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5篇

时间:2019-05-13 02: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

第一篇: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

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专题,近几年高考在这个专题基础上的试题开始增多,如2008年的广东卷、江苏卷。2009年的海南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其中第28题设置了斯大林与布哈林有关工业化的“对话”,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一段引文,设计的问题虽然不深,但对教学的启发意义很大。原题如下:

28、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

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新课程设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个专题,着眼于经验、教训。这道试题紧扣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的能力层次适中,因此具有典型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道题启发教学要从历史环境理解“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而不能仅仅从苏联解体反思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与教训。

试题第一问的前半句,要求概括斯大林主张高速发展工业的理由。材料二阐述的中心点是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换言之,就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这是当时苏联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什么?“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第一问的后半句拆开来看,先要说明斯大林阐述问题的侧重点,斯大林强调的是“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周围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世界上只有苏联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显然,斯大林是从政治上考虑工业化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辨材料中的立场和观点一直是高考考查能力的重点。可能是考虑到海南基础教育的水平,该题就材料二设计的问题并不难,材料的信息也比较明显。

如果考生按照上述思路首先搞清楚斯大林的立场和观点,那么,材料一布哈林的立场和观点就很容易比较出来。布哈林使用了“积累”“投资”“供求平衡”等经济学术语,强调的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意即:不能超越现实发展工业化,快速实现工业化是错误的。他与斯大林不同,是从经济学的立场阐述观点。材料的出处《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也具有提示作用。假如试题将材料一和材料二倒换位置,该题的难度还会降低。因为一般考生都会先解读材料一,而他们对布哈林比较陌生,甚至不知其人其事。在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斯大林与布哈林之争是一桩历史公案,两人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观点对立。斯大林出于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目的,要求高速发展工业;布哈林强调尊重经济规律,主张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高中教材中没有介绍相关史事,因此试题创设了新情境,立意在于考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

新课标高中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的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中,有一段斯大林关于加速苏联工业化的论述,引用的是斯大林在1931年2月4日对工业界经理们的讲话:“人们有时间: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这段话与试题材料二的意思大同小异。假如海南省使用人民版教材,或许会影响这道试题的信度(假如海南省使用人民版教材,命题者或许放弃这道试题,或许加大难度)。我们研究这道题主要不在于如何解题,而要从试题反思教学,以高考的要求提升教学水平。试题的材料一、二和第一问,提示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当时斯大林的决策?或:为什么苏联在经济建设上选择“斯大林模式”?这是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也是普遍忽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个变化环节中,教师都能清楚地解析第一个转变的原因。而对第二个转变,只是说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放弃?为什么选择高度集中的模式?教学中既不作重点,也不深究。而这道高考试题恰恰抓住了教学的软肋。

苏俄在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先例和经验。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讲试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经济建设,现在看来很幼稚,但在当初确实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去实践。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和取消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不通,因此,列宁选择了新经济政策。但是,从列宁生前到斯大林时代初期,俄国政治家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早在新经济政策出台时,列宁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

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1921年8月,著名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开枪自杀,遗嘱中有这样两句小诗:“看,莫斯科忍受饥饿,从前整洁美丽,而现在是买卖投机。”在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像小孩一样号啕大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将严重损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述者和实践推行者。在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中,他是斯大林最主要的支持者。但是,自1927年底出现粮食收购危机之后,布哈林与斯大林在农业问题上意见相左,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搞不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这一点,当时布哈林和斯大林都心知肚明。1928年8月,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国际纲领草案的报告》中谈到“我们意见分歧的实质”时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新经济政策的基础是什么?在我们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成了热烈争论的对象。据我看来,市场关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最重要标准。”他主张发展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市场关系”、发展“货币经济”,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而斯大林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过时了,市场和货币经济不适合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29年12月,他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结论”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解释说:“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经过1928--1929年的争论,斯大林的主张在联共(布)中央取得优势,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布哈林集团》的决定,布哈林等人被撤销了领导职务(布在1938年以叛国罪被判死刑)。1929年底,斯大林公开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列宁提出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张,被斯大林彻底地抛弃了。

