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彬县城关小学 李亚妮
自从我校去年所有教室全部安装鸿合i学多媒体一体机后,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经过将近一年的尝试,我感觉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可以使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两者要合理结合运用。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教室有多长》教学就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无论怎么讲,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有些教师在课件上设置上每一步都有声音,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那些动画图片身上,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计科学简明的课件,以更清楚直观的形式辅助于教学。
三、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多媒体 数学教学 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投人的增加,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走进课堂。可是,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
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我们为了教学才使用它,而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就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用多媒体对大量复杂文字、图表进行展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恰当的。如果直接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就能表现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来教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被多媒体所累。有位数学老师从教几十年,练得一手绝活,他画圆不用圆规,信手一划,—个标准的 圆就出来了。这一手,折服了多少学生!假如非让他用多媒体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学的魅力往往就在教师的独到之处,假如不问青红皂白全都用多媒体代替,这就是买椟还珠的做法。
运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过长,应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
多媒体教学的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越多越好,效率越高。有些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变成课件演示,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屏幕上的内容变换频繁,走马灯似的.学生们应接不暇,对知识的感觉模模糊糊,有的甚至思维凌乱,心生厌烦。因此,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不宜过多过滥,更不宜长时间甚至整节课使用。运用多媒体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要华而不实玩花样。
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看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而不能一厢情愿加入信息量。有了文字就非要图表,有了图表就非要图像,有了图像就非加入音频和视频不可,结果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来却反而不好。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加深了对学生的感知的刺激,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虽然教学课件已经事先做好,但不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在教师用机的位置上单纯地演示课件就可以了,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要学什么,而产生教学的负效果。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教师应该凭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去。另外,事先做好的课件受制作思路的限制,用于课堂灵活性可能较差,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教师课堂把握的艺术性就难于表现出来。教师绝不要因受课件的牵制而不敢改变原来的思路。有时也可事先准备一些幻灯片和实物,利用投影仪来解决这个矛盾。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让学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不需要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教师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带动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多煤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例如,重点知识、公理、定理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写在黑板上,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可以在学生眼前不停地出现,从而加深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如果用屏幕替代黑板,屏幕内容常常变换,学生感知反而模糊。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当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有时也容易与实际脱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课件的操作或参与课件的制作,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肯定会更加深刻。而且这样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教学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了多用、滥用、乱用的现象。我们要尽量克服电脑网络热给教学带来的干扰。虽然,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少不了过激行为,但经过教训与经验的积累,人们往往会变得审慎和理智。我们既不应该因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就否定它的作用,也不应该因为它是新鲜的东西就赶潮流式地一窝蜂上。如何搞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衔接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当成为眼下紧迫的课题。
第三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笔者在此指出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并非反对使用多媒体,更不是泼冷水,也许在处于摸索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一些误区,纯属正常现象。但若能在探索中少一些曲折,使之健康地发展,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个更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课堂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不断研究、探索、运用、整合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多媒体的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认知模式,拓展了学生搜集、处理、内化信息的空间,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等等。然而,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误区待矫正。
误区之一:盲目追求视听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全新的视听方式进入课堂,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官刺激。恰如其分的在课堂中播放经典名曲、电影电视中的精彩片断,对于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情绪、启迪学生思维确实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特效果。比如在《斑羚飞渡》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遇难的混乱场面,学生能迅速的进人意境.在《乡愁》(余光中)中播放《二泉映月》也能使学生对作者的离愁别绪感同身受。然而,部分教师并非是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多媒体,而是一味地求新求奇,造成多媒体与教学环节脱节。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紫藤萝瀑布》时两度播放歌曲《真心英雄》。俨然上成了音乐课!此歌曲与课本主题“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有何内在联系呢?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时为了给学生以直观感受,颇费心机,从网上下载了白雪皑皑的雪景,制成课,,试问:这怎么与文中“薄雪覆盖下的山”相符合呢?更何谈济南“温晴”的气候特点了。
误区之二:教师受多媒体的束缚过多多媒体终归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来选择。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制作课件时已经圈定了教学流程,牵着学生的鼻子向预设的“轨道’上引,受制于物,画虎类犬,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更有甚者,单纯追求标新立异,花里胡哨,陷入“为用多媒体而用”的尴尬境地。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听潮》一课时,先播放大海潮涨潮落,汹涌澎湃的画面,然后播放音乐《大海呀,大海》,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使用投影仪展示板书,电教手段可谓丰富,学生热情也极高,课堂气氛也热闹,然而透过热闹的场面,我们深感这位教师备课时未能突出重点。因为《听潮》这篇课文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反复吟读的基础上领略大海的美。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春》一文时,多媒体朗读声音突然中断,画面消失.这位教师却停下来操作多媒体,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学生的兴致。倘若此时,这位教师接着范读课文或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机智”。
