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材新教法
新教材新教法
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活的系统,只有运用合乎语言的性质、合乎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教无定法,教师应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唤醒潜能。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活动,使英语教学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英语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过程。2003年版的Go for it教材对JEFC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许多调整,这些调整主要体现在新教材的词汇量比旧教材增加了近一倍,文章的长度相应增加,同时新教材内容丰富,其中对话及课文的情景从家庭及学校生活扩展到了度假、休闲、烹饪、问路、购物、就餐、游戏和聚会等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新教材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开展互动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坚持每日值日生报告,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利用每堂课前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每天轮流上台演讲,形式不限,内容多样,可以讲述幽默或笑话类型的故事,也可以表演对话。虽然占用时间不多,但由于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他们又可以自主选择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因此,该活动总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值日生报告中较多运用已学或即将学到的语言,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一位值日生在八年级(上)UNIT5前作了“SPORTS AND PLAYERS”的报告,谈及他所了解的有关体育项目及体育运动员的知识,既运用了新单词,也开拓了其他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想象。利用报告之后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教师也自然地完成了该课导入与新授两大教学步骤。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录音,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已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重视。Go for it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均有配套录音磁带,它语速适中,语言地道,发音清晰,符合训练初中各年级学生听力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特点和内容,灵活构思语言和背景介绍,巧妙设计听前任务,恰当选择听力检查的方式和及时进行听力题的讲评。听录音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边听
边思、边听边记和边听边练的习惯,如采取视听结合、听写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视听结合就是根据对话和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简笔画、实物、卡通画、图片,借助幻灯等直观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大意,句子要点和段落重点,例如八年级上册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 1a教师应在放课文录音前,呈现挂图。通过画面上各个人物及各种运动的展示,对所讲内容进行体现。
三、开展情景教学,走出语法教学的误区
Go for it教材在语法教学上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换句话说,语法教学所关注的并不只是语言形式或语法知识本身,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语法教学并不是需要整节课讲解的课程,因为这种令人乏味的缺乏实际语境的讲解很容易演变成泛论语言。教师应将语法教学与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充分融和起来,让语法内容自然的渗透其中。
四、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Go for it教材的阅读训练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采取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限时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速度;通过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精读、泛读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开展课外读物的学习,形成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五、开展综合型教学任务设计,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依照所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写作训练,到九年级时已基本熟悉了应用文的题材,此时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巩固、提高和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写作技能。教师应针对综合写作,拟定出较好的题材,进行具体的任务设计,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以“A snowy winter”为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画和关键词写一段话,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电话留言、请假条、信件和日记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先呈现孩子们玩雪、滑冰的挂图,给出关键词,并且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如一个男孩子滑倒了,其他几个孩子马上过去扶他,但他伤得很重,必须立即送医院,然后续写男孩子被送到医院后,躺在医院里,他母亲正在给老师打电话,这时就要求学生写出电话留言;随着故事情景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写请假条,因为受伤的男孩儿无法上学;其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写信,那是因为受伤的男孩儿在家休息期间收到了同学们的来信,他需要给同学回信;最后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写日记,可以设想出这是在受伤男孩儿返校后,他把这次经历写成了日记。这种综合型连贯式写作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只要充分的研究新教材,掌握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生理特点,不断开展教学方法的探讨,就一定能摸索出更有效、更富活力的教学方法,实现英语语言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实效。
第二篇: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县实验小学
金丽亚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实施新课程快3年了,想想这3年的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迷茫,现在我就自己3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在坐的老师一起交流一下,当然也带了些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今天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说实话,教了3年的新课程,我们在坐的一线教师都会觉得它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新教材存在问题而停留我们探索的脚步,在实践中,我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它并不成熟,但我还想借此机会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以下。
1、教学中难以把握“度”
这一点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也经常讨论,有些题目教材中的例题出示的相当简单,但是在作业中,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难度大好几倍的题目,而且都是作为一般作业内容出现的,也没有做上“*”什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觉得难以把握,想方设法想让学生“吃透”,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却很不尽人意,所以不仅我们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累。比如: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中的“四边形”,例题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非常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但是在习题中出现的都是一些引申题。比如:在老教材中图形的组拼是作为提高题、甚至是在竞赛中出现的,而在新教材中却是以基本题形式出现的。
2、教材内容的编排混乱
