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精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心得体会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方法
首先,动手操作时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互动操作。学生自己主动来分20支铅笔,任意分:有学生熟悉的整除分再到有余数的除法。
其次,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有2种情况。一是被除数相同。有20支铅笔,任意来分,可以分给2、3、4、5、6、7、8、9、10、20个学生。另一种是除数相同。把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没份是几根,还剩几根?
再就是渗透比较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同算式的除数和余数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余数比除数小。”或者是“除数比余数大”的结论。
二、教学过程:
有复习开始引入新知。先指名学生任意说2道除法试题,有学生板演完成。复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及各部分的名称。再就是出示6道填空题。
3×()<24
4×()<37
7×()<59
()×5<38
()×2<11
()×6<40
没有要求,学生就会感到奇怪:应该填几?如果没有要求可以有几个答案,如购货要想有一个答案,应该有什么要求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从而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做了铺垫。然后学习新课,教师出示20支铅笔。学生自己主动来分20支铅笔,任意分:学生互动来完成,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当平均分给2人、4人、5人、10人、20人后,学生就不分了。还能再平均分吗?我能平均分给三个人吗?指名来操作学生每人分了6支。手里还拿着2支。分完了吗?分完了,还剩2支。还够不够分一次的?不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引出课题。再有学生自己试着书写竖式。板演后让学生再说一说除法竖式个部分的意义。然后再用20支铅笔平均分给6人、7人、8人、9人,每人分几支,还余几支? 接着让学生拿出小棒来同桌来操作。一个分一个来做记录。9根平均分成4份,没分是几根,还剩几根?10根、11根、12根呢?两人边操作边做记录。
操作完成之后让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在操作的基础上先观察再说,最后得出:“余数比除数小。”或者是“除数比余数大”的结论。
进行巩固练习有学生来出题进行练习,再出示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①22÷4=5......2
()②34÷5=7......1
()③25÷3=7......4
()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除数要比余数大。()⑤50除以8商6余2。
()
三、说心得体会。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使用教材,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这样学生的知识更多了。在课上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和老师配合默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己动手来分,自己出题来做,自己操作观察来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得出结论,所有的都是学生来完成。不足的是:课件内容少,知识没有进行延伸。
应该出几道这样的题“□÷7=□„„□,余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还可以是几?”让学生加深余数和除数关系的印象。
第二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可爱的人》,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感悟。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最可爱的人》承接上一课,新中国成立的史实,讲述了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的英勇战斗和杰出的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我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确定三维教学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抗美援朝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本课重点。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疯狂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作战,通过五次战役击退了美国侵略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成为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出兵朝鲜,其原因复杂,必须从国内情况和国际局势结合起来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在教学
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三、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四环节教学法:目标引路,自主学习;目标深化,交流探讨;目标展示,反馈评价;目标达成,拓展提升。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本课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通过小组汇报,故事小品,绘画等形式展示收获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又加强了情感上的教育。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设计如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深入历史——拓展延伸升华感悟——总结反馈巩固知识。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当时高唱的歌曲吗?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生学唱歌曲,教师设问:你想了解这场战争吗》战争中又涌现出多少英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首次战争。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2、引导探究,深入历史:为便于学生理解,我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编排分为:决策篇、出征篇、英雄篇、胜利篇和现实篇五部分。分交各小组完成。
(1)决策篇:实际上就是围绕“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来进行探究。这是本课的难点。我用如下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①先播放《朝鲜战争爆发》录像,再现历史真实情景。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对过去感同身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②接着教师多媒体动态演示朝鲜半岛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美军侵略的态势,同时出示《战火中的朝鲜平民》和《我国安东被美军空袭》图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③在之后教师巧妙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面对突然袭来的战争,如果你是新中国的领导人你会如何决策?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体验的方式,领会分析,分组讨论,之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④在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以及战略意图,同时课件配合出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毛泽东》讲话文字资料,播放旁白。教师以第一手详尽的资料,创设历史氛围,烘托学习的气氛,增强感染力。⑤为了检测学生对上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P10“练一练”习题。学生做题,教师指出做这类题的方法。这样讲练结合,巩固知识,完成对学生的学法指导。⑥为了对上述学习有更好的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做P8动脑筋: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学生讨论,总结不出兵的结果:美国将会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软弱,得寸进尺,进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点出: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让学生齐读毛泽东的一段话,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领悟共和国领袖的英明决策,从而突破难点。
(2)出征篇。①再次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师向学生介绍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首战两水洞战役。出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作战示意图》,通过读图了解五次战役的情况。并解释“三八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能力。②教师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影片播放完后,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搜集、提炼的有关抗美援朝斗争中涌现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迹,如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空中英雄王海、特级英雄杨根思、一个苹果的故事等。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检查学生收集资料能力和运用资料能力。③出示志愿军英雄的图片,教师说,这些英雄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他们为了祖国和朝鲜让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听一听作家魏巍是如何赞美他们的,播放《谁是最可爱的人》录音。利用经典名篇提高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烘托气氛,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潮。④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P9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设问激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既完成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又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胜利篇:教师出示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战争的过程,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中朝两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出示《克拉克签字》图片。简述战争的胜利结局。
(4)现实篇:出示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教师设问:抗美援朝战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联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尊严,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英雄的业绩,又用这种无声的庄严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3、拓展延伸升华感悟:教师播放电影歌曲《英雄赞歌》、《我的祖国》,学生欣赏。在歌声中回顾学过的历史,情感得到升华。
4、总结反馈,巩固知识:通过板书提炼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基础练习巩固知识,这样利用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及时梳理线索,巩固知识。
设计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突出三个特色:1.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2.主体性教学。3.教学生活化。这样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观察日记说课材料
《观察日记》说课材料
六桶小学
叶伦碧
一、说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的习作:观察的日记。这次习作是
学生充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说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训练中明确提出:“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主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说教学目标:
1、注意日记的书写格式;
2、认真观察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把自己最想写的写成一篇日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养成观察周围事物、勤动笔的良 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有序,内容具体,格式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有序,内容具体,格式正确,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两篇例文,一是月季花,二是蚂蚁搬家。
2、教学前,让学生观察事物或活动,把发现的过程和新发现记下来,观 察的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活动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乐趣。今天,我们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观察发现写成一篇日记,让别人读后,能感受到你的观察过程,分享到你习作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谈话:让学生讨论日记的格式。
2、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观察日记的格式。
(四)引导习作:
1、让学生读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2、指名学生说说习作的具体要求。
3、出示例文,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这篇习作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
4、引导学生评价。
5、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想写的事物,交流汇报。6引导学生拟出本次习作的提纲。
(五)学生动手习作:
1、教师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2、让学生动手完成:(在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保持安静,避免打断学生的写作思路)
(六)交流习作:
1、学生同桌交流习作,看看你的同桌的习作完成得怎么样。
2、引导学生评价同桌的习作(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3、教师总结性评价。
(七)、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重要任务的归纳,所以本节课的板书主要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完成下。
要格式正确
观察日记一则
注意搜集材料
对材料作合理的安排
不限制内容
第四篇: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五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花钟》一课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教学《蜜蜂》时,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学后,让我反思到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找骆驼》一课教学,教给了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第五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三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 →对比← 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 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喜爱、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 →对比← 年老杨二嫂 爱打扮、精明 贪小便宜、尖酸刻薄(不讨厌、不喜欢)(厌恶、讨厌)情感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