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课题总结
在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课题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 黄长汉 陈开喜
我们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德育,德育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智育”的德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正直、儒雅、自信、感恩”的意识。为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内容、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理念,结合生物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地处鄂西南的大山的面长阳渔峡口镇,学校周边有山有水,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很多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专门在教研机构。
从2013年秋接受课题起学校就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秦贵平校长任组长,向玉华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我校生物课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所有生物老师参加的科研课题实验小组。根据课题的要求,组织专人对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学习。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实验工作都要通过课题实验小组去完成。我们在教研组、年级组开展备课教研的基础上,根据年段特点,安排相关实验内容,让实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题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生物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生物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一)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
1、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德育渗透教育
生物学基本观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等,这些观点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观点相融合,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生物学科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科学,因此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生物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爱的情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
科学精神是指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时,对人对己能善于辩误识伪,勇于祛伪存真,执着的求真、求实、求事实的精神。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
5、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生物学价值观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除与农、林、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之外,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在环境保护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在治理与保护环境方面,生物学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6、规范行为准则,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才能在社会中健康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逐步规范个人行为,能够辩别是非,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健康地生活。
(二)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话剧、讲生物学故事、搜集生物图片、播放生物录像片,让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和平利用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村干部、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生物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困难学生。
四、在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生命安全是安全工作中的重中这重。当今社会青少年中自杀现象严重,很多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古训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生命,爱护身体,又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另外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因此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我在教《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阐述了生命的神奇,如人类的起源、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阐述了生物生命的形成艰难曲折,每一个生物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有这个机会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污染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人在课堂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时,针对学生对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不断积累的道理不容易理解,我补充了这样的内容:“在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结果导致当地食物链被严重破坏的例子。”还联系当地实际,举了我地磨市水泥厂(现已被环保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个案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水泥厂把工业污水排到清江河里,会有什么后果?工业污水会影响到人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统一了认识: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农作物的生长用水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使江河里鱼类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会渗透到居民的饮用水源中,导致人慢性中毒,身体受损。学生明白了工业污水危害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浮游生物→鱼、虾→人;二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植物→人。这样,通过运用生物知识和生态学观点,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后,本人顺势切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让学生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道理,树立和增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和谐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渐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生物学上对健康是这样这阐述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身。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身体越来越健康,但许多青少年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弱。具体的表现有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综合症;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等等,家长难管,老师难教。在《青春期》的学习中,通过PPT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正常的,但也要正确应对成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了解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方法。通过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一辈子的幸福因,要求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克服一些不良的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控制上网时间,远离烟酒、毒品等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物学的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适时、时时的贯穿渗透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激励,完善他们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并育”的目标。这对培养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及时的。
(四)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近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13—2014学年度,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在学年统测中,人均分达到了得80分,八年级五个班在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中,平均分达到了80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把德育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深入发掘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逐步做到为人正直、行为儒雅、生活自信、作人感恩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篇: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贵州省黎平县黎平第二中学吴良英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有目的地选取有关生物学发展史,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培养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还在于青少年。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包括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这也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规律,而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核心,行为是归宿。作为学校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生物学教学内容中富含德育教育因素,在教学中若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辩证地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品德
要认识生命过程,生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的同时更加尊重生物。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用人道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要正确处理好人道和教学的关系,这样利于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中,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状态,以减轻在实验过程中对蚯蚓的伤害,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放归自然;又如在观察水中含氧量对鱼呼吸的影响和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时,要尽量缩短实验时间,达到实验目的后要立即将鱼放回鱼缸,以减轻对实验鱼的伤害;在野外考察或参观活动中,应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喂食和投打野生动物,以减少人对动物的干拢和惊吓。此外,用
