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讨论课学习体会
参加全市小学科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
学习体 会
2012年11月6日至7日,全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在临沭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能去学习,感到万分高兴!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8个县区的优秀教师执教;有各市区精选出来的十四位老师的评课议课;更有市教研员徐科长的重要讲话;同时参观了各县区的小制作、小发明。短短的两天时间,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科学教学的盛宴,与会的教研员和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内容对更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把握小学科学教改方向很有帮助。此次活动是授课教师们一次从内涵到外延的全方位展示,的确让我感受颇丰,收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各位参与展示活动老师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呈现出活力与精彩。现谈谈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领悟“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11月6日,上午我们观摩了4节《未来的交通工具》的课堂教学,下午又观摩了4节《登上月球》的课堂教学。这8节课分别由来自8个县区的优秀老师执教,虽是同课异构,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各个县区对于科学讨论课的上法,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范例。
通过对8节课的学习,使我对“科学讨论课”教学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也可通过搜集处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总结,形成共识。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二、领略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风采
11月7日上午,我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我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评选现场,当看到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作品时,我被彻底的震憾了。有的是利用科学道理设计实用工具,有的是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大型制作,美仑美奂。思维的启迪,有的是生活中废物利用。。
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只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才具有实践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讨论课”的教学内涵。相信通过这次的研讨会,我们的科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插上创新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翱翔!
孟庆艳 2012-11-26
第二篇: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构想】
一、“讨论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讨论式”教学是创造力培养原则中积极思维原则和探索求异原则的最佳体现。是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探讨、研究,富于发现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讨论式”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讨论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式教学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首先,认识活动主体学说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学是首选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便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来掌握的,而且学生又只知“一鳞半爪”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策略框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情境——激发兴趣——感知问题——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依据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
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
(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教学案例】 第18课
电脑与网络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会对电脑与网络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情况以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电脑与网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知识: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了解有关因特网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能意识到网络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弊端,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群使用电脑与网络的情况,搜集有关因特网的资料。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网上聊天、网上教学……等视频资料。师: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事情?、.师:你有QQ号吗?你平时喜欢通过QQ与你的同学、朋友还有亲戚联系吗?为什么你喜欢用QQ? 学生交流
生:用QQ通讯快捷、方便。生:用QQ可以省钱,生:还可能用视频看见远方的朋友。
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电脑与网络。(板书课题).师:关于电脑与网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打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筛选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生:电脑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电脑与网络有哪些功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电脑与网络? 它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因特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干什么? 如何正确上网?
上网有什么利与弊?……
二、明确目标,讨论问题、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调查,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记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选出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展示学生的调查表:调查对象
是否利用因特网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用来做什么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上网的时间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第三篇:参加市小学科学研讨课学习体会
参加市小学科学研讨课学习体会
在11月1日至11月2日,我参加了市小学科学研讨课活动,有幸领略了四位名师的风范,可谓是受益匪浅。作为我自己,心灵上受到了莫大的震撼,浅显的了解暗箱的教学方法。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堂设计的精心巧妙。
从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教师系统的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教学目标明确。老师能够巧妙、灵活的运用解暗箱设计教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思维的重要,以及猜想的魅力。教师以丰厚的资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反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像,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像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邢丽梅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课堂设计层层递进,教学扎实,步步为营。因为地震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但根据一定的可感知的外部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出来。教师课前就利用云台山的地质地貌图片进行交流,让学生感知。然后结合地震的电影片段,家乡马灵山的地层以及“一步跨一亿”的视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有层次性的猜想。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揭开暗箱,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像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有感于名师的风范。
听了名师的这四节课,我真的是眼前一亮,心理上恍然大悟。每位老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人文色彩。他们朴实而有高度,温婉优雅,有着良好的亲和力;他们的课堂层次清晰,主线比较明确,尊重学生,能够关注学生欲望和兴趣,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师生对话是平等的,交流是真诚的,活动是有效的。我欣喜的发现,教师成功的成为了学生的伙伴,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达到一种默契。小组讨论交流落实到实处,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如颜世萍老师教学的《四季更替》时,老师确定出暗箱是地球的公转,然后通过学生可以感知到的种种现象,抓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为突破口。但是当探究进行到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这个地方时,学生怎么也说不出来,而颜老师却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处处为学生考虑,让他们继续探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充满激情地投身其中,最后学生还是被颜老师叫回来的……
