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

时间:2019-05-13 02:4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

第一篇: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高考技巧:高三化学“三阶段五环节”复习法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一项综合工程,工程的设计者是教师,如何使设计更趋合理而有效,这是每位高三化学教师面临的老课题。为了适应新的高考形势,必须有新的方法。“三阶段、五环节”教学法,即“系统复习阶段、专题突破阶段、模拟训练阶段三阶段和每一阶段中的“预习、精讲、精练、测试、讲评”五环节的复习方法简介如下。

一、系统复习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并适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预习,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试题,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试题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做到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精练,切忌题海战术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从没有否认典型习题在巩固学科知识、训练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中的作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让学生上岸,让教师下海”的教学新理念,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教师的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选择一些习题组成专项训练题组让学生练习。一如既往地反对教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成套的试题训练,这样既耽误学生的时间,又浪费同学们的精力,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4.单元测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三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一份高质量的单元测试题,必将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一份单元测试题都是在重点讲解的基础上,根据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高考的热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深刻理解考试说明中关于本单元的要求及说明,并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力争使学生在单元测试题中看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并通过测试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测验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试卷每次都全批全改,并按照评分标准给分,还要统计错误率,及时掌握最准确的、量化的反馈信息,为讲评试卷做充分的准备。

5.讲评试卷,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精练弥补,精练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由纠正错误弥补。五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五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高考化学试题中,第(Ⅰ)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Ⅰ)卷不丢分,第(Ⅱ)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高考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单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资料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综上所述,高三化学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把关教师要有全局、全盘思想。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高考化学守恒法的应用技巧

高考化学守恒法的应用技巧

金点子:

“守恒法”广泛应用于高考及各类竞赛试题的解题中,它既可使繁乱的问题化难为易,又可使复杂的计算化繁为简,因而备受广大中学生的青睐。但在使用中,由于对题意理解不清、条件分析不透,也时常出现滥用守恒的现象,故正确把握守恒原理,学会守恒方法,是高考化学解题之必备。

守恒法包括: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等。

1.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中的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始终保持守恒,这就是元素守恒。如在复杂的变化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某些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解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计算简便。

2.根据电解质溶液总是呈电中性,从而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来进行解题的方法称电荷守恒法。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相等,这是运用得失电子数守恒进行化学计算的主要依据。

4.质量守恒普遍存在于整个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核反应除外),如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守恒,溶液稀释与混合时溶质的质量守恒等。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在无土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A.2、64、24

B.64、2、24

C.32、50、12

D.16、50、24

方法:利用元素守恒求解。

捷径:先求出需配制营养液中所需NH4+、K+、Cl—、SO42—、物质的量,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选项中所提供的物质中所含NH4+、K+、Cl—、SO42—物质的量。若与题干中的数值一致,即为选项。如题干中NH4+

mol;K+:16+24×2=64(mol);Cl—:50+16=66(mol),SO42—:24mol。选项B,NH4+:2+24×2=50(mol),K+:64mol、Cl—:64+2=66(mol),SO42—:24mol,与题干相符,选项B正确。

总结:如果题目中提供不是固体物质,而是溶液,其解法是相同的,只要将溶质的物质的量求出,就变成与本题完全相同的题目。目前化学试题中往往置于与生产实际、科研等相结合的情境中,解题时,只要把它迁移到解化学题基本方法中,就可迎刃而解。

例题2

:(2001年上海高考)将0.1mol/L的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盐酸10rnL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有关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

(Ac-)>c

(Cl-)>c

(H+)>c

(HAc)

B.c

(Ac-)>c

(Cl-)>c

(HAc)>c(H+)

C.c

(Ac-)=c

(Cl+)>c

(H+)>c

(HAc)

D.c

(Na+)+c

(H+)=c

(Ac-)+c

(Cl-)+c

(OH-)

方法:首先必须考虑溶液间的反应,然后通过守恒关系分析。

捷径:将0.1mol/L的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盐酸10rnL混合后,考虑溶液间的反应,此时溶液变成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CH3COOH、NaCl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因此时溶液显酸性,知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以此得溶液中粒子间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为:c(Na+)>c

(Ac-)>c

(Cl-)>c

(HAc)>

c(H+)>c

(OH-)。再利用电荷守恒可得:c

(Na+)+c

(H+)=c

(Ac-)+c

(Cl-)+c

(OH-)。对照选项可得答案为BD。

总结:当溶液中两种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时,首先必须考虑溶液间的反应,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部分考生由于未考虑混合后的反应而经常出错。

例题3

:(1999年上海高考)

:把0.02

mol·

L-1

HAc溶液和0.01

mol·

L-1

NaOH溶液以等体积混和,则混合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Ac-)>c(Na+)

B.c(HAc)>c(Ac-)

C.2c(H+)=

c(Ac-)—c(HAc)

D.c(HAc)+c(Ac-)=

0.01mol·

L-1

方法:通过电荷守恒及物料守恒两大守恒分析。

捷径: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变成0.005mol·L-1

HAc

和0.005mol·L-1

NaAc的混合溶液,由于HAc的电离占主导地位,故c(Ac-)>

c(HAc),溶液呈酸性。再根据电荷守恒关系:c(Na+)+c(H+)=

c(Ac-)+c(OH-),及c(H+)>

c(OH-)得c(Ac-)>

c(Na+)。再将物料守恒关系c(Na+)=

c(HAc)+c(H+)-c(OH-)代入电荷守恒关系得:2c(H+)=c(Ac-)-

c(HAc)+2c(OH-)。另知,不管溶液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如何移动,其c(HAc)+c(Ac-)均为常数0.01mol·L-1。以此得答案为A、D。

