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课改共成长范文
我与课改共成长
作者: 侯美静 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5-28
新的课程改革推行了四年,我从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也有一个轮回,回首课改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与课改共成长。初识课改——茫然不知所措
课改前,我也参加了培训学习,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但都很肤浅。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拿到教材已经是六年级下册。打开课本一看,着实吃了一惊:新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大篇幅的活动题,可正文却少了许多,以往“划下重点背”,现在根本找不到文字!
第一节是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周围的洲或洋是完全在图上出现;亚洲的地形则以“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开篇,配以亚洲的地形图,只在最后出现“亚洲地势中部高耸,四周低下”的文字„„
翻着新教材,我茫然不知所措。走进课改——边走边学,我恍然大悟
手拿课本,我真正触摸到课改的气息,容不得多想,我走进教室„„好不容易上完一节课,我一身冷汗:拿的是新课本,可授课体系仍停留在旧教材中,“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听得也是一头雾水。回到办公室,我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地理新课标》。
带着困惑,带着需求,这次的翻阅目的更加明确,那就是“课改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改精神?”逐渐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我改变了以往机械记忆的授课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由关心考试分数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我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日本》的学习,我将内容划分为“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中日交往”、“日本的文化”等几部分,学生分组找寻相关材料,在课堂上展现给同学们。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布置下去,没想到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日本的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国花、国鸟、日本地震频发、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甚至还有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对日本国民的影响„„我恍然大悟:原来地理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这课堂本应属于学生!
深入课改——一路走来,我一路收获
开放式的课堂,对话式的教学,使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为我课堂的主导,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究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在展示中变得更加自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日益提高,我也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七年级下册是初中地理的最后一册,主要了解中国各地区间的地理差异及各自特点。有了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事物的成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加之平日的探究学习,在本册的教学中,我把内容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我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由原来喋喋不休的讲解者变为一个安静的学习者,看着学生们眉飞色舞的讲解、群情激昂的辩论,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我深切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学生们给我的惊喜也不断涌现:学习港澳地区时,王涛同学给同学们讲解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回归道路,俨然一个小小的历史家、政治家;讲新疆葡萄丰收后老农的烦恼时,同学们就葡萄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做了规划,尤其是要组成葡萄种植协会,使生产形成规模,并运用网络平台,寻找市场,统一销售,同时要积极发展相关产业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见解,我也自叹不如,这时,用经济学家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过分„„
每堂课都有令我激动的精彩瞬间,每个学生都有令我难忘的上佳表现,这就是我今天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反思课改——得失兼之,任重而道远!
回顾我的课改之路,新的理念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反思课改,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看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热热闹闹的课堂过于形式化:“将课改理念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授课老师想着,听课老师也惦记者,于是课堂上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舍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扎实;更为严重的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助长了学生涣散、松懈的纪律观,这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万丈高楼平地起”。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在关注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加固知识的基石部位,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它们“是知识屋宇的顶梁柱,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根本”。
2、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过于泛滥:“积极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我采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突出突出课改理念,对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准,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过于深奥,学生解决不了,这些都没有合作的必要;有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活跃,但学习效果低微,或交流后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我们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合作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开展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当作每节课的首要选择,而应当慎重选择,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不断吸收新思路,更新观念,努力正确把握课改方向,扎实开展教学工作,伴随着课改逐渐走向成熟,我与课改共成长!
我与课改共成长
来源:未知 点击数:
3819 时间:2005-11-3
能参与首批新课改工作,我深感荣幸。近两年来的工作,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希望能和同行们分享。
一、压力与动力并存
2003年8月新学期开始,校长亲自找我谈话,让我任一年课改实验班语文科教学,虽然我已知道了课改的有关信息,但从校长郑重的语气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心里还暗自有些得意:领导信任我,所以才委以重任,自己一定能做好。至于难度有多大心里连想都没想过,于是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但当我真正接触了新课程后,喜悦和自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压力。因为新课程下的语文与以前截然不同,他需要教师更高的素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我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吗?我心里产生了疑问。但随着新课程培训的深入,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培训的时间里我亲身感受到领导的重视程度,定期的知识补偿性学习,多次培训准备都是那样细致入微。大型研讨活动为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同行交流、学习经验提供了平台。教研员深人学校听课,与一线教师座谈,收集反馈信息,指导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每次我参加学习,看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如孩子汲取知识般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强烈的责任感包围着我,感染了我。研讨会上观摩了同行的研讨课后,除了学习经验,更多的是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查找自身不足,争取早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也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坚持永不放弃。我没有感到苦和累,反而是一种满足。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品德课给教师带来更大的难度和压力,但是我想说:有压力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是挑战,它激励着我们冲破难关,挖掘自身潜能,更充分展示自我,拥有更多的自信。
二、更新观念需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前的改革,由于新课改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赶不上发展的步伐,要摸索出更适合课改需要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然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吸纳国内外优秀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谈到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思想上已占主导地位,一时之间转变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学中存在很多顾虑。比如,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控制课堂的难度增大等等;放不开手脚,课堂活跃不起来,效果当然不理想。一次一名学生对我说"„„我对语文课可感兴趣了,因为老师上课绘声绘色,安排很多活动,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大家每天都很高兴,特别是我得到老师的信任每天都盼望语文课到来„„"听了学生的真心表述,我受到极大的震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还是不能放弃传统教育思想,岂不伤害了孩子们纯真的心!我下定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演,自品自悟,引导他们求知。课堂上改变传统的说教,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自己得出答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我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启发、指导得当,每个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掘。这样做虽然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大,但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兴奋时间就会延长,学习效果就相对好些。事实告诉我,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就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三、和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程,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要求教师能把知识整合在一起。为此,我除了认真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知识补偿性学习外,更多地靠自己在平时学习和积累。此时,我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领跑,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未必不如师",现在的低年级学生,你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脑袋中不时会想出一些问题摆在你面前,作为教师,若知之甚少或不知道,时间长了会丧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所以更要发愤弥补不足。
除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我还钻研教材,阅读相关的书籍、查资料、上网,了解最新信息。时常就一个问题,和学生共同课后收集。查找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你会发现,学生或许比你查到的资料还要详细。当我们从对方获得自己不曾知道的问题答案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时,没有老师和学生的明确界限,而是朋友间、求知者间的切磋和交流。
参加课改已近两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交流,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我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
老婆是语文教师,让写我与课改共成长一文。下边是素材,仅供参考哈。