三、教师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有特定的对象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纽带,教师语言的巧妙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课堂语言的简洁精练和严谨。
(1)教师简洁精练的语言,给了学生明确的指示,引领学生去思考。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就像是一颗颗发光的珠子,它们散落在那里,漂亮吗?如果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再挂在那里,那应该是多么的耀眼呀!例如:在周晓静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呼吸》一课,导出课题后,周老师顺势接住:关于呼吸,你想研究什么哪?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为什么要呼吸?……师接着引导,要想研究为什么要呼吸,先要知道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进的是什么气体?谁来猜猜?就这样一步步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就被引领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了。
(2)教师语言的严谨,可以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依据,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思考?例如:在邢丽梅执教的《地震》一课,她前面利用图片和视频进行了三个猜想,她分别运用了这样三句话:①根据同学们的经验,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②通过交流,你觉得地震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③你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其次,教师贴切、有针对性的评价性语言。当学生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老师可以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探究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夸奖他:你们真是爱动脑的孩子!这几位老师都是做得很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还有吴老师的幽默,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刚刚接触科学教研工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显得非常陌生,我的那点知识,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点泡沫而已,我感受到了压力。但我知道,有压力就有动力。我要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学习,懂得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真正让解暗箱落实在一堂课的实处。
第四篇: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 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 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 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 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 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 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 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 第 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 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 3、4 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 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样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 了学生。
2、渗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4 位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 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 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3、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 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比如 第一、二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实践操作、体验感悟,从而 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有从问题入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各种感官又动脑,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 会有学科学的欲望,从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而第三节课,老师还把孩子们的“做”与 “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老师指导,躬下身子,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亲历亲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一个个结论在孩子的游戏中自然产生,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贴,师生没劳累的痕迹;第四节课以小组合作为载 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时代需要 的一种生存意识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地 位,扮演着扶人过河的角色,不同程度做到了扶放有效:实验前的指导,过程中的指导、点拨,看比较到位,有实效。
4、渗透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思想。四位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眼 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好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探究的对象,他们是 急于想弄清楚原因,群情投入。很多老师能够把课堂引向课外,就地取材、摄取身边的材料,为科学课所用,非常好。比如第一节课,老师能用摩托车上的废镜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5、渗透了开放教学的意识。4 节课在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上,都留给 了学生延伸拓展的充裕领地。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为掌握科学知 识而敷衍探究过程。
6、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 以不同方式进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 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挖掘孩子们在合作和交流、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火 花,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这些,是老师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花钱费米就 能对学生进行投入,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 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二、新手段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价值追求,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维目标恰好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 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不平衡。①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看,都 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三维目标都包含其中;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情感 目标也有明确要求,体现科学学科特点;适宜,指老师们确定的目标大多都能以课本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地体现着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紧紧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 服务,绝大多数老师也能尽忙忙碌碌地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的抓住、难点的突破,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老师们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建构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的辛苦的身影。无论从知识是能力培养 上,匀可以看出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功底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 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新思路整合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知识点都被老师们抓得准、抓得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志向性,甚至有几位老师是直扑重、难点,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处理比较精当,真正做到了“用材料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节课,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细节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细节,就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繁琐。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需要有时间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甚至在验证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方面,多数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第一节课 层层递进,逐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三节课,先整体后具体;第四节课由熟悉常见的平面镜到 不常见的凹凸面镜,降低了难度。
