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时间:2019-05-13 02:4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第一篇: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我认为中日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因此一定要辩证的看待中日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周恩来总理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艰辛的一页。两千年间,日本广泛地向中国的汉唐王朝学习,中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然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在中国未愈的伤口上又狠狠的捅了一刀。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那段屈辱、备受压迫的历史,同时也希望日本能够客观的正视这段历史。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他大肆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光环的同时重重地给了中国一拳,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认可的,导致中日关系进入僵局。日本修改教科书,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日本没有认真反省历史上对中国的侵略,甚至否认侵略、美化侵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中日和平发展的道路变得曲折难走。

日本引发领土与资源争端:日本采取强硬非法手段,企图霸占中国领土,如钓鱼岛问题,干涉中国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如东海资源开发问题。一系列的恶行将中日两国再次推上了对立的巅峰,致使中日之间永远存在隔阂。如果日本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战争史,始终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想“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免谈!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对我有利无害,而与日本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技术进口来源国,中国要登上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在经济上与日本和平共处、共同合作。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亦有助于我国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避免了因为与日交恶,而与美欧关系降温或被动与俄罗斯加强关系,甚至公开走上军事同盟的道路;对我国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亦有帮助。

然而,中国经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化同步发展,使双方原有矛盾更加复杂、尖锐。能源领域,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大了与我国的竞争力度。金融领域,日本煽动美欧对我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东亚经济合作方面,争夺地区合作主导权,排挤我国。

综上,中日关系能否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日本是如何对待中国的。

第二篇: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看法重点

19世纪90年代,一个身穿黄色衣服、没有牙齿、咧嘴傻笑的“黄孩子”突然风靡美国,这个“黄孩子”就是普利策《纽约世界报》连载的连环画《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没过多久,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便挖走《纽约世界报》连环画的原班人马,并且在《纽约新闻报》上同样刊出了“黄孩子”的漫画,为此,两家报纸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竞争,人们便将“黄色”赋予当时多数报纸所具有的煽情意义,此后,黄色新闻便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时代的变迁,黄色新闻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思想潮流,并对媒介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思想潮流的产生,从表面上看是由偶然的新闻事件引起,实质上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媒体的自由竞争和垄断

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资本主义竞争的目的就是赚钱、获取利益,引申到传媒领域,表现为媒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开始无视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黄色新闻成为传媒之间相互竞争所采取的手段之一。黄色新闻的煽情性和刺激性可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加报纸的发行量,这是新闻业默许并扩展其生存空间的潜在动力。

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也为黄色新闻思潮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以法律的形式使报刊的自由主义成为一种制度,并且使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这使得黄色新闻思潮为其合理性找到了借口和根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报业集团开始出现于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黄色新闻是报纸形成垄断报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剧变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随着高速运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很多社会问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传媒垄断化过程中,媒介权力开始向私人集中,这些都成为黄色新闻思潮产生和蔓延的温床。

在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城市是一个社会阶级分层明显、人口密度集中和交通拥挤的空间,各种“城市病”、“现代病”层出不穷。这为黄色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尤其是一些面向平民大众的报纸更加关注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反映底层人民的状况。由于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尖锐,媒体不断加强这类题材的报道、强化对社会生活的这一侧面的反映,便逐渐形成了黄色新闻这一特殊的新闻表现形态。另外,人们在高速发展 的社会环境下普遍产生孤独感与疏离感,人们希望能从中找到情感的慰藉以填补精神的空虚,受众的这一心理诉求同样也为黄色新闻制造了潜在的市场需求。

社会思潮涌动扩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新闻界受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精神分析学说和实用主义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精神分析学。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泛性论的影响下,“性”便肆无忌惮地出现在作为公共话语权力机构的传媒中,黄色新闻对于“性”的渲染与描写,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让人们获得了快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逃离现实世界、希望能创造一个快乐的幻念世界的需要。

实用主义观念。实用主义崇尚效用原则,这种原则同样会反映到新闻界。对于报纸而言,实用主义就是为刺激销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会不择手段,将“只要能赢利”奉为最高宗旨,任何能够达到赢利的手段就都是“真理”。而黄色新闻不仅不需要为采写新闻耗费高额成本,而且不用担心内容高雅无人问津。对于受众来说,只要能得到精神消遣,获得感官上的快感,也不会拒绝黄色新闻。

● 路立春

何谓黄色新闻

1897年间,纽约的《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竞争异常激烈。赫斯特不仅高薪挖走了《纽约世界报》星期刊的全部人马,而且还把《纽约世界报》星期刊赖以成功的滑稽连环画《霍根小巷》的主人公“黄衣少年”也放到了《纽约新闻报》的晚刊上。普利策则针锋相对,他控告赫斯特侵犯了《纽约世界报》的版权,又另请高手为《纽约世界报》星期刊再画“黄衣少年”。因而两报推销员所用的招贴画上都有了兴高采烈、东游西逛、咧嘴而笑的“黄衣少年”的形象。接着戏院开始上演“黄衣少年”的剧目,商店也推出了“黄衣少年”的广告,“黄衣少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在整个纽约流行起来。于是,人们便把相类似的新闻称之为黄色新闻(The Yellow News。

黄色新闻这个名词代表着一种新的新闻现象的出现,人们将它定义为:用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面的事件,进而达到耸人听闻、扩大报纸销量为目的的新闻报道。

黄色新闻具有以下特点:用大标题、大图片渲染新闻事件,使得报纸在版面形式上更加符合受众的口味、更具有亲近性,在内容上强调故事性,充满煽情的语言。

在报道方式上,西方黄色新闻常对某一事件大肆渲染,不惜重点报道,甚至追踪报道。所谓跟踪报道是由若干条消息构成,每一条消息都是同一事件的接续,结尾要把受众的注意

力紧紧拉住。它可以制造一种声势,极富鼓动作用。

在报道内容取向方面,西方大众化报纸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新闻。他们认为,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具有人情味,即趣味性,而“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

