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2: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作者:郭元祥 文章来源: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点击数:

间:2008-2-23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人们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就是“体验”。课程目标的设计强调“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注重“体验”。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过程就是体验,初中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经历就是体验,初中生在实际活动情境中的经历就是体验;经验就是体验,初中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经验就是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引导初中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验?体验之后是什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迥异。看来,要切实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有必要思考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及其价值生成问题,处理好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更新时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什么是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它常常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意义与价值,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通常而言,体验的意义是内隐的。因而可以说,体验是自主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与价值关涉而历经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这一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一般来说,体验具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性特征。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的基本特征

可以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不是初中生通过活动获得的经验本身,参与活动过程的经历不是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既以认知为基础,又是对认知的超越 体验的发生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求体验主体应该具有一定思维与判断能力、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的原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初中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展开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理性准备或知性准备基础之上。初中生只有对活动主题本身具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比较明确的活动目标,才能在活动中获得对个体发展有意义的经验,真正有所悟。

当然,认知本身不是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理性准备(如专题讲座、方法引导)为初中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提供了充分的认知基础。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时出现新的情境、新的问题、新的要素,就需要体验主体主动地进行批判与反思性的活动,不断对新情境进行认识,对新要素进行辨别、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不断地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批判、反思与建构,在新旧材料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的发现,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对认识的超越。

2.体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获得意义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不是通过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经历、亲历的过程。初中生参与了活动的过程是否就一定有体验?那取决于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只有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且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的初中生才能产生积极体验。这也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关注过程”的原因之所在。从此意义上讲,初中生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活动过程,影响了他在活动中体验的深度。从初中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各种总结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获得的积极体验的来源。

初中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活动过程,获得关于活动主题的一系列经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问题解决的经历。但这些经验和经历本身不就是体验。当初中生自主地将经验、经历与个体自身发展之间形成某种意义关系的时候,积极体验产生生成。因此,在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把活动经历和经验本身当作积极体验来追求。

3.从活动的过程上看,体验是一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

体验的发生以情感触动为表征。它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对情境做出反应,触动情感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图式,并积极地对原有的图式和当前的情境进行比较、反思,进一步再认、重新产生一种情绪表征和情感表现,形成新的情感基础,以为下一次情境的展开做准备的活动过程。体验本身就是一个涵盖着“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建构并生成新意义”的一个内隐的综合过程,而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则是体验活动的外显表征。由于即时体验到的东西并不会及时表达出来,也即是说,体验的再现是具有延时性的,所以顿悟式的体验随时会由内隐变为外显。因此,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不断生成的。从下面的活动案例,我们可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的基本特征。

像这样的实践活动真好。我学会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如采访、询问长辈要多微笑,嘴要甜,符合实际的夸夸他的长处,别人才乐于回答你的问题。还有就是采访作记录的时候,字要写得快,记住一些重要、关键的字、词,当时不一定写下完整的话,但过后必须马上进行整理。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初中生应体验什么

体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更是课程的基本目标。尽管体验是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活动,体验是主观的,但体验不是走过场,不是搞形式,体验也并不应是杂乱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的体验围绕下列主要方面来展开。

1.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

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活动过程性的方法,如怎样提出活动主题或课题、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制定活动方案、怎样运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怎样处理资料、怎样交往、怎样得出结论和答辩、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注意事项等;二是具体的活动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设计、制作、宣传、服务等。要发展初中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并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让初中生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方法论意识。当然,在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中,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知识,发展思维方式,获得认知体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初中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以及文化问题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并伴随一系列思想意识的形成、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道德体验随着活动的展开而不断生成和深化。

二、体验的价值生成:意义建构

作为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要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强调“悟”。“悟”是对直接体验的深化过程,是发挥过程、经验、经历的发展价值的必由之路,即意义建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从体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

