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
浅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
杨忠敏,浙江海盐县元通小学。
翻开当前人教版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不少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有描写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不畏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文章,像《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是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有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文章,如《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富有时代气息,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此外,这些课文的体裁除记叙文之外,还有诗歌、议论文、通讯等文体,如《长征》《为人民服务》等,为多层面完成语文教育任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视野。
这类课文数量占教材中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其意义重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此重要的课文却面临着无奈: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
学生原因。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时空跨度大,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理解的背景知识,又加上教师的讲解苍白,找不到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往往草草收场。
教师原因。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提供给学生充分自主感知文本的机会,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是用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用标准化的体验模式去表达宏大却空洞的情感,人为拔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忽视了对课文语言表达的关注,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甚至是误解文本、曲解文本。
教材原因。这些课文在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方式与手段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作者和教材编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对人物进行高、大、全的艺术提升,过于强调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导致学生产生了脱离生活实际的距离感,缺乏阅读兴趣。
那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应当如何引领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融洽汇集,在接受思想熏陶、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笔者试作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搭梯架桥,激发阅读兴趣
1.补充背景,搭建情感桥梁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所写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型阅读,获得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对这些背景不了解,就制约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不要说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前引领学生走进影视、走向网络、走向红色经典作品,让学生实现纵向的、多维度的立体感知文本,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判断,也为学生走入课文搭建好情感的桥梁。
2.链接生活,创设情感跳板
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力求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为学生搭设一个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差。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笔者在讲述“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句时,插入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家文物——兔首、猪首在拍卖会上的资料,让学生感到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对历史的思索还在继续,历史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仍然生活在历史之中。这样的课堂设计就把这段遥远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站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让文本知识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3.媒体介入,找到情感归宿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认为:学习是情境的。作为远离学生活动经验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更是需要我们提供这种情境。当文本理解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超乎学生想象时,我们应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租界的词句,谈谈自己对租界的认识,通过品味“大不相同”和“不大相同”,初步了解了租界与中国其他地方的不同,再播放关于租界的历史资料,介绍租界和中国百姓迥然不同的生活情景,最后,学生在对租界的质疑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拓展资料中租界的画面,伴随愤怒的诉说,冲击着学生的视野,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印痕。
二、聚焦语言,挖掘真实体验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学习其他文章一样,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时,教师也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
1.推敲品析,积累语言典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表层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语感。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总把目光聚集在对李大钊不畏生死的描写中,却对文中两次描写英雄对妻儿的关注的内容视而不见:“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瞅”,一个“望”,仔细咀嚼大有深意。“从父亲这深深的一望中,女儿和妻子分别读明白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把李大钊对家人的牵挂、对孩子的期望、对妻子的嘱托都挖掘了出来,使李大钊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
2.运用想象,积累语言情感
《灯光》一文两处写到“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一处写他“默默地沉思着”,一处写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教学时应紧扣“沉思”和“憧憬”两个语言生发点,引导学生想象:正值青春年华的郝副营长会想些什么?学生有的说:“他憧憬和父母、妻儿一起在灯光闪亮的餐桌上吃饭,谈笑风生。”有的说:“他憧憬学校、工厂、城市、乡村,到处灯火辉煌,繁华热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把郝副营长当时无言的心声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样教学,学生就能更好地体悟文本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也会更厚实,语言情感积淀更丰厚,语言运用能力会不断加强。
3.关注表达,积累语言规律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开头,作者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到了文章的最后,“„„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像这样的前后照应,课文中有多处。在教学时,我们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学习表达特点,感受人物形象,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
三、巧用活动,丰富语文内涵
课堂毕竟有限,所学到的也毕竟是“小语文”,而课外所接触到的却是生活中的“大语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文”。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知识的开始。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打开“拓展”的大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以延续并扩大文本的作用。
1.立足教材,一“增”二“链”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作为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其本身具有的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与所学文本类似的文章(即“增”)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认知和补充知识的目的。如学习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可再提供《小兵张嘎》等阅读文本。“链”,即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引入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王二小》后,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互动:(1)出示收集的少年英雄故事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交流。(2)调查家乡的英雄少年。这样的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并丰富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从而超越了文本。
2.立足乡土,调查体验
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革命英雄人物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好这些资源,如可以调查家乡革命老军人、调查家乡的革命故事等等。另外,整个社会对“红色文化”越来越重视,学生体验的途径及形式更多更广了。我们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做文章,如将教学和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起来,抓住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契机。
3.立足阅读,整合提升
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环境,如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广播站等开展教育活动,并及时将各种资源整合。如可经常与学生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教师也在活动中充实自己,继而在课堂上做到充满激情,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用自己的感动感动着学生。学生也因而被英雄人物感动,被文本感动,实现课堂上多向、多层的情感交流。^
第二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从“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说开去
