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时间:2019-05-13 04: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第一篇: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冼秋红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经陆续在教育教学领域上铺开,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真正高效教学。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与使用。特别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教材本身具有时空性,教材内容的广泛性,这就为传统的教学框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品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克服教学的困难,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品德学科中,发挥其优势,改变品德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进行初步阐述。【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教学 整合

【作者姓名】冼秋红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联系电话】 84622314/***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品德课堂的教学也应该注入新鲜元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今教学的必然趋势,它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适宜的、具有实效价值的教学情境,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革新教育观念、模式以及方法,也能在最有限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学密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经验为起点,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浸透品德教育。但是,由于在品德学科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和规律,它们超出了学生生活的感知范围,单靠一张嘴,一本书局限了教师所讲,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必要条件。在大量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运用多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愉快,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进入品德课堂,是最便捷的方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通过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呈现给学生,配上教师简练的讲解,就能使得枯燥的文字、图片变成了声形色兼具的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品德课堂。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我和动物交朋友》时,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猜关于动物的谜语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动物的世界,以视觉的碰撞,然后,教师在出示一段班中同学与动物亲密接触的视频,同学们看见一个一个熟悉的镜头,在图片与视频、声音与色彩的撞击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刻就开始激发,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小动物的我们的好伙伴,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情绪。正因为教师巧妙地创设这些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在爱护保护动物教育中形成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我们的身体》时,在课的开始就导入一组视频,视频里一个名字叫“巧虎”的小动物,带着稚嫩可爱的语气,向同学们介绍:“今天我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保护我们身体,保护我们私隐部位的知识……”学生一听,可爱的巧虎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卡通偶像朋友,所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随后老师问:“同学们今天要学习什么?什么事隐私部位呢?”大家畅所欲言,课堂上高潮迭起,本来枯燥的教学情景就因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运用,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声像并用,动静结合,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品德教材里,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这就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要使课堂真是实现高效,就必须补充大量的材料,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引入教材中,对教材进行拓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恰好可以填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空白:首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以不断优化教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形形式式的科学知识等内容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使课堂空间无限扩大,让学生成为海量资讯的受益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最后,运用信息技术能组织学生的学习材料,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把所学知识以生活化、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活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懂礼仪 有礼貌》中,教材为编排了五幅生活图片和一首《礼貌歌》,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单一浸透:回家要问好、出门说再见、客人来了要有礼貌等这些常规知识,不足以达到本教材养成礼貌待人、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懂得礼貌交往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诸如:搜集更多的礼貌用语卡片,制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视频,拍摄不文明行为的照片进行对照,把《礼貌歌》配上音乐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及时穿插搜集来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实现,激荡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由粗浅的认知上升到内心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有效地达成了知情统一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变来变去的水》中,把“小水珠的旅行”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在视听效果结合下聆听小水珠在旅行过程中的经历,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使教学内容自然顺畅,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减轻教师讲解的负担,节省教学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最好的途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品德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内容献给学生,使品德课堂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或者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和谐课堂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教学必须以人为本的条件下,教师除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外,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的家》中,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以下环节:首先教师问:“想不想认识老师的家,愿意到老师家来做客吗?”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和自己的全家幅,与此同时,老师问:“想知

