理不深刻;7.说理没有紧扣中心论点。
组内研讨后决定将“议论文如何议的深刻议出智慧”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典型问题。布置 研修作业: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结合教学经验,思考和整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周后集中研讨。
观摩阶段目标:将常规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课题化。教师观摩的常态课是在上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个人备课和二次备课后所上的实践课,属于同课异构的常态课。互相听课为同伴互助的奠定基础。
【研摩阶段】
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教师畅谈具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1.从哪入手解决“议论文如何议的深刻议出智慧”的问题,或者说如何找准切入点解决问题呢?
师甲:学生议论文的提升教师讲多少方法,都是从教者角度出发,问题的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范例。我选择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作为学习的范例,给学生借鉴和模仿的范文,在分析范文的优点,让学生谈范文的可取之处,总结方法,然后当堂修改自己的作文。我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字叫——范文引路。
师乙:选择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讲评的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这的确是个好方法。
师丙:拿考场满分作文引路虽好,但是离学生的实际太远。多数学生跳一跳也够不到桃子,渐渐会失去兴趣。我是拿出本班学生习作中一篇病文和一篇范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生会更容易发现论证中出现的问题。
如:病文与例文。
论点: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病文: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流云,舞若虬龙,同他勤学苦练密不可分。他曾在“兰亭阁”练字,在兰亭池涮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兰亭池的水都被墨染黑了。由此足见王羲之的勤奋精神。
例文: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日积月累,就会创造奇迹。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阁练字,在兰亭池涮笔,兰亭池的水都被墨染黑了,终于练就了飘若流云‘舞若虬龙的书法。试想,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池水能被染黑吗?所以说勤奋成就了王羲之,成就了中国书法的传奇,使王羲之走上了成功之路!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好文章说理更深刻,对照自己的作文也会找出问题,对比习作会使问题凸显出来.
小结:从本班学生的习作入手,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容易在品析中把问题找出来,经过研讨全组教师一致认同:“议论文讲评课”课堂教学环节一为“习作评析、问题呈现”。2.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说理呢?
师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因果说理法、对比说理法和假设说理法等,并引领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深入。
如:讲解“因果分析法”课堂教学实例。话题: 思考。原文: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
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正是因为思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见思考多么重要。
修改文1 :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正是因为思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见思考多么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分析事件背后隐含的道理: 牛顿 → 思考→平常背后有不平常的道理; 其他人→不思考→认为平常,不足为奇。修改文2: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掉落过无数年,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是惟独牛顿因此而著名,因为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思考,所以他成功了。
修改文3: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每年苹果成熟都会掉落,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唯独牛顿由此发现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
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并通过当堂指导学生写作,逐层深入的分析使中等学生都能掌握说理方法。
师戊:教师不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生也能写出说理段,不如先让学生写,写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方法,生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如:学生分析说理的教学实例
原文: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一直教导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于是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可见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写作前教师不做指导,让学生对此文段进行修改,并展开论证,写后整理讲评。生1添加说理段如下:
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就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也就不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了——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
生2添加说理段如下:
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画坛一绝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并成为享誉世界的画家,正是因为他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打好了基础。
生3添加说理段如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反之,如果不注重基础,高楼即使盖起,也不能经受起岁月的打磨。而最终逃脱不了倾塌的命运,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3名学生在写作中分别使用了假设说理法、因果说理法、对比说理发展开论证。通过实际教学的反馈,教师发现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方法写简短的说理段,能够准确恰当的使用。但是在写600字的大作文时,学生通常不能将论证说理恰当地运用到文中,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写作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师戊:在教学中把常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在修改练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倒不如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搭建一个足够宽松的修改平台。让学生先修改自己的作文,再生生互相评价修改文,评出优秀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悟所用的方法,然后生生借鉴方法,互相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和追问。最后指导不会修改的学生去用方法。
师己:使用哪种教学方法还应该因班而异。作为老师,都知道让学生自己体悟方法这是最理想的,像有的班级个性张扬,富有探求精神,这样的班级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感悟方法,会取得好效果。但有的班级,作文基础薄弱,他们需要老师先进行方法点拨,范文引路,然后再进行方法感悟,会更有效。
3.怎么能让议论文上台阶,议得深刻而精彩? 例1 :给材料作文说理段
换一种思维需要智慧。只有一身的鲁莽,不懂得如何换位思考的人是不会有大成就的。文革期间,许多作家被软禁在小屋里,不许和外界联系,余秋雨利用这几年的时间读遍了小屋里所有的藏书,出来时,带着他的著作《文化苦旅》。他把这段经历看作是“闭门读书”的宝贵财富,他感谢文革。相反,有些作家忍受不了寂寞,认为换一种思维,把支持文革看作是顺应
天意,于是加入到文革的行列中,碌碌无为地过了一生。同样换一种思维,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换一种思维》
教师分析:通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更深刻,不比不知道,一比更突出。而且经过写作训练,学生的说理手段会更自然,不似初学时的生搬硬套。当然,其中关键的是积累论据,进而形成思维能力,才会使说理更深刻。
例2 :以“压力”为话题的说理段
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保持一份自信,坚信自己是最棒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在心态上战胜困难后,压力和挑战很快便会迎刃而解。伽利略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在外界重重压力下仍宣扬“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思想,自信让他站上科学的巅峰;毛遂之所以被平原君奉为上宾,是因为他自信地举荐自己,并勇敢地与楚王据理力争,说服楚王发兵支援赵国。他不顾平原君、楚王对他的怀疑,施加的压力,终于扬名天下;章子怡之所以成为世界巨星,是因为她把自信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展现给那些嘲讽她的人。让所有人知道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即使面对再多的挑战,再大的压力,也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放手一搏,那样才不会留遗憾。——《压力面前当挑战》
教师分析:通过二次修改,引导学生去分析感悟,发掘事实背后隐藏的原因、条件、结果等,并能从多例并举中分析议理,将缺少说理的二、三类文进行修改,使之升格为一类文。所以不断地修改很重要。
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入说理,分析感悟,使说理更加深入。经过研讨全组教师一致认同:“议论文讲评课”课堂教学环节二为“当堂修改,感悟方法”。4.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如何反馈呢?