教学二年级语文,我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师不光要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一、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北京版课改版教材系统性强、具科学性并且形式活泼。其中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特点,还富于激励性。这些特点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能不断的从中体验到新鲜感。因此,我们要抓住契机,更新教法,使他们喜爱语文学习。例如,《冬天到雪花飘》一课,课文的插图让人感到冰雪的美丽,在教学中又适时出示雪花图片和冬天的景象,并且正赶上下雪,便让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冬天的景象。充分读朗朗上口的韵文,并鼓励他们模仿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对冬天的感悟。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可以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长知识,从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二、课堂上时刻吸引学生注意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能达到上课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例如:学习《动手试一试》一课时我先拿了一杯水和一个有金鱼的鱼缸,然后提出质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了。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上口语交际课“扮演一种小动物,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本领。”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在家里画一幅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动物的画,带到学校贴在教室四周,把教室装扮成“动物园”。然后让全班学生自由参观每一幅画,再介绍本领。最后由全班学生评出最好的几幅画和最佳扮演者给予表扬和鼓励。采取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保护并进一步激发这种意识呢?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去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比较、议论、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智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五、及时有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我与课改共成长-语文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活动中。
要创设成功情境,还要正确地评价学生。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评价当然也有很大的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要用表扬和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和肯定要有针对性。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赞许,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错题不打叉,划出错的地方,让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
一个学期的教学在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中,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但也在教学中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Tags: 文书收集
发布:admin | 分类:毫不相干 | 评论:0 | 引用:0 本文原创,如转载请留本站版权
语文教师怎样在新课改中立足、成长、奋进
字数:2445 字号: 【大 中 小】
摘 要: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从在变化中立足、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奋进三个方面,着力阐述了教师的成长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师成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占据三尺讲台三十年的我,常感愧对“语文教师”的光荣称号。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反复告诫自己:不可误人子弟。然而,仅此小小的要求,有时也实难做到。
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层层推进,语文教师正可凭借好风,如小树般与山河同呼吸,吸万物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经风雨傲雪霜,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敢于在变化中立足
新课程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凌驾于学生之上,成为语文知识的输送者,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于是,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过程只有重视启发,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创造精神,具有民主性、开放性、生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只有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管理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才能在新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2.善于在学习中成长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充满吸引力,作为语文教师,光凭“一张嘴”和“一本书”就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分科教学制,使各学科教师禁锢于本学科壁垒之中,如语文教师就很少涉猎历史、地理、政治等社科类书籍,至于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就更不会去光顾。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比如讲古诗时,如果语文教师对水墨山水画知识一窍不通,那他怎么能明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怎么去揣摩“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教师不但不能满足于“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更应当善于寻找并引入知识的“活水源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2.1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如今是一个画面图像冲击语言文字的时代。随着大量的信息交流不可逆转地由文本阅读转化为图像展示,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枯坐书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对文字的崇敬、对语言的敏感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可是,纵观全国,不少名人仍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不见得他们都把读书当成享受,但他们都把读书当作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我想,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在世俗琐事中迷失自己。虽然,我所能做到的远不及赵谦翔、高万祥两位老师,但我以他们为榜样,让读书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来提升自我。
2.2涉猎生活,为我所用。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要让学生恰到好处地领悟“语言和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的杂家”。在忙碌的人生中,教师应留心生活的不同层面,体验生活的不同滋味,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份真诚与感动。如:在春寒料峭、广袤原野的一株新绿中震撼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在茫茫宇宙、浩瀚星空中感悟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灵魂就会因此而高尚,情感就会因此而丰富,思想就会因此而深刻,生命就会因此而充实与昂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已是生活的主流,作为语文教师,虽没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但起码应该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听懂学生在讲演或在作文中提到的“博客”、“微笑圈”和“五月天”。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现代化、形象化的如应用图画、音像、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与魄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接受社会和生活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只有在终生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媒体”,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起来。
3.勇于在反思中奋进
众所周知,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教师无论怎样勤勉努力地学习,都成不了百科全书,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成为百科全书。但是教师绝不能没有思考,绝不能疏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强调了思考的特殊地位。可见,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特别是反思型的教师,无疑是时代的呼唤。
教师到底反思什么呢?我认为一方面要反思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己,把育人和育己看成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每天都学习一点、反思一点、落实一点、改进一点,才能在反思中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
总之,教师只有在变化中立足,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奋进,才能在语文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让“语文课堂”在“课改”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姓名:崔英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误区一: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好课的标志。误区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标志。策略一:课堂中适时使用信息技术。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如: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有针对的进行展示,逐一笔画的进行指导,学生既能清楚的认识到错在那里,也能明白的知道如何去改正。策略二:课堂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时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主 题 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误区对策
现在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使用的时候,就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变了样。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而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接踵而至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适度、优质、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此,本文将浅谈一下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常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好课的标志 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能不能“上档次”,关键看课堂上是否使用了电教媒体,一定要做到“不怕胡用,只怕不用”,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浪费地时间和精力往往要比备课多得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误区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标志
有的教师认为,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繁琐”课件,是自己高素质的标志,课件中展示了教师精巧的制作水平,各种动画、光鲜的图片、色彩斑斓的文字充斥着学生的各种感官神经,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击,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学生随着屏幕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思考问题的闲暇,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客,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对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深恶痛绝,但我们又决不能颔首默许“一机独霸课堂,教师成为机器奴隶”的教学形式。这是背离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对改进课堂教学没有裨益。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策略一:课堂中适时使用信息技术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时
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
如:我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揭示课题部分: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请出学生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海绵宝宝和大家一起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低年级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