(一)建构什么

总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引导初中生建构意义。所谓意义建构,是指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德洛尔报告把“为人之道”和“为事之道”统称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学做完人”。这被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价值支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引导初中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四大价值支柱。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进行的意义建构的根本,在于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从此意义上说,意义建构的核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从下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会儿,觉得很新鲜,又好玩,可这几天不断地外出参观、访问,才让我真正明白了社会活动的艰辛和其中包含的道理,不过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总觉得有一种自豪感在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已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了一份相比其他同学更为珍贵的阅历„„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在短短几天中,我们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学会了彼此关心帮助。在此期间,我们常常是不分彼此地完成并不属于自己负责范围内的任务,有什么点子就马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从不叫苦喊累。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工作效率当然是大大提高了,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拧在一起的一股绳子总是不容易断的。在实地参观访问中,我也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

(二)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基本方式

对初中生来说,通过活动建构意义,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应该成为教师引导下的自觉的行为。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下列基本活动方式,促进初中生提升体验,获得实践的意义。

1.总结与反思

总结和反思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对提升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结什么?一般来说,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应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实际感受,总结与分析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点和认识,总结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的合理性。通过总结,思考在以后的相关活动中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策略。

2.交流与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认识、观念、方式或行为方面的困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活动方式问题和行为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和广泛的交流,对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反思自我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也是提升经验,获得深刻的感悟的基本方式。当然,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对活动小组中的成员分出优劣,更重要的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总结与反思、交流与讨论、评价不仅仅是活动的总结阶段的活动方式。在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各环节的实际体验、经验和经历,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交流与讨论和评价。

作者单位: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

第二篇: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们亲自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实践,经历了过程,取得了结果,发现了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这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很好的窗口。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过程和结果永远是一对矛盾,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注重过程。

比如在视频《毽球运动会》中,我们不期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多少踢毽球的技术,他们将来也不一定会以此作为事业,而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学习,是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因为实践能力没有办法在课本课堂中获得,唯有在参与中尝试、积累经验。肖帆老师也说了,半年后的运动会中,班上学生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2、关注过程也并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例如在《校园安全》这节课中,有安全的课题,可以采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视频观看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访有关校园安全的负责人,听其介绍有关校园安全的规章制度和预防措施;或者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等等。这些形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着重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

但就总的综合实践的形式来说,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是一门崭新课程,每个学校都想抢在前列,都在大力宣传各自推行了哪些综合实践项目,新课程是怎样如火如荼开展的。但如果形式太多太杂而疏于管理,像走过场,就真的容易流于“形式”,失去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了。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3、关注过程也同样兼顾结果,不想更多地谈论结果,是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都很关注结果。但综合实践课程不追求理论化的知识的获得,而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积极影响。这样的结果还是需要值得关注的。

第三篇:综合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

综 合 实 践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

高密市东关小学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从小就应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来,从茫然摸索到逐步成熟,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从三方面汇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一、辐射带动,研训结合。

(一)、请进来,走出去,辐射带动,共同提高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每学期都要进行预约式教研,请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来给我们上课,共同交流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并运用学到的经验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讲授观摩课,达到“骨干培训、专业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将继续通过外出学习、比赛等渠道,让教师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帮助全体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

(二)、抓落实,促长效

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我校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纳入了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来,其成绩纳入教师的考核。同时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两周一次同步研讨。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主题报告、观看视频等活动,解决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的相关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课程实施中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究的氛围愈见浓郁。

二、选择主题,开发内容。

1.关注学生兴趣,促目标有效达成

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较受学生欢迎。比如,我们有的年级选择了《水果的学问》、《服装的调查》、《生活中的纸》、《走进生活,了解蔬菜》等活动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每天都要吃水果蔬菜,都在写作业,都要穿衣服,学生对这些并不陌生,但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由此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通过汇报,使我们感到学生收获很多,不仅了解了一些知识,如纸张的发明、分类、用途,服装的历史,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等;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如学会了纸艺制作,了解了穿衣服的学问,懂得水果蔬菜的正确搭配,能做一两样简单的菜肴等;还受到情感的熏陶,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每张纸,不挑食等等。这些选题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仅能可望而且可及,因此收到较好的效果。

2、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打造学生实践高地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很多学科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实践与探究的内容。如:

