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尊重 让学生飞得更高(xiexiebang推荐)
深度尊重 让学生飞得更高
赣州一中 郭雪兰 温永琪
上世纪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写道,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心也越来越险恶。六七十年过去了,如今,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深刻。有的人为了贪图眼前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人因为个人的狭隘,随意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可以无视亲情、友情,以无所谓的态度玩世不恭。让人痛心的是,他们就是我们多年勤教苦教塑造成出来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用于社会的人,然而,被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却举着矛头指向了亲友、师长。凡此种种,不能不令从事教育的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应在怎样的氛围中给予学生以真正的人文关怀?
一、折翅而飞艰难飞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几个大的转折点,在转折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受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种种冲击,因此,把握好这之中的每个点并能适时应对这些冲击就成了重中之重。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开端,也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六年或者三年的学习足以让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并促使他更深入的走进负责的社会世界。在这样的阶段,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共同的结果:个子长高,心理成熟,学习优秀。因为我们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学生成材。
然而,当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埋头苦干的工作之后,我们惊异的发现,有一天学生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厌学,越来越轻视师长。再权威的东西都可以任他们恶搞,再经典的内容都可以任他们嘲笑。如果这一切都只是沉重学习压力之后的宣泄,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变异的举止;如果这一切都只是代表了某种多元化思绪,我们仍然可以稍加认同;但偶尔的点点滴滴,有时会在不经意的积累中变成一种惯性,成为一种可怕的定势。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只会有一种表达方式,即慨叹与惊诧。
我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是的,学生日后出现的种种情况,都可以回过头去找诱因,也都可以顺着某种轨迹找到一个连接点。任何一件事的终结都不会是凭空而来的。循着教学的轨迹去反观许多过程,也许能得到某种暗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进一步转变观点,进一步尊重学生,进一步活跃思想,进一步采用新课程标准,这样的观点不时的敲击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很想这样去安排教学,却常常不得不被某种更实际的利益驱使,眼前的许多内容或者说许多利益总是让人手足无措。
是的,为了顺利地搭上应试教育中高考有个好分数这趟高速列车,老师和同学其实都难以有个安宁的心境去做某种长远的工具,没有其应该具备的人格,没
有主宰他意志的理想,更没有他独立的见解。而应试的价值却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由于他生理成熟,心理不成熟,这便带来巨大的困惑,于是,外界的种种诱惑便很容易地乘虚而入,学生的无所适从便蔓延成难以遏制的散漫。
网络世界的全面不设防,让每一个学生可以任意搜索他需要的每一种关键词,而每一种词条下的视频、音频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触动他的神经,激发他的兴趣。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控制力很有限的人面对这些诱惑,会是怎样一种表现?是惊讶,佩服,还是模仿?都有可能,我们又能怎样给他们一种参考答案。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游戏版本又让每一个学生大受刺激,饱受感染;虚拟情景直让他们可以无视亲情友情,任何道德评判,只须鼠标轻轻一按,心灵的种种情愫便在瞬间结束。而真实的人生却远没有这么简单,何去何从都很茫然。当今世界科技发达,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任何单一的传统的理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我们的学子就在这样的光怪陆离中一次次饱受感染,他们的青春与激情注定了他们能对各种新生事物做出迅速反应,并能快速地深入下去,如果我们面对此情此景还继续着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育人方式,我们将被时尚嘲弄,更多的言行举止会让我们满身尴尬。
与其让已经变化的环境艰难而收效甚微地适应我们,倒不如让我们自己改变而收效显著地去适应这个必须融合的环境。
三、多彩人生我做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从历史的记述中得到一种印象,即老师是可以师道尊严的,老师是可以高高在上的,老师也是可以只为教书而教书的。曾几何时,我们就发现,按这种既定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极其冷漠,有的在当时的课堂上就显示出叛逆的不屑一顾的表情。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与其心生寒意,还不如深刻地反思自己。
在一个教与学都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氛围中,从上到下,从学术研讨到一般性的备课活动,我们听得最多的一些词是理解与尊重,但我们从深里思考就会明白我们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只停留在一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种口号的宣讲上,并没有在内心深处从学生人格的角度上做到这一点。比如,我们不懂得学生为什么迷恋游戏不可自拔,我们不懂得如今的学生为什么总是愿意跟异性交往,我们不懂得学生为什么上课老也昏昏欲睡。我们不懂这些,还依然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地宣讲各种知识各种道理。多年来,依托高考这一“法宝”,我们就无视学生身心正常发展的规律,挤压一切时间,传授高考知识,至于情感的锻炼,情操的陶冶,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抢占了,学生剩下的一切便只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让老师使用的道具。《等待戈多》表现的是身处现代工业文明之下被社会挤压的可怜虫,我们是否也可以类比,我们如今规划。于是,为了应对
一种既得利益,为了符合一种现实手段,师生更多的时候在做一种玩命式的游戏,取消课外活动、班会课、自习课,取消各种与高考科目无关的课程活动,也取消双休日及其他一切节假日,并且学生在校时间无条件的延长,再延长。确实,学习并不轻松,因为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吸收、沉思、回味,它也需要更多的纯净之心去联想、想象、创意,即便如此,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它仍然是让人振奋的。可如果这一切都被人为的干扰,无休无止地重复,学习的不轻松也就并不是学习本身的特点引起的,而是一种被动使唤式的无奈呻吟。在一种行政命令式的苦教苦学中,师生只感到一种烦躁的苦,进而就是一种无望的苦。我们常常说如今的学生越来越缺乏想象力,殊不知折断想象翅膀的手却来自我们自身。