师庚:把修改后的佳作展示给学生,不妨读一读,让学生评价升格后的文章,说说说理的精彩之处,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也会使自己的作文升格。最后全班生生互评写出评语。通过沟通确定教学环节三为“佳作展示、生生互评”。
5.如何使教师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
师辛:通过观看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作文指导课和自己上的实践课,感觉作文指导课,如果老师写篇下水文,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请学生评价。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师壬:教师写下水文有许多好处。既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又对学生写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如:李玉秋老师下水作文《牵手自信,走向成功》。
雏鹰相信自己的勇气,于是在坠落悬崖的瞬间振翅高飞,终于翱翔天宇;小溪相信自己的目标,于是一路欢歌历经千里,终于汇成浩瀚的海洋;毛虫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冲破束缚和黑暗,终于在光明的天地里翩然飞舞。自然万物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相信自己,就会迎来
成功。
漫溯历史的道道沟渠,无数先贤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就会成就自我价值,战胜困难迎来成功。司马迁受辱后,相信自己定会完成史学巨著,于是顶着歧视和压力,倾注毕生的精力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卞和坚信自己所认定的玉石,虽然被斩断双脚,仍坚信那是一块绝世珍宝,终于和氏璧惊艳出世。罗斯福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即使是卧病在床仍坚持竞选,这才有美国历史上连任四届的英才总统。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无论有多少人置疑,只要坚信自己的实力,给自己信心,成功的大门就会始终敞开着,欢迎自信的宠儿。
其实相信自己还包含着哲学的思考,这是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个人智慧、能力、魄力的体现。哈姆雷特始终徘徊在“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自我怀疑优柔寡断最终酿成悲剧。西方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对他的助手说:本来最优秀的是你自己。是呀,相信自己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离成功越来越近。阿里巴巴网站CEO马云在创业初期屡屡失败,别人骂他疯子。但是他坚信自己的判断,网上信息平台前景无限,终于阿里巴巴网站成功建成并上市,上缴利税过亿。马云也成为青年人励志的楷模。“我相信自己的判断”马云如是说,以他的睿智和魄力创造了一个自信者的神话,他的自信来自对市场深入的调研和准确的判断。由此看来自信是建立在从实际出发和把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
同样是哲学家的尼采也曾经万分自信的喊出“我是太阳”,最终尼采疯了。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自信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做到自信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二要不断丰富自己。你是否注意到那扎根大地的青松,汲取地下丰富的营养后于严寒中(充满信心的)傲然挺立,你是否折服于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经受雪雨风霜仍(信心十足的)装点大地郁郁青青。
做一个优秀的自信的自己吧,选出自我的精彩,你可以大声的喊出: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才会游刃有余,才会使学生尤其是有几分写作天赋的学生信服。由此,确定教学环节四为“教师试笔、实践提升”。
研磨阶段总结:通过教师研磨典型问题,不同层次的教师展开同伴互助,研磨出“议论文写作说理指导”的教学模式,即:
1.习作评析、问题呈现; 2.当堂修改,感悟方法; 3.佳作展示、生生互评; 4.教师试笔、实践提升。
【建模阶段】
九年级的老师依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个人的教学设计,再去实践、尝试,六年级的老师虽然在上届毕业班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已形成体系,但经过研磨后,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每人在下周上一节建模实践课。
一周后,教师均上完实践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学生运用方法生硬,语言贫乏,简单套用,原因是语言和理论积淀不够。
2.中等学生很受益,由不知怎么写变为学会方法,尖子生受束缚,对其作文提高缺少时效性,他还是按自己的思路写,而且写得很出色,原因是他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文章自然而成。任何方法必须不拘泥于方法,否则学生被束缚了思想。
3.学生只有在头脑中积累许多优秀的作文或说理段,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养气为文。
小结:丰富学生的积累,方法才会被巧妙运用,发挥作用。下一步研究的典型问题是如何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一课三摩”校本研修的特色:
“一课三摩”首先从观摩骨干教师的课堂入手。这样发现的教学问题就是站在比较高的高度上,教师们集思广益收集、整理、筛选典型问题,这样研究的角度小,更有针对性、更透彻。
研磨——小角度、高起点
组内教师思想碰撞、研讨问题,理不辩不明、思想不碰撞难以升华。在研磨后达成的共识将是站在高起点解决了问题。
建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建立的教学模式不断处于被完善、被打破、被重建的动态生成中,教师也会结合自己特点、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模式。从而实现创造模式而不拘泥于模式,达到运用模式而不把模式绝对化的效果。
第二篇:土 地 出 租 协 议
|土 地 出 租 协 议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李廷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兴亮宏鑫珍珠岩加工厂
为了明确甲,乙双方在土地租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 甲方将位于温东堡村沙会湾的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乙方使用。该块土地的具体位置(即四至)为:东至河槽;南至塄头;西至崖头;北至三补地;大小为十亩,形状为长方形。
二 租凭期限为十八年,从二零一一年五月一日至二零二九年,五月一日止。租赁期满协议终止。
三 甲方必须承诺对本合同第一条所指土地有合法的所有权,并有权出租给乙方使用,甲方如有违反,应将所收的全部租金交于乙方,并赔偿乙方对第一条土地的投资而产生的损失,乙方有权拒交后期租金。
四 对国家的土地直接补款由甲方凭土地使用证领取,乙方不得干涉。
五 乙方承租本土地必须进行合法经营,否则甲方有权收回土地使用权,终止协议。
六 乙方在租凭期间因生产经营所造成他人损害及一切损失由自己承担责任,与甲方无关。
七 经甲方双方商定,前十年租金每亩五百五十元,共计伍万伍仟元整,租金交纳分两次支付,即每五年一付,每次贰万柒仟伍佰元整,于本协议生效后十日内由乙方付给甲方第一笔租金贰万柒仟伍佰元整,第二笔贰万柒仟伍佰元整于二零一六年五月凭本协议领取。后八年的租金每亩六百元,共计肆万捌仟元整,租金交纳分两次支付,即每次贰万肆百元整,每年五月凭本协议领取。
八 租凭期内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乙方加设约定以外的任何附加条件和要求,收取约定租金以外的费用,乙方有权拒付。并且不得无理干涉乙方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九 在租凭期间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如:土地政策的改变,城乡规划建设等),致使双方解除合同,乙方有权拒交后期的租金。
十 如双方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土地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十二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二零一一年五月一日
第三篇:议谈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议谈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提出的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阅读课文不同于讲读课文,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但阅读课文恰恰是某一单元训练重点的最直接的体现者,最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连接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没有阅读课文的过渡作用,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 语言文字的丰富积累正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增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课文中的“自学辅导”尤为重要,在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学辅导”得法,就能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不需要教”。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小学中年级的教学实践,对阅读课文的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自学
这是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起步的最核心的部分。这里的“自学”不同于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预习”往往在课外,学生无法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质量难以保证。而“自学”是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自学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阅读阶段。主要是使学习者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能理解。第二阶段为逻辑整理阶段,即引导学习者通过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整理出来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结构。
“自学”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1)教师先导,即: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学生后自学。(2)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再导,加深理解,从而领悟自学的内容。(3)教师边导,学生边自学。