四、新构思保证教学流程。教学程序上,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 设计和运作。①思路上。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 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体,老师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非 常明晰的:一系列教学措施编排组合、衔接过度、详细安排、指导与学生操作等等,老师的思 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课题,各自有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感。老师的设计不同,着力 点不同,切入点重难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造成了相同的课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课如润物无 声的春风细雨,有的老师课如奔涌激流,有的老师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 知识,养成能力;有的老师让学生在信息的摄入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示实验中,对科学产生浓 烈的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实用的科 学,从而爱科学、用科学,诸如此类,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独运匠心。②课堂结构:教学思路 是纵向教学脉络,课堂结构则反映教学横向层次和环节,各节课里,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它们之间怎样联系、顺序怎样、时间分配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纵观这次老师们的 课,许多做到了结合合理,有的甚至很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教学密谋也适 中。比如第三节课老师的课堂结构,就非常清晰。所以效率也较高。
五、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①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 衣,灵活运用。我们知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就像我们平时爱举的一个例子: 杀猪怎样杀都可以,但捷径及最好只有一刀进它喉咙才是得法。②教学方法再好,不更换也会 令自己和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生厌恶之心,能够常教常新,是我们在座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好在都不时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③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 外,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运用了录音机、摄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 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音、像世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①无论年长还是年青的老师,个个如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自然、从容,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对学生包含热情,对课堂激情投入显得师生情感十分的 融洽。有的老师,简单的几名话语,一个眼神,举手投足,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获得了 学生的信任和新近,切实地为课堂成功作了铺垫。②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变换,教学手段怎样丰 富,好的板书,能够提纲攀领,艺术性地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老师都注重了板书的 作用。③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老师能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首先是敢说,再是力求说好,最后是有的老师普通话,拿我们课后老师所言“听起来硬是舒服”、温柔、甜美,富有磁性,体现我们教师的评议艺术是有高度的。④有的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 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了一节课,老师们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而实的准备工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师主导,生主体的位置也已摆正,一种 “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科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这四节课,除了不同程度上地具备以上闪光之处,做到比较到位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一定的瑕疵。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在这里指出来,希望与各位 同仁探讨: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 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 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 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疑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没有创设好 情景,硬性的逼学生提问题,失去了产生问题的意义,更没有探究的价值,让探究成了形式。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 能完全照着老师的思路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新东西,老师要保留学生意见,激发 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3、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练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敲砖门普通话,至少课堂语言、教态应尽量规范,减少随意 性及缺陷。有的课,没用体现教材的作用,有的学生配合老师,为老师服务,而科学课堂应该 是老师配合学生,为学生服务的。
4、学科之间一脉贯通的。我们科学课老师,也有很多东西需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要提 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和运用好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保持兴 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却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有更高的不竭 追求!说这么多,肯定有诸多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我真诚地希望各位 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我感觉,章这位老师的教学素质正在不断的接近“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说,要给我今天的评课加一个主题的话,我评课的主题是《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本学期,提出了进一步打造活力课堂。本学期,我校对活力课堂进行了界定——
三维化:抓三维目标落实。
民主化:课堂的民主氛围。创新人才就是靠民主的氛围孕育的,学生是否投入,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化: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
生活化: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有效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这个界定写进了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中。
我想说明的是,校本教研方面的任何一个文件,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就这个活力课堂的界定,是我在认真学习了很多关于活动课堂的界定方式后确定的。
(一)三维化的落实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科学技能)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上面是这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三维化目标表述中,凸现统计图表,我个人觉得更为理想。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识上存在的与教师预定的目标的差距,估计跟目标上的不明确有一定的关系。
(二)民主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章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大家观察,这位同学测量观察的方法是否准确?
老师觉得,你应该再低下去一点,目光与温度的读数相平。
你认为最高温度是多少,请你把这个温度写在上面。他写的对不对?
(2)再请一个同学来测一测。
(3)同样一杯水,两个同学测出了两个温度。这说明了什么?想不想再来测一个?
(4)我们看到,三个同学上来读温度三个同学的温度读数都不一样。原因是水温在变化。
如果每隔三分钟测量一下,这杯水温度下降的规律会怎样?
