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免费
分享
创新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引导学生感悟言文本的策略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前者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感悟文本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呢?
一、层层朗读,引导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感悟文本的基点,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师不变的坚持。读书感悟追求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境,在读中悟法。因此,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以期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语课本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情意深切的佳作。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入地感悟到精彩语句的深刻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的扶助,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朗读,细细品位,去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深意和深情。
《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但此时学生的朗读只是把语句读通、读顺了。由于缺少深入的感悟,学生的朗读明显缺少感情。
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练读,表达感情。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坚持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说清刀数”时,每品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学生在层层品读中不断感悟到这句话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生的朗读也随着感悟的深入不断进步。
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课文学完了,我们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毅力、钢铁般顽强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的话读一读。这时,学生水到渠成
免费
分享
创新
地读出了真情实感。
读书是感悟的基础,学生的感悟又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读书不仅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文学习中层层朗读关键句,不断强化,就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悟出了真情,读出了实感。
二、注重积累,丰富感悟。
厚积才能薄发。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首先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新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丰富感悟。
《船长》一课中有一句: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船长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我让学生联系影片《泰坦尼克号》、地震等体会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现。学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丰富了。
学生: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当轮船撞到冰山遇险时,人们争抢着逃生,现场一片混乱,有很多人因为争抢落入冰水中死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是为
免费
分享
创新
了让救援工作变得有序。
学生:在地震中,有很多解放军和无名英雄为了救他人而受伤、遇难,哈尔威船长和他们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上次有一条小蛇游进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都害怕得争着涌向教室门口,结果好多人把门口挤住了。可是哈尔威船长面临死亡,从容镇定,还一心要把别人救出去
学生:哈尔威船长说“把60人全都救出去”,其实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忘了。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积累丰富了,感悟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感悟也会更丰富。
三、多种演练,促进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灵动的思维,也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演练,让学生的思维灵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1、在表演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文字感悟文本。如一位老师教学《黄山奇松》时,让学生摆POSE,表演迎客松。然后老师问:“此时你正站在悬崖上,夏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你还站得稳吗?”学生坚定地回答:“能!”“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你还站得住吗?”“能!”“秋天,树叶飘落,寒霜铺地,你还站得稳吗?”“能!”“你真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迎客松。你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经受了无数的风雪,真是——”“饱经风霜。”这位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学得愉快,悟得轻松。
免费
分享
创新
2、在媒体欣赏中感悟。
文字的描述固然美丽,但毕竟是白纸黑字,没有斑斓的色彩,也没有变幻的形态,学生难免会缺少感性认识。适当的运用媒体,便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景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如《莫高窟》一课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通过媒体让惟妙惟肖的彩塑、内容丰富的壁画和姿态不同的飞天配以美妙的古筝乐曲呈现于学生之前,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心中充满留恋与赞美,真切的感悟到了彩塑、壁画的是艺术珍品。
3、在简笔画或实验中感悟。
有的课文可以通过简笔画或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些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变拉为推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是就可以采用板演简笔画或做实验的方法,学生对文中语句的感悟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4、在练笔中感悟。
《莫高窟》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课间十分钟、教室前的小花坛等。学生通过练笔,对文章写法的感性认识真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再如学习了《诺贝尔》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促进学生对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
四、文本对话,提升感悟。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
免费
分享
创新
量来加深感悟、提升感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学习“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
师:媒体上出现画面与文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一江春水,也许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也许他在想:孟夫子,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所以李白一直凝视着滚滚长江,仿佛还在回味着孟浩然说过的话。
生:也许他在想:就让这一江滔滔的江水捎去我对孟夫子的无限思念吧!生:也许他在想:我和孟夫子的分别一定时短暂的。明年的烟花三月,我们一定会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重叙离别之情的。
生:也许他在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不应该为了这短暂的离别而忧伤难过,我们的友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即使远在天涯,也是近在咫尺。
„„
李白在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空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感悟空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对话,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内心深刻、丰富而细腻情感。学生有了文本做依据,有了“底气”,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也有了提升。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二篇: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在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新课改重要教学任务。就目前初中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来看,尚存在着几个方面问题,制约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提高。下面本文将总结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解决对策探讨,促进语文综合性教学更加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活动,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探究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就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活动不够丰富、过分依赖语文教材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下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出有效解决对策,促进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进一步完善,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
