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专题研究讲座稿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二、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三、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四、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五、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 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七、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八、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 7 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九、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己任。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
十、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当前乃至今后的教学都有指导意义。这些关系,实际上是统一的,只不过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了 ── 故而造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少慢差费。
对于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的确,“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前提,连基本的意思都没有明确,却片面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实际上是不尊重文本,过度纵容个性。这样的解读,是没有紧贴文本的随意解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真正的语文能力。一个好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有足够沉心读书的时间。
明确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对于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先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很好地去考虑“如何培养”的问题。只有对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避免太大的随意性。事实上,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上把握起来很难,它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而不是就一课教一课。同样的文本,我们应该知道,虽然其原生价值基本相同,但其对于具体的学生(学情),结合总目标和年段目标,其教学价值却是不同的。
谈到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我们会不禁想到目前比较流行的“互文”型阅读,许多老师也借此来增大课堂容量。问题在于,这些资源之间,是否真正构成互文(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学生接受是否具备难度,是否会造成包括教科书本身的学习停于“囫囵吞枣”的现象„„若真是如此,那可真成了“舍本逐末”。另外,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以多媒体等直观的形象代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这样的一些“资源”,引进时也应该加以注意。
崔老师关于读教材与写教案的论述中,强调了教师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走几个来回”。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对于学情的把握,决定了教学方案的质量高低。我想崔老师强调不能迷信和照搬教参或是别人的设计,在于告 10 诉我们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对话”,要有“独立”的意识,一定不能没有或者迷失了“自我”──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很可怕的。
崔老师提醒我们,应该注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提到“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应该注意让孩子多读整篇文章,培养孩子整体上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二是在教学中也要有整体观念,由整体出发,再到具体文段的品词析句,最后还要回到整体。如果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我想我们需要明确:部分,是基于整体中的部分,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部分教材,背后是更为广阔的“整体”,将学生带到这一片片广袤的森林,难道不应该是为人之师的职责吗?比如《麻雀》一文,如果把它置于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我们将会对文本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大家一直非常关心而又争论不休的话题。应该说,课堂上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生成就会很容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机智,但更关乎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许多老师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课堂上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呢?崔老师的一番论述,应该给我们很多启示:精彩的生成需要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需要教师敏锐的捕捉。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可以引进的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加以关注。某些时候,节外生枝为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也 有一些情况,旁逸斜出却将课堂教学引入歧途。一句话,预设要为生成提供空间(有句俗话,妈妈的肚子的大小决定了孩子的大小),但千万不要走上为了生成而强行生成的道路。
在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中,教师指导是“扶”,自主学习是“放”,有扶有放,孩子才会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什么时候该扶,什么时候该放?这个问题应该没有定论,用比较抽象的话说,从“需要”出发。以教师的点拨为例,如果学生自学学不到的东西教师不讲或讲得不透,只让羊儿自己找草吃,会吃不饱;但如果学生完全能够自学掌握,或是已把握的,但教师仍喋喋不休,只会让学生厌烦,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目前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两种现象是:
1、不相信学生,什么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孩子吃现成;
2、太相信学生,你想怎么做就怎样做,想读哪里就读哪里。老子早有所论,凡事有个尺度,“过犹不及”。
--------语文专题研究讲座稿
段俊丽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第二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四、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五、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另一层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预设是前提,否则就是打无准备之仗。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但是,预设再周全,也仅仅是预设。课堂是师生用武之地,生成是关键。生成性教学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七、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八、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九、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己任。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
十、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第三篇: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0-07-27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要确保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舍得在规划上花力气、下本钱,不要因为规划不像建一条马路、造一栋楼房那样马上出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而忽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中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依规办事、依规建设,坚决克服各自为政、利益驱动、短期行为等不良倾向。
——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根据城镇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把引导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促经济、以经济带建设,实现“建一处城镇、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百姓”的目标。
——政府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政府在城镇化中的职能体现,应相对集中在对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对规划的组织实施上。规划定城,组织编制科学的规划;社会建城,克服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通过政府牵头、部门组织、政策引导、社会建设、全民参与,围绕城镇化大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民造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进城办厂开店、建房经商;产业兴城,借助产业上规模,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商贸活城,借助发达商贸,促进城乡互补。
——规模与特色的关系。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当地的区域特色,体现资源、产业、文化、历史、经济等个性,同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提高城镇品位。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其洋,但求其特。
——建设与速度的关系。城镇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积极稳妥和重点发展”的方针。经济条件好的,要按照规划,积极发展;经济条件差的,要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思路,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关系。好的设计会带来建设的综合效益。要中外结合,古今传承,力求创新,按功能需要组织空间、按现代要求优化设计。做到“单体建筑美、整体环境美”。
——建设用地与建设的关系。坚持节约用地,通过挖潜、改造旧村庄、旧城镇,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在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城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大力深化土地使用改革,把城镇建设用地推向市场,让土地资源通过出让、转让和招标、拍卖等形式转变为资产。
——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城镇管理必须实现以下目标:规划管理“规善法严”,监察管理“章全人遵”,开发管理“优质高效”,治安管理“人安业兴”,集市管理“物畅其流”,社区管理“政通人和”,交通管理“安全通畅”,市容卫生管理“净化美化”。
——绿化与城镇的关系。绿化工作已成为美化环境的亮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和小城镇投入的热点。城镇绿化投资不仅无风险,而且效益高,会带来植物自身及环境的不断增值。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以优化的生态环境感染人,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现代城镇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不可偏废。城镇也是资产,“软件”对它起着乘数效应。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的高度来抓,两手都要硬。
冯继明
第四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崔峦)
崔峦: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四、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五、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另一层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预设是前提,否则就是打无准备之仗。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但是,预设再周全,也仅仅是预设。课堂是师生用武之地,生成是关键。生成性教学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七、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
八、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九、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己任。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
十、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第五篇: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位和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快速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处理好特色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同时必须明确,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仅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并非是深具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特色化的资源工业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支柱产业与细胞产业的关系。“大”与“小”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大”是支柱,“小”是细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业、龙头企业、优势行业;抓“小”能激发活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一个地方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会统筹全局的表现;抓“小”而不抓“大”,是不会抓主要矛盾的表现;要“打鱼不漏虾,大小一起抓”。大企业是强县的支撑,是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
小企业是富民的根本,对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大”“小”两手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找准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真正将这些企业培育成规模效益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要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人人都去找门路,县、乡、村、户一起上,发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各显其能。但是,要搞好规划,节约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的老路子。当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拘泥于一种发展模式,既搞高新技术产业,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搞工业,又搞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富民目标。
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优势。要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项目建设尤其是如此,从立项、论证、审批到建设、投产,需要3年、5年甚至至10年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一届又一届班子搞好接力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放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杜绝“贪大求洋”和“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短期行为。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甘为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干那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要坚决杜绝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
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和一时繁荣;要坚决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等短期行为,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探索和推行种养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工业化,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三农”,把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县域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和谐共进。在具体发展实践中,一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运作、良性互动。一是逐步加快县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创造条件构建城乡一
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企业安心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能源的开采,而缺少高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更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我们自身要培养人才,要结合资源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管理水平突出的本土人才。这样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给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就业空间和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对特殊行业的稀有和短缺人才,要勇于花大钱招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在时代的前列。
处理好政府创造环境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关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作为依法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各级政府,其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着力培养一支合格的公务员队伍和一批决策能力强、有前瞻力的优秀干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政府关系企业、企业依法办事,县域经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