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漳浦第一中学曾炜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新课改以来,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蜂涌而至,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
1.1 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都开始注意丰富自已的语言,课堂上老师们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气氛活跃,再加上使用多媒体,学生也倍感新鲜。整整一堂课,都很活跃,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这种形式的丰富多彩,忽略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结果一堂课下来,看似好课,实则教师没有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只注重了形式。
1.2 照本宣科,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一轮地理教材编写不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每一章节的知识前后都有内在联系。新课改背景下,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一节课的主线,没有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到底讲了哪些重要知识,应按什么样的方法去掌握,学生听得一塌糊涂,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1.3 滥用多媒体,不能正确使用课本插图,不会灵活、合理地处理活动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使用大量的地理插图,相应文字叙述减少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幅图的出现都有其目的和作用。有些教师在讲课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的作用及插图中提供给我们的地理信息,也不能将插图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读图与文字相分离。这也是学生不会读图的真正原因所在。如有些教师在讲地球公转示意图时,只是单纯地看太阳光直射在哪里,没有从四个大气图中看出图中所蕴含的极昼、极夜的判断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判读。其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甚至有些教师在讲课中把许多插图忽略掉,连看也不看,这样就失去了课本插图的作用和价值。[3][2][1]
新教材的活动题不同于旧教材的课后练习,它是正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穿插上活动题。而某些教师在讲课中没有将活动题作为正文的组成部分,将活动题与正文截然分开。
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正确把握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笔者多年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还习惯于“教教材”,他们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内容,都要进行讲解。大部分教师之前教过旧教材且他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就造成这些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很难把握,又担心学生在会考、高考中会吃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了教学难度,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消化是进一步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笔者认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所呈现的一些事例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不一定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地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不按照书上的次序急于告诉学生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而是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教室平面图,把地图的三要素贯穿在其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教学重点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吃透教材,恰当合理地安排知识的前后顺序,灵活处理活动题
例如我在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教学中,就先做了课本上的一个实验: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胶合板或塑料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我让同学们分析原因、体会原理,然后总结出规律: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共同分析白天和夜晚因海陆间冷热不均而产生海陆风,同理,一年中冬节和夏季因海陆间冷热不均就产生季风,把后面的内容放到这儿教,显得一气呵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教学内容来看,要将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组织起来,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整体。知识的有序性与教学方法的有序性结合,才能将教材知识的“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而教材在安排时往往考虑到一些其它的因素而打破了这种有序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探讨教材结构,合理组建教学内容框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化编排,使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到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重新编排和整合更有利于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使知识有牢固的生长点。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专题为单位,以问题为线索,把相关知识进
行整合,形成更有效的知识序列,达到最优化的复习效果,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2.3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1)课堂上加强“探究+合作”学习法的使用
“探究+合作”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实行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思维、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然而这种方式只有在公开课上才能看到,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实施相违背。通过调查发现有85.7%的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够多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参与知识的行程过程。笔者认为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以《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部分的活动题中的第二幅图“地貌景观”为例,在对第二幅图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待学生形成初步的想法后叫两三个同学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再进行探究共同得出结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加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希望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在自然界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适当的增加地理教学中的课外实践环节是有必要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了解经济地理和旅游地理的知识等等。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时间带学生进行地理考察,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实践变得更有意义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本身的教学质量。
2.4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主体。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论英雄。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但在访谈与实地考察中发现福州众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仍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学科的教育评价机制,可以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与导师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开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还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展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放性地展开探究过程及成果,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激励性、主体性、实效性。
2.5 注重新课程课表下地理作业的设计 [6][6][5][4]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要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地理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业。目前福州大部分中学的学生作业还仅限于某本练习,而对开放性、实践性的题目布置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布置。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布置不同的研究型、开放型、阅读型、探究型作业。可以与课本中的“问题探究”、“活动”部分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体验成功的乐趣。
以《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该部分可以布置一下题目作为课后作业:通过网络、图书馆、电视等各种媒体收集资料。调查当地交通建设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分析交通布局变化对家乡经济、聚落空间形态、商业中心分布的影响。这道题的设计既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又能够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让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小结
新课程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反映了我过教育改革的方向,指引着全体教师努力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对每位在职教师及在校师生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职教师只有勇于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才能成就学生,成就自己。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创设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小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32–34