2、教学之中,突破难点时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地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到水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如何变化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难点。
3、即时反馈时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束缚,教与学之间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检查训练结果,常用方法有二:一是让学生读,师生胡评,再作修改;二是课后布置学生作业,到下一节课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评议修改。借助读的方式反馈,传递信息既模糊不清,有一闪即逝,不及时。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反馈效果。多媒体走进课堂,我们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便可即时反馈了。实物投影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及时有效地反馈的手段。学生的训练结果可以直接在展示台上放大展示,清晰明白。
如: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有针对的进行展示,逐一笔画的进行指导,学生既能清楚的认识到错在那里,也能明白的知道如何去改正。再如: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现场批阅,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评议,一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显示修改结果,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评判指导。策略二:课堂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
作为课堂使用多媒体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合于用多媒体表现。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解的问题,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具体地说,要让学生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最适合作为多媒体表现的选题,也是高效的。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对这些介绍缺乏具体的感知。这时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知,或写景状物,或记叙事件,或联想生发;实物投影,物物对比,描形写物……训练的方法不一而足。在训练之后还可以直接展示学生习作,即时反馈修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还可范文示例,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的指导也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指恰当选择教材,还包括适当选取媒体。录音、录像、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利弊;制作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平台,Flash动画制作,各有各的功能。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选用。
记得英特尔总裁克瑞克博士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说的一句话:“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介植于语文教学,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尽管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就此不作为或因噎废食则是极端错误的,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让“信息技术”帮助“语文教学”在“课改”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们正在与课程结伴同行 一起新成长
安徽省无为县教育局教研室 盛书山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县全面展开,我县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这次课改活动之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下面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洋思中学的经验审视我县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语文改革实验,以反思、比较研究的为方法,汇报我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安徽省教科所宋良文主任在鉴定验收我们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课题时说,我县的语文教学科研试验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当时认为这是宋主任鼓励我们的溢美之词。现在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对洋思中学经验的消化,确实感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科研实验是有意义的。当然,有意义的不等于就是完美的。哪些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些不足,面对不足,应该怎么办?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阶六步”“X课型”。“四阶”是指“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究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或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整体感知课文——同步教学——分组讲讨论——异步训练——课外活动”。
“引读感知阶段”即“指导预习”,是指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或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如让A层学生运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让B层学生在A层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写什么,并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C层学生在AB层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等。请学生将疑难问题记下来,或写在“质疑卡”上,课前交给老师,或上课时质疑。
“启读生疑阶段”即“同步教学”:教师可用音乐、画面、故事或精彩的导语,或者要求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或写几句,或写几段与课文有关的话,上课前汇报讲演。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在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教师注意诱疑和激疑,使学生产生疑问。从学生的质疑中,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准确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一并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研读演练阶段”包括“分组讨论”、“异步训练”和“课堂小结”。“分组讨论”是指教师在“同步教学”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或选用学生高质量的质疑,作为讨论的题目,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排除疑难问题,或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全面理解。由于语文具有知识的延展性、系列的松散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问题看似出格,实则是独到见解,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观。讨论时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争辩。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与众不同,让大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力争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破各自学习上难点(教学难点实际上是由学生决定的)。讨论交流结果应该是:有的问题形成了“共识”,有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有的问题的答案虽然没有矛盾,但却有各自的“见解”。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归纳讨论的收获。“异步训练”是指教师围绕难点、重点,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设计三至四个层次读写听说方面的训练顶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独立思考完成,考查各层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做低层次训练题的学生也可以“跳一跳”,试做高层次的训练题。教师要到学生中去,每节课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几个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方面的个别训练和辅导;和几个学生以课文中的问题作引子,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训练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还可由教师运用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刍点拨式总结。
“运用迁移阶段”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即课外的练与习。一是指课外作业。包括课后的练习思考题,教师布置的有梯度的练习题和作文等,限量让学生选做(作文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题型要全面,要及时批改,做错的一定要面批,进行有对性的个别辅导,减少错误积累。二是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 “可以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组织教学理论的简约表达形式,具有简约性、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四阶六步”中的每“阶”每“步”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又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综合、可变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运用“四阶六步”,而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要形成拆开、交叉、变序使用的能力。一节课全部使用某一“阶”某一“步”,或某几“阶”某几“步”也未尝不可,还可以把它拆开合并成为几种课型,也就是我们说的“ X课型”。“X课型”是在熟练运用“四阶六步”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教读课可采用四阶六步法、四阶五步法(分组讨论和异步训练只取其一)、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分组讨论-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法;自读课可采用自读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课外练习法、自读引导-课外练习法;练习课:分组讨论法、异步训练法、课外练习法;复习课可采用同步教学法、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作文课可采用“三程七步”教学法(见: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安徽教育科研》2003年第一期)等等。由于受篇幅限制,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一、审视我们坚持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追求。纵观我们语文改革的历程,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张孝纯、蔡澄清等老先生们的教改实践,为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们的追求,他们所坚持的教学改革方向与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就我们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应该接过他们的接力棒,沿着他们倡导的教改方向,不断地走下去。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说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传统,而是为了充分地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容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新就新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和创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要用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过去,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曾经,我们的拥有,也许正是那些未进行过教改实验人们现在的追求。我县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并用自己的教学过程,向人们真实地展示和诠释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我们采用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既是“保底”教学,即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优”教学,即保证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着眼“全面”。