道老师的什么?”在一组图片的作用下,学生纷纷提出: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你的儿子爱玩什么?他的出生年月是什么等问题,正当大家兴高采烈时,老师提出跟同学进行一个游戏:“你对自己家里人知道多少?”在信息技术利用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击鼠标找出家长的正确答案,以此达到游戏的公平性,同时,通过视频进行角色扮演以及采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了互相的交流,课堂中我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课堂中的对话就很容易形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表演、评价,学生从中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明白家庭的温馨离不开家人的无私付出,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家人,激发学生学会互相关爱的情感。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向交流教学。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树立教师教学的威信,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实现了开放性的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潜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的思考天地,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留有无限的扩展空间,触发思维的灵感。当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教学状态的时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学生潜能。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诣在通过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充实的生活,情感的熏陶,品德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水,节约水》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一组地球水分布图,让学生感受地球上水资源最多,接着,老师出示一组咸水、淡水的分布、利用和开发的图片,最后,为了突显水资源的利用率小,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代表地球水资料的一桶水,一张是代表能饮用的一滴水进行鲜明对比,以及通过蓝猫对水资源的描述,此刻,面对照片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教师相机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水呢?”“怎样做才能做到节约用水?”等一系列的问题时,马上唤起了回忆,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侃侃而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思维瞬刻被激活了,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下,这些情景化学习材料,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课堂上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收集的学习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背景等感知认识,刺激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品德与生活》学科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能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快速灵活地获取并运用信息,通过屏幕生动鲜活的画面,声色并茂的视听等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拓展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减轻了学习负担,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能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发挥自己才智形成个性的教学模式,优化了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时间,密切了师生关系。使品德课堂的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

2.《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科 3.《基于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探讨》 胡芳梅

4.《聚焦品德 有效教学》姚顺添 西苑出版社

第二篇:提高 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惠东职业中学叶肖曼

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学观念、教学定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不断思索、不断改革。

一、搭建民主平台,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放下身段,做一个“亲切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还会由人及“课”,“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此外,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让学生有笑声,或是利用幽默的话调剂课堂,或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是用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表扬学生的小进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压抑,释放激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推陈出新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要总是拘泥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要通过学习关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自身教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作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兴趣。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无疑为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行为导向教学是一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来提供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问题的操作规范;讲授常用条据实,收集一些债务纠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从而学习正确的写作方法;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查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

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三)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基础教学研究.》2007年11月

4、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4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都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作为新世代的老师,怎样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的非常普遍而现实的问题。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素养。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而渊博的知识和才能则是教师素养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自己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明天的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

二、深入教材,钻研教法、学法

①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师,要在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吃透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坚持做到每课一个创意。备课时,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想想学生要什么?学生们喜欢怎样学?多设计几次,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

②钻研教法

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安排组织教学过程,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并不是它没水平,而是由于教学不得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条件等方面来选择。不过,一种好的教法也未必每个教师都使用有效哦,这就要因人而定、因课而用了。

③指导学法

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适当地引导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灵活客观的进行指导,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④课后反思

虽然一节课上完了,但是肯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所以教师时常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或是引导自己在下节课的时候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在课堂上闪光的地方也将使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充满个性化而且使自己的教学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和质量,改变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学业成绩,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改变那些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倾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文化的良好传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从小储备正能量。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根据已积累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价值,我们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如果给新班级上课时,先开展自我介绍的活动环节,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然后用幽默的语言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变得轻松、快乐,然后和学生一起通过唱歌、跳舞、讲笑话、模仿秀等才艺展示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感情,使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品德老师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喜欢上了老师品德课很自然的就会成为他们喜欢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师生关系平等性,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性,教学途径多样灵活性,课堂授课的活动性,这些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二、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国情和周边环境实际情况,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才能引发学生们内心的共鸣。小学生的注意力还比较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跑神儿做小动作,比如玩彩泥和折纸,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守规则、保安全》、《健康、安全有意义的暑假》这类课让学生了解学校及交通安全和有关家庭安全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相关安全常识,学习一些自救自护方法。老师和父母天天讲安全知识学生早听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触及心灵,鉴于此,我认为必须要给他们看到能震撼他们的真实感人的事例,比如消防员救火现场视频,我建议给学生布置类似的课前作业,比如看新闻和调查发生在周边家庭的被伤害事例,课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教学效果非常具有实效性。