黄色新闻易造成引导失当

许多新闻史学家都认为,黄色新闻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向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也认为黄色新闻在获得了受众的同时,却“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

黄色新闻的改革创新

一个多世纪以来,黄色新闻在世界范围内声名狼藉,但却能“流芳”百年,其精神模式始终为近现代报纸及其他媒体争先恐后地继承和仿效,从而出现了新闻界的一大奇观:即在鞭笞黄色新闻的种种失当的同时,又把黄色新闻的惯用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致使原本意义上的黄色新闻都自愧不如。

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如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新闻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等,使新闻采访方式得到了创新,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1860年创刊的《纽约世界报》到普利策手中已经是第5任老板了,他以当时纽约占一多半的新涌入劳工为目标受众,从三方面创造报纸新形象:经常发表支持穷人的言论、反对富裕阶级,赢得读者信赖;发起组织有利于大众的社会活动、制造社会热点、对读者实施奖励;要求记者深入下层,多用标题和图片。这些办报宗旨在今天很受推崇,天津的《今晚报》,经常与各高校、政府部门联合举办一些公益性活动。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栏目在2007年新增设《民生头条》节目。难道说,他们与西方黄色新闻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促使人民群众对广泛意义上的娱乐新闻的需求迅速增长。信息娱乐化已成为国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娱乐新闻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软新闻、消遣新闻、休闲新闻、使人快乐有趣的新闻,是人情味浓、写法轻松的新闻,读者在阅读时和阅读后兴致盎然的新闻,拥有最广大读者的新闻,可以说,娱乐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黄色新闻。

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不能武断地否定黄色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反映公众意愿、娱乐读者应该是媒体的基本职能。因此,切实掌握黄色新闻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目的在于不要把黄色新闻只当作新闻史上的材料或现象,甚至是反面教材来加以研究,而更要注重黄色新闻在当今的新闻传播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黄色新闻的本来意义。

对待黄色新闻要讲“拿来主义”

对待黄色新闻不能两极分化,既不能只看其消极影响,也不能只看其积极影响,在媒体操作上要讲究“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美国低级庸俗的黄色新闻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厌恶和抵制。属于黄色新闻的时代就此过去。在中国,现阶段的黄色新闻现象还没形成气候,也不是新闻资讯的主流,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各新闻媒体在争夺受众注意力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一场类似于普利策和赫斯特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

传播学对受众心理的分析认为,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程序,就像受众的三个防卫圈。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在可以接触到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自己喜欢的愿意看到的那部分,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选择性理解),最后记住一些印象深刻的并有可能再由自身向外传播。其中,传播者要想使自己的传播内容受到注意,可以改变传播形式、强化和更新传播内容。目前,我国各个媒体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深入探索和挖掘。黄色新闻在应用该理论上尤甚,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不过,近年来在平面媒体上也表现突出。如消费类报纸的美女封面。他们大多是为了吸引和争夺受众,赢得商业利益。

将新闻标题做得口语化、通俗、醒目;图片处理得鲜艳、视角独特;新闻内容写得独家、更具趣味性;新闻策划得更有时代气息,独一无二,笔者认为这样的新闻都很有噱头。当然,媒体不能将噱头夸大得脱离实际,那样干脆就是一则假新闻或者真的是一则“黄色”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永远是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准则,但真实、客观和公正是会被权力、利益、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淹没的。所以,时下吃新闻这碗饭首先要守住新闻的这一灵魂。如果进一步规范新闻事业,加强记者的新闻素质培养,对黄色新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适当地运用其夸张、凸显人情味的报道手法,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使得媒体更具有影响力,并进而提升其生存能力。尽管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派,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说,受众的地位得

到了承认和重视,摸索了很多喜闻乐见的报道手法,扩大了传播效应。巨大的商业成功使报纸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为报纸的真正独立提供了经济前提。黄色新闻大战之后,报纸开始了分流,黄色新闻和严肃新闻有了区分。尽管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黄色报纸,但在西欧和亚洲等地仍然有发展成熟的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纸,比如英国的《太阳报》,香港的《苹果日报》等畅销报纸。摘要〉黄色新闻对世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作为一种创举,黄色新闻确实能在新闻媒介自身不断发展和新闻观念认识方式多样化中得到深层次的解释。〈关键词〉重新认识 黄色新闻 深远影响 要想重新认识黄色新闻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因为1个多世纪以来,黄色新闻在世界范围内声名狼藉,似乎早已成为定局。最使人迷惑不解的地方还在于人们对黄色新闻的反感和憎恶竟会达到如此异口同声的惊人程度。然而,追溯黄色新闻的历史渊源,结合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又认为很有必要要研究强加在黄色新闻身上的不实之词。事实上是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抱着偏见,不能正确地对待新生事物,指责多于分析。后来又缺乏比较深入的探讨,往往人云亦云,致使黄色新闻的“形象”越来越恶劣。但黄色新闻却能“流芳”百年,其“精神”模式始终为近现代成千上万的报纸及其他媒体形式所争先恐后地继承和仿效。从而出现了新闻界的一大奇观:即在挞伐黄色新闻的“不是”后,又把黄色新闻的“不是”发挥到了极限,致使原本意义上的黄色新闻都自愧不如。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重新认识黄色新闻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求证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创举,黄色新闻不但在世界新闻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弥足珍贵的。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色报纸了。

2.主流媒体

在我国,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政治的角度。代表当权派或既得利益者看法的媒体。二是从经济的角度。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三是从经营的角度。如复旦大学周胜林教授认为,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综上所述,主流媒体的定义还没有得到基本的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

3.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构成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包括新闻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机构运行原则与方针等,是社会调节和控制新闻传播的程式。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新闻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它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是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坚持办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

4.邓拓

新闻家,政论家。邓拓1937年起进入革命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负责人。邓拓最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在他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社论形成每月平均篇幅逐年增长的趋势。邓拓对办报的任务和目的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十分重视改进新闻报道,认为报纸上长篇大论不是新闻,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新闻也必须改革。