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读写听说的训练。“引读感知”阶段学生需要朗读、默读、读熟;“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研读演练”阶段,学生要精读,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还有“运用迁移”阶段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引读”、“启读”、“研读”阶段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突出“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已学习实践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所说的“异步推进”是在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个体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步推进”。“动态分层”就是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学习效果和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等,及时预设学习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读写听说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让其充分地展示。在“异步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疑,研读演练,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境,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灵活组织,平等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不需要教”,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过程”。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学的过程“未入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县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这一点洋思中学确实做得比较好,有的环节连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自然、合理、流畅。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强调“合作”。分层、分类、异步、点拨教学等,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这些教学法当时没有形成有影响、有定评的教学模式,教学是无序的,同时它们忽视了同步教学,而这正是它们的致命弱点)。作为后层次、异步、点拨教学法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学时就是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和讨论,融合彼此见解,或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因此合作学习在“异步推进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水准和生活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并在与其它同学的思想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单打独斗”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鼓励“创新”。“引读感知”让学生自主地感触课文的“灵”与“肉”,形成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是创新;“启读生疑”排除阅读障碍,叩问文本,产生疑问,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研读演练”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师生、生生互动,把疑难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让有争议的问题“争”起来,是创新;“运用迁移”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迁移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
上述原则与我们今天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所走过路程,我们所作的努力,都是已经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最起码算得上是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向着新课程的目标迈出了自己的步伐。我们要珍视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朝着新课程为我们设计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二、与各地新课程教学实践比较
(一)与洋思中学的教学比较。洋思中学的“以学定教”思想是他们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令我们感动。因为我县语文教学改革以“学”定“教 ”的思路十分明晰。“引读感知”阶段就是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己感受文本的灵与肉,并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填写到质疑卡上;“启读生疑”阶段,教师面向全班,解决质疑卡中的有关问题,在学习文本没有障碍的前提下诱疑、激疑,使学生生疑、质疑,促进课堂生成,并以“疑”开启下一环节的“训练”——研读演练;“研读演练”阶段,让学生讨论、训练、总结,在讨论、训练、总结的过程中充分暴露问题,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评价、指导。我多次强调教学难点是由学生决定的,而不是由参考书决定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就是教学的难点,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到学生中间去,分别为学生排忧解难。我们的以“学”定“教”措施是具体的、有形的、可操作的。
还有让洋思中学引为自豪的是,他们创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简洁、平实、好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早在1997年就已经定型了,并在省内外报刊电台上广为传播。我们倡导的“四阶六步”模式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一个范式。“引读感知”阶段就是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学;“启读生疑”阶段,教师面向全班,解决质疑卡中的有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同步教学”,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研读演练”阶段,是多方位立体式的课堂训练,讨论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和思辨能力;异步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读、写、听、说、思和背诵能力;师生小结可以训练学道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运用迁移”从广义上讲也是训练,它把语文训练引出文本,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有人说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不重视课外和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学不好语文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泛对各学科教学的,而我们的模式则是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当然要更具体一点,更“专业”一点。就是洋思中学,各学科面对同一模式,在教学时也应该突出各学科的特点,有各学科自己的、具体的、相应的模式。只要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就行了。
(二)与上海市研究性学习模式比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上海市起步较早,他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自己的见解和自己做法,他们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新课程结合,走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实施新课程的路子。他们的不少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上海市张强先生在2003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撰文介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
1、学生自学课文阶段;
2、组内讨论阶段;
3、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阶段;
4、接受指导与问题解决阶段;
5、把更多的问题带出课堂的阶段”与我们1997年总结的“四阶六步”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学生自学课文阶段”与我们的“引读感知阶段”,他们的“组内讨论阶段,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阶段,接受指导与问题解决阶段”与我们的“研读演练阶段”,他们的“把更多的问题带出课堂的阶段”与我们的“运用迁移阶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三)与教育部在山东省泰安市展示的一节研讨课不谋而合。教育部在山东泰安举行的全国新课程研讨会中湖南省雷俐老师奉献的研讨课。雷俐老师的这节课,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更值得一提的是这节课完整地体现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四阶六步”。虽然是巧合和不谋而合,但是却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教学理想。规律性的东西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所谓“好课”,就是符合教与学规律的课,“好课”是有共性特征的。“好课”是人人追求的,把握规律就能把课上好。
外地的经验与我们的实践是不矛盾的,有的甚至是相同的。但是也不是与各地完全相同的。我们要注意学习、研究、吸收、运用外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这里我们以洋思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为案例,谈谈我们教学应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引读感知”可以引入课内,首先出示学习目标,如《空城计》学习目标:(1)正确分析、欣赏诸葛亮的形象;(2)理解、欣赏、学习精彩的描写。接着出示引读思考题,如《空城计》引读思考题: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其形象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的,最欣赏哪一处,请结合具体的文字加以说明。学生自读后分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思考。为过渡到“兵教兵”“管教兵”作铺垫。
2.“启读生疑”属于同步教学,可以采取生教生,师教生的办法。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思考成果,汇报的过程既是交流的过程,又是听者受益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难,同学解疑排难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梳理板书。
3.“研读演练”阶段要“研”“演”“练”,如《空城计》,(1)让学生尝试当导演,谈如何“导”,“演”诸葛亮等。(2)播放电视剧《空城计》让学生与课文比较,重点比它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何不同。进行讨论交流。“练”当然包括异步训练和学生归纳总结在内。至于运用学习《空城计》成果当堂训练人物描写,写100字左右的短文,并当堂交流。按照我们的习惯可以将这一环节归入“运用迁移”阶段。我们的“训练”是为加深对文本理解、领悟服务的,也是为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服务的。而“运用迁移”重在“运用”和“迁移”上。
4.洋师中学教师教学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每阶每步都有时间观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被“课堂生成”牵着走。课堂教学过于“放”,必然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效率。为此我们将汲取洋师中学经验,增强时间观念,使教学做到“收”“放”合理,“张”“驰”有度。
三、构建生命课堂
我们说的生命课堂,一是指使用的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科学、常态、平实、顺手、高效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既要体现科学精神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要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常态。“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培植常态意识,上常态的课,应该成为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努力追求的境界,常态的语文才是有魅力有深度的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张悦)。”既要求新求变,又要平易实在,提法不求翻新,原有的老提法已经深入人心,就不用意思相同的新提法。要平易得一看就懂,一懂就会,教师才愿接近它,使用它。只有实在,才实用、有效。同时既要融入多种方法,又要顺手好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只有顺手,教师才会常用,才会变成教学习惯。只有高效,才有价值,才会得到老师亲睐,领导的支持。
二是指重视课堂的生成。在教学时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贵在引导、配合、点拨,努力营造适宜课堂生成的软环境。尤其要组织好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关于讨论,人们的微词不少,这里我想多讲几句。讨论是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途径,可以促成课堂生成,使教与学活动丰富多彩地展开;讨论拓展课程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勾结彼此已有经验,拓展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多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或校外;讨论符合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国外对讨论这种教学形式颇为重视,在美国的课堂经常出现,他们讨论分成不同类型,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性”的,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习之前,创造机会让学生形成小组学习条件。为了使讨论达成学习目标,我们应该注意一下问题:1.讨论不能安排在个体独立思考之先,不能提出问题就讨论;2.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讨论的疑难问题,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简单化、重复化,也不论代替必要的问答和讲授。3.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所有的学生有话可说,绝不能使讨论变成精英对话;4.组织讨论的目的要明确,不要使之变成公开课和职评课中的点缀;5.教师要适时介入有效调控,切忌“乱”“浮”“假”。
