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实效性
优化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实效性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小学部
王芳
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基本操作模式,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有效学习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教学上。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素养,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既然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首要位置,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任务的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反馈练习的设计等。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其实现的可能性。各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层次,通常应该选择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能促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层次要求。较高层次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设计成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中间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
系统性原则。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讲,中学各学科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从教育的总任务出发,把握它在“课程目标——学期(学年)目标——单元(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个逐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任务分析方法,对任务作逐级分解,从而准确地确定具体和细化了的教学目标。再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但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必须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自然的目标体系。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体验,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教学目标要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培养其多元的智力结构。比如在教授每个单元的语音板块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读或小组读的方式总结发音规律,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新词汇,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发音规律很快就读出了这些新单词,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找出几个有相同发音的单词。这种智力多元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必须体现其多元性,使具有不同智力体现的学生在同一空间获得合理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可能都包含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受知识本身以及学生实际和学习环境所限,一节课要实现所有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优先选择既重要又具有关键性、迫切性的目标作为主干,对其他目标做出妥善的调整和安排。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运用目标,再到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情感体验目标等,由浅人深,层层递进。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类领域的目标不能急于一时,需要制订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逐步完成。
具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是指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标准。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准确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功能。
甄别性原则。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有多高,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做试卷,有的学生擅长口语表达,而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学到的语言知识点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该具有甄别性,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他的发展方向,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化学教学本身。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又起着统领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活动的依据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确定学科教学总目标设计单元目标和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2、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并不需要学生了解教学目的,只是随着教师的指令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即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指南。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达成目标的活动中。
3、教学目标可以为检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达标程度的检测,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形成性测验,还是在教学终点实施的终结性测量,其测量中试题的编制所依据的标准都应是教学目标,最终结果的评价也是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4、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活动获得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教学事件都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以使每一环节的学习结果不断地接近教学目标。
四、目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现状: 1 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缺乏整体思考,如,一个学期、单元、各个板块等。2 教学目标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哪些知识是要当堂掌握的,哪些能力需要通过训练初步养成的,哪些学习方法需要把握运用的;情感目标往往大而空。教学目标表述不明或过于笼统概括,重复罗索;缺少个性化设计,绝大多数教师照搬参考书现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很少有体现学生层次与教师教学个性的目标出现。
五、面对这些现状,如何能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借鉴以下一些做法: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准确、恰当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要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4、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实例(1):《牛津小学英语5A 》 Unit 9 Shapes Part A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形状单词:rectangle、square 和 circle.
2、初步理解本单元新句型:What shape is it? It’s a… 2)能力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形状单词:rectangle square circle
2、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新句型:What shape is it? It’s a…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感到英语学习对我们很有用,很有意义。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英语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实例(2):《牛津小学英语6B》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Part A)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四会单词:plan, play, have school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e’re /I’m going to …
3、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s that…?Yes, speaking.By the w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教学重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四会单词:plan, play, have school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e’re /I’m going to …
3、初步了解将来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将来时的使用方法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二)教学步骤的设计要指向明确的目标
1、指出该教学环节为了哪个教学目标服务
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意图)
实例
(二)《牛津小学英语5A 》 Unit 9 Shapes Part A新课导入部分 教师导入部分又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squares? 同时又复习了对话中将要出现的旧知识点How many…?句式。
导入部分的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教授新词circle, 能够运用新句型对相应的形状图形做问答。
教师再一次将两个长方形对折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形,引导学生做问答,因为有了前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学生很快就做出相应的问答,教师又采用了同坐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然后,教师顺理成章的说Today, our topic is shapes.可见教师教学设计是有层次性的,是递进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目标非常明确。这样一来,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目标就较好的达成了。
六、优化教学目标,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1、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
