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课堂流程: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三段五步 三个教学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求,按学案要求进行学习。
2、导学达标阶段:是学习目标的形成阶段。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完成学习目标。
3、成果检验阶段:是目标达成检验阶段。通过基础训练,反馈目标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个教学阶段是全校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五个基本步骤
1、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然、简洁、导入新课,出示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学案引领,自学探究。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记忆、理解和探究。(此环节是学生学习关键,因为学案是学习纲要,要精心设计学案。学案只有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等,做到科学、务实,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全身心去自主学习探究)。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自学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此环节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小组间能否默契合作,关键是小组的建设。所以,平时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划分,培养小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小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启发学生的思路,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概括学习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升华。(此环节是课堂的亮点,学生的发言如何、思路是否清楚、问题探讨深浅、知识归纳是否准确,需要教师的总结点评。因此,教师要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这个舞台亮点百出,精彩纷呈)。
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设计基础性训练题目,当堂检验学生学习达标情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反馈学生存在问题,课后加强辅导或弥补欠缺知识。(此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最后关卡,设计训练题必须符合课标要求,注重双基检查,有梯度、有层次,达到课堂训练和检测的目的)。
详细流程
高效课堂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目标前置、问题前置、方法前置、学习前置、管理前置,学习流程重心的普遍前移,使先学后教思想得到普遍落实。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第二部分“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二)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纪律要求。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的、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 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
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⑶对听展者的要求
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⑸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
4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二篇:27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318”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
庆云县渤海中学
一、模式理念:
没有不学习的学生,没有不会学习(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构建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先学后导,展示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打造“亦师亦生、学教合一;亦生亦师、教学相长”的课堂
景观。
二、理论支撑:
(一)、认知主义理论: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同舟共济,共同提高。
三、基本内涵
“3”指三个问题单:导学单、生成单、训练(拓展)单,是对学案的再创造,强调“试题化”向“问题化”回归,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桥,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一个“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三个环节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达标”三个环节。学生在结构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几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主动地参与,能够对学习的效果和过程不断反思、多元评价,最终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梳理知识、拓展提升的目的。人人都能参与,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力求人人都能达标。
“8”指8种课型:① 问题发现课
② 问题生成课
③ 问题解决课
④问题拓展课
⑤ 问题综合解决课
⑥ 单元回归评价课(专题复习)
⑦ 能力测试讲评课(四步展评)⑧自主合作探究课
四、基本课型操作流程
318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
3、合作交流,精彩展示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5、梳理归纳,拓展延伸
我们通常运用最多的是“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和“综合解决课”是
五种课型。
(一)“问题发现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在实施“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求,如何实现“预习”呢?有效教学的思维是,把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任务拿到课堂上来,采用结构化预习策略,通过阅读走进文本,保证阅读的遍数(5-10遍),也可采用《有效学习阅读评价表》或“阅读评价章”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根据“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完成预习导学单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培训(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演练,(学生逐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学会了预习的技能)也可把“预习”任务从课堂移到课外。
“问题发现课”的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与组间合作中,生成小组问题。
(二)“问题生成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合作评价(6-10分钟)
3、个性问题,组内展示(10-12分钟)
4、小组问题,组间交流(5-10分钟)
5、共性展示,问题生成(5-10分钟)
“问题生成课”的基础在“问题发现课”基础上。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预习”之后,通过这一课型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层解读。任务是在个人问题发现、小组问题生成的基础上,实现对班级问题的生成。这一课型上完成的任务还是生成问题,只是这些问题较之于“问题发现课”的问题层级更高了。本堂课上生成的问题还不是能带入下一节课的问题,这中间还要经过教师对学生上报的问题生成单的问题的进行整理、整合之后
再投放给学生。
(三)“问题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任务呈现(1-3分钟)
2、自主学习,解疑问难(5-12分钟)
3、组内交流,展示解决(5-15分钟)
4、问题训练,补充完善(6-10分钟)
5、总结概括,拓展提升(2-5分钟)
“问题解决课”是“问题导学有效教学模式”中的最重要的课型。上“问题解决课”的前提是“问题生成课”,目的是通过上课,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生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寻求帮助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问题生成单》或者是老师整理成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后,定向展示解决问题,注意展示规则,针对展示技能、展示水平、教师恰当的点拨、引领及拓展。最后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训练,综合性、拓展性的训练是实现巩固与迁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问题拓展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目标(1-5分钟)
2、呈现任务,自主归纳(5-10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提高(5-10分钟)
4、问题训练,抓住关键(5-10分钟)
5、重点展讲,规范指导(3-5分钟)
6、问题归纳(体系构建),拓展体验(1-5分钟)
针对所学知识,我们还要做好复习,“问题拓展课”这一课型也就能得到充分应用。“问题拓展课”是基于“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或“综合解决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实现对前面所学进行“复习、巩固、拓展、提升”为目的的一种课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与此同时,实现拓展与提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的愉悦,尤其是考前复习,则会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成绩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五)“综合解决课”课型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发现生成(8-12分钟)