是的,学生每天的日常规范是为高考而遵守的,每天的思维能力是为高考而进行的,每天的学习目标是为高考而高考进行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人奔向高考的路途并不都是平坦的,于是无望之后的懒惰、懈怠便接踵而至,他会觉得如此学习有什么意义,如此拼搏有什么劲头。作为老师,很想跟他们说,学习其实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书中自有许多道理,有许多经验,更有许多扣人心弦的事,可说清这些不能只限于三言两语,它必得依托于某种长期存在的载体,也更需要良好的时间空间。在现实环境中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主导,我们只拥有高考有效分之下的指挥棒。学生为分数挑灯夜战,夜以继日;老师为分数废寝忘食,争抢课时;家长为分数谨小慎微,刻意呵护。于是,世间万象抛弃不管,国际风云扔在一边,传统美德置于脑后,当然,也不能说没有,有也只是为了高考那一篇作文。当我们的学子拼尽一切力量,忍耐一切生理心理上的煎熬奔向高考终点的时候,曾经压抑着的一切似乎突然就找到了一个出气口,想怎们宣泄就怎么宣泄。这是,我们就只好咽下口水,轻声说:天高任鸟飞。
真的,为了高考而付出努力当然值得,但为了高考而被忽略的种种文化又怎么见得就不重要,它只不过没有被写进高考日程安排。相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能做对一个人是不是更有价值呢?高考的诱惑就这样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千家万户。
二、难成曲调终须弹
但是,我们只认为高考是一件很让人说不清的事那就错了。高考本身并无错,错的是我们运用过程中的漠然应付和简单粗暴。因为应试教育并不抛弃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但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畸形化了。我们常常说我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一己之利,比如职务、职称、奖金、福利等等。要表现的是否也是现代科技文明之下的可怜虫呢?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正常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又有怎样的意义。
诚然,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高自我修养,包括学业专长,为人处世,道德品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我们原有的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要求,如今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信息量丰富,我们既有的知识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拓宽才能跟上现代节奏,而仅有这些仍然不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为人师表,当然应该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只有这样,方才够格与学生对话。其实,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我们可以沉入其中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从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用这些东西和学生交流。从道德品质的角度,我们既应保持自我的个性尊严、正直无私,又应教会学生如何辨析众生世相,这种层面上的理解与尊重才是现代教育应该有的内涵。
仅仅提升自我修养,还只是满足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实质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个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范围很广,这样的人可以功成名就,也可以平凡普通。但任何一个个体的人如果身与心都健康,那就是“对”的人。虽然现在的学生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我们的课堂从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我们的教学设想应该而且必须围绕这个中轴线去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与培养,以期汇聚成美德之河:战胜困难的勇气,真诚宽容的秉性,坦荡正直的定力。人格根基稳固了,面对怎样的人生风雨也能无所畏惧。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如果懂得时刻以人的标准要求自我,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就有可能游刃有余于复杂多变的人世间。这样,是为做“对”了一个人,做成了一个“好”人,身为教育者,可以无悔矣。明白这个真谛,方为真正明白教育之意义。
久而久之,学生只成为为高考而战的
第二篇:尊重成长规律孩子飞得更高
尊重成长规律孩子飞得更高
[导读]为什么会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在记者调查的近20名家长中,不少人认为,压力都是一级一级传导的,由社会传给父母,父母传给孩子,中学生传给小学生,小学生传给幼儿园孩子。
家长观点
起跑线“抢跑”PK静心等花开
高考 “指挥棒”的存在,让许多家长不敢有丝毫松懈,如果让孩子输在幼儿园这条起跑线上,那就有可能步步皆输。
家住郑州的闫先生,女儿今年4岁,当别人问起女儿在哪所幼儿园时,他总是很骄傲地回答:在一家双语教学的幼儿园,而且幼儿园还举办了很多兴趣班,比如奥数、英语等。就在今年上半年,闫先生还给女儿报了英语兴趣班。
那么,对有关部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闫先生表示,“我也知道小孩子在幼儿园应该以玩为主,但是提前让孩子学点英语,培养她对英语的兴趣,到上小学时容易跟上课程。”说到此,闫先生还列举了哥哥的例子。哥哥是一名教师,对儿子打小的教育方式就是“宽松型”的,从来没报过兴趣班,但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跟不上去。这件事对闫先生触动很大,他更不敢放松对女儿的“教育”了。
对此,王先生持反对意见,表示不赞同幼儿园“小学化”。王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她5岁多时,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有些就被家长转到学前班去了,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小学,在幼儿园里也“学不到什么了”,所以要让孩子提前进入学前班,进行正规小学生活的预演。
而王先生却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心等花开的过程,需要给他们无限的耐心和成长空间。孩子在四五岁到七八岁这个年龄段,身体和心智发育都非常迅速。五岁多,让孩子数数或背乘法口诀,孩子会感觉很难,但当孩子到六七岁时,就能很容易理解并背诵、使用了。而学前班就是“小学化”的延伸,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在王先生的坚持下,孩子没有上学前班,又在幼儿园度过了快乐的一年。王先生说,现在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丝毫看不出比那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差。
科学实验
尊重成长规律孩子飞得更高