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是“目的性”,一个是“计划性”,是自学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学”阶段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是一篇阅读课文,它位于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即了解总分结构的训练项目。在前几课的训练中,总结出理清总分总的方法。即: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看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找出中心句、段。②逐段朗读,弄懂课文围绕中心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③再读课文,弄清段间联系(找出总分总结构线索)。④口述主要内容。同时自学前,提出“自学”要求,读书阅读动笔墨:⑴标出自然段。⑵写出每个自然段段意。⑶连接段意写出主要内容。结合这一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这一课,这正符合“自学”的第一种情况。而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都能弄懂课文先总写香港是航运、贸易、金融中心,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再从著名港口、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美丽夜景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明亮繁华。最后总结香港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段间的联系,使学生懂得整个故事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介绍。
二、品诵积累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学“阅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储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这里的“品诵”指的是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划出,旁批眉注写一写讲一讲自己对句子、段落的理解体会及喜欢这些句子、段落的原因,然后,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积累”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感悟最深的句子、段落做精记,摘抄型的读书笔记,使文本精彩部分烂熟于心。
三、总结反思
这一阶段,是使学生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技能进一步综合化、规律化的重要环节。在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书、参考书的帮助下,学生在通过自学阅读、品诵积累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新课内容已基本掌握,但也难免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有必要对新课内容作一番简明扼要的总结,特别是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这时一定要给予学生一个明晰的解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垄断总结的全过程,在“总结”阶段,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简明扼要地概括性讲述;
2、学生回顾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师生共同评估。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在学生自学课文,品诵摘抄后,教师简明讲述了香港百年的历史、今天回归强大的祖国后的繁荣,引导学生畅谈体会感想,并随即在书中作好批注;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本文的过程,归纳出读书笔记的一般格式:(一)书目: ————;(二)主要内容是:————;(三)我最喜欢的美词、句子、段落和喜欢的原因及自己的理解体会:————;(四)我对这篇课文的体会感想是:————;我还想与大家讨论的问题是: ————。
四、尝试实践
语言实践是文本阅读理解拓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文本阅读的目的。结合课文内容,便会很轻松地体会到作者语言之形象准确,尝试实践语言便水到渠成。
教学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后,我周末布置了两个题:
1、课外收集一篇介绍可爱家乡或祖国名山大川,锦绣山河的文章,阅读后,按前面归纳出的读书笔记的一般格式写一篇读书笔记。
2、写一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阅读训练的方法是为阅读训练目的服务的,要达到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能力的目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为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要力求选择最优的训练方法,而“自学辅导”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年级阅读课文时,遵循由“自学阅读一品诵积累一反思总结一尝试实践”的这一基本程序,会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讨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对 “自学辅导”四步程序有所补充,有所丰富,以利于今后的阅读课文教学。
崇高路小学中年级精读课文六步教学模式
刚拿到实验教材时,老师们都觉得耳目一新,但在实际教学时大家却感得困难重重、困惑重重。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为了给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语文教材容量大,特别是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这就提醒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与重复的训练,节约出时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来思考,我校语文教学强调手段不需要太复杂,形式不需要太花哨,必须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思路,抓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简简单单教评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的。
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经过摸索,尝试了小学中年级语文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六步教学模式:
一、兴趣导入,激发情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紧抓词句,品读课文。
品读 积累 提升
五、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六、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现在,我代表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结合韩老师的《生命 生命》这节课,谈谈我们的六步教学模式。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是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继《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两篇课文之后,又一曲对生命的赞歌!看到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瓜苗,静听着自己一声声有规律的心跳,作者不由得更加珍爱生命。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一、兴趣导入,激发情感。
韩老师从和学生聊天入手,从已知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儿童熟知的婴儿啼哭,从已有的世界中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韩老师的导课,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正如我们熟知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一旦入了境,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如果不能流利地读下来,其他方面便无从谈起。而读通读顺课文的前提,是学会生字词。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必要在识字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是否可以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呢?从《课标》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级的识字、写字任务也非常重,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绝对不能认为中年级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即可。中年级的学生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但和低年级不同的是,在识字进程中要积淀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较强的识字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放中应有扶。