斯大林用粗暴、残酷的手段处置党内反对派,是政治问题。苏俄的经济建设选择斯大林模式,是经济问题。如果将这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就会忽略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不到促成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其他因素。

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并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内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不改初衷继续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列宁在世时就说过,我们搞租让制只是纸上空谈,几乎没有什么结果;我们想吸收外国的资金,但人家不借给你,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借到什么款;搞合资企业,搞了一年多,只有17家,总资本不过数千万卢布。列宁去世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其次,国内条件也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一是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全党的共识,列宁在世时,党内外就有许多人提出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复辟,列宁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理论论证,说明新经济政策姓“社”不姓“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党内斗争的复杂性,理论观点的分歧同政治斗争搅在一起,论战的双方都把自己的论敌推到极端。1928年起,斯大林借助于许多党员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向所谓的官僚主义和“阶级敌人”发动进攻,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施的重点是快速工业化。当年8月,布哈林找到他曾经公开谴责的加米涅夫(当时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按照加的说法,布哈林说,斯大林是在恢复军事共产主义,他的政策将引发一场国内战争,他称斯大林是“成吉思汗”,是一个只热衷于如何加强自己权力的人。斯大林得知了这次谈话的内容,第二年即利用这一材料整治布哈林,1929年11月,布哈林被开除出政治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确立了他主张的经济建设的基本模式。

在斯大林的强势推动下,苏联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实际上是战时共产主义的翻版,仍然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处理经济问题。但是,这样的体制很快实现了工业化。从1929年开始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到1940年时,苏联重工业增长了9倍,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似乎历史证明了斯大林从政治角度考虑工业化问题是有远见的。

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历史条件。新经济政策固然是一个好的设想,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路不排除受其影响。但是,苏俄当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状态,西方国家的敌视使列宁的设想落空了。理论上正确不见得在实际上可行。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暴露无遗。笔者认为。在中学教学中不必刻意为斯大林模式辩护,而重点要讲清转变中的历史条件。孰是孰非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实行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农业落后于工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民用工业落后于军事工业;尤其是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就闹粮荒,饿死了几百万人;谷物的总产量直到1950年,才达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斯大林经济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说明它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才开始在体制范围内修修补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毛泽东开始意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苏联经验,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经济建设的新思想。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中也引了一段毛泽东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毛泽东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他们……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鸡,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考虑问题。上述试题材料三开头一句“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说明基本政策与苏联建设的路子相同,对农民的同情只是议论而已。斯大林提出依靠自身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挖农业补工业的政策,形成了重、轻、农为序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固定模式。毛泽东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维持基本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

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但事实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没有解决好重、轻、农的关系,没有找到农业发展的路径。可见,毛泽东并不比斯大林做得更好。材料三只能说明认识上的进步,随后的大跃进仍是高速而且是超高速工业化的思路,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样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走了一段弯路。

沿着这道题的设计思路可以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考查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命题仍然有很大空间。对教学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教师要用足用好教材上的相关材料。

上述所引人民版教材提供的斯大林1931年对工业界经理的讲话,笔者在教学中也没有特别注意,看到这道试题才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然后才联想到从新经济政策转变为高度集中体制的原因,是教学中的“盲点”。再查阅相关著述才明白其中的原委。试想,假如浙江省高考采用这道试题,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应对自如吗?浙江全省都使用人民版教材,依我的浅陋揣度,恐怕很多教师都没有注意到这段材料的意义。即:斯大林从政治上考虑必须高速实现工业化。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只有选择高度集中的体制才能实现工业化。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理论则成为斯大林模式的依据。再加上斯大林的政治手段,苏联最终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般来说,教科书引用的历史文献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必急于寻找教科书以外的材料,首先要用足教材中的材料,理解其中的含义,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的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自己想透了,明白了,就能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引领学生思考。同时还要考虑教材引用的材料是否最为典型?还有没有其他同类或观点相左的材料?如此,再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才更有把握,适度的加深也更胸有成竹,拓宽的范围才不会游离太远。近年高考大都在适度加深、拓宽范围上命题。但加深、拓宽都不离中学教学的主题,这道试题就很典型。中学教师不能总是在“马后炮”上做文章,要使高考复习与高考对路,首先还是要用足教材。