我国一些学者基本上是根据莫特对黄色新闻特殊做法的归纳,还研究出了黄色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危害性”。他们认为黄色新闻事业一度在国际上蔓延甚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一般地说,资本主义越发达的国家,黄色新闻就越猖獗。黄色新闻败坏了社会风气,还毒害了读者的心智,削弱了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进行斗争的意志。(17)我们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同样也站不住脚跟,原因在于提出的“危害”论的核心内涵是受“魔弹”说左右的。“魔弹”说又称“皮下注射”论。这种理论把传播对象看成是被动无知、惟命是从的,新闻媒介能够把观念、情绪、认识等因素“注射”给受众,受众犹如“靶子”,没有抵抗力,而应声倒地。事实上,1940年美国大选,尽管许多大报联合起来反对罗斯福政府,但罗斯福还是连任总统,这就打破了新闻媒介有无限影响人们观念和行为的“魔弹”说的神话。本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人们怎样对待黄色新闻会有自己的辨别力,或认可,或反对,或沉默,即使想要施加“危害”,恐怕也难以奏效。

应该指出,黄色新闻之所以会风靡全世界,并不是因为特别“毒辣”,或有什么“绝活”,归根结底是报纸在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努力。北岩勋爵(诺斯克里夫勋爵)的《

每日镜报》,在英国的黄色报纸中声名显赫,创造了奇迹,从1903年创刊时的2.5万份,飙升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的500万份,一度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被认为是英国大众化报纸的典型。美国的帕特森上尉于1919年创刊《纽约插图每日新闻》,借鉴了《每日镜报》,并以大幅图片、流行特稿及暴力色情题材为内容,还主办美女比赛,但未获成功,被纽约报界讥讽为“下女的圣经”。帕特森很快发现,他的消费对象不是《纽约时报》的那些读者,而是纽约居民中的外来移民和在美国出生但文化水平低的那部分人。于是,在题材选择、编辑处理上尽力迎合,由此销数大增。1922年,该报日销40万份,并增出星期日版。1924年日销75万份。1925突破百万大关,成为美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也使报刊事业在更大程度上成为美国大众的事业。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促使人民群众对广泛意义上的娱乐新闻的需求迅速增长起来,“玩”的信息流已成为国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不能把握住娱乐新闻将成为决定新闻媒介市场基础的关键之一,也会是中国传媒同国外传媒竞争的焦点。(18)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升娱乐新闻报道的比重。娱乐新闻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软新闻”,消遣新闻,休闲新闻,使人快乐有趣的新闻,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的新闻,读者在阅读时和阅读后兴致盎然、能产生“即时报酬”的新闻,拥有最广大读者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黄色新闻。而这些在我国新闻媒介的经营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是弱项,有待于倾注更大的力量加强开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较长时期以来我们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片面强调报纸的宣传灌输作用,不承认或者不提倡报纸的娱乐功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一些新闻政策的限制,使得报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教科书”,娱乐性几乎没有,处于空白时期,当然也就更会把黄色新闻视为洪水猛兽,而绝对排斥黄色新闻了。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黄色新闻,目的在于挖掘出黄色新闻事业中科学的、有益的因素,来拓展好符合当代读者口味的阅读场,生产出更多更美更易于为越来越多的受众能够认同的新闻产品来。

美国新闻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进行新闻的编辑,“黄色新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与黄色报和煽情主义紧密相联的。无论是作为一种

报道新闻手法还是作为一种新闻思潮,“黄色新闻”绝不能仅仅被理解为“色情的内容和淫秽的东西”的代名词。

“黄色新闻”的泛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诟病。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就认为,黄色新闻“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也认为黄色新闻在获得了受众的同时,却“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由于舆论的反对和指责,《世界报》后来逐渐摒弃了黄色新闻的做法,《纽约新闻报》也因教唆刺杀总统而受到各界的抵制。然而,从美国时代背景来看,我们还应看到这一新闻手法或新闻思潮的另一面。简而言之,“黄色新闻”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一、促使美国政党报刊走向衰弱,廉价报刊兴起。1883年普利策《世界报》标志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①,这也促进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

《世界报》的办报宗旨是“华而小实,空头支票是一文不值的。我不想作任何许诺和保证,只希望公众能注意”。②当有人谴责它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时,普利策辩解到:“有人情味的和危言耸听的消息是扩大销售量所必需的手段,在发行量得到扩大之后,编辑们就可以吸引读者注意高质量的社论和新闻中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以此来制造健康的公共舆论。”普利策创办《邮讯报》和《世界报》都是以个人资本介入的,没有接受任何党派或社会团体的财政支持,他要摆脱负债累累的困境,要实现他的办报理想,必须考虑提高发行量。

普利策掀起“黄色新闻”的浪潮还基于对当时美国时代的理解。“黄色新闻”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其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1881年以后的约十来年里,每年涌向美国的移民高达50多万。多数移民没有阅读能力或者看不懂英语,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学习。将这些新移民作为自己争夺的目标受众,依靠适合这些读者阅读水平和口味的方式来扩大发行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并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这无疑是对政党报依靠社论取悦党派和政府对上负责的受众观念的颠覆。同时,办报者眼光向下的受众观对于满足当时低层受众的知晓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大众媒介不再受一党一派的牵制而走向一种公共领域。

二、“黄色新闻”的兴起主要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20

世纪初这一个历史阶段。综观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为报纸的现代化进程准备了条件。“黄色新闻”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了新闻业务的一大跨越,同时丰富了媒体传播功能。