比如:人教版第五册数学第一单元测量的第10页中,出现了这样1道题,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望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很显然本题计算过程中要用到80×4是第六单元内容,而320-308则是第二单元内容,一个小学生让他们对没学习过的知识加以应用,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在分析这些题目时,先渗透后面的知识,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然,问题是存在的,但作为我们实施着更应有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应挖掘新教材中的闪光点,让它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努力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数学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给我们的提示是: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那么,如何根据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去选择、运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亲自去探索、去操作、去感悟。我认为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教学线索,采用最简单最实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理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样也能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最符合自己实际的现实材料和最感兴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快乐,并积极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
一、改变备课形式
1.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备课中,可以少一些对教学步骤的机械操写,一些例题的内容,教师问的一些常规问题我们可以略写或不写,只要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在说我们平时上课也不可能真的都按备课本上的去问,我觉得备课真正要备的是学生在这个题目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的解决策略。当然,我也明白,在坐的老师都很忙,有的乡下老师甚至是包班的,一天下来已经累的够呛,不可能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我觉得只要我们真正钻透了教材,加上自己班的学生又非常了解,再着我们数学课上要集中解决的难点也就那么一两个,在备课时我们也可以有重点的备一两个问题,其他可以带过,所以我觉得花时也不会太长。所以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二、对教材再加工的理性思考: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反观当前再加工后的一些“生成品”,徒有漂亮绚丽的外表包装、热闹浮华的活动场景,却缺失了对教材内涵的凸显,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对此很有必要对教材再加工进行理性审视与思考。
(一)情境图的使用——把根留住
情境图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用时要用足用好这些信息与问题,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同一情境图要面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显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因此提倡教师结合实际对情境图加工重组,但这种加工与开发应是基于对教材科学的理解与灵活把握,情境图的开发中可以添加活动场景,让情景图“动”起来,也可以链入故事情节,让情境图更加生动有趣,但不论怎样开发,不能忘却教材安排情境图的根本目的,开发情境图一定要把这些“根”留住。可见重新开发情境图一定要理解教材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把这些“根”留住,应摒弃那种不负责任的乱开发,只有尊重教材中情境图,用好这些情境图,才能真正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力求简约
教学手段是对教材的一种形式化演绎,是对教材内涵的外在诠释,在教材加工的过程中,选择好的教学手段无异于画龙点睛、雪中送炭,但教学手段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也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时机有序而为。然而当前对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特别是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往往是宁“多”而不怕“滥” 使得手段的选择步入一种去“简”就“繁”、趋“害”避“利”的误区。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在上二年级统计时,正值我们三门举办青蟹节,我一心想把青蟹引入课堂,想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带入课堂,所以展开了评选“海鲜大使”的活动,从网上查了很多的资料,下载了很多的图片,做了课件,还到广告公司请人做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头饰,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课堂出现了一团糟的场面,60个人中喜欢青蟹的就有50人,而对其他的海产品却无人问津,问他们为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后来我将素材换成了调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学生的积极性却是异常高涨,效果也很好。这样设计也同样达到了以上的目的,但效果却比前者好的多。可见手段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应追求简约,应思考如何把最简单有效的手段用在其时、用在其地,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当然追求简约并不是追求简单,这种简约手段应是深入以后的浅出,超繁以后的就简,丰富以后的凝练。
(三)习题的使用——立足双基
以前的练习主要作用是为了达成双基,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练习中要落实双基,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双基,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练习题,每道题也都有着其明确的设计意图,有基础的落实,也有能力的提升,在习题的开发使用中要理解这些问题的真正目的,有针对性选择习题,安排练习活动,既要“双基”保底,又要创新提升,而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发习题时求新、求趣、求深度,对原有习题有的改头换面,有的置之不理,另起炉灶,人为的加深了习题的深度和难度,使得双基的落实大打折扣,在那些新、奇、趣的习题面前,只是大多数学生的不知其解伴随着少数学生的一知半解,这样使用习题下没有做到“保底”上却做到“封顶”,显然有违练习的宗旨,习题的开发要求新、求趣、求深度,但这种开发应是嫁接在学生“双基”落实的根基上,否则开发出来的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习题的使用与开发要遵循教材的基础体系,兼顾双基与创新的提升,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总之,对教材需理性开发,这种理性开发不是要去打破教材原有的“生态平衡”,而是在保持这种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完善并发展这种平衡。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促进学习
1、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学前教育比较好,在他们看来,这些数学知识显得“太简单”了,我在教学1——20各数认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大嚷着向我们宣布:我连加减法早都会了!„„
可见,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心应该向“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上转移,使他们切身地体会到数学的吸引力,让他们喜欢数学,人人都学有价值地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数学知识都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一仅仅满足这些,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来充实数学。