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有关中学历史的学术研究。

过去笔者只是大致知道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而且只有政治斗争的印象,并不了解分歧的原因及其各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为研究这道试题,了解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从相关著作中看到,这是学术研究早已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这道试题,笔者还以为斯大林与布哈林之争,与中学教学无关呢。

由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有篇幅的限制,教科书又不可能年年更新,因此不可能同历史研究的进展完全同步。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时被中学教科书采纳应视为正常现象。为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也是为了对应高考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教师应该注意了解有关中学历史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和丰富教科书的知识框架。近年的高考试题往往也在教科书的盲点上命题。例如抗日战争,至今中学教科书对正面战场和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仍介绍不多,但高考已在“驼峰航线”“废除治外法权”上命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也是中学教科书的空白,这两个会战又是正面战场的大战役,学术研究早已肯定。高考命题往往体现了专家的思维惯性,谁能保证专家不在此处命题?介绍史学新成果其实也是求真、求实,这是新课程的原则之一。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如对苏联解体,有学者提出,“需要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研究苏联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把它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和一次被事实证明为不成功的实验,把它放在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实际发展的坐标上,来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也许可以把某些主要问题看得更加清楚”。对此,高中历史教师不可不知。

三、教师要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的理念。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某些结论,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是学科专家的探究模式。这道高考试题虽然提供了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但拷问的仅仅是“侧重点”,就是让学生分辨他们考虑问题的视角,而没有是非的判断。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考虑的也是立场问题。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建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二战的角度看,斯大林是对的;从苏联解体看,斯大林模式似乎又是错误。当今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核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仍然保持着优势,比中国先进,而其基础则是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不能抹杀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布哈林与斯大林之争,孰是孰非真的很难说。但是,考察他们各持己见的立场是有意义的。如果学生通过类似试题训练了思维,明白了立场不同可以导致观点对立,那么,他们的素质是不是有所提高了?

历史教学的核心不是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死记硬背。新课程的高考也不会重点考查死记硬背的功夫。历史教学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例如对证据进行评价,由证据建立“事实”,分辩各种解释的原因,让学生体验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等等。题海式的训练再周密、再细致,也不会使学生对历史有真实的感觉,也难以使学生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能力考查。新课程的理念不仅应该体现在平时教学中,高考复习也需要用新理念引领。这既是高中历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考复习教学效率的需要。

【作者简介】祝旭东,男,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绍兴县鲁迅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绍兴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研究。

【责任编辑:任世江】

第二篇:高考第41题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文综第41题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启示

九江外国语学校

黄长胜

2012年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去,2013年高考的战鼓轰然擂响。今年高考文综卷是江西省第二年使用新课标卷,历史试题的结构、题型、分值和去年一致,基本定型,从中研究命题趋势、分析命题特点、总结命题规律,对指导2013年的备考复习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第41题,是一道具有导向性的值得高度重视的试题。原题是: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按照题目要求,考生先要选择一个观点,然后再进行评析,“评”就是阐明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析”就是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看法。按照去年的评分标准,本题是按档次给分。即: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从我校考后组织高二学生考试得分情况来看并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点不明确,是赞成还是反对该模式并没有答出来。