误区之三: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淡化”多媒体进人课堂,对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是一种“解放”,然而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位“操作多媒体的人”,更主要的是教师应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感悟,通过师生的“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学生的学习行为势必“信马由缰”,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在学校举办的多媒体展示课中,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一是黑板上没有了板书。板书被教师及早地设计到了课件上,省略了板书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比较清晰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二是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教师只是按照课件时而让学生讨论、时而让学生思考、时而让学生感悟、时而让学生联想、时而让学生欣赏、时而让学生说话,看起来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显得匆忙而被动,倘若教师加以有机有序的点拨、诱导、启发,效果会大不一样。三是大量的课件范读,削弱了教师及学生朗读的示范性,也减少了学生自读的机会,使学生对文本关注不够。
误区之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过重笔者曾作过一个统计,在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中,一节课中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时间均不少于20分钟,时而放录音,时而开计算机,时而放VCD,时而用实物展台,可谓“轮流上阵,五花八门”。僵化、频繁地使用多媒体的有害性在于:一是过多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操作多媒体上。根据中学生“敏感好奇”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实践可知,当教师提出问题或按照目标让他们思考时,他们的注意力却在关注教师操作多媒体上,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是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无形中缩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课件上的画面及图景若过多过滥,或质量低劣,极易给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像能力。四是造成电教资源的浪费。有的教师不是从教学具体需要出发,而是赶时髦,讲形式,没有让电教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齐读课文时,让大屏幕展示出一个又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
第四篇: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应注意的误区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应注意的误区
道县四马桥中学
胡旭
***
摘 要: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这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就目前教师的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际,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扩展知识等方面对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注意的进行了探究,以期对历史教学谨防走入误区起借鉴作用。关键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拓展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助教"和"助学"的功能。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进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了探究,并作出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的错误两方面进行了探究,具体浅谈如下:
1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
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尤其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如引导学习中国史中的《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由学生先欣赏动漫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设问:岳飞为何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
1.2应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以前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是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这种结果性目标,实际上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新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承认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所讲的历史,老师和学生都是“置身事外”,学生听老师客观地简要地叙述历史过程,然后去记忆所谓的历史结论。学生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也往往没有认同感,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古人早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日常的教学不可能让同学们通过事事“躬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课文内容比较晦涩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二毛这个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通过他设厂、留学等经历很巧妙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串了起来,学生不但学得兴致勃勃,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
历史情景不用都要贯穿整堂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就某个知识环节来进行情景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参与课堂。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笔者通过网络课件设置了“如果你是当时驻欧洲、亚洲、美洲的记者,你会在当地看到哪些变化?请你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样一个情景,让同学们通过“石中论坛”来发表发表见解。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远远超出课本和老师的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应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一)化难为易,有效解决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习历史的最大的缺陷是历史不会重现在眼前,而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遗憾,在学习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时,多媒体的优势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要教师勤于动手搜集信息,什么样的资料都有,用录像的动感会把学生真正引入激烈的悲壮的战争之中,这是任何学说家无法比拟的效果。任何难点将会化为思想的认识。
(二)扩展知识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多彩的艺术空间,为想象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实际上是一人一马穿行沙漠而已,通过拓展想象,而我们当今所欣赏的《西游记》 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感人的神化故事。
2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谨防走入误区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没有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工作在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在工作中大量尝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新的探索不,谨防走入误区。
2.1思想认识的误区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选择。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显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2教材处理和素材选择的误区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来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如此。中学历史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三个倾向:⑴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的“新史料”。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应紧紧围绕课本精选课外资料。⑵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意适当、有度和高效。⑶缺乏实效性,过重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
个好的CAI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色调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2.3教法运用的误区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种课型的教法也不是单一的、僵化的。在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⑴邯郸学步,丢弃传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⑵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⑶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黄华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J].辽宁人民出版社 [4] 刘
