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观题总结 教育学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近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宗教、政党不参与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现代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族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5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5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开展学生异常行为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内容:修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偏人事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与方法: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c学思行结合;d温故知新。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8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为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
3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5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提升、整理)3教育能够创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特殊功能体现在那些方面。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方针的特性:
1全局性;2变动性;3现实性;4阶段性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们的教育理想;
3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1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2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3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4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组成。
德育:方向、灵魂;智育:认识基础;体育:物质保证和基础; 美育和劳动基础教育: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示范性,主体性 连续性,广延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学生文化的特点。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3互补性;4 多样性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知己、朋友的角色 6学者,学习者,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能力素养; 3教师的知识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6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 8创新能力;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一定的研究能力; 2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3能力的提高 4知识的拓展和升华 5专业自我的形成 6教师的专业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 2自我教育 3入职培训 4在职培训 5跨校合作 6专家指导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进行专门训练; 3开展微格教学; 4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征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国家:1加强教师教育2 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个人: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恒与研究,善于学习
现代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a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b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主体
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人格上是平等的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师生关系)。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族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想容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学校的人际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二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事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3有利于纯化教师行业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和理念。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也是开发者,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3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4开发主体为教师,而不是专家; 5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6个性化是价值追求; 7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8同一目标的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 2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构想)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4农村中学的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 2相互调试取向 3创生取向
泰勒的目标模式。1学校应追求哪些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6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当前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更加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 4评价方式多元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3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科教学/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 优点:
1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继承; 2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 3从教学角度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容易评价;
4从国家角度讲,有助于培养尖端人才和促进国家科技发展; 缺点:
1从学生发展讲,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科知识的重复会加重学习的负担;
2从课程角度讲,容易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也容易使各门知识割裂; 3从教学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活动课程/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 优点:
1能满足儿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获得认识世界的直接经验; 缺点:
1难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2 为活动而活动,容易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3师资不具备的情况下,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4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2实现课程结构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实现课程内容发转变,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实现课程评价的转变,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cipp模式(斯塔弗尔比姆),cse模式(斯泰克)(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明确性,简约性(二合二可简明))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 4校外环境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至于课程目标的依据: 社会,知识,儿童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教学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为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结合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要防止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2)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行品德教育; 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5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时间环节;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直观性原则(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获得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深刻、全面掌握知识。(2)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教具要用典型性和目的性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5自制教具
启发性原则(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加强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会说呢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2)基本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引导学生讲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巩固性原则(1)含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呈现出来,(2)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教师要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3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发展性原则(1)含义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2)实习作业法(3)练习法。4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发现法
以情感陶怡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3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1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不利于因材施教;
3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2要讲究教学策略和方式,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讲授要有启发性,5讲究语言艺术,6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用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善于问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多样化,3谈话中要善于启发诱导; 4谈话结束后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教师有提出有吸引力的题目,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 2讨论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讨论结束后要善于小结
论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要求; 2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3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4课程性质和特点 5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6学生的年龄特征
7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3不利于因材施教
4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和启发 5某些情况下容易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6不能适应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教师如何备课(三备三写)。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布置作业的要求。
1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有重点,作业的要求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度适中;
4作业形式也内容多样化,具有多选性,难度要逐步提高;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想,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序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社会实践活动;
7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常用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说服教育法的要求。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4其他: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文化传统。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班级文化的特点。
1教育性;2凝聚性;3制约性;4自主性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的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机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原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生活指导和学习、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个别学生教育原则。1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2发现优点,及时表扬; 3热爱和尊重学生,促进转化; 4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先进生工作
先进生的心理特征:1自尊心强,充满自信;2强烈的荣誉感;3较强的超群意识与竞争意识;
对于先进生,应: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工作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一般1信心不足,2表现欲不强;针对中等生,应1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的特点: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 对于后进生,应: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建设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级组织的管理者; 3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因素 1教师; 2学生;3课堂情境。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
2要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a支持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群体;b教育改造引导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c惩处或制裁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因素:a教师的领导方式;b教师的移情;c教师的期望;d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能力; 2学生因素:
3课堂内物环境:班级规模,教具,光线充足与否;空气清新与否;
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a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b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c以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d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 E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处理;f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如何及时终止课堂问题行为。
1使用幽默,2非语言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学生不良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6社会活动;7传统的节假日活动;8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2方法科学;3以身作则;4严慈相济;5要求一致;6全面关心。
学校社会家庭如何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合作学习的特征。1密切配合; 2分工合作 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加强学习; 2躬身实践; 3树立榜样; 4不懈努力; 5学会反思; 6努力做到“慎独”
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5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二篇:教育学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阅读试忆相交替 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 或 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口诀 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口诀: 上课 布置作业 学习反馈 奖惩 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4.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口诀: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过程上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的实践性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口诀: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十一、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口诀:全面个性要兼顾,创新实践要全体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全体)
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实践)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并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5.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
十二、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口诀:双导二施三结合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长善救失原则
5.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十三、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2.爱岗敬业(本质)3.关爱学生(灵魂)
4.教书育人(根本)(载体)5.为人师表)(内在)6.终身学习(动力)
十四、简述人本主义典型教学模式口诀:开放题自由做 1.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2.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十五、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口诀:两培养两推崇(行)一提倡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3.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十六、简述布鲁纳结构教学观原则 口诀:强化动机结构程序 1.强化原则 2.动机原则 3.结构原则 4.程序原则
十七、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口诀:借助于语言主动发现学科基本结构的过程
1.对儿童实质的看法,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2.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3.提倡发现学习
4.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5.重视学习过程
十八、简述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口诀:超越过程学习目标内容方式 1.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2.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