我认为,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教学的导入,本节课把技能复习与教学引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今天的猜想,学生的发展状况很好。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给错误学生改正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这一点,章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妥当。
我们发现,学生在科学预测的环节中产生了多种想法。这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卷入。
(三)主体化的呈现
老师们,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5.搜集整理信息;6.思考与结论;7.表达与交流。
这节课,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今天的教学,对学生养成这样的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科学课本质的东西——
作家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科学家往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是一种学问,而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一种智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向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把复杂的过程说简单。这一目标的达成的基本保证是,学生独立研究的时间很长。
要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想齐读,处理的很好)
商榷的地方——
倒计时,数10-0,小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学生数数应该进一步一次比一次提高要求。读秒不能随便读。看到了学生读书的发展,后来进入了自动化,但是,还可以看到更大的发展。
教学效益的问题:
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每隔两分钟计时,学生三分钟时间里的效益太低。另外,可以考虑两人一组进行实验。甚至可以是1人1组进行实验。
另外,我觉得,学生对于读图的发展不是很理想。21世纪,是读图的世纪。统计图的最大意义在于,一眼就能看出变化的趋势。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变化的趋势,必须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还没有将深讲透。
(四)生活化的凸现
用内容本身去吸引,是理性的吸引,更有科学的特点。
本节课,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有结构性的,服务于今天的教学。
1、把温度计挂在铁架台上,解放了学生的双手。
2、课件中的记时器,很清晰,很管用。
(五)有效性的达成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程度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追求“简洁”(教学环节简洁)、“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有趣”(学生趣味盎然),这或许从一定方面,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教学时间超过了5分钟左右。时间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这节课是研究课。是探讨一些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
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间的效益问题。
请大家思考,在测量一杯水温度变化的间隔时间中,(每次间隔3分钟)我们还可以怎样有效的利用中间的三分钟的间隔时间。3 《种类繁多的动物》评课稿(因为是第一节课刚上完现在就要评课,时间比较紧,还没有彻底梳理清楚,所以我就按照课堂活动的顺序来说说自己能想到的。
1.课前气氛调节有方法。学生第一次没唱好,来第二次,坐着效果不好
那就站起来唱,气氛、效果一下子就起来了。
2、这节课使用的PPT课件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前面两次展示的时候,老师一点击,学生就脱口而出,眼睛看到了,嘴巴说到了,耳朵听到了,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视、听、思结合起来,活动在进行,学生思维在展开。
3、给动物分类环节处,老师让学生自己制定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如果老师能给出一个例子,稍微引导、示例的话,也许后面学生的活动会流畅些。
4、课堂常规,或者说细节:“轻轻的转过来”,因为实验室里的凳子与地面容易发出噪声,所以这样子既体现了董老师很注意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也很注重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大之爱。
5、给动物的分类这里,几乎全班八个组都有发言,这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过应该更加注意学生分类的情况,比如学生的分类标准是否清楚,分类中是否不重不漏。
6.汇报交流时,老师一再发问:“你们抓住什么特征来给动物分类的?”这与前面的介绍“科学家抓住什么特征给动物分类”相呼应,前有铺垫,后有反思,促进学生思维跟进。
7、最后老师介绍“恩格斯向鸭嘴兽认错”时,已经下课了,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放下让学生课外阅读,不一定要教师来讲授。
8、这节课董老师特别注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中的逐渐养成,也比较注意生成资源的利用。
总之,从这节课里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学习。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更快的成长。愿我们与科学课一起成长!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三堂课中,教师都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陈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都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下午时,我们小组就第这节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大家分歧最大的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小学科学评课材料
一、扎实开展实验教学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期初,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配备标准,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配档要求组织好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实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等教研活动。抓好实验的备课前仪器准备和实验,课堂实验组织与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填好实验仪器申请单和实验教学记录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实验教师要明确几种类型实验的基本要求:(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准备安全。(2)学生分组实验:A、准备实验计划;B、实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实验反馈和动态,检查实验效果;C、总结阶段: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仪器,课外实验加强引导,提高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填好实验仪器申请单,送交仪器室,实验教师协助任课教师配备仪器、器材和药品。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的配档,充分利用好实验器材,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实验教师要提高组织实验教学能力,让学生养成实验完毕后对仪器整理、清点、清洁回放原处的良好习惯,注意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分管领导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检查督导,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发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三、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为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全面检验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拟定本学期十一月份举行一次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明确标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人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例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 ——《把液体倒进水里》评课稿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下面我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谈我对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理解。从整体上看,她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一步一步围绕液体性质,引领学生走入快乐的科学世界。