幼儿园到底有没有必要 “小学化”?“小学化”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幼儿教育教研员刘振民给记者讲了一个著名的“双胞胎”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实验对(代号为C),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9周,C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9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9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振民说,这个著名的实验,已经能很好地证明问题了,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适应环境、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应是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中学习、操作中学习,而不是端坐静听式的学习。而“小学化”的主要危害是: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牺牲孩子的快乐发展,造成厌学、挫败感。
其实,早在本世纪80年代,就有教育学专家做过类似的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专家们调查了两所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其中有一项调查的内容是:按学生的不同来源分类统计他们的成绩,作出比较。统计结果显示,这三个年级各类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极相似的。以三年级学生为例:来自一般幼儿园的学生,各学期上、中、下三等学生的比率变化不是太大,情况比较正常。未进过幼儿园的小学生,前两年属下等成绩者比率逐渐减少,属上等成绩者比率逐渐增加,进入第三学年后,趋于稳定,这也是正常的。只有来自“小学化”严重的幼儿园的学生,情况特异:属下等成绩者,其比率竟持续增加;属上等成绩者,其比率竟持续减少。
教师们反映,在幼儿园粗学过小学教材的学生,上小学时对重复学习感到厌烦,还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却自以为“聪明”,因而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学习也就出现了滑坡。
记者调查
好雨应顺应时节教育要循序渐进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教师刘文秀,曾是郑州市首届名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她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刘文秀说,杜甫写过这样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我们教育孩子,也应犹如知时节的好雨,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长。幼儿园的孩子生理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坐在那里学习、写字,很容易疲劳,造成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长期姿势不正确容易引起骨骼变形。而且幼儿园孩子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如果让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书写,损害身体健康是一方面,还有可能导致字形不正确,更重要的是,一旦定型,以后很难再去纠正。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幼儿在自主的空间里健康、快乐地发展。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广大幼儿家长和各个不同层级的幼教工作者只关注近期的可视结果,而忽视了对幼儿可能带来的长期的、潜在的危害。”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岳亚平分析,幼儿园“小学化”是目前幼儿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刘文秀老师所述能带来的危害,短视的“小学化”行为还会带来以下的弊端:摧毁了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易使孩子只知道死记硬背而未能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学习品质;浅显的多领域知识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被繁杂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方式所代替,易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出现烦躁、厌学、逃避等不良情绪。当然,也不是说一定不可以教和学一些“知识”,但方式方法一定要正确。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启蒙性教育。因此,幼儿园阶段应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基础性、综合性、非重复性的适宜教育。只要符合这些原则和要求,对幼儿开展多方面的学习活动都是可以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并保持自己的专业坚守,才能不因外部急功近利的各种需求而改变教育教学的最初目标。
专家建议
着眼长远发展不可急功近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博士、国际学前教育学会委员徐玲说,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但是现在在许多幼儿园教育内容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小学教育内容。更为严重的是教学形式“小学化”,“排排坐、分果果”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整体发展,更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个阶段,是幼儿园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关键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他们在“玩耍”这种隐形教育方式中认识世界,保持着良好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化”认知的发展,可能是牺牲其他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代价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如此培养出来的。
徐玲说,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皮亚杰先生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儿童从2~7岁,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次革命,他们的活动不再以身体为中心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所以他们需要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需要更多的动手操作和体验。
“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很明显是违背这种认知发展规律的。必然影响孩子将来学习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喜欢做的、有益于长远发展的事情,不要急功近利地追求超前。
第三篇:军训,让我飞得更高!