三是教师与学生达成默契,教与学融为一体。在这里我想通过对一个课例的评点来谈。2004 年10月12日。我们推荐了一位农村初中年轻语文教师,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与省市重点中学的选手一角高低。市教研室选的课文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2课《羚羊木雕》。这是一篇老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引起学生“共鸣”、“感动”。可是,我不知听了多少教师上过的这一课,就是找不到感动的感觉。而这次却不同,由于教师秉持新课程理念和我们“构建生命课堂”的理想,以人为本,把课教活了,把课堂塑造成了一个富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师生融为一体,学生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师生都进入了角色。听课者(包括评委)也被课堂的氛围“吞噬”了,也进入了对话、探究和心灵沟通的情境。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仍然沉浸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之中。师生互道“再见”之后,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回到了课堂实际“生活”之中。他们知道老师要走了,一起围上去,问老师的电话号码、怎么和她保持联系等等。她虽然走下了讲台,却走不出教师的大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追求的教学境界。
这一课,我的感受颇多,但使最感动的只有两点:平实、常态。
平实,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一位农村女教师朴素得像位农村姑娘,参赛的前一天,是我叫她把小刷把似的辫子放开,把黑旧的衣服换掉。尽管如此,走进教室的她,还是那么“土”得可爱。她的笑容永远是真实的,不过真实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那么亲切。她的话语总是朴素、平易的,象和学生谈心似的,其实,只有贴近学生话语,学生才爱听,才会被感动。她只带着一本书--教材,一支粉笔--不是彩色的,一份教案--刚刚才写的。上课前没有歌声、音乐、或画面导入,只有一段并不精彩,却十分贴切,能够引人入“文”的导语。上课时不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设计的一些问题。不过,教师随时捕捉学生说话中在关键字、词,用交流式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总是顺着学生思维的流向,不断推进。一些问题虽然是教师事先预设的,但总是和课堂生成在问题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样的课,我们都可以这样上”,该校老师们听课后是这样说的。这节课在学生中刮起了一阵旋风,这是农村教师给城市学校的课堂带来了一阵清风--田野的风,吹拂了孩子们的心扉,使城市的学生感受到了原质原味的语文课的甘甜。这里我不是否认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而是要说条件差的学校教师也一样可以把语文课上好。空一师师长郑良群说:“装备上的差距并不能决定一切,可怕的是理念上的差距。”这句话在这里也适用的。
常态,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所谓常态,就是遵循语文教学常规,保持平常教学的样子,不能因为赛课而刻意表演。这节课教学思路十分简明:引读感知后,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情况,用其中几个生字词造句,说一段话;并以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学生默读全文,边看边给各段标上序号,并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思考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接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展开了讨论、对话......(详见教学实录)这就是我们平常上课的样子,前面说了:“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培植常态意识,上常态的课,应该成为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努力追求的境界,常态的语文才是有魅力有深度的语文。”我认为这节课魅力业也就在这里,也是这节课的不寻常之处。
面对课改的任务与要求,我们一些同志可能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条件尚不具备,担心跟不上课改发展的步伐。其实,新课程是面向全国各地各级中小学的,它必然要考虑到各地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我们吃透课改精神,从大处着眼,心中有目标,眼前有路子,就能开好头,起好步,探索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好办法;就能从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做起,做出成效来。只要人人都能从实际出发,做些切切实实的工作,我们的课改工作就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取得预期的成效,我们就会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作品《课改伴我成长》
[日期:2008-11-15] 来源:塘厦第二小学 作者:王婵 投票 [字体:大 中 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着,探索着,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它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加深了我对“教师”的认识。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新课改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洗礼,让我受益匪浅。
一、课改让我更新了观念。
新课改下的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学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曾经看过这样的一段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将会是终生的。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在大力打造书香名城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自觉把读书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可以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以前自己总是以“忙”为借口,少读书,新课程改让我认识到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优化知能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下新型教师角色的需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说:……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与他相比,有如天渊之别,开始时我只是“强迫”自己天天以书为伴,慢慢也喜欢上了徜徉书海。因为我认为读书的收获,有时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那种内在的深远的影响却是无形的,当静下心走进书里去的时候,你的心会很安静,会默默地思考问题。渐渐地书读多了,读久了,你还会从书本中寻找到智慧,特别是阅读教育专著,它会让你进入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慢慢发觉,书的确让自己的文化底蕴加深了,用书中看到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格,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有意外的收获,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省、市、镇的奖励。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是最好的备课;对学生而言则是最好的老师。为配合我们学校打的“读书牌”,除了要求自己读书外,把“读书”引入课堂中去,要求学生每天要抽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并通过写读书笔记,丰富学生的积累,事实证明,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好方法。
二、课改让我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方式。
课改前的我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教师占主导作用,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听众”。工作后又以此模式做为我教书育人的方式。埋头于教材之中,苦干于课堂之上。新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工作中我努力将新课程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去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标,并且通过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灵活把握教学进度;尽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我总是不忘关注欣赏学生,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课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会大加表扬:“真棒,你的知识面可真广!”;当学生回答不够理想时,也会适当表扬,如:虽然你回答不是很完整,但你的想法很特别;当有的学生鼓足了勇气,站了起来,却因为紧张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会说:“你的勇气真大,如果你能把题答出来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取得更大的进步。”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在明显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
三、课改让我学会了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实能否成为名师是其次的,通过反思让自己进步才是最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让我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去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为自己找出新方法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有一次,上卫生与健康课,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好像精神很不集中的样子,课后我就想:是不是课的内容太乏味了?于是我就以《做最好的自己》为题,暗中收集材料,并做好课件准备上第二周的课。由于作了充分,课上的内容新颖,生动有趣且穿插游戏,学生的兴趣极高,高效完成了当堂的学习内容。课后学生呼的一下围着我,纷纷说这课太有意思了,下次还要上这样的课的。这次课后我又剖析反思了自己。我想:应该懂得反思,不断创新,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于是我又利用队活动课设计了一个题为《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并让学生担任主持人。这一节课同样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上学生个个争先发言。从课后学生的日记来看,他们内心的震撼也非常大。纷纷表示以实际的行动去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并且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感恩父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趁着课改的东风走进新课程,去探索,去实践,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我们的课改迈向更灿烂锦绣的前程吧!
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与彷徨,在紧张与兴奋中我县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我做为三小的一名语文教师,有幸成为一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课改的道路上,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努力寻求一条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理想教学之路。
回顾这一年来的教改之路,伴随着诸多的辛酸与苦辣,因为做为一名已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课堂上教师就是主体,老师怎样讲,学生就要怎样听,这种灌输与填压式教学方式,我觉得很适合小学生,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只要在课堂上严格要求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课下认真巩固,学习成绩一定会很高。多年来,在旧的教学体制的约束和影响下,学生成绩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这样忙坏了,也累坏了我们这些教师,每天,我们利用一切休息时间想方设法为学生补课,搞车轮战术,苦口婆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每天,办公桌前的我们在认真又不厌其烦地批改着学生堆成小山似的作业,作业本上红辣辣的字迹凝聚着老师的多少心血与汗水。课堂上,我们滔滔不绝地为学生讲解着每一道习题。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奉献着,每天早出晚归,嗓子哑了,颈椎错位了,眼睛近视了,为给社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着。