总结:此类试题考查方式主要有:①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②电荷守恒关系式

③物料守恒关系式

④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叠加后的恒等关系式。解题时仍要优先考虑溶液混合过程中的反应问题。

例题4

:(2001年高考试测题)将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盐酸中,使溶液成中性,则此时()

A.c(NH4+)=c(Cl-)

B.c(NH4+)>c(Cl-)

C.c(NH4+)<c(Cl-)

D.c(NH4+)与c(Cl-)之间关系不确定

方法: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获解。

捷径:将氨水加入到稀盐酸中,根据电荷守恒关系得:c(NH4+)+c(H+)=

c(Cl-)+c(OH-)。因所得溶液呈中性,则c(H+)=

c(OH-),以此得:c(NH4+)=

c(Cl-)。故得答案为A。

总结:在对溶液进行计算以确定其浓度及溶液中恒等关系的判断时,通常都可通过守恒法使答题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例题5

(1994年全国高考)

38.4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1.0×10-3mol

B.1.6×10-3

mol

C.2.2×10-3

mol

D.2.0×10-3

mol

方法:利用反应过程中原子个数守恒求解。

捷径:HNO3与Cu反应,一部分起酸的作用,即生成Cu(NO3)2用去硝酸

=

2n

(Cu)

=

mol×2=1.2×10—3mol;另一部分HNO3起氧化作用,不管生成的22.4mL

气体为何成分,都是HNO3的还原产物,且有HNO3~NO,HNO3~NO2,所以起氧化作用的HNO3为

mol

=1×10—3mol,故共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1.2×10—3mol

+

1×10—3mol

=

2.2×10—3mol。以此得答案为C。

总结:这是利用原子个数守恒进行计算的范例。根据参加反应的HNO3一部分生成Cu(NO3)2,另一部分变成NO2或NO。利用反应前后的N原子守恒,可以轻松求解。类似的解法可以在很多题目应用。

例题6

:(2002年全国高考)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当制得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氧气时,三个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

A.1︰1︰l

B.2︰2︰1

C.

2︰3︰l

D.4︰3︰2

方法:根据反应过程中化合价的变化及得失电子守恒分析。

捷径:假设三个反应均生成1molO2,在高锰酸钾、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只有氧的化合价升高,且均由-2价升高到0价,故转移电子数均为4mol。而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虽也只有氧的化合价升高,但其化合价由-1升高到0价,以此产生1molO2,转移电子数为2mol。综合得,产生相同量的O2,三个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4︰4︰2

=

2︰2︰1。故答案为B。

总结:对不同的反应,在利用电子守恒分析转移电子的情况时,要注意考虑不同反应中化合价不同,而造成电子转移不同的情况。

例题7

(2001年全国高考)将NO3—+Zn+OH—+H2O→NH3+Zn(OH)42—配平后,离子方程式中H2O的系数是

()

A.2

B.4

C.6

D.8

方法: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进行配平后确定离子方程式中H2O前的系数。

捷径:氧化剂NO3—被还原成NH3,1molNO3—得到8mol电子才能生成NH3。还原剂Zn被氧化成Zn(OH)42—,1molZn失去2mol电子才能生成Zn(OH)42—,所以Zn的序数是4,NO3—的序数是1,反应式变成NO3—+4Zn+OH—+H2O→NH3+4Zn(OH)42—,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电荷守恒的原理,可确定OH—的序数是7,最后根据氢原子(或氧原子)守恒可确定H2O的序数是6。显然答案为C。

总结:这是一道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题。在全国考题已经有多年未出现这样的题目,而在上海试题中每年都有。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基本技能。全国高考题虽然多年未考纯粹的配平题,但应用配平反应方程式的原理(即守恒原理)的试题却很常见。

注意

高考试题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反应方程式不配平或配平错误都不能得分。

例题8

:(2001年高考试测题)某化工厂每小时生产98%(质量分数)硫酸at(吨),为使硫充分燃烧,且在下一步催化氧化时不再补充空气,要求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中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b%。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且不考虑各生产阶段的物料损失,则

(1)该厂每小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为

m3。

(2)为满足题设需求,b%的下限等于。

方法: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求解。

捷径:(1)该题的反应过程为:S→SO2→SO3→H2SO4,每小时生产的98%硫酸at,其物质的量为104amol,不计损耗,应制得SO2104amol。根据S→SO2,这一步需O2104amol,又因为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中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b%,且因S→SO2,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设每小时消耗空气为n

mol,则:。

故每小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为:

(2)空气中的氧气必须维持两个反应,即S→SO2和SO2→SO3的过程。第一步耗氧量为第二步的两倍,故为了满足SO2→SO3催化氧化时不再补充空气的需求,b%的下限应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三分之一,即7%。

总结:该题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为了迅速求解,除了要理清题意,还必须充分运用反应过程中的硫元素守恒及氧元素守恒。

金钥匙:

例题1

:把0.02

mol/LHAc溶液和0.01

mol/LNaOH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为

()

A.c(Ac—)﹥c(Na+)

B.c(HAc)﹥c(Ac—)

C.2c(H+)=

c(Ac—)—

c(HAc)

D.c(HAc)+

c(Ac—)=

0.01mol/L

方法:

捷径:混合后先得到0.005

mol/L的HAc溶液和0.005

mol/L的NaAc溶液,由于Ac—的水解程度小于HAc的电离程度,故A正确、B错误。整体考虑溶液中的H+得失:

HAc

H3O+

Ac—

H2O

OH—

得H+

失H+

可得

c(H+)+c(HAc)=c(OH—)

整体考虑CH3COO—的守恒,可得c(HAc)+

c(Ac—)=

0.01

mol/L。所以答案A、D。

总结:任何溶液中都存在三种恒等式——物料平衡(质量守恒)、电荷平衡、质子守衡。以上题为例,这三种等式分别是

c(HAc)+

c(Ac—)=

0.01mol/L

c(Na+)+

c(H+)=

c(Ac—)+

c(OH—)

c(H+)+

c(HAc)=

c(OH—)

例题2

: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久的KOH固体,经分析得知其中含水a%,K2CO3

6%,其余为KOH。取此样品m

g

溶于100

mL

mol/L的硫酸里,残酸需加n

g

原样品才刚好中和完全。由此可知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质量为

()

A.14.2g

B.17.4g

C.20.6g

D.无法计算

方法:因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得固体K2SO4,而SO42-仅来自于硫酸,以此可通过S原子守恒快速求解。

捷径:最终所得固体为K2SO4

。∵n(K2SO4)

=

n(H2SO4)

∴m(K2SO4)

=

0.1mol

×

174g/mol

=

17.4g,得答案为B。

总结:因在空气中暴露过久的KOH固体成分没有具体的数值,不少同学会因数据未知而错选D(无法计算)。

例题3

:取20g混有MnO2的KClO3,加热至恒重,在一定温度下将残留的固体加入10g水中有7.9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5g水仍有5.3g固体未溶,则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KClO3质量为()

A.14.7g

B.6.9g

C.12.1g

D.17.6g

方法:根据作为起催化作用的MnO2,在整个过程中质量守恒分析求算。

捷径:如5.3g未溶固体全为MnO2,则KClO3质量为14.7g。根据反应2KClO3

2KCl

+

3O2↑知,14.7g

KClO3完全分解生成KCl

8.94g,得10g水中溶KCl

5.3g+8.94g—7.9g=6.34g,再加5g水又溶7.9g—5.3g=2.6g,此时溶液为KCl的不饱和溶液,剩余物为MnO2,符合题意。

如5.3g未溶固体含KCl和MnO2,根据后加5g水溶2.6g

KCl知,先加的10g水中溶KCl

5.2g,得加热至恒重时质量为5.2g+7.9g=13.1g,放出O2为6.9g,根据反应方程式可求得KClO3为17.6g,MnO2实际质量为2.4g,符合题意。

以此得答案为A、D。

总结:5.3g未溶固体是何物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部分考生由于仅将其作为MnO2而出现漏选D答案的情况。

例题4

:在铁和氧化铁混合物15

g

中,加入稀硫酸150

mL,能放出H2

1.68

L(S、P、T)。同时铁和氧化铁均无剩余,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未见颜色变化。为了中和过量的H2SO4,且使Fe2+完全转化成Fe(OH)2,共消耗3

mol/L的NaOH溶液200

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5mol/L

B.2mol/L

C.2.5mol/L

D.3mol/L

方法:因最后溶液中所剩溶质为Na2SO4,根据电荷守恒可求得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捷径: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和SO42-(少量H+和OH-)而Na+来自于NaOH。SO42-来自于原硫酸,根据溶液中离子电荷守衡得:

n(Na+)

+

n(H+)

=

2n(SO42-)

+

n(OH-),不计少量H+和OH-,得

3mol/L×

0.2L

=

2×c(SO42-)×0.15L

解得:c(H2SO4)=

mol/L,以此答案为B。

总结:此题再利用氢气的体积和铁元素守恒,还可求得原混合物中铁和氧化铁的质量。

例题5

:向某稀醋酸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若溶液中CH3COO-的物质的量等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则此时溶液的pH()

A.>7

B.<7

C.=7

D.无法确定

方法:利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列出恒等式求得c(H+)与

c(OH-)间的关系,再分析此关系而获得结果。

捷径:因溶液中CH3COO-的物质的量等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又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等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所以反应所得混合溶液中CH3COO-与Na+物质的量相等,即c(CH3COO-)=

c(Na+)。而根据电荷守恒知,溶液中c(Na+)+c(OH-)=

c(CH3COO-)+c(OH-),则溶液中c(H+)=

c(OH-),即溶液pH

=

7。以此得答案为C。

总结:此题若从电离平衡角度分析,则难于理解。如果灵活运用电荷守恒关系分析,问题则迎刃而解。

例题6

:在3BrF3

+5H2O

=

HBrO3

+

O2↑+

Br2

+

9HF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

A.3

mol

B.10/3

mol

C.4/3

mol

D.2

mol

方法:水仅作还原剂,5mol水参加反应,有2mol水被氧化,以此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可求得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

