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象山三中化学教研组 董亚娣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我们浙江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浙江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3.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我们浙江省的高中化学采用的是苏教版的,国内有三种版本,还有人教版和山东版.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再者,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4.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 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 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二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纪要
6月26日—28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出版集团举行。来自人教社、重庆市教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进行精彩的讲座,与会的重庆市各区县语文教研员、原直属校语文教研组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收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
一、宏观建构:教材理念与特点
6月26日下午,人教社高级编辑、北京大学博士陈恒舒老师做了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
陈老师用“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构建”等四个关键词介绍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陈老师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教师要关注课文的当下教育价值,注重敬业与人格完善,奉献与环保理念的渗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挥教材对学生修身与做人方面的熏陶作用。陈老师指出,这套教材的编写调动了各方面力量,经过诸多专家共同建设和精细打磨,新教材多有创新:从教材的封面到手绘插图,从汉字范写到结构体系,从阅读的双线组合到写作的独立专题,从综合性学习的三大序列到融入专题的口语交际,从名著导读书目推荐到方法指导等。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把优质教材教好。最后,陈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教学期望:新教材有新的面貌,少一点精读精讲,多一点自主学习;少一点机械分析,多一点灵活创造 ;少一点反复操练,多一点读书时间。
【图为人教社高级编辑陈恒舒老师进行讲座】
二、中观阐释:凸显价值与体验
6月27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进入第二天学习阶段,培训内容是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和钱金涛老师为与会人员带来两个半天的专题讲座。
上午,陈家尧老师为学习者们讲授了《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两个专题讲座,并指导大家讲练结合,现场集体备课。
《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材系统中把握价值点,从单元体系中确立价值点,从单篇体式中选择价值点。首先,一线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双线递进,三位一体,凸显自读和读法指导等,应清楚统编教材的编写趋向是强化语文素养。陈老师着重讲解阅读方法的教学,他希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好读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注意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浏览、比读与批注等方法的细致传授与反复操练。其次,从单元体系来看,教师教学应将单元目标分解至每篇课文,以使单元整体教学观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也应注意把握教读与自读两类课型不同的教学方式,力避课型混淆。最后,单篇文本的体式也是选择价值点的重要参考。教师应反复研读助读系统,把握文本体式,深度解读文本,要注意文学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美,而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真。教学中不能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去固定套解文本,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主要从写作理念、写作体系、写作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写作更高效。他指出,教师应树立认知写作、过程写作、创造写作、兴趣写作、交际写作等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生成精准的知识,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并注意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进行讲座】
两个深入浅出,教学案例详实的讲座之后,陈老师指导全体参培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各个小组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如何生成精准的写作知识——以“思路要清晰”为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等备课成果并进行了班级展示。
【图为参培教师分组集体备课,实作跟进】
【图为小组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下午的学习中,钱金涛老师为参训学员带来题为《手握铁榔头,看见的全是钉子》的讲座,分别从教材建议及体验,重庆卓越课堂的建议,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及体验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体验、交流、智慧碰撞等方式贯穿始终。体验一:《春》一文中,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此体验意在使老师们明确教学目标应是确定一个观点,呈现你的材料,表现你的效果,应凸显一课一得,语言为本和力图掌握三个原则。体验二:小组合作朗读《春》第五段,同伴互助重点打磨一名朗读展示者。此体验使在座老师真切认识到一课一得本质是过手,一课一得强调教师的点化,得得相加有体系性。钱老师强调对于必备语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基本口粮而言,不是“了解”,不是“理解”,而是“形成”。
在教研工作及建议环节,钱老师出示《访谈》教学视频,指导参培者依据课堂观察工具,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学生的精彩回答有几个?”“本课哪些是难点?解决难点用了多长时间?”“有无体现生本?有无走过场?”“各阶段流程、时间分配及教学指向”等方面观课,倡导细化教研,分工教研,倡导教研流程科学化,例如将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帽子思维法”引入教研工作等。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进行讲座】
三、微观分享:调研与经验
6月28日上午,主要是由区县语文教研员和原直属校语文学科负责人进行小专题讲座,围绕新教材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享,使统编教材教学更好落地。
首先,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刘静老师对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做了数据分析及施教建议。她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意识落实编者意识。但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方能教好统编教材。