不记得哪位哲人说过:改变人一生命运也许只要一次机会或是一个人。而对于我和我的同行来说,改变我们教学人生的就是在2006年确切地说:那就是新来的教委主任。从教二十多年来,教委主任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对于我们这个小兵影响不大,因为俗语说:县官不如现管。咱大方向不错,脚踏实地工作,就没毛病。更何况,换了多少个局长,我们每天都是照样这么上课,这么工作。可是,就在2006年的春天,听说新来的教委主任要搞改革,还听说这位主任原来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调来当主任,还要搞改革,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对于这位大主任来说,教育对它而言等于是外行,多少内行的教育专家都没有胆识改变现在的教育体制,他莫非是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敢开这个先例,敢趟这锅混水,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容易丢掉头上的乌纱帽,也许就是这位大主任的“外”行,才造就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没有了“内”行过多的顾虑和担心,在2006年的春天,他率领城乡各校领导与骨干教师先后多次到“洋思”、“杜郎口”中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回来后由外出学习回来的老师做报告,多次召开语文教学改革大会,我们在一次次听取报告中思索着、彷徨着,由于十几年没有变更的模式已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很令人怀疑。所以还怀着排斥态度。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就在2006年春季我校又调来一位新校长,没在一起工作过,来校后新校长话语不多,可是每天学生与老师的工作学习状态,她就如同杨二郎的千里眼一样,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在全县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同时,新校长在外出学习考察时,看到了教改给教师和学生的未来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在学校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先后两次派人到山东杜郎口学习先进教学模式,回来后,由外出学习老师做试验老师,所教班级任实验班,为每个教室订了三面黑板,桌子摆成小组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模式给孩子带来全新的感觉,课堂上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训练学习的口语表达能力,只要学生会的知识,就让他站在板前大胆讲,课堂上基本以学生自学为主,疑难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对于我这位老教师而言能变观念还要有个过程,就在教学论谈会上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项改革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是行不通的因为一年级孩子你不教他怎么会?校长并没有对改革持有反对意见的我们进行批评,而是一再强调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取其长处,补已之短,在探索中、尝试中前行。紧张,太紧张了,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来到学校,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调动学生说的兴趣,我们的老师可谓绞尽脑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一遍、二遍,一天、两天,孩子们渐渐敢说了、会说了、愿意说了,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的观念也渐渐地转变了,由反对到接受乃至兴奋、欣喜,这中间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而感动的画面,每天当冬日的阳光还未升起时,我和我的校长及同行们已一身霜花来到学校,傍晚,当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月光已洒满大地。为了拉练我们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新校长顶着严冬的寒风率领我们走遍农村十一个乡校为他们送去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并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把课文背下来,讲课时,只拿一支粉笔,这对于我们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每周五的教学论谈老师们畅所欲言,谈感受,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本学期我校又开展了读书活动,校长不但让学生读书,还出钱为老师买书,来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孩子通过大量阅读,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能力和阅读及表达能力提高了,进步了、进步了,看到孩子们的成绩,家长向学校竖起了大拇指,我在本学期教学开放日出了一节读书汇报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可和好评,学校在开展读书活动中,定期交流学生读书体会,学生谈心得、谈感受,并在读书汇报日向家长开放,得到家长的认可,我班张雪薇同学在全县小作家杯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努力我校这片沃土终于将语文教学改革的种子在大家的辛勤培育下发芽,长大,开花了,这花就在一个平常的冬日引来了播种者——新来的教委主任,稀奇,上班二十多年,小学校劳驾不起大主任,因为主任管“大”事,小学校哪有什么“大”事,更希奇的是“大”主任要找我们这些教师谈谈工作,紧张,太紧张了,从来没跟“大”主任近距离接触,不知说什么,可是见了面,经过交谈,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然后就是感动、太感动了,被“大”主任的平易近人的态度感动,同时我们的改革工作也得到了主任的肯定,这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做的,并且受益的是我和我的学生们。
同时主任也为我们指时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会后,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大”主任请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吃了一顿饭。教委主任请普通老师吃饭,这对于我和我的同行们今生遇到的头一回“大”事。
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我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逐渐成熟,同时,我和我的学生要对播撒课改火种者——刘玉祥局长和带领我们探索课改之路的领头羊——胡胜男校长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一路走来,我们心中充满感慨,一路走来,我们为学生的成长喝彩,一路走来,我坚信我们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人,在校领导的团结协作下,我县语文教学改革之花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课改伴我成长
玉泉罡头蔡启霞
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师生的鲜活与灵动提供了展示与生成的平台。在与新课程同行的日子里,我有时间就学习新课程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一、课改引领我成长
学习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因为学习本是一种借鉴,是一种吸收、内化的过程。为此我选择了坚持自觉、主动地学习。尽管教育理念是懂得不少,可就是组织不好那一群孩子,一节课我最多能抓住他们二十多分钟,我感觉压力特别大,面对每天来接孩子的家长,我总有一种内疚感。为了使自己尽快适应新课改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和孩子一同走进新教材,认真研究钻研教材,尽最大努力地上好每一节课、恳请同行的允许我去学她的课、还将图书室被人冷落的大量崭新教学刊物借回家,除此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为我配备的电脑上网学习、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就这样看实录,学过程、写后记。学习成了我生活的主要方式,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吸收与借鉴,我的教育教学也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识字、写字教学中的“识字能手”、“扩词冠军”、“小小书法家”等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教学中我是“小医生”、我是“小博士”、我是“小导游”角色、我是“小帮手”、我是“小老师”、我是“小作家”、我是“小发明家”等多角色的体验活动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习作教学中的“看图写话”、“贴图写话”、“快乐写话”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动手、动口又动心的快乐。特别是教室墙壁上学生的“生活识字展示园”、“最满意的日记”、“最满意的古诗配画”等展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二、课改激励我探索
在课改的路上,我尝试着、反思着、收获着…… 新课改让我找准了师生的定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张扬学生独特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于是我就像一只领头羊,引领学生做快乐的学习小主人,引领学生乐于倾听、乐于表述,引领他们快乐地识字、引领他们快乐地看图写话、引领他们开动脑筋创意地动手制作。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自制的识字卡片,让你感觉有一种是字、是画、更是小制作。他们能把课本所学的生字及生活中所认识的新字,做成一串串字灯笼、一串串字葡萄;把新词做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状、水果形状、学具形状的卡片;有的给“词语安家”、还有的开起了“词语超市”等……他们这种富有个性地识字是乐学的表现,也是学生
灵性的一种彰显。
课改让我领悟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用。我带过一二年级,在他们入学一个月后就开始培养学生“天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主要采用“学读书、学识字”的方式的训练说、写一句话日记。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培养学生“天天积累”的好习惯。我先以示范引领:老师昨天读了一篇文章,觉得有几个词语、几个句子很美,我反复地读了好几遍,我还把它们抄在日记本上了。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习了如何积累、也让他们感受“老师也要学习,老师也在积累”,进而激发了他们培养读书与积累习惯的兴趣。在学生的积累本上,你会看见他们的“我的古诗积累、我的名言收藏、我的好词存盘、我的好句共享、我的成语超市、我的读书收获、我的读书感悟”等不同形式、不同栏目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学生读书、积累习惯已初步养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认为既要做教育科研活动引领者,又做参与者。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几乎每天朝读前5分钟、课前、每天放学排队都能听到学生朗朗的“古诗”、“名言警句”、“三字经”等内容的诵读。如今“诵读经典诗文”已在学校全面铺开,诗化了校园。本学期,我又承担三年级的阅读课,我在用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一书的前提下,大胆探究实施开放式的主题阅读,着重培养学生天天读书的习惯,重点分享读书收获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热情。
三、课改需要赏识和鼓励学生。
在课改的路上,老师和学生们一同成长,他们需要赏识和鼓励。愿我们的领导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老师,多一点赏识,多一些建议;也愿我们的老师要用发现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学生,也让我们多一点的赏识、多一点的激和多一点的建议扬起学生轻松飞扬的风帆,健健康康地成长、成熟!
教育的灵魂是爱,新课程改革更需要爱。走在新课改的路上,我更加坚信:撒下汗水,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收获喜悦。成绩属于过
去,希冀远在征程。
第二篇:我与课改共成长
《 让我们一起飞翔》
姜娟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课改共成长——《让我们一起飞翔》。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年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已经近十年了,回顾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历程,有艰辛与挫折,也有欢笑与成功。课改让我学会了正视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
在今天的演讲前,我想带给大家一个故事。我记得在一次的培训中有一个学者他到一所学校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0,这时老师问:这是什么?国外的孩子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妈妈的眼睛,这是圆圆的苹果,这是圆圆的皮球,这是大大的鸡蛋等等„„由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想象而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在我们中国,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问题却引起全班同学一片茫然。在老师的追问下他们才齐声答到:这是零!教室里没有一点杂音。这和国外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啊,听到这里我们深深地知道:我们不是未来,但我们的事业是未来。我们不是栋梁,但我们的事业是栋梁。
中国有句古话:“滞,则死;变,则通。”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潮头涌来时,我有幸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弄潮儿。记得那是参加课改不久,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学生们都“不配合”,孩子们都被我设计的那些热闹的游戏吸引住,只顾自己玩去了,我只好费力的把课文讲完,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们的评价是:“你还是老调重弹”;“你没能做到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你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在这“出师不利”之时,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特别是张校长的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在教研主任的指导点拨下,在和同事们的讨论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我不断地加强学习,使自己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上,我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尽量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此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便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学生们“活”起来了,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老师,我们最喜欢学习了!” „„我和学生们在互相激励中不断地成长。此后我上的几节研讨课,其质量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我的教育论文《三个维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在全国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论文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虽然这些成绩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我却从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也让我感悟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收获!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正视课改,坚持课改,让课堂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我们与学生共成长的舞台。让我们高扬课改的风帆,与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一同体验创新的乐趣,一起用爱编织理想和希望,共同迎接并享受课改带来的和睦、蓬勃的春天!
