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2:4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填 空 题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1、①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

②空气会流动,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能被压缩。

2、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①空气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②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③(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④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3、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3.空气中有什么

1、①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3、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4、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据空气体积的(78%)。

5、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

①植树造林

②多步行,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③不焚烧垃圾

④加强污染企业的治理工作

3、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4、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5、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6、汽车尾气会麻痹认得神经,造成体内缺氧,损伤大脑,导致记忆力衰退,甚至造成铅中毒。

7、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物质,尤其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

8、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第二单元

1.冷热和温度

1、一杯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3、(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把液泡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2.热的传递

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5、(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6、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7、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①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④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8、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3.加热和冷却

1、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2、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5、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6、铁球加热后,体积会【变大】

7、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8、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以下】。

4.吸热和散热

1、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水和油相比,油的吸热性和散热性强。

2、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3、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黑色和白色相比,(黑色)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它们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3、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4、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5、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 1.声音的产生

1、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敲)、(拍)、(抖)、(摇)等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3、(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吹口哨)、(拍手)、(跺脚)、(说话)、(敲腿)等。2.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5、0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0)米/秒

6、“伏罂而听”的意思是:在地里挖一个洞,埋上一个大腹小口的坛子,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伏罂而听”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声音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较强,在空气中传播较弱,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大脑

2、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3、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5、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因此,我们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制造噪声。

6、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7、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8、在生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减少噪声的措施。请举出三个实例:(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外传播。(2)加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屏障。(3)给机器上足润滑油,即防止产生噪音,又能保护机器。(4)在耳朵处加塞隔音装置,如好的耳塞。

4.不同的声音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3、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4、列举三个现象证明声音的产生:发生的锣在(振动),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通过实验可以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四单元: 1.我们吃什么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3、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一下几种:

①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②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

③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

④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4、(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2.怎样搭配食物

1.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2、(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3、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4、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5、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3.食物的消化

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3、人身体里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①食物进入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②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

③胃挤压、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

④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物,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并被吸收进入血液; ⑤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

4、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5、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2、(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3、(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4、(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5、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6、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7、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8、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通过给指纹分类,我们发现主要有弓形、箕形、斗形三种指纹。

2、排序和分类是整理资料的常用方法,其中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把动物分成了三类。

3、(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4、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5、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6、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7、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8、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9、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它们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天气日历中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观察天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6、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7、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能反映当地气温。

8、测量气温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下,一天午后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气温最低。

9、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11、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5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17、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8、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9、天气状况如何划分最简单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运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20、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1、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2、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关,但积云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天上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23、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只在低温的高空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4、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5、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26、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蚂蚁搬家要下雨。

27、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单元二:溶解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淀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搅拌棒、烧杯。

3、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且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让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过滤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且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里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即“一贴、两低、三靠”。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5、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9、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10、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1、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里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2、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3、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了二氧化碳。

14、切碎、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5、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1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8、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9、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1、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单元三:声音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它的单位是分贝。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的单位是赫兹。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9、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0、用相同的力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2、用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钉子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3、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16、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8、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19、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20、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2、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3、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单元四: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可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5、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7、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0、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4、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1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1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8、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19、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系统的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20、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21、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增加。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第三篇: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范文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式也不同。

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先确定东方,再由“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这里的参照物是“太阳”。三.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1.旗杆顶上有个滑轮装置,叫做“定滑轮”。2.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3.滑轮分为两种,一种叫“定滑轮”,一种叫“动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气,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气,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可以省力气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四.旗杆的影子

1.一天中影子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五.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不断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

2.旗杆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方位变化,影子的方位随之变化。六.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1.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和动物;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3.动植物在分类时必须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七.观察一棵树

树的作用:1.美化环境2.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3.建筑材料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八.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九.观察蚂蚁

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2.蚂蚁是用触角经行交流的。十.更多的小动物

1.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2.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十一.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2.气象站测量气温,是在百叶箱里经行的。

3.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且空气能流通的箱子,一般安放在草坪上。十二.追寻风的足迹

1.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比如,从北方吹来的风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2.风的大小用风力表示,风力有十三个等级,零级最小(无风),十二级最大。

3.为了准确测量风的方向和大小,气象台是用风向标和风力计来测量的。十三.是谁制造了风 1.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2.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十四.云的观测

1.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云状、云量是云的观测的重要内容。2.根据外形特征,云可分成层状云、积状云和波状云等。