3、合作交流,展示解决(8-15分钟)
4、问题训练,巩固迁移(5-10分钟)
5、(归纳总结)总结概括,提升意义(1-5分钟)
“综合解决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型比较适合教学容量少的课程或教学任务较轻的单元。教师设计《问题导读单》,引导学生的自学;同时要设计《问题训练评价单》为学生当堂的训练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问题预设,并在课堂上作恰当的呈现,以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
以上五种不同课型,除了目标任务不同,课堂上教师的导学动作,学生的学习动作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课堂任务的需要对这些流程做出合理的调整。只要不违背“学”的规律、“教”的规律和知识本身固有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调整。比如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问题发现生成课”、“解决拓展课”、“自主合作探究课”、“试题四步展评课”等,还有英语学科的“听说训练课”、“读
写训练课”等。
五、行动策略及辅助工具开发
(一)行动策略
1、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目标进行引领,目标要具体、立体,及时到位。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有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有成长的欲望,大胆质疑提出个人问题,主动探究,能够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并能够及时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清点学习收获,总结
学习方法,重新认知学习内容。
2、教师要勇于将舞台让给学生,要在学生展示、点评过程中学会沉默,学会倾听,甘当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获得真知,要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让“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学生最佳学习状态是自主和自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竞争和合作。
3、要结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做好组长、学科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评价,了解老师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以及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
同学展示和点评等。
4、展讲、点评、补充。问题导学的课堂必须全员参与,切忌让课堂变成优生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老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安全环境,学生来当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学生点评补充时,老师要聆听每句话,关注每个细节,根据情况给予恰当帮助,可以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质疑,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深化并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还要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
深化、提升。
5、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要组织学生认真归纳梳理当堂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可以画出知识树。问题训练单不能提前发放,训练时要迅速、(限时)独立完成当堂检测。最后要要及时写教学心得和反思。
6、学习评价,学科长及组长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小组成员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按照分层原则可以在赋分方面有所区别,优秀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记1分,中等生记2分,学困生可以记3分,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分。根据班情在评价时可以当堂统计得分评选出课堂表现最
佳学习小组和最佳个人。
(二)辅助工具的开发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文本内容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辅助工具,我们借鉴开发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工具。
1、问题导读单
2、问题生成单
3、问题训练评价单
4、问题拓展训练单
5、有效学习评价单
6、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单
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271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三段五步”: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五步为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3、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4、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学生在根据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生完成导学案训练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AABBCC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学生完成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在本环节中,教师要融入学习的展示点评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本环节是课堂引向深入,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课堂最后5分钟,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
“271高效课堂”七条要求
1、导学案要求:高质量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按新课标的编制、模块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ABC分层,切实引领学生的自学、讨论、思考,防止简单化、习题化。
⑴编制按程序,提前一周确定编制人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包科领导参加组织,研究、修改好,最后定稿印发给每位老师,全部使用电子稿并上传ftp,实现资源共享。
⑵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等(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导学案应有所侧重);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
⑶每个导学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⑷每个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2、循环学习要求: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后循环,使学习更有秩序,更加有效。
⑴前延15分钟,各科教依据课堂内容实际,提前下发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用15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搞好预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长也可安排简单的讨论。
⑵后延30分钟:每节课结束前教师都要提出对下节课预要求,布置好任务,知道好方法:有训练学案的科目在每节课后下了训练学案,学生在课后30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完成训练学案,搞好巩固,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答题能力;
3、讨论要求:
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⑴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⑵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A1准备拓展,A2教C1,B1准备展示,B2教C2。⑶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
4、展示要求: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党性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⑴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⑵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
⑶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要求脱稿。⑷展示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以及疑难问题。⑸展示结束都要有掌声鼓励。
5、点评要求: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⑴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鼓掌表示赞同。