“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如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新闻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等,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已为现代报纸所承袭。③普利策刚买进《世界报》的时候,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报纸的头版登出了跳呼拉圈的舞女。尤其是在标题的制作上别具一格。比如,写一个被判死刑的杀人犯,他的标题是《科尼梯的最后一夜》,副标题是《他猛摇牢门,要求释放》;另一则消息说,有一个盗贼在结婚之际被警察发现逮捕,这个故事用了这样的标题《婚宴上贺喜太早,刚当新郎就去坐牢》。普利策虽然非常热衷政治,但他知道如何赢得读者的窍门,他能把所有的新闻写得津津有味,所以在他的报纸上,政治一面的内容不占主要篇幅,因为他要拉拢那些不看报纸的人。他喜欢用标新立异的题目,简明精的句子,铿锵有声的动词,文字紧凑的文章,“把文章缩短,再缩短”,他常常这样大声嚷道。他要求手下人写东西必须能使读者动情,就是说在写标题、写故事和评论时,必须立意新颖。《世界报》广泛运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大字标题,有时是套红的大字标题,用大幅的犯罪、色情照片、各种插图和木刻画。《世界报》是纽约各报大量运用图片最早的报纸之一,而且种类繁多,如政治漫画、犯罪新闻现场图解、火灾及其他灾难的素描。

黄色新闻的激烈竞争也客观上促使了采访方式的创新。《世界报》的女记者内莉·布莱就装疯混入纽约拉克威尔岛的疯人院,进行了体验式采访。后来又逃出,撰写出系列文章,揭发疯人院的种种黑暗,她的报道引起了轰动。内莉·布莱最具危险性的活动是1889年只身周游世界,看自己能否以少于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时间环球旅行一周。当内莉·布莱乘船、骑马、坐火车日夜兼程时,《世界报》不仅每日刊登她的旅行路线,沿途报道,还举办了猜谜有奖比赛,赢者可免费旅行欧洲。大约100万人参加了这场比赛,纽约市内人人关心布莱小姐能否回来,最后内莉·布莱以72天6小时11分O1秒,少于80天的时间胜利地完成周游世界的冒险。她的这一举动轰动了公众,也为《世界报》制造了新闻,这就算是早期的“新

闻策划”。这些新闻改革打破了“政党报刊”时期媒体一味强调政治宣传功能而忽视其他社

会功能的状况,大大拓展了媒体的社会功能。受众接触媒体不仅是为了得到指导,还需要娱乐,以及一些诸如天气预报、外汇比价、商业广告、声明或启事一类具有公共服务性的信息。

三、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尤其是都市中心是一个日趋消费主义的社会。当时的社会变动剧烈、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社会丑闻也层出不穷,报刊杂志热衷掏粪运动,而其中“黄色新闻”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反对平民所遭受的欺辱。④

利用报纸推动改革、关注弱势群体、树立批判精神是报纸责任意识的体现。19世纪80年代,美国迅速工业化,而在自由竞争中劳动者却遭到无情的压榨,《论坛报》、《时报》、《太阳报》和《先驱报》表达了富人的心声,穷人却没有说话的地力,普利策给了他们一席之地。普利策第一个刊登并抨击了墨累山和下西区贫富之间的悬殊差异,并呼吁人们采取正确的社会措施和政治行动。《世界报》自始至终抨击那些“上层阶级”、“暴发户”和“假贵族”们的丑恶行径。普利策从开始办报那天起就一直为改革而奋斗。密苏坦太平洋公司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世界报》给予支持,并指出“老板花在一瓶葡萄酒上的钱就够他的工人一家吃一个星期的。”该报在揭露住房破烂时,还列举出婴儿死亡的统计数字;在圣诞节时,报道穷人过节没有面包,只有少量火鸡和干果布丁。《世界报》还提到破旧的卫生设备无人检查修理,从而造成居住条件更加恶劣。《世界报》认为对贫民窟的悲剧的关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因素,而同时代的其他报纸对此却不屑一顾。《世界报》还发起过反对美孚石油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的专利垄断、彩票、舞弊、一个警官胁迫少女、纽约州长贪污犯罪、市议员受贿等讨伐事件。“黄色新闻”在揭露社会问题,同情平民发动运动的同时,也整合了社会,协调了社会关系,起到了“社会雷达”的作用。

第三篇:历史与现实如何有机结合

模块七

浅谈历史与现实在历史教学中的结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总的来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

但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

1、历史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2、历史教学方式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影、多媒体等),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才能真正去体验历史。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3、历史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异常,钓鱼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比如,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钓鱼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而现实则历史的延续。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具有的不可逆性,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时代的脉博,抓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优化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选择。

第四篇: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

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

——基于四川、重庆三线建设的调研

郑有贵/陈东林/段娟

 2013-04-16 17:59:40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12年3期

对于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横贯国家3个五年发展计划,涉及13个省、市、区,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2],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次民工参加,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三线建设,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未提及,原因是在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上争议较多而未能形成共识。中央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大多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而四川、重庆又是西南三线建设项目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初期在四川、重庆实施的重点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的造船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汽车、机械制造、特殊冶金工业,以后又增加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三线建设项目在四川、重庆的实施,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实实在在地加快了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由此也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鉴此,201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国情调研组对三线建设项目较多的四川省、重庆市的部分三线建设项目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昆铁路、广安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陈列馆、重庆市南川区三线建设项目遗址,先后在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凉山彝族自治州、重庆市社科院与当地党政有关部门、三线建设亲历者、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访问三线建设项目区周边群众,查阅相关档案文献。本文基于调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对长期争论未果的三线建设评价进行探讨。

一、对三线建设项目的评价不能一刀切

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而实施的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范畴的概念,但三线建设企业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历史尚未断裂而得以延续,至今依然存在和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鉴此,为便于对三线建设做出公允评价,本文首先对实地考察及座谈中涉及的三线建设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做客观陈述。这些三线建设项目大体可分为以下4类。

(一)发展壮大型

攀枝花钢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碚仪器仪表研发生产、重庆嘉陵机器厂等三线建设项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历改革,呈现出发展壮大态势。其中,实地调研的攀枝花钢铁项目是其中的佼佼者。攀枝花钢铁项目自1965年起实施,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6年启动二期工程并于1997年建成投产;2001年启动三期工程。2008年,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成为四川省首家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的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22.6亿元)。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实现多项突破,形成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实现由“钢坯公司”向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钢铁企业的跨越,所生产的重轨、板材、管材、棒线材、特钢等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