在《生命 生命》教学中,韩老师准确把握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这一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找生字、读生字、认生字。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愉悦而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这里出示的生字板书,既是对本课要认写生字的强调,也是对学生自主识字的检查反馈。而形近字比较,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温故而知新,既强化学生对本课字词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韩教师又从文中选取了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读,直至读得流利。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字词,又引导学生体会“哪些词要重点读出来?突出什么语气?”在字词教学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对词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读通读顺课文的目的。这个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到了读课文的方法,也为后面感悟课文作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积极、有序的自我监控下,真正沉下心来读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韩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又总结了第一、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最后,韩老师又结合板书,总结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四、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要在多种形式的读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生命 生命》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更应让孩子充分地读,体会三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和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此时,韩老师对杏林子的介绍,正是和学生品读课文,体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无疑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作者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热爱生命的典范。了解了作者,学生对课文的品读会更投入。韩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她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从而实现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是这入情入境的品读,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坚持,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五、积累运用,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应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但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等形式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深化自己的感悟。
六、阅读推荐,课外拓展。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读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每篇课文学后,我们都会推荐几本书,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阅读。这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拓展。《生命 生命》学后,我们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杏林子的著作。
以上是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对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各个教师会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我们的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会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
其实,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最重要达到的是 “求真、倡简、务实”的境界。愿我们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如何上好阅读课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令人棘手的问题,如何上好阅读课,也一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从篇入手,学会阅读
上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要多读几遍课文,理清课文忠路,结合课题,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读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初步理解课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会补充,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 进行探讨。
二、从段入手,学会阅读
重点段往往走与课题紧密联合的,我认为在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则就应该从课题入手找出重点段,反复读,在重点 段中寻求我们要掌握的东西。
三、从句、词、字入手,学会阅读
上好阅读课,我认为重点字、词、句是掌握阅读技巧的重中之重,因为每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上阅读课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字、句、多司进行理解,反其道而行之,进而理解了重点段乃至整篇课文。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注意积累优美的词、句、段,至拓展到课外阅读时的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习惯。
四、再由篇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理解文章的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意图。
怎样上好阅读课之我见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能力的构成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运用。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1。所以,我的阅读课基本上就是围绕这四个方面下功夫的:
一、认读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中学阶段应掌握3500到4000个汉字,并提倡自然积累。所以,我着重的是字词的认读。
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要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这恐怕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不得不谈,学生预习的内容主要是字词的认读,毕竟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要继续掌握好字词的读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就是为了要使语文从历来的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教学中分离出来,而以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专职。如果今天又给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任务”,或者模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那就不仅有悖于语文独立设科的初衷,而且于历史简单就是倒退了。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每节课的预习任务也就只有字词这一项,学生只要备一本词典,就能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预习之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也抽出2分种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范围内互相质疑,找出昨天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从而触动每个学生在家里认真查词典,这样就解决了课文的字词问题。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因素之一,也是从事其他工作、学习的一个必备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注意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储备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和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要提高理解能力必须学会思考、勤于分析、善于综合。一般说来,我们阅读文章总要经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第一步是最初的综合,从整体出发,看到大致的轮廓,形成一个大概的、笼统的概念。第二步是对整体进行分割、肢解。可以把阅读文章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第三步是在分析基础上的再次综合。在取得对各组成部分的深入认识之后,形成一个总体的、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在这三个步骤中,只有第一步的综合印象来自比较直观的一般理解。第二步的分解和认识是对第一步综合印象的验证、深化,这就决定了第三步的再次综合不会是第一步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获得的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三、评价能力的培养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要对所看过的文学作品作出评价,首先要记忆其主要内容和大致情节(记忆力);其次要理解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及呈现的艺术特色(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对作品的好坏优劣还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能力);最后,要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要使学生能够客观中肯地评价事物或现象,教师则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首先,确定评价内容。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对评价的对象进行评价。比如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先应评其内容的正确性,如是否扣题回答,是否恰当准确,是否定整全面等等。然后再评其表达效果,如果理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是否用普通话,是否自然等等。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时才能做到胸中有“则”,才能评得中肯恰当。一般地,刚开始练习评价时,教师可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如对课堂发言的评价标准是:内容充实具体。正确。中心明确,语句简洁,声音响亮,运用普通语,表情自然大方。
四、阅读技巧的培养
我这里讲的阅读技巧,主要是指答题的技巧,那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格式可以参考你做过的题的参考答案。
语文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渗透方法。