之后,重庆一中张鸣老师带来《从尊重到创造——部编教材使用体会》的经验分享。张老师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贯彻的四个注意事项,即尊重,遵从体例安排;领悟,领悟编者意图;落实,执行教参意见;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不协调处,深入阅读文章的方法,应运用对举或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位带来讲座的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永红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基于课程视角的作文教学设计——以〈餐桌前的谈话〉训练“突出中心”为例》。李老师以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实践二《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向大家演示了一个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科学,教师课堂调控得当,学生课堂生成良好的优秀作文教学课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第四位讲座者是来自西大附中的刘建勇老师,他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刘老师介绍了附中在课外名著阅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运用米其林吃法——长、小、慢,来合理规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寻得一些趣味;设计一些耐人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智慧碰撞。
最后进行微型讲座的是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她从区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角度介绍了经验。谢老师建议,推行学生阅读必须让语文老师先阅读起来,可利用阅读沙龙等形式促使语文老师多读书勤思考。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外名著阅读时,应该安排学生长程阅读,将半个学期的时间合理分配,以启发兴趣、自由阅读,布置交流分享任务、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专题交流研讨等步骤循序推进,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图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进行微型讲座】
四、工作布置:区县培训怎么做
几个微型讲座结束后,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对与会成员提出了区县统编教材培训的建议。首先,各区县要重视培训,重点突破一线教师教学中易忽视或操作困难的教学内容。其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讲座与实作结合,专家理论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抓大放小,围绕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要注意研训合一,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用研究的方式做培训,增强培训的造血功能。最后,评价跟进。陈老师希望各区县在命制统考试题时,应树立以考促教的观念,每个学段的考题要呈现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大胆革新,以此促进日常教学的变革。
三天的统编教材培训,既有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又有方法点拨,思维启迪,令所有参培教师受益匪浅。各区县语文教研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课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统编教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大家表示在紧接着的各个区县统编教材培训中,一定认真落实市级培训精神,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使统编教材真正落地生根。
(撰稿:重庆外语校 刘静)
第三篇:关于“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经验交流
关于“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经验交流 刘柳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全面应对、全面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它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基础教育的课程教育观,即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为本,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引导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从内容上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语言丰富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教材的英语知识被融入生活,从而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学习词汇,理解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话教学(Let’s talk & Let’s play)对话部分是单元的核心内容,旨在把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和词汇融入一个有一定意义的对话语篇中,让学生整理体验词汇和句型的语用情境,并作为文本范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的交流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表意通常依赖于语境去完成,语言习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因此,对话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习得语言;
3.在学生初步理解对话意义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而不要将对话教学上成“跟教师念、跟录音读,集体、小组、个人读”的枯燥无味的课。首先,可以通过对话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初步体验,使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最后的产出活动中,可以依据语篇中核心句型的语用功能,设计交际性语用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语言交流的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词汇教学(Let’s learn & Let’s do)
词汇包括音、义、形三个要素,词汇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音、义、形,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记忆词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将单词的发音与单词影像化和具体化的语义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口头使用某个词时,可以想象这个词的“形象”以及使用语境,或者将其与现实情境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有较好的记忆效果,比仅在口头上重复更有效。因此,词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实物、图片、表情和动作等展示词汇意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词汇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Let’s do部分是基于全身动作反应(TPR)教学理念设计的词汇巩固性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倡导把语言和动作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语言信息,让学生领悟语言,从而到达运用语言的目的。在TPR活动的操作方式:听音猜义,听音指图,听听做做。
2.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词汇
教师应尽量利用语境和语篇去教词汇,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所学词汇的语用功能,在上下文情境中猜测词汇的意义。如通过引导学生读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去构建所学词汇的情景语境,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语境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语篇材料,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词汇。3.提供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与词汇相结合的语用活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一定意义和目的的综合性词汇语用活动。如看图说话、听音画画、词汇游戏等。