(二)搬迁、转产型

三线建设的一些企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实施了搬迁。调研组所到的四川省广安市和重庆市南川区的三线建设企业都实施了整体搬迁。

1965年至1972年,国家先后在便于隐蔽和防御、以大巴山山麓的华蓥山为屏障的广安市境内,建成了明光、红光、华光、永光、金光、兴光、江华、长城、燎原、西南玻璃厂等10家军工企业(其中从禄市到溪口一带的山沟里就有8家企业),主要生产为炮配套的光学瞄准仪器等。其中,有8家为中央企业(分别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和建材部),只有国营长城机械厂、国营燎原机械厂为省属企业(先后隶属四川省国防科技办公室、第五机械工业部重庆五机局、四川省机械厅等)。广安市境内的三线企业门类相对单一,以生产要求空气明净、精密的光学仪器为主,引进了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高,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特种工艺设备产品,华江、华蓥、华西、珠江、明佳、佳美等多个品牌的军用、民用光学仪器,如照相机、望远镜等质量上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军工企业开始大批量转为生产以放映、摄影器材为主的民用产品,销路较好。此外,农用车、运动气枪弹等民用产品的市场反应良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企业包括原有生产设备迁往成都、重庆、南充等地,并焕发出生机。如现在的重庆嘉陵华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原设在广安市境内的重庆华光仪器厂改制而成的,传承了原重庆华光仪器厂的光学优势,其中球面透镜、平面棱镜的品种、产量和精度居国内同行业前茅。调研组在广安市只能从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看到往日三线企业的艰辛创业和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的辉煌历史。

重庆市南川区是加工制造枪炮等常规武器的机械工业基地。1992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南川区境内5家三线企业列入国家三线调整迁建计划。令调研组遗憾的是,在原址看不到往日的景象,企业已迁移,厂区建筑设施被闲置或废弃。位于南川区水江镇的临江机械厂已实施迁移,调研组看到原址较大规模的厂房仍保留,但长期空置,已显破旧,周围杂草丛生,部分办公用房被改为监狱,宿舍楼转为当地居民使用。位于鹤公岩山麓的青岩机械厂,曾生产坦克底盘构件,停产后高大的厂房保留完整,被当地民营企业租用,用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其他厂房被农民当仓库堆放饲料,框架较好的宿舍楼也闲置。南川区境内的一些三线企业在搬迁后实现了新的发展。1997年,国营红泉、红山、庆岩三厂整体迁往重庆市巴南区渔洞镇(川南区的10个兵工厂均迁建于此),在巴南区形成了渔洞汽车及重型机械加工工业区。1999年至2000年,国营宁江机械厂、天兴仪表厂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与其他几家调迁到这里的大型军工企业形成了高科技的精密机械和电子工业园区。目前,天兴厂已发展成为规模大和实力强的车用仪表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国车用仪表行业“排头兵”、中国车用仪表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国营宁江厂发展成为国内车用减震器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

(三)废弃型

三线建设项目也有被废弃的,但数目不多。其中,较大的项目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体。该项目从1966年9月开始建设,历时17年完成。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有大小洞室18个。1984年2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的调整,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816工程全面停工。由于潮湿和没有采光,20世纪80年代被废弃,工厂迁移到外面,816工厂原职工队伍通过军转民,改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2010年4月816军工洞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

调研组看到,无论是搬迁或转产项目,还是废弃项目,所留资源当前仍然发挥着作用。一方面,这些宝贵的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广安市对搬迁企业的实物进行征集与遗址保护,从征集到的1000多件三线遗产实物中精选出15台老生产设备、60件老产品和150张老照片,建成了全国首个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四川广安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作为三线工业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展示了三线工业发展成果,宣传了三线建设精神,发挥了三线工业遗产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三线企业遗址资源发展旅游业。调研组在南川区看到,原设在南川区的三线企业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山区,利用这些三线工业遗产资源已开发成金佛山旅游区等。

(四)交通设施型

根据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当时还举办了大量交通设施项目。仅铁路建设方面,新建和扩建了成昆、川黔、贵昆、湘黔和襄渝等5条铁路大动脉。其中,建成的成昆铁路沿线辐射范围13.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云南的7个地、市和所属50个县、市。同时,还建设了通往三线建设项目区的公路等。

从上述三线建设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可见,三线企业有的发展壮大,有的经历搬迁、转产后获得新的发展,也有少数被废弃,因而对所有三线建设项目的评价不能一刀切,或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

二、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不可回避若干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

在三线建设的评价上,学术界分歧明显,有肯定者,也有否定者。倾向肯定者多着眼于宏观因素如保障国家安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等。倾向否定者多着眼于微观因素如企业经济效益低等。40多年过去后,在实地考察三线建设项目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感受、访谈、座谈、查阅档案,我们认为对三线建设的评价需要重新讨论,尤其是在评价三线建设时不应回避战略构想动因与实现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预期外绩效、当期效率低的缘由及企业的搬迁、转产、废弃等历史与现实问题。

(一)从战略观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三线建设是从战略层面提出的。无论是军事上的备战,还是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乃至具体项目实施地的选择,首先是从战略层面进行构想的。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上,针对内地工业薄弱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就从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要加强内地建设。1964年5月,针对当时国际形势,中央从备战的战略考虑,正式启动了三线建设。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也都体现了战略思维。例如,在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上,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时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应该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交通、煤、铁、电搞起来。”[3]6月6日,他再次对中央领导人说:“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4]即便是在项目实施进度上,也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如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武装流血冲突后,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12月4日周恩来在中央办的四川学习班上指出:要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要政治挂帅,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7月1日以前渡口(攀枝花钢铁基地)出铁,成昆铁路全线通车[5]。鉴此,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首先要对这一战略构想予以评判。就战略观而言,需要从当时的世界局势、“两点一线”的构想、资源配置来探讨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1.从当时世界局势看,对三线建设予以否定有失偏颇。1964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严峻,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围圈,向三线地区布局生产力,是一种审时度势的选择。毛泽东对中央领导人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6]40多年过去了,战争未曾爆发,但这不等于建设战略后方是错的,也不能排除这种努力是抑制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进而在实际上实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意图。

