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联与对联教学
对联与对联教学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都出到了对联题,学生感觉很新鲜。许多人对对联的知识不甚了了,突显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对联要不要教?答案是明确的。分析2004年全国中考试题看,我们发现,38套试卷中涉及对联内容的多达12套。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为人们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些什么?本文旨在对此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对联旧称楹联,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名。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古文分为两种--散文和韵文,对联属于韵文,被誉为“诗中之诗”。后面我们将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作详细的讲解。
首先我们谈谈对联的历史沿革。在相当长的时期,对联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无不贴上对联以渲染气氛。最早的对联据说出自五代后蜀孟昶笔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很明显 这是一副春联。早期的春联叫桃符,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讲的是贴春联的习俗。宋代在春联的基础上,把对联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用于庆贺、哀挽、题赠等方面,主要作者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元代重武轻文,对联流传较少。至明清两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雅好此道,不但自己创作对联,并且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都要贴春联。清代康、乾二帝都有“到此一题”的雅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清代便出现了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龚自珍、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众多对联高手。近代以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大家创作的对联更是推陈出新,异彩纷逞。翻开书本,到 处都能发现对联的踪迹。《今古奇观》里就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结婚时,新郎先要对出新娘给出的上联,否则不能进入洞房的故事,古人的风雅于此可见一斑。封建社会状元殿试时,皇帝常常要考到对联,借此一窥状元的学识与才情。佳联妙对会立刻流传,并脍炙人口。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活时,特别提到了“对课”。对课就是做对联训练的,可见那时的学校还把对联作为必修课。五四运动打着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主张写白话,做新诗,附着于格律诗的对联自然也被归入“封建”一类。当时的陈寅恪先生因为在清华招生试题中出了一个“孙行者”的上联要求学生属对而背上“封建余孽”的恶名。此后好像再没有人愿意担上“复古”、“开历史倒车”的嫌疑。新中国的学校更不再开设对联课,对联也就日趋式微了。我们常常 在新闻节目中,看到某些庆典活动的报道内容。主办方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有时会在会场悬挂“对联”,但那些所谓“对联”已经不堪卒读了,很多根本就是标语口号。我们的媒体引用时,却一概称之为对联。这就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感到困惑: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记者,已经不知对联为何物了吗?在多数人眼里,似乎只要字数相同、结构近似的两句话就是对联,其实,大谬不然。对联是音韵文学,讲究格律。如果越格,必然会使对联的美感大打折扣。本文重点就是讲清对联的格律,以求还对联以本来面目,也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对联,并爱上对联。
对联在修辞格里叫做对偶。何为对偶?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读书写字”,“读书”与“写字”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读书写字”是句中自对,“读书写字,求学成才”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读书写字,求学成才”为例:“读”、“写”、“求”、“成”都是动词相对,“书”、“字”、“学”、“才”都是名词相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对称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对偶与对联不能混同。对偶从宽,对联则从严。对联缘出律诗的对仗,而律诗中的对仗除了要遵从对偶的要求久,还有它自身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上面的例子除了“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外,另两例都不能完全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我们再举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句和对句不但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上句“大漠孤烟直”是“仄仄平平仄”,与下句“长河落日圆”的“平平仄仄平”不是刚好对立吗?这就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了。五言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不平仄严明、对仗工整。对联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家忧乐注心头
仄平平平仄平平
除第一字和第三字外,其他都是平仄相对,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可以这样说,凡是名联,基本上都能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我们的例子中发现对联在音韵方面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又是一条定律,轻易不能违反的。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
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给我们立下了平仄的规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响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什么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谈谈汉语的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一个叫朱异的文人:“你们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大拍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这里,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谈谈对联试题。今年广东中、高考同时出现对联题,与此同时,兄弟省市的对联题也多了起来,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动向,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注意。相对来说,广东高考题比中考简单,学生容易下手,这里不多作讨论。中考题给出的也是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有一个学生对“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出场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实他这个答案是不能拿分的。抛开前面的“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很明显,师生二人都没有看出“巧 ”字的机关所在。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把它改成“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这就涉及到语言的运用了。命题者给出了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广东的这道对联题出得牵强,有为难学生之嫌。我们来看看南京的对联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以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对燕子矶
朝天宫对阅江楼
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答:乌龙潭对,莫愁湖对,总统府对。
这样的题,既让多数学生能做,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多好!我们的对联教学,可以从这里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以便产生兴趣。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着“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格律先义后音、”的原则。比如有学生住在“白沙陇”,我便以“白沙陇”出题。学生出能以地名作对,有对“金叶园”的,有对“黄泥沟”的。然后我又以“月照白沙陇”出题,学生便对出了“春回金叶园”“日出红海湾”等佳对。可见只要引导正确,假以时日,学生是能够学好对联的。
第二篇:对联教学
一、组织教学。
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现在请借你们的一双手,我们一起来欢迎所有的老师们好吗?