⑵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⑶即时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及肢体语言、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一定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6、课堂效益要求:高效课堂不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上,重点是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⑴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其不会的知识,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⑵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进去,并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出击,小组合作效果好,全班处于学习最佳状态。⑶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目标完成的快乐。
⑷老师要组织调控好各小组的讨论、展示、点评,这是无形的指挥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⑸学科组长和行政小组长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重点,两个小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领袖又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老师每周都要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做好小组长的培训。⑹高效课堂要最大限度地开放,老师抱得过紧的课堂是假高效课堂。⑺不惟模式惟高效,“271”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一种思想指引,老师们要根据学科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让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7、课堂文化要求:和谐的班级文化为高效课堂提供较好的心理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⑴班级概念最好的是概括是“家”,师生、学生之间最佳的关系是“家人”,要打造家庭亲情关系班级文化,这就是关爱、信任、支持和欣赏。
⑵构建基于“家人”责任的班规,互教、互助、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家”而学习,为“团队”而努力。
⑶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组织,不断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驱动力。
⑷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坚决消灭一刀切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培养,每个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别人的提升。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1、组织教学、2、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3、走入文本、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讨论解疑
5、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6、当堂检测
师生反馈、精讲精练 总结提升、重点突破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1-4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发现(10-15分钟)
3、合作交流,小组评价(8-10分钟)
4、个性问题,组内解决(5-10分钟)
5、共性生成,展讲评价(3-6分钟)
第三篇: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效课堂基本课型和教学模式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有以下三种: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可设置“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可以占用正式课时,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两节,也可以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各模块具体操作要求:
1、“预习模块”:
本模式最重要的是“预习模块”,在三大模块中占有主导地位,预习达不到学案设计的目的,后面两个模块将无法进行,预习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1—2节课,必须让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完成A、B、C三类目标。对D级目标要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展示”的目标。本模块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学案的作用,利用独学、对学、群学方式。在教师深入的指导之前,教学目标基本完成70—80%。
2、“展示模块”:
“展示模块”旨在对“预习模块”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此模块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要在于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展示模块”最重要的几点:
第一、展示的聚焦问题:展示的“聚焦”能最大限度发挥本模块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最快的在邻近自己的板面,快速展示本组的“展示”内容,达到课堂大容量的要求。聚焦的要求:(1)动作要快,过程中动腿不动嘴,展示的同学,要照顾到全面,迅速进入“角色”,展示开始。(2)聚焦时避免教师站在聚焦处,要关照学生按要求运动自己,要站在便于指导点拨学生的位置上.(3)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第二、展示的学生的要求:(1)“展示”的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展示时要手持教鞭,自己不挡板面。(2)展示时要求学生声音洪亮,尽量“脱稿”或“半脱稿”。
第三、展示时的教师要求:(1)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随时记录,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错误。(2)教师要及时点拨,此种课型中最显教师“功夫”的地方是“点拨”,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含金量要高,在学生无法到达的地方“一语中的”,引导学生,到达本课能到的最高境界。
3、“反馈模块”:
“反馈模块”是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的环节,在此模块中,彰
显的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根据目标的需求设计出梯度,难度适中的练习题,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独立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要求:(1)对巩固练习题目要动笔完成,先独立后合作。(2)要设置附加题,引导优生提高。(3)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理顺知识脉络,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单元梳理模块”:
这种课堂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的弊端是,学习易浮浅,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知识的夯实,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单元梳理”的设置,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以夯实知识为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是:
第一、每单元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对本单元知识结构做一整体梳理,与学生一道利用1-2节课举行单元论坛。师生共同展示,为本单元建立“知识树”,揪住问题不放,直至解决为准。
第二、在此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作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地“二次补充”,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在本环节要安排单元检测,检测结果当堂公布,对存在问题决不拖到下一单元。
第四、“单元梳理模块”要求学生单独设置笔记,长期保存,作为复习的第一材料。设置“单元重点”,“自我认识的难点”,“共同存在的易错点”,及我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自我学习评价。
1、预习展示(以预习为主):预习是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巩固展示(以展示为主):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3、反馈展示(以反馈为主):落实效益——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反馈即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4、单元研讨或知识梳理等(单元教学或复习课)
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1、“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独学;
第二步:对学、群学;
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2、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3、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
“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二)新课导入:导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如此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1.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堂纪律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标注,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