2.从“两点一线”的构想看,在四川、重庆实施三线建设项目的战略意义重大。“两点一线”的生产力布局是一个战略构想。毛泽东自三线建设战略启动起,便把川西作为重点。我们调研所到之处,亲历者们提及较多的一句话,就是1964年毛泽东说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去抓三线建设。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线,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运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40多年过去了,调研组体验到当年“两点一线”的构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我们的调研以“两点”中的攀枝花为起点,经成昆“一线”,沿途考察了四川省的西昌、成都、广安和重庆市及其南川等地的三线企业。建成的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是中国铁路“三横五纵”格局中最西的两条。调研组看到,现今的“两点一线”区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重庆、成都、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工业城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延伸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三线建设时开始兴建的内(江)昆(明)铁路,以及2010年开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通道,这凸显了当年实施“两点一线”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

3.从资源开发利用看,资源型三线企业实现了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构想。在三线建设中,实施了一些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类项目,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例如,攀枝花钢铁项目决策出台后,围绕攀枝花钢铁厂选址问题发生了较大分歧,主要有乐山太平场、攀枝花弄弄坪两个方案之争。当时毛泽东分析指出:“乐山地址虽宽,但无铁无煤,如何搞钢铁?攀枝花有铁有煤,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钉子就钉在攀枝花!”[7]攀枝花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型复杂多金属伴生钒钛磁铁矿矿床,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在攀枝花建设钢铁项目,用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所说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长期以来,中央始终坚持在攀枝花就地开发利用钒钛资源的战略。1991年4月江泽民视察攀枝花市时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攀枝花钢铁项目的成功实施,与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选择无不相关。

如上所述,无论从当时的世界局势,还是从“两点一线”的战略构想,或是从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战略看,都应当对三线建设的战略予以基本肯定。

(二)从区域协调发展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当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虽然没有包含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设想,但我们今天评价三线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三线建设实现了生产力向西部地区的布局。三线建设的实施,使内地的一些省市发展成为各具特点的新的工业基地,改变了工业布局,1978年内地和边疆地区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达到36.7%,比1952年的29.2%提高了7.5个百分点。[8]1965年至1978年,四川省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12.25亿元增加到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加了3.9倍(高于全国的3.4倍);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按当年价格计算),由2.24%增加到3.7%,即增加了1.46个百分点[9]。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一大批优秀企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不再赘述。调研中我们获悉,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期,国家在重庆市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共计118个,总投资达42亿元。其中,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就是由三线建设项目重庆嘉陵机器厂发展起来的。即便是广安市、南川区境内实施搬迁的三线企业,前往地还是在四川、重庆两地,即仍在西部,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三线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使重庆市形成了以国防工业、民用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为骨干,轻纺工业相应发展的工业结构体系,奠定了重庆市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2.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交通设施基础。三线建设中交通设施项目的建成,使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3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改变了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座谈中,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同志一致认为,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3.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国家从各地选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线建设,以保障项目的实施。当时的提法是“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例如,在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早期,全国各地选送几十万工人、干部,其中知识分子有10万;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抽调约5O万优秀的熟练工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支持重庆市的三线建设。这些人才向三线建设项目集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保障了三线建设的实施,也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力量。

4.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攀枝花本是穷山恶水之地,当年的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现在不仅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发展壮大,还通过钢铁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生长起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99亿元、城镇化率达61%),并带动了周边几百公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经历三线建设,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日益明显。

如上所述,三线建设项目的实施,在西部地区建起一大批骨干企业,无论是发展壮大型、基础设施型,还是搬迁、转产型,乃至废弃型,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效率低下问题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三线建设项目实施条件差、投资大、周期长而导致当期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1966-1978年,三线地区每1元基本建设投资提供的国民收入为4.98元,比全国的6.87元低27.6%,比一线地区的9.34元低46.7%;三线地区每1元基本建设投资提供的国民收入增加额为0.309元,比全国的0.406元低23.9%,比一线地区的0.655元低29%。单以1978年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三线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总产值只相当全国的68.7%、一线地区的49%,每百元全部资金实现利税只相当于全国的53.7%、一线地区的38.4%,每百元总产值实现利税只相当于全国的77.8%、一线地区的76.7%。[10]从调研看,三线建设项目当期效率低,既有三线建设自身的因素,也有与非三线建设项目相同的共性因素。

就自身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效率。第一,三线建设项目在不发达地区的穷乡僻壤,按照“靠山,分散,进洞”方针选择三线企业落户地址。正因为如此,攀枝花市、广安市、南川区等地被选为三线企业落户地。例如,南川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江,三线建设时期交通十分不便,距离重庆市区虽然只有150多公里,但有一部分是山路,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汽车运输需要1天多时间。这样的闭塞条件,有利于战备隐蔽,却导致了企业原材料、产品运输困难且成本高,这对企业的发展不利。[11]第二,三线建设项目多为事关国防和产业安全的重大项目,具有设计规格高、规模大的特点,这使得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而且一些军事项目更是不讲求当期的经济效益。

就共性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效率:(1)三线建设受当时大的社会秩序影响。在三线建设项目选址上,本是20世纪60年代针对核工业等提出的“靠山,分散,进洞”方针,在片面强调战备要求和“文革”极左思潮影响下,被当作三线企业的普遍选址要求。同时,三线建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缺乏科学论证、摊子铺得过大、进度要求过快、盲目突出政治、不讲经济效益的现象,造成了较大浪费,部分企业产生了难以继续生存发展的问题。(2)政企不分。对于三线企业而言,政企不分所导致的不仅是企业没有自主权的问题,更是导致负担沉重的问题。如攀枝花钢铁项目,不仅要支撑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要支撑攀枝花市各项事业的发展。(3)三线企业兴办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但由于地处穷乡僻壤,因而成本高。据初步统计,广安市境内的10家军工企业占地3660亩,建筑面积980000平方米,服务配套设施52个,不仅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还有城市企业不需要举办的招待所、职工俱乐部或电影院、百货店、储蓄所、邮电局等。