生:好!(鼓掌)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男同学智慧勇敢,女同学聪明勤奋,是个很团结的集体。但今天老师要来一个恶作剧。我要在男女同学之间搭建一个擂台,让同学们进行智慧大比拼。凡是反应敏捷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可以适当加分。看看谁才是我们今天的擂主。让我们一起来加油好吗?
(在黑板上贴一个竞赛板,分为男女两项。)
师:下面进行第一轮比赛。请先看大屏幕。
二、故事引入。
!、(多媒体故事:苏轼联讽老和尚。学生边看老师边讲。)
师:一天,苏轼去一座小庙参观,老和尚见他衣着朴素,其貌不扬。便对苏轼说:“坐。”又吩咐小和尚:“茶。”当看到苏轼博学多才,谈吐不俗的时候,心生敬意。立即邀请苏轼:“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还亲自带领苏轼前前后后看了个遍,更加发现苏的学问高深,言语不凡,便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请问高姓大名?”苏轼早已看出他的前倨后恭,心中好笑。故意说:“不说也罢,无名小卒而已,不才苏东坡是也。”当时,苏东坡已是大名人,老和尚一听便吓了一跳:“哎呀呀,久仰久仰,请上坐!”又对小和尚大声吆喝:“敬香茶!”满脸堆笑地说:“先生才学盖世,可否为小庙题联一副?”苏轼很看不惯老和尚的态度,有心讥讽他一下,当即挥毫写下一副对联,究竟是副怎样的对联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师:我们一起看看正确答案,啊,对了。真厉害,你看过的课外书真多。
(同学们鼓掌鼓励,老师给男生加一分)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你喜欢苏东坡吗?你认为老和尚是个怎样的人呢?你对这幅对联有什么看法?
女生:我认为苏东坡是个学问高深知识渊博的 人。
男生:我不喜欢老和尚,他待人不真诚不一视同仁。
女生:我喜欢这幅对联,它简单而又生动。
师总结:是啊。区区十二个字就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这个故事。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老和尚的声音、看到他的表情、洞察到他的心理。对联虽然短小精悍却含义丰富。读来还很有节奏感,富有诗意。
2、(出示课件:有关国粹的图片和介绍,了解对联的独特性,激发爱国热情。)
师:你们知道吗?对联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对联、书法、京剧和国画是我国四大国粹。国粹:国之精华、国之灵魂、国之瑰宝也。我为自己国家有这样的国宝而自豪,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
学生大声回答:有!(顿时精神百倍,激情四溢)
师:你们想了解对联、学习对联吗?想成为苏东坡一样的大才子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对联大门去领略对联的奥妙吧!
(板书:对联入门。)
三、了解对联特点。
1、出示多媒体课件.(1)、读一读对联,注意节奏。
师: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读出对联的节奏与韵律。
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蓝提笋母怀儿
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2)、理解含义。
师:刚刚刘刚同学读得真好。那么谁知道这些对联的意思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二轮比赛。请同学说说对联的意思。
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说的就是要删除多余的,保留简单的,好像秋天的数目一样突出主干,领导新事物,倡导新潮流要想二月鲜花一样积极繁荣。
生:“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的意思就是用稻草捆着秧苗就像父亲抱着孩子,竹篮提着竹笋就像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儿子。
......(学生自由评论,教师补充,一起评比。)
(3)、说说对联的特点。
师:同学们理解的这么透彻,真出乎我的意料。对联还真的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果我是个外国朋友,你要怎样告诉我识别这是对联,而不是是诗歌呢?