二、论据不充分,没有从多角度多层次论证分析。

三、史论结合能力较差,要么有论无史套话满篇;要么有史无论,列举大量史实,却看不出这些史实为什么论点服务。

四、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逻辑混乱、口语化严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的考试侧重于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但是,不掌握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学科能力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作答开放性试题更是如此。以41题为例,其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丰富,如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百日维新的内容,八国联军侵华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及其功绩,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这些史实结合“冲击--反应模式”的表述,体现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列强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近代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同时也体现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层次性。而本题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在获取和解读信息上要审题清晰,看懂题目要求和史料,抓住冲击、反应、评析等关键词;在调动和运用知识上要能迅速回忆起中国近代史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国际国内背景、根本原因和阶段特征;在描述和阐释事物上要求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史论结合,语言简洁;在论证和探究问题上要多角度多层次,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在试卷讲评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几种解题思路。以赞成为例,第一步:赞成这一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第二步:提炼出西方的冲击导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一系列的变化的结论。第三步:通过政治、经济、思想背景论证传统的根深蒂固,中国缺乏变革的国内动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领域的每一次变动都与“冲击-反应”相关的史实说明模式的解释是正确的。支持该模式还可以概括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经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层次性的论点,再联系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持反对意见则关键要找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源。如果认为该模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缺陷与不足,则要提炼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论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因外因原理、史论结合去论证分析。

本题作为一道历史观点评析题,沿用了去年的命题技术,关注了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体现了中外关联的特点,在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回望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可以说2012年第41题继承了去年第41题(评论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的风格。其材料选择与呈现、问题的提出与要求,体现了三个特点: 首先,开放性很强。学 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作答的空间比较大,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其次,关注现实问题。即抓住“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促进近代中国的变革”这一问题,暗扣当今热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通过论述促进近代中国变革的外部因素,思考“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动力”这一时代话题,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为学生发展服务,符合高考命题原则。第三,重视对学生史观的考查。材料以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为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突出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历史新课标试题所展现的这些特点,对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启示。

启示一:夯实基础知识,实现历史学科单元、模块之间的链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复习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梳理出单元主要线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用历史主线纵向统领课文基本知识点,以历史阶段特征横向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启示二:高考开放性试题,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日益凸显,因此,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对开放性试题的作答来说至关重要。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高中政治学科哲学模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解读历史问题,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在回答问题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逻辑性。启示三:多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和检测,可以从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和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著作中了解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也可以从网上搜索史料或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在教学中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出题测试。启示四:历史教学需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实施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场所,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也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见,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关于昨天如何,它更加关注的是今天和明天会怎样。“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的功能,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是历史教育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使命。高三的复习备考尤其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第三篇: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

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

任世江

(《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 300051)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高难度的历史试题。此题要求论证的观点学生较难理解,但在必修课程内容中有依据。认识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有利于扭转教学重知识的传统,有利于教师宏观认识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很多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编制了大量的水平低劣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使学生仍陷于“题海”而无暇思考。如果过去可以说:“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那么现在可能是:高考这样考,很多教师还不知道怎么教。尽管很多省市已经自主命题,但全国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重视高考就应该研究高考试题,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改进教学。即便以应试为目的,能跟上高考全国卷的水平,实际也必然要进行素质教育。第41题的导向性非常明显,研究此题,窥测命题思路,可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该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SOLO式的评分要求,似乎旨在引导教学,并不介意各地用传统采分点的办法掌握赋分尺度。考生怎样解答此题,以及各地如何制定评分方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认清这道题的命题依据是什么?考什么?