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5] 李学农.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马桥中心校 许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可以说给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它推进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缺陷,它以直观、生动的特点赢得师生的喜爱,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音像组合形象地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而且,以往的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影响,在撰写过程中要求文字尽量简约,而多媒体技术则以丰富的文字、图像、音效等数字信息弥补了历史课本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和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如果我们不能合理的利用,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下面我就结合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在新课导入时,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吸人眼球的导入,可以缩短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间,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喜欢用多媒体导入:或是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或是播放一段视频等,通过使用这些与新课相关的素材,教师可以达到让同学们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的目的。但是使用多媒体导入,特别是视频导入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一般2至3 分钟效果最好,超过5分钟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流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在外校听课,讲的是七年级
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授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视频方式导入,播放的是电视剧《贞观长歌》的开头序幕,“……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伴随着张澜澜优美的歌声,同学们看到了贞观之治时的画面:幅员辽阔、纵横万里的大唐疆域;一座座雄伟的边关矗立在西北边陲,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极尽繁华等等。紧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朝代吗?”“唐朝”同学们齐声回答到。“对,这就是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乍一看,这种导入非常自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顺利的进入了新课。但授课教师却忽视了视频的时间。整个视频放完后,已经花费了6分钟,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后面的环节时间较少,整节课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对于导入所用的视频,可以使用“格式工厂”或“会声会影”等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剪辑与合成,压缩成3分钟,这节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第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信息的大容量。
历史是人类以往的活动总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历史人物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等等,这就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某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总希望利用电脑容量
大的特点,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可能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是,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 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容易使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情况,不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联想的空间,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样做使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识记状态中,这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往往弄得头昏目眩,反而收获甚少;同时也让同学们难以把握住重难点。有位教师在上九年级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时,利用十几张幻灯片介绍了希特勒的生平,包括在奥地利出生、早年生活、参加一战、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创作《我的奋斗》、担任总理、极端反对犹太人、扩军备战、闪击波兰发动“二战”、入侵苏联、最后饮弹自尽等,同时还播放了卓别林主演的《大独裁者》的片断;接着又出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图片,对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各有介绍,特别展示了《慕尼黑协定》,又用了将近十张幻灯片;在描述希特勒闪击波兰时,出示了德波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图、德国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德军拆除波兰边境检查站的栏杆的图片,这儿又用了近十张幻灯片;接下来在讲述德军入侵苏联时,出示了德苏军事力量对比图、关于斯大林的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巴罗萨计划”、斯大林红场阅兵、德军装甲部队向苏军发动进攻等图片,同时还播放了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断,这儿又用了20多张幻灯片;最后在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又使用了近20张幻灯片,整节课使用了70多张幻灯片,同学们目不暇接,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也让同学们分不清哪儿是重点,哪儿是非重点,从最终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第三、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不应该过分依赖技术。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今天,Powerpoint、flash等软件都可以给教学中的素材添加比较炫丽的动画效果、以及丰富的色彩方案。因此,某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多媒体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甚至花哨,同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种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分散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违反了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关注。有位教师在讲授“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时,从一开始就自动播放了的《精忠报国》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延续到本节课的最后,每次当切换另一张幻灯片时,也不会停止,很多人感到很诧异,实际上该教师在插入声音时添加了“效果选项”,音乐采用了“自动播放”模式,在“计时”里又添加了“重复”选项下的“直到幻灯片末尾”选项,最终才能出现这种效果。本来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准备从岳飞身上,唤起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总是
无休止的循环播放,同学们刚开始还是饶有兴趣的跟着唱,但不到十分钟同学们就不耐烦了,渐渐失去了兴趣,最终该教师也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
第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和使用板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课的全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如我在讲述是1861年美国内战时,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1861年世界上还有哪些大事”,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总理衙门设立、意大利王国成立等,这时就需要写在黑板上。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
第五、随时做好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
我们的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要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并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如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使课件不能正常运行、课件临时打不开、意外停电而无法使用课件等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好不用课件教学的准备,关键在于我们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就应想到: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意外,不能使用课件了,我该怎样进行下面的教学?做到
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遇到上述情况时才不会乱了方寸。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初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