(学生认真观察,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总结回答)
生:有上、下两联,不能多一联也不能少一联。
生:两边的字数一样多,要相等。
生:两边的意思差不多,上联是“多”的话下联就可以用个“少”字。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也很认真。说得非常好。假如过年了,你爸爸写了副对联,叫你去贴,你该怎样贴呢?如果你说不会,别人可能就会笑话你哦。其实对联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只要我们掌握了就会读对联会贴对联了,到外面不至于闹笑话。你们如果能猜出一个谜语,我就告诉你们。好不好?
(听说猜谜语,学生进入高级战备状态。)
(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内容:A、我们是一对双胞胎。
B、我们一样高一样大。
C、我们的脾气个性相同。
D、我们的声音很好听。
(说出对联有哪些基本特征,并归纳。)
生:这是对联。我们是双胞胎说明她有上下联。一样高大说明她两边一样多的字,脾气个性相同是说明用的字都差不多,很好听的声音是......是.....(学生抓头,答不出来.)
生:第一条是“上下两联”,第二条是“字数相等”,第三点是指“词语相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对联的特点)
师:我太高兴了,你们不但能猜出谜语,还能讲出理由,并且归纳得这么细致。给每一组的同学各加一分。那么还有第四点呢?
(学生一片茫然)
师:老师先读一句话给你们听,“我们的声音很好听”(都读成阴平)。为什么大家会发笑呢?因为老师读成了一个调。这就不是汉语的音调了。在我们汉语里,有四声。也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说法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现代汉语一般把阴平、阳平归纳为平音,把上声、去声归纳为仄音。在对联里,如何分清上下联呢?看联末的字音。是仄音的就是上联,是平音的就是下联。那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今天学的几副对联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课件,对联)
师:请看第一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个“树”,读第几声呢?
生:第四声,是去声。
师:那么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呢?“花”是第一声也就是平声,是不是和老师刚刚讲的一样呢?
生:是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下其他几幅对联是不是上下联搞错了。
(学生自由讨论)
师:下面,为了验证一下我们是否真的掌握了对联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也就是第四轮比赛。
(4)、找朋友,验证对联特点。
(游戏: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叫一部分学生上台,分发给一些用毛笔写好的对联,高举一条上联或下联面对观众。让下面的同学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找对的适当加分。看哪组最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昨夜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青山原不老因风起皱==绿水本无忧为雪白头
千年古树做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
老师一声令下,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气氛相当紧张、活跃。
师:请刚刚找到朋友的同学把自己拿到的对联念一念,上下联分清楚了才能加分。
四、学习对联。
(出示课件:做个现代小才子。)
师:其实呀,世上没有天才。古代的才子也是努力练习的结果。看看古人是怎么成为才子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练一练。如果我们愿意努力学习也可以做个现代小才子的。
生齐读:晴对雨,地对天,大地对山川。横对竖,窄对宽,一日对千年。多对少,易对难,春暖对秋寒。龙舟对凤辇,白鹤对青鸾。珠帘对画栋,彩槛对雕栏。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自由练习。
师:刚刚我们读过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太容易了?
生:是。太简单了。
师:我们来试一试,好吗?“大”对什么?
生齐答:小。
师:地北。
生齐答:天南。
师:“远看山有色”对什么?
生齐答:近听水无声。
师:其实很多绝句里都有对联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一行白鹭上青天",“五岭逶迤腾细浪”对“乌蒙磅礴走泥丸”。
刚刚大家对得真好,可以出师了呢!那就让我们来露一手,好么?
3、自己学习对简单的对联。
(出示课件:依序出示上联。)
(1)、第一个:门===?