3.把整个天空划分为十等分,估计一下天空中所有云能占几份(十分之几)就是几个云量。4.看云识天气: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天上鱼鳞云,不雨也风癫。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十五.下雨啦

1.雨的形成:含有大量水蒸气的云遇到冷空气后会放热液化形成液态的水,降到地面就成为雨 十六.雨下得有多大

1.小雨:雨量清晰可见,地面全湿,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2.中雨:雨滴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形成积水。3.大雨:雨滴模糊成片,雨声激烈,地面很快形成积水。

4.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积水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水。5.气象站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的。

6.降雨量是指雨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十七.明天的天气怎样

1.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各行各业都十分关注天气情况。所以需要准确预测天气。2.气象站通过收集、整理各种气象信息,发出天气预报。

3.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知道天气预报。十八.运动前后

1.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运动前,呼吸平缓、匀速,心跳正常;运动后,呼吸急促、加快,心跳加快。十九.运动于呼吸

1.人的呼吸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许多器官共同配合来完成。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组成。呼吸系统负责将含氧较多的新鲜空气送入肺中,将二氧化碳和人体不需要的气体排出体外。

2.每个人的呼吸次数与每个人的肺活量有关。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3.10岁少年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次数应在25次以下。二十.运动与心跳

1.运动时,心跳加快,脉搏会也加快。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

2.通常心脏是有规律地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在每次心跳的过程中,静脉血管中的血液流入动脉血管。心脏收缩,大量血液流入动脉,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又恢复原状。这种动脉所产生的搏动,就是脉搏。3.人体的手腕部、颈部和腹股沟等处比较容易摸到脉搏。二十一.运动与大脑

1.适量运动时,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兴奋,可使支配学习的思维中枢得到积极的休息,这样,再学习时,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四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四(上)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

姓名 班级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作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四(上)科学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逐渐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6. 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声音》

3-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强弱、高低、长短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3-1.音叉是一种 发声仪器,用来 调试乐器 和 测试音高。

3-1.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振动。

3-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 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 幅度 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吹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低,水越多声音越高。3-3.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3.长、宽、粗、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短、窄、细、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3-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3-5.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 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 不一样的。

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 不能传播 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 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 耳廓 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 外耳道 传到鼓膜,引起 鼓膜的振动,在耳蜗把振动转化为振动信号、这种振动信号由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 产生振动。

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 鼓膜 的振动。耳中的 听小骨 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 听觉神经 ——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3-7.耳朵是我们的 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 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 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提纲

4-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 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组成。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 同时参与、共同完成。4-1.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骨骼 支撑着 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4-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4-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等。

4-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 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 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4.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4-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4-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管、胃、小肠 和 大肠。食物被食管

运输 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的,在小肠里被 吸收。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4-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舌头、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我有 个)、犬齿(我有 个)、臼齿(我有

个)。

4-6.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4-6.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4-7.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第五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水》

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之中.冰是一种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2、测量水温的方法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能用手触摸.5、水温在0℃或0℃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同样,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冰就会融化成水,体积减少.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我们利用水,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10、与水一样,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还是原来的物质.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

“热胀冷缩

”的性质.压瘪的乒乓

球放

入热水中,乒

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12.在碎冰里加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能被压缩和扩张.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形成风.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4、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第三单元《天气》

1、天气,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2、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

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4、使用气温计应放在阳光照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悬挂在空气中,保持干燥,读数时:让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齐平,示数稳定后再读取.一天内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5、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有雨、雪、冰雹等.收集测量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雨量

器是直筒透明的.计量雨水的单位是毫米.刻度条“

0”刻度必须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读数

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也要示数稳定后再读取.6、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测量风向的工具是风向标.用风旗确定风速简化划分为三个等级:0

级无风、1

级微风(风旗微动),2

级大风(风旗飘动).7、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形状不同,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大

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8、根

天上云量的多少分为晴天(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多云(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看见太阳)、阴天(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 运动着的世界 一、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搜集资......

    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透明的,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压缩后有弹性。 2、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提分总复习知识点详细归纳(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提分总复习知识点详细归纳(二)第三单元《声音》3-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

    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1、《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城南旧事》就是他的作品 重点句: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

    鄂教版四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四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 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读读写写: 洞庭无暇翡翠 船桨 攀登泰山骆驼 罗列屏障浙江 油桐 明艳溪流气势仿佛臀部稍微额角擦伤 蜿蜒 依据凉爽高耸透射和谐敬亭山波澜壮......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