“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课间,几位语文教师热烈地讨论着在《王二小》课堂上出现的情景——在讲读到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老师发问:“王二小此时会喊什么?”有生答曰:“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对此,有老师觉得王二小喊救命是怕死的表现,极大地损害了人物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对于这样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纠正;也有老师认为不能断然否定孩子的想法,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学生认为王二小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生硬地纠正,难免会有“穿靴戴帽”之嫌;还有老师认为之所以出现了这种“不协调”的声音,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情感和认知铺垫……
是啊,“英雄主义”是时代的需要,“珍爱生命”不也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么?语文课本中类似于《王二小》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过于遥远,过于陌生。学生表现冷淡,认识上出现偏差也是常见的事。如何正确解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与此类文本所诠释的人文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当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对待呢?这是我们在执教该类课文时不得不面对的三道难题。对此,笔者认为:
一、尊重历史,尊重文本,不随意改变课文的价值取向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需要与这个时代同步,与这个时代积极的思潮和主流思想融合,同时又需要弥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和革命传统的光辉。在历经“《王二小》该不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退出小学课本”等多次大讨论之后,如今的人教版小语课本还是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此类课文,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文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时代精神不应该被忘却、被否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其中的人物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中的主人公必须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才能准确把触摸到他的脉搏。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建构人文、民主、个性化课堂。然而,对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多年,已经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不应该用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看待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有人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责任!这是一种悲壮的现实——一个民族不愿被奴役而被迫起来反抗的战争。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审视人物的灵魂。
正如陈先云先生指出:“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的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其编排意图。”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二、搭梯架桥,披文入情,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建构 如前所述,阅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这类文本的真正价值。由于年代久远、价值观念的变迁,学生一般对这类课文表现冷淡,经常产生认知偏差。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接近文本的人文内涵,将文本的精神内核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涵养学生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可以应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情感共振和精神引领之目标。
1、立体阅读,补充历史背景资料
革命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比如教学《王二小》,老师可以简单地补充介绍什么是抗日战争、王二小是为掩护几千村民和干部而牺牲;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儿童团员如何帮助八路军打鬼子等知识;还可以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和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判断。
2、创设情境,适时介入媒体资源
当遇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超乎学生想象的问题时,当课文关键性的疑难词句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例如《王二小》一课,“敌人来扫荡”中的“扫荡”一词,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反映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无恶不作的录像,学生立马能够知道“扫荡”一词的内涵,同时立即产生同仇敌忾之感,为理解王二小恨鬼子、爱人民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一位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剪切了影片《大渡河》中“雨夜急行军”“冒着枪林弹雨攀铁链”的两个片段,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红军战士“抢时间”“攻天险”的英勇与悲壮,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切己体察,揣摩感悟关键词句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都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的甚至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像《狼牙山五壮士》中一个“走!”字便写出了班长马宝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桥》中先“揪”后“推”的动作描写既体现了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不徇私情的大爱,又表现了他舐犊情深的父爱……“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圣陶语)老师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这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与“渡口”,设计一些填空补白、角色体验之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果。
比如《王二小》一文中,“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就是一处很重要的语言读悟点。有老师在“装着顺从”四个字上大做文章,让学生想象说话:“王二小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切己体察,读悟表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然在学生心头鲜活、丰满起来。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是牢牢抓住“纹丝不动”这一文眼引导学生从原因、后果等不同角度来品读全篇,以情促读,领悟主旨的,由一词见形象,由一词见精神,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4、尊重学生,辩证看待“独特体验”
“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替王二小“喊”出这样的话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老师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做了足够的铺垫。老师虚晃一枪,不置可否显然是不行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该课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回答,她一句“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就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对于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成,我们要加以引导纠正;对于学生认知中的合理成分,我们也要予以肯定。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新的时代,我们小学生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而更应该提倡“见义智为”。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上下足功夫,感其情、动其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识其道、明其理。“难学能学,难行能行。”(赵朴初语)只要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动应对课堂生成,无论课文的时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多远,都能把课文上好、上活,上出高效,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第三篇:革命传统教育
弘扬革命传统 培育有为青年
金寨县南溪初级中学
余晓常
金寨县南溪初级中学坐落于大别山区有着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南溪镇,这里风景优美,革命传统深厚,战争年代有无数英雄儿女踏上了革命道路,山间荒野留下了革命先辈们的脚印,寸寸土地浸染了革命先烈的热血,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以坚持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品质为原则,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每年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带领学生领略那段艰苦的岁月,感受先辈们昂扬向上,坚守革命理想的精神风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代代有为青年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的革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有关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建全组织 强化领导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名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市、县有关文件,我校及时部署,精密策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革命传统教育领导组,教学处主要负责,校团委、各班主任具体负责,以思想政治教师为骨干,各任课教师配合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无缝隙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领导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本学期活动安排,教学处每隔一段时间确定一个教育主题,班主任教师具体实施,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我校已建立起了常规机制。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教师和相关教师学习革命传统知识,政治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认真研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并要求保证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不走过场。二是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学校及中心组,班主任教师每学期末对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总结。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反思制度。每月定期进行教育反思,研究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效果。四是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制度。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革命传统教育于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知识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开展 扎实推进