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内容以中国史和欧美史(缺乏中世纪)为主,外国史没有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非洲、南美洲,因此不是世界史,基本是中西对比的布局。在必修课程的25个专题中概括全球变化的,只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航轮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3个专题。选修课中除欧美史和中国史的内容外,亚非只有明治维新、阿里改革两个事件,甘地和凯末尔两个人物。玛雅文明、非洲文明被作为探索的历史之奥秘,古埃及文明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课程内容的欧美史基本勾画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至今的轮廓,其中包括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生在欧洲的线索。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用恩格斯的话提出了雇佣劳动转化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问题,那道题可以说是这道题的前奏。中国明清时期丝织业出现的雇佣劳动,被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写进课本,已经延续近60年了。但第40题要求论证的恰恰是西欧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在必修课程里有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和法律传统,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有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这些足以论证历史条件问题。今年的第41题,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的崛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用必修课程内容论证这个观点,只差中世纪。上述论证历史条件的史实,同样适用于论证这个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必修内容中也可以找到依据。四大发明对西欧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势力的影响,欧洲人对香料、茶叶的需求,明清时期白银流向中国,以及中国传统商品瓷器、丝绸、茶叶的大量出口,这些也可以论证西方的崛起“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第41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并没有要求判断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只要求你的观点明确,答案要做到用史实论证。从这个角度说,这道题又不难。关键在于学习的时候,教师是否有大历史观,是否将课程内容贯穿起来,是否看到课程内容中西对比的布局。所谓知识教学就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比如了解罗马法,如果只停留在解释罗马法的发生发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万民法,就是知识教学;反之,从《十二铜表法》中要看到“主张权利”的意识:那些古***俗虽然是落后的,但主张了受害者的权利,这是法律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没有权利意识,最终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而这正是中国古代法律及其思想所没有的。因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欧洲能够成为普遍的观念,而在中国至今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怎么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呢?

这道题的立意好就好在对教学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如果理解到位,史论结合便体现出学科能力。考查的不是对观点的判断,而是理解两种观点及其所依据的史实。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西方学者持后一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著作也陆续被翻译过来。试题所引材料即出自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译著。我国学者论述西方特殊性的著作也很多,侯建新的专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钱乘旦的论文《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最具代表性。

这道试题给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术研究。

2010年的第40题和2011年的第41题,在学术领域都曾经是热门话题,成果累累。以学术视野看高中课程内容,设计这两道试题,自然而然。20世纪90年代,刘宗绪先生参加高考命题后,也是以学术眼光看高中教材,再以学术观点命题。当时有几道试题与教材内容背道而驰,很多教师看到差距,如饥似渴地阅读学术著作,无论是什么压力驱使,这样的命题导向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是我们缅怀刘宗绪先生的原因。如今的试题与课程内容及其教材基本吻合,但关注学术的风气却没有那时热烈。当然,一些省市自主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而实际上地方卷也在向全国卷看齐,2011年的浙江卷就比较突出。近几年,高考新课程全国卷学术引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高中教师不了解学术,靠自己领悟,或许个别教师能够做到;而了解学术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怎样了解学术成果?除阅读外别无选择。读专著、读杂志都应该养成习惯。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随着时代而变化。过去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农民起义,现在大部分被删除了。不是历史上没有这些农民起义,也不是我们对那些起义的性质有颠覆性的共识,而是时代变了,那些农民起义在这个时代没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因此不宜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而现在的历史课程内容有很多是过去不曾有的、让很多中学老教师感到陌生的知识。历史课程的这种特点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从学术层面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这样才能摆脱知识教学的窠臼。2.追求教学立意。

很多有见识的教师都明白并提倡“教学立意”。评价一节高中课,首先看的就是教学立意。没有立意的课堂教学,只在方法上讲求花样,最终学生仍漂浮在知识的表面上。什么叫教学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你让学生理解什么?有人将“立意”比作“魂”,一节课没有立意就只能在知识层面打转。教学立意比“重点、难点”这样的习惯备课模式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比如西周制度,如果教师只在宗法分封制上下工夫,学生也只能明白了什么叫宗法分封;如果教学立意定位在“通过了解宗法分封制,认识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和贵族政治”,那么,学生的理解就深入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无疑也就记住了宗法分封的内容。一节课要求追求教学立意,一个专题也要追求教学立意。比如必修2的专题“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个专题至少用三节课,贯穿的主线是什么?只说政府干预经济,就没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看透、说透,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以及赤字财政,金融已成为调控经济最重要的手段,这是当今资本主义的特点。几个相关的专题连在一起复习也要追求立意,例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几个专题贯穿了一个线索: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专题的史实都沿着一个理论发生发展,没有抓住理论线索,学生记住了一大堆事,其实并不明白原委。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是这样,资本主义的概念不仅是经济形态,包括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如果只看到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等经济现象,那么,必修三个板块中的有关专题就无法串联起来,学生的知识就是零散的,欠缺对西方崛起的理解。教科书并没有交代教学立意,编写者自有他的叙事角度。教学立意不是凭空想象、苦苦思考的结果,只能吸取学术成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立意,这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另外,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这也是历史课程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3.讲究教学方法。