我们要让学生觉得在这个品德课堂上所学的不仅是他感兴趣的,更是他生活所需要的。比如,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行动起来,要为爱护家乡出份力,可是有的同学却说,家乡的事不关小朋友的事,通过这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正反面问题举正方案例分析。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讲到爱护身边的小动物,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朋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讲真话,讲实话,为爱护保护小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位女孩救助丹顶鹤的故事感动大家从中得到启发。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情境模拟,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去实践。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淡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短缺,可以引导大家看地球仪上水源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淡水资源尤为珍贵,设计一个动手的小活动,导学生剪去陆地部分、海水部分和地下水等不能用的资源,然后用一滴水和一桶水做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虽然看起来地球仪上好大部分被海洋的蓝色所覆盖,但是追根揭底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竟少得这样可怜,通过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过去,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接受学习,有的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制作小红花和各类奖品教具、为学生准备东西等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但教学效果却事半功倍。纠其原因,还是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错误教学观念导致的。

三、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和实践

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不断扩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如教学勤俭节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假期里去体验那里的生活,引导学生观看《变形记》之类的节目,推荐电影《一九四二》,还记得看电影《暖春》时被感动的热泪盈眶该影片讲述了在偏僻大山里,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孤儿想要一个家的故事。这个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从那些生在贫苦环境知道努力和感恩,家境富裕却叛逆无比的孩子们身上得到启发,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看看,让学生在观察和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懂得如何去节约物资。再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时,我们几位教师和家长带领学生参观消防队演练社会实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捡拾途径道路两旁附近的垃圾。学生在捡拾塑料袋、烟头、包装纸、鞭炮碎片等等各种各样的垃圾时体验到了废物乱丢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让学生们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结束后,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是受益匪浅。因此,要引发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渗透点都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看《春天在哪里》、《我爱秋天》、《端午节》等图片,比如讲授《集体生活真愉快》时课间给大家推荐播放电影《太空旅客》,在学习《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我不仅搜集了鲜为人知的珍惜动物图片还搜集了经典歌曲《一个真实地故事》,电影《一条狗的使命》课间的时候给孩子们播放,以至于讲课时心情特别复杂自己都被感动的潸然泪下,课件中还插播了宣传保护动物的公益视频,呼吁大家保护珍惜濒危动物。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学会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我爱我的身体》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体验法——做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模仿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做事情。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体谅和同情,懂得爱护帮助残疾人。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六人小组之间密切配合,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完成各科小组学习任务。展示汇报方式多样化,如语言陈述讲故事、绘画、操作演示、小品展示、板书演示、猜谜语、话剧表演、多媒体演示等等。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发现同学的忧点,弥补同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课堂时时运用加分和减分发帖花和表扬信等评价机制,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时我采用活动法——让学生讲《皮诺曹》的故事和表演小品《狼来了》,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几种不同结尾即兴创作,自编自演话剧和小品,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教育于有趣的表演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愉快,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灵活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变课堂教学为心灵交流的舞台,教师需要很高的素养,需要打动学生的心灵,需要发挥自己的魅力,学生除了知识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比如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等,无私的奉献精神,自身的语言魅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渊博的知识都是教师整体魅力的源泉。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总之,新课程改革下,品德的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魅力。这样,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

第五篇:巧用视频材料 活化品德课堂

巧用视频材料

活化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视频材料恰当运用的实践探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量运用,视频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手段制造和获取大量的此类资源。《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品德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大量的视频资源经过我们的有效取舍和组合,运用到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呢?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因此,如何寻找合适视频材料纳入教学中,如何利用恰当时机运用视频材料,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笔者就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视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选择合适视频,让课堂教学“有柴可烧”。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虽然目前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源越来越影响和占据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无线网络、微信等无时无刻都在围绕着我们的今天,各种鱼龙混杂的视频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如何在这大海般的视频资源中找到我们所需的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视频,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问是非,一股脑儿地上,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只有通过适当地选择、修改、取舍、编辑,才能获得一些好的视频,我们才“有柴可烧”,笔者从以下几点对视频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行尝试。