金寨县本身就是一块红色教育基地,漫步在金寨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能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同时你也能听到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砖一瓦,一树一叶似乎都有说不完的往事,流转间带你开启一段峥嵘岁月之旅。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革命传统,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他们有着红色印记,在此基础上,我校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内涵,要让校园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开口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日常教学环节都发挥着教育作用,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能给学生以启迪。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开展潜移默化的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走进南溪初级中学,你能看到“八一中学”的老校名,踏上台阶,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学楼内每层走廊上都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和经典语录,进入教室你能看到黑板正上方有一小块五星红旗,两旁写着激励的话语。老师的生动讲解和细致描述会让你感觉身临革命现场,学生们的昂扬精神风貌会让你觉得红色之火越烧越旺。下课了,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或参加体育运动或聚在一起畅谈理想,在教师办公室经常能看到老师耐心教导学生,帮助部分学生端正态度,坚定理想。放学了,《浏阳河》《我的祖国》《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首首活泼的革命歌曲响起,走在学生中间,你能听到稚嫩的哼唱声,阳光映照着青涩的脸庞,三五个学生走来,步伐坚定,自信满满。猛然抬头,一句句醒目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大别山依旧巍峨挺拔。
2、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我校每周一开晨会,升国旗,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校班主任老师要根据学校布置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余时间,我校积极组织各项教育活动。2015年3月27日,江苏淮安籍革命前辈八旬老人戴清来我校为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戴老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师生描绘了60多年前决定中国命运的空前惨烈、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戴老谆谆告诫师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倍加珍惜今天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殷切希望同学们树雄心、立大志,发奋成才,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2015年4月27日,我校组织师生前往南溪革命烈士墓举行扫墓活动,学生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先烈墓前立下誓言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2015年5月份,我校开展读一本革命故事书的活动,学生到图书馆借阅《长征》《洪学智回忆录》等有关图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写出读后的感想,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领会先烈们不怕牺牲,忠于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2015年6月,我校团委分批次组织师生参观立夏节起义旧址和位于南溪镇北塘村的红二十八军重建旧址,听取革命老人的革命教育,了解南溪镇革命发展历程,学习革命精神。2015年9月,我校要求各班出一期“纪念抗战胜利”黑板报,各班主任老师都要求学生在家观看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大阅兵,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9月下旬在全校开展说一个革命故事的活动并角逐出前三甲。2015年10月份,我校组织同看一部革命影片,视听共享下带着我们穿越历史来到了艰苦卓绝的年代,让人陷入沉思。11月、12月我校准备组织部分师生看望革命老人,聆听他们的革命故事。2016年元月,我校准备组织师生前往南溪敬老院送去关爱,为老人们送去温暖。
3、结合时代特征传承创新 革命传统历久不衰,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革命传统教育不能要求再去回归悲惨的生活,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我校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我校利用学生喜爱的电视剧人物和喜爱的红歌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现革命年代与当前社会的差别,从而促进学生珍惜当下,奋力进取。在具体教育中要尊重先辈,杜绝丑化、戏化革命人物的现象,在发现有此类现象时,相关教师及时制止并耐心教育。
三、总结经验 规范提高
截止目前,我校的各项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开展的都很顺利,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教育他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自信心和作为金寨人的自豪感。促使校风、学风、班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言行文明,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温馨和谐。在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前我校领导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把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优化整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信念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当代依然激励着我们。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激励当代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继续发扬无私奉献、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应该常态化,让学生能感受到,体会到,理解到。在今后的革命传统教育中,我校将会继续大力推进,不断丰富形式和内容,日日抓,时时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革命传统教育
第页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
为了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寄托对烈士的哀思,进一步落实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之心,使他们对国家的安危有深刻的认识,从小树立为国防献身的精神。4月10日,我校全体师生来到莲荷乡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展了以“清明祭扫,缅怀先烈,感恩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第页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
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莲荷乡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向革命英烈表示深深的悼念。师生们首先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和花篮,接着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了自己的哀思,少先队余彦婷同学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发言。
第页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
第页
感恩祖国主题教育
通过此次活动,不但缅怀了革命先辈,祭奠了烈士英魂,更对师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使同学们直面了革命先烈的革命历程,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更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学生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努力拼搏,继承先烈的遗志,接过先烈旗帜,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 5 页
第五篇: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
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出来的党的三大作风。这些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其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即教育人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在党内和人民内部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的方针,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教育人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新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发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教育人们学习革命先辈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德。(4)教育人们,特别是干部、党员,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养成民主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5)教育人们继续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结合新形势和新特点,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革命传统教育的形式很多,如作报告,组织参观、座谈,访问革命老人,谈革命回忆录,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进行剧评、影评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从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献身的精神。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语文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按照“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来进行教育,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