就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现状来看,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问题,直接影响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开展。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不仅来自教师方面,也来自学生方面。①教师对综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没有深入认识到该教学模式的多层次性,只是在课堂上开展代表性的活动,更偏向流于形式。②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认识不到该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认为该教学形式对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太大帮助,且在教学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习活动不够丰富
在进行综合性教学时没有准确进行活动设计,活动主题不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造成活动内容单薄,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设计活动主题为“别样的冬天”,由于大部分学生并为接触过济南,对北方的冬天也缺少概念,这样主题设计会影响和限制学生思路,且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过分依赖教材
课改过程中对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要求是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同时挖掘多方面语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丰富语文知识。过分的依赖教材,或全盘照搬无法达到综合性教学的目的,影响教学效果发挥。
二、对策探讨
1.加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力度
为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开展,首先要加强对该教学模式的重视力度。①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专业型,优化教学行为。对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综合性教学方法加大研究力度。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更清楚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该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学习过程中,教师课前通过充分准备,课堂上与学生全面了解故事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形式表演。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学生对“皇帝的新装”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作用。
2.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内容的丰富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合理、创新进行活动设计十分关键。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参与兴趣,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选取学生生活实践中的题材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成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运用综合性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设计
“我身边的季羡林”
这样一个主题,调动学生思路,使学生对身边具有季羡林品格的人展开回忆,并进行描述。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堂教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3.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人情。统一编写的教材再科学、再全面,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充分发掘身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根据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可从弘扬地方文化、探寻时节风貌、留意周边现象等方面入手。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并以课件放映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苏州园林整体风貌,并倡导学生走进自然,从身边的大自然开始,发现它的美丽和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多方面影响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积极进行对策探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不断充实基础上完善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摸索,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力度,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丰富教学资源,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二】
初中生的作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书写上、语言上、结构上、认识上和思想上等方面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而作文批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怎样优化作文批改,提高写作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下经验。
一.淡化精批细改,注重教师讲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学生写的多了,老师如何批改?如果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
。“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粗略的看一次,写简要的评论,把重点放在讲评上。如有位学生在《春节见闻》中有这么一句话:“除夕夜,我在乡下奶奶家看“板凳龙”,那天晚上好热闹,头上是一轮明月,地上是龙腾虎跃。”除夕夜是看不到月亮的,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费了功夫,句子也写得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
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评讲的走过场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多评讲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了使多评讲收到应有的效果,我的做法有:
1、上好讲评课,多说好话。
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被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修改。
全班的共性问题,最好提供要修改的典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教师们往往直接选用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典型,供大家“解剖”。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例如学生有一次完成写景作文,学生的语句比较完整,但普遍不够通顺。我就挑选了几个学生的作文,把他们的作文加以整合,自己“组成”了这样一个典型:“一走进门口就闻到香味,原来是菊花开了,有的菊花开了,还有的菊花没有开。月季花都开了。”师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不但把病句改得通顺,而且改优美了。不妨抄录如下:还没走进公园,我就闻到了一缕清香,原来是菊花开了。菊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有的像精致的小碗,有的像园溜溜的绒线球。它们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在欢迎我们。月季花也开得很热烈,似乎要跟菊花比美。
3.抓住一切时机多评讲。
学生写得多了,不可能都在课上评讲,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学生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也习惯了我随时给他们中的某一个以惊喜和指点。当面个别评讲。这样的形式可随时随地进行。师生沟通及时、真诚、充满理解,因而效果良好。我经常采用。
二、培养批改兴趣,注重学生引导。
兴趣是课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1、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经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现自己习作中祆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
2、依靠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
学是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指导互批互改,注重参与意识。
学生互批作文是其中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写自己的,批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而且能让老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致力于钻研教材教法。以下是一些作文互批的设想与尝试。
1、一对一式
一对一式的互批,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一对多式的互批是指教师挑选作文水平较高、鉴赏评论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批改,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的互批。这种形式的批改相对准确、到位,也能令教师放心,但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多对一式