4.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教学词汇 单词单词的记忆和拼读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只要学生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利用发音规则,就能够基本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一旦学生看到单词就能读出音,听到音能够写出单词,他们对于英语的陌生感及恐惧感就会减轻或消失,从而大大提升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5.注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策略,雅瑶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词汇的同时渗透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方法。如通过归类记忆法训练学生将有关联性的单词划为一组词进行系统记忆。归类的形式有多种,如按话题归类、按读音规则归类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设计活动,使得学生了解归类的概念,养成归类的习惯。如设计在一组词里找出异类词等活动。
三、新课程强调“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形成有效的策略。现在采用的新课标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递进,课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强调“任务型”教学。经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后,学生可以用英语做某些事。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01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设计中,有一篇课文《特别的作业》,在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由“说春天”到“爱春天”,使环境、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
第五篇: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县实验小学
金丽亚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实施新课程快3年了,想想这3年的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迷茫,现在我就自己3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在坐的老师一起交流一下,当然也带了些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今天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说实话,教了3年的新课程,我们在坐的一线教师都会觉得它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新教材存在问题而停留我们探索的脚步,在实践中,我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它并不成熟,但我还想借此机会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以下。
1、教学中难以把握“度”
这一点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也经常讨论,有些题目教材中的例题出示的相当简单,但是在作业中,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难度大好几倍的题目,而且都是作为一般作业内容出现的,也没有做上“*”什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觉得难以把握,想方设法想让学生“吃透”,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却很不尽人意,所以不仅我们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累。比如: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中的“四边形”,例题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非常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但是在习题中出现的都是一些引申题。比如:在老教材中图形的组拼是作为提高题、甚至是在竞赛中出现的,而在新教材中却是以基本题形式出现的。
2、教材内容的编排混乱
比如:人教版第五册数学第一单元测量的第10页中,出现了这样1道题,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望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很显然本题计算过程中要用到80×4是第六单元内容,而320-308则是第二单元内容,一个小学生让他们对没学习过的知识加以应用,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在分析这些题目时,先渗透后面的知识,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然,问题是存在的,但作为我们实施着更应有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应挖掘新教材中的闪光点,让它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努力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数学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给我们的提示是: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那么,如何根据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去选择、运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亲自去探索、去操作、去感悟。我认为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教学线索,采用最简单最实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理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样也能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最符合自己实际的现实材料和最感兴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快乐,并积极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
一、改变备课形式
1.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备课中,可以少一些对教学步骤的机械操写,一些例题的内容,教师问的一些常规问题我们可以略写或不写,只要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在说我们平时上课也不可能真的都按备课本上的去问,我觉得备课真正要备的是学生在这个题目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的解决策略。当然,我也明白,在坐的老师都很忙,有的乡下老师甚至是包班的,一天下来已经累的够呛,不可能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我觉得只要我们真正钻透了教材,加上自己班的学生又非常了解,再着我们数学课上要集中解决的难点也就那么一两个,在备课时我们也可以有重点的备一两个问题,其他可以带过,所以我觉得花时也不会太长。所以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二、对教材再加工的理性思考: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反观当前再加工后的一些“生成品”,徒有漂亮绚丽的外表包装、热闹浮华的活动场景,却缺失了对教材内涵的凸显,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对此很有必要对教材再加工进行理性审视与思考。
(一)情境图的使用——把根留住
情境图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用时要用足用好这些信息与问题,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同一情境图要面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显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因此提倡教师结合实际对情境图加工重组,但这种加工与开发应是基于对教材科学的理解与灵活把握,情境图的开发中可以添加活动场景,让情景图“动”起来,也可以链入故事情节,让情境图更加生动有趣,但不论怎样开发,不能忘却教材安排情境图的根本目的,开发情境图一定要把这些“根”留住。可见重新开发情境图一定要理解教材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把这些“根”留住,应摒弃那种不负责任的乱开发,只有尊重教材中情境图,用好这些情境图,才能真正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力求简约