军训,让我飞得更高!
军训,让我飞得更高!
窗外,阳光依旧是那样刺眼,那样炙热。不禁又想起了那难忘的军训时光,炙热的天气、豆大的汗珠、矫健的身影,都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四天的军训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军训,教会我们团结
90后,或许曾是温室里的花朵,或许曾是一枝独秀。但是,军训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烈日下,教官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口令,做着示范,同学们也一遍又一遍的做着动作。第一天,或许是零零落落的,但第二、第三天,却是那样整齐有力!是的,训练过后,我们的步伐齐了,动作齐了,心更齐了。看哪,那统一整洁的军装,豪迈整齐的步伐,一排排,一列列,是那样赏心悦目,振奋士气。一个人,你可以是矮小的、是瘦弱的,但你绝对不能没有精神;一个集体,你可以不是最优秀、不是学习最好的,但你绝对不能失去团结的力量!军训,教会我们团结!
军训,教会我们坚持
烈日当空,太阳就犹如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个地方都像是火镜的焦点,一切就要燃烧起来。还真有一番“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情形。“挺胸,抬头,收腹,双手贴紧裤缝,两肩往后张,双脚分开六十度!”教官一声令下。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汗水浸湿了衣服。这,正是军训中最艰苦的一课——站军姿。每天开始训练前,教官都要让我们站军姿。可怜的我们,汗在流着,腰在疼着,脚在麻着。但,谁都不会倒下!日头正顶,教官在陪我们站着,同学们那流汗却神采奕奕的脸,疲惫不堪却依然纹丝不动的双腿,让我有着无穷的信念站下去。坚持,坚持,再坚持!军训,教会我们坚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教官的带领下,三天的艰苦训练结束了。骄阳下,我们接受着最后的检阅。虽然已汗流浃背,但所有的同学都腰杆笔直,胸膛挺起,士气昂扬,骄傲的走过主席台,赢得了阵阵掌声„„经过军训,我们能更加勇敢地翱翔天际,搏击苍穹;经过军训,我们不再是温室里娇嫩的花朵,我们能长成参天大树,迎接暴风雨。军训,给我们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军训,让我飞得更高!
江阴市周庄中学初一:薛逸芸
第四篇:飞得更高(演讲稿)
汪峰--飞得更高 生命就像 一条大河 时而宁静 时而疯狂 现实就像 一把枷锁 把我捆住 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 一次次将我重伤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 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 心生呼啸 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 一直在找 可我发现 无法找到 若真想要 是一次解放 要先剪碎 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 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 心生呼啸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 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 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 心生呼啸 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第五篇:课改,让我飞得更高。
课改,让我飞得更高。
时光荏苒,不觉间与新课改相伴已有十年。回首十年来时路,其间曾有过迷茫,但未改变对新课改的期待;曾有过阵痛,但更多的是新课改中收获的欢乐。课改给我插上理想的翅膀,让我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中飞的更高。
课改,让我懂得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永远忘不了2001年的那一天,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演练,我怀着紧张而又激动地心情踏上八年级一班的讲台,接受教研室领导的听课指导。导入新课,展示目标,简介作者,分析课文,我站在讲台上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布置完作业,下课铃恰好响起。“非常完美”,我难以掩饰内心的骄傲。开始评课了,“你的基本功很扎实,但你的课并不成功”,教研室领导的话如一盆冷水让我从头凉到了脚。“你的课属于典型的填鸭式,课堂毫无生机与活力,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怎样更多的关注学生,如何关注呢?我苦苦思索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强劲的东风吹拂了我的心田,让我懂得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教师真正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园地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位学生都从语文课中得到生命的关怀,体味人生的价值。于是,我明白了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的《东方时空》感悟课;读懂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我无限的快乐”;理解了杜郎口教改的真正内涵。
“以人为本”教学观念一旦确立,我的语文教学豁然开朗起来。课堂上师生的感性认识渐渐增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教得轻松、快乐。今年年初,县教研室领导来校调研高效课堂建设情况,我主动请缨执教《端午的鸭蛋》一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以我为主”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围绕端午的习俗高谈阔论,深刻体会到平凡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活力的课堂,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看到这些,教研室领导舒心的笑了。
十年风雨兼程,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我的教育生活。展望课改路,挑战与机遇并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以课改为翼,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中我要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