“多”可分为全体、部分等几种情况。全体是指全班同学同批一篇作文。这种批改可谓群策群力,在共同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再去改自己的文章,在批改、修改中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部分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作文感兴趣的同学可对此进行批改,比如课堂上的即兴评议,课后把自己的评改意见贴于作文园地中等,这种方式较为自由。
3、自由结组。
小组批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小组内学生有上、中、下三类,教师指定组长或学生推选组长负责。成立小组后,每组发放一篇相同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批改任务。批改完成后,教师可提供一个批改的示例,让各小组参照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又可避免独自修改六神无主、信度不高的缺点,而且把评价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学生。
四、各种手段辅助,注重批改效果
为了提高批改效果,教师可采用朗读批改、录音批改、讲义批改、投影批改或作文园地式批改等各种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如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或录下来放给全体同学听,或印成讲义,或投影展示,或贴在墙上的作文园地中,以供学生互评互改。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问题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同学可以通过网上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作文《我和老师》时,有同学重点写自己的老师如何教学认真,关爱同学,出现了没有扣题的典型错误,我利用网上评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使用权新课程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三】
摘要: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学生传统阅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小,学生少,资源薄弱,家庭助力更是缺失的情况下,集合全校之力,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研讨阅读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名著阅读效率,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自身素质。
名著,是多数人公认的优秀著作,是文学史上有定评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它们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出类拔萃的,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得到正确积极的引导,阅读名著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浮躁的社会中沉静下来,而且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学会思考、净化心灵、提高个人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学生传统阅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小,学生少,资源薄弱,家庭助力更是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呢?结合学校实际,谈谈以下几种名著阅读策略:
一、搭乘校级平台,完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且存在一部分外来务工的子女,因而就决定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保证,名著阅读更是贫乏。在学校,我们曾经做过一次阅读调查,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会进行课外阅读,其中一部分是认识到课外阅读能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调节心情,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从阅读类型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而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基于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我们需要搭乘校级平台,完备阅读硬件设施,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名著阅读效率。
1.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我们八桥中学坐落在八桥镇东南端的广善祠堂,依托广善堂的历史,学校历经近70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学校“善”文化的核心理念。学校紧扣这一核心理念,倾力打造以“善”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校的读书橱窗设置在学生每天上操的必经之路上,犹如一面巨大的风帆飘扬在操场西南角,主要由五大板块组成,其中一个版块是我校为学生推荐的名著阅读书目。
图书馆外墙设有读书长廊,为同学们介绍了各类名著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和作品风格,激发同学们爱读书,读好书的愿望。
教学楼的每条走廊上都悬挂着读书标语,警言名句。教室内的文化布置努力张扬学生个性,板块清晰、栏目丰富,常换常新,五彩缤纷的文化墙与“厚德广善
笃志强身”的班级口号相得益彰。这些都为创建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供了保障。
2.完备硬件设施,提供阅读场所
“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为了使广大师生有想读的书籍,有读书的场所和时间,我校依据现有的条件,倾力打造了“一个角、二个室”。
(1)“一个角”:一个班级建设一个“图书角”。
为了使班级图书角更美观、规范,学校给各班统一配备书橱,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名著读物带到教室,资源共享。闲暇时,学生可以利用点滴时间自由的阅读。常态化的阅读,也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同学们可以借助班级文化墙的“名著读书心得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想在交流栏里展示。
(2)“二个室”:建设完善了图书馆和阅览室。
我校图书馆、阅览室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图书馆现有图书七万余本,阅览室有杂志和报刊共计130种,种类丰富。另外,学校每年对书库藏书进行补充,现在师生人均达187余册。从周一到周五,两个书库全部开放,每天安排中午12:10—12:30时间段为学生自由读书时间,学生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自由阅读。
在以上学校和班级阅读环境的建设下,我校师生对于名著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使得名著的书香在校园开始四溢,促进名著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举办校级活动,增加名著阅读面,开拓学生阅读思维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一定的深度,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除了师生交流外,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借助学校的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学生名著阅读面,开拓思维。
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校每年举办“广善美德银行跳蚤市场”,在市场中专门开辟名著交易区,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名著拿到书市上“义卖义买”,增加名著的流通,从而让学生读到更多价廉物美的好书,增加阅读面和量。
2.要求每位学生要有“三个本”读书笔记、摘抄本、读书心得体会本。学生不论阅读任何名著,都能把自己阅读到的优美语段,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记录下来,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上的人与事记下来,养成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编织成精美的读书小报,并在班级文化墙内展示交流。也可向每周二校园广播站的“校园之声”栏目投稿,与他人分享自己名著阅读的快乐。
3.“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积极用社团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将枯燥的名著阅读融入到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例如,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4.学校开展主题为“让快乐读书流行起来”的读书会活动。我校与秋水轩岛城书会两次联合主办读书会活动,邀请社会各界的嘉宾和我校语文老师和学生文学阅读社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我校九(1)班的蔡奚柏佳同学为大家推荐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围绕“让快乐读书流行起来”这个主题,我们成立了
“柏佳讲坛”
学生读书会。除了定期在各班级开展活动之外,我们还举行了全校性的学生读书会活动。组织七年级学生在报告厅举行了名著专场读书交流会,陈天爱、倪硕颖等同学畅谈《城南旧事》、《居里夫人传》《西游记》等书,介绍了相关名著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部分精彩语句以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引起了全场的共鸣。现场的读友也结合自身的切身经历,阐述了读书感悟,在交流中,一次次思维的碰撞,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开拓了学生的阅读思维,点燃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在学生中形成了广泛影响。
三、开展校级教研,优化学生名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地展示自己,为了让学生的名著阅读更有序,更有效,提升阅读效率,我校开展校级语文教研组活动,在指导学生名著阅读上做了一番思考:
1.制订读书方案。教导处会同语文教研组制定名著阅读工程方案、名著阅读考级活动计划,各年级都能根据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制订出年级读书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教师的名著读书计划中含课内和课外两种书籍。学生读书计划包括必读书、推荐书以及自选书。教师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进阅览室读书,学生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每天中午12:10—12:30自由读书,另外每周还有一节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语文老师每次早读与学生一起读书,共享读书乐趣。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中外名著,语文老师及时向学生推荐。师生还可利用双休日、假期,诵经典、品名著,充实自我。师生几乎两周读一本名著。“定计划、定时、定地、定量”,“四定”
做好了,读书有了保障。
2.纳入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周一下午第8节课,是全校性的阅读课,七年级由语文老师指导阅读,八九年级则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做到专时专用。每周还开设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帮助学生优化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
3.加强教师教研,优化指导方法。在学校每周的政治学习上,安排专项时间,以“教师讲堂”的形式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一是交流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丰富教师名著阅读面,让每一位师生在书籍中畅游,接受知识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二是交流教学得失,探讨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比如首先应教会学生三读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作卡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书则须咀嚼消化。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这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分级考核,巩固名著阅读能力。学校设计了学生课外阅读考评表,包括阅读内容、完成情况、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及时反馈,相互督促,保证读书落到实处。学期末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考级。考级形式口头与书面相结合。书面考核内容包括古诗词、名著必读书目、推荐书目。不同年级题型不一,初一、初二以选择、判断为主,初三以填空、问答为主。考核等级1到6级。每级分为优秀与合格,颁发相应证书。扎实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集校之力,搭乘便利平台,能积极有效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但是,有了好平台,还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名著的有着独到见解,对名著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的研究。同时依据自己班级的学情,在教学中能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完善优化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四】
摘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想象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催化写作热情;教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模仿写作。
关键词:
提高;写作
作文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写好作文更是学生综合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石。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称得上占半壁江山。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尤为重要的是写作水平也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更灵活的平台,同时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记录身边所见所闻所所做所想所感的事情,形成纸质上的文字,倾吐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面对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陈旧繁琐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是当今中小学作文教学势在必行的举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作文训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应当废弃“以考试文例为范文,经迎合阅卷心理为指导”的教学观念,打破老师强制,学生被动,害怕作文的思想,让学生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描写身边的事物,抒发自己心灵的感受,即培养用我手写我见、我闻、我做、我想、我感和多动笔,爱动笔的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想象的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在作文训练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也就有了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习作训练。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要加强字、词、句理解的同时,着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哪些,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怎样选最佳的材料表现中心;写事的文章要写清楚哪些部分,如何选材料和安排材料,如何确定中心思想。
另外,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首先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自由观察,这种观察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基础上,容易集中观察的注意力。例如:我们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的描绘了晚霞的形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的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前景式的扫描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找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催化写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应当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就要求教师敏锐的觉察学生在想象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我在平时作文讲评中立足于多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一些丰富的想象,精彩、生动的语句,不仅出自优等生,后进生也时常妙语连珠,我一点也不吝啬高分和赞美的语言,对后进生的作文即使是一段开头,一处过渡,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我都会用红色笔线圈点出来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忌
“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语言贫乏,干瘪乏味”“谴词造句不准确”“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等作文评语的出现,这样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受到损伤,更加恐惧作文,厌恶写作。
【篇五】
【摘要】审美教学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美学的观念出发,在小说欣赏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小说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其审美观念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小说的方法以及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程度来进行教学研究,以此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实施解决策略,最后提出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最终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
语文中小说的学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小说的审美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要掌握初中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思想意识等这些是影响小说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小说的美学的知识掌握不够,学生审美兴趣较低等,因此需要对初中小说审美教学进行改进,实施改进策略。下文主要就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实施策略、改进策略进行研究。
一、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审美素养低下
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对小说审美教学的理论掌握不够、理解不透彻,有部分教师教学多年,小说教学课堂缺少创新,而小说的情节往往具有艺术性、戏剧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教师的审美影响着小说教学的质量。小说中涉及到的情节、人物较多,而人物、情节、环境是学习小说的三要素,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师需将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适当的引导出来,让学生学习小说时感受到小说独具的美。
(二)学生审美兴趣偏低