《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探究是否成功,全在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而决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这节课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溶解现象等。在探究了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这节课的导入高老师以一杯色彩鲜艳,迷人的鸡尾酒图案点 “这么鲜艳,美丽的鸡尾酒是怎么调制出来的亮了同学们的眼睛;呢?”高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想探究的欲望,从课堂上看确实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探究欲望。非常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液体浮沉现象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不同液体倒进水里,了解液体也像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在探究活动环节中,首先高老师设计先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液体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认为高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是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提出对实验的预测。再让学生去动手做实验。在做之前让学生“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每个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他们先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油上浮,蜂蜜下沉,再动手验证自己的观点。当发现结果和自己预测的一样时,学生会增加自信心和充满成就感。下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把蜂蜜、油和水倒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及刚才验证的结果,预测出三者沉浮的顺序。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同的预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认真,更积极主动地想要探究出问题的结果。很快学生的预测又得到了验证。同学们也找到了彩虹酒的制作秘密。所以我觉得高老师在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上非常精心,环环相扣。像为学生铺设的台阶一样,让学生一步一步探究出问题的本质。接着下来的一个环节教师又鼓励学生动手搅一搅油、蜂蜜、水的混合物,学生有了前两次的观察经验,很快就会发现搅拌后的混合物中蜂蜜和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教师这时点拨出液体不但有沉浮这个性质,还存在溶解和不溶解的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理解的引导者。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刚刚探究出的液体沉浮,溶解现象,自制鸡尾酒,并品尝。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配置鸡尾酒的热情很高,他们积极思考。在配置过程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创造性设计。这样既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开拓了思路,又让学生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天听了高老师这堂课,我有很大收获。在今后我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这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如果从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认真分析教材的目的,分析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生动有趣、实用和具有探究空间的环节。那么就会尽量减少缺憾的发生。为学生呈现出记忆深刻的一堂课。科学组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周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下课音乐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到啦?怎么这么快?
科学是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见识各种自然现象,给学生指引一条路,让学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周老师有这么几点让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师很自然的利用课前一支歌,从听力过渡到眼力,让学生找寻画面上的青蛙,可谓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对荷花从中的青蛙,周老师别具匠心、精心处理,六只青蛙将它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显眼的,有隐蔽的,找寻的难度各不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适应的相对性。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个别生物不代表整个自然界,为了突出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周老师由点到面,从个体适应、到多种生物适应、一直到动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适应。其中采用了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举例、生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知识。
对待课堂中的重点环节时,周老师展现出自己大师的风采,对重点浓墨重彩、例如:他通过让学生对图片中情景的解读,学生的举例、发放标本让学生体验,等手段,来突出自己对重点的重视。
而面对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对蝎子的行为进行假设。而后他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验证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不管学生提出来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学生的智慧进行甄别和完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思考、有斗争,有分析,有提高。而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改进,使实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而在数据处理方面,周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处理和分析,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理念。
三:渗透情感教育,倡导大自然观点
从生物的适应、到生物的适应的相对性,到生物不适应被淘汰;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到我们的一点一滴与环境休戚相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今天这节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升华,学生接受了生态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种大自然观。
四:亲切的形态语言、倡导民主的教学气氛
一堂课,有的是鼓励、肯定、有的是赞许、掌声,没有斥责、批评,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亲切、慈爱的一面。语言精练,语气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周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这节课中再做些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更精彩:
1、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类似老鹰捕食,体色与环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离了狼的毒口,来补充说明生物的适应,可能对学生理解适应的意义更佳。
2、如果利用环境物种的变化等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对适应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给人一种荷叶浮在水面的感觉。
当然,如果说一节课,是一件艺术品,哪遗憾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面对一节课,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去领略艺术的魅力。艺术是需要挖掘的,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仅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不到之处,请众君见谅。
再次谢谢周老师辛苦、卓越的工作,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节高水准的课。小学科学《温度和温度计》评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口镇长江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校有机会为全州小学研究科学课教 学提供视频课例,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受教研室科学课教研员的 委托,并代表学校综合学科教研组对谭玉波老师执教的《温度和温度 计》一课的研究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学习方法 新课程教学强调转变学习方式,科学课更强调探究学习,探究既是科 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教学在运用课程六大理 念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专家认为“没有科学的方 法,就无法构筑科学的一切”。本课的研究活动试图在研究学习方法 和科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尝试。