(要求这个跟老师对,对出来的给加分。然后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与语义相关的词语。)
师:门。
生:窗。
生:户。
师:门前。
生:窗下。
生:户外。
师:门前插柳
生:窗下种花===园中扑蝶===屋后除草===户外
师:门前插柳柳戏水。可要注意里面云用的修辞手法哦。
生:窗下种花花弄影===窗下种花花引蝶===窗下种花花裁云
(引导时注意字数和词性以及平仄的运用,鼓励大胆开口,教师适时地加以纠正和补充。)
(2)、第二个:黑板===?
(学生分组对完整,教师加以引导,注意词性要相同)
师:“黑板”是我们天天看见的与教学有关的用具,那么我们可以对些什么词语呢?
生:讲台。
生:课桌。
生:粉笔。......师:四方黑板。注意在前面加上数量词。
生:两寸粉笔。
生:三尺讲台。......师:黑板是用来传授知识的,让我们学习文化的,那么老师再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四方黑板传文化====
生:三尺讲台著春秋
生:两寸粉笔抒人生
生:一片丹心育栋梁
生:两尺教鞭铸灵魂
生:一张课桌写对联
生:半瓶墨水做难题
生:一腔热血写丹青
生:两袖清风竟风流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对这么多这么工整的对联,简直就是群英聚会呀。
了解了对联的特点之后,我们发现对联并不难,反而很有趣,是吗?我们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出个联来对一对嘛。下面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完成下面几个小练习。(出示课件)
(1)、自己学着对一对简单的对联。
(2)、您还知道哪些对联故事?
(3)、收集春联、婚联和寿联等。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把自己互相对的对联写在黑板上,把自己记得的以及收集到的对联念一念。)
六、总结本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基本特点,也掌握了一些对联的基本方法。经过较量,我们的擂主已经产生。那就是可爱的女生们。但是我更坚信,我们团结起来的力量会更强。我们整个班级才是真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擂主。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对联方面的知识。诸如收集名联。多看些对联故事等。只要大家努力,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成为当代唐伯虎当代苏东坡。送大家一副对联作为告别礼物:
第三篇: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刘建国
对联,通常称对子,又叫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具有史学价值的对联(姑且称之为“历史对联”),探讨对联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历史课(特别是中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文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对联,是揭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惨遭外来侵略、宰割这一悲剧性画面,激发学生仇恨侵略者,发奋自强的好材料。
如有这样两联:
1、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2、许多豪杰;如此江山。
第1联是揭示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时局图》题图联,联语将十九世纪末遭受列强瓜分,凌辱后中国社会图景简洁地反映了出来。第2联则以反语形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之间混战连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课堂上,教师若能联系史实并辅以沉痛而有感染力的讲述,不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再看一联:
蚕食鲸吞,举国不胜今昔感; 鹰临虎视,惊心莫作画图看。
此联是对1935年《何梅协定》订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图谋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严重危机这一历史危局的形象刻画。运用此联讲述,能充分展示出这一危局,深刻理解北平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悲呼纳喊,痛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恶。
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是一部令人心酸的挨打史。标榜“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土地上干尽了践踏人间一切人道和文明的恶事。这部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在教学中以历史对联来充分利用,有助于激起自强的信念,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倍加珍惜今天,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历史对联,是鞭笞投降卖国,讴歌自强爱国,使学生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的好材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面对国家危亡,是卖国还是爱国,在近现代史舞台上,民族败类和民族英雄两种形象的对照十分鲜明,美丑善恶的对比极深入刻。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庆有;五十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2、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这是慈禧太后奢侈腐朽,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放手卖国的罪恶史。
1、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2、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民国”)这是国人对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窃取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出卖民族利益以复辟帝制等罪恶行径的讽刺和揭露。
1、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2、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庇无捐。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 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这是蒋介石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苛捐杂税搞得民不堪命,社会贫困的罪恶和中国人民对蒋介石政府实行妥协外交,消极抗日的极度不满和忧虑。