初中生多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充分针对这一特点来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高质量教学的方式之一。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多是散文、诗歌、随记等篇幅较短、易于阅读,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小说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对此感到好奇,但另一方面又对小说的学习感到模糊,小说普遍篇幅长涉及的人物较为复杂,尤其是人文环境,学生对人文环境还没有较强感知能力,对于这些情境无法理解。因此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兴趣较低,使得小说审美教学进入了困境。
二、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或者多媒体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颖的教学观念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以线索、情节为主实施策略。案例:一篇小说,无论长短,都是有其相关线索来一线贯之全文的。如《红楼梦》中的情节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阅读中,只有理清了情节线索,才能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理清人物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等等。如《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等等。
三、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创新教学,完善自身的审美观念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初中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改进,首先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观念守旧的教师,不能完全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随时代社会的变化,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因为随着新课程教育的改革,教学管理及其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都进行了创新,所以小说审美教学也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师需在保持传统优良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教育理念。例如,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对着自己的教案从头至尾进行宣读,而应该考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教师应该融入创新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让学生自己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会更加投入的去了解人物情节、人物的心理状态等,从而对小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有相应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
(二)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小说之前,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环境等大多数处于模糊状态,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理清学生的思路。如在学习小说《故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对于家乡的印象和看法,以及自己家乡有哪些地方文化习俗,如社戏等,然后让学生讲解这些习俗的情节,或者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礼节等进行描述,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再让学生回归到小说《故乡》的学习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学生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来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力,使得教学更有意义。
四、结论
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小说审美的教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如教师审美素养低下、学生审美兴趣偏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如小说教学中以线索、情节为主的教学分析,最后明确了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即教师创新教学,完善自身的审美观念,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能力,最终希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
【篇六】
听说读写训练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令家长抱怨、学生畏惧,语文老师头疼的话题,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长期的作文教学过于注重技巧层面的训练,忽视了文章写作中核心层面的精神领域、情感世界。最终造成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写作训练后,增长的只是写作知识与技能,同一题目下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矫揉造作,毫无感染力和吸引力。写作本该是学生灵性的自由流淌,情感的自由翱翔,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必须和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积蓄情感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真实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
其实,在中学生十几年的生活阅历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生活的色彩:无论是崇高的、渺小的;悲壮的、欢乐的;还是美好的、丑陋的,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指向,形成他们对社会、对人事的基本看法。但学生们在紧张单一的学习中并不能将这些现象有效的选择出来,更不用提对情感的感悟了。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需要将这些基本的想法、长期积贮的态度,通过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与学生积累的知识相沟通起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觉、独特的观点。“长期积累,偶尔得之”,便会捕捉到灵感。当学生在一定环境下把自己感受到的经验和观点向他人倾诉时,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有话可说,有话要话,而不再像
“山中竹笋腹中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观光,参观市场工厂,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这样进一步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材料,培养作文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写作,显露情感
心理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学生存在心理闭锁的现象,不愿意把心扉敞开,对于一些原本可以表达的情感羞于外显,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敏感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学生情感的旁观者,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利用一切可利用机会,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和学生平等交流所见、所思、所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毫无负担的情感流入。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写作前的指导可以利用外部环境因素诱发情感涌动,促使学生为情而文写出真实情感。比如,在写珍惜方面题材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西边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的视频,当看到贵州同龄孩子衣衫褴褛,每天三餐只能以土豆度日,过生日才能吃一次肉,只要是有正常人性的学生情感上都不会无动于衷。教师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添柴加火,把学生滚烫的情感诱发出来。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评语为载体,对于流淌着真情实感的文章要不吝赞美之词,学生的情感被肯定,也就意味着他们写作的辛劳和价值被承认了,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愿意对教师打开心扉,同时为了不辜负教师的鼓励,他们会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三、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巩固情感
有了情感,学生并不一定马上能洋洋洒洒,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流入的情感得到巩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情感。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中的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在语文课文中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朱自清的《背影》、高尔基的《海燕》等优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字间流淌的作者提高,体会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口语交际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情感扎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作实践的机会,比如组织观察比赛,随笔交流,生活汇报,讲演比赛……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激励学生成功。在提供写作实践的同时,要求适度、适量,切忌过高过急,考虑到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是丰富的,但也是脆弱的。因此要注意学情分析,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的展露真实的情感!