1、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考察 法、测量法、练习法等学习方?1?7?1?7?1?7,这些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仍然适用。运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选用学习方 法作必要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运用的方法更恰当、更科学,从而使 学习更有效。本节课中,谭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 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的方法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发现 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用讨论的方法确定“验证 引起温度计液柱变化因素”的办法;用测量的方法形成“物体的温度 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科学概念等。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 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有以 下共识: 第一,学生学习科学,要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轻松,更主 动积极地学习。恰当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方法要有 针对性。同时,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及时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第三,学习方法不是学习技巧的简单罗列,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活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 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总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方法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探讨科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方 法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指标之一。它是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和程序能够了解与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与知识去尝试解决问 题,会提出假设与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和证据,会进行判断、推 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1?7?1?7。在《温度和 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分组实验感知温度、感知温度计液柱 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及比较武汉和长春温度的不同之处时,对科学方法 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认为: 第一,科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方法注重 探究全过程,科学方法中要运用学习方法。如感知温度计液柱的变化 时用到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是为了学习科学 知识、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操作技能等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与策略。第二,掌握科学方法要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愿意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不能空洞说教,教师的引领要注 重过程,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如:用什么知 识、什?1?7?1?7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何猜想与假设,如何收集信息与数据, 如何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等方面没有 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在教师有效地多次引导下,学生才能掌握和 运用科学方法。第四,落实学生的亲历活动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必要前提。《科学 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课改前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抽样统计与分析, 总体合格率仅为34.9%,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难以落实亲历活动, 学生难以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关联程度。比如本节课中要 认识“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物体的 温度,学生才会有所体验,长期坚持落实亲历活动,科学方法才得以 掌握。
二、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科学知 识占较大比重,如: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计的构造,摄氏温度计用 什么符号表示,摄氏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每个刻度表示多少度,怎样 读写摄氏温度等等。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呢我们 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1、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什么是物体的温度”之前用了实验的 学习方法、比较的思维方法对物体的冷热程度进行充分体验。在学习温度计的构造时,用观察的方法,发挥实物工具的直观作用。在读写 温度时,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相同与不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为了 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
2、运用现代学习方式获取科学知识。教学中,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如: 在了解温度计构造时,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感知温度计的液柱变化、刻度上的数字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时, 运用了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概念,获取 科学知识。
3、注重探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读写摄氏温度时,在充分运用比较这种思 维方法的前提下,学生找出了几种不同的温度,那么怎样读写这些不 同的温度呢谭老师注重了读写方法的有效引导。在揭示“温度表示 物体的冷热程度”这一科学概念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在学生体验 三杯水冷热程度不同的基础上,教师直接揭示什么是温度,减少了不 必要的探究环节。
4、认识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新课程教学中,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同点 在于科学课是“科学概念”目标,其他学科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科学概念就是科学知识吗?1?7?1?7这一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进行了 一些研究。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区别在于:一是其含义不同。二是 教学目标中的分布不同。如“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 度计的主要构造”这一目标放在“过程与方法”中,这句话前一部分 表述了用什么样的方法与过程去学习,后面表述的内容则是学生要掌 握的科学知识。三是形成科学概念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强调 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概念;科 学知识则侧重于观察、记忆、理解与运用。科学课中,科学概念与科 学知识又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概念本身就是科学知识。如本课中的“什 么是温度”既是科学概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
5、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能淡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要 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教学不能淡化科 学知识的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改革学习方式,坚持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目的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科学知 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各位老师,科学课教学中的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二节课能 解决的,希望与各位同仁在今后充分利用网络教研的平台多多交流, 研究科学课教学,达到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衷心希 望各位老师对《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看法。谢谢大家!9 同题异构
