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活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注重因材施教;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实施新课改,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体会
【正文】: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知识的学习。设计这样引入: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都一一作答。老师不仅不慢地又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当学生学完圆的特征后,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吗?”、“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物品运用到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后你想利用圆来做什么?”、“你认为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
独立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 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把教材用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开放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 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体会数的大小。
师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
学生1(逐一设想):4500,4600,5300,„„显然,不容易猜中。
学生2(有规律的提问):“这个数比4000大吗?” 师:“对!”
学生2:“比6000大吗?”
师:“不对!”
学生2:“这个数比5000小吗?” „„
学生2很快地猜出了答案。
生动活泼的猜数游戏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学》,王权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12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新课程新理念》,陈旭远 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新字
(一)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思路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圆柱和圆锥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圆柱和圆锥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趣字。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活、实、美。
(一)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
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数学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
展智能“延伸”。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一)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
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感受美——提供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
自豪感和自尊感。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提高。.
第三篇: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生活的数学;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关键词】 有趣;生活;活动;探究;思考;愉快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通过近几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有趣――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
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只有“数学好玩”四个字.数学家的话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同学们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老师也笑着关掉收音机,说:“哪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同学人人举手,都要求讲,老师指名让一名学生讲,他站起来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名同学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老师就问,为什么不讲了?这名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老师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二、活动――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体现活动的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可能性”,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位成员从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并记录颜色(每组袋中球的数量和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活动发现数学问题:为什么每组摸出的球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猜测和球的数量与颜色有关,随后他们把各种情况分为“只摸到一种颜色的球”和“摸到两种颜色的球”两类研究,学生们推理验证发现:袋中只有某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这种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如果既有这种颜色的球,又有那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可能是这种颜色的球,也可能是那种颜色的球.在摸球活动中,学生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了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三、探究――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
四、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初步认识了直线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多媒体演示),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我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这时学生又认为第一条直线长,我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再次比较,这时学生似有所悟,思考着,议论着„„“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我紧紧抓住时机,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好比?激发学生去思考:“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所以无法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思考的火花不断闪烁.五、愉快――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体现愉快的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紧密相关.因此,数学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堂上,老师要多用“你讲得真好!”“你真爱动脑筋!”“你真行!”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以保持他们的成功者心态.原来数学学习是这么愉快的事情,又何乐而不学呢?
总之,我们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生活的、活动的、探究的、思考的、愉快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体会
本人从初出茅庐,经验尚浅,因此只能从以下两方面说说有关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这两个方面分别是:理论学习中的理解与教学活动应用中的体会。
一、有关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理解。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换句话说,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有效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处理课堂教学的策略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在教学活动应用中的体会。
理论虽好,实践到现实当中碰到了许多困难,有时有解,有的半解或无解。
1、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求教师积极幵展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心中想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但在课堂上却很难做到。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效果并没心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没有完全转换。
为什么没法完全转换?
从大的方面讲,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以及激励方式并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方面)做多做少,(教师)教好教坏,(教师)收获也不增不减;绩效工资也只是一种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额外关照。从小的方面讲,学校的英语科组不是一个team,都是各干各的,这对教师的“智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特别是在搜集教学所需素材,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安排,整编针对性的课堂及课后练习,以及对练习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方面。再从细处讲,就到学生手头上的练习册了。因为教师不能选择练习册,学校发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不适用也就那一本了!这也是一个无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单向的。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报据自已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
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亨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所以,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面对大班教学,我们实际执行的管理是:纪律第一,教学次之。其实这与有效性教学是相背的——我们也很无奈,因为教师不仅要管住学生,还得赶进度呢。
3、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因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索。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愔,并从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歩之上。
实践证明,学生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时,往往产生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公在平静、亲切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对自己亲近的老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还效其行,把老师严紧的治学精神自觉地运用到学习中去,化作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收获胜利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理论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促成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的策略。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当然了,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这是策略的层面,需要对教材及教学有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对学生有充分地理解认识,我目前是很难企及的了。为了要求向这一要求更加靠近,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儿点:
第一,认真备课,精心处理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向并非唯一依据,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介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促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在“巳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规象去解释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爱好。
第三,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点滴进歩。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尤其要尊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
第四,展示教师的魅力。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山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休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理论学习之初,就使我不断地关注和思考,我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尽一切努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