1、将课堂活动融入生活 2、将练习作业融入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也就是说,今后数学书上的习题将可能的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将放到生活情景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学习过“分类”后,课堂练习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东西分类摆放。这样的企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为人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一个孩子成绩差点其实并没什么,可怕的是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兴趣。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当然这方面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切的体会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时,他(她)也是一位幸福的老师。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不得不承认,我们教师有很多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作为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我们不是平时经常说“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我们要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来实现自己的最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2、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让学生玩好、玩透 玩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引导学习。一个学期中,不是说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在一册教材中选出几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去操作,去玩,而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工作,提供学生所要操作的内容和明确的操作要求,就让学生放手去玩,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玩的开心,同时在玩中学透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如为了突破图形组拼这一难点,我布置小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先让同桌两人之间玩,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组拼方法,再小组3个、4个拼在一块,再进行计算,经过一堂课的操作活动,大部分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组拼后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有些学生甚至找到了规律,什么时候周长是最大的,什么时候是最小的,这让我很欣喜,我觉得这么一节课玩的直!这远比我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要有用的多。五: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
我认为教材虽然是新的,但并不是一味的屏弃传统的教法,如新课程虽然提出要算法多样化,但我认为在众多的算法中还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侧重,有所优化,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应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法虽多,但却有优劣之分,我觉得在一个班级中,不会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其实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方法时还是有懒与我们老师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实施新课程后的几点想法,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第三篇: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新教材 新教法 新感受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实验总结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初教室陈淑琴
99年秋季,在市教育学院初教室的组织指导下,我区教研室积极参与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分别在集美二小、集美小学确立了实验班,实验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的实验,教师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谈谈实验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验的做法
1、组建班子。我们确立集美二小三个班和集美小学二个班为实验班级,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和三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实验原则、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教材内容,以发展、创新的观点展开全面研究。
2、加强培训。实施课程改革,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实验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王永老师,给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转变。实验教师为自己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课程改革所赋予自己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还分别到福州、吉林、深圳参加北师大课程中心举办的教材培训,与刘兼等专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想法以及认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专家们共同研究、分析,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认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
3、交流协作。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市课题组每月1-2次的集中备课、听课、研究教材教法;市教研员精心指导,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明确思路,把握宏观导向。结合本区实际,区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开展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听课、评课,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经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验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实验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研讨会,把实验研究的新思想、新经验,向全区数学教师进行横向渗透。
4、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根据新教材的“密切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特点,初步建立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实践应用。”我们还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专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宗旨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投足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5、评价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驱动器。在数学实验中,我们力求转变传统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以人为出发点,关注发展性评价,记录成长,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我们从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尝试性的研究。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课外作业——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外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讲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1)笔试:考查知识技能情况,鼓励创新做法,如命题的开放性、综合性;(2)口试:考查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等。
二、实验的收获
四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实验年级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普遍热爱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未参加实验的年级学生远不及的。实验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如设计“插红旗、上光荣榜、建立智慧星簿”等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提供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布置开联欢会的会场,每把长椅最多坐3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有43人,至少要准备多少把长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如将传统问题“比较4303和3034的大小”变成这样的问题情境:4、3、0、3这四个数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数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更富有探索性,学生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如让学生在多次“分一分”中,明白“把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用除法”,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新教材安排了大量有趣、现实的数学,非常适合儿童的表演。如教师设计“模拟构物”,“小小导游员”、“走进大自然”等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愉快、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发展新知。