我们的数学课也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如在教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2页第四单元综合应用《变化的影子》时,老师就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老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如图课件)每组均在课前合作选择自己小组的测量地点,确定测量时刻,测量物体,制定测量计划,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表格。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活动,首先是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再如六年级数学中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回家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家中的苹果、萝卜或胡萝卜切成圆柱形,然后把制好的圆柱体底面的直径或半径平均切成若干份,再重新拼一拼,试一试还能拼成什么体?思考一下根据转化的思想可以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样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别展示,并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活动操作,很容易的把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活动中总结出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还进行了科学与综合实践、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探索。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我喜欢的节日》,作为语文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在教师指导下,中外节日的不同、传统节日的弘扬等有许多可以探究的问题。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很容易整合成为一次主题活动。如学习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又衍生出了不同的主题,如《家乡的树》,我们设计了观察树木、收集树叶等系列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观察大自然,了解家乡的树种,体会人与树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爱树、护树的良好习惯,又能采用探讨、研究与贴画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把科学、语文、美术、劳技这些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3.结合德育工作,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比如我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平时表现的不良行为,选择了《文明礼仪交际教育》,内容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一些服务性强的单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现代人礼仪交际,学习礼仪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举行、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社会生活,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有的班级针对现在的学生只知向父母索取,享受爱不知回报爱的现象选择了《我的爸爸妈妈》,有的班级针对学生乱花钱确立了《零花钱该怎样花》,以及浪费现象严重《我与环保》等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及季节性的变化;收集、交流有关水的资料,开展家庭、学校节水活动;开展校园、家庭垃圾产生、分布、处理情况调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文明三弯腰”等活动。4.回归生活,服务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行学校、社区的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绿化养护等活动,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小报,进行环保社区宣传活动,参与学校、社区的规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还有的班级选择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优美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家乡人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对家乡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5.课内与课外完美结合,架知行统一之桥

我们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校统一布置的“三六”生活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可以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三·八”妇女节,布置同学们回家当一天家,体验母亲的辛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妇女节的由来。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起同学们对妇女,对母亲的尊重、敬爱。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可以“话中秋”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活动,如:了解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查找中秋节的由来,调查月饼的种类、规格、产地等,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等。

6、丰盈的社团活动,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活技能、调查交往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与学校艺术学科相结合中,学校充分挖掘教师特长,结合教师的业余爱好、兴趣倾向、知识领域,将特长突出的教师纳入社团辅导当中来,成立了机器人社团、书法社团、国画社团、排球社团、古筝社团和竹竿舞社团等,在学校第24届艺术节汇报演出中学生们的竹竿舞令人耳目一新,得到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成立了剪纸、小主持人、葫芦丝和武术等社团,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最优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一批在机器人操作上有潜力的学生,并组织他们参加省、市等各级各类的机器人大赛,连年多人次获得省赛一等奖,其中任多同学在今年的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辅导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许多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所写的案例在市征文中获奖。

三、加强管理,多元评价。

学校对课程进行常规管理,加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采取听随堂课和教学评比相结合的办法管理课堂教学,真正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进行主题活动、自选课题活动、生成性活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等活动,反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总结改进工作的经验。

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学校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入档案袋,如:学习环保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可以搜集图片或拍照。二是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培植下,在老师们的大力协作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会更加完善,将有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其实施过程中时空的安排与学科课程的时空安排不同。经常被一线老师和校长问到这样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究竟怎样安排?大班额条件下如何组织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来,时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时间和空间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涉及课时的落实与具体安排、活动主题实施的持续周期、活动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活动过程中的时间效率、时间管理等方面。“有时间”才可能有深度实践。

(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时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但当前实施过程中,不少实验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未认真贯彻《课程计划》,课时不落实

课时不落实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考和高考不考,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不少省市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课时中的2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种种现象表明,《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的国家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活动主题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时间周期

现在不少地方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包,有的地方和学校干脆把资源包当作“学科性教材”来使用,按照学科课程的课时安排的方式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一课一课地在课堂上教,一两节课就完成一个活动主题,一个学期的活动主题数目过多,预设的成分太强,学生的活动主题缺乏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周期,没有处理好“长作业”与“短作业”的关系,活动的实施周过场,学生缺乏深度实践的时间周期,也是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的实践过程缺乏有效指导,时间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时间的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来自主时间,但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施过程加以有效地