1.从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 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转贴于 中国论文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本文《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关键词:语文教学论文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本课型,在精读课中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1)循序阅读;(2)变序阅读;
(三)以点带面。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1、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重点段、过渡句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的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一夜的工作》,可以先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特别是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联系上文思考: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3、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的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凸现阅读重点,丰富阅读经验。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朗读涵泳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
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文中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的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作者激情潮水般地倾泻。
2、疑问思辩
疑问思辩,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由题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2、比较阅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体味文章表达之妙的方法。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的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这句话,表达的效果就明显削弱。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地写的话(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毛泽东的咏梅词可以同陆游的咏梅词比较,体会毛泽东的伟大的胸襟。教材中许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4、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是精读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阅读内容、阅读感受等表达出来,以深化阅读、增强阅读体验。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如,《林海》,可以模拟导游,介绍林海风光;《凡卡》,可以模拟采访,采访凡卡的学徒经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模拟辩论:是“赞赏的爱”好呢,还是“严厉的爱”好?„„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可以是扩写,如扩写《放风筝》的第二自然段,把想到的风筝写出来;可以是续写,如根据《穷人》的结尾续写;可以是仿写,如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借物喻人的习作;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5、学科融合 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以借助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象性强易于构成画面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图画能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如,《陶罐和铁罐》对话多,适合演一演;《燕子》画意浓,可以画一画。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1、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这就是把“把别人当作别人”,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训练。
2、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象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通过移情比较,能深刻地认识到小抄写员对父亲深沉的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3、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一段描写经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一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现从模式意义,模式阐释,适用范围和课例演绎等方面给予介绍。
一、模式意义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精读课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二)遵循思维科学规律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当然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科学理论的重要策略。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维科学规律,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围绕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想象和体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阐释
“以读为本”,是精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潜心读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本体。
“问题解决”,解决的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本的“创造性的理解”。
以读为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孕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读课中问题的形成也要有个过程,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此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题。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问题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感悟,要解决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迁移运用;还有可能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主要问题可能是1-2个,也可能多达3-4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视问题类型而定,问题类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三、模式适用范围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叙事特点鲜明的文章,也适用于抒情性很浓的文章,还适用于说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在“问题的解决”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抒情色彩浓的,可指导多朗读,多体验,多想象;叙事特点鲜明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可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课例演绎
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一)补充背景、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孙膑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思考。
2、指名读全文。
3、了解阅读情况: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叙述顺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词的意思等。)
(上述两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而不是急着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三)质疑问难,抓住重点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抓住重点,给予铺垫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3)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
学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题,估计有较大难度,可考虑补充铺垫题:两次赛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铺垫题的基础上,上述三道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题,能把问题集中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有的主要问题,缺少铺垫的,老师要帮助过渡。)
(四)指导精读,问题解决
1、学生带着铺垫题读书、思考,老师提示学生要把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课本上画注。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两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讨论主要问题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说依据。
小结:妙在调整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在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没调整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已经胜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马去和对方最强的马竞赛,然后两次用强的马去和对方次一点的马比赛,可以形成一负两胜的结局。
4、讨论主要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
老师可予适当提示:第一次赛马,孙膑在做什么?