捷径:2mol水被氧化生成1mol氧气,水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BrF3的化合价从+3降为0价,每摩尔BrF3作氧化剂时得3mol电子,以此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可求得被2

mol水还原的BrF3为4/3

mol,故正确答案为C。

总结:该题部分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直接得,当5mol水参加反应,有2

mol

BrF3被还原。以此获得错误结果D。现错解的原因是审题时未注意失电子为何物质,又忽视一个关键字——水。该反应失电子不仅有H2O,还有BrF3。

y

x

A

y

x

y

x

y

x

B

C

D

例题7

:标准状况下,在1L

NO气体中不断地通入O2,若温度和压强保持不变,则反应后气体体积y与通入的O2体积(用x表示)关系正确的图为()

方法:根据反应2NO

+

O2

=

2NO2前后N元素守恒及部分NO2

转化成N2O4,结合图示分析求解。

捷径:根据反应2NO

+

O2

=

2NO2,前后N元素守恒。但在标准状况下,NO2一旦生成,便有部分转化成N2O4,而造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及体积减小,待NO反应完后,再通入O2,体积逐渐增大,以此得正确答案为D。

总结:部分考生根据反应2NO

+

O2

=

2NO2,依据在温度和压强不变时,气体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得出在NO中通入O2,开始体积不变,待NO反应完后,再通入O2,体积逐渐增大,从而获得答案C。出现此种错解的原因乃是滥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守恒,未考虑后续反应之故。

在化学反应中利用物质的量守恒进行解题时,必须注意反应的进程问题。当反应过程中浓度变稀造成反应终止,或有后续反应存在时,便可能造成物质的量不守恒。

例题8:

NO和NO2(过量)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能发生反应①3NO2

+

NaOH

=

2NaNO3

+

NO↑+H2O,②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如用V

L

NaOH溶液吸收由n

mol

和m

mol

NO2组成的混合气体,求NaOH溶液的浓度最小要达到多少mol/L?

方法:根据反应前后N元素守恒求NaOH溶液的最小浓度。

捷径:从题中反应可知,NO2过量,氮的氧化物能全部被吸收,且生成NaNO2或NaNO3,以此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等于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NaOH的物质的量≥(m+n)/V

mol/L,故NaOH的浓度最小应为(m+n)/V

mol/L

总结: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来龙去脉,找出某些元素间的守恒关系,列出恒等式,可迅速求得结果。此题如通过设物质的量来求解,便显得很繁杂。

例题9

: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4.8g,把它配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12.4g碱石灰(CaO、NaOH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溶液已检测不到Ca2+、CO32—和HCO3—,然后将所得的体系中水分设法蒸干,得白色固体29g。试求:(1)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多少克?(2)碱石灰中CaO、NaOH各多少克?(3)所得29g白色固体中各种成分的质量是多少?

方法:根据反应列出守恒关系,然后通过反应前后的守恒求解。

本题有下列量守恒:①反应前后的CO32—物质的量守恒,即CaCO3中CO32—物质的量等于Na2CO3中CO32—的物质的量与NaHCO3中HCO3—物质的量之和;②反应前后Ca2+物质的量守恒,即CaO中Ca2+的物质的量等于CaCO3中Ca2+物质的量;③反应前后,Na+物质的量守恒。

捷径:设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碱石灰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z,根据上述有关离子物质的量守恒得:

106g·mol—1x+

g·mol-1

y

=

14.8g

g·mol—1

(x+y)+40

g·mol—1z

=

12.4g

g·mol—1

(x+y)+40

g·mol—1

(2x+y+z)

=

29g

解之得

x=0.1mol,y=0.05mol,z=0.1mol

(1)

原混合物中Na2CO3为0.1mol

×106

g·mol—1

=

10.6g,NaHCO3为0.05mol×84

g·mol—1

=

4.2g。

(2)

碱石灰中CaO为56

g·mol—1

×(0.1mol+0.05mol)=

8.4g,NaOH为0.1mol×40

g·mol—1

=

4g。

(3)

29g白色固体中CaCO3为100

g·mol—1

×(0.1mol

+

0.05mol)=

15g,NaOH为29g

—15g

=

14g。

总结:为了能充分理清反应前后的关系,建议考生在解题时要画出前后的变化关系图,并将守恒的元素找对、找全。

例题10

:已知Zn(OH)2与Al(OH)3一样具有两性,现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100mL,其NO3—浓度为4

mol·L-1。当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振荡后过滤,得干燥沉淀24.8

g

。将此沉淀置于稀盐酸中,无气体放出。在滤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经过滤、干燥、灼热后质量为4g。求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

方法:由于电解质溶液呈中性,根据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必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对此题来说,即反应后溶液中Zn2+与未被置换的Cu2+

所带的正电荷必定等于溶液中NO3—所带的负电荷。根据反应后溶液中电荷守恒列式求解。

捷径:由于24.8

g

沉淀物不能与盐酸反应,说明沉淀物中无过剩的锌粉,即加入的锌全部参与反应。又由于滤液不与BaCl2溶液反应,说明原溶液中Ag+

已全部被锌置换。最后4

g

固体为CuO的质量,它是溶液中未参与反应的Cu2+

转化而成。

+

=

mol·L-1×0.1L

()

