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南昌市京山小学

赵宝平

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谈点体会: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吗?”问题一提出,每一位小朋友都活跃起来了,因为这一生活现象是同学们都熟悉的,所以他们争着来发表意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为引出“面积”的意义教学起了个好头。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她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翻阅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样通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接近整十整百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3。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就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很熟练的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学时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创设多次做数学的情境。课开始,创设了一个人人“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用分别学着“2、5、8、—、=”的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减法算式,并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同桌两人既分工又合作,一个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算式,另一个用笔记下所有的算式,以便汇报。即:28—5 25—8 58—2 52—8 85—2 82—5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口算出左边三道题的结果。那么右边一组应该怎么计算呢?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课中“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你会算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象磁铁般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状态下,教师又提出:“25—8=?”这道题无法直接口算出,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六种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各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充分运用小组团体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演示一个五官不正的人头像引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

生:这个人太难看了。生: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生:老师,你画错了,应该把眼睛、鼻子调整一下。学生纷纷说出可笑之处。

师:如果让你调整一下,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揭示:对称

接着我出示一幅只画了一半的图,让学生画出另一半,看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互相交流和体会“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从而揭示“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在小结环节我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信封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只露出一个钝角,谁来接受这个挑战?

生:钝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直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直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锐角三角形

但少数几个学生举手,急着说:还可能是其他类型有三角形。我顺势将这些看法放到小组里面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相互交流,发现了还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小结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性。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我针对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分别评价为:“你们小组的讨论很有见解。”“你们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谁能像××同学这样,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说给大家听?”„„这样的评价,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再次,评价语言要尽量幽默生动、机智巧妙。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苹果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50重。”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岁。”“不,应该说你今年8大。”“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 120厘米。”“不,你身高大约120高。”“不能那么说„„”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这样,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评价,无论是指出缺点还是肯定优点,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把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水平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位置关系》中,一位学生在课堂小结中说到:我们今天学习到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它们是不相交就平行,此话立即招来其他学生的非议。

生1: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要求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友情提示?

生2:还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它就是重合。

生3:他讲得不够清楚,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就无法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你们的友情提醒中,我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主动和思维的活跃。

„„

这样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和自觉改正,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宽容的评价氛围。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己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有更多的信心学好数学。最后,我还深感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欠缺,我将继续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中汲取精华,争取早日锻炼出过硬的业务本领,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第二篇: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我们老师就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新字

(一)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思路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圆柱和圆锥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圆柱和圆锥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趣字。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活、实、美。

(一)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

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数学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

展智能“延伸”。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一)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

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感受美——提供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

自豪感和自尊感。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提高。.

第四篇: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知识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钟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其中综合性、弹性的知识点,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信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下列的问题作出认识的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和知识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生活和网络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我们以教材为基础,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我们要常常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了四性:(1)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以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对与学生来说的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

我在教学备课时会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不?(2)如果要合作,哪个知识点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模――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那我们的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我们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第五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欣喜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一些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面对。

一、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案例】一年级《

6、7的分与合》一课,执教者这样创设情境:教师说:“星期天的早上,小云一家去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真热闹呀,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小朋友喜欢的各种玩具。小云最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了,于是让爸爸给她买了气球。小朋友,你们猜,爸爸给小云买了几个气球?”学生有回答1个的,有回答2个的,最后终于有人回答买了6个。教师追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反思】说了那么多,教师无非是想问6可以分成几和几。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教师竟然如此大动干戈!这些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因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那种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复习导入打入了“冷宫”,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于是,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案例中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设计也就包括在内了。其实,《

6、7的分与合》一课的情境可以这样来设计:“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6个气球,要请你们分在两只手里拿,你想怎么拿?”三言两语即可引出问题,根本无需大费周章。

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益于他们理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四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顿时教室里乱作一团:有的小组大家抢着说,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有的小组由一两个学优生在说,其余人就静静地当听众,或者忙自己的事……而老师却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几分钟后,教师请组内派代表回答,学生站起来开口就是“我发现……”“我觉得……”,而不是“我们组认为……”。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初看上述案例,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似乎十分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实,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留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优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过于表现自己,合作不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人员要以异质组成为宜,各层次学生搭配,以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小组之间以同质组成,要强化群体(小组)之间的比较,淡化个体(学生)之间的比较,真正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小组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小组的 1

积极功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评判。试问: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又怎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呢?

三、赞赏言语滥用失真

【案例】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在介绍了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后问道:“请同学们比一比,黑板面和桌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一生答:“黑板面大,桌面小。”教师表扬到:“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众生边鼓掌边说:“嗨、嗨、嗨,你真棒!”接着,教师又问:“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盖的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另一生答:“数学书的封面大,文具盒盖的面小。”“说得不错,表扬他!”“嗨、嗨、嗨,你真棒!”……

【反思】新课程提倡鼓励性评价。于是,在课堂上我们能时常听到 “嗨、嗨、嗨,你真棒!”的赞赏声,时常听到“啪、啪、啪”的鼓掌声,时常看到回答对的学生衣服上贴了五角星……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一小点进步。其实,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课改提倡鼓励,是指要多鼓励学困生,看学生除了看分数外,还要多看其他优点,应多从内在激发兴趣。上述案例中,对于大家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给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且千篇一律的“你真棒!”“真聪明!”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赞赏变得毫无感觉。

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善于赞赏。赞赏应该针对每一位孩子。赞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曾有人这样说过:“赞赏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因此,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赞赏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教师应真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若教师的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真诚性,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四、理念异化成为目标

【案例】一年级《9加几》的新授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计算9+4=?时,学生给出了这样两种算法:①把4分成1和3,9+1=10,10+3=13;②把9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数,从1往后数,得13。教师在肯定了这两种算法后,又千方百计启发学生:“可不可以分9呢?”于是,学生又得到了一种新的算法:把9分成3和6,6+4=10,10+3=13。

【反思】作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算法多样化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树立自信。上述案例中,教师直接将“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提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异化为让学生直接想出各种方法。

课改鼓励和提出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不是“教”学生算法多样化。一个计算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几种算法要看班级的实际,主要应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交流自己的算法,而不是必须要展示所有的算法。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算法只是列举了学生可能的想法,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材中给出的方法,教师不需要刻意灌输给学生,否则有违新课改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初衷。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洗马堰学校刘素芬 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体会

    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要求:1,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背景、性质、理念、目标讨论; 2,结合小学英语课本教材结构特点; 3,理论联系实际。字数不少于3000字。小四号字体,1.5......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目的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是抓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夏区实验小学 王春珍 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体会(合集五篇)

    --精选公文范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体会 class=““>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