演 讲 稿
让我们一起飞翔
姜
娟
娟
玉峰实验小学
二零一一年一月
第三篇:我与课改共成长
我与课改共成长
课程标准是每位教师的朋友,但有些教师并不了解,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总以为课程标准那是专家的事,研究好教案就足以应对日常的教学了,就这样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教案,渐渐发现自己越教越不自信,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才是对的。通过多次的外出学习听课我才渐渐的明白自己缺少的是对新课标的认识。
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将来的就业环境不同,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社会也不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习他们适合的数学,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这也正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话。具体的来说也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收获并且乐于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分数来衡量自己。知道不同的孩子需要什么了,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有的放矢,而不再人云亦云迷失自我。对学生提出不适合的要求,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由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让我体会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味。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再到问题解决,每次提法的改变都体现了我们教育研究者对小学数学中生活味的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特别是小学数学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课本中设计好的问题。具体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也就是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能够更好的去提炼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素材,使之为我们所用。在这样的素材下学习,我们的学生学习的就不仅仅是数学,更多的是生活。
教育,从古到今,只有不断研习和深化优秀的教育大师的理念精髓,才使得现今的教育多彩纷呈,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冲击着我们,我们彷徨过,矛盾过,也困惑过„„我们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我们也知道,有一些东西必须放弃,而又有许多,我们又必须融会贯通后再传承下去。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都希望孩子们是我们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的新教育思想使我们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人性多元的评价体系,希望通过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将我们的孩子们从旧有单一的“机械生产线”上解救出来。然而,这种“以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战略,不由得让我感到似曾相识„„这使我想到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著名教育理论来,其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解放他的眼、脑、口、手以及参与各种活动的时间、空间。如今,新课程改革充分重视学生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创造力以及自主独立学习力的锻炼和发展,不正是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这一教育真理的内涵吗?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位教师的良好发展,其专业的成长何尝不是需要做到“解放”呢?教师只有放开了束缚于自身在脑、眼、口、手、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真正的超越。教师的成长也是我们实践、以及实现学生“人本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教师的成长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解放:
一、观念的解放
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使自己从旧有的“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随之而来的教材、老师、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也让老师们将自己从狭小的课堂中引了出来,教学思想不再局限,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这不能不说是由于教师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说:观念是行动的轨道,观念偏离了,行动也会出轨。在新课程实践中,老师对教育理念的全面接受与正确领悟极其重要。教师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教师职业的神圣并不意味着教师服务意识有丝毫淡薄,不断变化的时代,将许多新的领域打开,新的事物呈现,教师和学生许多时候是同步在接受着,并不断更新自己。教师必须用自己善思的大脑去突破陈旧的观念的重围,去领悟,去判断。并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更先进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学生。在我校,大家都深刻的学习过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观念,改变方法,使学校的学习气氛是渐浓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成绩得到稳步提高自己
二、言论的解放
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试验的实施者,所以也是最有发言权力的人,正是在改革进程之始,有着一批敢想、敢为,更重要的是敢于从实践教学中大胆找寻问题,并进行质疑和努力解惑的教师,才会使大家在迷茫无措中不迷失自己,去渐渐领悟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精神和理念,才会使大家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新教学之路来。试想,如果当初对课程实施中一些偏离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没有人胆敢出来提出异议和进行理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会呈现异彩,而只能是一潭死水了。陶行知先生尚有“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的言论。更何况,我们的教师更应该如此了,所以说,新课程改革需要听到是教师们不同的声音,正如“新课堂需要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一样”,在不同的教育领悟的言论中,老师们才会对新思想新教学行为有更深的认识。而此时,老师不应该只是个教育教学任务中的执行者,而更应该是个肯思考,会创造的教育引领者和创造者。无论在平时工作之余或是教研会中,我校老师对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都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因而总能对出现的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三、实践的解放
我们对新的教育方法既不迷信也拒绝,而是采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实践即真知”。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过:“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很多富有经验的名师,无一不是在反反复复,年年月月的教学实践锤炼出来的。“实践也即学习”同时,也是手脑的合一。因为似乎单
一、重复的教学实践工作,在一个满具学习力和思考力的教师面前,会变得多元而生动,因为他可以看到可以提供自己实践和思考的对象其实有很多。能动去参与其中,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是我们教师的处我提升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这种“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劳务上劳心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可喜的是,我们学校教师正渐渐地从点滴、琐碎的实践工作开始了,从听课到教案,从学生作业到教态等等
四、成长环境的解放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有言到“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的创造力,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应当为创设这样一个宽广而富有活力的舞台而努力。陶先生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我们也不难从中得出:创造型教师成长首先要为教师争取时间之的解放,是我们教师有时间从容地思考并领悟所学的教育新理念,有时间去整理教学实践中宝贵的教学点滴经验与教训,以积极地去创新教育方法。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一个开放性的成长环境,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丰富的成长因素,如:丰富的教育教学共享资源,开阔的教学交流认知平台,充分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些对于一位教师发挥其教学内在的创造力非常重要。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也应当善于自主赢得利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新教育之路上“双脚踏空”。而我县定期的各种轮训正在进行,网络的连接也使得这一切正在完善中。
教育永远会不断适应社会,不断和谐发展。不论我们现在的脚步是轻还是重,是大还是小,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认真地学习教育新知、审视教学思想和实践教育行为,努力成长为一名教育教学专业的研究者,为学生、为中国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我与课改共成长
我与课改共成长
灌南县大圈实验学校宋云山
耳闻新的课程改革已有许多年,但真正的与它牵手才刚刚开始。从间接地接受课改培训,到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摸索课改模式,再到自己亲身参与课改实践,一路走来,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课改共成长着。
初识课改——雾里看花,我不知所措
2013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也几乎在第一时间了解了优秀学校践行新课改的先进做法,在大开眼界,佩服羡慕过后,再回过头看新课改时,却发现自己对它的认识却那样肤浅:什么是导学案?学习小组怎样组成?怎样合作?怎样展示?„„我雾里看花,什么也弄不懂;紧接着,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们开始进行课改专题家访活动,说实话,在给家长宣传课改知识的时候,我对课改能否成功也没有多大信心;学生开学前,我们要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但对于导学案的制定也是一知半解;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分出合适的小组,怎样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们更是无从下手„„ 走进课改——边走边学,我恍然大悟
带着困惑,带着需求,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学校组织我们申报首席教师,我积极的报名。因为,我知道,只有给自己压力,才能给自己动力,才能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学习新课改,去践行新课改。学校及时、科学编制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手册》首先成了我的手边书,只要一有时间,我都会及时翻阅,对于不懂得地方上网解疑,与学校教师一起探讨。