有了比较准确的教学立意还要讲求教学方法,这应是教师职业的专长。没有教学立意,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文科班教学尤其如此。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立意则很难被学生领悟。历史课程的成人化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所谓成人化就是将后世学者研究的成果缩编成课程内容,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学习。例如鸦片战争,背景、原因、经过、影响,教科书多年来都是这样的叙述程序。其实这大都是后人所看到的,当时人并不知道。后人因为站在历史的高点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把这个事件变得非常条理化,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条理去了解历史,记住结论。如果我们让学生体验学者是怎样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就应该着重鸦片战争的细节,浓缩学者研究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是去成人化。摩擦生电这个原理已经是定律,但是学习物理还必须用教学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个现象。燃烧和氧气助燃这个现象在化学课也是必须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这样重复前人的发现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学习入门必须体验的过程。但同样道理,在历史课似乎行不通。历史思维的特征是用史实论证观点,即史论结合。史论结合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如果是知识教学,不必讲求方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背书。素质教学重在培养思维品质,教学方法要为理解历史、培养思维品质服务。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历史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考虑教学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当将教学立意寓于史实的铺垫之中,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认知。相声艺术讲究“抖包袱”,包袱“抖“得响(获得满堂笑声)在于铺垫,铺垫越充分,包袱越响。有笑料不会铺垫,就没有效果。教学方法也是这样。讲史实是为理解和认识,怎样使学生理解、认识,铺垫的方法就是教学艺术。是不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任世江,男,1950年生,天津人,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

第四篇: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2016新课标三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6新课标二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6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粤教研2016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016新课标一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佛山市质检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87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出汽轮船“克莱蒙特”号。

1860年,工业产量英国排世界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2016佛山市质检二)41.(12分)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相对简单的两关系已为多极、多文明的远为复杂的关系所取代。下面示意图是其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中一组关系进行探讨。

(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惠州市模拟)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或亚洲历史时相信西方,更具体地说,西欧社会经济历史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和其他

第五篇:2014年高考政治(海南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

(海南卷)

第Ⅰ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下列举措中能够通过扩大财产权利而使农民增收的是

A.推进农民住房财产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B.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C.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D.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

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导致

A.金融机构的利润水平逐步提高

B.资金大规模流向实体经济

C.利率差异化金融产品不断出现

D.社会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

3.经济学常用“倒U形”曲线(如图1所示)来描

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据此作出的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①A→B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②B→C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③美丽中国应该在B点出现

④美丽中国应该在C点出现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4.近年来,我国高端餐饮逐渐收缩,大众餐饮蓬勃发展。某餐饮企业在相继关停了11家高端餐饮门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众餐饮和快餐业务。该企业的行为反映了

①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②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③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④企业融资能力的下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5396.4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比上年增长14.7%,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5%。其中,高附加值的咨询和金融服务进出口的增幅分别为19.9%、66.2%。上述事实说明

①服务贸易全面提高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③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服务贸易取代了商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首要地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近年来,银行利用新技术,不断发展信用卡服务。完成6—7题。

6.某银行将信用卡业务放入“手机银行”,通过手机上的客户端向客户提供各项银行业务和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如金融产品推荐)。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②扩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③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④提高银行的服务品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某童装生产企业主通过信用卡透支解决了在购买布料时资金不足的问题。这表明信用卡具有

①消费功能②融资功能③储蓄功能④支付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3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完成8—9题。