第三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第四篇:初一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伟吉
【摘 要】:教育应该以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性美和富有浓厚趣味的学科。本文从分析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问题及对策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过去的应试教育把语文变成了技术之学,知识之学,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综合性人才。所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将会是今后语文教学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语文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教学枯燥
在目前有些语文课的正常教学中,整个师生是在松散的课堂中度过的,这个都与教师的自身认识有关,部分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只要听,认真做好笔记就可以了,以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在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没有充分的调动课堂的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的厌学情趣的滋生。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教学情节“杂乱无章”,教学活动寥寥无几,教师没有有效地掌握教学节奏,任凭时间悄悄地“溜走”,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没有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教师总是抱怨课时太少,课程繁多,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学习方法不妥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目前,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寓
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也是导致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的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具有满腔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掌握好教学节奏,运用各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 丰富教学手法,实现“ 教” 与“学”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法之
一。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
3.增加师生课堂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的课堂上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意识,注意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创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自己巧妙地加工,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以情促知”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基础知识学好学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
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语文学科论文
语文学科2007学论文
题目: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单位:大良街道祥胜小学
姓名:赵珣紫
电话:***
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孩子怎样读书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判断力差,并且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下面浅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前或课余抽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我就故意卖个关子,说时间不够下次再讲,要是你们等不及的话,就自己先看吧,然后在班里放一本《格林童话》,或是《365夜故事》等等。很多耐不住好奇心的孩子在我继续讲下去之前就已经看完这个故事甚至在看下一篇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去发掘那一片未知的奇妙世界呢,渐渐地,班内形成了爱看课外书籍的风气,同学们还自发地带书来交换了看。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1、以身作则。课间或中午的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读课外书的,学生从我所讲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家如毛泽东、童第周、老舍、叶圣陶、冰心等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有学生流畅地讲完一个故事或者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时,我就极力表扬,强调这是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的结果,这样便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读书。
4、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书香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就像一束束阳光,撒进人们的心灵。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体,我都要通过写信,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向家长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好的书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为了使家长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我还经常发一些读书清单,并介绍读书的方法给家长。在学校,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是榜样,在家里,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因此,我还大力呼吁家长也加入到我们读书的行列中来,每晚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对于家长自身也是一种提升。孩子们在书香氛围的家庭中,一定会和好书交上朋友,并从书中获取极大的养分。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新课标还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定期将好的读书笔记在班里展览,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菊花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菊花拍照,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盲目地呼号让学生读书,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检测促进,只能让爱读书的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不爱读书的孩子仍然徘徊在书籍的海洋之外。所以,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讲。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还能互相交流所得,积累素材。学生对此兴趣盎然,长此以往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时政趣闻等。学生根据需求,或独立命题、编辑材料,或三五人一小组,合作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赛。为了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准备一个剪贴本,分类贴上,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这样,学生学会了积累资料,演讲、作文都能信手拈来,能极大地增加他们写作、学习的自信心。(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积累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积累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我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而应该从书香校园到书香家庭,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读书氛围,并辅以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教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爱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