(二)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验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实验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实验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他们从普通的教师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验教师为课程实验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四年的实验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乐学、爱学、兴趣浓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是实验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后,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实验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学了第八册的统计后,布置学生实践活动:(1)调查本校1996—2001年每年入学的男生、女生人数(2)选定一个小卖店或小餐馆,询问每月的成本和营业额(3)将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及折线统计图;经常出现如“每张门票6元钱,40元钱能买多少张门票。”“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实验研究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实验区全面铺开,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第四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纪要
6月26日—28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出版集团举行。来自人教社、重庆市教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进行精彩的讲座,与会的重庆市各区县语文教研员、原直属校语文教研组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收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
一、宏观建构:教材理念与特点
6月26日下午,人教社高级编辑、北京大学博士陈恒舒老师做了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
陈老师用“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构建”等四个关键词介绍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陈老师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教师要关注课文的当下教育价值,注重敬业与人格完善,奉献与环保理念的渗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挥教材对学生修身与做人方面的熏陶作用。陈老师指出,这套教材的编写调动了各方面力量,经过诸多专家共同建设和精细打磨,新教材多有创新:从教材的封面到手绘插图,从汉字范写到结构体系,从阅读的双线组合到写作的独立专题,从综合性学习的三大序列到融入专题的口语交际,从名著导读书目推荐到方法指导等。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把优质教材教好。最后,陈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教学期望:新教材有新的面貌,少一点精读精讲,多一点自主学习;少一点机械分析,多一点灵活创造 ;少一点反复操练,多一点读书时间。
【图为人教社高级编辑陈恒舒老师进行讲座】
二、中观阐释:凸显价值与体验
6月27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进入第二天学习阶段,培训内容是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和钱金涛老师为与会人员带来两个半天的专题讲座。
上午,陈家尧老师为学习者们讲授了《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两个专题讲座,并指导大家讲练结合,现场集体备课。
《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材系统中把握价值点,从单元体系中确立价值点,从单篇体式中选择价值点。首先,一线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双线递进,三位一体,凸显自读和读法指导等,应清楚统编教材的编写趋向是强化语文素养。陈老师着重讲解阅读方法的教学,他希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好读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注意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浏览、比读与批注等方法的细致传授与反复操练。其次,从单元体系来看,教师教学应将单元目标分解至每篇课文,以使单元整体教学观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也应注意把握教读与自读两类课型不同的教学方式,力避课型混淆。最后,单篇文本的体式也是选择价值点的重要参考。教师应反复研读助读系统,把握文本体式,深度解读文本,要注意文学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美,而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真。教学中不能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去固定套解文本,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主要从写作理念、写作体系、写作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写作更高效。他指出,教师应树立认知写作、过程写作、创造写作、兴趣写作、交际写作等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生成精准的知识,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并注意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进行讲座】
两个深入浅出,教学案例详实的讲座之后,陈老师指导全体参培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各个小组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如何生成精准的写作知识——以“思路要清晰”为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等备课成果并进行了班级展示。
【图为参培教师分组集体备课,实作跟进】
【图为小组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下午的学习中,钱金涛老师为参训学员带来题为《手握铁榔头,看见的全是钉子》的讲座,分别从教材建议及体验,重庆卓越课堂的建议,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及体验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体验、交流、智慧碰撞等方式贯穿始终。体验一:《春》一文中,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此体验意在使老师们明确教学目标应是确定一个观点,呈现你的材料,表现你的效果,应凸显一课一得,语言为本和力图掌握三个原则。体验二:小组合作朗读《春》第五段,同伴互助重点打磨一名朗读展示者。此体验使在座老师真切认识到一课一得本质是过手,一课一得强调教师的点化,得得相加有体系性。钱老师强调对于必备语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基本口粮而言,不是“了解”,不是“理解”,而是“形成”。
在教研工作及建议环节,钱老师出示《访谈》教学视频,指导参培者依据课堂观察工具,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学生的精彩回答有几个?”“本课哪些是难点?解决难点用了多长时间?”“有无体现生本?有无走过场?”“各阶段流程、时间分配及教学指向”等方面观课,倡导细化教研,分工教研,倡导教研流程科学化,例如将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帽子思维法”引入教研工作等。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进行讲座】
三、微观分享:调研与经验
6月28日上午,主要是由区县语文教研员和原直属校语文学科负责人进行小专题讲座,围绕新教材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享,使统编教材教学更好落地。
首先,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刘静老师对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做了数据分析及施教建议。她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意识落实编者意识。但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方能教好统编教材。
之后,重庆一中张鸣老师带来《从尊重到创造——部编教材使用体会》的经验分享。张老师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贯彻的四个注意事项,即尊重,遵从体例安排;领悟,领悟编者意图;落实,执行教参意见;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不协调处,深入阅读文章的方法,应运用对举或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位带来讲座的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永红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基于课程视角的作文教学设计——以〈餐桌前的谈话〉训练“突出中心”为例》。李老师以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实践二《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向大家演示了一个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科学,教师课堂调控得当,学生课堂生成良好的优秀作文教学课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第四位讲座者是来自西大附中的刘建勇老师,他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刘老师介绍了附中在课外名著阅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运用米其林吃法——长、小、慢,来合理规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寻得一些趣味;设计一些耐人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智慧碰撞。