从发展看,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碚仪表等不少三线企业,尽管改革前的经济效益低,但经过改革,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如上所述,对于三线建设项目当期效率低的问题,不完全是三线建设自身因素所致,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从搬迁、转产、废弃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对于三线建设的肯定或否定,还在于如何看待三线企业的搬迁、转产、废弃,这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调研组所见所闻,除个别三线建设项目没有运行外,大多数都有良好运行的历史。例如,广安市境内的10个三线企业,不仅成功建成,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例如,三五四厂于1978年被第五机械工业部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自选手枪慢射金牌所使用的即是国营燎原机械厂生产的环球牌4.5毫米运动气枪弹;国营明光仪器厂生产的明佳S-207照相机在1989年全国照相机质量评比中荣获单镜头反光类相机类一等奖。然而,这些企业都实施了搬迁、转产等。对于三线建设的搬迁、转产、废弃等,不完全是三线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条件变化所致。具体而言,有以下因素:

体制变化导致搬迁。三线企业的搬迁,大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导致三线企业搬迁的主要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根据国家计划进行配置,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条件下,企业发展面临的物流不便、交通成本高、职工生活条件差等问题日益显化,加之中央有关部门为甩包袱而让企业自寻出路,这些都影响着三线企业的发展。鉴此,中央有计划地实施搬迁计划。调研中得知,南川区境内的三线企业,要求当地政府给一块地,用于该区三线企业建设较集中的职工生活区,以便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未获准许。据当地人分析,如果此方案得以实施,有的企业有可能就不实施搬迁了。

需求变化导致转产废弃。实施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备战,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投资比例中,包括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的重工业占90%以上[12],因而三线企业生产的军工产品较多。改革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和平的力量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三线企业提供的军工产品供大于求,一些三线企业根据这一变化而做出调整,由生产军用产品改为民用产品。换言之,三线企业实行转产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选择。

如上所述,对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不能因为企业的搬迁、转产、废弃而予以否定。

综上所述,从生产力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绩效看,对三线建设不能予以否定,不但如此,还应当予以积极肯定。至于三线建设项目当期效率低下和搬迁、转产乃至废弃的问题,既有三线建设自身的问题,也有大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制度变化的问题,否则就难以解释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三线企业发展壮大的现象。

三、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不能遗忘弥足珍贵的经验

三线建设改写了四川、重庆工业化的进程,也改写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在评价三线建设时不应当将其遗忘。

(一)发挥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调研组听到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三线建设者们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三线建设项目只有在计划经济体制才能成功实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难以实施的。三线建设者们深刻体验所说出的朴素话语,道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指出,由于经济发展带来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为了避免“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的影响,防止地区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不能消极等待市场力量发生作用,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13]三线建设项目不仅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而且是在这些地区的穷困山区,地形艰险,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和吃穿用物资供给都很困难,如果仅仅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些项目是难以实施的,东西部地区差距必然会比现实更大。三线建设项目的实施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上,全国一盘棋,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政府对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改善生产力的区域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保障三线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央领导亲自抓三线建设工作,还形成了有力保障三线建设项目实施的体制机制。例如,在建设攀枝花钢铁项目上,将渡口设为特区,以保障项目的实施;在人才保障上,全国各地的人才向攀枝花调集,在工地上的人口音各异,仅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分配及相继调到攀枝花市的就有56人[14]。再如,在广安市境内的三线建设中,为协调国家三线建设,行政建制上设立了华云工农区(现华蓥市);为保障供给,组建了工矿贸易公司、华蓥山矿务局,以及华蓥建筑队、各企业附近的蔬菜队等配套服务单位。从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功绩分析,应对政府推动三线建设给予积极评价。即使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三线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配置政策取向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就是政府应当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在投入上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提供所需的公共品,改善基础设施,为西部地区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创造条件。这也是我们在西部地区调研三线建设时听到的呼声。

(二)科学规划和创新是实现发展的前提

成功的三线建设项目都是因为实施了科学规划和设计。例如,攀枝花钢铁项目不仅选址是经历了争论后确定的,而且还经过科学设计而建成了“象牙微雕”钢城。在东西长只有约2.5公里、南北宽不到1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前临大江、左右后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坡度大、有5条大冲沟和2条断裂带横截场地的弄弄坪,如何建设攀钢厂区成为了难题。如果照搬苏联模式,在如此小的地盘上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只能是一个“传说”。为解决这个难题,冶金部、铁道部的8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反复勘测,先后提出50多个方案,经过多次筛选、修改,最终形成了切合实际和经济合理的,被誉为“象牙微雕”的方案。它与当时国内同规模的钢铁厂相比,工厂用地减少一半,厂区铁路少建约90公里,土石方工程约少2/3。这个成功设计成为奇迹,探索出山区建设大工业的新路。在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国家、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攻关而创新了技术,在制度上也实施了创新,如在项目启动时实施了特区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建立攀枝花市并实行政企分开,在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实施了利润分成制度等改革。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获得成功,在市场经济下获得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毋庸讳言,受条件所限及“文革”的干扰,一些三线建设项目的计划或规划有所欠缺,甚至是“边规划、边施工、边投产”,造成严重浪费和重大损失。这些教训也应当汲取。