1、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材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所以在视频材料的寻找和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找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视频的作用。在期初我们根据每个单元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找寻或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在教学时根据自己实际教学情况择机运用。

2、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的视频。

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进行过重构的,简言之,图片暗含着对学生的示范和指导。教材中的图片体现“俯下身来谈心”的精神,所以在选择视频时我们要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承接教学插图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功能,而且视频相比图片更具活性和灵动,深度和广度,更具育人功效。

3.选择身边人或事的视频。

这部分视频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针对身边发生的真实存在的而又是教育教学可用的,我们可以用手机把这些内容拍下,相信当这样的画面出现时比任何的说教更有震撼力。对于中高段年级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家长的手机、ipad拍摄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有意义的事,然后上传给老师,老师可根据这些视频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使用视频时说明这是谁拍的,让学生在收获教育的同时也收获一份成功的自豪感。

二、择机运用视频,让教学过程“频频生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拓展性课程资源要合理运用”,我们的视频资源就是拓展性课程资源,视频资源,在课上它们不仅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老师的合理运用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行为的唤醒和体验。我们在备课时细细地思考,精心设计,力争使视频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使这些视频资源更好地为教材的主题服务,切实做到频频生辉。

1、视频导入,创设良好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与学生群体氛围的总和。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或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在这里我们教师就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导入整堂课的教学。这时合理巧妙地运用视频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视频拓展,提高社会认识。

纵观目前小学生生活的圈子还很大程度上禁锢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可以想象小学生对我们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在小学阶段,我们应适当地渗透一些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视频所能呈现的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视频是搭载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能够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近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这一课时,我们发现我们新街的孩子虽然生活在苗木之乡的新街,但是对于父辈们所经营的传统苗木的种植、生产方面的知识仍旧是知之甚少。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新街苗木种植、经营生产和新街老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我特意到镇广播站的应师傅处找寻相关的视频资料,利用双休日到新街花木城进行视频的采集,编辑了一段关于《新街苗木知多少》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我们新街苗木的产业的基本概况以及目前田地里的主要苗木品种及相关的种植养护技能。在视频中,我以第一人称作讲解,中间插播了对几个苗农的采访。视频播放完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平常自己所忽视的知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苗木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新街的苗木通过广泛的苗木经纪人已走向全国,苗木的种植、栽培有许多的学问,里面蕴含着绿城新街的文化品味。进而深入体会到自己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劳动和聪明才智。

在这里,视频材料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幅家乡的图像,它们更像苗木之乡的百科全书,吸引着她们的子孙细细品读,苗乡的下一代被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世界,为他们将来传承父辈们的事业打下了铺垫。

3、视频对话,激活思维共鸣。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的是一种对话模式,教学内容都能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说的“视频对话”,不是就事说事,而是让学生和视频中的同龄人进行对比,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视频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课《我家的故事》,我就选择性播放了湖南卫视《变形记》中《他乡有爱》的部分视频,讲述了郑州少年张寓涵和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孔小龙的互换之旅。当视频中孔小龙,这个山里生、山里长,有着山涧的灵气和大山般塌实沉稳性格的山里孩子,这个由于长年的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米5的瘦小而单薄的孩子,承担起了照顾80岁的爷爷和生病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湘西木屋中与家人一同生活的场景。在教学时,以此视频为突破口,通过视频的真实描述孔小龙的故事,来唤起学生的共鸣,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表达。在交流中,学生说的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从小小一段视频去联系并感悟生活,以小见大,以小见真,体会家的温馨和互相照顾。