教学手段是对教材的一种形式化演绎,是对教材内涵的外在诠释,在教材加工的过程中,选择好的教学手段无异于画龙点睛、雪中送炭,但教学手段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也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时机有序而为。然而当前对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特别是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往往是宁“多”而不怕“滥” 使得手段的选择步入一种去“简”就“繁”、趋“害”避“利”的误区。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在上二年级统计时,正值我们三门举办青蟹节,我一心想把青蟹引入课堂,想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带入课堂,所以展开了评选“海鲜大使”的活动,从网上查了很多的资料,下载了很多的图片,做了课件,还到广告公司请人做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头饰,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课堂出现了一团糟的场面,60个人中喜欢青蟹的就有50人,而对其他的海产品却无人问津,问他们为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后来我将素材换成了调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学生的积极性却是异常高涨,效果也很好。这样设计也同样达到了以上的目的,但效果却比前者好的多。可见手段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应追求简约,应思考如何把最简单有效的手段用在其时、用在其地,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当然追求简约并不是追求简单,这种简约手段应是深入以后的浅出,超繁以后的就简,丰富以后的凝练。
(三)习题的使用——立足双基
以前的练习主要作用是为了达成双基,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练习中要落实双基,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双基,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练习题,每道题也都有着其明确的设计意图,有基础的落实,也有能力的提升,在习题的开发使用中要理解这些问题的真正目的,有针对性选择习题,安排练习活动,既要“双基”保底,又要创新提升,而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发习题时求新、求趣、求深度,对原有习题有的改头换面,有的置之不理,另起炉灶,人为的加深了习题的深度和难度,使得双基的落实大打折扣,在那些新、奇、趣的习题面前,只是大多数学生的不知其解伴随着少数学生的一知半解,这样使用习题下没有做到“保底”上却做到“封顶”,显然有违练习的宗旨,习题的开发要求新、求趣、求深度,但这种开发应是嫁接在学生“双基”落实的根基上,否则开发出来的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习题的使用与开发要遵循教材的基础体系,兼顾双基与创新的提升,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总之,对教材需理性开发,这种理性开发不是要去打破教材原有的“生态平衡”,而是在保持这种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完善并发展这种平衡。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促进学习
1、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学前教育比较好,在他们看来,这些数学知识显得“太简单”了,我在教学1——20各数认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大嚷着向我们宣布:我连加减法早都会了!„„
可见,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心应该向“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上转移,使他们切身地体会到数学的吸引力,让他们喜欢数学,人人都学有价值地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数学知识都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一仅仅满足这些,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来充实数学。
1、将课堂活动融入生活 2、将练习作业融入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也就是说,今后数学书上的习题将可能的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将放到生活情景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学习过“分类”后,课堂练习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东西分类摆放。这样的企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为人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一个孩子成绩差点其实并没什么,可怕的是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兴趣。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当然这方面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切的体会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时,他(她)也是一位幸福的老师。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不得不承认,我们教师有很多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作为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我们不是平时经常说“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我们要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来实现自己的最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2、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让学生玩好、玩透 玩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引导学习。一个学期中,不是说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在一册教材中选出几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去操作,去玩,而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工作,提供学生所要操作的内容和明确的操作要求,就让学生放手去玩,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玩的开心,同时在玩中学透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如为了突破图形组拼这一难点,我布置小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先让同桌两人之间玩,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组拼方法,再小组3个、4个拼在一块,再进行计算,经过一堂课的操作活动,大部分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组拼后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有些学生甚至找到了规律,什么时候周长是最大的,什么时候是最小的,这让我很欣喜,我觉得这么一节课玩的直!这远比我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要有用的多。五: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
我认为教材虽然是新的,但并不是一味的屏弃传统的教法,如新课程虽然提出要算法多样化,但我认为在众多的算法中还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侧重,有所优化,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应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法虽多,但却有优劣之分,我觉得在一个班级中,不会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其实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方法时还是有懒与我们老师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实施新课程后的几点想法,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