3.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终身学习的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十九、简述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口诀:依靠自我意识规划专业发展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3.以日常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完善
二十、简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必须具备哪些素养。
口诀:常念知能德身心
1.崇尚的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教育、学生,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2.合理的专业知识。表现在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精湛的专业能力。表现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和分析研究学生的能力上 4.强壮的身体素质。表现为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5.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自制力 6.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十一、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口诀:根本是培养强调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日益得到重视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与心里学主观题
教学: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2.上课: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三、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1.心里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六、请简要说明常用的教学原则(直启系巩,理因思量)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有哪些? 1.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到学生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八、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有哪些?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九、谈话法的实施要求有哪些?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十、请简要评述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按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3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中学德育:
一、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具有自律性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动荡性(2)高中趋向成熟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角色扮演 5.价值辨析
6.给予奖励与惩罚
三、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6.人道主义和社会功德教育
7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四、简述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一安四生)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五、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知思活长<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人活得长久>)1.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2.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六、简述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书方知信,极致因善)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七、简述疏导性德育原则的基本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有: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八、简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九、简述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本要求是: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十、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十一、简述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音和事实,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十二、简述榜样法的基本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基本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十三、简述实际锻炼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要求:
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
2.培养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3.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4.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十四、简述情感陶冶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 2.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创设 3.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中学生学习心里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1.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消除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使学生集体注意听讲
2.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简述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三、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四、请简述记忆过程(鸡在吃米)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即对信息的时机具有选择性。
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3回忆或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民在头脑中把它重现出来的过程。
五、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 6重现复习方法
六、思维的形式有哪些?
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的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2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七、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
(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景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2.对教育的意义:
(1)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八、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需要。
九、简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激发兴趣
(2)设置合适的目标(3)恰当的自我效能(4)训练归因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表达明确的期望(2)提供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4)有效的运用表扬
十、请问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十一、请问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三教一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十二、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煮花生特有效)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效能原则
十二、请问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十三、请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十四、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里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按加德纳的解释,他认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种能力构成: 1.语文能力 2.数量能力 3.空间能力 4音乐能力 5.运动能力 6.社交能力 7.自知能力
课程
一、简述学生中心理论课程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里学化
3.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二、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课程内容 3.组织课程内容 4.评价课程
三、请简要阐述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5.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有哪些?(全民多现身)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里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1.教育性教学原则
2.建立教育学理论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提出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来阐述儿童管理问题。
三、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里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本质: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3.论课程与教学: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或教材,即活动课程4.提出五步教学法
5.提出儿童中心论。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四、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六、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与文化: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选择功能(3)融合功能(4)创新功能
七、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再: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八、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九、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是积极主动的
十、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十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十二、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要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十三、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多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十四、请简要阐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五、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2.五育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的保证。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十六、请简要阐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好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十七、请简要阐述教师角色(现代: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十八、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里素养 4.心里素养 5.身体素养
十九、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有哪些?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二十、请简要论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二十一、简述福勒和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
二十二、简要阐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微教训)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二十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中学生发展心里
一、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简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里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里机能的转化过程。
2.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思想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简述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 2.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
3.感知觉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四、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理解记忆要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五、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日益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六、简述中学生语音发展的特点
1.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2.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3.语音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七、简述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八、简述关于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九、请简述阿德诺关于情绪的”评定-兴奋说“理论的内容 1.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
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说。
十、请简述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证过程3种因素制约
2.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十一、简述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十二、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应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十三、请问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
4.自我调控因素
十四、简述人格的结构组成: 1.性格: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气质: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3.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4.自我调控系统: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十五、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被称为“人格心理学之父”。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十六、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额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个层次: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十七、简述气质类型学说的内容:
1.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冲动力为特征 2.多血质:以迅速反应、活泼、有朝气动作敏捷为特征
3.黏液质:以稳重、沉着冷静、踏实但有些死板、按部就班为特征 4.抑郁质:以外表温柔、行动缓慢、孤独、多愁善感为特征
十八、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两性期(青春以后)
十九、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25)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60)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死亡)
二十、简述中学生对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
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3.人机关系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渴望交往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里
一、简述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 1.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5.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最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操行评定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三、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立目标 2.建立班委
3.培养良好的班风
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四、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
2.成员之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
3.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五、课堂纪律的类型有哪些?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自我促成的纪律 4.任务促成的纪律
六、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七、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八、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有哪些? 1.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自身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知己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简述心里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二、简述考试焦虑的症状、原因和应对策略:
1.考试焦虑症状:其表现是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2.原因:
(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3)学生个性过于争强好胜 3.应对策略:
(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
(2)采用认知校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第四篇:山香招教教育学主观题
1.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分析】第一、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请你谈谈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什么?(请说出你喜欢的一位教育家,并简述该教育家的一个教育观念)
【分析】(一)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发展大众化教育(二)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逐步普及中等教育(三)实施教育的公平公正,“有教无类”
学习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有助于我们做到:宏观上转变各级各类教育观念,给有条件受教育的人以平等机会和权利,改变“应试教育”下的选拔“精英”和“千里马”现象;微观上,坚持平等教育原则,对学生关怀爱护、“不嫌不弃”,“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充满对学校生活的向往。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分析】(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4.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分析】①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哪些特点呢,教育又应该如何适应这些特点?)