×2

因反应后溶液中Zn2+与未被置换的Cu2+

所带的正电荷等于溶液中NO3—所带的负电荷。设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则

解之得,x=9.75g

总结: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不一定守恒;②当溶液很稀时,水的电离不能忽略。

例题11

:在室温时,将PH

=

5的稀硫酸稀释到1000倍,则稀释后的溶液中c(H+)︰c(SO42—)。

方法:溶液无限稀释后,水的电离不能忽略,此时要通过水的离子积常数求解。

捷径:PH=5的H2SO4稀释到1000倍后,H2SO4电离提供的c(H+)为10—8mol·L—1,c(SO42—)为5×10—9

mol·L—1。由于溶液很稀,不能忽略水的电离。设水电离产生的H+或OH—为x

mol·L—1,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得:

(10—8+x)x=10—14,解得x

=9

.5×10—8(mol·L—1)

c(H+)︰c(SO42—)

=

(10—8mol·L—1

+

.5×10—8mol·L—1)︰5×10—9

mol·L—1

=

21︰1

总结:部分考生未考虑水的电离,而根据H2SO4完全电离得出错误结果为,c(H+)︰c(SO42—)

=2︰1。

例题12

3.84g

Cu和一定质量的浓硝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溶液浓度也在降低,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也在逐步变浅,当铜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体积为2.21

L。若把收集到气体的集气瓶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需通入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下的O2才能使集气瓶充满溶液?

方法:根据题意,硝酸首先获得Cu的电子生成氮的氧化物NO2和NO,并有少量NO2转化成N2O4

。而后各种氮的氧化物又失电子给O2而重新生成HNO3

。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O2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Cu失去的电子数。

捷径:由于3.84g

Cu失去电子0.12

mol,需0.03

mol

O2获得,故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为0.03

mol×22.4

mol-1×1000

mL·L-1

=672

mL。

总结:在利用得失电子数守恒进行解题时,必须注意得失电子为何物质,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例题13

:将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后的产物恒温于150℃,其平均分子量为多少?

方法:如果分析产物中气体组成,再用对各组分气体分子量加以平均(即M=17×

1/3

+

×

1/3

+

×

1/3)来求就太繁了。而从整体质量守恒法来求便显得简单明了。

捷径:由于生成物均为气体,故其总质量与碳酸氢铵质量相等。而1

mol碳酸氢铵又分解出3

mol气体,因此平均分子量为:79/3。

总结:如果有生成物为固体或液体,前后的质量将不再守恒,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

例题14

20℃时,向五瓶盛有9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各10g,A、氯化钠,B、氨气,C、过氧化钠,D、三氧化硫,E、氧化钙,得到五种溶液。这五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方法:解答该题既要考虑与水反应后的溶质质量,又要考虑生成气体问题,还要考虑有无沉淀生成。

捷径:由于Ca(OH)2为微溶物,故其浓度最低,其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应为D>C>A=B>E。

总结:该题易出现的错解是:A、B加入90g水中,溶质仍为10g,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C、D、E10g加入水中,溶质分别变为NaOH10.26g,H2SO412.25g,Ca(OH)213.21g,除Na2O2加入水中放出O22.05g,溶液质量变为97.95g外,其余溶液质量均为100g外,以此得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C、10.47%,D、12.25%,E、13.21%,其大小顺序为E>D>C>A=B

。出现此错解的原因是未能考虑到Ca(OH)2为微溶物,其CaO与H2O反应生成的Ca(OH)2大部分脱离溶液体系呈沉淀析出,而出现溶质质量不守恒的现象。

在使用质量守恒进行解题,要特别注意反应的体系问题。当脱离反应体系,如生成沉淀、产生气体,此时在反应体系内物质的质量便表现得不守恒。

聚宝盆:

1.化学反应总遵循质量守恒。其原因是在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均保持不变。解题时既可运用质量守恒、更可直接运用原子守恒进行巧解。

2.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一定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相等,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相关问题时,可用电子守恒法。

3.任何溶液都呈电中性,可见:Σ(阳离子的物质的量×阳离子的价数)

=

Σ(阴离子的物质的量×阴离子的价数);或Σ(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阳离子的价数)

=

Σ(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阴离子的价数)。这就是电荷守恒法。

热身赛:

1.将ag

NaOH样品溶于bmL

0.1mol/L硫酸里,再加cmL

0.1mol/L

KOH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样品纯度为

()

A.×100%

B.

×100%

C.

×100%

D.

×100%

2.为了取制氧气,取一定量的KClO3和一定量的MnO2共热,开始时MnO2在混和物中质量百分含量为25%,当M

nO2含量提高到30%时,KClO3的分解百分率为

()

A.43.3%

B.56.7%

C.40%

D.60%

3.同温同压下,10mL气体A2和30mL气体B2恰好完全化合,生成20mL气体X,则X的化学式为

()

A.AB3

B.A3B

C.A2B

D.AB2

4.已知某强氧化剂XO(OH)2+

被亚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含2.4×10-3mol

XO(OH)2+的溶液至此较低价态,需用30mL

0.2mol/L的Na2SO3溶液,那么X元素最终价态为

()

A.+2

B.+1

C.0

D.-1

5.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A.+6

B.+3

C.+2

D.0

6.若干克铜粉和铁粉产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冷却后称量,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7.将NaHCO3和部分风化的纯碱晶体组成的混合物样品m

g配成250mL溶液,用1.0

mol/L盐酸滴定,至终点时,用去盐酸30.0

mL。若将上述样品m

g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可得到固体多少克?