小结:善于观察,又能认真分析,是孙膑能想出妙计的主要原因。
5、讨论主要问题3:你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应鼓励有创意的理解:如,从孙膑的妙计中得到什么启发;从齐威王的失败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等。
(五)积累语言
1、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多读几遍,课后摘录在本子上。
(问题解决的重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操作要领是在寻求问题解决时要突出“以读为本”。)
(六)课后延伸
1、布置“试验”作业:
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课后自己“试验”以下。可拿一张纸,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把试验结果和同学交流,想想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有四种调换方法,田忌均输两场,胜一场。说明赛场上的第二次比赛,孙膑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胜之道。)
2、布置小练笔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后延伸是对课内“问题解决”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我校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目标、实验条件、操作策略、结构框架、操作程序及评价指标七个模块。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这一模块,它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假借媒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
上一学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地进行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我校最终摸索出较成熟的“激发自能——调动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又不断扩展和深化实验研究活动: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特点,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
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主体意识与主体参与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标
精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校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表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主体观,设立主体性目标。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 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求知欲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反映的综合;其核心是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文章作者:黄馨宜 文章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次数:641 更新时间:2005-3-17 12:49:00 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调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及规律,及时查漏补缺。还要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觉进行读书、剪报、演讲、写作等活动,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我校这一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下面二十四字: 示之以鱼,引之学渔; 授之以渔,诱之捕鱼; 会鱼渔而,善渔鱼而。
七、模式评价指标
对象项目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全面、科学、明确、具体;发展目标有所体现明确学习的方向及要求,有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有所侧重,深浅适度,切合实际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选择适当,应变力强,信息技术应用适度,操作规范熟练切合特点,清晰明了,掌握得法,乐于参与
教学过程层层诱导,巧施媒质,教学形式多样,调控有力,反馈及时兴趣浓厚,积极探究,学习有法,合作交流
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交流和谐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能学习能力,学会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阅读课型研究与课例评析》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作者单位:珠玑路小学)教学实例
20.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珠玑路小学吕绮霞 教学设计的思路:
这篇课文是沿海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写小作者站在地球仪前,寻找祖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寻找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寻找祖国的两大动脉——长江黄河和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及在寻找中所产生的遐想,表现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词汇丰富,感情充沛。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朗读训练方面作了如下设计:
1.朗读与词句理解相结合。
本文词汇丰富,但部分词语含义较深,学生不易理解。为了避免教学中出现“满堂问”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我在课堂上重视精讲多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积极参与朗读训练。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作者把祖国版图的样子比作雄鸡。这个比喻不仅仅是样子上的相似,更是通过雄鸡来反映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这种含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理解描写雄鸡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2.朗读与段的学习相结合。
在新大纲中提出了中年段的段篇学习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叙述顺序,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写作训练也由二年级写句的练习转入“段”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学习构段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中3、4、5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相似。学习第3自然段时,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连句成段及段落结构:先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再写想象到什么,重点写最欣赏的事物。初步领悟表达方法,揣摩叙述顺序。学生并用此方法自学第4、5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教养: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12个词语、6个两会字。(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
3、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祖国的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打比方句子。课前准备: 1.地球仪 2.教学软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略)第2 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课文打比方句子的含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巧创情境,引质渗法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课《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和台湾。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与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通过朗读欣赏祖国的风光。
2、学习第2自然段。1.)自由读本段,想想祖国在哪? 2.)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3.)学生汇报,师板书:亚洲东部像雄鸡 4.)齐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加深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5.)质疑:
(出示中国版图及打比方句子)(1)课文中把祖国比作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打比方?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两个不
内容摘要:我校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目标、实验条件、操作策略、结构框架、操作程序及评价指标七个模块。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这一模块,它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假借媒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
上一学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地进行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我校最终摸索出较成熟的“激发自能——调动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又不断扩展和深化实验研究活动: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特点,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主体意识与主体参与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标
精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校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表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主体观,设立主体性目标。
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求知欲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反映的综合;其核心是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能学习。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的媒质主动、自能地获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4、以读导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精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以“读”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贯穿“读”:以读导学,并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模式目标可用图表示为:(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
三、新模式的实验条件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相信学生具备自主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
能力的培养。
四、模式操作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认真做好“备学生”;教学活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及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语文能力(如电脑作文,利用网络阅读、交流等)。
2、落实“以读为本”的策略。
精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要“以读为本”,即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让他们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学习理
解地读;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让学生以读促学,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要让
学生在阅读中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3、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自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应占重要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同位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借助各种学习媒质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及时反馈改正,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新模式的结构框架(启发指导教会“学”)(掌握方法学会“学”)
六、模式的操作程序
1、巧创情境引疑渗法
这是教师激发自能(激发学生自能学习兴趣)的两个教学环节。
“巧创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如诗如梦草原行》等课文时,我校教师或投影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引疑”(引导学生质疑)。我校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让学生体会质疑的乐趣,体验积极思考的感受,从而内化为自能探究的动力。“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法,借助学习工具自能去学习。
2、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这是教师调动自能(调动学生自能学习的情感)的环节。
这里的“善假媒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一些媒介物质,如计算机、幻灯机、广播、新闻、录像等去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有效的媒质,如计算机、网络、工具书等去帮助自己学习,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加工、整理、获取、应用等)自能学习的能力。
“以读导学”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导出解词造句、归纳概括、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以读激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最终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按性质分,有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速读、慢读等;按内容分,有摘读、细读、猜读、重点读等;按读的顺序分,有顺读、倒读、跳读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环节、目标需求、学生需要等去选择不同形式的“读”。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读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读的面要广,量要多,形式要多。
(3)读要有目标性,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4)读要有重点,有内容,有层次。(5)要注意以读盖讲,以读促学。(6)要注意做到读的互动,读的迁移。
(7)要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读出见地。
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与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学习,逐步掌握自能学习的方法。
3、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这是成就自能(形成自能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传授方法之余,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或即时表演、即兴演讲等方法去检测[1] [2] [3] [4] 下一页
同事物但有相同点的可以打比方,这叫打比方句子。(生齐读句子,体会比喻句)(2)为什么不用母鸡、小鸡打比方呢?(找出挺立、昂首挺胸、啼唱、朝气蓬勃等词体会雄鸡很威风,威武强壮。感情朗读,自由读,个别读)
(3)师小结:祖国就像雄鸡充满生机。-祖国在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作为中国人能不自豪吗?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感情朗读,个别读)
二、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1.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北京在哪儿?你们在地球仪找找看。把有关句子读出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红灿灿”换词练习。2.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1)为什么把北京比作心脏呢?(2)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死亡。北京是祖国首都,她指挥着全国一切工作的进行。如果北京不发出工作指示,全国就没办法正常工作。可见首都是多么重要啊!)