【分析】①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②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③学生身心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④学生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因材施教;⑤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⑥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个体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个体发展的可变性,又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6.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分析】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7.教师劳动的特点?
【分析】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8.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分析】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9.论述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中小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
10.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分析】①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全面关怀学生④待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2010郑州二七区)
答: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12.简述当代教师观。(2010年平顶山)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13.现代学生观(案例分析)
答: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14.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简述“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答:
(一)“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他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在教学过程中,“儿童中心论”的观点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的主体性。
(三)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15.简述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的地位。(3分)(2010年郑州二七)教师在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所以占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教的主体,因为教师具有主体性。16.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1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三)要发扬教育民主;
(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9.为人师表的要求?(2010年荥阳)
1.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2.自觉规范言行举止 3 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20.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1944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么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1.校本课程开发的利弊;
(一)利,1.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a,加强课程意识,获得课程开发能力;b,培养教育研究能力;c,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他们不仅会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也会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二)弊,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情,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终究不完善,我们对对课程的解读也存在着些许偏差,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局限性,因此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难免不存在问题,于是造成了盲从,一拥而上情形;或者有的地方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针对性、时效性。2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3.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就学生来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其一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其二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其三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其四要是个别学生得到照顾。就教师来说: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24.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②作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差异性)③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适宜性)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多样性)⑤作业要求明确,规定完成的时间(明确性)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及时性)25.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答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6.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式的关键就是在于教师的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答: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启发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③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⑤发扬教育民主,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允许和提倡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
27.在现在学校里总是把学生分为三种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请分别说这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怎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答:
(一)优等生: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生产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二)中等生:分三类: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教育: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第二类学生,主要解决动力问题,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后进生: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28.简述演示法的基本要求(2010年郑州金水)
答: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 演示时,教师要结合教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29.讨论法的定义是什么,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010年郑州管城)
答: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30.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③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点(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消极等待的性格。32.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答: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③知行统一原则④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⑤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⑦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3.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答: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4.怎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2010年青岛)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三)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35.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2010年商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6.如何理解赏识教育?
答:
37.简述教学设计的过程。(2010年平顶山)
(一)传统教学设计(面向老师的教)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的学)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
38.依据你的理解,简述教育的某个新观念。(2010年平顶山)39.现在提倡自主学习
就是要学生字字学习教师串讲和管纪律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010年郑州金水)
40.作为一名刚聘用的教师,学校安排你带毕业班,学校有很多老师不服,冷嘲热讽,指桑骂槐,你会怎么办?(2010年宜宾市)
第五篇:《物理教育学》(方法论)第一次作业_主观题参考答案
《物理教育学》(方法论)第一次作业主观题
题目:
物理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测验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试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质量指标。
科学探究的明显特征有哪些?
评定功能、鉴定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和强化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教育研究功能。
物理复习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对比复习法、提供复习法、复现复习法、组题复习法、实验复习法、归类复习法、知识结构复习法
物理问题解决:
学生在理解、掌握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内或课后,面临一个具有一定心意的物理问题,力图寻找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心理过程。
专业引领:
专家通过对话、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及亲身示范等方式,向教师展示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智慧应有的内在一致性及转化的可能性,以此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直觉,并从整体上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物理教师说课的类型有哪些?
示范性说课;研究性说课;评比性说课
区分度:
试题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生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
物理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测验法
档案袋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
从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方式上课程可以分为?
根据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方式可分为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
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上进行分类,课程可分为?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是围绕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学目标?
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材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么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
课程编制的4个步骤或阶段是怎样的?
确立目标和表述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从物理学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研究的角度,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哪些部分?
力学; 热力和统计力学 ;电磁学; 相对论; 量子力学
科学的世界观是对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态度,其所倡导的是什么?
世界是可知的 科学理论是变化的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
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 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 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论述物理课程的价值有哪些?
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 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科学价值观培育
论述科学素养的构成
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 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