昔有盖世(谐“该死”音)之德; 今有罕见(谐“汉奸”音)之才。
这是对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的汪精卫大胆而巧妙的唾骂。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对外投降卖国,是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两股反动势力。但是,富有顽强斗志和自强心理的中国人民并没有沦亡,而是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
1、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不我河山。
2、诛杀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
这是太平天国英雄儿女们“还我河山”的疾呼怒吼,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的信心、愿望。
视而梦梦,天胡此醉; 于是处处,人亦有言。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不忍祖国沉疴负身,甘以热血唤醒“醉梦”中的同胞的英雄气慨和凌云之志。
巍巍肝胆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衮衮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满。
这是巾帼英雄秋瑾“心比男儿烈”的自强意识,是这位女革命家“革命排满”,力挽乾坤的宏大抱负。
死;生。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加紧侵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宁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不甘做亡国奴的自强不屈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威武不屈的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杀身成仁、报国捐躯。和反动统治者的投降卖国相比,这是何等美善,何等悲壮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学中,运用对联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有助于使学生在强烈的对衬中生愤恨、生崇敬,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三、历史对联,是颂扬人民斗争业绩,赞美爱国主义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的好材料。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无论是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但是爱国先驱们在失败中求索,在长袒待旦的中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令人感奋的可贵的献身精神,而且创基立业,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请看反映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对联:
1、百折不挠,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2、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
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
第1联为黄兴所题。联语以一个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体验,反映了辛亥革命艰苦曲折的道路,歌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第2联是柳亚子先生为孙中山所题挽联。联语中肯地对孙中山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贡献和不可泯灭的功绩。
在中国革命史上,爱国先驱者们之所以能为祖国奋斗一生,赤心报国,综观历史,不难看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正是这种爱国热诚,使他们奋起救亡,走向了革命。这颗爱国心,这种爱国主义热诚,已铸入我们民族的自强精神之中,成了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了中国的脊梁。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份财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1、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博大的胸怀、刚直的气慨。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
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洪仁玎被俘就义前宁死不屈的自白。
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偿。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此两联皆出自孙中山先生之手。它反映了革命者那种百折不挠、斗争到底的顽强斗志,也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之间甘苦共偿、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信任的优良品质和伟大情怀。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这是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同志矢志报国的伟大抱负和跃马横刀的英雄气慨。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作的一联。联语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人青年时代伟大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念。
乌申斯基讲:爱国主义“是人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的一大任务。历史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运用对联教学),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第四篇:对联与典故
对联与典故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有位近视眼秀才,一日,正坐在绿纱窗前读书,猛抬头见窗纱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牡丹花,以为是隔壁有人在窗下举花逗戏。秀才踱步出门观看,不料惊飞了树上的黄莺和蝴蝶。这时他才想起刚才窗纱上的那幅美丽画面———芙蓉、牡丹花,却是日照莺、蝶投映到窗纱上的影子。因此,他即兴题一联挂在墙壁上:“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但是他一直写不出适当的下联,每日置身书斋,埋头于故纸堆里,寻寻觅觅,不觉一晃过去了八个月。