2、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
3、关注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乐学”
如果我们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能为每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设计制定目标,多思考一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有所提高的。只有当把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情况,作为一件重要的教学任务指标来研究、来落实的时候,教学目标才开始成为真正的目标”。
第二篇:提高 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惠东职业中学叶肖曼
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学观念、教学定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不断思索、不断改革。
一、搭建民主平台,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放下身段,做一个“亲切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还会由人及“课”,“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此外,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让学生有笑声,或是利用幽默的话调剂课堂,或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是用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表扬学生的小进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压抑,释放激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推陈出新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要总是拘泥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要通过学习关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自身教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作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兴趣。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无疑为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行为导向教学是一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来提供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问题的操作规范;讲授常用条据实,收集一些债务纠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从而学习正确的写作方法;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查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
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三)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基础教学研究.》2007年11月
4、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4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都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作为新世代的老师,怎样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的非常普遍而现实的问题。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素养。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而渊博的知识和才能则是教师素养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自己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明天的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
二、深入教材,钻研教法、学法
①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师,要在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吃透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坚持做到每课一个创意。备课时,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想想学生要什么?学生们喜欢怎样学?多设计几次,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
②钻研教法
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安排组织教学过程,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并不是它没水平,而是由于教学不得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条件等方面来选择。不过,一种好的教法也未必每个教师都使用有效哦,这就要因人而定、因课而用了。
③指导学法
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适当地引导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灵活客观的进行指导,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④课后反思
虽然一节课上完了,但是肯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所以教师时常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或是引导自己在下节课的时候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在课堂上闪光的地方也将使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
第四篇:开放课堂“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开放课堂“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集美区李林小学 廖步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一、开放课堂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假如在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开放课堂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元旦”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三、开放课堂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思考之星、探索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1、赏识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换取精彩的动感课堂。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我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了激励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2、激励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的好,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问题”、“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的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开放课堂体验学习不仅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五篇: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
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
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
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做”的过程中的这种体验,不仅使学生充分的感知了物体确实占有空间的事实,而且很自然的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想法。比如,A组同学们先将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按进面团中,再将积木拿出来,于是面团凹下去了一块,这就是刚才那块儿积木所占的空间,按下去的积木有大有小,于是证明了空间也有大有小。B组同学是在一个平碗的沙子中“种”入了一个土豆,再将沙土抚平,于是沙土富裕了很多,他们将多出来的沙土倒入另一个碗中,这个碗中的沙土就是土豆所占的空间,只是碗中沙土的形状与土豆的形状不同而已。c组同学将大草莓放入口中,腮帮子就鼓了起来。说明草莓占有一定的空间。同组的同学还说,我多吃了几个草莓胃里会有点胀的感觉,说明草莓占了胃中的一些空间。这时,班中有个同学说:“你再多吃点儿就该饱了”。老师马上问:“饱了说明什么?”学生说:“草莓占胃的空间越来越大”。D组„„同学就是这样通过大量的体验和感知,逐步抽象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使“体积”概念清晰而深刻。在动手操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学生自主的内在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他们对三维空间的理解更加自然、顺畅、深刻。
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时候,通过学生亲自寻找体积单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前人发现体积单位的过程,从而巩固学生对立体空间观念的理解,并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学生学习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通过迁移可猜测出体积单位的名称,再与体积单位的概念联系起来,脑中就可以自己构想出体积单位的样子。于是上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物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想,来自己寻找或者创造出体积单位。”老师给学生准备的东西丰富多彩,有豆子、石子、纸片、绳子、各种形状的积木、长短不一的木条等等。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寻找体积单位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将它们作为体积单位。有的小组还合作用几根米尺组成了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把它作为一个体积单位。并且说明了为什么选用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的原因。有一个组的同学还发言说:“我们也找到了一个体积单位,就是边长不是整厘米数,它的边长是3.3厘米。如果把它作为单位,计算时就不太方便,但我们认为它也可以作为体积单位。”这时,老师充分的肯定了孩子们的创造。老师说“边长3.3厘米的正方体原来也是个体积单位,它以前叫l立方寸,但是由于它不是国际单位,所以已经被淘汰了,你们能发现它,老师还是非常高兴的。你们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了,你们发现和寻找体积单位的过程,与我们的前人很类似。不过你们很聪明,你们比他们的发明要快多了。”学生都得意的乐了起来。正是老师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了研究的历程,学生才会对体积概念本身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空间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才会有这样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体验学习不仅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