最后进行微型讲座的是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她从区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角度介绍了经验。谢老师建议,推行学生阅读必须让语文老师先阅读起来,可利用阅读沙龙等形式促使语文老师多读书勤思考。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外名著阅读时,应该安排学生长程阅读,将半个学期的时间合理分配,以启发兴趣、自由阅读,布置交流分享任务、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专题交流研讨等步骤循序推进,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图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进行微型讲座】
四、工作布置:区县培训怎么做
几个微型讲座结束后,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对与会成员提出了区县统编教材培训的建议。首先,各区县要重视培训,重点突破一线教师教学中易忽视或操作困难的教学内容。其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讲座与实作结合,专家理论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抓大放小,围绕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要注意研训合一,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用研究的方式做培训,增强培训的造血功能。最后,评价跟进。陈老师希望各区县在命制统考试题时,应树立以考促教的观念,每个学段的考题要呈现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大胆革新,以此促进日常教学的变革。
三天的统编教材培训,既有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又有方法点拨,思维启迪,令所有参培教师受益匪浅。各区县语文教研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课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统编教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大家表示在紧接着的各个区县统编教材培训中,一定认真落实市级培训精神,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使统编教材真正落地生根。
(撰稿:重庆外语校 刘静)
第五篇:关于“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经验交流
关于“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经验交流 刘柳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全面应对、全面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它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基础教育的课程教育观,即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为本,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引导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从内容上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语言丰富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教材的英语知识被融入生活,从而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学习词汇,理解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话教学(Let’s talk & Let’s play)对话部分是单元的核心内容,旨在把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和词汇融入一个有一定意义的对话语篇中,让学生整理体验词汇和句型的语用情境,并作为文本范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的交流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表意通常依赖于语境去完成,语言习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因此,对话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习得语言;
3.在学生初步理解对话意义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而不要将对话教学上成“跟教师念、跟录音读,集体、小组、个人读”的枯燥无味的课。首先,可以通过对话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初步体验,使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最后的产出活动中,可以依据语篇中核心句型的语用功能,设计交际性语用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语言交流的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词汇教学(Let’s learn & Let’s do)
词汇包括音、义、形三个要素,词汇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音、义、形,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记忆词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将单词的发音与单词影像化和具体化的语义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口头使用某个词时,可以想象这个词的“形象”以及使用语境,或者将其与现实情境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词汇的意思,并且有较好的记忆效果,比仅在口头上重复更有效。因此,词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实物、图片、表情和动作等展示词汇意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词汇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Let’s do部分是基于全身动作反应(TPR)教学理念设计的词汇巩固性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倡导把语言和动作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语言信息,让学生领悟语言,从而到达运用语言的目的。在TPR活动的操作方式:听音猜义,听音指图,听听做做。
2.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词汇
教师应尽量利用语境和语篇去教词汇,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所学词汇的语用功能,在上下文情境中猜测词汇的意义。如通过引导学生读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去构建所学词汇的情景语境,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语境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语篇材料,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词汇。3.提供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与词汇相结合的语用活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一定意义和目的的综合性词汇语用活动。如看图说话、听音画画、词汇游戏等。
4.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教学词汇 单词单词的记忆和拼读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只要学生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利用发音规则,就能够基本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一旦学生看到单词就能读出音,听到音能够写出单词,他们对于英语的陌生感及恐惧感就会减轻或消失,从而大大提升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5.注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策略,雅瑶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词汇的同时渗透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方法。如通过归类记忆法训练学生将有关联性的单词划为一组词进行系统记忆。归类的形式有多种,如按话题归类、按读音规则归类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设计活动,使得学生了解归类的概念,养成归类的习惯。如设计在一组词里找出异类词等活动。
三、新课程强调“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形成有效的策略。现在采用的新课标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递进,课程的设置等各方面都强调“任务型”教学。经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后,学生可以用英语做某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