于解剖实验中麻醉动物的药品亦应选择对学生有害刺激性小的,以减轻因有害刺激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总之利用人道主义观点教育学生,益于学生从内心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生态道德观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在生态学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不同于前人的崭新的生态道德观,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生态教学中要注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观点教育。要注意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每当人类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了一道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由此使学生意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生态教学中要注重正确对待自然的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生态价值,它们形成的良好自然价值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然而自然价值是有限的,人类要正确处理好索取与维持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否则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观,树立生态正义感。使学生在认识到每个自然物种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严重生态恶果,使学生懂得生态道德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含义。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物种是人类环境的创造者,无序破坏就是恶。工厂烟囱浓烟滚滚不是人类力量的象征,而是环境污染的表现等。使学生在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中加上生态内容。
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理性情感。因此在生态教学中,还要注重唤起学生的生态良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自然大家庭中极普通的一员,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同维护自己的自然生存权利是一致的,从而使学生形成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在“生殖和发育”教学中,加强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关系到一个人整个的道德面貌,还关系到将来恋爱、婚姻的顺利和家庭、社会的稳定,因此教育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是极为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由于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受社会大环境因素的诱导,极易对性问题产生好奇和探索心理,于是出现早恋、恋师等不正常现象。此时结合“生殖和发育”教学,在进行性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性知识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人类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性知识,以强化学生对性的适应性。例如:利用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性别差异的普遍性,加强学生对性的适应能力;利用人的生殖器官结构教学,使学生了解男、女性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消除学生的性神秘感;利用第二性征教学,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男、女有别。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社会所要求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性身份,扮演好自己的性角色,明确各自性身份的责任,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身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性别规范。利用性生理的发育特点教学,讲明不宜早恋的生理原因及早恋的危害,使学生明白未到收获的季节,就不要过早地去采拮的道理,要利用青春期的大好时光充实自己,学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关系,尊重和理解异性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在集体中平等相处,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利用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教学,使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友爱之心和奉献精神。
4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利用“水池植物群落”教学中的莲,教育学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利用蝴蝶的外表虽美,但其幼虫却多为农业害虫,而蟾蜍外表虽丑,但它却是农作物的忠诚卫士等辩证关系,来教育学生看事物不要只看其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做人不但要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品智兼修的有志人才;另外结合人体生理中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不要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更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此外,还可利用科学家对科学的那种执着的,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坚强意志和契而不舍的精神。
5.在爱国主义行为上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实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
“持之以恒”的原则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使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意识、行为更为自觉性、持久性。为了能做好这一点,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持久地进行,而且还必须与其他学科相配套,为学生全面成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是学生知、情、行的统一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为是关键,而情是调和剂。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生知识的规律的。
总之,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爱因斯坦在1935年悼念玛丽 居里夫人逝世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塑造,努力把德育教育溶于教学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生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如何使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中小学法制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现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作如下总结:
1、找准结合点。“渗透”内容对应化在生物学教学课堂上,选择与教材章节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例如,讲禾本科内容时渗透《农业法》,讲鱼纲时渗透《渔业法》等。
2、渗透方式要多样化。可采取教师直叙法,将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出,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幻灯、图表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亦可利用上课后5分钟进行“案例评说”。
3、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脱离事实根据的话题,有的实例现实,没有理论基础,甚至出现根本不科学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打插边球,所以在讲解时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生物学科中的法制事例。要始终坚持调查—搜集—整理—利用的完整过程,充分备法制课程。
4、合理规划。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5、由浅入深。生物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根据不同内容对不同学生提出合理,要实事求是地结合现实生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殊性,制定不同要求和目标。
6、多个角度渗透。现在许多青少年出现了问题,其实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科与法制的有机结构,还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陶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知识,但是在其它环节上不好的话,那么也不行。所以现代法制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去培养。
法制教育还是一件长期综合性的工程。从时间上讲,不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此外的时间段里面还应加强对此的教育。不能出现断层的现象,它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样,也是一项各个年龄阶段紧密相连的综合体。而往往会出现断层这种情况。同时法制教育还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我们要从空间上去落实,可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进行。
第四篇:浅议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
浅议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
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维教育的效果。我认为中学生物学科德育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生活上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2.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5.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纹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6.科学精神教育、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理想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德育教育内容叙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
生物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汲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德育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这些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德育教育,学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育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教师去执行的,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生物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利用具有思想意识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使生物课的德育教育随上时代的步伐。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学就会入理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第五篇: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