这一天下雪了。他父母怕他在家闷成书呆子,就请邻居青年邀他踏雪赏景,他很不情愿地随邻居青年出了门。当二人走过板桥,秀才看桥面雪上有些印迹,如“梅花”、“竹叶”图案,就问邻居青年:“这是谁画的?”邻居青年笑道:“你真是书呆子,这是狗和鸡过桥面时留下的脚印!”秀才一听乐得拍手大笑道:“我对上了,对上了!”他跑回家挥毫写出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解缙对得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时聪明伶俐,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池塘,但见众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一人吟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众乡人却对不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皆啧啧称奇。
“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
广西桂林漓江对岸有座斗鸡山,不远处又有一个龙隐洞,有人将此撰联:“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此为回文联,组合奇巧,对语熨贴,读来盎然成趣。
“白石白鸡啼白昼;黄村黄犬吠黄昏。”
从前,一秀才于中午时路过江苏泰县一个名叫“白石”的小镇,但见一只白色大雄鸡在户外引颈啼喔,随即吟出一上联:“白石白鸡啼白昼”,但苦思不得下联。时隔数年,秀才又经过一个名叫“黄村”的村庄,时已黄昏,一只黄狗正在街头汪汪大叫,此时,秀才触景生情,终于续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联语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
著名艺术家阿甲,一次在中国京剧院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题书一联,联云:“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联语巧嵌戏曲界流行的行话“洒狗血”、“炒鸡毛”,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洒狗血”指演员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炒鸡毛”指戏曲中重复堆砌的唱腔道白。作者以戏曲表演之两大禁忌告诫年青演员,语重心长,令人敬佩。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从前,有个财主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的儿子做家庭教师。他为了在私塾先生身上少花钱,便事先对私塾先生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私塾先生看了看说:“我也是这个要求。”于是他们在合同上写道:
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开学以后,财主每天只弄些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待先生,先生不答应。官司打到官府。财主说,我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明明写着“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先生说,我也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不也明明写着“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县官老爷看着他们的合同,顺理成章地判了个财主败诉。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
旧社会,某地方官做五十寿庆,到处要人送礼。庆贺之时,忽见有人捧着一个匾额而来。主人迎上前去,却见匾额上是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心里立刻不是滋味。可喜庆之日,来了客人,又怎能发火呢!况且,这又是个图吉利的时候呀,于是,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乖乖地让客人吃了酒席走路。
“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旧时,浙江提举(官名)花某去看望老友。老友是个学官先生。见面时,花某戏言,问老友:“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先生是个文人,听得出朋友在用“鸡卵、鸭卵”嘲讽他,便随即对道:“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蹄举”谐音“提举”。两人相视一笑,谁也没有输给谁。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政治家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的鸭子,作对为戏。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他想了想,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代,户部尚书年富,幼时在家读书。一天夜里,门前大树上的鸟巢和几只小鸟,一起被大风吹落在地。他的老师见此,出上联说:“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恰巧,当时月色明亮,破鸡屋里的公鸡正在啼鸣。聪明的年富随即对道:“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老师上联中的“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一语双关;年富下联中的“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亦一语双关,可谓珠联璧合。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一年夏天,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路过一农家。农家大嫂正在门前的场上晒稻谷,一群饿了的鸡子都赶来吃谷。就在这个时候,屋内走出两个手拿竹筒的儿童。儿童见鸡吃谷,便将竹筒向鸡打去。农妇触景生情,望着李调元说:“饥鸡盗稻童桶打,”言下之意,请李先生对个下联。李调元见农妇能出出这样的上联,又惊又喜。可要对这个上联,却又感到很不容易。他皱着眉头,在农家门前踱来踱去,就是想不出来。正在他绞脑汁之际,一阵风沙刮来,呛得他一阵猛咳。咳嗽间,他忽见农家梁上有一只老鼠被他的咳声惊跑了。这下可好,巧事天成,他的下联有了:“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听了李调元的下联,十分佩服地说:“到底是大文学家,有啥能难住你的!”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清代,一秀才赴京赶考,中途在一凉亭歇息,看到一农妇带着孩子晒谷,遇到一群鸡吃她的稻谷,农妇让孩子赶鸡,小孩顺手将手里玩的竹筒向鸡砸去。那农妇就以孩子砸鸡为题,出上联请秀才对。上联曰:“饥鸡盗稻童筒打”,此上联有三对同音异字,秀才想了好一会儿,忽见凉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正在这时,来了一位客人,一咳嗽,老鼠吓跑了,秀才因而得下联曰:“暑鼠凉梁客咳惊”。下联也有三对同音异字,对得十分巧妙。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29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长之职,到南京郊区试办乡村师范,取名“晓庄”,并亲自挥毫题写门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陶行知用启蒙读本《三字经》中句组对成联,生动有味,朴实生趣,也充分体现出他办“晓庄”的“以农为友,以农为师”的精神。