在这里,这样的视频就像是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反思中将生活经验不断地和教材的思想观念相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4、视频模仿,加深内心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生成。我们制作一些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视频,让学生以视频中的为例,进行角色扮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角色转换产生一种真切的感受,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一课时,我播放了我们学校401中队美德少年洪佳炜同学于2012年7月28日在萧山大润发超市捡到钱包,里面有8800多元现金和多张卡主动交给超市管理人员的事例以及萧山电视台的记者和教育局的郭亚萍老师来校对此事进行了新闻报道,韩校长给洪佳炜同学颁发了“校园美德之星”荣誉证书及绶带的视频整合。当一幕幕再次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崇敬,相信榜样引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内心的道德正能量必定会增加。以此为契机我选择学生生活的场景视频——学生容易发生诚实缺失的情况,我就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表演。学生非常积极,找搭档,设计对话,还有学生来邀请我一起加入他们的表演。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活跃。

在这堂课后不久,听班主任说班级里有很多孩子总是把在校园里捡到的一些东西拿来给他。我想:正是因为那堂课的角色示范和扮演的真切感受,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种下了诚实的种子,只要我们细心培育,它定能开花结果。

三、主动运用视频,让品德课堂“永放异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有义务积极主动地运用视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短短的视频,带给孩子的思想是深远的,留给孩子的思考是无穷的。我们需要主动地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时,让耐人寻味的好视频说话,这样就可以格外震撼学生,塑造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主动延伸拓展,让视频内涵变“小”为“大”。

例如《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举办一个小小民俗展览。教材列举了四幅图画,如端午节赛龙舟、挂香囊、吃粽子等,来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对各地居民习俗的了解。但是仅仅四幅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在课前就搜集了一系列和民俗有关的视频资料,包括各地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民俗收藏等等。当我把这些视频分门别类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分明看到了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惊喜、自豪。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再来办一个小小的民俗展览。通过这些视频不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民风民俗,更让学生知道了该从哪方面着手去寻找资料,为活动的开展作了一个精彩的铺设。

2、主动情境再现,让视频内容变“远”为“近”。

课文中有很多对学生进行评判的例子,从而起到导行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平时课堂内外的观察和摄录,在品德课中让学生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让品德教育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劳动成果要珍惜》这一课中,我从学校食堂视屏监控中以及用手机拍录的几个中午就餐时的典型,让学生看看,说说:因贪玩延误了吃饭时间的;因个人喜好对于不喜欢吃的饭菜置之不理,致使美味的饭菜白白地倒掉;在吃饭时剩下大量的饭菜,盆子里饭菜堆积如山,仅仅尝一下味道就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是对的吗?饭只吃一半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一粒粮食一粒饭,你能解释自己的行为吗?不吃饭的同学,你们不仅仅是浪费了粮食,也在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关爱的人,还能会想到节约粮食吗?让学生针对这些看到的视频情景,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而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劳动的成果。

3、主动亲身体验,让视频展示变“虚”为“实”。

有些视频展示的可能是某一地方、某一场景等等,带有一些局限性,老师如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那么就能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比如《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是“你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公用设施吗?你该怎样对待它们呢?”我把在花城社区拍摄的做成了视频:为什么不能随意践踏社区里的草坪?为什么不能在社区放爆竹?从而领悟公用设施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教育小朋友好好爱护公用设施的道理。看完视频后,我再带领学生有序地参观我所拍摄的我们学校前面的花城社区,因为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在农村,对社区的相关内容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样的实践参观活动,扩大视频资料的外延,让视频变虚为实。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与教材、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资源,就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和活力,促进我们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力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必要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6月—12月。

3、《小学德育》2013年1月—3月

4、《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6期 —2013年第2期

下载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是非高考、中考科目而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关注、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时......

    巧用信息技术点亮精彩课堂(最终定稿)

    巧用信息技术点亮精彩课堂 —— 浅谈 使用 信息技术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乐学氛围】【内容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走进课堂辅助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水平......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与时俱进,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能......

    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 云阳县千丘小学黄山摘要:“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呈现双......

    关于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巧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益

    巧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益 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各种多媒体教学优势,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引领了教育时代潮流。它把详实丰富、美轮美奂的视听效果展现......

    巧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电子白板,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摘要: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综合技术的应用入手,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地使用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低段识字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低段识字效率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①而现代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