3.感情朗读反问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陈述句比较。)
4.首都北京这么重要,所以这是(生接读句子)作者也想全国人民一样非常向往首都北京,从哪个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板书:在梦中 5.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到北京看看。(放影象)
6.你北京风光怎样?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描写出来?自由读有关句子。7.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指导。8.小结第3自然段写作顺序。
三、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1、出示:“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我”想象到了()。
2、朗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什么的句子,用“===”划出写“我”想象到了什么的句子。
3、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后汇报,老师注意调控。
4、想想我欣赏哪句话?有感情读读。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知道了作者先写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地方,再写自己想象到哪些事物重点内容写详细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台湾秀美的风光。
五、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 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寻找
遐想
亚洲东部
首都北京
在梦中来到„„
像雄鸡
长江黄河
仿佛看到„„
宝岛台湾
似乎看到„„
第 3 课 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2. 形成性练习。
教学过程:(略)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
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
这是长安小学张红艳的一次业务讲座,让我们共同研讨,“如何上好精读课”
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占的比例很大,是教材的主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如何根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来设计和突出精读课文的“精读点”,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对所学课文达到落实识字、熟读精思、充分感悟、积累语言、掌握方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近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的初步体会是: 语言基础实践要精心,课文内容感悟要精要,学习过程指导要精细。
一、语言基础实践──精心
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课标》强调要多读书,多积累语言并进行实践运用,这一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九个字。精心组织语言基础实践,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精读课文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美文境界里自由地呼吸,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1.感悟语言要精心。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每篇精读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是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①感悟语言形象。“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大多数精读课文对生活情境的描述,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画面或相近的意境。只要及时唤醒,沟通联系,加以运用,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②感悟语言意义。精读课文中有许多语义丰富而又深刻的句子,教师要运用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把语言画面与生活画面结合起来,带学生走出语言画面,走进生活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依*自我体验,将语言情理化作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③感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到一块,才能从语言文学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如,在教学《穷人》第7.8小节时,教师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学生“悲”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④感悟语言技巧。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技巧的准确性,遇词用词可引导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如“沉重”、“沉着”要求学生选词造句,串词造句,联系语言去实际运用,去辨别其词的使用范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精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读、背是储备语言材料,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①听读欣赏。即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聆听完整课文的配乐录音朗诵。
②熟读背诵。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践行,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3.运用语言要精心。
运用就是“举一反三”,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精读课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把积累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的运用能力。
①读中迁移。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一文中描写颜色的如红彤彤等ABB式词,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
②写中迁移。在多读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笔头练习,或扩写、续写、仿写、笔录、笔记或开展社会调查等。
二、课文内容感悟──精要
事有巨细和轻重缓急之分,文章也有重点与一般、难点与易处之别。大凡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表白自己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内心志向。最能体现这些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内心志向的段落、词句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懂,此谓“精读”也,其它的内容可作略读。
1.整体感知,确定精读点。
初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是把准文章精读点的重要环节。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即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学段、单元及课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精读点,把准精读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的局面。
①从学段要求来确定精读点。确定精读点首先要把准不同学段的不同精读要求。比如第二学段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要做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初读时应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精读点,防止超越或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随意拔高或降低训练要求。
②从单元要求确定精读点。每单元教材都有所侧重地安排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指导确定精读点时要注意把准不同单元的不同要求,每组有所侧重,扎实过关。
③从课文要求确定精读点。每篇精读课前面设有“预习”,后面设有“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凭借,确定好精读点。
第四篇:“导、习、议、联、结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
次 营 中 学
“导、习、议、联、结五环节教学模式”
研究与运用总结
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根本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基。虽然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比较落后,但是我校狠抓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导、习、议、联、结五环节教学模式”,向优质高效课堂迈进。
2012年,我校成立了以苏喜瑞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马鹏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教研员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在认真学习借鉴课改名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经大家实践交流,逐步探讨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导-习-议-联-结”五环节导学法课改模式。2013年,我们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研讨,不断总结,经过同组研课、全员赛课、评课议课等形式,“五环节导学法”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得以实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提出质疑,但是,通过参加阳城县课改汇报活动,听取各地专家的课改报告,承担中考科目的研讨,参加“国培”等活动,老师们把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目前,我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都有很大提高。
在今年春天的“三公开”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可以说是大显身手,把五环节教学模式运用的如鱼得水、异彩纷呈,使本校领导、能手 1