8.镁带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将其产物溶于50mL1.8mol/L稀盐酸中,再加入20mL0.9moL/LNaOH溶液以中和多余的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使氨全部逸出,经测定氨的质量为0.102g。求镁带的质量。

9.工业上用焦炭、水和空气为原料合成氨,在理论上消耗焦炭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不考虑空气中O2的反应)?

10.有混合气体A(由NO、H2、CO2组成),通过过量的Na2O2后,变成混合气体B,将B引燃,使其充分反应,得到浓度为70%的硝酸溶液(无任何气体剩余)。求混合气体A和B中各气体的体积比。

11.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充分加热到再不放出气体为止,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水配成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干燥,得到固体物质143。5g,求放出氧气多少克。

12.羟胺(NH2OH)是一种还原剂,能将某些氧化剂还原。现用50.00mL

0.049mol/L的羟胺的酸性溶液跟足量的硫酸铁溶液在煮沸条件下反应,生成的Fe2+恰好与49.3mL

0.02mol/L的KMnO4

酸性溶液完全作用。[已知FeS+KMnO4+H2SO4-Fe2(SO4)3+K2SO4+MnSO4+H2O(未配平)],则在上述

反应中,羟胺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

13.金属A和非金属B可以直接化合生成化合物AB。甲、乙、丙三人分别做A和B化合反应的实验,充分反应时每人所用A和B的质量各不相同,但总质量都是9g。甲、乙所用A和B的质量及三人得到化合物AB的质量如下表,请填写表中空格。

A的用量

B的用量

得到AB的用量

7g

2g

6g

4g

5g

6g

4.44g

14.将一定量的氯酸钾与3.48

g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共收集到氧气0.336

L(标准状况),然后将残留固体加入到足量浓盐酸中共热,使之与浓盐酸充分反应,再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到100

mL1

mol/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有的溴离子被氧化成单质。求氯酸钾的分解百分率。

15.将一定量的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盐酸中,然后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滤出沉淀物,再将沉淀物在O2中灼烧,最后得红棕色粉末,该粉末的质量与原铝、铁混合物的质量恰好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

16.将一块已被严重锈蚀而部分变为铜绿[Cu2(OH)2CO3]的铜研磨成粉末,充分灼烧成CuO,发现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增减。求铜被锈蚀的质量百分率。

大检阅:

1.D

2.B

3.A

4.C

5.B

6.20%

7.15.9g。运用质量守恒法

8.0.792g。运用质量守恒法和整体思维技巧

9.3︰2。运用电荷守恒法

10.A中V(NO)

︰V(H2)

︰V(CO2)

=

2︰4︰7;B中V(NO2)

︰V(H2)

︰V(O2)

=

4︰8︰5。运用质量守恒法和整体思维技巧

11.48g

12.N2O

13.7.52g

1.48g

(或2.96g、6.04g)

14.33.33%

15.30%

16.有关的两个反应式是:Cu2(OH)2CO3=2CuO+H2O↑+CO2↑,2Cu+O2=2CuO。前一反应减小固体质量,后一反应增加固体质量。常见的解法可能是:设原固体质量为1,其中Cu2(OH)2CO3含x,单质铜含1-x。据题义:。式中80、222、64、62、32分别为CuO、Cu2(OH)2CO3、Cu、H2O+CO2(相当于H2CO3)、O2的摩尔质量。解得x=47.23%。但这仅是Cu2(OH)2CO3的百分含量,还需对原金属铜的锈蚀率进行换算:。如果紧盯关键元素Cu来做文章,可以发现第一个反应中放出的H2CO3的物质的量等于被蚀铜元素物质的量的1/2,第二个反应中被结合的O2的物质的量则等于未锈蚀铜元素的1/2。设H2CO3的质量为m,据题义O2的质量亦为m,即可据两部分铜元素的量直接列式解得答案:。式中连Cu2(OH)2CO3、CuO、Cu的摩尔质量都没有用上,运算量简化到了最大限度

第三篇: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

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

刘惠

摘自:《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英语教学重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认识能力。它有条理、有系统、文章涉及面广。由于新教材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因此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更大程度的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探讨、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围绕怎样表现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各种媒体如何展现,怎样与学生进行交互等问题上,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语言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中掌握外语知识的技能、锻炼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借鉴、尝试运用了一种教学法,即“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它着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教学法借鉴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研究成果。从1998年开始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按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有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补充、完善,初步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

一、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着再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高三英语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经验课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这些研究成果适用于高三英语复习课上学生的活动和积极参与。

素质教育理论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论述教学实质时曾指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这为构建“高三英语复习课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再现高一至高三课本的词;学习语法,归纳总结;重视语篇复习,加大难度,加长篇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综合、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语言实践与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高考心理素质,掌握文化知识,学以致用,为祖国和人类做贡献。

三、结构程序。

1.教师主导:

提出目标→导读、导思、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精选考题、分析、归纳总结→点评试题→检验;

2.学生主体:

明确目标→读书思考、讨论质疑→加深认识、强化知识→寻找规律;

四、具体操作程序:

1.提出目标:

教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复习目标。(1)复习高二第一册第一、二、三、四单元。先复习单词,找出同属关系的词;找出同义、反义和近义词的关系等。这些练习可以跨单元、跨册复习。(2)这几单元的语法有The Infinitive, The-ing Form和Noun Clause.高三第一册第三、四单元也出现这类语法。(3)这几单元中找出一篇文章,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主体明确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导读、导思、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围绕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巧设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使问题得以解决。本环节重在体现本叫法的第一大特点----“导学”,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如高三第一册Unit4 Lesson15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Why is the area of farmland in the world getting smaller?(2)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farmland? 然后要求看书。这些信息从文章表层很容易找到。教师再问:China is a country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large mountainous areas but less farmland.What good suggestions can you make to improve the food production? 这些问题有一定难度,深度。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知识面,用英语去思考、回答,丰富了他们的英语语言。

2.精选考题分析、归纳总结:

教师在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语法,用中归纳总结。如,高二第一册第一至第四单元,复习语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Non-finite verbs和Noun clause.从非谓语的形式到它们的用法;从有规律的用法到特殊用法。如不定式,(1)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作宾语?(2)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也可以跟doing,其意思相同?(3)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也可以跟doing,但意思不同?学生们纷纷说出已学过的一些动词。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归纳,并要求他们记住。通过练习,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语法,为做好高考试题中的单选、单词拼写及改错题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选取《考试说明》中与本课相关的考点进行深入分析,复习中以揭示规律,发展思维为主攻方向,针对学生实际,对考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例如单词在学外语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问。我通常复习单词、词组时使用以下方式。(1)同属一个范畴的,不限单词、词组、词性。如复习injure时,教师鼓励学生拓展回忆以下词:bleed→ lie →still →first aid →medical care →safety →take it easy等,然后可以让学生以此编出小故事,即掌握了单词,又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2)同义、反义、近义词和相似关系,如,take along →take sth.with sb.→bring along →take„by mistake →take up →take away →take on →take down →take notes →take medicine →take part in等;(3)一词多义:如pickup捡起、收听、获得、中途搭车、(生意)逐渐好转等;(4)一个汉语,几个英语表达形式等等。我用适当的例句加以说明,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注意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所处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种复习将他们学的词汇激活,有待随时灵活运用。

3.点评高考试题:

教师要对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检测内容和题形作最后点击,吃透高靠信息,把握高考方向,从而增强最后冲刺阶段复习迎考的针对性。要选择一些近几年高考试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以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体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析指导。针对各考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理论演译,完整地展示立体知识的框架。对单项选择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阅读、完型填空、书面表达进行分析,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

4.检测:

教师精选精练。选题、设提要注意知识含金量,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问题,通过当堂检测巩固,检测后教师及时批改、讲评,弥补不足,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试、超常发挥。

本教学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突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把学生放在复习过程首要位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论、解决问题的高考各种综合能力;突出分层次导学,瞄准高考,贴近高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借助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是迎合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诣在从根本上改革原先那种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实践为主,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的外语教学体系,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益作贡献。实践证明,此教学法符合高三英语复习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将不断充实、完善、提高。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外语教学》;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第四篇:【备战高考】高三生寒假自主复习的技巧(名校学长经验) 文档

【备战高考】高三生寒假自主复习的技巧

(名校学长经验)

寒假将至,想必很多同学早已按捺不住,想借此假期大肆放纵一下,但面对脚步越来越近的高考,心似乎又震了一下。其实,高三的人,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弹簧,一旦到了过于放松的环境,一下子弹开,用力太大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因此,寒假同样要好好利用起来。试想,用这个短暂的寒假的付出换来的是三个多月快乐、有收获、无忧无虑的暑假,这笔“买卖”绝对是赚了。

“我的寒假,我做主”!假期绝对是对个人意志力的考验,尤其是寒假,走在张灯结彩的大街小巷,吃着五花八门的小吃,接受着亲朋好友的祝福,这些都曾让我不由动心。但我知道,一切的热闹是别人的精彩,自己的未来现在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躁动的心又渐渐平静下来,深呼一口气,埋下头来,在按部就班的复习中寻找进步的乐趣。

如果你想了解高考最新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QQ空间”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寒假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按照近代史课本中的八字方针便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在做寒假复习计划时先不要马不停蹄地向前赶。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回顾、整理、总结下上学期的复习成效以及疏漏之处,期末的考试卷便是最好的查漏补缺的捷径。

拿到试卷,认真跟随老师的讲解,逐题更正,保证每一道题,不论对错,自己对于其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尤其是数学和文综的大题,解题思路是开放性的,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解答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一举多得。另外,每一道错题,如果有错题本的话,都要一一记录下来(试题旁注明其出处,便于日后冲刺复习时查找),除正确答案之外,一定要写下自己出错原因和更正这道题的思路,最后,将整道题的相关知识点逐一写下来。

总结完试卷,了解了自己的复习状况,接下来就是要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然后看看哪个环节自己还存在薄弱项,那么它就是你寒假“攻城”的重点了。此外,还可以与老师进行下沟通,听听老师的复习建议,这也不失为事半功倍的好办法。这些充分的总结会使得寒假复习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正所谓“对症下药”嘛。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方向找到了,接下来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安排自己的“行程路线”——学习计划了。学习