(三)嵌入式发展要实现向融合与内生转变

三线建设项目实施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嵌入式发展,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中央投资为主,在穷困的山区建设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项目实施所需原材料的供给与所生产产品的分配都由国家计划配置,企业还独立办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这种各自独立运行,使中央与地方、三线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在实施嵌入式发展上,由于以军工项目为主,产品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除对攀枝花市实行党、政、企协调体制外,嵌入的三线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加之嵌入的三线企业均为当时的高端技术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不仅如此,即便是与嵌入的三线企业配套的生产企业也难以发育壮大。这是广安市、南川区境内三线企业逐步搬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是被废弃的三线企业厂房设施等,也有不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主要是受产权约束。当年中央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由中央直接投资,产权属于各部委特别是国防工业部门,地方无权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三线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除生产生活条件差外,还由于缺少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即使在三线企业调整改造过程中,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调研中看到,三线企业搬迁后的厂房等设施至今尚有不少没有利用起来而仍然荒废。这是在评价三线建设时很少被人提及的一个方面,也是如何利用三线企业发展西部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广安市、南川区境内三线企业搬迁不同的是,一些三线企业逐步与当地经济融合,向内生发展转变。例如,国家在实施攀枝花钢铁项目的同时,将其与攀枝花市建设同时实施,特别是近年来与地方经济融合,发挥中央企业辐射、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实现了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枝花市的共同发展。再如,在重庆市北碚区集中发展仪器仪表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科研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向内生式转变,使该区科研及门类齐全的仪器仪表产业实现集聚和形成企业集群。相反,同样是仪表企业,南川区境内的天兴仪表厂,除了生活条件艰辛外,还由于在市场经济下没有实现向内生型转变而导致迁移。

嵌入式发展还导致嵌入的工业与当地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差距。当地人民对三线建设给予巨大支援乃至付出了牺牲,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哺回报,有的甚至还给当地带来污染和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

(四)三线精神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动力源泉

神圣的事业造就了三线精神。三线建设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史。在三线建设中,建设者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为国家、为党、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三线建设精神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攀枝花钢铁项目的实施为例,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在弄弄坪这样一个偏僻而通途又很险峻的地方是无法建成钢铁厂的;在没有火车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没有5省市1500辆汽车支持项目建设,一期工程也是不可能建好的。调研组无论从发展壮大的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还是实施三线企业搬迁转产的广安市、南川区,看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调研组在广安三线工业陈列馆看到“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主题标语。在参观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的图片中,看到了很多当年的话语,如:“让理想放飞”;“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同帝修反抢时间”;“试看天下谁能敌”。在南川区三线企业的遗址上,我们看到了“树雄心立斗志向科学技术进军”。更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调研组在与三线建设者的交流中,他们不因为从经济相对发达、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舒适的地方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艰辛创业而怨恨、后悔,反而对奉献终身表现出坦然和欣慰,这是三线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对三线建设精神最朴实的诠释。

三线精神是留给后人的财富。1993年4月9日江泽民对三线建设做了这样的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三线建设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还将激励后人。广安市继2010年建起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后,现又筹划建一个规模更大、更能反映广安三线建设的博物馆。攀枝花市委、政府筹划中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力求建成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以激励后人。

注释:

[1]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国情调研组于2011年9月赴四川、重庆三线建设调研的主报告。本所武力副所长和郑有贵、陈东林、李正华、陈于武、王瑞芳、钟瑛、冷兆松、叶明勇、段娟、王蕾、付强、张金霞,经济研究所的董志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宋毅军等参加调研和讨论。

[2]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页。

[3] 国务院三线办公室《三线建设》编写组:《三线建设》,第9页。

[4] 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5]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7页。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9-1200页。

[7]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4页。

[8]李悦:《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人民日报》1981年12月15日。

[9]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所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9、12、847、849页数据整理。

[10] 根据马泉山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286页数据整理。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线建设项目区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比如,原来南川区前往重庆市区需要1天时间,而现在高速路通车后只需要1个小时。正因为交通设施的改善,现在一些大型企业又重新进入三线建设项目区。调研组看到,中国铝业重庆分公司就在临江机械厂遗址旁边落户。

[12]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433页。

[13]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国区》,杰拉尔德·达克沃思公司,1957年。

[14] 刘庆华:《最后的贵族》,台海出版社

2010年版,第212、215页。

第五篇:历史与现实感悟

历史与现实感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或长或短。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历史呢?有句古语“以史为鉴”。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件件事中总结一些东西,可以在现实中更好的帮助我们。

例如我们民族的重要文献《孙子兵法》是军事家的必读之书,现在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许多外国军事学校也把此书作为必修课额来学习、探讨,以提升自己国家的军事水平。再如,我们会经常提起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战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通过分析他们,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作战的技能和方法,在战争时,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来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例如,在清朝末年,我们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犯,而且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分析一下原因。在清朝以前,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世界前列。但到了清朝,为了和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者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这样做使清朝与世界脱了轨。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技术、文化无法传到清朝,使其慢慢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又因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他们不得不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于是中国近代史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了。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总结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因此我们现在积极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割的,有些时候,通过观察历史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也就是将来的现实。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发生,但有一部分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却能猜测到一些事在将来会怎样。以前的科幻书籍、现在的科幻影片中有许多我们无法想像而且想象不到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正在慢慢的变成现实。在前人看来,机器人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有些人却把机器人想象着在以后的某天能够出现,并写成了科幻书籍。若干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出现了,他们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综上可以看出,历史和现实是一个整体,存在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并且,历史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实。

下载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就连一直排在透明国际最廉洁国家前列的挪威、瑞典,最......

    关于我对中国抗日战争以及如今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于我对中国抗日战争以及如今中日关系的看法 凌羚13应用数学学院1317020038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精简篇[五篇范文]

    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发挥爱国热情 孔安娜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就处于微妙的关系。尤其前段时间,钓鱼岛问题,撞船问题,引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和高度关注......

    爱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大全

    爱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学院: 外国语学院 班级: 09英教3班 姓名: 骆小林学号: 2009154329 一、内容提要:1.爱国主义的含义 2.爱国主义者在近代史上做出的贡献3.我心目中的爱国......

    【精品】结合两会政府报告谈谈你看法[五篇模版]

    结合两会政府报告谈谈你的看法陈贵伦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突破年行动,抓住了滁州市发展的牛鼻子。从苏州发展的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紧跟上海发展步......

    谈谈你对养老的看法

    谈谈你对养老的看法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中国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因此老年人迅......

    谈谈你对环境污染的看法

    谈谈你对环境污染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衙门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现在蓝天绿水变成蓝水绿天,衙门下统治的人民不知道爱护环境,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