[2] 李静.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2):85–86
[3] 杨永会.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探讨,2010,4:66–67
[4] 商玮,刘春英,孙建秀.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探究和尝试
[EB/OL]:,2008-01-06
[5]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甘肃)
[EB/OL]:,2007-12-25
[6] 黄薇.新课程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地理教育,2005(3):57-58
[7] 许滢倩.新课程标准下地理作业的设计[J].地理教学,2005(2):30-31
[8] 赵静静.新课改中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9-10
[8][7]
第二篇:提高 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惠东职业中学叶肖曼
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学观念、教学定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不断思索、不断改革。
一、搭建民主平台,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放下身段,做一个“亲切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还会由人及“课”,“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此外,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让学生有笑声,或是利用幽默的话调剂课堂,或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是用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表扬学生的小进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压抑,释放激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推陈出新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要总是拘泥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要通过学习关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自身教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作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兴趣。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无疑为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行为导向教学是一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来提供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问题的操作规范;讲授常用条据实,收集一些债务纠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从而学习正确的写作方法;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查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
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三)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基础教学研究.》2007年11月
4、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4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都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作为新世代的老师,怎样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的非常普遍而现实的问题。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素养。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而渊博的知识和才能则是教师素养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自己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明天的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
二、深入教材,钻研教法、学法
①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师,要在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吃透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坚持做到每课一个创意。备课时,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想想学生要什么?学生们喜欢怎样学?多设计几次,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
②钻研教法
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安排组织教学过程,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并不是它没水平,而是由于教学不得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条件等方面来选择。不过,一种好的教法也未必每个教师都使用有效哦,这就要因人而定、因课而用了。
③指导学法
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适当地引导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灵活客观的进行指导,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④课后反思
虽然一节课上完了,但是肯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所以教师时常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或是引导自己在下节课的时候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在课堂上闪光的地方也将使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
第四篇: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
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
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
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做”的过程中的这种体验,不仅使学生充分的感知了物体确实占有空间的事实,而且很自然的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想法。比如,A组同学们先将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按进面团中,再将积木拿出来,于是面团凹下去了一块,这就是刚才那块儿积木所占的空间,按下去的积木有大有小,于是证明了空间也有大有小。B组同学是在一个平碗的沙子中“种”入了一个土豆,再将沙土抚平,于是沙土富裕了很多,他们将多出来的沙土倒入另一个碗中,这个碗中的沙土就是土豆所占的空间,只是碗中沙土的形状与土豆的形状不同而已。c组同学将大草莓放入口中,腮帮子就鼓了起来。说明草莓占有一定的空间。同组的同学还说,我多吃了几个草莓胃里会有点胀的感觉,说明草莓占了胃中的一些空间。这时,班中有个同学说:“你再多吃点儿就该饱了”。老师马上问:“饱了说明什么?”学生说:“草莓占胃的空间越来越大”。D组„„同学就是这样通过大量的体验和感知,逐步抽象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使“体积”概念清晰而深刻。在动手操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学生自主的内在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他们对三维空间的理解更加自然、顺畅、深刻。
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时候,通过学生亲自寻找体积单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前人发现体积单位的过程,从而巩固学生对立体空间观念的理解,并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学生学习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通过迁移可猜测出体积单位的名称,再与体积单位的概念联系起来,脑中就可以自己构想出体积单位的样子。于是上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物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想,来自己寻找或者创造出体积单位。”老师给学生准备的东西丰富多彩,有豆子、石子、纸片、绳子、各种形状的积木、长短不一的木条等等。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寻找体积单位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将它们作为体积单位。有的小组还合作用几根米尺组成了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把它作为一个体积单位。并且说明了为什么选用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的原因。有一个组的同学还发言说:“我们也找到了一个体积单位,就是边长不是整厘米数,它的边长是3.3厘米。如果把它作为单位,计算时就不太方便,但我们认为它也可以作为体积单位。”这时,老师充分的肯定了孩子们的创造。老师说“边长3.3厘米的正方体原来也是个体积单位,它以前叫l立方寸,但是由于它不是国际单位,所以已经被淘汰了,你们能发现它,老师还是非常高兴的。你们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了,你们发现和寻找体积单位的过程,与我们的前人很类似。不过你们很聪明,你们比他们的发明要快多了。”学生都得意的乐了起来。正是老师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了研究的历程,学生才会对体积概念本身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空间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才会有这样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体验学习不仅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五篇:开放课堂“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开放课堂“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集美区李林小学 廖步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一、开放课堂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假如在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开放课堂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元旦”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三、开放课堂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思考之星、探索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1、赏识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换取精彩的动感课堂。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我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了激励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2、激励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的好,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问题”、“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的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开放课堂体验学习不仅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