根据学生小组学习指导方法,我们也不惜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指导他们怎样交流,怎样记录,怎样汇报展示,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分评价。由于小组学习的新鲜性,小组长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组织着小组学生学习,为我们“上演”了一个个感人的、欣慰的、铭刻于心的小故事,学生们逐渐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舞台的表演者,而我,我们每天都用极大的好奇心等待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根据兄弟学校的导学案模板,我们摸索、制定、实施、修改、再制定、再修改„„反反复复的修订工作中,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导学案,学会了怎样科学地制定导学案。由最初的变味的问题漫卷的“教学流程”,一点一点的变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路线图”,孩子们的预习思路逐渐明朗起来,学习方法也在不断积累,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我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刚开始时,我们让学生交流预习收获,汇报预习结果,过多的关注知识的检查。然而,我们在不断地课例研讨中,及时纠正了这种“合作交流”的错误,我们开始过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感受和收获的分析过程,讲台上站着的不再只有教师,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讲台,或扮演,或提问,或表演,我恍然大悟:原来课堂还可以这样上,我想讲的问题和知识点,他们都在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向台下的学生解说着,而台下的学生也以极大的精神头和台上的同学互动着:好家伙,比我在台上还兴奋。看着学生们眉飞色舞的讲解、群情激昂的辩论,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我第一次深刻的理解了: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深入课改——一路走来,我一路收获
开放式的课堂,对话式的教学,使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为我课堂的主导,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究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在展示中变得更加自信。每堂课都有令我激动的精彩瞬间,每个学生都有令我难忘的上佳表现,这就是我今天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日益提高,我也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在不断的接受各级各类培训中,我发现自己逐渐揭开了新课改的面纱,触摸到了她跳动的脉搏。特别是在镇教育办公室的组织下,有幸踏上了到莱州双语学校面对面培训学习的列车,亲眼所见百花齐放的课改成果,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课改信心,学到了先进做法。
回到学校后,我将教学中课改理念逐步延伸到班级管理中,积极发动学生主动承担班级事务,实施班级管理承包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项班级事务进行承包。当然,我先不告诉他们哪些能干,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找,去发现,班里哪些地方需要管理,然后自己写申请,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下,我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孩子们把写有“XX是我的责任”的小责任书张贴在自己管辖的责任区内,时时警醒自己,管理班级是我的责任。随后,我又利用班会时间,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督促他们把强烈的责任心化为平时的一言一行。当然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区怎样去干,干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标准,为此,我利用课下时间一一指导,一一示范。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随时都能看到洁净的窗台,整齐的桌椅,无尘的地面,有序的做操„„每每此时,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与轻松,当然,这得益于我在班级管理时对孩子的放手与放权。当然,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还有对他的执着和坚持。为此,我在班内选拔了两个责任最心的学生做班级管理员,每天检查班级所有责任区,并将检查情况与小组评价进行挂钩,这样一来,不仅有班级管理员的督查,有自己的自查,还有小组组长和全体组员的督促
反思课改——得失兼之,任重而道远!
回顾我的课改之路,新的理念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反思课改,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看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热闹的课堂还需要精细的规划。“将课改理念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授课老师想着,听课老师也惦记者,于是课堂上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舍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扎实;更为严重的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助长了学生涣散、松懈的纪律观,这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轰轰烈烈的小组学习有待科学的指导。
“积极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我采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突出突出课改理念,对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准,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过于深奥,学生解决不了,这些都没有合作的必要;有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活跃,但学习效果低微,或交流后教师的点评不到位;学生小组展示汇报,更多的是学习结果的总结,缺少了同伴之间唇枪舌战的交流,全体同学之间智慧的碰撞。这是我们今后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之一。
3、学习小组评价方法还须经常更新。
学生对待一样新生事物,开始时总是充满了无限好奇,但时间一长,必定会出现倦怠心理。我们的评价机制制定出来,不能固定不变,我们要根据学生兴趣的有无时常更新,绝不能等学生什么也无所谓的时候,再来反思教育改革哪里出错了。
我们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合作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开展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当作每节课的首要选择,而应当慎重选择,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课改非一日之功,在课改的浪潮中,我将不断吸收新思路,更新教育新理念,把握好课改方向,扎实开展教学工作。我相信: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会与课改共成长!
第五篇:我与课改共成长
一路风雨一路歌
城关镇初级中学刘艳
2004---2007年是普通的年份,可对我来讲,却是不平常的几年,在这几年里,我正式担任语文课教学,也正是在这一年,我成了我县新课程改革教师中的一员,与其他教师一起,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几年来,回顾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道路,其中有困惑,有探索,有失败的苦涩,当然也有成功的快乐。
课改在我市实施已经半年了。作为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一路走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挑灯苦读的宁静。细数起来,自己在课改中的收获还真不少
一、雾里看花花不语,水中望月月无声——课改中的困惑 课改伊始,我曾豪情万丈,干劲冲天,认为自己赶上了课改的潮流,可以借此机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随后参加的市、旗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中,接触到的内容都是新鲜的:如“转变观念”、“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颠扑不破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都要重新审视和反思,都要注入新的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如急风骤雨般劈面而来。
容不得半点犹豫,容不得半点迟疑,新学期的脚步在我的 1
期盼中跚然而至。我就像刚上学的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翻开语文课本:五彩斑斓的图画、丰富多彩的课文映入眼帘,我不由怦然心动,激情涌至:多好的教材啊,一定要上好每节语文课,让孩子爱语文,爱上语文课,爱我这个新老师。即使达不到专家说的“把语文课上得像诗一样美”的境界,也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即使再累,也值得!
说来容易做来难,带着新学的理论,我在课堂上追新求异,小组合作探究,只求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学工作华而不实,以至于到后来竟不知如何去教学生了。我感到心烦意乱,心中的一腔热情也逐渐冷却下来。我困惑了:难道这就是课改?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到位呢?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改中的探索
在我徘徊、苦恼时,我校每周二的资源共享日,每天下午的集体备课,周讲座,组内研讨……这些活动像一场场及时雨泼洒在我的心田,如黑暗中一盏盏明灯,使我走出了迷茫的低谷。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重新学习新课标,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积极和同事们探讨践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在我冷静而充分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之后,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其实,课改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一种教育理念罢了!它并不虚假,也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在课改中,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只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不是课改的错。错,只能在我们自己。
多少次问自己,在课改的新形式下,难道自己还要拿起剪刀,为把天真可爱的学生当作树木一样修剪成相同的形状而去行使“园丁”的职责吗?难道自己还要拿着传统教学这张“旧船票”登上课改这艘“航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的指点,同事的帮助,再加上自己潜心的学习与探索,我终于从迷茫中彻底解脱出来。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参与;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明显了,学习的成绩自然有所进步。
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课改中的进步
思想转弯了,观念转变了,行动自然也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其实,在传统教学与课程改革之间,原本就是自由与束缚、正视与偏见、欣赏与摒弃之间的一步之遥,这一步跨跃过去,就跨过了束缚,跨过了定势,跨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阻隔的一堵墙。跨跃这一步的动力,就是课改的新理念。跨过去前面一片天。现在,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他们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他们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当我与孩子们感受着课改的快乐,沐浴着课改的阳光幸福成长时,我终于体会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那种豁然开朗、酣畅淋漓的感觉!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只有让学生品味语言,放飞想象,激荡情感,教学才能因学生而精彩。
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课改的未来 漫漫课改路,才上新征途。行行走走,一路走来,过去所有的困惑、焦虑、徘徊都化作了今天收获的喜悦。“看教研之花,花团锦簇,促教师转变观念,羽化成仙,进入教学新境界;扬课改之帆,帆帆竞度,度学生创新思维,破茧成蝶,成为学习之主人”。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在这条充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上,我必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漫漫课改之路中,我将与之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