指导,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有效地开展活动。但当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导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策略,教师指导不深入、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学生活动效率不高。

4.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制度

要提高学生活动的单位时间效率,学校应逐步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管理制度,要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量计算方式。但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建立起一种弹性的时间管理制度,“一张课表管理一个学期”的现象非常普遍。绝大部分地方和学校没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的规范。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列入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被“课外化”,全部转移到“假期”,成了名符其实的“课外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安排的根本策略是把时间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为学生的深度实践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具体要求如下。

1.贯彻课程计划,落实课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应该必修的国家课程,《课程计划》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地方和学校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价值,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的课时设计要求。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

2.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深度实践

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减少每学期的活动主题数量,保证学生对自己干兴趣的活动主题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在各阶段能够深度实践。小学中年段适当设计一些“小主题、短作业”的活动主题,但也不应保证学生有时间完成各阶段的活动任务。学校高年段应适当增加“大主题、长作业”的活动主题,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的实践过程。以正式课时利用为主,合理利用假期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上“课外化”,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3.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效率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逐步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时间管理制度,实现时间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弹性课时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式。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增强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克服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有“空间”才可能有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问题实质是学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有空间”才有学生发展的可能。

(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空间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仅仅通过“课堂”能够实施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校园、校外等各类空间,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处理好的空间问题。但当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

1.活动空间的广延性、经常性不足

学生自主提出或选择的活动主题往往需要有多次校外活动时间和空间,但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处于安全隐患、政策许可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作限定,剥夺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体验获得发展的机会。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往往呈现出“一次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空间往往局限于学校校园内、学生家庭里,丰富的自然环境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活动空间的广延性和经常性不足,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价值的实现。

2.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

学校要持续、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建立其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如技术实践基地、社会活动基地或共建体等。但目前小学普遍处于学生活动空间的应急性状态,学生需要什么活动空间,学校就临时去联络。应急状态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小学持续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我所知,目前全国只有河北等少数省市建立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活动空间。

3.缺乏活动空间利用的政策支持

绝大部分校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非常担忧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隐患和违反“有关政策”。目前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生外出管理制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相背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专业自主权太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安排策略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没有活动空间,便没有学生发展的可能。学生经验的丰富、鲜活的体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需要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得到增长或生成。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空间利用需要与时间安排相结合来综合考虑。

1.妥善处理课堂空间和课堂外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空间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不能完全在开放的课外活动空间中实施。课堂空间的活动组织形式应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资料,充分讨论,自主研讨、设计、制作等。必要的实际情境的体验不能仅仅依靠课堂

空间的模拟方式来实施,要保证学生经历必要的充足的开放空间的实践环节。“一次性”活动的发展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2.充分开发空间资源

小学应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资源,引导学生把基于文本的实践学习和基于实际情境和工具利用的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小学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实施方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社区与小学共建等,做到开放空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避免“应急状态”。

3.建立开放空间中的学生活动制度

开放的活动空间的确存在着各种学生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开放活动空间,学校应建立学生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制度,使学生的开放空间活动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有效地展开。如建立“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开放空间下的教师指导制度”、“小学生开放空间中的活动规范”等。开放空间活动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克服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零花钱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

    《零花钱的体验》研究报告 指导老师:张文云靖颖莹 参加学生:七级二班、新乡第四十三中学一些学生及家长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学生零花钱也越......

    6、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心得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心得 学校:睢县孙聚寨乡孙西小学 姓名:唐素 勤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心得睢县孙聚寨乡孙西小学 唐素勤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活动,密......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理念与多样化课型结构的相似性,然后浅谈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新课程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

    五年级综合实践《职业体验》活动设计

    遵义县第四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 年 级 综 合 实 践 教 案 备课教师:罗小娟 职 业 体 验 ——之认识和理解不同职业 实施学校:县四小 实施年......

    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

    关系营销与体验营销案例

    第三章 现代营销理念与房地产企业发展 3.3 房地产关系营销理念概论 【光盘案例】“易居会” ——金丰易居·上房销售的客户关系管理 2000年,金丰易居房屋销售创建上海首家会......

    综合实践和作文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和作文整合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