2.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对学生的要求:先对学,后群学,继而深入探究。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等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1.对学生的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即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学生展示行为中要聚焦问题,避免“平行站位”;展示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
听展者的站位要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坐要端正,站要直立,要做到拥而不挤;听展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
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2.对教师的要求: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做相关的预案准备,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对学生的要求: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2.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
效能分析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另外,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三、特别说明
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做好反馈评价;展示提升课型一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在课堂环节上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在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很难统一。就一般预设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2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
第四篇: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模式。我县慧源学校正在实验这种教学模式。
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独学; 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二部分 “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二)新课导入: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⑶对听展者的要求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⑸展示中的评价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⑤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三部分
说明
一、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一)、导学案设计常见误区:
1、导学案设计教材化;
2、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3、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4、导学案设计层次单一化;
5、导学案设计封闭化。
(二)、导学案使用常见误区:
1、没有把三维目标统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2、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课上二度设计)。
3、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使用。
4、重导学案的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5、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
(三)导学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1、导学案贵在“导”,重在“学”;
2、导学案是对教材(文本)学习的二度设计;
3、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载体(工具);
4、导学案的设计重心在于问题设计和策略设计。
(四)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
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5、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
8、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1.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10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3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预习是关键,我认为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展示是提升,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撰稿人
詹芳
第五篇:8.3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把精力全部放在课堂上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做到课堂上下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建立明确的导学方案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课本上新知识的80%可由学生自学获得。我的观点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自学。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节省下课堂时间,去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同时,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明确的导学方案,有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自学。学案内容及呈现形式如下:
1.1、本课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自学,让学生明确本节核心内容有哪些,应学会哪些内容。
1.2、本课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从学案中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案给予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在课前计算,可节省课上时间,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攻克重点和难点。
1.3、基础练习
通过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内容存在问题。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化学高效课堂,其关键环节当然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有效手段。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高效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实现的,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往往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2.1.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2.1.
2、运用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可以把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例如,姚峥老师在《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节,由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过程引出课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1.
3、通过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景
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在课堂上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决不可以越俎代庖,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2.3、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表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给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不仅有利于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开放中思辩创新,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种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正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等。具体优势体现如下:(1)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展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运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重难点;(4)将设计好的相似内容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找出其共同点和各自特点,从而得出规律,使零散知识结构化和网络化等。总之,多媒体的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3、课后巩固练习
课后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并把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完后及时订正并及时改正,如有问题标记出来,留待课上研讨。这样做比老师批改更及时,效果更好。
总而言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上,还要利用好课下,做到课堂上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