等十三位评委对天天见面的同仁刮目相看。使用教学模式之初,最担心的是语文课,语文老师往往为用模式而用模式,课堂没有以前生动,老师的教学也不够得心应手。今年春天,语文课最先讲,出彩的环节也多。首先是导学示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生动课堂的前提。对于每节课而言,导入环节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颖独特、恰如其分的导入设计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他们的导入各具特色,苏丽君老师在教学《多一些宽容》这篇课文时,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糖罐的秘密》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自己谈想法做法,然后给出故事的结局,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做法谈感受。学生就谈到了“宽容”的话题,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引入课文内容。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不是教会的,好学生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第二是合作释疑,形式多样。让学生“心动”,是构建生动课堂的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对于语文课而言,学生活动更应该是多样的,可以即兴演讲,可以课本剧表演,可以开辩论会,可以朗诵比赛,可以编字谜猜字谜等,就算是小组讨论问题,那些问题也应该是学生发现并提出来的。我校牛建平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随堂表演“我们一家”在船上遇到卖牡蛎的于勒叔叔时的情景,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学生不仅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学生的积极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期待这样的课堂。从以前公开课的情况来看,这一点
做的不够。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形式还没有多样化,就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展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有很大的改观。
第三是巩固运用环节。在语文课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应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我校教师李小忠在教学《伟人细胞》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辩论会,就“怎样的人是伟人”提出自己的见解,自由结合,寻找伙伴,积累论据,组织语言,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去做一个“伟人”,还知道了“伟人”也需要伙伴。由此而言,这也是构建生动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现代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要运用学案教学,目标明确,练习充分,容量大,收益多。
在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和管理方面,可以说是科学规范,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课程的开设、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成绩评定、教研、听课等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监督小组,每天随机监控两到三节课的课改实施情况,对课前准备、教学手段、教师讲解评价、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氛围五个方面进行记录评价,以此督促教师积极进行新课改.(2)确立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年级和重点学科,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由考试科目逐步向非考试科目渗透。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集体反思”,特别是组织观课议课辩课主题教研活动,有力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4)探索激励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对课程教学改革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评优评先,每学期按15%的比例评选课改先进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并在绩效工资等方面进行奖励。
两年来,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聚焦课堂教学,紧抓学校内涵发展,在改革探索、创建特色、培养名师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为避免老师讲的太多,以学生问答取代了老师的讲解。整节课上,学生提问、学生作答,45分钟的时间,教师只有短短的几句组织语或过渡词,甚至连非常必要的启发、点拨、追问、评价都没有。试想,怎这样的课堂怎样生成和解决高水平的问题?这样上课,要教师何用?还有对“互动”的曲解。老师给出问题,学生一一作答。这样的信息传递,交流面窄、思维受限、共感率低,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真正的“互动”应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综合信息传递,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与认知不断整合与提升的过程。部分教师的课堂成为学案主宰的课堂。学案本是方便学生学习,是大容量、快节奏课堂的重要载体。但一些教师以学案引领课堂,课堂完全按学案进行,教案与学案合一,既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又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堂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问题推进课改。在新学期,我们将继续实施、完善五环节教学模式。继续抓实集体备课。一是学科组全体教师的集体备课,二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坚决消除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继续落实课堂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实验获得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进一步健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落实“导、习、议、联、结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在教研室的引领下,各校都有了自己的模式,教师们通过异校观摩,发现各校模式的操作大同小异,有的只是模式名称的变化而已,建议教研室将雷同模式加以整合,形成几个大的模式区,某些活动可在模式区内先小范围开展,然后逐步推广,避免全县大型活动频繁开展,教师疲于跨片交流研讨,难以静下心来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2014、6、28 5
第五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疑——问——议——论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如何正确处理“疑—问—议—论”
西峡县阳城镇阳城小学
吕和峰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各环节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结论的归纳运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机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本人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与大家分享和切磋。
一、创设氛围,启迪思维的灵活性——“生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另外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采取设问式、悬念式、自学式、图解式、演示式等形式各异的引疑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只有这样勤于设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给质疑方法,鼓励提出问题的深刻性——“提问”
为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水平,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在新课教学中,学习“自探提示”,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技巧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引导学生围绕着学习内容和目标提问,使问题针对性更强,表达更准确。学生有了质疑的意识和勇气,已经点燃的思维火花便会激烈碰撞,对他任何不熟悉却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都有价值,有一些只是“泛泛而问”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时老师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组织参与议论,形成思维的开阔性——“讨论”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 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 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 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 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 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 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 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四、指导概括论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结论”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 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 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有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 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 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 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现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用词的正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 括的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于是我又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 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 验写出了一篇小论文,还写得挺不错呢。
由于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 教学过程,重点协调了“生疑——提问——讨论——结论”各要素,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