异样精彩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漳平实验小学余仙。首先感谢市教育局、进修学校、感谢铁小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下面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同题异构”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我要讲的题目是《同题异构
异样精彩》,主要从“同题异构”的基本含义、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活动价值四个部分来讲。
一、“同题异构”的含义
“同题异构”,就是对同一个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等进行比较,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与思考,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里的“异构”不单单指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是指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结构等等。上午听的这两节课就是典型的“同题异构”课,它很好地诠释了“同题异构”的内涵。
二、“同题异构”的形式
开展“同课异构”一般分为多人同题异构和一人同题异构两种形式。多人同题异构采用得更为广泛,今天这两节课就是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了构建富有活力的“同题异构”教研新模式,可以同年段内进行,可以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可以本校内进行,也可以校际之间进行,比如借助共同体学校之间进行开展活动。
1、“同题异构”的主要流程:调研—设计—实践—研讨—共享
调研: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生成教研主题。(比如我学校本学期也布置各年段确定一个教研活动主题,我所在的年段在交流中发现有个困惑: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这时是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提出来后再一起组织解决还是提出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好呢?于是就确定了“如何有效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这个研讨主题。)
设计:设计活动方案。(今天的〈东南西北〉这个较抽象的内容就设计成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方案)
实践: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听课教师也要明确主题,带着问题进行听课和思考。
研讨:执教教师要先说明教学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听课老师再对比分析。
共享:找出不同方案的个性和共性问题,提出最优对策,再归纳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2、“同课异构”的常用模式
(1)异构研讨式:多位教师提供课堂实例--大家对比研讨--总结共享。(今天铁小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2)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请一位教师上课,供研讨,针对不足,提出调整建议。根据新的建议在另一个班再上,再次对比研讨。(刚才我讲的我所在的年段根据学校安排就将采用这种模式进行。)
(3)专家引领式:名师上课--教师上课--研讨交流。这里的名师也可以是学科带头人或教研员。因为这些人员的理念、设计、课堂建构都有其独到之处,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能表现出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比照、参读、感悟的机会,能加快成长步伐。
(4)跨段衔接式:各年段提供课例--研讨--教研员点评。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对比教学策略方法,加强联系、沟通,促进年段教学工作有序过渡。
(5)共同体互补式:共同体片内各校选择共同课例进行研讨。(今天的活动就结合着这种模式。)
(6)师徒结对式:师傅提供课例--徒弟提供课例--对比研讨。这种方式多用于校本教研。
三、“同题异构”的实施
1、要知道“同题异构”的着眼点
“同题异构”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是对同一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采用了这么多的方式方法,最终要殊途回归到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研究“异”。比如,今天这两节课针对《东南西北》这一比较抽象的方位内容,她们俩进行了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节是大胆选择室外让学生经过实际体验的策略进行教学,另一节则是在室内利用媒体网络的策略来教学。
不同的教学切入:陈老师一节用谈话导入,另一节用猜谜语导入。
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
1、在指导学习习近平面图“方向标”时第一节课是采用放手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平面图,再介绍地图的方式,另一节是采用两次贴校园“方向标”的方式。
2、在学习方向的“相对性”这一环节时,第一节课是设计了小组找方向站位的游戏。老师问:“你们在我的东边是吗?那我在你们的哪边呢?”,通过游戏中矛盾的出现促使学生不断地质疑、解惑,从而感受东对西、南对北。而另一节是在让学生不断改变学生正面朝向,辨认四个方向后的再组织发现:“刚才我们面朝的方向改变了,什么是不变的?”从而得出“东对西,南对北”。
不同的教学风格:陈老师上课很干脆,话不多,很放手,课堂很自主,而许老师很阳光,很有活力,很有激情,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整节课充满生命活力。
不同的教学结构:(在辨别四个方向和感知方向的相对性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第一节课是穿插进行教学的。师问:学校的东边在哪?再说说西边在哪?然后师就小结:东西相对。接着再找南和北,再小结南北相对。而另一节课是学习四个方向后,再学习方向的相对性)。
可见,这两节课都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这些不同之处,给听课教师带来不同的感受,留下许多思考和顿悟。
2、要鼓励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大胆创新,致力创造性使用教材。鼓励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无论是大环节的安排,还是细节的处理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象今天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又很抽象的教学内容,铁小这节课就能大胆选择在室外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形式来教学,这就非常的棒。可是,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设计: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正好是方位问题,可以大胆把数学与体育课相结合起来。第二,既然选择在室外上,就可以把例1和例4的内容结合起来上,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位放在第一课时一起学,而把第二的平面方向标放到第二课时在室内学。
2)张扬个性,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所以要鼓励充分发挥自已的特长,在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教学个性等教学要潜心揣摩、形成特色。
3、要传承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同题异构”虽然重在求异,强调个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如果听任风筝满天飘,却把绳子丢掉了,其结果只能是猴子掰玉米—边掰一边丢,劳命伤财。所以,在实施“同题异构”时还要传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四、“同题异构”的价值
“同题异构”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认可。因为“同题异构”的针对性强、对比性强、参与率高,能真正有效、全面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认为还能体现三个“共振”:
1、实现和谐共振。“同题异构”是组织全体参与者通过对比,寻求最优的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寻求适合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同题异构”是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寻求择优的一种活动,是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能实现和谐共振。
2、激发思维共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针对性强、对比性强,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对比研讨、互相启发、产生思想碰撞,激发思维共振。
3、起到互补共振。“同题异构” 参与者多,可以借鉴分享他人成功教学案例,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专业水平的共同发展。
总之,今天这两位开课老师都尽情地演绎了“同题异构”的教学魅力,就如同姹紫嫣红竞相怒放,如同日月星辰流光异彩。课堂生机勃勃,教学丰富多彩,教师莺歌燕舞。一句话: 同题异构,异样精彩!