计划不必写得过于详细,以至于几时几分几秒都被定义了做什么,这样给自己造成一种压迫性的感觉,计划反而成了一张废纸。

计划最好写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首先写下自己在这个寒假的目标,然后将每科的复习安排、要看的书、要做的习题记下。对于六门学科,精力充足的同学可以将其复习计划安排到一天里,一般同学我建议大家将六门学科每两到三天轮回一次复习,比如第一天语数外,第二天史地政,第三天再循环。

每天不必要将复习时间计划得非常详细,只要完成自己在当天的计划就好。可以按小时划分,比如:语文,背诵古文,1~2小时,背成语及易错词汇,1~2小时,做一套阅读,按照规定时间;数学,立体几何专题,某页到某页,2~2.5小时;英语,一套综合模拟题,按规定时间2小时,冠词等语法专题练习,1~1.5小时。

每天晚上,在睡觉前,将一天的学习做一个小结,将自己完成的计划用红笔划掉,没完成的在计划本上注明,同时安排第二天的具体计划。

虽然高三的寒假较以往忙碌,但是年还是要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和家人一起庆祝。在计划中把除夕和初一放掉,没有负担地过新年。但是简短的休息调整后,还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屏蔽掉周围的声响,用心投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就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学习的理由,闭上眼睛想想心中一直向往的大学,想想那些已经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们曾经的努力,告诉自己同样能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

计划做好了,就要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复习了。复习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知识点夯实,不要总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走马观花,妄想还有机会再看。当下半学期各种综合练习卷纷至沓来时,能完完整整看书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以我自己为例,高三下学期我们每周五晚自习时间都会用来进行文综的年级考试,数语外三科每隔三到四天都会有综合性考试,就更不用提月考和模拟考了,因此,熟悉课本在这时看来尤为重要。

辅助练习当然必不可少,寒假的大块时间最好放在专题练习上。辅导书要精、简,太多的话容易分散精力,建议买以知识点总结为主、练习为辅的参考书,但仍要以课本为中心,借用寒假这个机会,熟读、精读。尤其是文综各科的课本,我当时平均每本看了2遍,有的章节甚至是五六遍。看的过程中,不仅看平时上课讲到的课文,阅读章节、课文注释都要仔细看一遍,在心中留有印象。比如,在语文书的最后几页中,会有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讲解及举例;历史书后会有全书的大事件时间表,书中楷体字的阅读章节也很有可能作为背景材料出现在综合题中;地理书的后面的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中的词汇很有可能在某篇科技类英语阅读中出现;政治书中的小实例完全可以用到某篇作文中去。这些都是自己经历过的高三中仍然历历在目的场景。

在假期的后期,可以适当做些综合卷,以历年高考卷为主,因为一般的模拟题很难超越高考卷的命题高度和水平。做完后一定仔细研读标准答案,把有用的话或者是自己没见过的语句总结下来,对于语文的参考例文可以摘录好的事例,对于英语作文例文最好背下来。如果之前已经做过往年高考题,不妨重温一下,在一学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温故知新,会有

新的感悟,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寒假中,一味地自己复习难免一叶障目,这时,应该多和同学沟通,交流下复习感受,讨论下解题方法。一方面可以放松下神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下他人的复习方法和进度,对自己形成一种无形的鞭策。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几个要好的同学可以相约一起到公共图书馆的自习室去学习,那里隔绝了外界的热闹欢腾,在安静的气氛中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周围埋头看书的人们也会给自己以读书的动力。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及时向同学讨教或是直接去查阅相关书籍;而且,同学之间可以一起在规定时间内做模拟综合套题的练习。

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和同学聊天或煲电话粥,费时又误事。

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寒假将成为你创造希望和未来的转折点,也将是你在高考前半个月自主复习阶段的练兵场。

在寒假的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阳,清水洗面,给自己一个自信满满的微笑,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感觉周围的喧嚣早已变成了心底的音乐;每天夜晚,台灯温暖的光,父母准备的热牛奶,丝丝暖意伴着笔耕不辍的你,为梦想奋斗的背影如此美丽而坚强,于是乎,不再感到寂寞与孤单,因为身边那么多爱你的人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作者:北京科技大学 李玏玮 摘选自:求学)

第五篇:高三化学 关于高考所有有关的原子复习我们老师整理的、

原子结构

1.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种类

2.最外层电子数 → 决定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

3.元素所对应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 决定主要化合价

原子半径

金属性、非金属性

4.同位素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b.同位素属于同一种类的原子,即同一种元素

c.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某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无论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该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

中占该元素所对应的所有原子的个数百分比(简称丰度)为定值

5.表示原子质量的几种方法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数值上等于该同位素原子的绝对质量与质量的的比值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元素所对应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按其丰度计算的平均值即

c.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用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按其丰度计算的平均值即

6.阳离子: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7.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空间各区域几率密度分布(即出现机会的多少)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小黑点不表示真正的电子,而是形象地表示在某段时间内,空间各点出现

电子几率密度的大小,黑点密度大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几率密度大,黑点

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小,小黑点如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云雾一样,故称之为“电子云”

8.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四个方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即同一轨道上最多可容纳电子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9.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轨道

10.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上,电子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

下载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校必备高考技巧_高三化学_三阶段五环节_复习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