8.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政府

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

③扩大公共服务职能范围的表现④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的措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从经济角度看,建立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可以

A.形成新的财政资金来源B.提高居民储蓄的积极性

C.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方向D.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数量

10.2013年开始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性别平等的地方性法规。根据该条例,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给予男女两性同等重视,保障男女两性享有同等机会,获得同等资源,得到同等发展。这一规定①消除了现实中的性别歧视现象②有利于促进男女两性的权利平等③坚持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④提高了女性公民的政治地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1978年至2012年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决定予以修改。清理与修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

①与时俱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举措

②勇于开拓,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统筹兼顾,将党内法规上升为国家法律的措施

④从严治党,规范权力行使,提高执政水平的表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13年,根据刑法修正案有关条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上述关于维护食品安全的司法解释(B)①规范了司法活动②坚持了依法行政原则

③树立了立法权威④体现了公正司法原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复议法进行执法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在中国人大网发布调查问卷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行政复议法实施情况的意见。全国人大上述做法(C)

①扩大了人大监督权的行使范围②提高了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③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公众参与度④完善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机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政治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

道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助党委和政府搞好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和各界别人士的协商。全国政协重视协商民主,因为①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协商民主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的前提

③协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决策水平

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完成15-16题。

15.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构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3题—第25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6题—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案。

23.(10分)辨析题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越成功。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一般而言,在企业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前提下,该观点具有合理性。(2分)成功企业的标准除了利润指标外,还应包括依法纳税、奠定企业伦理、承担社会责任等。(3分)企业若通过违法经营,如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2分)或者违反市场规则,建立价格联盟、采取不正当竞争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则该观点不正确。(3分)

2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被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0分)答案要点:

(2)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人民共同参与。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分)

答案要点: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3分)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10分)答案要点:

“一校一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2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2分)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2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分)

(2)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12分)

答案要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4分)具体分析学校的情况、学生成长的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前提。(4分)各校根据具体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4分)

请考生在第26、27、28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6.(8分)【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要受市场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场过小,就不能鼓励人们专门从事一种工作。

运用经济学常识,评析斯密的上述分工与交换关系的观点。(8分)

答案要点:

斯密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即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分工的发展。(4分)但他真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4分)

27.(8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和平与稳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0国建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东盟的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秘书处和专门委员会等。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发起区域合作进程:1994年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先后与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002年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2005年主办首届东亚峰会;2008年正式生效的《东盟宪章》明确了建设东盟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结合材料,概述东盟这一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8分)

答案要点:

国际性:由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2分)

目的性: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职能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社会等方面;(2分)

组织性:设立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秘书处等多层次机构;(2分)

自主性:代表成员国共同利益制定发展目标,自主推进区域合作进程。(2分)

28.(8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建筑工人赵正义热爱本职工作,以立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勉励自己,通过实践、自学、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文化和职业技术水平。他结合工作需要坚持技术创新,经过15年的艰辛探索,成功研制了“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这一成果被誉为“中国人在塔机技术领域首次超越西方的开创性贡献”,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合材料,说明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赵正义是如何践行职业道德的。(8分)

答案要点:

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积极为社会作贡献;(4分)勤奋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创新,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4分)

下载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第28题的教学启示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 分析化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

    201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

    海南省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第I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小倩跟妈妈去农贸市场,发现市场上出售的养鸡场的鸡......

    2016年海南高考政治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第Ⅰ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倩跟妈妈去农贸市场,发现市场上出售的......

    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海南卷)

    2007年高考海南省卷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一......

    评2013年黑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第41题

    妙笔生辉 ——评2013年黑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第41题 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闫红侠邮编 152100 高考中实行政史地综合试卷的形式已经多年,教师和学生都在其中寻找着规律,希......

    历史高考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三明质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

    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的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的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2010年是我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自行命题的第二年,其中政治试题与2009年的政治试题比较,在提高试题的区分度的同时,......

    2018天津历史卷高考真题[小编推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