第五篇:数学与对联
数学与对联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凌
摘 要: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关键词:对联,数学,数字,数学名称
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则,以飨读者。
一、数字入联
古时曾有一穷人家过节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1、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生活的困窘。
2、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下联: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据说有一秀才进京赶考,途中投宿一寺庙,方丈出上联相考,当时秀才难以对出。第二日,秀才登舟赴京,路过四仙桥时,灵感勃发,对出下联。
3、上联:千山千水千秀才,下联:一泰一岱一圣人。
据说清代有一个叫潘官的山东人去江南任知县,初来乍到,当地几个秀才在宴会上想以对联将潘官一军:“千山千水千秀才。”潘官出语不凡:“一泰一岱一圣人.”下联以“一”对上联“千”,大有以少胜多之妙。
我国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这对联意境悠远,让人拍案叫绝:
4、上联: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下联: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5、上联:独岭孤山,一神像单枪匹马;下联:夹江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上联五个“一”,均为奇数;下联五个“二”均为偶数,而字面上只看到一个“一”和一个“二”,构思颇妙。
6、上联:黄河绿水三三转;下联:紫海青山六六弯
清光绪年间,广东吴川人陈兰彬作为使者出使日本。日本首相伊腾博文出上联为难他,陈兰彬立即以自家后花园内三十六转红湖假山应对,“三三见九”指黄河九曲,下联以六六应对,可谓巧矣。
二、数学名词入联
数学名词入联,这在我国古代不多见,但在现在却比较多。四川某乡村中学,两位数学教师元旦结婚,工会赠一贺联曰:
1、上联:世事再纷争,加减乘除算尽;下联: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全。
某中学数学教师正准备与一女青年结婚之际,发生变故,直至数年后才得以完婚。同校教师感其情路坎坷,撰联相贺:
2、上联:爱情如几何曲线,下联:幸福似小数循环。
联中引数学名词“几何曲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坎坷,“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以祝新人幸福天长地久,耐人寻味,真是神来之笔。
3、上联:夫婿情长,如几何直线;下联:子孙繁衍,似小数循环。
以‘小数循环’来形容‘子孙繁衍’更是别具创意的奇句!祝福新人幸福天长地久的有关数学对联的还有:
4、上联:三角式方程式函数式式式推算新人极为般配;
下联: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文文歌颂鸳鸯美满姻缘。
5、上联:加减乘除法定代数百年和合;下联:点线面体缘结几何偕老白头。
以数学名词作为庆贺对联的有不少,这里还选录几则: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某班学生给老师送联祝贺:
6、上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下联: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近自然,情深意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7、上联:解括弧,加因子,求得结果;下联:过中点,作垂线,直达圆心。
这是一幅庆贺新婚对联,既有联味,运用数学名词也堪称妙趣。
8、上联:增减区间极值点;下联:凸凹拐点渐进线;横批:导数应用
9、上联: 内心,外心,垂心,心心驻点; 下联:重点,难点,疑点,点点归心。
10.、上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定定凡心明哲理;
下联: :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方方在路是前程。
11、上联:平面三角,球面三角,鞍面三角,请不要恋爱三角
下联: 欧氏几何,黎氏几何,罗氏几何,切莫叹人生几何
12、上联: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下联: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这是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送的一副贺联。
三、数学家名数学书名入联
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
据说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他出的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考生的答卷则五花八门,有“猪八戒”、“沙和尚”等,甚至有因极度不满破口大骂“王八蛋”的。当年对出的最好的下联是“胡适之”。后来楹联界评论说,最理想的下联应当是:祖冲之。姓氏“祖”对“孙”,同时又可作“祖父”对“孙子”解释,动词“冲”对“行”,虚词“之”对“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孙行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祖冲之则是实有其人,实对虚,更为难得。
2、上联:三强韩赵魏,下联: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四、数学题入联
1、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
2、上联: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下联:一副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相传古时一对新婚夫妇洞房花烛之夜吟出这样一副对联,联语中运用了减法:上联六减三还剩三,下联一减半还剩半。
3、再看一幅加法联:“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绿”与“赤”属颜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的只数:一双加四只是六只;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为一尺。
上面辑录的数学对联,虽然出于不同的手笔,但作者各有妙趣,别有风致,有的语言明快,气势雄健;有的用词简约,寓意丰富;有的文笔隽秀,情致深含;有的情辞典雅,诗意浓郁;一副对联,寥寥数语,竟能传神写意,美不胜收,不能不使人赞叹对联作者的创作技巧了!
参考文献:
【1】赵国瑞.数学对联觅取---《维普网》
;
【2】似水平淡.绝妙的数学对联---《百度文库》2013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