好了,我就说到这!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大讨论学习体会
加强学习,提高“三个力”,促进工作上台阶
————学用政策活动心得体会————
从今年3月起,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局党总支开展了“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学用政策分析会,集中学习讨论会,学习政策培训班,学用知识竞赛,征求意见座谈会等系列专题活动。对于上述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与,有的还担当组织、筹划工作。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当前,XX市抓住了国家实施新一轮要西部大开发,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抢抓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完善交通体系,加强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不能满足现状,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举措,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把握新定位、创新新优势,夺取新成绩。从老干部工作现状来看,我市老干部“两个待遇”和服务工作落实比较好,但老干部“两项建设”、“两个阵地”建设、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两个阵地”场地不足、建设难度大,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二是要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学习。通过这次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老干部工作就是要全面督
促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落实老干部政策,因此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以政策为依据,符合政策的一定要办,而且要办好,没有政策依据的不能乱办。因此,了解政策、熟悉政策就是做好老干工作的前提,在活动中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首先是对老干部的政策了解不深、不透。其次是对老干部两个待遇的政策也不够了解。因此,对一些老干部的问题,疑惑解释不到位,或者不能马上解决,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今后,我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学习老干部业务政策、学习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机关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
三是不断提高“三个力”。首先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就是履职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对于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和本职工作不能推逶、懈怠或应付了事的现象,也不能有拈轻怕重,要不折不扣按时按质地完成。其次要提高协同力。协同力就是不同部门或多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团队合作的能力,是部门内横向的联系、沟通、合作的能力,是部门间协调、合作的能力,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的能力。因此,工作中要有大局意识、有整体意识,工作要积极主动,态度要谦虚、诚恳,待人要真诚、热情。还要提高创新力。在提高执行力、协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既要按政策办事,又讲究科学方法,主动把创新理念引入各项工作,用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举措做好工作,在开拓创新中创先争优。
2012.6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体会
“桂馨科学名师”##行教研活动的感受我是##区小学的一名老师,从教30多年来,一直在任教语文课,有史以来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科学课。说实话真不知道该怎么上?学校也是新建立不久,既没......
小学科学观摩课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观摩课学习体会 擂鼓小学朱 涛 为了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和服务于课堂,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活动。观摩课活动最大的亮点:一是加强了交......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要教好小学科学课这门功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标,把握整个体系,因此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我知道课程改革并不只......
小学科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观摩树标课 引领新课堂”研讨会学习体会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荣成市实验小学举行的“观摩树标课 引领新课堂”研讨会。通过聆听优秀教师执教的科学课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认识到......
关于大讨论的学习体会(优秀范文5篇)
关于“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 大讨论的学习体会 一、“两山理论”蕴含经济转型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同......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体会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体会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解放思......
大讨论活动学习体会
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落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抓机遇、促转型、实干兴区,再造**优势、重振**雄风”的大讨论活动,我镇召开了大讨论活动动员会,明确了开展此次活动的指......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体会
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